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与疾病
情志护理与疾病康复
情志护理与疾病康复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护理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情志致病的特点及护理方法作一阐述,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标签:情志护理;疾病康复;祖国医学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精神与情绪活动与人体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仅是人的生理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影响整个机体功能的协调平衡。
如果经常处于情绪异常,甚至精神刺激,可使人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而发病,情绪的刺激,还可使机体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而发病,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调。
气血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此道理。
1情志致病的特点《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
这七情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情感反映,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活范围,使人体气机发生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愤怒过度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故临床可气逆、头昏、头痛、面红耳赤、肝区剧痛、血压上升、呕血、甚至脑血管意外等。
喜则气缓,喜能缓解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可使人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失神、乏力、懈怠、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可出现喘憋症、懒惰等,可使肺心病、肺结核加重。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出现惊慌失措、面色苍白、突然晕厥等症。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情志与疾病关系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情志与疾病关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体整体的平衡与调和。
情志与疾病关系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情志在中医中的作用。
一、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1.情志的定义与分类在中医学中,情志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等。
这些情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2.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影响脏腑功能的平衡。
例如,过度的忧虑与思考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而过度的愤怒则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情志对疾病的影响1.情志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中医认为,情志的过度波动或不适当的表达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长期的愁苦忧伤可能导致肺气郁结,进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疾病。
因此,情志的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2.情志与病症的对应关系在中医中,情志与病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情志与特定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等。
了解情志与病症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中医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的把握。
三、情志调摄在中医中的重要性1.情志调摄的概念与方法情志调摄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指的是通过调整心态和情绪,达到调理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平衡的目的。
包括调理饮食、调整作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2.情志调摄对健康的作用通过情志调摄,可以帮助调和人体内外的阴阳气血,保持脏腑功能的平衡。
同时,情志调摄还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因此,情志调摄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情志调摄的实际应用1.情志调摄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和患者的情绪状态,中医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情志调摄方法。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喜,本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伤心”。
比如突然中了巨额彩票,大喜过望,可能会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过度的喜会使心气涣散,心神不宁。
怒,更是常见的导致疾病的情志因素。
愤怒会使肝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甚至昏厥。
长期的愤怒情绪还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等疾病。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都容易让人动怒,而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忧思,往往会伤及脾胃。
当一个人过度忧愁或思虑重重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正所谓“思则气结”,长期的忧思还可能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悲,会损伤肺气。
过度的悲伤哭泣会使肺气消耗,出现气短、乏力、咳嗽等症状。
在生活中,遭遇重大的挫折或亲人离世等悲痛事件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情绪,就容易给肺部带来损害。
恐惊,主要影响肾的功能。
突然受到惊吓或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状。
比如,小孩子受到惊吓可能会夜间尿床,就是因为恐惊伤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与脏腑之间通过气血经络相互联系。
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而脏腑功能的异常也会反过来导致情志的改变。
例如,肝郁气滞的人往往容易情绪抑郁、烦躁易怒;心脾两虚的人则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焦虑等症状。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比如,长期的焦虑和抑郁会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压力过大还可能导致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中医情志与健康关系
中医情志与健康关系中医学注重人体的整体健康,强调人的身心合一。
情志与健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医中,情志指的是人的情绪、思维和意志活动,而健康是指身体与心理的良好状态。
情志的失衡往往会导致身体的不适甚至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中医情志与健康的关系,并针对不同情志对健康的影响进行讨论。
一、中医对情志的看法中医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情志与五脏相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志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情志的失调会导致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二、愉快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对健康有益。
正常的情绪能够促进气血畅通,充实脏腑。
喜悦的情绪能够产生舒展畅达的气质,使人身心愉悦。
快乐的情绪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中医将七情六欲视为人体内部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愤怒、忧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影响脏腑的正常运行。
