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浅谈《浮士德》与“完美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浮士德》与“完美的追求”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人只有每天追求自由和生存,才配享有自由和生存!浮士德一生孜孜追求的是什么?是官能享受,能力?美?还是人生境界的完美?

关键词:浮士德,人生追求,完美,辩证主义,人性

正文: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更可以形容为是一部对欧洲文明思想有深远影响的作品。郭沫若译本的《浮士德》的小

引里曾经提过: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在他所携带的不会太多的书籍中就有一部是

“浮士德”。这可保证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几个世纪以来大家们对这部作品的各种解析,导

读,见解,自然是源源不绝。我只拜读过郭沫若的译本,和一小部分由Tom Griffith编译的

英文版,其内容确实让人读起来深感艰深晦涩,但阖书细想,也是颇有感悟,不敢说对这部

贴上各种标签的巨著悟出什么独到的见解,只是就自己所思所想的角度来浅谈浮士德——有

关于什么是“人生最完美的追求”。

在这部长达一万两千余行的诗剧中,讲述了一个名为浮士德的老博士,在垂垂老矣的时候,为了追求此生未经历的事物将灵魂出卖给魔鬼梅菲斯特,从而在魔鬼的帮助下变身翩翩

少年,经历了与年轻女孩玛甘泪的爱情,帮助皇帝解除财政危机的政事,对美神海伦的追求,

填海造陆等等故事,但最终都以悲剧收尾。最终,天神从梅菲斯特手中带走了浮士德,老博

士在神秘之群“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

有实用,永恒之女神,领导我们走”的歌声中升入天堂。

看过一些对《浮士德》的学界研究,这个老博士经常会被形容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德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这种概括在某些方面是恰当正确的,

不过我觉得这些形容有些抽象和单一,我认为浮士德是个非常丰富的形象,他可以说既是个

具象的,有血有肉的人,也是个抽象的符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图式将浮士德归类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以其创作背景是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来考虑,将浮士德定义为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如果同时考虑浮士德内心的矛盾,灵魂的挣扎与痛苦,人性的全面性与行动的具体性来看,

浮士德身上有着表现资产阶级的一面,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类的精神,与其说浮士德所经

历的这些悲剧,是由于社会矛盾,是来自魔鬼的诱惑,还不如说是浮士德自身内心的的痛苦

和矛盾造成的。歌德曾说:“《浮士德》每一行,都铭记着对于人生与现实世界的仔细研究。”

所以说这是部探讨人性的心理剧,浮士德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源于他对现存生活状态的不满

足,对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他向往更高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追求更完美的人格。从被别

林斯基称为“近代人的史诗”的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发现,浮士德的五次追求并没有明确

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而是在“历遍人间事”,是追寻人人的种种体验,产生老博士一生没遇到过的矛盾并不停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当一种生活状态没法继续时,他义无反顾的向一个新的人生状态走去。有些文章中写道,浮士德是“探索宇宙奥秘”的人生,我觉得这个观点将浮士德抽象的如同超人一般了。

在浮士德的第一个追求里,体现出知识分子对学海无涯知识无止境的恐慌和悲观,虽然这个老博士一出场就是一学识渊博,功成名就,受人尊敬的长者,但是浮士德依然说:哲理啊,法律啊,医典,甚至于神学的一切简篇,我如今,啊!都已努力钻研遍。毕竟是措大依然,毫不见聪明半点,成什么导师,更叫什么博士,颐指了一群弟子东南西北十余年,我心焦欲燃,究竟所知有限!这种痛苦来源于知识无限而生命有限的矛盾,是每个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理性痛苦。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既然选择了脑力劳动那就必然会面对这个问题,一般人自然会在自己所最擅长和最热爱的行业不断追求,但浮士德却想到了饮毒酒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仅是因为他深深的陷入上述矛盾的痛苦,还有他长期书房生活带来的缺憾。晚年浮士德几乎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闭门造车的环境与状态,书房生活脱离了实际的社会生活,与生机勃勃的外界相比,浮士德所在的书屋倒像个没有人情味的牢笼,所以他渐渐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变得“与世人一向不适应”。但是同样作为一个社会生物,即使到了暮年依然存在着参与社会活动的本能和向往,就像浮士德里一段著名的独白说的那样: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所以浮士德选择了消极的自杀来“反抗”生活,但当他听见复活节钟声时,少年时的美好人生回忆仿佛昨日重现,浮士德的思想开始变得积极,在这个过程中他彻底完成思想转变,认为行动比思想更重要,他要“冲向人间去”。随后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签订契约,投身到五颜六色的世俗世界,这是浮士德第一个人生追求。我们在各自的社会环境中都会有对知识追求的过程,虽然没有多少人如书中那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我们都各有所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习着探索着,追求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反馈到社会实践中,这样也好避免“思想的线索已经断头,知识就久已是我作呕”的状态。

在对爱情的追求上,浮士德完全表现出人性的回归,致使梅菲斯特都责备他:你开口像登徒子之流”,浮士德进入了一个酒与色的官能享受世界,知道情人玛甘泪因他入狱被判死刑的悲剧发生后,浮士德又抛下这所有,向着新的追求进发,这种追求也是浮士德认为更合理更完美的人性生活。

对于前两种追求,虽然结果悲剧,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歌德并不是持全部否定的态度,《浮士德》中充满了辩证的思想和关系,就如在浮士德冲破书屋生活的牢笼奔向世俗社会时,他的弟子瓦格纳还对书屋生活“兴趣也很浓”,还研制出“人造人何蒙古鲁士”(资料表明欧洲中世纪炼金术师用把粪便装在烧瓶里的方法“人造人”,其实是无稽之谈),作者肯定了瓦格纳的这种做法,就相对书屋生活的不完全否定。而浮士德在少女玛甘泪身上的得到了纯洁真实的爱情,但梅菲斯特的利用又使这场无私的爱情变成一种官能上的享受。浮士德对于这两种生活都热烈的追求过,这也正是对两方面人性完美统一生活方式与人格完美、人生境界的追求。

结束了书屋生活和爱情纠葛,浮士德又经历了对政治生活的追求和对古典美的追求,在前半部分,浮士德发现专制政体下宫廷生活无比腐朽和空虚,人们全无个性和追求,有的只是奴性和可悲可恨的面孔,这个经历让浮士德看到了人性的不完美,不健全,于是他又逃离了现实,来到油画世界般“和谐静穆”的古希腊世界,但古典美是无法拯救现代人不完美的精神和人格,浮士德与美女海伦结合生下的欧福良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也飘然逝去,只给浮士德留下了衣服和面纱,又以悲剧收场。浮士德却在接下来的填海造陆的事业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项事业使他感性与理想、精神与物质、感官与心灵得到了统一,达到了最高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