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第1章(绪论)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复习大纲及习题汇总【范本模板】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复习大纲及习题汇总【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80b166802d276a201292e24.png)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复习大纲及习题第一章绪论1.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含义(定义)、分类;了解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意义、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第二章1.掌握汽车检测系统的组成、基本要求2.了解汽车故障的分类及故障信息的获取方法,掌握汽车故障诊断分析方法3.掌握汽车检测参数含义、分类及选用原则,了解汽车检测诊断参数标准的分类、制定方法及诊断周期;第三章发动机检测与故障诊断1、发动机功率检测,掌握无负荷测功原理、方法,各缸均匀性检测方法(单缸功率检测、转速变化检测);2、掌握汽缸密封性检测指标,方法;3、掌握启动系统检测内容及常见故障;4、掌握点火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点火系统次级电压标准波形、故障反映区、常见故障及波形分析、闭合角、重叠角、点火提前交检测、了解点火系常见故障;5、掌握燃油供给系统检测内容(燃油压力、喷油信号)及常见故障,了解柴油机喷油压力波形检测、供油正时检测;6、掌握润滑系统检测内容指标(机油压力、机油品质、机油消耗量)及方法;7、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程序、原则及注意事项,故障自诊断原理及诊断操作,电控系统常见故障;8、了解发动常见故障的原因及诊断方法第四章底盘检测与故障诊断1。
掌握传动系的检测和故障诊断方法2。
掌握底盘测功机的结构、原理、检测方法能够利用底盘测功试验台测定汽车的驱动轮功率并分析传动系机械效率3.掌握转向系的检测和故障诊断方法4.掌握制动系统检测与故障检诊断方法5.掌握行驶系统的检测和故障诊断方法6。
掌握底盘电子控制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第五章车身及附件检测与故障诊断1.了解车身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2.了解车身损伤的形式,了解车身测量系统3.掌握汽车安全气囊的组成、故障诊断方法,了解安全气囊诊断的注意事项4。
了解汽车电子仪表的组成、原理、诊断第六章汽车整车检测1.掌握驱动轮输出功率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2。
了解底盘测功的分类、组成、工作原理3。
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检测方法4.了解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组成、危害、检测技术、检测标准、检测方法5。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教案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6eed5989bceb19e8b8f6ba4e.png)
第一章绪论1课程简介【引题,作为整门课程的开始,开篇引题要能抓住学生兴趣】设计1:带几个机器人去教室,演示机器人功能,以其中一个机器人(排雷机器人)为例,提问:以这个排雷机器人为例,分析一下它具体实现了哪些功能?首先,当地面有雷的时候,它能够“看”到。
然后,它能将“看”到的信息,通过它的“神经”,也就是这些数据线,传达给它的“大脑”。
它的大脑就做出反应:此处有雷。
引出: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这门课程中,主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让一个系统去感知它周围的世界,然后,把它所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它的大脑,来完成相应的系统任务。
(接课程内容)提到武器测试技术这个名词,我们可能都不陌生,我们在很多新闻、书籍、电影乃至动画片当中,都见到过关于武器测试技术的片段(图1.1 武器测试技术应用)。
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对象放宽,那测试技术可以说遍布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图1.2 测试技术的应用)。
仔细看一看这些系统我们能够发现,它们的基本任务大体一致:将研究目标的相关信息检测出来,再传输给系统,来完成相应的系统任务。
1.1课程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这门课当中的主要内容:1、是系统感知世界的感官,也就是传感器。
2、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感官,以及这些感官所感知到的信息(测试技术)。
3、最后,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门学科当前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1.3 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我们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作为一个电气系统,它们用什么来感知外界的信息(传感器),又如何对感知到的信息加以处理,并应用到系统中去的(测试技术),最后,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门学科当前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1.1章节内容1.1.2学时安排1.2课程特点1.2.1涉及范围广传感器部分物理电路模拟电路测试技术部分信号与系统电路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1.2.2知识点零散1.2.3贴近工程应用1.3学习要求1.3.1课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1.3.2课后:按时、独立完成作业1.3.3实验:充分预习,勇于实践1.4参考书目1.4.