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与治病

合集下载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三、总结
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加强情志致病机制的研究和探索,有助 于深入了解妇科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在古代医学中,情志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是指人类情感、情 绪和心理状态,这些因素与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医案中 记录了许多与情志相关的疾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处理心身现象 具有重要的启示。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 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录
01 一、情志与脏腑的关 系
02 二、情志致病的机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三、情志在心身疾病 中的作用
四、情志致病在中医
04 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 用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致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情志指的是人的情感、情绪和 心理状态,而致病则是指这些因素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古代中医认为,情志 的异常变化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本次演示将探讨古代情志致病 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研究,发掘其更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内容二
一、情志致病的源流探讨
一、情志致病的源流探讨
情志,亦称情感,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致病,主要是指因情感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从 而导致的疾病发生。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主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基本情绪。
4、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是指发生在分娩后的抑郁症状,是女性常见的心理障 碍之一。中医认为,产后抑郁多由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所致。研究发现,情志因 素如焦虑、抑郁等可加重产后抑郁症状,而通过心理治疗、中药调理等方法可有 效缓解症状。

从情志致病上浅谈针刺治疗体会

从情志致病上浅谈针刺治疗体会

从情志致病上浅谈针刺治疗体会索艳荣【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2(033)012【总页数】2页(P1695-1696)【作者】索艳荣【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7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纠葛,家庭成员间问题的纷争等问题常造成人们精神压力过大,过分紧张,心情压抑,生气愤怒,过于兴奋等情绪变化,久而久之,人体机能失调,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如失眠、焦虑、心悸、耳鸣等。

这就是所谓情志致病。

1 中医认识《灵枢·本神》指出:“血、脉、营、气此五脏之藏也。

”他肯定了人产生的精神活动和情绪活动是人体内各种器官的机能,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紧密不可分的。

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协调的。

但当人的情绪强烈深刻迅速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构成病因,直接影响人们身体的健康,即情志致病。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上说:“暴怒伤肝,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1.1 病机情志致病与五脏密切相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但在五脏中,肝脏与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七情之病必由肝起”,各种原因导致的情志不疏,急躁易怒,紧张焦虑,其进而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失疏泄,气血瘀滞,阴阳失衡而引发多种疾病[1]。

然《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上曰:“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同时《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指出:“七情损伤脏腑,以心、脾、肝三脏多见”。

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人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反映人的生命活力。

《素问·移精变气论》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然神有脑神,心神之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神明有体有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出于心”。

略述情志致病与心理疗法

略述情志致病与心理疗法

参考 文献
[ 中国 中医理 论理 论 研究 学 会. 1 ] 中国基 本 中成 药 一部 [ . 京 : M] 北 人
民卫生 出版 社 : 0 . 2 9 0
中成药含有 钙离子较 多的复方牛 黄清 胃丸 、牛黄解毒 丸、清 胃黄
连丸 、人参 蛤蚧大补 丸、脑立清丸 等不可与洋地 黄类药物合用 ,因钙
所 重视 。但就 目前情况来 看 ,对于心理 情志 因素致病 的理论认 识 ,尤
种异常 的心 理情志活动 ,这种异常 的心理情 志若 不能及 时的和调 ,则 可使疾病进 一步加重 ,或影响疾病 的治疗 。如 果是以心理情 志 因素为
主导作用 的疾病 ,单纯地进行 药物 治疗是不 能解决根本 问题 的 ,必 须
祖 国医学认为 ,人体是 以脏 腑 、经 络、气血为 内在 联系 的有机整
导 ,帮助 教育 ,体贴 关心 ,情理感 化 以及运 用情 志相制 等 , 影响 患 者的精神 、心理 ,以和调心理情 志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 目的。在临床上 有单独运 用心理 治疗者 ,但多 以配合 其他治疗 3 情 志致病 的 “ 心理 疗法 ”应 用
[ 刘翠 红 . 20 年一 2 o年 口服 中成 药药 物 利用分 析 [ . 2 】 我院 0 3 o5 J 中国 ]
医 院用 药评 价与 分析 , 0 , 1:1 3 2 7 () — . 0 7 4 4
离子为应激性离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 ,抑Na A P + 一 T 酶活性 ( 也可
手段而用 。现就临床上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 法略陈于后 。
31言语开导 法 .
体 ,人 与 自然界及社 会密切相触 ,在 此过程 中,人人则有 着不 同的心 理变 化 ,发生 着 “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 等不 同的情 志改 喜 变。正 常的心理情志 活动 ,依赖 于脏 腑功能 活动的正常 ,气血 的充盈 平和 ,阴平阳秘 。若气 血不和 ,阴阳失衡 ,脏腑 能活动失 常 ,则人体

