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出彩的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出彩”的教学策略

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王梅兰

一直以来,第一课时的教学很少得到大家的重视,总觉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单,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课堂难以出彩。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扎扎实实上好第一课时,同样能精彩纷呈。

一、课时目标的科学、合理是课堂出彩的根本。

上课教学要依据目标,课时目标的确立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保障。我们先看一看在“第一课时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确立的《生命生命》(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下第19课)的课时目标:

(A老师)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打好基础。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蕴含的深意。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B老师)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导书写:扰、欲、屈、茁、撼、蹋。

3、培养学生学会用小标题归纳段意,学会用连缀段意和串联词语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A老师在教学中仅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揭题、初读课文一遍、检查生字词、交流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便匆匆进入“精读文本,领会真谛”即“目标2”和“目标3”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围绕“深深震撼你的句子”进行读议。可无论怎么引导,学生的认识始终不能达到老师期盼的“对生命的感悟”这一目标。显然A老师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课时目标缺位(整体感知力度不够)、越位(精读领会内涵),导致第一课时的教学“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B老师在教学时首先以2个感人小故事揭题,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奠定情感基础。然后以“杏林子是如何理解生命、对待生命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明确要求:⑴字字入目:对照课文中的注释读准字音。⑵句句入心:

遇到难读的句子在旁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⑶把课文读流利。初读,老师放手让学生经历了自读自评数遍、同桌检读,直至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再读――检读时,由词组引出重点语段进行评读、赛读,读中落实生字词,读中明白段意,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个“读”将目标1、2、3自然地融合于一体,相得益彰。

可以看出B老师的课时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课堂上教师又科学、合理地将课时目标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将大目标分解成各个小目标,由低到高,逐渐达成。整节课张弛有度,教学灵动而扎实,精彩不断呈现。目标不同,教学效果迥异。由此,我们更要做有心人,针对学段、文本、学生等不同因素,科学合理地确立课时目标,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

二、读书活动的充分、灵活是课堂出彩的关键。

“书不读熟不开讲”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第一课的重要目标。事实上,很多学生在第一课时上完后,课文仍然读得结结巴巴,添字、错字现象不断。怎样将读书目标落实到位,让课堂读出精彩?

1、给孩子时间,让读书活动充分展示。

第一课时的初读,多数老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1-2遍,然后挑几位学生(或选几个自然段)检查一下就行了,接着就进入课文内容的梳理和理解。这样的读势必会“夹生”,因为初读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会遇上一些生字新词以及难读的语句或段落等,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是不可能读好的。为此,这一环节的读要舍得花时间,要充分展示读书的过程。如:上文B老师在出示初读目标后,以朱熹“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句名言再次强化读书要求。

(生自读圈划、书声渐止)师:自己认为读到正确、流利的请举手。

(一部分同学没有举手)师:一遍就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不容易的,现在给大家机会,二遍、三遍、四遍都可以,读到正确流利就停下来。

(生又读,书声止,小手都举起了)师:这一次明显进步了。要想把书读好,只能多读。同桌之间做小老师,选一个难读的自然段考考你的同桌,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这一目标的,给同桌打上“☆”。

(生再读,得到“☆”的举手)师:表扬后出示难读的自然段,组织男、女

生赛读,评议,师生赛读,评议……

这一流程的教学教师真正地将读书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个孩子。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读,读有目标,读一遍进步一点;读有方法,圈圈划划,化难为易;读有情趣,互读赛读,评价激励。人人参与其中,读得尽兴,读出了效果。

2、教孩子方法,让读书活动充满灵性。

第一课时的读书要达到正确、流利,如果机械在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读得无味,教师教得也没劲。怎样让读既能达标又充满色彩?应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读书活动。例:

读课题――先声夺人教材中很多课文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揭题时可指导学生学会读题,读出题意、文意。如: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下第13课)一文时,课始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第一次”读得较响亮)。

师:你为什么要把“第一次”读得响亮有力?

生:因为是第一次,不是第二次,所以要把“第一次”读响些。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2:读,强调了“母亲”。“因为平常都是母亲抱我们,而这里抱的是‘母亲’,所以要突出母亲”。

生3:我觉得还可以突出“抱”,抱母亲是很难得的(很认真地读)。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读课题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向你们学习。现在请大家自由读题,把这三种感受都体验一下。(生读)

师: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谁第一次抱母亲?为什么要抱?

生2:怎样抱母亲?

生3:抱母亲时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里教师善于捕捉学情,以题目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读出各自的情感与见解,将读与生活有机结合,读与思相互融合,问题因课题而生,又贯穿了全文。这一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学生深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鸣了锣开了道。像《2008,北京!》《徐悲鸿励志学画》《苹果里的五角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等课题都是展开读书活动的宝贵资源,读好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