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魏学业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1.4.2《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张玉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4.3《现代传感器技术》徐群和主编科学出版社1.4.4《传感器与的检测技术》李增国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4.5《MATLAB基础与应用教程》蔡旭晖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1.4.6《LabVIEW程序设计基础》德湘轶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产生背景【引题】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门主要研究传感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学科,那么,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的呢?2.1生物能够感知外界信息人们从很早就知道,生物,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形形色色的感官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图1-4~图1-6)。
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作业指导书
![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164bd89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0.png)
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4)1.1 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概述 (4)1.2 常用化学分析方法简介 (4)1.2.1 光谱分析法 (4)1.2.2 色谱分析法 (5)1.2.3 电化学分析法 (5)1.2.4 质谱分析法 (5)1.2.5 X射线分析法 (5)1.2.6 热分析法 (5)第2章实验室安全与质量控制 (5)2.1 实验室安全常识 (5)2.1.1 安全规则 (5)2.1.2 紧急处理 (6)2.1.3 化学品管理 (6)2.1.4 实验室设备使用 (6)2.2 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6)2.2.1 采样与样品处理 (6)2.2.2 实验方法验证 (6)2.2.3 校准曲线制备 (6)2.2.4 质量控制样品 (6)2.2.5 仪器设备校准与维护 (6)2.3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6)2.3.1 数据记录 (6)2.3.2 数据处理 (6)2.3.3 数据报告 (7)2.3.4 数据保存 (7)第3章滴定分析法 (7)3.1 酸碱滴定法 (7)3.1.1 基本原理 (7)3.1.2 试剂与仪器 (7)3.1.3 操作步骤 (7)3.2 氧化还原滴定法 (7)3.2.1 基本原理 (7)3.2.2 试剂与仪器 (7)3.2.3 操作步骤 (8)3.3 配位滴定法 (8)3.3.1 基本原理 (8)3.3.2 试剂与仪器 (8)3.3.3 操作步骤 (8)第4章重量分析法 (8)4.1 沉淀重量法 (8)4.1.2 试剂与仪器 (9)4.1.3 操作步骤 (9)4.2 蒸馏重量法 (9)4.2.1 原理 (9)4.2.2 试剂与仪器 (9)4.2.3 操作步骤 (9)4.3 萃取重量法 (9)4.3.1 原理 (9)4.3.2 试剂与仪器 (9)4.3.3 操作步骤 (10)第5章光谱分析法 (10)5.1 紫外可见光谱法 (10)5.1.1 原理 (10)5.1.2 仪器与设备 (10)5.1.3 实验操作 (10)5.1.4 应用 (10)5.2 红外光谱法 (10)5.2.1 原理 (10)5.2.2 仪器与设备 (10)5.2.3 实验操作 (11)5.2.4 应用 (11)5.3 原子吸收光谱法 (11)5.3.1 原理 (11)5.3.2 仪器与设备 (11)5.3.3 实验操作 (11)5.3.4 应用 (11)第6章色谱分析法 (11)6.1 气相色谱法 (12)6.1.1 基本原理 (12)6.1.2 仪器设备 (12)6.1.3 样品处理 (12)6.1.4 操作步骤 (12)6.1.5 应用实例 (12)6.2 液相色谱法 (12)6.2.1 基本原理 (12)6.2.2 仪器设备 (12)6.2.3 样品处理 (12)6.2.4 操作步骤 (12)6.2.5 应用实例 (13)6.3 毛细管电泳法 (13)6.3.1 基本原理 (13)6.3.2 仪器设备 (13)6.3.3 样品处理 (13)6.3.5 应用实例 (13)第7章电化学分析法 (13)7.1 库仑滴定法 (13)7.1.1 基本原理 (13)7.1.2 仪器与设备 (13)7.1.3 实验步骤 (14)7.1.4 注意事项 (14)7.2 伏安法 (14)7.2.1 基本原理 (14)7.2.2 仪器与设备 (14)7.2.3 实验步骤 (14)7.2.4 注意事项 (14)7.3 电导分析法 (14)7.3.1 基本原理 (15)7.3.2 仪器与设备 (15)7.3.3 实验步骤 (15)7.3.4 注意事项 (15)第8章荧光分析法 (15)8.1 荧光光谱法 (15)8.1.1 基本原理 (15)8.1.2 仪器设备 (15)8.1.3 样品制备 (15)8.1.4 操作步骤 (15)8.2 时间分辨荧光法 (15)8.2.1 基本原理 (15)8.2.2 仪器设备 (16)8.2.3 样品制备 (16)8.2.4 操作步骤 (16)8.3 荧光偏振法 (16)8.3.1 基本原理 (16)8.3.2 仪器设备 (16)8.3.3 样品制备 (16)8.3.4 操作步骤 (16)第9章热分析法 (16)9.1 热重分析法 (16)9.1.1 概述 (16)9.1.2 仪器与设备 (16)9.1.3 实验步骤 (17)9.1.4 结果与分析 (17)9.2 差示扫描量热法 (17)9.2.1 概述 (17)9.2.2 仪器与设备 (17)9.2.3 实验步骤 (17)9.3 热裂解气相色谱法 (18)9.3.1 概述 (18)9.3.2 仪器与设备 (18)9.3.3 实验步骤 (18)9.3.4 结果与分析 (18)第10章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9)10.1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9)10.1.1 大气监测 (19)10.1.2 水质监测 (19)10.1.3 土壤监测 (19)10.2 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9)10.2.1 药物分析 (19)10.2.2 生物大分子检测 (19)10.2.3 生物组织分析 (19)10.3 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9)10.3.1 农药残留检测 (20)10.3.2 食品添加剂检测 (20)10.3.3 微生物检测 (20)10.4 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0.4.1 材料组成分析 (20)10.4.2 结构表征 (20)10.4.3 功能测试 (20)第1章绪论1.1 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概述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是研究和应用化学分析原理、方法及仪器设备,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科学。