长期的负面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的发生。
四、情志失调对健康的影响情志的失调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
中医认为情志是导致脏腑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沉思过度会导致脾脏气虚,引发脾虚湿盛的症状。
抑郁不振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肝郁血瘀的症状。
情志失调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抵抗力,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
五、中医调理情志的方法中医有着丰富的调理情志的方法。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充足的睡眠对情绪的调理非常重要。
其次,人们可以通过中医的针灸、按摩、草药等方法来舒缓情绪。
例如,针灸可以调理肝气郁结,按摩可以舒展气机。
最后,人们还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放松心情等来调理情志。
六、结语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
中医强调情志与健康的关系,通过调节情志,来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情志与疾病关系的中医视角中医学认为,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指的是人类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思绪和心理状态。
而中医将情志与疾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认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出发,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 中医关于情志的理论情志在中医理论中被分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在正常状态下可以调动人的机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健康。
然而,当情志失常或过度刺激时,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情志与脏腑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每种脏腑都与特定的情志相关联。
例如,中医认为喜情伤心,过度喜乐会耗气伤阴;怒伤肝,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忧伤脾,长期忧虑会影响脾胃功能等等。
因此,情志的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特定的脏腑,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3. 情志与脉象的关系中医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情志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脉象的异常。
例如,怒气冲冲时脉象偏弦,心慌时脉象偏数等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异常变化,中医可以判断人的情志是否失调,从而辅助诊断病情。
4. 情志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
而情志的失调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例如,情绪低落会伤及肺脏,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忧虑郁闷会伤及脾脏,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等。
5. 情志调理的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情志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情志调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调整情志,可以平衡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中医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调理情志,例如药物调补、针灸调理、运动调节等等。
总之,情志与疾病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通过对情志与疾病关系的深度研究,揭示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情志与疾病浅谈
情志与疾病浅谈“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优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情志的表现以内脏活动为基础。
而情志的变化,又可影响脏腑机能的活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情志以脏腑为基础,情志过度,常伤脏而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说明过度的情志不仅影响脏腑,还能使气血运行逆乱,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导致百病丛生。
因此,情志刺激是重要的病因。
脏腑有病也可影响情志的变化。
《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内脏的虚实盛衰导致情志有不同表现。
这些表现,反过来又为辨治脏腑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若能正确掌握和运用它,对防病保健有极大作用。
临床应用有以下几方面:1、诊断疾病:观察情志表现,可以了解内脏的虚实盛衰。
如见病人抑郁不乐,胸闷太息,可认为肝气郁结;若见喜怒无常,惊惕善疑,甚则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哭笑无常,多为心神失常;若烦燥易怒,口苦溺黄,则为肝火冲逆;若见多思善忧,健忘失眠,可考虑心脾两伤,等等。
再结合脉、舌、色,就能作出正确诊断。
2、治疗疾病:情志影响脏腑功能,过极可以致病,如能适当运用情志的变化,则能调节脏腑机能活动,可使某些疾病早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以情志间的相互作用调节脏腑机能,达到补偏救弊,治愈疾病的目的。
《吕氏春秋·致忠》记载的文挚以怒治愈齐王病而遭生烹,以及朱丹溪以喜解忧,治愈陈状元之弟病咳,唾血重症的故事,说是精神疗法的例证。
可见临床中针对不同病情,运用适当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常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中医学认为,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情志指的是人们内心的情感状态,包括喜、怒、思、忧、悲、恐六种主要情感。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对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持续的不良情志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情志与疾病的关联,并介绍中医如何通过调节情志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情绪与五脏关联中医理论认为,每种情绪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喜情对心脏有益,怒情伤肝,思情伤脾,忧情伤肺,悲情伤肾,恐情伤胆。
当人们的情绪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时,相应的五脏就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举例来说,长期的愤怒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
而过度思虑和忧虑会伤害脾胃功能,导致胃寒、食欲不振。
对于易感冒的人来说,如果经常处于忧虑和悲伤的状态,会进一步削弱肺脾的防御能力,从而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提倡调节情绪以维护身体健康。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合理化解负面情绪,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与病理变化情志的扰动不仅对五脏六腑有直接影响,还可能导致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问题可以干扰气血运行,造成气机逆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举个例子,悲伤的情绪会导致体内气机凝滞,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引发疼痛、肠胃不适等问题。
而长期的恐惧和焦虑暴露会导致肾脏功能的失调,而肾脏是人体真气的贮藏之地,这可能导致人体防御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调节情绪,消除负面情绪对身体的不利影响,是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一环。
中医治疗与情志调节在中医治疗中,情志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中医注重平衡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和谐相处。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保持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兴奋或抑郁过度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中的情志调节,旨在通过调整人们的情绪状态,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中医主张在生活中保持情感的平衡,保持内心的稳定。
