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与城市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农村与城市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等性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建国后的50—60年代初是我国农村体育第一次繁荣期,当时开展农村体育的基本思路是:“服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原则,开展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0多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约占当时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5%。我国农村体育的第二次繁荣期开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更是取得了全面发展。

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县级的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占县总数的95%以上,许多乡镇也成立了领导或协调机构”(《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张发强,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1999年1月26日北京);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特别是1990年2月开展的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对于广大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质,远离“黄、赌、毒”恶习,产生了良好作用,而每两年评比表彰一批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使先进分布在全国广大农村,为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示范、激励和推动作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育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四、是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组织网络正在形成,“农村县城镇体育指导站增幅显著,由1995年的10292个增至99531个,增加了8.7倍”(《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张发强);五、是农村体育竞争和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为表彰和鼓励农村基层开展群体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从中央到基层运用竞争激励机制并逐步成为制度,形成一套表彰体系。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20世纪末农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客观评价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求,体育在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我国农村体育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

所谓低水平,就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还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以及组织化程度,与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从城乡体育人口结构来看,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而农村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1%。农村居民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

所谓不全面,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农村体育短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尚未解决,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事业相对滞后”(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体育和健身的观念相对滞后”(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导致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落后于城市。

所谓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

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汇报工作)。这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也为建设小康体育增加了难度。发展农村体育面临哪些制约因素

(一)“城乡二元结构”仍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消除城乡体育差别任重道远城乡二元结构,既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国情。现阶段,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三是社会福利保障的差异和文化生活的差异;四是政府的公共资源支出的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正在执行的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于城市。

(二)解决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短缺问题,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存在着巨大的城乡体育资源差别鸿沟。

农村体育事业不够发达,也就是说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由于实现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所以,由城市化发展滞后带来的城乡体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的解决,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启而难动农村进入了建设小康生活的新阶段。农民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2001年人均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741.1元,比1989年提高了1205.7元,增长了2.3倍;恩格尔系数也进一步下降为47.8%,比1989年降低了7个百分点。2001年,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193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收入和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01年对2万农户实施的调查表明,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落后了整整十年。另据国家统计部门的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滑,由1996年的9%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1.9%,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7%左右。从1997年到2003年这7年时间中,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形势比较严峻。这7年中,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但同一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过去有所扩大。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体育健身消费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四)农村老年人比率高,平均预期带病期较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给我们以新的警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城镇,农村为7.35%,城镇为6.30%。这就是说,原来那种对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的认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1.3亿60岁以人口中的约29.8%的居住在城镇,70.2%的居住在农村,我国农村老年人平均预期带病期:男性为9年,占余寿的57.1%,女性为11.46年,占余寿的62.4%。也就是说我国农村老年人60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的时间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的状况之中。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农村体育工作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体育发展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以正确的政绩观更新发展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