《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孙传友高教电子教案第1章
![《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孙传友高教电子教案第1章](https://img.taocdn.com/s3/m/81f9a17acfc789eb162dc84c.png)
第1章绪论1.1检测技术及仪表的地位与作用1.1.1检测仪表的地位与作用一、检测仪表检测――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和试验,取得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的过程。
检测仪表――专门用于“测试”或“检测”的仪表。
二、地位与作用:1、科学研究的手段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中有1/4是属于测试方法和仪器创新。
2、促进生产的主流环节3、国民经济的“倍增器”4、军事上的战斗力5、现代生活的好帮手6、信息产业的源头1.1.2 检测技术是仪器仪表的技术基础一、非电量的电测法――把非电量转换为电量来测量优越性:1)便于扩展测量的幅值范围(量程)2)便于扩宽的测量的频率范围(频带)3)便于实现远距离的自动测量4) 便于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实现测量的智能化和网络化二、现代检测技术的组成:电量测量技术、传感器技术非电量电测技术。
三、仪器仪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实质就是“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应用要求”=仪器仪表1.2 传感器概述1.2.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一、传感器的定义国家标准定义――“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
”(当今电信号最易于处理和便于传输)通常定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或“能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器件或装置”。
二、敏感器的定义――把被测非电量转换为可用非电量的器件或装置X=即被测非电量X正是传感器所能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1、当Z量)Z时,可直接用传感器将被测非电量X转换成电量Y。
X≠即被测非电量X不是传感器所能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2、当Z量)Z时,就需要在传感器前面增加一个敏感器,把被测非电量X转换为该传感器能够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量)Z。
若敏感器的转换关系为 )(x z φ=传感器的转换关系为 )(z y ϕ=则组成的复合传感器的转换关系为 [])()(x f x y ==φϕ1.2.2传感器的分类和命名法一、传感器的类型二、传感器的分类方法:按照被测的非电量分类,按照输出量的性质分类。
第1讲 第一章 无损检测绪论
![第1讲 第一章 无损检测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281b7bedf8c75fbfc77db20f.png)
第一章
无损检测绪论
1、报考Ⅰ级的人员,其从事所报考无损检测方法的实 习时间:无损检测、焊接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至少3个月;其 它理工科大专以上学历至少3个月;中专以上学历6个月;其 它学历至少12个月; 2、报考Ⅱ级的人员,其持所报考无损检测方法Ⅰ级证 的时间:无损检测、焊接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至少1年;其它 理工科大专以上学历至少2年;中专以上学历3年;其它学历 至少4年; 3、报考Ⅲ级的人员,其持Ⅱ级证至少有2个,且其中一 个必须是RT或UT,其所报考无损检测方法Ⅱ级证的时间: 无损检测、焊接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至少2年;其它理工科大 专以上学历至少3年;中专以上学历4年;其它学历至少5年; 4、以上所有报考人员双眼矫正视力应在1.0以上,并具 有报考的无损检测方法所要求的颜色分别能力。
第一章
无损检测绪论
第一章
无损检测绪论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
适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 射线(RT,Radial Testing) 超声波(UT,Ultrasonic Testing) 磁粉(MT,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
渗透(PT,Penetrant Testing)
无损检测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系 •授课教师:时文刚 •总学时:16 教学:16学时 实验:4学时 •上课地点:机2408 •上课时间:4~11周 周三第9-10节(4:05~5:40) •参考教材:《焊接检验》 赵熹华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考核形式:平时成绩20% 考试成绩80%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8e98b9b6b9d528ea80c77900.png)
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自动化免疫分析仪 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如肿瘤标志物、激素、酶类、
抗原或抗 体、维生 素、细胞 因子和各 种代谢物 质等的测 定。
三、色谱分析技术
• 色谱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 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物质的各组分得到分离,再对 其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本章小结
• 在使用仪器以前必须先掌握仪器的相关知识,包括结构 和各主要部件的功能、仪器的技术原理和工作原理,根 据仪器制造商发布的操作指南编写简易且便于执行的操 作规程,熟悉操作步骤。
• 分类:
电位分析技术、电导分析技术、电解分析技术、 电容量分析技术、伏安分析技术、电化学生物传 感器技术等。
二、电化学分析技术
