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科学《风从哪里来》教案

合集下载

青岛版科学六下《风从哪里来》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下《风从哪里来》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下《风从哪里来》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什么缘故会如此”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判应用已有的知识和体会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说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明白得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明白,爱提问,喜爱大胆想象,情愿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进展的。

教学预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看周围哪里有风,什么地点能够产生风。

3、预备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师生谈话:同学们喜爱猜谜语吗?谁能出几个谜语给同学们猜猜看?(学生自主出谜语)老师这边也有一个谜语,大伙儿想不想猜猜看?(幻灯片出示谜语)答案是:风,引入本节课学习主题——风从哪里来(从学生熟悉谜语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专门熟悉。

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方面发觉了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愉快的交流。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先,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差不多上风的作用,它快乐时,悠闲闲逛,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大伙儿想不想解开那个谜?二、科学探究:通过大胆的推测和实验,自主合作发觉风形成的缘故。

1、自己制造风,并研究人造风形成的缘故。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制造出风?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我们还能够如何样制造风?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种人为制造的风称为人造风。

(幻灯片展现)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

空气有什么变化吗?学生推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小学科学六下第13课《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下第13课《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2、汇报与推测
①学生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②推测: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思考:
①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空气使孔明灯和热气球升上了天空。)
设)
活动一:哪里有风?
l.生活中与风有关的图片。
2.学生思考并寻找生活中哪里有风,并利用自己的方法制造风。
3 总结风的基本特点: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二、方案—探究
(二)进阶活动
评价设计
进行实验,小组讨论交流说成实验方案,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实验过程中合理使用实验器材,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小组成员协调有序并准确进行实验,正确得出实验结论并填写记录单,
过程实施
设计(预
设)
一、填空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当两地温底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较的空气会向压力较
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2、风有风、自然风之分。
3、帆船在海上行驶的主要动力是。
4、风的形成是因为空气的。
二、判断(每题10分,共20分)
1、白天,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叫陆风()
②人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
教师总结: 在 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 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 空气不停地流动, 就形成了风。
三、交流——评价
评价设计
分析风的两面性
回答问题全面,认真思考。
过程实施
设计(预
设)
活动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3. 风从哪里来-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3. 风从哪里来-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3. 风从哪里来 - 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2.掌握风的分类方法;3.知道风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因;2.风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风的形成原理;2.对不同类型的风的分类和应用进行整体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在黑板上画出一张图,让学生猜猜下面的图片是什么。

在学生猜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注意天气中的风是否是一种自然现象,询问他们是否知道风的形成原因等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理解风的形成原理1.通过讲解PPT,教师介绍了风的形成原理。

风是由地球各个地方的气温差异或气压差造成的。

气温差异或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快。

2.学生观察班级里面各个方向的立体图片,并回答问题:何处有风?导致风的原因是什么?3. 风的分类方法1.风分为按照地理位置分类和按照气压差异分类。

•按照地理位置分类,有海滨风、居民区风等。

•按照气压差异分类,有地区风、气旋风等。

2.让学生回忆一下他们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风,并根据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和概括总结。

4. 风的应用1.通过播放视频,展示风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向学生介绍关于茁壮成长的条件或者某种特定作物生长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风的应用在其中的作用。

5. 课堂练习学生打开教科书98页,完成题目1和题目2。

6. 总结对话通过有关绘画作品的图片或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作业•教师布置阅读《中国童话故事选》中有关风的故事,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安排学生在下一天自由写一篇小文章,让他们描述他们看到的风的风景或风的方向,以及他们想到的风的其他方面。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全方位了解风这一自然现象,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和思考,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分类方法和应用。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引入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课讲得生动有趣,在切实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风从哪里来》教案

《风从哪里来》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案执教人:鱼台县唐马镇左固堆小学王昌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和流动性;过程与方法: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能用现有材料制造风;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和描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自己的猜想提出验证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理解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两只气球、长玻璃管、细线、大塑料袋、酒精灯、铁架台、回形试管、滴管、红墨水、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集的有关“自然界里的风”的成语。

