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地质发展简史
世界地质发展简史
⽯器饰品陶器青铜器战国时期,中国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秦汉以来,⼈们开始开发和利⽤⽯油、天然⽓、煤炭和盐。
⽕井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
亚⾥⼠多德在《⽓象学》亚⾥⼠多德⼤禹治⽔普林尼式⽕⼭阴阳阿维什纳(左)与⽐鲁尼(右)颜真卿、沈括段成式哥⽩尼法国的R.笛卡尔(1644)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组成,正是原始粒⼦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成。
笛卡尔1749年,法国的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
布丰其后,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达·芬奇阿格⾥拉克李时珍徐霞客18世纪下半叶的旅⾏探险拉马克贝采利乌斯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为岩⽯学的研究展现了⼴阔的发展前景。
显微镜赫顿于1787年、1788年先后发现岩层不整合现象,提出这是⼤陆变动的结果。
赫顿德国的布赫提出“隆起⽕⼭⼝”学说来解释⼭脉成因。
布赫莱伊尔、居维叶布拉维薄⽚博蒙槽台李希霍芬和他的《中国》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献有虞和钦的《中国地质之构造》(1903)、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和顾琅的《中国矿产志》(1906)等。
《地层学原理》《国际地层指南》同位素测年法李四光、黄汲清《岩⽯学组》变质作⽤毕利宾的《砂矿地质学原理》《中国矿产志略》贝尼奥夫带威尔逊旋回在中国70年代尹赞勋和李春昱介绍和引进了板块构造学说。
1986年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合著《中国地质》,在系统论述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板块观点和阶段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地质构造发展史。
从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者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对⽐计划和岩⽯圈计划的学术活动,在青藏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共同前进。
6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临 21 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地质学将⾯临的两个挑战,,即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显著。
(推荐)地质发展史
联合古陆(泛大陆)形成
二叠纪
欧洲
北美
华北
华南
非洲 南美
印度 南极 澳洲
中国南、北两部分从此连结不分离 33
五、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 三叠纪(三层) 侏罗纪(地名,日译侏罗) 白垩纪(石灰) (一)裸子植物代替蕨类植物 (二)爬行动物代替两栖动物 (三)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 (四)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五)构造运动频繁(太平洋运动) (六)联合古陆解体 (七)气候分带现象明显
34
35
36
晚侏罗纪
中国
北美
欧洲
中
非洲
特提斯洋
大
南美
西 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联合古陆解体 37
晚白垩纪
北冰洋
中国
北美
欧洲
南美
非洲
特提斯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大西洋形成
38
六、新生代
(一)第三纪 1 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
动物时代 2 喜马拉雅运动 3 海陆轮廓已经和现在
相似。
39
古新世 E1
中国
北美
欧洲
南美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印度继续向东北漂移 40
始新世 E2
中国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澳洲也向东北漂移 41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形成 42
(二)第四纪
1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2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3 第四纪沉积物广布 4 第四纪大冰期 5 人类出现
13.1地质发展史
石炭纪、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期
海西运动使天山褶皱成山,在我国也 叫天山运动
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
裸子植物时代,K2出现被子植物 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时代,出现鸟类(1.4亿年)
J地球霸主,四川子贡、黑龙江、湖北等地
K2绝灭 火山喷发说、气候变冷说、中毒说、物种斗争说
天体撞击说:铱,墨西哥陨石坑、相当8亿个广 岛原子弹
鸟化石数千枚,还有大量的鱼类、龟鳖类、爬行类、 昆虫类、银杏类、被子植物等
最早的鸟类——孔子鸟,“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最早开花的植物-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第一朵花绽
