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郁滞状态下脾胃病辨治
三焦辨证的焦膜病辨治

三焦辨证的焦膜病辨治三焦为六腑之一。
关于它的有形、无形以及实质究竟是什么,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因而它的具体病变也很少明确指出。
这属于祖国医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大专题,此处无法详细讨论。
现在只就我有限的水平,个人初步认为: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应该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等)。
所有脏腑都分居在它上、中、下三个地带,受着它的包裹与保卫。
同时心包络与它相为表里,肌腠(腠理)为它的外应。
它的功能主要是行水。
不过,水在它的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可以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沟渠)”的不同生理现象。
同时它又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
所以它的病理变化,绝大多数为水饮泛滥,形成肿胀,少数为气郁(气分)血瘀(血分)。
但气郁则水不行,血不利则为水,仍与“水分”密切相关。
其发病虽有上、中、下的侧重不同,但每互相牵涉,甚则弥漫三焦。
其致病来源虽往往来自分居当地的脏腑,但于共同症状之中,仍有焦膜病变的特点存在。
现在按上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简介如下:1 上焦病变病多来自心肺。
初则胸中清阳之气为寒、饮、湿热、痰浊所郁,其后有形之邪水饮、痰浊亦可流布胸、胁。
可参看“肺病辨证”的寒饮、热痰,“心病辩证”的水气凌心、阴寒凝闭等章节。
1.1气郁胸中气塞胸闷,呼吸短促,或兼喘息咳唾者,为湿痰壅阻,上焦焦膜气机被郁致胸痹,进而影响肺气难以肃降而上逆所致,治疗可选用《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皮枳实生姜汤,合苏子降气汤。
药用茯苓、杏仁、甘草、法夏、紫苏子、肉桂、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
若胸中气逆甚者,当加枳实。
挟寒则胸背引痛、呼吸咳嗽时比较明显,寸弱、关尺弦,舌淡,苔少白润者,则为寒邪闭胸,上焦焦膜之气痹阻,以致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可选《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药用栝蒌实、薤白、白酒。
若无成熟的栝蒌实,可改用栝蒌壳、栝蒌子和枳实。
仝小林教授四焦之(三)中焦上篇-脾胃系病辨治心法

仝小林教授四焦之(三)中焦上篇-脾胃系病辨治心法本文共6825字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中焦辨治心法中焦肝系与胃系,升降辨证为总纲。
散火益胃补中气,大小柴胡泻心汤。
交通表里升降散,大气一转运化畅。
注:①散火益胃补中气:即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三方也。
②大小柴胡泻心汤:即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泻心汤类方。
(一)脾胃病总论脾胃经常同病,寒热每多错杂,治当明辨。
温脾附子干姜,补脾人参黄芪,健脾云苓白术,运脾厚朴陈皮,泻脾大黄黄连,醒脾藿香佩兰。
诗曰:脾虚痰湿用六君,脾滞肥甘泻黄散。
寒热错杂诸泻心,脾约肠燥麻仁丸。
胃热清胃(散)寒建中,胃肠感冒正气散。
土壅木郁大柴胡,肝木乘脾逍遥丸。
1.调脾心法肾为先天脾后天,消化吸收代谢管。
脾实因滞生瘅热,脾虚气弱功能减。
启脾(醒脾)兰苍除陈气,清热泻脾(散)疗脾瘅;运脾陈皮与白术,脾滞健脾保和丸。
补脾四君温附理,参苓白术诸法参。
注:①脾实因滞生瘅热:脾滞化热则生脾瘅;②兰苍:佩兰、藿香、苍术之类;③健脾:健脾丸;④温附理:温脾,附子理中丸。
2. 调胃心法(1)胃为阳土阴易伤,肝脾相关下连肠。
虚位以待实后空,喜润恶燥保健康。
玉女虚热实清胃(散),虚寒建中实寒良。
气磨瘀笑苓痰饮,呕夏痛金枳消胀。
注:①虚寒建中实寒良:虚寒,小建中汤;实寒,良附丸。
②气磨瘀笑苓痰饮:磨,四磨汤;笑,失笑散;苓,苓桂术甘汤。
③呕夏痛金枳消胀:夏,小半夏汤;金,金铃子散;枳,枳术丸。
(2)虚秘芪术血归首,麻仁肠燥寒苁阳。
食积保和热承气,辛苦痞满泻心汤。
胃肠感冒藿葛求,火郁益胃或升阳。
壳实陈青胃排空,榔厚丑小硝大肠。
注:①虚秘芪术血归首:气虚秘,黄芪、白术。
血虚秘,当归、何首乌;②辛苦痞满泻心汤:痞满治以辛开苦降,予泻心汤类;③胃肠感冒藿葛求:藿,藿香正气散。
葛,葛根芩连汤;④火郁益胃或升阳:火郁,予升阳益胃汤或升阳散火汤;⑤壳实陈青胃排空:枳壳、枳实、陈皮、青皮助胃排空,胃动力药也;⑥榔厚丑小硝大肠:槟榔、厚朴、黑白丑,小肠动力药;芒硝、大黄,大肠动力药也。
辨治脾胃病用药经验

辨治脾胃病用药经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二者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纳运相助,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同为后天之本。
脾恶湿喜燥,”土爱暖而喜芳香”,胃喜润而恶燥,故在用药时要兼顾二者之特性。
标签:辩治脾胃病经验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同居中焦,功能各异,脾病多虚,有气虚、阳虚之分;脾为阴土,易被湿困而失健运;胃为阳土,易化燥伤阴。
脾胃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用中药治疗脾胃病,疗效肯定,现将临床用药经验介绍一二。
1、燥湿健脾、须防耗气脾居中焦,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即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运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如《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如当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为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阻于中焦,出现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厚腻,脉滑等症。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其治遵《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所以燥湿健脾乃正治之法。
而选药莫过于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果、草豆蔻等辛苦温之品,然皆气味芳香,性燥烈,易于耗伤本气,伤本气则湿难祛。
故在临证时,若脾湿不重,则适选几味,而再配以杏仁、茯苓、泽泻、苡仁、猪苓等通过宣肺利湿给湿邪以多条去路;如若脾湿较重,则将上药配以白术、黄芪、党参等扶助本气之品。
如此运用,既可燥湿又无耗气之弊,临床效果颇佳。
2、益胃滋阴,勿碍脾运胃为戊土属阳,喜润恶燥,脾为己土属阴,喜燥恶湿,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温燥,胃喜柔润也”临床每遇患者胃病日久,或在大病后期等出现胃阴亏虚,症见:胃脘隐痛,如有火灼,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见裂纹、脉细而数。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三焦的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
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
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