情志致病与情志治病

情志致病与情志治病

情志致病与情志治病(一)情志致病情志疾病,即人们常说的“心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某些心理疾病、心身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情志活动对健康并无大碍,但情感波动过于剧烈,超过正常限度,即“情志过极”,就可以引起阴阳偏盛,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即情志致病。

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下气……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说:“喜则气下,悲则气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1.“喜则气下”或“喜则气缓”由于喜而过度,引起心气涣散,神思错乱等症。

故经云:“喜伤心。

”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听到中举的消息后,高兴过度而手舞足蹈地拍手大笑,就是因为暴喜伤心而发狂的。

2.“怒则气上”因为暴怒过度,影响肝的疏泄,引起肝气上逆,而出现头晕目眩,心跳骤快,血压剧升,甚则导致脑血管意外。

故经云:“怒伤肝。

”如《三国演义》中的吴将周瑜被诸葛亮“三气”之后“怒气填胸,坠于马下”,终因暴怒而亡。

3.“思则气结”由于忧思过度,使脾气郁结,运化失调,导致纳呆、胃胀、乏力、消瘦等症状。

故经云:“思伤脾。

”如《列子·天瑞》中的“杞人忧天”描述“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就是因思气结而出现的“废寝食”病证。

4.“恐则气下”由于惊恐过度伤肾,使精气内损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阳痿、精神委靡、神志错乱等症状。

故经云:“恐伤肾。

”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在长坡桥大喝:“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战?”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得肝胆破裂,倒撞于马下。

夏侯杰就是受恐吓而死。

5.“悲则气消”因为悲伤过度,使肺气抑郁,耗气伤阴,而出现胸闷、咳嗽、盗汗、吐血,甚至殒命。

故经云:“悲伤肺。

”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戚戚然忧于心而伤于脾,最后影响肺,终成“肺痨”而葬身。

(二)情志治病情志疾病,如用传统的方法治疗,往往收效甚微,而用中医的情志相克(即“心药”)治疗,则往往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病是一类不容忽视的疾病。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持久地影响人体,超出了身体的调节能力,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中医是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的呢?中医诊断情志病,首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信息。

望诊方面,中医会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形体动作等。

比如,一个长期抑郁的人可能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动作迟缓;而一个经常发怒的人可能面色发红、双目圆睁。

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情志异常可能导致声音的变化,如悲忧之人声音低沉、发怒之人声音高亢。

问诊在诊断情志病中尤为重要。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

比如,是否近期遭遇了重大变故导致情绪低落,或者工作压力过大而焦虑不安。

同时,还会询问睡眠、饮食、二便等情况,因为情志的变化常常会影响到这些方面。

例如,长期焦虑的人可能会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过度悲伤的人可能会出现大便溏稀。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情志变化。

例如,弦脉常见于肝气郁结的患者,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不舒;数脉可能提示有心火亢盛,患者容易急躁易怒。

除了四诊合参,中医还会考虑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对情志的影响。

比如,春季肝气容易生发,有些人在这个季节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南方气候潮湿,也可能会加重人体的湿气,从而影响情志。

在治疗情志病方面,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且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中药治疗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逍遥散常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情志不舒、胸胁胀痛;甘麦大枣汤则适用于脏躁,表现为悲伤欲哭、精神恍惚。

在用药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精准用药,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情志。

针灸治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内关穴、神门穴等,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进而改善情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副主任医师张玲何大娘平日里身体不错,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

可前些天,由于天天观看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节目,心情总是郁郁寡欢,动情之处还会随着主持人流泪,就是晚上关了电视眼前总有那些撼人心扉的场面,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起初尚无大碍,可几天下来感到头晕目眩,难以支撑,家人赶紧送往医院。