开的地方” 独特性、完整性、稀有性
是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
三叠纪南方海洋,西南石灰岩,华南红色砂页岩 T末上升为陆地,结束“南海北陆” 侏罗纪、白垩纪陆相红色沉积
宜昌标准剖面 陡山沱组及灯影组均碳酸盐 南沱组:灰紫色杂砾岩 莲沱组:紫红色砾岩
碳酸盐构成 西陵峡物质基础
寒武纪(ε)、 奥陶纪(O)、志留纪(S)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标准化石
三叶虫
北方:寒武纪至O2几乎遍及整个华北,沉积大 面积碳酸盐,O3上升陆地,出现“南海北陆” 局面
侏罗纪
印支运动(T),秦岭上升,结束南海北陆的局 面
燕山运动(J、K)的影响
南北分异转化为东西分异,出现几个隆起带和沉降带 南北挤压,形成东西向褶皱 大规模的中酸性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闪长岩体,
矽卡型矿床 形成NNE向裂陷盆地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 陵山,东西两侧明显 不同,南北异转化为 东西异
向斜山
背斜谷
岭相间 平行
第十一章 地质发展简史2
3.我国除个别岛屿外也是一片汪洋。 4.震旦纪中期出现了地史上第一个冰川时期。 5.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笔石、珊瑚等海洋生物开始 繁盛,出现了大量无脊椎动物,到志留纪时,出现了原始 鱼类和植物登上了陆地。
祁连山
6.志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并形成了 一些新的褶皱山脉,如我国的祁连山褶皱带、华南褶皱带。
上述三种类型并非是相互包容或从属的关系
年代地层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年代地层单位 宇 界 系 统 阶 时间带 地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岩石地层单位
群 组 段 层
群
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可能大于统,甚至大于系。 其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可能大于统,甚至大于系。
由于震旦纪以前的地层尚未建立系和统, 由于震旦纪以前的地层尚未建立系和统,就 有必要对这个复杂的较高一级的地层序列给予专 如青白口群、阜平群——普遍的用法。 普遍的用法。 名,如青白口群、阜平群 普遍的用法 有时,一段地层岩性和成因比较复杂、厚度 有时,一段地层岩性和成因比较复杂、 巨大,内部包括一些不连续面, 巨大,内部包括一些不连续面,但又无明显的界 线可以划分组时,也把它称为群。 线可以划分组时,也把它称为群。 因此,群的含义系指连续的、 因此,群的含义系指连续的、在成因上相互 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或指厚度巨大、 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或指厚度巨大、岩性复 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 杂、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
三、晚古生代 距今4.09亿年至2.5亿年,历时约1.6亿年,包括三个 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特征是: 1.地壳运动较为激烈, 形成第二次大海侵,但比 早古生代范围小。海进、 海退的方向,时间已有明 显的差异。二叠纪华北上 升为陆,形成南海北陆的 局面。 2.二叠纪以来地球上各个 古陆聚合形成联合古陆,赤 道洋消失,乌拉尔海消失, 形成了特提斯海,即古地中 海。
《地质发展史》课件
化学岩:由化学物质(如碳酸 盐、硫酸盐等)沉积而成,如 石灰岩、白云岩等。
生物岩:由生物(如珊瑚、贝 壳等)沉积而成,如珊瑚礁、 贝壳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具有层理、层 面、化石等特征,是研究地质 历史、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沉积相: 沉积岩的 岩性、结 构、构造 等特征
沉积环境: 沉积岩形 成时的地 理、气候、 生物等条 件
04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导致地壳水平 方向的移动,形成山脉、 盆地等
垂直运动:导致地壳垂直 方向的移动,形成高原、 洼地等
倾斜运动:导致地壳倾斜 方向的移动,形成倾斜的 山脉、盆地等
旋转运动:导致地壳旋转 方向的移动,形成旋转的 山脉、盆地等
复合运动:多种地壳运动 同时发生,形成复杂的地 表形态
河流发育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地质、人类活动等
海岸地貌与海蚀作用
海岸地貌:由海浪、潮汐、海流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海蚀作用:海浪、潮汐、海流等对海岸岩石的侵蚀作用 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 海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如海岸线的后退、海蚀平台的形成等
05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岩浆的形成与演化
资源价值:沉积岩中 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如石油、天然气、煤 炭等,是人类重要的 能源来源
环境意义:沉积岩中 的化石和沉积物可以 反映当时的环境状况, 对于研究古气候、古 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意义:沉积岩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 影响,如地基稳定性、 地下水污染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海洋形成:约42亿年前,地球表面开始出现海洋