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
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一种有效药物。
该方剂由苍术、白芍、柴胡、陈皮、炙甘草、山楂、枳壳、香附等中药组成,具有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临床表现。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指由肝郁引起脾虚,脾虚引起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脾胃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腹胀便溏、纳呆疲乏、舌苔白腻、脉虚弱等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就是通过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来调理肝脾,从而缓解或治愈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症状。
苍术、白芍是中药中常用的补脾药,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脾的功能。
柴胡、陈皮、山楂、枳壳具有疏肝健脾、消食化滞的功效。
炙甘草则具有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
香附具有温中理气、行气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的用法和用量为每日3次,每次1剂,水煎服。
剂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剂量为10~15克,儿童每次剂量为5克左右。
治疗时间一般为1~2个月,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可以适量延长用药时间。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口干、口苦、恶心、腹胀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用药后1~2天内自行消失。
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总之,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有效药物,具有独特的治疗机制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持续跟踪自己的病情变化,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姚梅龄三焦辨证

姚梅龄三焦辨证三焦为六腑之一。
关于它的有形、无形以及实质究竟是什么,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因而它的具体病变也很少明确指出。
这属于祖国医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大专题,此处无法详细讨论。
现在只就我有限的水平,个人初步认为: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应该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等)。
所有脏腑都分居在它上、中、下三个地带,受着它的包裹与保卫。
同时心包络与它相为表里,肌腠(腠理)为它的外应。
它的功能主要是行水。
不过,水在它的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可以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沟渠)”的不同生理现象。
同时它又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
所以它的病理变化,绝大多数为水饮泛滥,形成肿胀,少数为气郁(气分)血瘀(血分)。
但气郁则水不行,血不利则为水,仍与“水分”密切相关。
其发病虽有上、中、下的侧重不同,但每互相牵涉,甚则弥漫三焦。
其致病来源虽往往来自分居当地的脏腑,但于共同症状之中,仍有焦膜病变的特点存在。
现在按上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简介如下:1 上焦病变病多来自心肺。
初则胸中清阳之气为寒、饮、湿热、痰浊所郁,其后有形之邪水饮、痰浊亦可流布胸、胁。
可参看“肺病辨证”的寒饮、热痰,“心病辩证”的水气凌心、阴寒凝闭等章节。
1.1气郁胸中气塞胸闷,呼吸短促,或兼喘息咳唾者,为湿痰壅阻,上焦焦膜气机被郁致胸痹,进而影响肺气难以肃降而上逆所致,治疗可选用《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皮枳实生姜汤,合苏子降气汤。
药用茯苓、杏仁、甘草、法夏、紫苏子、肉桂、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
若胸中气逆甚者,当加枳实。
挟寒则胸背引痛、呼吸咳嗽时比较明显,寸弱、关尺弦,舌淡,苔少白润者,则为寒邪闭胸,上焦焦膜之气痹阻,以致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可选《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药用栝蒌实、薤白、白酒。
若无成熟的栝蒌实,可改用栝蒌壳、栝蒌子和枳实。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伤寒论》六经辨证,有关脾胃的治法,遍及全书。
尤其是通过临床验证,更可以洞悉论中的调理脾胃大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试以法名目,就临床运用脾胃治法,整理于后。
一、健胃和营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
论中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以上所述,既有下利脾胃失和的内因,又有身体疼痛不休的营卫不和之外候。
所以,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证之临床,外有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常取显效。
如病者李某,男性,32岁。
于当年盛夏,恣食,生冷,临晨顿觉腹痛形寒怕冷,继之肠鸣泄泻,大便稀溏,全身困倦疼胀,四肢清冷,肌肤凉润,脉缓而软,舌淡苔白而润。
浙江宁波一卖淫团伙覆灭:名为SPA按摩,暗藏组织卖淫活动百汇资讯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其中桂枝、生姜、甘草相伍,辛甘温以健胃;芍药、甘草、大枣相合,酸甘滋养以和脾。
全方刚柔相济,使之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
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如肌肤凉润,四肢清冷微汗者,尚嫌其辛而疏散太过。
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二、建中补虚一般地说,脾胃中州之虚,容易招致肝木横克。
论中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的先例。
这里的“腹中急痛”是主症,为阴寒在里土虚木旺之征。
临床上腹中急痛的部位,包含了胃脘和大腹疼痛,而尤以胃脘痛为多见,临证中所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疼痛,常见阵发性的刺痛,或胃脘及腹中有挛急痛感,这就是“肝木之急,脾土之虚”的病机,故用小建中汤,建中以补虚。
三焦辨证——焦膜病辨治

卧、甚或喉中痰涎上壅微似锯声,然痰涎反不易咳出,心烦而身热,渴不多饮,小便深黄而短,脉弦数或兼涩者,则属水热壅闭上焦的重证,且水势偏甚;治宜大陷胸丸,药用甘遂、葶苈子、杏仁、生大黄、芒硝。
若胸满肿胀连及缺盆,背脊平满,则属水势滔天,饮邪充斥上焦,心肺之气无以藏也,故其病势比较前述各证而言更为沉重而且危矣。