• 临床化学检验中电解质分析、血气与酸碱分析等 所用的仪器,,大多基于电化学分析技术。
ABL800 系列血气分析仪 测量pH值、血气、电解质、血氧源自代谢物。二、电化学分析技术
VARIANT™ II TURBO 血红蛋白测试系统 基于高效液相离子交换层析技术的仪器 专用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四、质谱分析技术
• 质谱仪是一类能够使物质粒子离化成离子并通过适 当的电场或磁场将它们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 者轨道稳定与否实现质荷比分离,经检测强度后对 物质进行分析的仪器。
• 通过强大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和中间连接软件(middleware),临床检验 实验室可达到智能化、自动化地控制样本检测的全 过程。
• 提高了实验室工作效率、降低了差错、缩短了检验 结果报告周期,进一步满足了临床的需要。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2c871755270722192ef72f.png)
28
一,检测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军事战斗力
1991年海湾战争 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占 年海湾战争 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占8% 2003年伊拉克战争 2003年伊拉克战争 90%
1994年美国防部建立自动测试系统执行局 年美国防部建立自动测试系统执行局 立体作战
29
一,检测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检测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虚拟测试大作 业
(综合性,设计性实 验)
60%
10%
5%
5%
20%
期末考试中的填空与选择(占70%)主要来源于教材习 题,课堂上的讨论及思考题,验证性实验内容;综合性 分析,设计大题占30%.
14
Learning Outcomes - 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is modul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以"冷热"为例,说明测量的意义;某些无法量化无法测量;
5
趣味思考
人们感觉天气闷热,除了温度之外,还 有其他因素(或者物理量)影响吗? 关于"气功"的思考?伪科学的争论? 对地球,宇宙和太空的研究("观测" 的问题). 如何测量磁场?(生活中很多测量无师自通,但有些) GPS定位?
6
检测技术的定位
I can find something I need for the target as reference. And finally I could get something. As the result, I can solve the problem if I have time, money and facility.
检测技术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 关键领域 在美国:检测技术占 ,拉动经济增长66% 在美国:检测技术占4%,拉动经济增长
智能检测理论与技术-绪论
![智能检测理论与技术-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acb587b127d3240c8547ef90.png)
第一章 绪论
智能检测
第一章 绪论
(3). 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
基于工控机的检测系统
智能检测
第一章 绪论
(3). 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
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检测系统
智能检测
(4). 集散控制系统
第一章 绪论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智能检测
(4). 集散控制系统
第一章 绪论
基于PLC的过程控制
DCS的物理层次示意图
智能检测
1.2 智能检测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智能检测的发展
智能检测理论与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与现代检 测理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智能检测理论与技术的形成和 发展。
智能检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计算机技术为智能检测系统的发展提供基础,智能器件的 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仪器仪表的体系结构以及相应功能。
A
L
B传感器:y(t+L/v) 相关函数 x(t)
X
Rxy
(
)
1 T
T
x(t)y(t )dt
0
延时器 积分器
B y(t)
x(t-)y(t) x(t-)y(t)dt
理想时, x(t) =y(t+L/v),互相关在0=L/v处出现尖峰,测 定0即可知 v。
智能检测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检测的基本概念
不确定性模型 高度非线性 复杂的检测要求 多参数综合检测的要求 实时性、准确性
智能检测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检测的基本概念
3.智能检测系统及其结构
智能检测系统结构
被控对象
数采 硬件传感器
计算
现代检测技术复习资料整理
![现代检测技术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ecf06e7e21af45b307a8b7.png)
A表:
第四章 阻抗型传感器
1.电位器主要是把机械位移转换为与其成一定函数关系的电阻(或电压)输出。
2.电位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位器式传感器是由电阻器和电刷组成,当电刷触点C在电阻器 上移动时,A、C间的电阻就会发生变化,而且阻值 与触点的位移或角位移x成一定的函数关系。
3.按输入-输出特性,电位器传感器可分为线性电位器和非线性电位器两类。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线绕电位器和非线绕电位器两类。在线绕式电位器的电阻器与电刷相接处的部分,将导线表面的绝缘层去掉,然后加以抛光,形成一个电刷可在其上滑动的光滑而平整的接触道。
4.绕线电位器的优点:精度高、性能稳定、易于达到较高的线性度和实现各种非线性特性。缺点:如阶梯误差、分辨力低、耐磨性差、寿命较低等。
传感器和敏感器虽然都是对被测非电量进行转换,但敏感器是把被测非电量转换为可用非电量,而传感器是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
5.常见的测量仪表有哪几种类型?画出其框图,简述其工作原理?