生: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热极生风、风花雪月、暴风骤雨等等。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这都是形容风的词语,那谁能给风下一个科学严谨的定义呢?引导学生对“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这时同学们可能会感觉不好下定义。

引导学生用手里的材料制造点风,比如:扇动课本、用嘴巴吹气等。

引导学生总结风的特点从而给出定义。

师:我们的周围都有什么?生:空气。

师:如果扇动课本空气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呀?生:空气会流动!板书: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确定风的实质)让学生说一说刚才是怎样制造的风。

师:我们刚才制造风的是人为的结果,那从窗外吹进来的风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板书课题:风从哪里来。

(引入我们今天的主题)二、教学实施1、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师:“风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好像很空泛,不好回答。

让人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呀!那我们就先将这个问题放一放,下面我们进行一次伟大的猜想。

师:这是两只普通的气球,里面是空气,我将两只气球拴在一根玻璃管的两端,让这两只气球达到平衡的状态。

老师的问题是如果我将其中的一只气球的空气放出来,玻璃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猜相结果,小组内讨论。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风从哪里来_青岛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风从哪里来_青岛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风从哪里来_青岛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什么缘故会如此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判。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想明白、爱提问,喜爱大胆想象的好适应。

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3、科学知识:明白得自然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明白对流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风是一种大气运动的自然现象。

教学预备:预备风形成实验箱,蜡烛、火柴、蚊香,课前搜集有关风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来看如此一个现象(老师演示: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粘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发觉什么?你有什么问题?2、你见过什么样的风?3、自然中的风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那个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依照你的体会说一说你认为风是如何样形成的?三、设计方案:1、这只是我们的猜想,你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方法吗?如何做?用哪些材料?实验时应注意什么?2、小组内讨论设计。

3、汇报方案(用风的形成实验箱)四、实施方案。

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注意观看现象,做好记录。

五、展现与交流。

1、谁来说一说你们在实验看到的现象?点燃蜡烛前烟向哪里冒?在箱内点燃蜡烛以后烟向里流?2、在箱内点燃蜡烛改变了什么条件?什么缘故蜡烛烟会向里又向上流淌?依照那个现象联想一下大自然中的空气流淌,你明白风是如何样形成的?3、小结:通过研究我们明白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

热空气轻,压力小,冷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的气温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淌,从而形成了风。

六、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明白了哪些知识?2、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风是如何样形成的,那海陆风是如何回事?你能说明吗?3、老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风在我产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风。

小学科学13课风从哪里来教案

小学科学13课风从哪里来教案

小学科学13课风从哪里来教案风从哪里来引言:学科:科学年级:小学课时:第六课时/共十三课教学目标:1.了解风是什么以及风的形成原理。

2.观察并描述风的现象。

3.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风的定义及风的形成原理。

2.能观察、描述和解释风的现象。

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和解释风的形成原理。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教具。

2.实验材料和工具:风筝、风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风的概念,通过提问和示意图的展示,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并请学生描述平时会遇到的风的现象。

二、讲授(15分钟)1.通过投影或展示相关图片,向学生介绍风的定义和产生的原理。

让学生理解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2.引导学生思考,风从哪里来?为什么有时候有风,有时候没有风?解释了空气运动引起风的原理之后,再解释风为什么不是一直有的,而是时有时无的。

3.通过实例和解释,让学生了解风的产生与气温、气压和地形的关系。

讨论高压和低压带来的空气流动,以及地形对风的影响。

三、实验(2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研究风的现象和产生。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实验设计。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每个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3.展示和讨论实验结果:每个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风的产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师生互动问答:通过提问与解答的方式进行复习与巩固,检查学生对风的理解程度。

2.实践拓展:进行一些拓展性实践活动,如观察和记录季节性风的现象,或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情特点等。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实验报告、研究特定地区的风情特点等。