生命起源:约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迹象
地球板块运动:约30亿年前,地球板块开始运动,形成山 脉、峡谷等地貌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
一、地质年代
(一)古生物和化石
• 划分地质年代和恢复地史旳工作,很主要旳根据是化石。 • 1、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旳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旳遗址。
• 但并不是全部古代生物都能保存成化石旳,多数遗体被腐 烂、破碎或溶解掉,要保存为化石,必须具有一定旳条件:
• (1) 必须有不易分解旳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 质纤维等;
年代地层系统单位 宇
界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 当代旳地质年代表不但按时代旳早晚顺序进行地质年代编年, 而且加上世界各地不同步代岩层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旳数据, 其分年分阶段更为精确(表3.13)。
二、地球上生物旳演化与发展
(一)生命起源与过程
1、生命起源旳孕育条件
• 原始大气圈和水圈旳形成,是生命起源旳孕育 条件。
(2) 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根据生物旳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朴 到复杂、从低档至高级不断进化旳,是不可逆旳。地质时代越早旳生物, 越简朴、低档;时代越晚旳生物,越高级、复杂。这么,我们就能够根 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旳种类来拟定其相正确新老关系,进而拟定 其相正确地质年代(尤其是原则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这 就是化石层序律。利用这个原理还能够进行地层对比,当不同地域旳地 层中具有相同旳化石时,不论其相距多远,都属于同一时代。如莱氏三 叶虫只出目前早寒武世,所以不论哪里,凡含莱氏三叶虫化石旳地层必 属早寒武世。
• →原始生命出现后,又经过长久旳生物化学作用与复杂旳演变,使其内部构造复 杂化,逐渐进化成具有细胞形态旳生命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摄取无机物质作为 营养。→之后,又逐渐演化为群体单细胞旳原始生物,井具有运动、营养和生殖 功能。
地质学发展简史
地质学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古时候人们对岩石、矿物和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学者如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斯特拉波等对地质学已有一定的认识。
17世纪末至18世纪是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英国牛顿提出地球表面上的运动是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引起的理论,而法国笛卡尔则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说。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地质学的奠基时期。
1801年,英国地质学家赫顿提出地球演化的均变论,认为地球的变化是渐进的、均匀的,从而确立了地质学中的均变论。
1830至184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主要是由冰川活动和地壳均衡作用引起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均变论。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1861至1863年,德国科学家洪堡德提出大陆边缘漂移和板块构造的理论,揭示了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
1905年,英国地质学家贝克提出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辐射状分布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
20世纪中叶至今是地质学的繁荣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地球的深入探索,地质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
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环境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地貌学等。
同时,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形成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分支学科。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历程,为人类认识和了解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地质发展史
地质发展史一、地球的诞生地球诞生于大约46亿年前,就像一个超级神秘的大礼包突然出现在宇宙这个大派对里。
那时候的地球啊,就是个大火球,到处都是滚烫滚烫的岩浆在翻滚呢。
想象一下,整个地球就像一锅煮沸了的超级热汤,各种物质在里面乱炖。