大夫了解了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后,告诉家人说,是因为心理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的躯体症状,治疗得从心理调整入手。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情志致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但七情太过,就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七情致病的机理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

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

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流通,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反之不良的情志活动如过喜、大怒、过度悲伤则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变成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加重或诱发疾病。

七情过度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导致机体气机紊乱则是其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发病机理为:情志太过,内伤五脏之气,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血行不畅,脉络淤阻,百病丛生。

七情致病与治病

七情致病与治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概括了复杂情感过程的基本状态、情绪、情感等⼼理活动。

在⼀般情况下,情志变化是⼀种正常的⽣理活动。

如果突然受到强烈或持续过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体脏腑的功能,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

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机的功能紊乱,⽓⾎运⾏失常,因此属内伤疾病范围。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情志活动产⽣于脏腑精⽓,它与正常⼈体健康的关系⾮常密切。

1.情志正常,脏⽓调和在七情之中,适度的喜对⼈体的健康⼗分有利,喜能调剂精神,乐⽽忘忧,喜能流通营卫、和畅⽓⾎,促进⼈体⽣命活动,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达脏⽓,助正抗邪,增强⼈体抗病能⼒,预防疾病的发⽣。

由于情志产⽣于脏腑之⽓,所以情志变化反过来⼜会给脏⽓以相应的影响。

⼀般来说,和调的情志能够条达脏⽓,促进其功能活动。

因为:“⽓贵舒⽽不贵郁,舒⽽周⾝畅利,郁则百脉违和”(《红炉点雪》),⽽正常情志发⽣,则脏⽓舒达调畅,从⽽使功能活动得到加强。

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情志的异常变化,对于⼈体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且也是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情志活动产⽣于脏腑的活动,所以,七情异常,超越了⽣理调节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发⽣疾病,如:怒伤肝、喜伤⼼、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所以情志过激常常加重病情。

疾病的全过程,即是⼈体脏腑阴阳⽓⾎失调的过程,由于情志过激,能够损伤脏腑的神和⽓,神伤,则脏腑阴阳⽓⾎⽆所主;⽓伤,则脏腑阴阳⽓⾎随之失调。

所以在疾病过程中,如果产⽣过激的情志变化,就会加重脏腑阴阳⽓⾎的紊乱,使病情加重。

(⼆)预防七情致病的⽅法 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乐观能促进⼈体⽣理功能,有益于健康,所以要⽤乐观情绪来克服其它不利于⼈体健康消极情绪。

⼈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论何种性格的⼈,都可以在⽣活中通过锻炼、陶冶,⽽逐渐培养乐观性格,增进健康长寿。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

中医视角下的情志与疾病关系情志与疾病关系的中医视角中医学认为,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指的是人类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思绪和心理状态。

而中医将情志与疾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认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出发,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 中医关于情志的理论情志在中医理论中被分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在正常状态下可以调动人的机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健康。

然而,当情志失常或过度刺激时,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情志与脏腑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每种脏腑都与特定的情志相关联。

例如,中医认为喜情伤心,过度喜乐会耗气伤阴;怒伤肝,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忧伤脾,长期忧虑会影响脾胃功能等等。

因此,情志的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特定的脏腑,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3. 情志与脉象的关系中医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情志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脉象的异常。

例如,怒气冲冲时脉象偏弦,心慌时脉象偏数等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异常变化,中医可以判断人的情志是否失调,从而辅助诊断病情。

4. 情志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

而情志的失调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例如,情绪低落会伤及肺脏,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忧虑郁闷会伤及脾脏,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等。

5. 情志调理的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情志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情志调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调整情志,可以平衡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中医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调理情志,例如药物调补、针灸调理、运动调节等等。

总之,情志与疾病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通过对情志与疾病关系的深度研究,揭示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中医如何把握情志在疾病中的作用

中医如何把握情志在疾病中的作用

中医如何把握情志在疾病中的作用关键信息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署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引言中医理论认为,情志是人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志的失调可能导致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深入了解中医如何把握情志在疾病中的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11 情志的概念与分类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的基本情绪。

喜为心志,过喜则伤心;怒为肝志,过怒则伤肝;忧为肺志,过度忧愁则伤肺;思为脾志,过度思虑则伤脾;悲为肺志,过度悲伤则伤肺;恐为肾志,过度恐惧则伤肾;惊为心胆之志,突然受惊则伤心胆。