教学反思:通过引入风的概念,我设法激发学生对于风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思考和观察风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小学科学《风从哪里来》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从哪里来》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风从哪里来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指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进而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用简单的器材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用简单器材设计操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学习活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风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风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抹布、纸条、蚊香、蜡烛等物品。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风》。

提问:在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为什么绿绿的庄稼幼苗会此起彼伏呢?学生回答。

(风)揭示课题:那么风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板书课题:风从哪里来)(二)风从哪儿来1.交流一下我们收集到资料。

提问: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你还在哪发现了风?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电风扇、汽车呼啸而过等图片。

思考: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你有办法制造一些风吗?各小组记得填好记录表,可以开始了……谈话: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制造风的方法?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出示学生用口吹、利用书本扇等办法制造风图片。

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等,并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这种人为制造的风称为人造风。

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案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案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概念,知道风是大气的运动,是由气压差异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风的形成过程,风向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变化与风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的形成动画、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观察日记、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天气现象,谈谈对风的感受。

2. 新课导入:展示风的形成动画,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过程。

3. 知识讲解:讲解风向的概念,介绍大气压强的变化与风的关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风的形成原因。

6. 总结提升:归纳风的形成过程,强调风向的概念。

7.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继续关注天气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8.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风的形成过程、风向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风的形成过程,理解风向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七、教学拓展1. 风能的利用:介绍风能的利用方式,如风力发电等。

2. 天气预报: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气象学的基本知识。

3. 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建议1. 注重观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天气现象,积累科学知识。

2. 动手实践: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1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1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1教案青岛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1教案青岛版(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13.风从哪里来教学目的:1.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实验材料。

2.课件:自然界中的风。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示课题课件显示自然界中的风。

二、探究过程(一)活动一:风从哪里来?1.展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2.课件展示情景图。

.3.讨论记录:有关风的知识、趣闻。

4.小结。

(二)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3.总结:(三)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1.设计实验方案。

2.讲述自己的验证过程及结果。

3.讨论:4.小结。

(四)自由活动1.提出问题:什么是台风?龙卷风?2.学生做尝试性解释。

(五)自我评价:①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③教育学生要爱科学。

三、课后作业:搜集资料: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形成的?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_我从哪里来1教案_青岛版(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的一生2.我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

活动准备1.学生准备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

2.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

风从哪里来教案

风从哪里来教案

风从哪里来教案(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风从哪里来教案风从哪里来教案(精选3篇)风从哪里来教案1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2、培养幼儿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能够积极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玩”这一探索活动使幼儿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使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

二、活动准备:风铃、蒲扇、纸条、塑料袋、风车、报纸等。

三、活动过程:1、幼儿在小组中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尝试。

幼儿可任意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活动,在探索中可互相交流也可换着玩。

2、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请幼儿说说刚才玩了些什么?(2)你是怎么玩的?(3)你有什么发现?3、教师提出疑问引导幼儿继续探索。

“老师刚才也玩了,但是为什么我拿着的纸条它一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好玩呢”4、请幼儿再玩玩具,和风做游戏,体验风的存在。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找到风了吗?(2)风在哪里你觉得风是怎样产生的四、活动延伸:通过再玩活动材料如风车,感知风的大小与转动速度的关系等。

风从哪里来教案2教材简析: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可以造福于我们,也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

一般来说人们总认为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通过一系列的听风、体验感觉风、画风、说风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风。

使孩子们更亲近大自然,主动观察、探索风起时自然现象的变化,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什么是风风从哪里来空气流动而成风。

我们感觉到风,其实是我们感到附近的空气在流动。

我们用扇子使空气流动,会感到阵阵凉风。

刮风时,是什么使空气流动而产生风呢由于不同地方受热情况不一样使空气温度有分别,较热的空气膨胀,空气密度及气压减低,周围的较凉空气就会流过去填补空缺,而形成风。

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2.指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进而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学习重点:学生用简单的器材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风的成因;学习难点: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用简单器材设计操作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学习活动。