有的水饮外溢,肌肤浮肿,按之没指(凹陷),或渴,或不渴,①其脉亦浮,但不恶风寒,肢体疼重而骨节不痛,此为水饮溢于皮内腠理之中,属于三焦焦膜外应组织-腠理一之病。
仲景称之为皮水者也;治当采用防己茯苓汤,药用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有的水饮外溢腠理者尚兼挟有感受外风,出现通身面目洪肿之症,此即《金匮》所称风水之病。
此类病人之中,有些可出现身体难以俯仰,甚至骨节屈伸不利等症候,这是由于此类患者受外风干忤,导致腠理和经脉之中的营气痹阻所引起的;有的患者则可因表风导致汗出恶风,在此基础上甚或有的患者可因风饮兼有郁热,导致出现身有微热之症;有的因营气痹阻较重,故甚或可出现骨节疼痛,有的因营气痹阻不重,其骨节或可不痛而只感酸重;有的或可因体内水津聚而为饮反不上承,反而导致口渴,有的因兼有郁热而致口微渴,有的或可因体内水饮泛滥而口不渴;这类患者由于证属水饮外溢挟有表风,故其脉多现浮象,若因体表水饮闭阻腠理较甚,则其脉可兼弦或兼紧,然而,无论其脉症如何变化,此为风才(犯表则属无疑。
上述风水犯表证的治法,大致可分为这三类情况:①风水犯表且风偏重者,则会在通身面目洪肿的基础上,兼现汗出恶风、脉浮,治宜防己黄芪汤。
药用木防己、生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红枣;②风水犯表兼有郁热者,则在通身面目洪肿的基础上,兼现汗出、恶风、身有微热、口渴、脉浮或兼数,其治宜越婢汤,药用麻黄、生石膏、生姜、甘草、红枣;③风水犯表而以水饮闭阻营卫为主者,则在通身面目洪肿的基础上,兼现无汗、恶风、身疼或腰疼而难以俯仰、或骨节疼痛而屈伸不利,脉浮或兼弦紧,治宜小青龙汤发其汗,药用麻黄、桂枝、干姜、炙甘草、炒白芍、北细辛、法半夏、五味子。
魏鹏飞名老中医三焦同治法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魏鹏飞名老中医三焦同治法临床应用心得体会发布时间:2023-01-05T00:56:32.02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9期作者:卢爱霞魏鹏飞通讯作者陈晓江[导读] 魏鹏飞系春城名医,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潜心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卢爱霞魏鹏飞通讯作者陈晓江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200魏鹏飞系春城名医,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潜心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承岐黄,研百家,博古今,采众长,主张“健脾益气、三焦同治”,对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在跟师临证中受益匪浅。
1、理论认识“三焦”之名首见于《内经》,为中医藏象学说的一个特有名词,属“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头面部;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灵枢·本输篇》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故而又称为“孤府”。
三焦与气、津、液、血、脉密切相关,“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允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
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原气根于肾,但需通过三焦才能发挥其“气之终始”的过程。
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确立了三焦辨证法,即以上、中、下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提出了温邪具有沿三焦而通道而传变的纵向传变特点。
2、临床应用三焦的生理功能对指导中医理论的研究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基于《中华医典》历代本草文献探讨三焦辨治思路

914 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 2023,Vol.16,No.5㊃数据挖掘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 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ZYYCXTD⁃C⁃20200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脑病传承创新团队(CI2021B006);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CI2021A0130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刘红喜(博士研究生)㊁石静资(硕士研究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梁晓㊁魏竞竞㊁申伟㊁付国静(博士研究生)㊁刘悦(博士研究生)㊁张允岭]作者简介:刘红喜(1993-),202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㊂E⁃mail:1532443981@通信作者:张允岭(1963-),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岐黄学者,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㊂E⁃mail:yunlingzhang2004@基于‘中华医典“历代本草文献探讨三焦辨治思路刘红喜 梁晓 魏竞竞 石静资 申伟 付国静 刘悦 张允岭【摘要】 目的 探讨历代本草文献中关于三焦辨治的用药思路,以指导临床辨治用药㊂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本草类的全部文献数据,收集整理三焦辨治的本草信息,对纳入本草按中药学药物分类,进行频次统计;以三焦辨治病机要素进行分类统计,列出各类本草的辨治论述㊂辨析本草辨治相应的病机要素,进行归类分析,从而阐明三焦辨治的本草思路㊂结果 在76部历代本草专著中,共统计出135味本草中药,按中药学药物分类,居前10位的本草分类为清热药㊁化痰药㊁补阳药㊁利水渗湿药㊁理气药㊁温里药㊁解表药㊁活血药㊁补气药㊁泻下药㊂在以三焦辨治病机要素本草分类中,可划分为火热㊁痰湿㊁郁滞㊁正虚四类病机要素㊂结论 三焦辨治用药以清热药㊁化痰祛湿药㊁理气药㊁补虚药为主,火热㊁痰湿㊁郁滞㊁正虚为三焦辨治用药四大病机要素,符合三焦水道出焉,相火游行,气机转枢,正邪交争的生理功能失调状态㊂【关键词】 本草; 三焦; 中华医典; 辨治思路【中图分类号】 R28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5.013Analysi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s of Tri⁃jiao based on materia medica literature of Past Dynasties of Chinese Medical DictionaryLIU Hongxi ,LIANG Xiao ,WEI Jingjing ,SHI Jingzi ,SHEN Wei ,FU Guojing ,LIU Yue ,ZHANG Yunl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Yunling ,E⁃mail :yunlingzhang2004@【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i⁃jiao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herbal literature of past dynasties,so as to guide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Methods All the literature data of materia medica in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MedicalDictionary were retrieved,and the information of materia medica in Tri⁃jia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treatment was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the frequency statistics were carried out.