答:常见的测量仪表有三种类型:普通模拟式检测仪表a、普通数字式检测仪表b、微机化检测系统c。
框图及(工作原理):a、模拟式传感器、模拟测量电阻、模拟显示器。(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模数之间发生转换。测量结果用指针相对标尺的位置来表示。)b、(模数转换式)模拟式传感器、模拟测量电路、A/D转换器、数字显示器。(模拟测量电路传感器输出的电量转换成直流电压信号,模数转换器把直流电压转换成数字量,最后由数字显示器显示测量结果。)或(脉冲计数式)数字式传感器、放大整形电路、计数器、数字显示器(准数字式传感器输出的频率或时间信号,放大整形后,由计数器进行计数,计数结果由数字显示器显示出来).c、传感器、测量通道、微机、(数字显示器、数据记录仪、报警器)。(微机化检测系统通常为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能巡回检测多个测量点或多种被测参数的静态量或动态量。每个测量对象都通过一路传感器和测量通道与微机相连,测量通道由模拟量电路和数字测量电路组成。[传感器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电量,测量通道对传感器信号进行信号调理和数据采集,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微机进行必要的处理后,由显示器显示出来,并由记录仪记录下来。])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25763107581b6bd97f19eaae.png)
硬PCB板
柔性PCB板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例:PCB板检测
图1.7 PCB板检测工艺图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人与机器的机能对应关系
外 界 对 象 感官 人脑 肢体
定性
传感器 微机 执行器
定量
图1.8 人与机器的机能对应关系图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2 传感器概述
物理量 化学量 生物量
通信总线 巡 检 仪 中 央 监 控
粮仓
温湿度探头N
分层风机 图1.4 粮仓温湿度监控系统组成框图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2)能够实现数据通信。
信息的汇总,组成网络化检测系统 例:火灾报警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感温、 感烟火灾报警系统
探头11 探头12 探头1N 串行总线 通信总线
集 控 器 1
中 央 监 控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1.1
1.2
检测技术概述
检测技术概念 发展历程 检测装置举例
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定义、组成、分类、发展方向
1.3
现代检测系统
组成,应用类型 ,发展方向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1 检测技术概论
1.1.1 检测技术一些概念
X
输入单元 传感器
Y1
转换单元 调理电路
Y2
处理单元 微机
X
Y=F(X)
传感器
Y
电量
1.2.1 *传感器的定义 (Sensor)
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 的器件或装置。 能够将被测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装置。(狭义)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91490f4133687e21af45a908.png)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实验指导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分析检验的目的和任务1.食品分析检验的目的保证食品的营养性、可接受性、安全性2. 食品分析检验的任务依据:国际、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手段: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分析方法对象: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产品目标:保证产品质量合格二、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和范围1.感官检验:色香味、外观、组织状态、口感等。
2.营养成分检验:水分、无机盐、酸、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
3.添加剂检验:甜味剂、防腐剂、发色剂、漂白剂、食用色素等。
4.有害物检验:有害元素(Cu、Hg、Cd、Pb)、农药兽药、细菌霉菌及其毒素、包装材料。
三、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1.食品检验的一般方法①感观鉴定法:简便易行,快速灵敏,不需要特殊器材,用于还不能仪器定量评价的某些食品特性的检验;②化学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基础、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方法;③仪器分析法: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快速、准确率高,检测限低;④微生物分析法:条件温和,选择性高,用于维生素、抗生素残留量,激素等成分分析;⑤酶分析法: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结果准确,用于有机酸、糖类和维生素的测定。