情志心理疾病分析
情志心理情绪精神第一部分:情志篇情,心字旁,一个青字。
什么意思呢,这个青,本意有蓝色的意思,引申义为东方之色的意思。
东方,主木,主肝,主春。
所以平时说,动物有说发情的,也有说是发春的。
心里有一团情感像春天的草木一样在萌发。
为什么动物发情多在春季呢,雨季到了,又到了发情的季节。
惊蛰之后,春雷阵阵打开了生发复苏的信号,动物其实和植物一样,他们也是按照同样的节气在生长化收藏。
人呢,也一样。
虽然人类的发情现象,已经退化掉了。
但是依然有思春,怀春,春心,春宫,荡漾等一些词来描述人类在春天的发情现象。
这些都是从生理上面讲,万物因天之序,而自然而然的出现发情的现象。
到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这就是天之道。
后来,情这个字,被引申为指欲望。
虽然这个欲望,也是基于生理而萌发,不过已经和生殖相脱节,涵盖的东西比较宽泛了。
泛指一切从心里生发出来的情感。
比如亲情,友情,恋情等等。
情本身,和春天,东方木,肝息息相关。
所以,一个肝好的人,会本能的多情,因为这样的人总是更容易产生萌发的冲动。
志,士之心。
它是比情,更强烈和持久的一种表现。
情,只是萌发。
而志,则是以什么什么为任务,为使命,一定要如何如何。
狭义的情和肝相关,志为肾所主。
一个人是不是志向远大,取决于它的肾精有多足。
打个比方,一辆汽车能开多远,取决于它邮箱里面有多少汽油。
情志合用,泛指人情感问题。
它由七情六欲组成。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欲。
情志致病的总原理: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通常人们所说的心理疾病,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被称之为情志不遂。
严重的,也叫情志病。
由七情内伤所致。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於生。
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於生则止。
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则弗为。
老中医:情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正常人都有精神变化。
精神愉快、情怀舒畅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然而,情绪、情感的变化过度,又会给人带来危害。
情志致病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往往会很快致病伤人,如暴怒而中风、大惊而猝死。
另一种是情绪波动虽然不大、不烈,但持续时间过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
诸如积忧、久悲或过于思虑,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都会积而成病。
一般说来,喜怒往往暴发伤人,忧悲思虑大多积久伤人。
情绪的变化,多由内外部刺激引起。
人逢喜事心亦喜,遭受不幸自悲哀。
人体内部刺激,也可引起情绪变化,体虚容易惊恐,久病易忧愁。
人体情志变化的幅度,不仅与刺激强度与持续时间有关,尤其与个体特点密切相关。
同样一声雷鸣,勇者可以面不改色,怯者则会心惊肉跳;同样遇到烦心的事,心胸开朗者很快即可排遣,心胸狭窄者往往久久不快。
可见刺激即使来自外界,变动仍然源自内我。
而且,情志致病,都能直接影响内脏功能。
因此,中医学将其列为致病内因,称为内伤七情。
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曾对门诊100例患者抽样调查发现,73%患者发病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又对50例住院病人进行调查,同样证实了这一数据。
情志致病,自古有之,中国如此,国外亦如此。
以美国为例,美国健康教育委员会曾调查宣布:在美国全人口中,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心理疾病,每20人中就有一人因心理疾病而住院治疗。
卡特夫人在1979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上指出:“在美国有15%的人一生中需要精神方面的照顾;有25%的人患轻度或中度的忧郁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果加上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各种心身疾病,那就更多了。
美国某综合医院门诊部曾对就诊病人不加选择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65%的病人与社会环境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情绪不佳而患病的,竟占35%。
而患心理和心身疾病的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常处于紧张状态。
例如,“压迫感”就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医情志失调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中医情志失调与慢性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情志失调,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引发慢性疾病。
情志失调如何影响身体呢?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怒伤肝”,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喜伤心”,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使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伤脾”,过度的思虑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忧伤肺”,长期的忧愁会损伤肺气,使人出现气短、咳嗽等症状;“恐伤肾”,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等情况。
以常见的高血压为例,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如果这种情志失调的状态持续存在,就会逐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的病情。
而且,高血压患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在情绪激动时出现血压骤升,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心肌梗死等。
再比如糖尿病,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抵抗,从而影响血糖的代谢,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血糖的控制,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治疗。
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也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
当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状态时,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引发胃部炎症和溃疡。
反之,患有胃部疾病的患者,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会使病情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情志失调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长期的抑郁、焦虑、压抑等情绪,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使癌细胞更容易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从而增加患肿瘤的风险。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所谓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情志失调时,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反之,通过调理情志,也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过度的喜悦则可能使心气涣散,出现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
忧愁思虑过度,容易损伤脾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问题。
悲伤过度会耗伤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恐惧过度则伤肾,可能出现腰膝酸软、二便失禁等。
中医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首先注重的是“情志相胜法”。
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陷入纠结无法自拔时,可以用激怒他的方法,使其气血上冲,从而打破过度思考所导致的气血瘀滞。
“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难解时,给他讲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者制造欢乐的氛围,能够缓解忧愁的情绪。
除了情志相胜法,中医还强调“移情易性”。