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the pathogenesis elementsof the Tri⁃jiao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materia medica were listed.Differentiate and analyze the corresponding pathogenesis elements of herbal treatment,classify and analyze them,so as to clarify the herbal thought of Tri⁃jiao treatment.Results A total of 135herbal medicineswere counted in 76herbal monographs of past dynasties.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op 10herbal medicines were heat⁃clearing herbs,phlegm⁃resolving herbs,yang ⁃re⁃inforcing herbs,damp⁃draining diuretic herbs,qi ⁃regulating herbs,interior⁃warming herbs,exterior⁃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3,Vol.16,No.5915 relieving herbs,blood⁃activating herbs,qi⁃invigorating herbs,purgative herbs.In the classification ofherbal medicine based on the pathogenesis elements of Tri⁃jiao,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of pathogenesis elements:fire⁃heat,phlegm⁃dampness,stagnation and healthy qi deficiency.Conclusion The herbs for Tri⁃jia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re mainly composed of heat⁃clearing herbs,phlegm⁃resolving and dampness⁃eliminating herbs,qi⁃regulating herbs and deficiency⁃tonifying herbs,andfire⁃heat,phlegm⁃dampness,stagnation and healthy qi deficiency are the four major pathogenesis elementsof Tri⁃jia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stateof Tri⁃jiao water channel outflow,xiang⁃fire flow,qi mechanism pivot,and healthy qi and pathogenicfactors conflict.【Key words】 Materia medica; Tri⁃jiao; Chinese Medical Dictionary; Treatment ideas 中医学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系统成熟,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基于临床实践与理论指导的不断融合,已逐步完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辨治体系,临床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以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本草组方施治,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以三焦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临床辨治,组方施药,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指导治疗,涉及内外妇儿各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㊁干燥综合征㊁类风湿关节炎㊁糖尿病肾病㊁消化系统疾病㊁肿瘤疾病㊁心脏疾病㊁妇科疾病㊁脑病㊁皮肤病㊁儿科病㊁代谢综合征等[1⁃12]㊂对此,为进一步阐述梳理三焦理论及指导临证辨治遣药,基于‘中华医典“数据载体,以历代本草文献中关于三焦辨治的用药论述为抓手,明析三焦辨治特点与用药,使三焦理论落实于临床实践,更加有效地发挥临证指导作用㊂1 资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古籍电子数据库‘中华医典(第五版)“,该数据库全面系统整理收录了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卷帙上万,4亿余字,汇聚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内容详实可靠,数据来源可验㊂其中涉及本草类著作76部,涵盖了汉至明清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存世的历代本草著作,如唐以前本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等,宋元本草如‘证类本草“‘本草衍义“‘本草发挥“等,明代本草‘神农本草经疏“‘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等,清代本草‘本草新编“‘神农本草经读“‘本草求真“等㊂1.2 检索策略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在主页选定 本草类”,在检索范围选定 正文”,勾选 从选中的节点中搜索”,在搜索框以 上焦” 中焦” 下焦” 三焦”关键词进行依次检索,筛选出所有本草类古籍中对三焦辨治的相关中药㊂1.3 数据筛选1.3.1 纳入标准 (1)条文信息完整,含有三焦名称及对应本草;(2)条文描述明确与三焦有关;(3)条文中有本草辨治三焦的具体论述1.3.2 排除标准 (1)纯论述性条文,只出现三焦名称,未出现相关本草;(2)重复的本草论述;(3)未纳入目前药典范围的本草,如 香油” 胡麻油” 海狗油” 牛乳” 牛角髓” 鮬鱼”等㊂1.4 数据提取根据数据挖掘的要求,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本草名称,本草分类,三焦辨治论述㊂根据提取的本草内容,辨析本草辨治相应的病机要素,进行归类分析,从而阐明三焦辨治的本草思路㊂1.5 数据规范按照‘中药学“[13]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4]对纳入的本草进行规范,如将益智子规范为益智仁,将仙灵脾规范为淫羊藿,将胡桃规范为核桃仁,将人溺㊁童便统一为人尿等㊂2 结果2.1 三焦辨治用药本草分类频次分析在‘中华医典“ 本草类 正文 搜索框输入三焦㊁上焦㊁中焦㊁下焦,查找到76部本草专著,可分别搜索到1138条㊁1033条㊁499条㊁1331条相关条文,共计4001条,按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135味本草,按照‘中药学“[13]药物作用分类划分,对135味本草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居前10位的本草分类为清热药㊁化痰药㊁补阳药㊁利水渗湿药㊁理气药㊁温里药㊁解表药㊁活血药㊁补气药㊁泻下药㊂可916 