风从哪里来教案

风从哪里来教案

风从哪里来教案教案:风从哪里来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风是由气体运动形成的自然现象;(2)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及特点;(3)了解风的分类及相关术语。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PPT,实验材料和工具,风的相关图书、图片、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天气的变化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风?2. 温故知新(10分钟)观看图片、视频等素材,复习风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3. 新知呈现(15分钟)(1)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风是由气流的运动形成的。

(2)讲解风的分类及相关术语,如:常风、季风等。

4. 实践探究(2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实验材料和工具,进行风的模拟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风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5. 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风的应用和影响,如:利用风能发电、风暴对环境的影响等。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风的相关知识,并准备相关学习资料和分享。

6.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结合实践探究和拓展延伸的内容,做出总结归纳,并与教师进行讨论和补充。

7. 课堂作业(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制作风的模型,并用PPT或海报等形式展示,呈现风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和合作,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他们对风的认识和兴趣。

然而,本节课设计内容较多,时间分配紧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整理】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整理】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科学研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何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合适自己研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相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论;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定性解释提出研究活动的大概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械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感情目标:想知道,爱发问,喜爱勇敢想象,愿意合作沟通,认识到科学是不停发展的。

教课准备:1、课前采集相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察看身旁哪里有风,什么地方能够产生风。

3、准备模拟实验资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小盘。

扇子、气球、风车、彩色纸条等。

教课过程:课前讲话:同学们喜爱蓝猫吗?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

播放《蓝猫三千问》主题歌出示课题《风从哪里来》上课一、讲话导入,激发兴趣:1、转瞬间,同学们都穿上夏装。

在酷热夏季,假如有风袭来,我们立时感觉凉快、舒畅。

说到风,同学们其实不陌生,你见过什么风?(学生说)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问: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觉?(或是你想说什么)2)是啊!大自然的风无处不在,变化无常。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研究自然界的风从哪里来。

出示课题二、报告沟通,提出问题1、昨天,同学们都查阅采集相关风的资料,请同学们举起来展现一下。

甲:师问:你带来的是哪方面资料?能归纳介绍吗?你是从哪找到的?(学生说)小结:我理解你是上网查到的。

对今日的学生来说,上网是一种非常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乙:出示图片,(你是一个很会学习的学生)小结:经过同学们展现查找的资料,报告自己的学习状况,看出大家对风都很感兴趣,研究学习很仔细。

4、此刻我们坐在教室里上课,你有方法制造出风来吗?(也能够下位制造风)A用扇子扇B吹纸条c用气球放气过渡:我们用扇子扇,用嘴吹,想尽各样方法制造出人工风,与我们课前赏识的风同样吗?三、深入研究,研究问题1、猜想:你能依据对风的认识和从前学过的内容,猜一猜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形成与哪些条件相关?1)(学生说)你能把把要点词写在黑板上吗?2)(让另一个学生说)还有不同的吗?小结:同学们的思想特别活跃,擅长动脑筋,我们的猜想有没有道理呢?2、设计实验:1)我们怎么办?(学生说)2)怎么来设计这个实验?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议论设计,而后一名同学介绍你们的设计。

“风从哪里来”的幼儿园趣味教学教案

“风从哪里来”的幼儿园趣味教学教案

关于“风从哪里来”的幼儿园趣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知风的存在,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2. 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感知风的存在,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2. 难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风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1. 气球、扇子、风车、塑料袋等物品。

2. 关于风的图片、视频。

3. 宽敞的室内或室外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3 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有风吹动树叶、旗帜等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后,教师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风从哪里来。

”2. 感知风的存在(10 分钟)教师用扇子扇风,让幼儿感受风的存在。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感觉到了什么?风在哪里呢?”幼儿回答后,教师让幼儿用手感受风的流动,进一步感知风的存在。

教师分发气球、塑料袋等物品,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让气球鼓起来或让塑料袋飘起来,引导幼儿发现风的作用。