2.国家标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四、国内外食品分析检验技术发展动态与进展1.发展趋势:微量、快速、自动化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酶联免疫吸收试剂盒法PCR检测方法2.转基因检测法蛋白质检测方法红外检测五、食品检验常用的技术规范用语(补充内容)1.表述与试剂有关的用语。
①“取盐酸2.5mL”:表述涉及的使用试剂纯度为分析纯,浓度为原装的浓盐酸。
类推。
②“乙醇”:除特别注明外,均指95%的乙醇。
③“水”:除特别注明外,均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2.表述溶液方面的用语。
①除特别注明外,“溶液”均指水溶液。
②“滴”,指蒸馏水自标准滴管自然滴下的一滴的量,20℃时20滴相当于1mL.③“V/V”:容量百分浓度(%),指100mL溶液中含液态溶质的毫升数。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第1、2、3、7章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第1、2、3、7章](https://img.taocdn.com/s3/m/ed86fd3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1.png)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题库第一章绪论+中药制剂检测的基本知识本章节需掌握内容---1.药品、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检测、药品标准的概念,中药药品标准类型,中药制剂检测的依据和程序。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是国家药品标准(D)A.《中国药典》B.局颁标准C.部颁标准D.企业标准2.《中国药典》哪版开始分为三部(C)A.1985年版B.1990年版C.2005年版D.2015年版3.《中国药典》所指的“精密称定”,系指称重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C)BA.百分之一B.千分之一C.万分之一D.十万分之一4.干燥失重时达到恒重的要求是两次称量相差不得超过(B)CA.0.3gB 0.1 mgC.0. 3 mgD.0.1g5.《中国药典》规定,滴定液正确表示方法为(A)A.盐酸滴定液(0.1023mol/L)B.盐酸滴定液0.1023mol/LC.0.1023mol/L盐酸滴定液(0.1023mo/L)盐酸滴定液6.《中国药典》规定的"阴凉处”是指(C),DA.放在阴暗处,温度不超过2℃B.放在阴暗处,温度不超过10℃C.避光,温度不超过20℃D.温度不超过20℃7.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系指(D)(ml/ml)的乙醇A.50%B.75%C.85%D.95%8.检验药品的根本目的是(D)A.保证药物的符合规定B.保证药物合格C.保证药物安全D.保证药物安全、有效9.当两种成分的结构和性质非常接近时,一般采用的分离方法是(A)A.色谱法B.盐析法C.萃取法D.沉淀法10.称取供试品0.5g,则取样范围为(C)A.0.40~0.50gB.0.45~0.55gC.0.46~0.54gD.0.44~0.55g答案:1-10 DCBCA DDDAC二、简答题1.《中国药典》所指的“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的多少?千分之一2.干燥至恒重指的是两次称量相差不得超过多少?0.3 mg三、判断题1.水浴温度除另有规定外,均系指98-100℃√热水指的是70-80℃2.《中国药典》的凡例不具有法律效应,可以不执行。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试题库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c9a6ec9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4.png)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不是国家药品标准()A《中国药典》B局(部)颁标准C药品注册标准D新药试行标准E企业标准2.《中国药典》哪年版开始分为三部()A1985年B1990年C1995年D2000年E2005年3.《中国药典》所指的“精密称定”,系指称重应准确至所取重量()A百分之一B千分之一C万分之一D十万分之一E十分之一4.干燥失重时达到恒重的要求是两次称量相差不得超过()A0.3g B0.1mg C0.3mg D0.1g E0.03mg5.《中国药典》规定,滴定液正确表示方法为()A盐酸滴定液(0.1023mol/L)B盐酸滴定液0.1023mol/LC0.1023mol/L盐酸滴定液D(0.1023mol/L)盐酸滴定液E以上均不对6.《中国药典》规定的“阴凉处”是指()A放在阴暗处,温度不超过2℃B放在阴暗处,温度不超过10℃C避光,温度不超过20℃D温度不超过20℃E温度不超过25℃7.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系指()(ml/ml)的乙醇A 50%B 75%C 80%D 85%E 95%8.检验药品的根本目的是()A 保证药品的稳定性B 保证药物合格C 保证药物安全D 保证药物有效E 保证药物安全、有效9.当两种成分的结构和性质非常接近时,一般采用的分离方法是()A 色谱法B 盐析法C 萃取法D 沉淀法E 结晶法二、判断题1.盛装药品的各种容器,均应无毒、洁净,与内容药品不发生化学变化,并不得影响内容药品的质量。
()2.《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物的品种和数量是永久不变的()3.《中国药典》的凡例不具有法律效应,可以不执行。
()4.精密量取硫酸溶液10ml,可用10ml量筒量取。
()5.检验时所用的水,除另外规定外,一般用自来水。
()6.药品质量标准中的性状部分没有法定意义。