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3,Vol.16,No.5见,从三焦辨治用药分类可以反映出三焦辨治多以清热泻火㊁化痰祛湿㊁疏通气机㊁扶正祛邪立论㊂具体如表1示㊂2.2 以火热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分析在筛选出的135味本草中,有32味本草涉及以火热为病机要素的辨治,本草范围囊括清热解毒药㊁清热泻火药㊁清热燥药㊁清热凉血药㊁清虚热药㊁清热散结药㊁清热止血药等,如以连翘为代表的清热解毒药,其质轻灵,善解三焦气分之火;以石膏为代表的清热泻火药,善于清三焦大热;以黄芩为代表的清热燥湿药,清理三焦,泻火燥湿等,具体如表2示㊂2.3 以痰湿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分析在筛选出的135味本草中,有35味本草涉及以痰湿为病机要素的辨治,本草范围囊括温化寒痰药㊁清化热痰药㊁祛风化痰药㊁化湿药㊁祛风湿药㊁利水渗湿药等,如以半夏为代表的温化寒痰药,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以瓜蒌为代表的清热化痰药,清降热痰,宽胸散结;以僵蚕为代表的祛风化痰药,祛风化痰散结等,具体如表3示㊂表1 三焦辨治用药本草分类频次表表2 三焦火热病机要素的本草辨治论述表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3,Vol.16,No.59172.4 以郁滞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分析在筛选出的135味本草中,有30味本草涉及以郁滞为病机要素的辨治,本草范围囊括发散风寒药㊁发散风热药㊁活血化瘀药㊁理气行气药㊁消食化积药㊁泻下攻下药等,如以柴胡为代表的发散风热药,疏散风邪,推陈致新,舒达三焦;以川芎为代表的活血化瘀药,辛温香窜,行血活血;以香附为代表的理气药,芳香解郁,疏利三焦等,具体如表4示㊂2.5 以正虚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分析在筛选出的135味本草中,有38味本草涉及以正虚为病机要素的辨治,本草范围囊括补气药㊁补阳药㊁补血药㊁补阴药㊁温里药㊁固涩药等,如以黄芪为代表的补气药,其性味甘温,甘能补益,补气益气,可增强中焦脾气运转之力;以肉苁蓉为代表的补阳药,益阳补肾,可增强下焦元气等,具体如表5示㊂表3 三焦痰湿病机要素的本草辨治论述表表4 三焦郁滞病机要素的本草辨治论述表918 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3,Vol.16,No.5表5 三焦正虚病机要素的本草辨治论述表3摇讨论中医学理论的研究既往多基于单一片面的文献分析,缺乏综合全面的㊁有效的归类研究进行辅助分析,易使研究结论失真,而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引入系统数据库,分类研究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有效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对中医理论的挖掘研究,传承创新,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本研究依托中医古籍电子数据库‘中华医典“,该数据库全面系统整理收录了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内容详实可靠,数据来源可验㊂通过总结与归纳‘中华医典“三焦辨治的用药论述,对三焦理论的研究及辨治三焦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㊂基于‘中华医典“历代本草,探索挖掘出三焦辨治首当从火热㊁痰湿进行论治,其中在火热论治方面,三焦游行相火,火热易动,焦膜内部游行相火,运化阳气,如‘类证治裁“言: 三焦相火,游行诸经,周身上下㊂”而三焦相火游行失常,易于煽动不宁,躁扰三焦,牵涉脏腑,影响表里内外,产生火热之证㊂在‘中华医典“筛选出的以火热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中,出现有黄芩㊁黄连㊁黄柏㊁栀子等四味常用清热泻火药,其组成的黄连解毒汤为临床治疗三焦火热证的经典方剂,如‘成方便读“言: 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从心肺之分,屈曲下行,由小肠㊁膀胱而出㊂盖四味皆大苦大寒之药,清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㊂”可见,三焦相火游行,病理失常则易火热萌生,据此组方施治以清热泻火㊂而在痰湿论治方面,三焦通调水道,痰湿水饮易聚,因饮食水谷自口入胃,经五脏六腑消化周转,产生水液代谢输布,虽以肺脾肾为主要代谢脏器,但三焦为一身之 大府”,沟通五脏六腑,表里内外上下,为水液代谢之通道,如‘素问㊃灵兰秘典论篇“言: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㊂”而当三焦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气化不利,闭塞不通,水液代谢紊乱失常,水液停聚内生痰湿水饮,牵涉表里内外,变生诸疾,如‘黄帝内经太素“言: 三焦壅而不泻,其气不得化为津液,水谷并于肠胃不消,别于回肠而留下焦,不得入于膀胱,胀于下焦,溢入于身,故为水胀也㊂”在‘中华医典“筛选出的以痰湿为病机要素的三焦辨治用药中,由茯苓㊁猪苓㊁泽泻㊁白术㊁桂枝组成的五苓散为临床治疗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聚的经典方剂,如‘医方考“言其: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㊁猪苓㊁泽泻能安水㊂”再如筛选本草中半夏㊁瓜蒌㊁黄连组成的小陷胸汤为临床治疗三焦痰热结聚的经典方剂,如‘成方切用“论其方义: 黄连之苦寒以泄热,栝蒌之寒润以涤垢,半夏之辛温以环球中医药2023年5月第16卷第5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y2023,Vol.16,No.5919散结㊂”可见,三焦通调水道,病理失常则痰湿水聚,据此组方施治以祛痰化湿逐水为法,逐一化解,临床治疗可参考对应本草辨治组方㊂在基于‘中华医典“三焦辨治的本草论述中,除了从火热㊁痰湿辨治,从郁滞㊁正虚辨治三焦的论述亦不少见㊂在郁滞论治方面,三焦枢转气机,郁滞易生,因三焦气机升降出入,调节脏腑气血运行,周而复始,其主司诸气,气化有度,舒达三焦少阳,使脏腑气机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如‘难经“言: 三焦者,主持诸气㊂”若三焦转枢不利,气机水火输布失调,则易表里寒热虚实郁滞并生[15],病理产物随之滞阻不化,互相胶着侵损三焦,影响机体气血运行,导致三焦牵涉脏腑功能失调㊂在本次筛选的135味本草中,由香附㊁苍术㊁川芎㊁栀子㊁神曲组成的越鞠丸,其调气㊁血㊁痰㊁火㊁湿㊁食等郁,善除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等三焦牵涉病症;由柴胡㊁香附㊁川芎㊁枳壳㊁芍药㊁甘草等组成的柴胡疏肝散,善治胁肋疼痛,胃脘胀满,攻痛连胁,嗳气频繁等三焦郁滞病症;由柴胡㊁黄芩㊁半夏等组成的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舒达气机,祛达三焦外邪,黄芩清理三焦相火,半夏祛痰化湿,共奏调解三焦郁滞之功㊂可见,三焦气机枢转失调,则易郁滞丛生,据此组方施治以解郁消滞为法㊂而在正虚论治方面,三焦为表里之半,正邪易争,因三焦居半表半里,外连肌表,内触脏腑,沟通内外,若素体正气不足,三焦虚损,则邪气易入三焦,盘踞焦膜,进而侵损五脏六腑,影响生命正常机能运转而变生诸疾,如‘伤寒论“言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可见,三焦功能的正常发挥需以正气充沛作为基础,当三焦虚损,以虚则补㊂在本次筛选的135味本草中,由当归㊁地黄㊁白芍等组成的当归汤主治泄吐唾血,‘世医得效方“言其 治三焦虚损,或上下发,泄吐唾血,皆从三焦起”;由地黄㊁巴戟天㊁山药㊁肉苁蓉㊁菟丝子等组成的安中散为治疗三焦虚寒良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其: 