112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与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忧悲,肾主恐惊。

情志的变化会影响相应脏腑的功能,反之,脏腑的功能状态也会影响情志的表现。

113 情志致病的机理情志致病主要通过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来实现。

例如,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上冲,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长期的忧愁思虑会损伤脾气,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12 情志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121 观察情志表现中医诊断疾病时,会注重观察患者的情志表现。

患者的情绪状态、喜怒哀乐的程度以及情绪变化的规律,都可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例如,一个平时性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郁郁寡欢,可能提示肝气郁结;一个容易焦虑、紧张的人出现失眠、心悸等症状,可能与心脾两虚有关。

122 结合情志询问病史医生在询问病史时,会了解患者发病前的情志因素。

如是否经历过重大的精神刺激、长期的压力、过度的劳累等。

这些情志因素可能是疾病发生的诱因或加重因素。

123 情志与脉象、舌象的关系情志的变化也会在脉象和舌象上有所反映。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

中医中的情志与疾病关联中医学认为,情志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情志指的是人们内心的情感状态,包括喜、怒、思、忧、悲、恐六种主要情感。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对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持续的不良情志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情志与疾病的关联,并介绍中医如何通过调节情志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情绪与五脏关联中医理论认为,每种情绪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表现出不同的影响。

喜情对心脏有益,怒情伤肝,思情伤脾,忧情伤肺,悲情伤肾,恐情伤胆。

当人们的情绪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时,相应的五脏就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举例来说,长期的愤怒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头痛、失眠等症状。

而过度思虑和忧虑会伤害脾胃功能,导致胃寒、食欲不振。

对于易感冒的人来说,如果经常处于忧虑和悲伤的状态,会进一步削弱肺脾的防御能力,从而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提倡调节情绪以维护身体健康。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合理化解负面情绪,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与病理变化情志的扰动不仅对五脏六腑有直接影响,还可能导致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长期的情志问题可以干扰气血运行,造成气机逆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举个例子,悲伤的情绪会导致体内气机凝滞,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引发疼痛、肠胃不适等问题。

而长期的恐惧和焦虑暴露会导致肾脏功能的失调,而肾脏是人体真气的贮藏之地,这可能导致人体防御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调节情绪,消除负面情绪对身体的不利影响,是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一环。

中医治疗与情志调节在中医治疗中,情志调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中医注重平衡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和谐相处。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保持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兴奋或抑郁过度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中的情志调节,旨在通过调整人们的情绪状态,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中医主张在生活中保持情感的平衡,保持内心的稳定。

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

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

44传统医学传统编辑/侯叔霞*****************□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杨 峰七情致病亦治病,喜怒悲恐皆良药人们在日常心理活动中,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中医将其归为“七情”。

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则会导致心理或躯体异常变化。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一个人有了“心病”,不能光靠吃丸、散、膏、丹一类的药,还需用“心药”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用一种情志来调控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志,叫做“五志相胜法”,即利用5种情绪互相克制,就好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

大喜疯癫,以恐胜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的范进中举,便是“喜极而疯”的典型例子。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为了改变家里经常揭不开锅饿肚子的命运,他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谁知连考20多次都是落榜,遭到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

到他54岁那年又去应试,主考官周进看他须发花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将他录取。

当范进看到自己高中的捷报,竟笑喊着“我中了”往门外飞跑,最后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

众人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此时,胡屠户赶来,一个嘴巴将范进打晕昏倒于地。

等范进清醒过来,眼睛明亮,也不疯了。

这是典型的“喜病恐胜”的病例,“喜伤心,恐胜喜”。

何以有如此奇效呢?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的理论,心藏神,喜为心所主,属火,喜太过则心气涣散,出现喜笑不休、失神狂乱等症状。

肾主水,恐为肾志,在五行上肾水克心火,水火相济,以平为期,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喜伤心的患者,采用“恐胜喜”这一情志疗法时,必须控制好刺激量,勿过用、久用,以免导致“恐则气下”的病理变化,引发其他病痛。