()7.酸碱度检查所用的水,均系指新沸并放冷至室温的水。
()8.水浴温度除另有规定外,均指98~100℃。
()9.中药制剂作为药品,可以选择地进行质量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检测技术概述
(7)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操作人员和检测仪表或检测系统联系 的另一主要环节,用于输入设置参数,下达有关 命令等。最常用的输入设备是各种键盘、条码阅 读器等。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 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通过网络或各种通信 总线利用其他计算机或数字化智能终端,实现远 程信息和数据输入的方式愈来愈普通。
1.1 检测技术概述
设正向传递函数 即 为一阶滞后环节,
1.1 检测技术概述
则可以推得
式中
为反馈通道的总传递函数。
1.1 检测技术概述
由式可知,闭环结构仪表的放大倍数和时间常数 皆为开环结构仪表的
当
足够大时,总放大倍数(静态)为
闭环结构仪表相对开环结构仪表要复杂一些,稳 定性较差;但反应速度快,线性好,准确度高。
1.2 检测系统误差基础
(2)相对真值
如果高一级检测仪器(计量器具)的误差仅为低 一级检测仪器误差的1/3~1/10,则可认为前者 是后者的相对真值。例如,高精度石英钟的计时 误差通常比普通机械闹钟的计时误差小1~2个数 量级以上,因此高精度的石英钟可视为普通机械 闹钟的相对真值。
1.2 检测系统误差基础
1.1 检测技术概述
(6) .信号输出 在许多情况下,检测仪表和检测系统在信号处理 器计算出被测参量的瞬时值后,除送显示器进行实 时显示外,通常还需把测量值及时传送给控制计 算机、可编程控制器(PLC)或其他执行器、打印 机、记录仪等,从而构成闭环控制系统或实现打 印(记录)输出。检测仪表和检测系统的信号输出 通常有4—20mADC的电流信号,经D/A转换和 放大后的模拟电压、开关量、脉宽调制PWM、串 行数字通信和并行数字输出等多种形式,需根据 测控系统的具体要求确定。
1.2 检测系统误差基础
2.真值 一个量严格定义的理论值通常叫理论真值,如 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o等。许多且由于理论真值 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获得,常用约定真值或相对真 值来代替理论真值。 (1)约定真值 根据国际计量委员会通过并发布的各种物理 参量单位的定义,利用当今最先进科学技术复现 这些实物单位基准
1.1 检测技术概述
光电式仪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 仪表,它的信号传递的速度非常快,不仅具有良 好的抗干扰和绝缘隔离能力,且易于实现仪表的 信号处理、信号隔离、信号传输和信号显示。
1.1 检测技术概述
④ 按仪表是否具有远传功能分类 可分为就地显示仪表和远传式仪表。 ⑤ 按仪表信号的输出(显示)形式分类 可分为模拟式仪表和数字式仪表。 ⑥ 按仪表应用的场所分类 可分为普通型仪表、隔爆型仪表及本安型仪表。 ⑦ 按仪表的结构方式分类 可分为开环结构仪表和闭环结构仪表。
1.1 检测技术概述
(4) .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模块是现代检测仪表、检测系统进行数 据处理和各种控制的中枢环节,其作用和人的大 脑相类似。现代检测仪表、检测系统中的信号处 理模块通常以各种型号的单片机、微处理器为核 心来构建,对高频倍号和复杂信号的处理有时需 增加数据传输和运算速度快、处理精度高的专用 高速数据处理器(DSP)或直接采用工业控制计算 机。
1.1 检测技术概述
一个完整的检测过程一般包括:信息的提取、信 号的转换存储与传检、信号的分析处理以及信号 的显示记录 检测可分为两个过程: (1).能量形式的转换过程; (2).把被测未知量与同性质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确定被测量对标准量的倍数,并用数字表示这个 倍数的过程。 测量单位:国际单位制(SI)
(a)能准确转换、稳定放大、可靠地传翰信号 (b)信嗓比高,抗干扰性能要好。
1.1 检测技术概述
(3)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系统)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是对信号调 理后的连续模拟信号进行离散化并转换成与模拟 信号电压幅度相对应的一系列数值信息,同时以 一定的方式把这些转换数据及时传递给微处理器 或依次自动存储。数据采集系统通常以各类模拟 (A/D)转换器为核心.辅以模拟多路开关、采样 保持器、输入缓冲器、输出锁存器等。
检测技术及仪表
电信学院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
课程介绍(1)
课程说明
自动化系的必修课
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 3、期末考试70%
计划学时
56 学时
课程介绍(2)
教材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自动检测技术与装
置》. 张宏建等. 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
1、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 施仁等. 电子工业出版 社. 2003.3 2、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 张毅等. 化学工 业出版社. 2005,3
1.1 检测技术概述
