9 课程建设的多层次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二、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 1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 2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 体目标。 发展的整 体目标。 • 3 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 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 会生活。 会生活。 • 4 过于注重“教程”,忽视了“学程”。 过于注重“教程” 忽视了“学程”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所 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初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 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 ──注重综合化的学习,认识到各门学科之 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理解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
课程理论流派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 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 存在负责。换言之, 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 要来决定。 要来决定。
课程理论流派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分析和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多尔。 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 课程标准概括为“ 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 ,即丰富性、 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课程的定义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第一种是理想课程 第一种是理想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课程 第三种是领悟课程 第三种是领悟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课程
课程的定义
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 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 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 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课程的本质是由特定的培养目标、 课程的本质是由特定的培养目标、基本的文 化成果、 化成果、多样化的教学行为方式组成的规定学 校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体, 校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体 是培 养未来人才的具体蓝图。 养未来人才的具体蓝图。
课程类型
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 四.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将课程 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 分为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和 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 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或学校规定、 是指由国家或学校规定 必须学习的课程。 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 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 法定的, 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 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 认为, 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 的,应代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 应代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课程理论流派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 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认为,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 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永恒主义认为,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 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 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 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1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2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
3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 1.广义的课程目标 1.广义的课程目标 •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 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 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 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 2.狭义的课程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 •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 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 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 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 和“教学目标”。
课程类型
二.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与 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 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 正规课程, 也叫显在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 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 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 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 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传 授 知 识
知识与 技能
新理念
新 课 程
过程与 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
•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 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 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 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 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 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 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 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 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 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课程类型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学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 又称 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 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 要和能力为基础, 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 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 三、新课改确立的三维课程目标
•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世纪的要求,结合我 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新课改的课程目标 在各科课程标准中是分层次地体现的,目标 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可按三个层次分列: • 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基础目标 • 能力(过程)与方法───核心目标 能力(过程)与方法─── ───核心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优先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优先目标 ────
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的管理划分为: 五.根据课程的管理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根据课程的管理划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划分为: 六.根据课程任务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划分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按照课程的是否生成可分为: 七.按照课程的是否生成可分为:预设课程与生成课 按照课程的是否生成可分为 预设课程与 程 其他的课程划分( 八.其他的课程划分(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 其他的课程划分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从教育 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 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与高中 课程) 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 (二)能力与方法目标 • 能力与方法作为体现能力的目标,它应该包括以下 基本要素: • ──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步养成终身学习 的习惯。 • ──开发创造潜能,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 ──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 • ──发展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和应变能力。 •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 ──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 革命传统、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 ──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发 展的观念。 •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充分发展个性、自 主性和独创性。 • ──陶冶人文精神,正确认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增 进国际理解。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内涵
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对外显的, 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对外显的,以专业课程方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 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形 式明确陈述的, 式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心理反 映起作用的显性课程建设, 映起作用的显性课程建设,也包括对内隐的以 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 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 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无意识、 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无意识、无特定的心理 反映影响学生的隐性课程建设。 反映影响学生的隐性课程建设。
讲 课程建设的多层次理论
张娇 黄小芳 陆运花 甘家法
主要内容
1
课程及课程建设
2
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
3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的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Baidu Nhomakorabea内涵
根据上述理解, 根据上述理解,对课程建设这一概念可 作如下界定: 作如下界定:课程建设是课程管理主体对 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 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及 其进程和校园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 其进程和校园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组织 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该从建 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该从建 设过程、建设内容、建设层次等三个方面 设过程、建设内容、建设层次等三个方面 着手进行。 着手进行。
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 三.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 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 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 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可以将课程分为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又称统整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 科内容加以筛选、 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 一的课程形态。 一的课程形态。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 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 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 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课程理论流派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 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 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 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特点:第一, 特点: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 会中去,因为社会使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验 会中去, 第二, 室。第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