二、太古代1. 这是地质历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啦。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刚刚开始冒头。
那时候的生命可不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都是些非常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像蓝藻之类的。
它们就默默地在那片还很恶劣的环境里生存着,一点点地改变着地球的环境。
这些小家伙们可厉害了,它们进行光合作用,慢慢地释放出氧气,让地球的大气开始有了变化。
2. 从岩石方面看呢,这个时期形成了很多古老的岩石,像花岗岩之类的。
这些岩石就像是地球早期的记忆卡,记录着那时候的地球状况,什么高温啊、高压啊,都在岩石的纹理和结构里藏着呢。
三、元古代1.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进入了元古代。
这个时候,地球开始慢慢变凉了一些,海洋变得更加广阔了。
生命呢,也开始有了一点小小的进化,有了一些藻类的大爆发。
海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藻类,把海洋都染得绿绿的,从太空看地球,就像一颗绿色的宝石在宇宙里闪闪发光呢。
2. 在地质构造方面,出现了一些稳定的大陆板块,虽然还不像现在这样规规矩矩的,但已经开始有了板块的雏形。
这些板块就像拼图一样,在地球的表面慢慢地移动、拼接,塑造着地球的地貌。
四、古生代1. 寒武纪大爆发可是古生代的一个超级大事件。
就好像生命在这个时候突然开了窍,各种各样的生物一下子就冒了出来。
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脊索动物等等,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海里就像开了一场超级生物大派对,每个生物都在展示自己独特的造型和生存技能。
2. 到了泥盆纪,鱼类开始称霸海洋。
那些鱼长得千奇百怪的,有的身上长满了刺,就像一个个小刺猬在水里游;有的眼睛大大的,好像在探索着这个神秘的海洋世界。
同时,这个时期植物也开始登上陆地,像蕨类植物,它们在陆地上铺展开来,把陆地从一片荒芜慢慢变成了绿色的小天地。
地质演变完整事记
地质演变完整事记⼤约50亿年前,整个太阳系还是⼀⽚混沌,是⼀个不断发光发热的快速旋转漩涡; 46-25亿年前,历史上称为太古代,地球的三圈初步形成,海潮地震和⽕上爆发频发,因为第⼀批光合作⽤细菌的出现,地球⼤⽓中氧⽓含量⼤幅增加,⽽有⼀种厌氧的铁细菌在这次⽓体更替中⼤量死亡,⽇积⽉累后成为了现在的铁矿⽯;6亿年前发⽣著名的寒武纪⼤爆发,在这次爆发中节肢、软体、腕⾜和环体动物出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就是三叶⾍,三叶⾍是⼀种⽣命⼒⾮常顽强的⽣物物种,在地球的长河之中⼀共⽣存了3亿年,最后⼏乎全部灭绝,只有⼀个旁⽀的三叶⾍最后成功进化成⽔蝎;寒武纪⼤爆发臆想图 4.8亿年前奥陶纪开始,代表物种笔⽯和鹦鹉螺开始出现,当时鹦鹉螺的⾝体相⽐较其它物种⾮常庞⼤,⽽且还有⾮常锋利的⽛齿,鹦鹉螺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的霸主;远古巨型鹦鹉螺 4.4亿年前志留纪当令,笔⽯数量巨增,于此同时地球板块开始变得躁动起来,板块之间经常发⽣剧烈的碰撞和撕扯,地球地貌⼤幅改变,⼀般来说,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升,表现了⼀个巨⼤的海侵旋回。
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西洋闭合,⼀些板块间发⽣碰撞,导致⼀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貌巨变,⼤陆⾯积显著扩⼤,⽣物界也发⽣了巨⼤的演变,这⼀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泥盆纪时,蕨类、昆⾍和裸⼦植物开始出现,地球发⽣了著名的海西运动,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成为陆地,古地理⾯貌与早古⽣代相⽐有很⼤的变化。
在泥盆纪⾥蕨类植物繁盛,昆⾍和两栖类兴起。
在泥盆纪末期遭遇了超级地幔柱,⼤部分⽣物都在这次灾难中彻底消失,超级地幔柱⼜称巨型地幔柱,它起初指起源于核幔边界,直径达数千千⽶的热物质上涌体(即热地幔柱),是⼤陆裂解和海底扩张的基本动⼒。
当前全球共有两个巨型热地幔柱,分别位于南太平洋和⾮洲下⾯。
后来发现除上升热地幔柱外,在亚洲⼤陆之下超级地幔柱的颈缩—膨胀构造还存在⼀个由俯冲物质在上、下地幔边界堆积形成的巨型冷地幔柱,它是⼤陆聚合的驱动⼒。
地质发展史
加 里 东 构 造 阶 段
代
概况 “哺 ①生物界: 生物界: 乳类的时代” 。 “被子植物的 时代” 。 “人类的时 代” 无脊椎动物: 双壳类、腹足 类、 介形类 (节 肢动物)占主 要地位。 构造运动: ② 构造运动 : 阿尔卑斯山和 喜马拉雅山形 成;环太平洋 沟—弧—盆体 系形成;大陆 裂谷活动发 育。 古气候: ③ 古气候 : 第 四纪冰川形 成。 生物史:裸 ① 生物史 子植物时代、 恐龙时代、菊 石时代;白垩 纪末生物集群 绝灭 沉积史:陆 ② 沉积史 相沉积、成煤 时期 构造史:T3 ③ 构造史 联合古陆走向 解体; 大西洋和印 度洋加速开裂 和扩张,特提 斯洋逐渐萎 缩; 环太平洋火 山活动带和金 属成矿带。
爬行类得到发展 出现植物地理分区 P3 裸子植物占据主导地位 筳类繁盛
华南板块: 华南板块 D:南华海区(海相) 中扬子区( D2+3 海陆 交互相) 川东、鄂西、湘西北
两栖类蓬勃发展,占据统治地 位 C1 筳类出现 C2 爬行类出现 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第一个 成煤期
下扬子区( D3 近海河 湖相) 皖、苏、浙 C1—P:海相,P3 出现海 — 陆交互相(两侧为交互,中 间为海) 华北板块: 华北板块 D—C1: 剥蚀期 C2: 海陆交互相 P: 陆相沉积为主
志 留 纪 410 ∣ 438 Ma 奥 陶 纪 438 ∣ 490 Ma 寒 武 纪 490 ∣ 543 Ma
