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明天的太阳_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
期安徽文学
3
一、对传统教育观的颠覆与批判
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在儒家文化几千年影响下已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一套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教育体系和儿童观,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儿童教育,摧残着他们身心。
这些在鲁迅的作品中都给与了深刻的批判。
以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在《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文章中均有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论述。
儿童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部分。
早在“五四”前期,鲁迅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二十四孝图>》的开头鲁迅写到“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出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着最恶的心,应该坠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者,妨碍白话者。
”为什么呢因为从“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以来,供给孩子们的书籍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
“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碍它,要使孩子们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鲁迅说,这种人的危害,比蒸吃小孩的麻胡子还要厉害,因为麻胡子吃小孩毕竟有限,而“妨碍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的都死在他肚子里。
”鲁迅还会以他和他的小学同学因为专读
“人之初性本善”读的要枯燥而死了,多么渴望看看那些有图画的书啊,但是,只要是略有图画的本子都要被老师呵斥,乃至于打手心。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淳朴,善良,但却愚昧,粗俗而守旧。
她可以说是鲁迅的第一任家庭教师,但她对幼年鲁迅的教育却非常陈旧,长妈妈给鲁迅买来了最为心爱的宝书——
—有画儿的“三哼经”,使鲁迅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然而这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劣的本子,不仅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
由此可见当时儿童读物的匮乏。
鲁迅还曾收到另一位长辈的礼物:《二十四孝图》。
他说:“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但是鲁迅紧接着就表现出了他的失望。
因为这原来只是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其中所诉的二十四位孝子
的故事其实有很多都是违背常理不足为训,鲁迅尤其不解
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甚至于对书中所说的事发生反感。
前者画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为了讨父母开心,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持拨浪鼓佯作婴孩状逗父母开心,鲁迅认为这是将肉麻当做有趣,违背了孩子纯真的天性。
至于
“郭巨埋儿”则说的是郭巨家贫,为了供养母亲,要将儿子活埋的故事,这可以说是伤天害理的行为,恰如鲁迅
所言是“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武猖会》写少年鲁迅兴
高采烈,将往东关去看赛会。
然而恰恰是这个时候,父亲却要他去背
《鉴略》,并且背不出就不许去看会,虽然鲁迅最终背出了,大家都为他高兴,他自己的兴致反而没有了,文末写到:“我至今一想起来,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
候叫我来背书。
”封建家长威严,封建家庭教育可怕,由此可见一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童年鲁迅从乐园到苦海的心灵感受,他在文中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把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三味书屋是乏味的,压抑的,终日是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都不许,试想这怎么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其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旧时儿童教育的变态,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对父权思想批判
鲁迅的反封建教育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对旧的儿童观的变态给予批判,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的父权思想的无情揭露,某些思想直到今天看来仍让人为之振奋,不禁为其超越时代的深刻的思想锋芒感到惊叹。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写于1919年10月,可以说是《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的呼喊的补充,他批判了封建伦常和恩威思想,引发出父子关系及家庭教育问题的新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首先就提出“父与子,无恩”。
他认为父辈对幼者的抚养和教育是一种责任与义务,他指出,父
母生出儿女和抚育子女只是生命的延续,是自然界的安排。
托起明天的太阳———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高韩
(安徽大学中文系
安徽·合肥
230039
)摘要鲁迅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重要的儿童教育家。
他十分关注儿童教育,关心国家未来。
他在五四前夕发表的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通过外狂内醒的狂人抨击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最强音。
鲁迅站在人类本位的高度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是平等的。
父母对子女负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
在教育儿童方面,
他也有独到的见解。
这些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鲁迅儿童观教育思想文章编号1671-0703(2010)03-187-02
187
2010年第
期
安徽文学
3因此,父母对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如果认为“幼者的全部,理应作为长者的牺牲”,那么社会进步就要停顿,人类进步就要灭亡。
他还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即,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
他首先批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父亲对孩子有“恩”的思想,提出对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出于“爱”。
因为改“恩”为“爱”,所以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父母应该不图回报,而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来养育子女。
并且因为
是出于爱,长辈甚至可以做出牺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但是笔者认为这与鲁迅提出的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观点似乎有些矛盾,平等意味着相互付出,长辈也应该从子女那里得到回报。
这一观点应该说是偏激了一些,但无论如何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全新的教育观念———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
这样的观念对20世纪初的中国来说,不啻于一声惊雷!
鲁迅以其大无畏精神掀开这层厚重的面纱,唤醒被掩
盖的人的本性———在自然属性范畴内,人与动物乃至一切生物是一样的,都对生命有着基本要求:“要保存生命,要延
续这生命,要发展这生命”。
把人从与生物的本能共性中抽出来单独叙述是因为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在两千年的儒家浸淫与发酵下,早已扭曲变形甚至反人性,鲁迅一针见血的把种种早已看做天经地义的伦常之事击破,指出其荒诞不经,畸形变态的本质,鲁迅提出:“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即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
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
各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可见,鲁迅不仅仅批判揭露伦常的虚伪,而且继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后,又喊出了以幼者为本位的思想。
虽然这种思想是受
到西方教育家杜威的“儿童本位论”影响呼出的,但在五四风起云涌打破一切的非常时期,自然让听者为之惊颤。
其实鲁迅很早就对中国儿童现状有着清醒认识,如在《灯下漫笔》中,他就犀利的说:“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席,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儿童。
”鲁迅深信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宝贵。
可见鲁迅一开始就把儿童看做未来的希望,自然万事都应以其为本位。
三、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批判
鲁迅不仅对封建教育观进行批判,而且对其支配下的教育方法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鲁迅认为旧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思想,言论,行动乃至表情都加以严格限制。
“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畏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指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不是“禁”,便是“任”。
其结果便是“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
态可掬。
”所以这种教育方法只会使儿童迟钝,只会为统治
者培养未来的奴才,而不是国家民族需要的闯将和战士。
“任”就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
蜘蛛一般,立刻毫然能力。
”鲁迅深刻指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绝不会成为旧秩序的反抗者,新世纪的建设者。
这种违背人性自然发展的做法导致的恶果只能是“人的能力
十分的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它毁灭了儿童,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毁灭了中国的未来。
以作品《风筝》为例,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
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幼年弟弟的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因此,鲁迅急切的呼吁人们要赶快的觉醒,他怀着深切的愿望向人们发出呼喊,“先从觉醒的人入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
自己背着因袭的负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
们到广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如果说寄望于明天尚是一种孤注一掷般的大悲与期望,那么,
“肩住黑暗的闸门”则无异于舍身饲虎,把自己的最后一腔热忱与能量如火炬般燃烧,照亮青年燃烧自己。
鲁迅把民族兴盛的希望寄托在儿童教育与青年成长上,渴望有朝一日
未来的新人打破这黑暗的铁屋子,因为他看到了现实黑夜依然厚重,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他把彼岸的黄金世界全部押宝时的放在青年人身上,他说:
“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四、鲁迅教育思想的启示与现实意义
今天,我国正面临着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鲁迅的先生的一些观点,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鲁迅提出要改革家庭教育必须先要改良社会,鲁迅在这里深刻的认识到教育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整个社会相联系起来的。
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转变人们的教育观、人才观,必须改革旧的用人方法和用人制度,社会应该尽可能的为教育提供适用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资源,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改革中,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到教育改革实践中,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作为出发点和立脚点,做到立足学生、基于学生、为了学生。
如果我们的改革都能做到从学生的利益出发,都能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改革就找到了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乔生.朝花夕拾导读.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2]李晓明.鲁迅散文杂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3]鲁迅.鲁迅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孙郁.鲁迅杂文精选.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