这意味着通过改变患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来转移其不良情志。
比如,对于总是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人,可以引导他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其心情开阔;或者鼓励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让其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忘却烦恼。
另外,中医认为环境对情志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一个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情绪。
比如,在治疗情志疾病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居住在宁静的乡村,或者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摆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放松、平和的氛围。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调理情志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过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同时,医生还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一种手段。
情志与疾病关系
情志与疾病关系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情绪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疾病又会影响人的情绪。
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免疫系统、心脑血管系统以及养生之道等方面,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一、身心健康情绪的好坏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而消极的情绪,则容易导致身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容易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二、心理健康情志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人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而消极的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三、免疫系统情绪状态对免疫系统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抵抗力,对抗病原体的侵袭;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免疫力,导致机体易受感染。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情绪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长期的抑郁情绪会使人们更容易患上感冒、感染等疾病。
四、心脑血管系统情绪和心脑血管系统密切相关。
情绪异常会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发生紊乱,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焦虑会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疾病。
而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调节心跳和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五、养生之道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养生方法来调节情绪。
例如,运动可以促使身体产生快乐激素,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放松技巧如冥想、呼吸法可以帮助减压,改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寻求心理支持也有助于情绪的调节。
总结起来,情志与疾病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应该重视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正确处理各种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此外,更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它们是人对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的正常反应。
然而,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时,就可能导致身体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比如,“喜伤心”,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使心气涣散,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怒伤肝”,暴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吐血、昏厥等;“忧思伤脾”,长期的忧愁思虑会使脾气郁结,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悲伤肺”,过度的悲伤会损耗肺气,使人气短、咳嗽、乏力;“恐伤肾”,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腰膝酸软等。
以“怒伤肝”为例,当一个人愤怒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
肝气会迅速上冲,气血随之涌动。
这不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
肝气郁结久了,就可能会出现胸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同时,气血上冲还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再比如,“忧思伤脾”。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常常处于忧虑和思考过度的状态。
长期如此,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
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情志失调不仅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还会通过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导致疾病。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通畅。
但当情志失调时,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
比如,愤怒会导致气血上冲,忧愁会使气血郁结,惊恐会使气血逆乱。
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在体内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会进一步阻塞经络,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冠心病、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
情志与疾病WANG
情志因素与人体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过激或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长,即能引起情志内伤而致病在疾病过程中,剧烈或不适当的情致波动往往影响疾病的过程<<素问,玉机真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1情志失调是引发心身疾病的首要因素情绪及其理论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理论或者实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心理因素和各种躯体病变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异常的精神情感。
现代研究表明,内外各种因素所诱发的适度而短暂的情绪波动并不能引发疾病,即使恶性刺激引起的一过性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经过机体自我调节后也不一定伤害人体。
能导致躯体病变的是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和不胜调节的精神情感波动。
中医学将这类引起心身疾病的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内伤。
关于其致病作用,中医学主要从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性质来把握,而这三方面因素均是相对于躯体调节能力而言的。
能导致心身疾病的,是那些超过个体反应能力的情志反应,如暴怒、大悲、大喜等在短时间内波动过于激烈的情志;抑郁、失志、久悲、过忧、长时间紧张和焦虑等持续时间较久的不良心境才可以成为致病因素。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曾经指出:肝虽在志为怒,“甚则自伤”;肺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恐而不已,则内感于肾,故伤也;脾虽在志为思,“甚则自伤”;心亦然,“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并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