治三焦虚寒,短气不续,腹不安食,随即洞下,小便赤浊,精泄不禁,脚胫酸疼,小腹胀满㊂”可见,三焦正虚不足,邪易侵损三焦,据此组方施治以扶正祛邪为法,临床治疗可参考对应本草辨治组方㊂综之,三焦辨治当从火热㊁痰湿㊁郁滞㊁正虚四个方面进行论治,辨治用药当以清热药㊁化痰祛湿药㊁理气药㊁补虚药为主,因三焦为表里之半,水道出焉,相火游行,气机转枢,正邪交争,其由焦膜构成,遍布胸㊁隔㊁肋㊁腹,牵涉五脏六腑,当其功能失调,易使三焦水㊁气㊁火运行失调,从而火热内生㊁痰湿停聚㊁气血郁滞㊁正气受损,以致变生诸疾,影响五脏六腑[16],对此,三焦辨治至关重要,而辨证是治疗关键㊂中医学基于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在三焦病变的治疗上,历代本草论述详实,其基于药症相应的记载模式,本草功效多以主治何种病证为主,形成了朴素的辨治体系,是临证论治疾病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直接客观真实的运用价值,对此,通过运用‘中华医典“这一庞大齐全的中医文献数据库,可有效探索分析出历代本草有关三焦辨治的用药论述,从而挖掘出三焦辨治关键病机用药思路,对临床辨治三焦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㊂参考文献[1] 宗慧琪,王冰,范艺龄,等.基于 升降相因”理念从三焦辨治支气管扩张症[J].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16⁃1419. [2] 赵永璐,奚然然,胡袁悦,等.干燥综合征从三焦论治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10):70⁃73. [3] 崔玮璐,袁博,杨越,等.从 肾与三焦相通”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吉林中医药,2021,41(9):1129⁃1133.[4] 韩宜臻,陶嘉茵,王珍,等.王耀献基于 内热致癥”病机从三焦辨治糖尿病肾病[J].中医学报,2021,36(10):2142⁃2145.[5] 马秀兰,王佳林,王艺臻,等.朱西杰胃肠病三焦同治创新性治疗思路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9):1687⁃1691.[6] 唐心浩,田心语,郑晓红.基于三焦学说论治肿瘤的思路[J].中医药学报,2022,50(5):5⁃8.[7] 温玉,胡琨建,张运娇,等.从三焦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辨治思路[J].吉林中医药,2021,41(8):981⁃983. [8] 周艳,丛慧芳.丛慧芳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验[J].吉林中医药,2021,41(9):1158⁃1160.[9] 田丰铭,王钰莹,莫敏,等.基于 邪伏膜原”论治急性脑膜感染[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9):1602⁃1606. [10] 范子怡,孙占学,王施文,等.银屑病进行期从分消三焦郁火论治之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8):1420⁃1422. [11] 王静.张启平基于三焦理论治疗小儿遗尿症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46⁃48.[12] 谈钰濛,胡骏,倪青.基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五苓散辨治代谢综合征[J].北京中医药,2021,40(5):502⁃505.[1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4⁃364.[1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8⁃394.[15] 苏搏超,李健,刘英锋.从少阳三焦理论辨治疑难杂病[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2(1):26⁃28.[16] 刘红喜,张允岭.以上焦宣痹汤为引论治肺邪传变心包[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5):854⁃857.(收稿日期:2022⁃04⁃28)(本文编辑:王馨瑶)。
浅谈“治中焦如衡”与脾胃病

连 为主 , 寒 多 热 少重 用 干 姜 ; 气机阻滞较甚 , 痞满不除者 , 加 生 姜、 枳实 开 结 散滞 ; 舌苔 白腻 者 , 加苍术 、 厚朴行气燥湿; 兼 有 食 滞者 , 加焦楂曲 , 炒 莱 菔 子 以消 食 化 积 ; 寒 热并 用 的法 则 体 现 了 中 医调理 阴阳 、 驱 邪 扶正 的基 本 法则 , 体现了“ 治 中焦 如衡 ” 。
1 l 6
内蒙古 中医药
浅谈“ 治中焦如衡" 与脾胃病
史丽 萍
关键 词 : 中焦 ; 脾 胃病 ; 治疗 中 圈分类 号 : R 2 5 6 - 3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2 4 一 O 1 1 6 一 O 1
脾 喜燥 而 恶湿 , 胃喜润 而 恶燥 。正如 《 临 证 指南 医案 ・ 卷二 》 所云 : “ 太 阴湿 土 , 得 阳始 运 , 阳 明燥 土 , 得 阴 自安 。 以脾 喜 刚燥 , 胃喜柔润故也 。” 若脾湿太过 , 则湿聚饮停 ; 胃燥太过 , 则津亏阴 伤, 临床表现既可见到胃脘灼热、 嘈杂或胀闷、 肌肤干燥、 口干咽 燥、 舌 红 少 津等 燥 证 , 又 可 见 到神 倦 乏 力 、 肢 体 困重 、 脘痞纳呆 、 大 便粘 滞 、 舌 苔 白腻 、 脉濡 等 湿证 。 治疗 宜 燥 湿相 济 , 温燥 升 运 与 甘 凉濡 润 之 品同用 , 平 调燥 湿 , 以助脾 胃运 化 。根 据脾 胃 的喜 恶 之性, 养 胃阴 不宜 滋腻 太过 , 而用 甘平 或 甘 凉濡 润之 品 , 如百 合 、 麦冬、 玉竹 、 沙 参 等甘 凉濡 润养 胃阴 ; 化脾 湿 多用 温 燥 之 品 , 但 不 可 过 于苦 寒或 温燥 , 常 用炒 薏 苡仁 、 苍 白术 、 厚朴 、 半夏 等 。湿热 较重、 苔黄 腻 , I Z l 苦 口黏者 , 加茵陈、 藿 佩芳 香 化 浊 ; 舌 苔水 滑 、 小 便次频, 内有 停 饮 者 , 加 车前 子 、 猪 茯苓 、 泽 泻 等淡 渗 利 湿 ; 舌 红 苔 花剥 、 口干 口渴 者 , 加石 斛 、 芦根 以生 津液 。平 调 燥 湿 , 即益 胃 润燥 与 健脾 燥 湿兼 顾 , 方可 言 “ 治 中焦 如 衡 ” 。
脾胃病证治(徐景藩)

脾胃病证治(徐景藩)2021-09-13临证特色一、对脾胃病的分型证治目前对慢性胃脘痛的辨证分类各地尚不一致。
徐氏根据多年的病例资料分析,在1042例单纯胃脘痛而无其他脏腑疾病的患者中,主要为三类主证。
即中虚气滞证占493%,肝胃不和证为382%及胃阴不足证125%。
在上述三类主证的病程中,尚兼有血瘀证和湿阻证,此外,胃寒多见于中虚证,胃中郁热可见于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证。
食滞证在慢性患者的病程中可短时出现,经治疗并注意饮食后,症状常即缓解。
惟有血瘀证和湿阻证二者,可见于各主证患者,而且持续存在的时间也长,是主要的兼证。
(一)主证1.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主证:胃脘部隐痛、胀痛,空腹尤甚,得食则缓,痛时喜按,饮食减少,无力,大便易溏,脉细等。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理气。
处方:炒党参10~15克、炒白术10克、黄芪10~20克、炒山药10~20克、云茯苓15~20克、炙甘草3~5克、炒陈皮5~10克、煨木香5~10克、红枣5枚。
如兼有畏寒怕冷、舌淡白、脉沉细等阳虚证,酌加干姜、桂枝(或肉桂)、草豆蔻等温阳暖胃。
兼腹部坠胀,小溲频而色清,便后脱肛等脾气下陷者,配用炙升麻、柴胡、荷叶等升提举陷。
2.肝胃不和证主证:胃脘部隐痛、胀痛,及于胁下(一侧或两侧),嗳气较多,得嗳则舒,嗳气不遂则胃脘胀痛尤甚,胸闷不畅,舌苔薄白,脉象带弦,症状的发作或加重,与情志因素关系较为显著。
平时常表现为性躁、善郁。
治法:疏肝和胃。
处方:炙柴胡5~10克、苏梗10克、炒白芍10~20克、炒枳壳10克、佛手片10克、广郁金10克、炙鸡金5~10克、甘草3~5克。
如胃气上逆、嗳逆泛恶,酌加法半夏、公丁香、柿蒂、煅赭石、刀豆壳等和胃降逆。