扬子板块: 三叶虫衰退 Є1 海侵 S3 原始陆生植物裸蕨类出现 Є2-3 海水咸化,末期 S3 植物开始登陆(原蕨植物) 滇东上升为陆 O 海相 S 海陆交互相 华夏板块: Є—O 活动型海相 鹦鹉螺类、漂浮的笔石类繁盛 S 大部分上升为陆 O2—O3 笔石极盛 O2 原始脊椎动物出现 华北板块: Pt3 - €12:隆升; €12 末: 整体下降, 接受海侵(边缘) €13-O2 :滨浅海沉积 Є1 小壳动物群繁盛 O2- Pz2 :隆升、剥蚀 “三叶虫的时代” Є2 树形笔石出现 Є3 头足类出现 S3 华南盆地萎缩消亡, 扬子 板块和华夏板块对接碰撞形 成统一的华南板块。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Xueyezi2007.8.19(七夕节)——出自:小木虫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
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
(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
(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
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
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
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
(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
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
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地质发展简史
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粱运动、蓟县运动、泰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简称喜山)运动。
一、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
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
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大面积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虽然未曾出露,但是尚可以见到下元古界绥中花岗岩(γ2)。
二、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
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其北西与内蒙古陆接壤,南东与山海关古陆相邻,沉积了9000余米中元古代沉积物,沉降中心在河北蓟县,堆
积了蓟县剖面中的长城系(群)、蓟县系〔群〕。
至中元古代末期,边缘断陷作用减弱,结束了边缘活动的历史,燕山海槽转入陆表海盆地。
实习区位于山海关古陆西南侧、在中元古代仍然是古陆剥蚀区,未接受沉积。
三、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
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
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
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
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仅有藻类诞生,青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实习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5.7—8.0亿年)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四、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
古生代伊始,实习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景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随后海侵扩大,为广海环境,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府君山组晚期浅水活动区形成球形隐藻(核形石)灰岩。
早寒武世府君山组底部具角砾状灰岩(底砾岩),标志着一套新的沉积开始,但在转入馒头期之
前曾一度沉积间断;馒头期海水较浅,处于滨海潮上带(或泻湖)环境。
气候干旱炎热,首先在其底
部发育了碳酸盐岩底砾岩。
然而,由于海水含盐度过高,以致达到了过饱和状态,沉积物以紫红色粉砂岩、页岩等细碎屑岩为主,上部有少量碳酸盐岩(白云质灰岩或层状石灰岩)沉积;毛庄期海水
略有闭塞,形成紫红色粉砂岩和页岩泥坪相沉积,气候仍为干燥炎热,但湿度有所增加,三叶虫增加,腕足动物无铰纲开始出现,顶部出现水体搅动的球形隐藻灰岩。
中寒武世徐庄期和张夏期海侵扩大,形成广海沉积环境,气候转为温暖,海水搅动,形成鲕滩堆积,鲕滩将泻湖与台地隔开,只有特大高潮时,海水才能越过鲕滩。
因此,在鲕状灰岩中发现广海生活的三叶虫。
张夏期达到了本次海侵的高峰。
由于环境适宜,广海中繁衍着大量的三叶虫和藻类,晚寒武世有明显的海退现象,崮山期处于滨海氧化环境,沉积物暴露在水面以上,遭受到风暴浪袭击,狂风恶浪的冲击使未固结的和半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破碎成砾屑,在原地或半原地再沉积、胶结;长山期以泻湖相长柱状藻灰岩为主,至中晚期出现浅海相较深水或冲刷相;凤山期再次出现台地较深水相和台地浅水冲刷相。
海水时深时浅,但气候较湿润,三叶虫类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海洋中的主宰者,腕足类和头足类也开始兴盛起来。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或有浅水相交替),以
大量的碳酸盐岩出现为特征;亮甲山期为本区历史上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很厚的质纯碳酸盐岩沉积;早马家沟期环境有所改变,镁质增加,海水时浅时深,后期海水变浅。