通常检测仪器、检测系统设计师对传感器有如下要求; (a)精确性 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必须准确地反应其输入量, 即被测量的变化。因此,传感器的输出与输入关系必须是 严格的单值函数关系,最好是线性关系; (b)稳定性 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的单值函数关系最好不 随时间和温度而变化,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也应很 小,重复性要好; (c)灵敏度 即要求被测参量较小的变化就可使传感器获 得较大的输出信号。
1.1 检测技术概述
(5) .信号显示 显示器是检测系统与人联系的主要环节之一,显 示器一般可分为模拟式、数字式和屏幕式三种。 (a)模拟式显示又称指示式显示。被测参量数 值大小由光指示器或指针在标尺上的相对位置来 表示。用有形的指针位移模拟无形的检测量是较 方便、直观的。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显示直观 的特点。
1.1 检测技术概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七个部分不是 所有的检测系统(仪表)都具备的,而且对有 些简单的检测系统,其各环节之间的界线 也不是十分清楚,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 析。
1.1 检测技术概述
5. 被测参数分类 每个检测系统一般被用来测量某个特定的参数, 这些被测参数的不向,检测仪表可分为:机械参 数、电气参数、过程参数等。
1.1 检测技术概述
机械参数有质量、位移、力等。 电气参数有电压、电流、功率等。 过程参数有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成分等。 所以就可以称电压检测系统、温度检测系统、流 量检测系统等。 ② 按仪表对被测参数的响应形式分类 可分为连续式检测仪表和开关式检测仪表。 如水银温度计、电饭煲保温是利用开关时温度仪 表实现的。
1.2 检测系统误差基础
1.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是一个变换、放大、比较、显示、读数等环 节的综合过程。由于检测系统(仪表)不可能绝对精 确,测量原理的局限、测量方法的不尽完善、环境 因素和外界干扰的存在以及测量过程可能会影响被 测对象的原有状态等,也使得测量结果不能准确地 反映被测量的真值而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就 是测量误差。
1.1 检测技术概述
③ 按仪表中使用的能源和主要信息的类型分类可 分为机械式仪表、电式仪表、气式仪表和光式仪 表。 机械式仪表一般不需要使用外部能源,通常利用 敏感元件的位移带动仪表的传动机构,使指针产 生偏转,通过仪表盘上的刻度显示被测参数的大 小。这种仪表一般安装在现场,属就地显示式仪 表。
1).绝对误差 检测系统的测量值(即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 代数差值△ x称为检测系统测量值的绝对误差,即 △x = x 一 x0 式中,真值x0可为约定真值,也可是由高精度标准器所测 得的相对真值。绝对误差△ x说明了系统示值偏离真值的 大小,其值可正可负,具有和被测量相同的量纲
检测技术与检测元件 检测仪表、显示仪表、 检测系统设计方法
任务及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自动检 测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及相关知识;
较全面的掌握信息的采集、变换、分析、显示、 等应用技术;
掌握工业过程主要参数的检测原理及实现方法;
任务及要求
熟悉各类仪表的工作原理、特点、技术指标和使 用要求; 根据需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检测方案,设计检测系 统,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各种检测仪表。
1.1 检测技术概述
电动式仪表用电源作为仪表能源,其输出信号也 是电信号。由于电动式仪表所需电源容易取得, 输出信号易于传输和显示,因此这类检测仪表获 得了广泛的使用。 气动式仪表多用压缩空气作为仪表的能源和信号 的传递。由于仪表中没有使用电源,这类仪表可 以使用在周围环境有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的场所。 但是用压缩空气传递信号,滞后比较大。传输距 离受到限制。
课程介绍(3)
2006秋季 授课情况
0401 0402 0403 1馆309 (1)
0404 0405 0406
教员信息(1)
姓 名 : 张志君 办公室 : 创新园大厦 A0726 电 话 : 84706007-3726
课程内容组成
3 1 2 3 4
检测技术与检测仪表基础
测量误差的理论基础
1.1 检测技术概述
开环结构仪表由若干个环节串联组成,如图 所 示。
1.1 检测技术概述
总的传递函数为各环节传递函数之积
总的误差为各环节相对误差之和
1.1 检测技术概述
开环式的仪表一般结构较为简单、稳定性好,但 测量误差较大,特别是当组成仪表的环节较多时, 其准确度较低。 闭环结构仪表也称为平衡变换式仪表,由正向通 道和反馈通道组成,如图 所示。
(3)示值 检测仪器(或系统)指示或显示(被测参量)的数 值叫示值,也叫测量值或读数。由于传感器不可 能绝对精确,信号调理、模拟转换不可避免地存 在误差,加上测量时环境因素和外界干扰的存在 以及测量过程可能会影响被测对象的原有状态等, 都可使得示值与实际值存在偏差。
1.2 检测系统误差基础
3 误差的表示方法 检测系统(仪器)的基本误差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示形式;
1.1 检测技术概述
(b)数字式显示以数字形式直接显示出被测参量数 值 的大小。能有效地克服读数的主观误差,(相 对 指示式仪表)可提高显示和读数的精度,还能 方便地与计算机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 (c)屏幕显示实际上是一种类似电视显示方法, 具有形象性和易于读数的优点,又能同时在同一 屏幕上显示一个被测量或多个被测量的(大量数据 式)变化曲线,有利于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