目前已经明确,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经达到了数量多、范围广的程度,涉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
例如在现代疾病分类中,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外科的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腹部神经症;妇产科的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因素有关。
中医情志失调与慢性疾病发展的关联性
中医情志失调与慢性疾病发展的关联性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失调被认为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慢性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情志失调的情况愈发常见,其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人体的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助于气血的调畅和脏腑功能的协调,而情志失调则会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
喜本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
比如突然中了巨额彩票,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出现心跳加快、头晕甚至昏厥等症状。
长期处于这种极度兴奋的状态,可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会使肝气上逆。
这时候人们常常会出现面红耳赤、头晕目眩,甚至可能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等严重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处于高压力、易激怒的状态下,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使得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的局面。
久而久之,可能会引发肝脏的实质性病变,如肝硬化等。
忧思过度会损伤脾气。
当人们长时间处于忧虑、思考过度的状态时,脾胃的运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为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创造条件。
比如慢性肠胃炎、营养不良等疾病,就可能与长期的忧思情绪有关。
悲则气消,过度的悲伤会损耗肺气。
比如经历了亲人的离世等重大打击,人们可能会感到气短、乏力、咳嗽等。
长期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肺气持续受损,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恐则气下,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下陷。
突然受到惊吓时,人们可能会出现二便失禁的情况。
长期处于恐惧的心理状态下,肾气不足,可能会导致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慢性疾病,如男性的阳痿、早泄,女性的月经不调、尿频等。
惊则气乱,突然的惊吓会导致心气紊乱。
情志与疾病关系
情志与疾病关系情绪与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素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志是人类内在的情感与意志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心理学、医学等角度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首先,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免疫系统,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类疾病。
比如,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患感冒、消化道疾病等疾病的风险;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十分重要。
其次,疾病也会影响人的情绪。
患上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状态。
比如,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常常会感到疲惫无力、心情低落,甚至出现抑郁情绪;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感到绝望、恐惧,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消极情绪会加重疾病的症状,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的恶化。
因此,对于患病者来说,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也是至关重要的。
除此之外,情绪与疾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研究发现,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和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和预后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比如,通过学习放松的技巧、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等方式,可以有助于调节患者的情绪,提高免疫功能,减缓疾病的发展进程。
另外,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减轻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康复和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健康至关重要,而患病者也需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采取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康复。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深入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机制,为人类健康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疾病诊断与调理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疾病诊断与调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情志疾病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情志疾病是指由于情绪波动、情感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情志疾病的诊断与调理方法。
一、情志疾病的诊断黄帝内经认为,情志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方面的表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志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1. 忧郁症忧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忧郁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象来判断。
舌苔厚腻、舌质暗红,说明患者体内湿热郁结,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改善症状。
2.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心悸等。
黄帝内经认为,焦虑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
脉象细数、有力,说明患者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需要通过调理心脏来缓解症状。
3.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志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无力等。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抑郁症的诊断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判断。
面色晦暗、无光泽,说明患者体内气血不足,需要通过调理肺脾来改善症状。
二、情志疾病的调理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调理情志疾病的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黄帝内经认为,饮食对情志疾病的调理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忧郁症患者,可以多食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多食用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如香蕉、糯米等。