若兼咽中不适、胸膺隐痛,可配加木蝴蝶、八月札。
情志不畅显著,加合欢花、香附。
脘痛胁痛较著,加延胡索、川楝子。
气滞久而化热,胃脘有灼热感、嘈杂、口干、泛酸,舌质微红者,可酌加丹皮、山栀、象贝母、第一卷249黄芩、左金丸等清泄肝胃郁热。
从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论治脾胃病

学术探过中国CHINA'S NATUROPATHY, Jan. 2021 ,Vol. 29 No. 2从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论治脾胃病沙灵汐1,吕冠华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该文从六腑三焦的功能与部位三焦的协调性出发论治脾胃病,主张辨证时首辨六腑三焦是否通畅,其次 辨部位三焦之中焦是否和健,以“燮理三焦、补益中气”为主要治法,方用小柴胡汤、三仁汤、丹参饮、四君子汤加 减,旨在通三焦、祛痰湿、调气血、安脾胃、调脏腑。
【关键词】脾胃病;三焦辨证;六腑三焦;部位三焦中图分类号:R256. 3 文献标识码:A DO#10. 19621/ki.11-3555/r.2021. 0207三焦作为中医特有名词,具有特殊含义,究其内 涵,现普遍认为包括六腑三焦、部位三焦及辨证三焦3个方面[1],脾胃与六腑三焦、部位三焦关系 ,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治疗该类疾病方具特色。
本文从六腑三焦、部位三焦论治脾胃病" 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
1从三焦论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三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言:“脾胃者,仓廪 之官,五味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与脾胃功能有别,但在 代谢方面关系。
《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 ……上焦,在心下,下膈……中焦者,在胃中焦,不上不下……焦者……以传导也。
”指出三焦的分布与功能及与脾 胃运化功能的具体联系。
三焦辨证运用到临床治疗中,《伤寒杂病论》创调畅三焦治疗脾胃病之先河,如阳明病症见不大便、呕吐、胁下满硬,用小柴胡汤 通调上焦气机,使中焦气机通畅,胃气调和,三焦气机正 常,营卫和。
《诸病源候论•病诸候》言隹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五脏 三焦既不调和,冷热壅涩,结在肠胃之间……故令大便 难也。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
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
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三章中焦病第一节概述贲门——阑门(胃、小肠)属中焦,为阳明胃(贲门——幽门,胃)与太阴脾(幽门——阑门,小肠)所主,主腐熟运化而升清降浊。
其中,阳明胃主腐熟通降,太阴脾主运化升清。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中焦如沤。
”《温病条辨》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故治中焦宜运,运则腐熟变化,阳明浊阴宜降,太阴清阳宜升,中焦枢机运转则升降行而出入安。
脾胃同居中焦,有表里中见之联系,体用不同而阴阳相济。
若脾阳不升而胃下垂或胃粘膜脱垂,症见痞满、纳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枳实九升一降。
若胃浊不降而脾失健运者,症见腹满时实痛,宜桂技汤加大黄寓补于通。
阳明胃病,若伴咽中梗塞或咽痛阵咳或咽中如有痰凝、吞吐不去或咽肿灼痛或刷牙作呕或胸闷气窒或胸中烦热、反复颠倒或饮食易呛,望诊可见咽喉红肿充血或伴滤泡增生或扁桃红肿,皆属上焦不行而胃脘不通,开宣上焦有提壶揭盖之妙而胃气自降,乃下病上取,轻可去实之法,患者每觉胸喉清爽而诸症顿除,方用宣清降浊汤(验方)或开宣通痹汤(验方)随热中、寒中选用。
太阴脾病,泄泻而伴见恶寒发热,清涕咳暾者,宜逆流挽舟,方荆防败毒散。
久泻之人,清阳不升者,均宜开宣肺气以助脾阳升散,方升阳止泻汤(验方,见脾病节)。
若下焦不通而中焦不运者,症见痞满、纳呆、腹胀便秘或下利后重,胃阳不磨者宜枳实导滞丸,脾阳不运者宜大黄附子汤,腑气一通则诸症倶减。
亦有下焦膀胱气化不利饮邪上干者,饮干于胃,呕吐清水,或胃中有振水声,宜小半夏加茯苓汤;若饮干于脾而肠中水鸣,便溏下利者,宜春泽汤。
脾胃病治疗经验

沈脾胃病治疗经验1辨证立法,精遣方药:老师在诊治“胃痞”时总能通过纷繁的临床症状,去伪存真,执简驭繁,精遣方药,临证强调从胃论治,但亦不能偏废疏肝健脾、通腑泻热、理气化瘀等法,依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归纳如下。
2.1 邪客胃腑证见胃满不适,不思饮食,伴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
治宜理气降滞、和胃散邪。
方用香苏散加减。
若外感风寒较著非一味紫苏可解,还可加豆豉、生姜、桂枝以散风寒;属风热者可加荆芥、薄荷、鲜芦根等辛凉宜透;若为暑邪所伤则可加藿香、佩兰、荷叶等芳化暑湿;若胃满并无表证者,则苏梗易紫苏,加强和胃降逆之功;缘于伤食者则常加焦三仙、莱菔子等消食导滞之品;若为寒邪直中胃腑,阳气不展,证见胃满而痛,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呕吐清水,苔白滑,脉沉紧者,则常合用良附丸或加用乌药、高良姜以通阳散寒;日久不愈,化热者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
2.2 肝郁犯胃证见脘腹痞塞满闷不舒,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变化而波动,舌淡暗、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宜舒肝解郁、理气和胃。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滞化火而见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等肝热之象者,治宜宣泻肝胃郁热,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方中山栀、丹皮清肝泄热,白芍柔肝,青皮、陈皮调肝理气,贝母化痰散结并寓疏肝之意;热甚还可加龙胆泻肝、当归龙荟之属直泻肝热;肝胃郁热伤阴者还可用一贯煎加减。
2.3脾胃不和证见脘腹痞满,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脉沉弱。
治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方中黄芪、党参、柴胡、升麻共用有补有升,需重用枳实30g,才能收到益气升阳目的。
如脾阳不振,手足不温,则加用附子、干姜温中散寒,针对胃主和降之特点常于补中气的同时加用木香、枳壳、厚朴以行气助运。
2.4腑气不通证见胃脘痞满拒按,伴腹胀,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则治以通腑泻热,方用承气汤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1-7-18 因气阴虚感暑湿来诊 ,诉前药 后诸证好转,故未再来。予李氏清暑益气 汤
结语
• 三焦郁滞状态是三焦气机不畅而影响全身 的一种疾病状态,临床症状复杂。 • 辨治这种状态下的脾胃病可从三焦入手, 用三焦四通理论指导临床,整体解决脾胃 及全身的复杂症状,可提高疗效。
• 2.1.2外感病三焦郁滞状态的治法
• 治疗的目标是通畅三焦。 • 行气化湿为主要治法,目的是流动气机,恢复三 焦气化。 • 常用芳香宣化、健脾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 等多种治湿法配合。上焦治肺、中焦治脾胃、下 焦治膀胱。 • 以开宣肺气,和降胃气,健运脾气,渗利膀胱等 方法以使三焦湿化气行。 • 最常用方药为甘露消毒丹、三仁汤。
• 1.1.2 . 三焦管协调,是个四通管
• 三焦的形象和功用就是个四通管, 既管上下的流通也管内外的流通。