早奥陶世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以头足类直壳鹦鹉螺的兴起,三叶虫的衰落为特征,称雄一时的腕足类、笔石及介形类也开始发育起来。
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冶里隆起),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转入
华北地台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地史时期。
由于气候温暖、降水量大,使已成岩的石灰岩被地下水溶蚀,形成许多溶洞,在古风化壳上形成了残余式铁矿(山西式铁矿第一层位)。
中石炭世早期,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本区沉积铁矿为山西式铁矿第二层位)。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
蕨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蕨类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短暂侵入,如石千峰组地层中发现海生动物舌形贝。
五、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Mz)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
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长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即现今的柳江向斜下构造层(向斜西翼倾角略陡,东翼倾角较缓)。
大约在印支期,北票组沉积以前,本区还经历了自北向南挤压作用,形成了东西向压性断裂、褶皱等。
柳江向斜轴面由压性结构面转为张性结构面,枢纽波状起伏,使其成为向北扬起的短轴向斜,其中老君顶至小王山一带有一个东西向平缓的隆起,大洼山、拿子峪各有一个沉降盆地。
东西向断裂切割了绥中花岗岩(γ2),但未切割中生界北票组,也未切割正长斑岩(ξπ53)及响山岩体(γ53)。
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扬起,地形北高南低,北端侵蚀层位较低,东翼区石岭以北侵蚀至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普遍不见下石盒子顶界,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在老君顶—小王山东西向隆起上,其侵蚀层位也较低,而沉降盆地保留层位较高。
这些在深部钻孔资料中均有所反映。
一个隆起带、两个沉降盆地的存在说明了本区印支运动的存在,并推测作用力是由北向南挤压的,使柳江向斜成为叠加褶皱。
与本区东西向构造有成因联系的岩浆活动是辉绿岩或辉绿玢岩浅成侵入体的侵入。
本区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冲积扇、河流相砂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持续的坳陷及气候转亚热带潮湿气候,盆地内部湖水加深,沼泽广布,大量的裸子植物繁盛起来,取代了古生代兴起的蕨类植物。
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
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
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
火山岩中无沉积岩夹层,火山喷发的位置在柳江向斜核部大洼山至老君顶一线的断裂带中,火山沉积物分布在拿子峪和大洼山两个沉降中心,并几乎覆盖整个盆地。
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
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
本区响山岩体(γ53)是沿新华夏系NNE向再次活动断裂侵人的。
稍后的花岗斑岩脉、石英二长
斑岩体(ξπ53)都可能与新华夏系多次活动有关。
响山岩体的侵入对柳江向斜西翼岩层倾角也有影响,使其更陡了,甚至出现了倒转。
由于岩浆的侵入,在其外接触带形成一些金属或非金属矿化。
如铁、铜、铅锌、萤石、重晶石等矿点或矿化点。
燕山运动第四期是以断块运动为主的,鸡冠山地堑应是这次断块运动的实例。
六、新生代发展阶段(Kz)
中生代以后,本区已经成为高山峻岭(正向地貌单元),未见到第三系沉积物,大约在早第三纪本区达到了准平原化状态(海拔相当于600—700m),地表河流侵蚀由向斜核部转入翼部,到了晚第三纪时,形成了本区第二级夷平面(海拔高度450—500m)。
构造上的盆地与地貌上的盆地已经分离。
到第四纪时,以石门寨为中心的地貌上的盆地已经形成。
由于新构造运动以来,本区地壳运动的特点是间歇式上升,大致在中更新世湟水期形成了本区山羊寨、程庄(海拔170—180m)的洞穴和大石河、汤河及其支流的三级阶地,周口期形成三级阶地及溶洞内的堆积物。
而大石河及其支流一级阶地,以及相同高度的第二层溶洞或海蚀二级阶地则是本区第四纪全新区地壳抬升的古代沉积物。
由于地壳上升,地下水溶蚀作用留下了多层溶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如狼、熊、鹿等曾在溶洞中栖身,给哺乳动物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哺乳动物的大发展,终于导致了人类的出现。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界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改天换地,旧貌变新颜。
人类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自己组成的社会,认识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发生的地质大事件,而且还能够不断地改造大自然的面貌,使之为人类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