2. 情绪调理情绪调理是调理情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黄帝内经认为,情绪稳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患者应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
可以通过参加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3.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治疗情志疾病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川芎、红花等;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使用具有安神作用的中药,如黄连、酸枣仁等。
中医如何运用情志调理肺部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情志调理肺部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情志作为人体心理活动的表现,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在肺部疾病的调理中,情志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运用情志来调理肺部疾病。
一、情志与肺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同时,肺在志为忧(悲)。
过度的忧伤、悲哀情绪容易损伤肺气,导致肺气的宣降失常。
反之,肺气虚弱也容易使人产生忧愁、悲伤的情绪。
《素问·举痛论》中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这表明过度的悲伤会影响心肺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损伤肺气。
而长期处于忧愁、悲伤的情绪中,还可能导致肺气郁结,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二、肺部疾病患者常见的情志问题肺部疾病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往往容易出现各种情志问题。
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由于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等,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担心疾病的传染性和预后,也容易出现紧张、忧虑等情绪;肺癌患者在面对疾病的威胁和治疗的痛苦时,更容易出现绝望、恐惧、焦虑等严重的情志障碍。
这些情志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
例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三、中医运用情志调理肺部疾病的方法1、情志相胜法情志相胜法是中医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运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肺部疾病患者,由于肺在志为忧(悲),而喜能胜忧(悲),因此可以通过让患者保持愉快、喜悦的心情来缓解忧伤、悲哀的情绪。
例如,可以给患者讲一些幽默的故事、看一些喜剧电影或电视节目,让他们开怀大笑。
也可以鼓励患者回忆一些美好的往事,或者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轻忧愁、悲伤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志与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的精髓不过区区十余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其实又何须多言呢,十几个字早已把人体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理通通概括了。
中医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很正常。
但凡事过头了,精神刺激太大,人的心理就会出问题。
中医认为,兴奋过头或者抑制过头,都会造成“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简单说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头晕失眠、多疑易惊都是。
这种症状在中年妇女身上又较为常见。
一、情志与疾病发生发展关系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正常的七情活动是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反之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异常的情志活动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正所谓七情过及,才可致
病。
宋代陈无择《三因方》记载:“忧伤肺者,夜寐不安”,悲气伤心胞“善忘不识人”,恐伤肾“犹豫不决”,惊伤胆则“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在中医学的认识中,很多病症都和情志有关。
例如心悸,不寐,厥证,郁证,癫证,头痛,眩晕,中风等等。
二、情志病的致病特点及其表现
情志所以致病,主要是通过影响五脏气机而产生五脏病证。
如《灵枢·寿天刚柔》所云:“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而且不同情志所致五脏气机变化不同,故《素问·举痛论》有“九气为病”“百病生于气”之说。
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开创了从气机运行角度认识情志作用机制的先诃。
《三因方》所论:“夫五脏六腑,阴阳失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守,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
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
虽七诊自殊,无踰于气。
”亦同此理。
具体的七情致病表现大略于下:喜在正常情况下能使人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有益身心健康,若暴喜致心不能主血,则心血耗散,神气散而不藏而致喜伤心;怒为肝之志,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大动肝火,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扰动心神,暴怒动气;悲忧为肺之志,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损,肺金太过肺亦致病,悲忧致气机调
节失常,出现情绪低落,一直消沉,心神沮丧等症;恐伤肾“志乱”,可发生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脾藏意而主思虑,若百思不得一解,致脾气郁结,心神失养而见心脾两伤。
三、情志病的治疗
3.1药物治疗
养心安神是治疗情志病常用方法。
《灵枢》有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动摇。
”此法适用于心神不安,烦躁易怒等症。
养心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茯神,重镇安神药如磁石,龙骨,珍珠母,具有“重则能镇”“重可去怯”的作用。
方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百合知母汤等;清疏柔养法,嗔怒郁滞则伤肝。
疏肝之品常取郁金,柴胡,香附,川楝子,桑叶,钩藤,枳壳,佛手,方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小柴胡汤等;若肝阳上亢,则用清肝平肝之药,如丹皮,山栀子,白芍,菊花等;肝气不足者,宜用滋肝阴的阿胶,生地,麦冬,山萸肉,沙苑子,当归,方如冲和汤;宣肃肺气法,常用枇杷叶,杏仁,瓜蒌皮,半夏,薤白,苏叶,降香等宣肃肺气,以疏全身气机,方如加味参须饮;补肾益智法,持久的恐惧,会伤及肾精,出现骨节无力,腰膝酸软,不能久立,方用补骨汤主之,由补骨脂,益智仁,肉苁蓉,熟地黄,当归,党参,茯苓,远志,丹参,牛膝等组成,若出现心肾不交证,常用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加龙骨,牡蛎等。
苦降辛通,以化情结。
由于情志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常出现多脏腑功能紊乱引起阴阳失调,如上热下寒,心烦口苦和胃中冷,大便溏并见,投以苦辛凉润宣通,常用黄芩,黄连,干姜,半夏,杏仁,郁金,紫苑,连翘,山栀等。
化痰开窍,以醒神思,临床常用温胆汤加味。
痰火犯肝,梦恐头痛,加羚羊角,钩藤,黄连,肝气郁结加郁金,香附,沉香。
3.2心理疗法
情志相胜疗法是祖国医学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理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并按五行配五志,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治疗。
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内经》中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程序:喜伤心,恐胜喜。
喜甚伤心气,可致喜笑不止或疯癫之症,治之以“祸起仓促之言”或其它方法使之产生恐惧心理,抑其过喜而病愈。
《儒林外传》中“范进中举”正是如此。
怒伤肝,悲胜恐,过怒伤肝,治之以“恻怆苦楚之言”使病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有效地抑制其病变。
思伤脾,怒胜思。
“过思则气结”,治之以激病人盛怒以冲破郁思,达到治疗目的。
忧伤肺,喜胜忧,忧伤过之使肺气耗散,治之可设法使病人欢快喜悦而病愈。
恐伤肾,思胜恐。
惊恐过度使人肾气不固,可用各种方法引导病人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制约患者恐惧心理或由恐惧引起的躯体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