• 三焦既是气机出入的门户,也是 调节流量的关卡,起协调功能。 • 人身气和水是无处不有的,三焦 是气和水的总通道。
1.2三焦郁滞状态的病机和治法
• 1.2.1三焦郁滞状态的基本病机:不通则病,病则 不通 • 三焦通行元气、水液、营卫于表里上下。 • 三焦不畅,四通管不通, “不通则病,病则不通”
三焦郁滞状态下的脾胃病辨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
三焦郁滞状态下脾胃病辨治研究的意义
• 三焦郁滞状态是指三焦不畅、气机郁滞的 一种全身状态。 • 三焦是全身枢纽,三焦郁滞影响全身气机。 • 脾胃是调节气机上下的枢纽,脾胃病有气 滞的基础病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三 焦郁滞状态是“内伤脾胃”向 “百病由生”发展的重要中间 步骤。 三焦通畅,百病不生。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医脾胃病不 仅仅是消化系统疾病,更是影 响全身的疾病。
• 2.2.3 内伤病三焦郁滞状态下脾胃病辨治的 感悟 • 内伤病常见脾虚肝旺,治法需补虚通降。 补脾常需升阳散火使三焦郁气外达,降胃 常需清肝降火,使三焦气火下行。
• 无论外感、内伤,临床辨治三焦郁滞状态都常并 见脾胃病证候,同时又有许多脾胃以外的证候。 • 换言之,若以脾胃为中心看待,临床辨治脾胃病, 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症状组 合,常可辨为三焦郁滞状态。 • 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中,此类情况则更为多见。 • 中医脾胃病不是单纯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往往是 影响全身状态的疾病。 • 因此治法也需是以脾胃为中心调整全身状态的治 法。否则很多临床症状解决不好。 • 经验:整体调治三焦。
• 中医诊断:胃脘痛 (三焦郁滞,肝火犯胃) • 病机分析:三焦郁滞,气火郁结,肝经火旺。肝 火犯胃,故反酸烧心;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胀 痛打嗝;肝火扰心,心神不宁故心烦;营卫失和, 夜间卫不入于阴故失眠;气火郁结不能外达而上 冲,故背热肢凉,烘热汗出;三焦气津失布故口 干口渴,大便干结;三焦郁滞,经络不通,气滞 血瘀故头晕、舌麻舌痛。 • 治法:调畅三焦,降胃清肝,理气通络
2.三焦郁滞状态与脾胃病的关联
• 2.1外感病三焦郁滞状态下常见湿阻脾胃
• 2.1.1外感病三焦郁滞状态的常见证候和病机特点 • 常见证候:胸闷脘痞、食减纳呆、恶心呕吐、便溏粘滞不 爽、或伴腹痛、腹泻。苔白腻、脉濡。 • 病机分析:湿邪阻滞三焦,三焦气机不展,气化不及,脾 失健运,水湿停滞,胃肠不和,传导失司。病机的演变常 见气郁湿阻化热而出现中焦湿热证。 • 证候和病机特点:总体是三焦气滞湿阻,表现出以中焦气 化不利为中心,见湿阻脾胃、脾不健运、胃气不降、肠腑 失通的证候。
1.三焦四通理论的基本框架
• 1.1三焦的生理功能 • 1.1.1. 三焦是通道,水 火可共用 • 人身象火锅,三焦是火 膛。 • 三焦是水火共用的通道, 通行元气与水液
• 火从下焦起,水从中焦出,火寄于卫,水 寄于营,卫出下焦,营出中焦。 • 营卫于上焦入肺,行手太阴肺经而走经络 循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外达皮毛, 内走五脏,营卫相随,循行不止,如环无 端。 • 这个环的中心是脾胃。
3.调畅三焦法治疗三焦郁滞状态下的脾胃病 医案举隅
• 医案1 • 唐某某 男 57 岁 2008-6-27 初诊 • 近2月来胸闷脘痞,恶心欲呕,腹胀便溏,食少纳 呆,食后反酸嗳气 ,伴口干口苦,渴不喜饮,心 慌心悸,皮肤瘙痒,乏力腰酸,尿后余沥不尽 • 舌质淡红,苔白厚腻略黄,脉细濡滑,两尺无力 • 西医检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贲门隆起 性质待定。 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息肉,电切除术后。
• 中医诊断:痞证 (湿阻脾胃,三焦郁滞) • 病机分析:肾亏于下,脾虚于中,气化不及,湿 阻三焦。湿邪内郁三焦,外犯皮肤,致胃气不降, 水气扰心,湿停肠腑,湿犯膀胱,气津失布,湿 郁有化热之势。 • 治法:化湿行气,宣畅三焦,辛开苦降,运转枢 机 • 方药:三仁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
• • • • • • • •
• 2.1.3 外感病三焦郁滞状态下脾胃病辨治的 感悟 • 外感常有湿阻脾胃,治法需使湿化气行。 治脾不仅要健脾更要恢复三焦气化,治胃 不仅要降胃更要通降三焦。
• 2.2内伤病三焦郁滞状态下常见脾虚肝旺 • 2.2.1内伤病三焦郁滞状态的常见证候和病 机特点 • 常见证候:头胀头痛、耳鸣目胀、口干口 苦,倦怠乏力,腰酸背痛,胸闷心悸,心 烦失眠,急躁易怒,汗出反常,胃胀胃痛、 反酸嗳气,腹胀腹痛,颜面痤疮,肢凉便 秘,或便溏粘滞,舌暗红脉弦细或舌淡边 齿痕,脉沉细
• 不通则病 :气、血、水、外邪任何一个因素导致 三焦有所不通就会导致疾病。 • 病则不通 :三焦功能失常,会导致营卫、气血、 津液的输布障碍,统称不通。
• 1.2.2三焦郁滞状态的基本治法是“通调” • 通调三焦,通而调之,调而通之,通中寓 调,调中寓通。 • 就是要流通气血,交通表里,通达上下, 解除三焦郁滞的状态,恢复三焦通畅,达 到“通则不病”。 • 是八法之中的“和”法而非“下”法。
• 2008-7-18 复诊 • 前药后胸闷脘痞诸证均已明显减轻,刻下:口干 口苦,咽干咽痛,双膝以下发凉,排尿无力,尿 后余沥,纳眠可,大便粘滞,不成形。舌红苔薄 黄而少津,脉弦细。 • 病机分析:湿邪已散,未净;三焦已通,未和。 余湿轻郁三焦,营卫不和需调,脾肾两虚待补, 肠腑余湿需清,故上见气津失布,下见气化无力。 • 治法:调畅三焦,调和营卫,轻法通降补虚 • 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味
• 2.2.2 内伤病三焦郁滞状态的治法 • 以“通调”为主。 • 调畅三焦,调和营卫,调和脏腑,疏通经络。兼 实则多兼泻肝,兼虚则多兼补脾。 • 主要运用八法中的“和”法,配合运用清法、补 法、下法。 • 针对不同的病机变化,常用理气疏肝、清肝泻火, 平肝通络、行气活血、宣降肺胃、通腑泻热、补 虚培元等具体治法。 • 方药常用柴胡桂枝汤与四逆散的合方为基础,随 证化裁。
白蔻仁后下6g 薏苡仁麦10g 萹蓄10g 车前草15g蒲公英30g 姜半夏10g黄芩15g黄连10g桂枝6g 赤白芍各12g苏梗15g枳壳实各12g紫河车15g 生麦芽30g牛膝15 g 马齿苋30 g党参15g 生白术15 g 14付 每日1付,水煎,分两次服
• • • • • • • • • •
方药: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散、佐金丸加减 柴胡10g桂枝15g黄芩15g赤白芍各12g 炒枳壳实各12 g黄连10g 吴茱萸6g苏梗15g 炙香附10g 高良姜6g木香6g砂仁后下5g 大腹子皮各10g厚朴10g白芨15g三七粉6g 九香虫9g 刺猬皮9g当归15g丹皮10 g 煅瓦楞先煎30g海螵蛸15g 青蒿15g地骨皮15g 生石膏 先煎30g石斛10g茅芦根各30g炒栀子10g 莲子心5 g浙贝母10g炒杏仁9g 14 付 每日1付,水煎服
• 病机分析:内伤病脾胃气虚,元气不足, 因虚致郁,上下不通,表里不畅,经络不 通,营卫不和而见各种复杂症状。三焦向 五脏输布阳气不畅,气郁三焦而化火,脏 腑失和,以致肝经气郁,肝火亢旺,犯胃、 克脾、扰心。
• 证候和病机特点:总的病机特点是三焦元 气不足,协调输布的功能失常所致的整体 气机郁滞。关联的脏腑主要是肝、胃、心、 脾。证候表现除气津失布所见证候外,以 脾虚元气不足,三焦气火郁结,肝火亢旺 的表现为主。
• • • • • •
柴胡15g 桂枝6g 黄芩15g 姜半夏10g 赤白芍各12g枳壳实各12g木香6g牛蒡子15 仙鹤草30g 功劳叶15g生白术15g 党参15g 熟大黄3g虎杖15g蒲公英30g 车前草15g 自加生姜三片 大枣三个切开 14付 每日1付,水煎,分两次服
• 医案2 • 赵某某 男 48 岁 2011-1-14 初诊: • 胃脘痛半月,食后加重,伴反酸烧心、胃胀打嗝, 头晕,心烦,失眠,夜间干咳,烘热汗出,后背灼 热,手足冰凉,舌麻舌痛,口干咽干,口渴饮不 解渴,大便干结。舌暗红,苔薄白 脉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