 恼怒昏聩,悲哭消除《红楼梦》第九十七、九十八回中写有贾府上下隐瞒宝玉其将迎娶薛宝钗的故事情节。

当宝玉发现与之婚配的不是林妹妹而是宝钗后,恼怒使他原有的昏聩旧病突发,变得更加疯傻起来,病情日重一日,汤水不进。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所谓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情志失调时,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反之,通过调理情志,也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过度的喜悦则可能使心气涣散,出现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

忧愁思虑过度,容易损伤脾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问题。

悲伤过度会耗伤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

恐惧过度则伤肾,可能出现腰膝酸软、二便失禁等。

中医调理情志来治疗疾病,首先注重的是“情志相胜法”。

这一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和治疗的效果。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陷入纠结无法自拔时,可以用激怒他的方法,使其气血上冲,从而打破过度思考所导致的气血瘀滞。

“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难解时,给他讲一些开心的事情或者制造欢乐的氛围,能够缓解忧愁的情绪。

除了情志相胜法,中医还强调“移情易性”。

这意味着通过改变患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来转移其不良情志。

比如,对于总是沉浸在悲伤情绪中的人,可以引导他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使其心情开阔;或者鼓励他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让其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忘却烦恼。

另外,中医认为环境对情志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一个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情绪。

比如,在治疗情志疾病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居住在宁静的乡村,或者在房间里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摆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放松、平和的氛围。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是调理情志的重要环节。

医生通过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同时,医生还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一种手段。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

中医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它们是人对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的正常反应。

然而,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发生剧烈变化时,就可能导致身体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比如,“喜伤心”,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使心气涣散,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怒伤肝”,暴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吐血、昏厥等;“忧思伤脾”,长期的忧愁思虑会使脾气郁结,影响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悲伤肺”,过度的悲伤会损耗肺气,使人气短、咳嗽、乏力;“恐伤肾”,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腰膝酸软等。

以“怒伤肝”为例,当一个人愤怒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

肝气会迅速上冲,气血随之涌动。

这不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

肝气郁结久了,就可能会出现胸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同时,气血上冲还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再比如,“忧思伤脾”。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常常处于忧虑和思考过度的状态。

长期如此,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

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情志失调不仅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还会通过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导致疾病。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脉中运行通畅。

但当情志失调时,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

比如,愤怒会导致气血上冲,忧愁会使气血郁结,惊恐会使气血逆乱。

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在体内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会进一步阻塞经络,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冠心病、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如何从情志调理入手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从情志调理入手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从情志调理入手治疗皮肤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情志调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皮肤病。

那么,中医是如何从情志调理入手治疗皮肤病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情志与皮肤病之间的内在联系。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去濡养,容易出现色斑、痤疮、湿疹等问题。

比如,工作压力大的人,常常因为焦虑和紧张,睡眠质量下降,内分泌失调,进而引发面部痤疮。

再者,过度的愤怒会使肝火上炎。

火性上炎,容易灼伤脉络,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像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就可能与此有关。

而忧思过度则会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出现银屑病等顽固的皮肤病。

了解了情志与皮肤病的关系后,中医在治疗时会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情志调理。

其一,是心理疏导。

医生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帮助他们分析导致不良情志的原因,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心理负担。

比如,对于因患皮肤病而感到自卑的患者,医生会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

其二,运用中药调理情志。

许多中药具有疏肝理气、清心安神、健脾养心等作用。

例如,逍遥丸可以疏肝解郁,归脾丸能够健脾养心。

通过服用这些中药,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情志状态,从而有助于皮肤病的治疗。

中医还注重生活方式的指导来调理情志。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和调整情绪。

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舒缓紧张情绪。

此外,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能够转移注意力,使心情愉悦。

饮食方面,中医也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的湿热,影响情志和皮肤健康。

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

七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中医认为情志过极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七情可以致病,也同样可以治病。

情志所致的疾病,通过情志来调理,可收到药物所不及的疗效。

请看下面一则病案:一女子年二十余,许婚后,夫远出,两年不归。

女子病重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苦,诸医不效。

予往治之,见女向里床而睡,形体羸瘦。

余思之,此气结病也,药不能治,得怒可解。

予往激起怒,掌其面三,且责以不得有外思。

女果大怒而哭,得其哭一二时许,令其父母解之,进药二帖,即欲食矣。

余谓其父母曰:“虽愈必得喜方可解,若再思则结气必复至矣。

”其父母伪作其夫有书回,约日成婚。

一月余,其夫果归,病得痊愈。

(《丹溪心法》)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的爱离别所产生的情绪,就是忧、就是悲;思之如狂,辗转反侧,就是求不得,是谓思。