3. 探索风产生的原因(15 分钟)教师展示图片,图片上有一个静止的池塘和一片没有风的草地。

提问:“这里为什么没有风呢?”引导幼儿思考风产生的原因。

教师拿出扇子,扇动扇子产生风。

提问:“老师用扇子扇动,就有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思考风是由物体的运动产生的。

教师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风吹动树叶、旗帜等的现象。

提问:“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导幼儿发现风是由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教师总结:风是由空气的流动产生的,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会产生流动,从而形成风。

4. 游戏活动(10 分钟)“风来了”游戏:教师扮演风,幼儿扮演树叶、花朵等。

当教师说“风来了”时,幼儿随风摆动;当教师说“风停了”时,幼儿停止摆动。

“风车转转转”游戏:幼儿分组比赛,用扇子扇动风车,看哪个小组的风车转得最快。

5. 总结(2 分钟)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风从哪里来,谁能告诉老师风是怎么产生的呢?”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风是由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13《风从哪里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13《风从哪里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自然风的概念。
师:自然界风是怎么形成的呢?与什么有关系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有关风的知识,认真思考一 下,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猜测。并阐述原因)
师:猜想是发现的前奏,只有合理的猜想才能尽快到达成功的彼岸。同学们,你们平时看天气预报吗?老师给 大家带来一则天气预报,看看我们能受到什么启发呢?(PPT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学生再次猜测,温度是自然界风 形成的原因。风从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地方。
师: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想把这首诗送给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 的小学时光马上结束,即将进入人生新的阶段。人生的旅途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相信咱们 班的孩子们都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J
【设计意图:由本课的主角风,联系到人生的风风雨雨,激励马上进入人生新阶段的孩子们,遇到困难,不退 缩,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有关风的谜语导入,学生分享生活中见到的关于风的情景。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风的图片,如:“红旗飘飘"“帆 船疾驶”口赫涛怒吼”“波涛汹涌”。
师:这些都是风在起作用。他们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关于风,你想了 解哪些知识呢?
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设计的方案比较有条理性。和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方案基本一致。让我们再次明确 实验过程(PPT展示)
实验过程:
(1)在瓶子的瓶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纸条。
(2)点燃蚊香,置于瓶子底部开口外,观察瓶口纸条的变化和瓶底烟的走向。
(3)点燃蜡烛,用瓶子罩住蜡烛。
(4)注意观察对比瓶口处纸条出现的变化,以及蚊香烟的走向?

小学科学13《风从哪里来》教案

小学科学13《风从哪里来》教案

小学科学13《风从哪里来》教案《风从哪里来》教案【教案目录】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目标设定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四、教学方法与过程五、教学资源准备六、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学背景分析】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风从哪里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风的形成原因、风的分类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本节课的同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风是由气体的运动形成的。

2. 学生能够掌握风的分类。

3. 学生能够认识风对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归纳风的各种特征。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 风的形成原因。

2. 风的分类。

难点:风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观察窗外风的存在,引发学生对风的注意与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Step 2 了解风(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风的定义:风是指大气中空气流动的现象。

2. 图片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风的存在,让学生观察风的特点。

3. 解释:风是由气体的运动形成的。

Step 3 风的分类(15分钟)1. 分发风的分类表格,让学生阅读并讨论。

2.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给表格补充不同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3. 提示学生注意风的方向和风力大小的变化。

Step 4 风的影响(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小组讨论,列举风对人类生活、植物生长等方面的影响。

3.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讨论。

Step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风的分类和风的影响。

2. 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 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学资源准备】1. 风的分类表格。

小学科学《风从哪里来(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从哪里来(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准备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出示几张风的图片,青草起伏、国旗飘动、柳枝轻摇、波涛汹涌。

师:在这几张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风)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你想了解风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来这么多问题,这节课让我们从最基本的问题着手,先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它从哪里来?(板书课题:风从哪里来)二、科学探究:通过大胆的猜测和实验,自主合作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一)自己制造风,并研究人造风形成的原因。

师:我们教室里有风吗?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制造出风?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等。