脾脏在五行属土,其志为思,此患女过思则脾气郁结而不食,运化失权。

忧思难解,单凭药力难以救治,按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忧)、悲胜怒五志相胜理论,激之以怒。

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脾气一发,则气机疏通,饮食渐复,又诈以喜信,胜其忧悲,天随人愿夫君归来,终病愈。

人生在世就会有七情六欲,有你我就有感情,有感情就会有情志的波动: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是人体的正常情志活动,凡夫俗子的我们,情根难舍,日常起居该如何避免七情过激或不及,成为致病因素呢?清·费伯雄著《医醇賸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

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

此天下之致和,尚何伤之有?”此真言也。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情志调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情志调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情志调治疗内科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医学学科,它不仅关注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情志调治作为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内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人体的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时,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内科疾病。

反之,通过调节情志,可以恢复脏腑气血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那么,中医内科学是如何运用情志调治来治疗内科疾病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对于过度悲伤的患者,可以用喜悦的情绪来克制悲伤。

医生可能会通过讲笑话、分享有趣的故事或者让患者参与一些欢乐的活动,来帮助他们摆脱悲伤的情绪。

又如,对于过度愤怒的人,可以用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可以引导患者回忆一些令人伤感的事情,从而平息怒火。

其次,中医注重“移情易性”。

这意味着改变患者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转移其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和不良情志的困扰。

比如,对于长期忧思过度、焦虑不安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他们培养一些新的爱好,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让患者的心思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心情逐渐变得舒畅。

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外界交流,参加社交活动,融入自然环境,如旅游、登山、漫步公园等,也能有效地调节情志。

再者,“顺情从欲”也是中医情志调治的重要手段。

医生在了解患者的心愿和欲望后,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满足他们。

例如,一位因病长期卧床的患者渴望见到远方的亲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患者实现这个愿望,往往能让患者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当然,这里的“欲”必须是正当合理的,且不会对健康造成更大危害。

此外,中医还提倡“言语开导”。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了解其内心的痛苦和忧虑,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

情志致病的例子

情志致病的例子

情志致病的例子
1. 你知道吗,经常生气就可能致病呢!就像我的邻居李大爷,他呀,脾气特别暴躁,老是为了一点小事就发火。

有一次因为和别人在棋盘上争个输赢,气得脸红脖子粗的,结果当天晚上就血压升高,头晕得不行。

你说气大是不是伤身啊!
2. 想想看,过度忧愁也会惹病上身啊!我有个远房亲戚,家里孩子遇到点事,她就整天愁眉苦脸,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没多久就感觉身体各种不舒服。

这就像心里压了块大石头,能不把人压垮嘛!
3. 哎呀呀,恐惧也能让人生病呀!我听说有的人特别怕黑,晚上都不敢一个人出门。

有一次被迫走夜路,回来就吓得病倒了,又是发烧又是做噩梦。

这多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呀,被吓得不知所措。

4. 你有没有发现,大喜也不一定是好事呢!我朋友小张买彩票中了大奖,高兴得简直要疯了,又是请客又是疯狂购物,结果乐极生悲,心脏都受不了啦,差点出大问题。

这不就跟那突然暴发的洪水似的,太猛了反而会造成破坏嘛!
5. 长期的悲伤更是健康的大敌呢!我认识的一位阿姨,老公去世后,她整天以泪洗面,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结果身体越来越差,各种毛病都来了。

这就如同那枯萎的花朵,失去了生机呀!
6. 总是焦虑的话也会致病哟!我同事小李,工作压力特别大,老是担心完不成任务,整天焦虑不安。

时间长了,就开始失眠、掉头发,身体明显变差了。

这不就像那一直被绷紧的弦,迟早会断掉嘛!
我觉得啊,人的情志真的对健康影响太大了,我们可得好好调节自己的情绪,别让这些坏情志把我们的身体弄垮了呀!。

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治疗

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治疗

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及治疗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情志失调直接累及脏腑而致病; 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 七情内伤,则气机逆乱,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瘀。

情志疗法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失常情志。

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性。

标签:七情; 中医病因和病机; 情志疗法祖国医学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的活动是由“五神”“五志”表现的。

所谓五神指神、魄、魂、意、志,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又生五志,“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由五志生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1 情志与五脏的关系人的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

”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中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

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

”2 情志失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怒、喜、思、悲、恐、忧、惊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长期、强烈、持续的情志刺激,一旦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导致脏腑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而发病[1]。

2.1 情志失调直接累及脏腑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均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由此可见,失调的心理变化成为病因,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而致病,情志过激可损内脏,不同性质的情志过激可损及不同的内脏。

2.2 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所谓气机是指气在人体中的基本运动形式,气机的正常运动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情志异常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还可使机体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引发多种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波还有一个实验,有一个正向波,可以用一个与之频率振幅完全相同,但方向相反的波加在其上,此时两种波的能量就相互抵消了。此时若联想到五脏之间的五行相克“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五脏所生的情志之间也遵循上述规律。先贤认为这种相克是相关脏腑的“精气”活动的结果。既然也牵扯到“气”,就和波扯得上关系,再想想上述共振与能量抵消两个关于的波的实验,一种情志的信息场可以改变被克情志的信息场性质,因此,情绪治病也是有物质基础的。此时再想想中里巴人老师的博客上,那个因为对丈夫外遇而耿耿于怀,郁怒成皮肤病的女士,勾起其悲痛的情绪正是医者巧妙的利用“悲”可以削弱抵消“怒”的伤害。掌握了这一原理,那其余的“喜胜忧(悲),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几条呢,大家自己大可酌情一试!
中国人常用“情绪波动”来形容情志变化,从《水知道答案》里,我们也可得知,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有自身的特有的信息场,这些场的自身具有波动特性,波动的特性就体现在振动频率与幅度上。为何水阅读文字也能随之产生美与丑的变化呢?那是记载在文字上人们意念的信息场在起作用。水根据信息场的波动而改变。人的各种情志也是意念,自然具有强大的信息场效应。
情志致病与治病 [原创 2008-03-11 08:40:47]
一直以来我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各种情志会对应的伤害各个脏腑呢?
从西医的内分泌学来思考,不同的情志产生精神压力,然后从神经内分泌系统开始影响体内的脏腑,各种压力的最初靶子是肾上腺,肾上腺是人体应对压力及调节内分泌的重要的中军大营。肾上腺的压力激素(皮质醇等)再遍布全身。作用于肌肉、脂肪形成“胰岛素抵抗”;堆积于肝,使之无法清除而造成“肝郁”,蜂拥到心,弄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则造成心火旺……从而间接影响各个脏器。可古人是如何对应上“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的呢?此时再看王唯工老师的《气的乐章》,贯通到江本胜博士的《水知道答案》,一个答案隐约浮出水面:是信息场,是振动波?
信息场的定义可就广了,有化学的也有物理的,可以是光、声、化学递质等任何的形式。现在仅仅从物理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在《气的乐章》中,王唯工老师应用特有的测量仪器,以心脏的谐波为基准,可以测量出五脏六腑的基本谐波频率,这些谐波频率就是脏腑自身的信息场,场的波动推动了血液在全身的循环,在中医里常说“气领血行,气滞血淤”,气是脏腑功能的“发电机”。五脏六腑的基本谐波频率,就是五脏精血供应、功能赖以正常运行转的“气”。
还记得中学物理的声学实验吗?当拿一个振动的音叉去接近一个静止的音叉时,静止的音叉也跟随之共振起来。此时若把肝脏比作一个音叉,怒这种情绪波动是另外一个音叉,前后两者的频率刚好符合共振的条件,从而能相互影响,产生了“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其它脏腑与情志之间也是如此。过度的某种情志所产生的信息场,其能量可将脏腑音叉的固有频率干扰紊乱,偏离固有频率和强度,从而产生振幅、频率不同的波动,因而产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所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影响。反பைடு நூலகம்脏腑的功能亢进或不足,气机不对,也会产生上述的各种情志。若体内的“和谐社会”被破坏,久之则生出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