师提问:用书扇动的是什么?(生答:空气)空气有什么变化?(生:从这里流动到那里)那你这里还有空气吗?(生:有,周围空气来补充)师:刚才同学们制作的风都有什么共同点?小结: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板书:空气流动→风)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制造了风,这种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人造风?这些人造风是怎样形成的?借助什么推动空气流动?生:电风扇借助电的力量推动空气流动形成风;空调借助电的力量推动空气流动形成风……总结:这些人造风都是借助人的力量或电的力量推动空气流动而形成的。

(二)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小学科学《风从哪里来》教案

小学科学《风从哪里来》教案
2.根据实验器材,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汇报调整实验方案。
4.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5.汇报展示探究结果。
6.验证猜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是因为空气的流动。
1.小组分工明确有秩序,按步骤操作,实验态度严谨认真。☆☆2.正确熄灭蚊香。☆
3.正确填写实验单。☆
4.根据实验现象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5.实验结束后能整理并将实验材料放回原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评价要点
一、导入
图片导入,出示风筝、柳枝摇曳、惊涛拍岸等图片引出本课题。板书课题《风从哪里来》。
二、呈现新知
1.通过学生自行分类自然界中的风和人造风(板书)
2.小组利用自己的方法制造风,并交流对风的认识。
三、实验探究
1.根据学生自己的经验和掌握的风的知识小组讨论并提出提出猜想:空气的流动是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并且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的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
四、联系生活
1.播放海陆风形成原因的视频,得出结论。
2.举例说明生活中风带给我们的好处和坏处。
板书设计
13.风从哪里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
课题
13风从哪里来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来源
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下册P30-31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属于物质科学领域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风从哪里来教案范文

风从哪里来教案范文

风从哪里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风的形成和性质,掌握风的方向和速度的测量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风的形成和性质;2.掌握风的方向和速度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探究风的形成和性质;2.进行实验测量风的方向和速度。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风标、风速仪等;2.实验器材:风袋(可用塑料袋代替)、蓝色创可贴、尺子、风速计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3分钟)1.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像,激发学生对风的热情。

2.引导学生思考:风从哪里来?风是如何形成的?Step 2: 探究风的形成和性质(15分钟)1.向学生介绍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风袋中吹气,蓝色创可贴会怎样移动?”2.让学生在小组中商讨并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3.小组讨论完毕后,进行全班讨论,引出结论:“蓝色创可贴会随着气流移动。

”4.解释: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气压高的地方空气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形成了风。

Step 3: 实验测量风的方向和速度(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名学生吹气,另一名学生使用风标测量风的方向和风的速度。

2.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可以以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展示。

3.不同组的学生进行数据汇总和比较,观察和分析他们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发现风的方向和速度有所不同。

4.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什么因素会影响风的方向和速度?风从哪里来?Step 4: 知识归纳(5分钟)1.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总结风的形成和性质以及风的方向和速度的测量方法。

2.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1.出示一幅地理气象图,让学生根据图示判断风的方向和速度。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互检查回答并讨论。

3.教师点评和讲解。

六、课堂小结(2分钟)1.整理课堂笔记,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风从哪里来》课型:新授课课时:1
撰写教师:周瑞琛时间:2011年4月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学生对气温、气压、运动形成风的原理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总结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准备模拟实验材料:风的形成实验材料、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
课前激励语: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成功。

(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认识到合作是成功的基石。


一、情景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在电影电视中,你又从哪些方面看到了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愉快的交流。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想不想解开这个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从哪里来(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通过大胆的猜测和实验,自主合作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自己制造风,并研究人造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制造出风?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
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这种人为制造的风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吹吹的是什么?空气。

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

共同发现: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根据你的经验和掌握的风的知识,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大胆说出你的想法!(生交流)
我的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设计实验: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小组同学先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谁来交流交流你的想法?(学生交流时,教师示范)
注意操作的规范性:这张硬纸片是干什么用的?这个透明塑料片是做什么用的?这个小盘子是做什么用的?
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
(1)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2)点燃蜡烛后,火柴怎么办?(3)蜡烛和香不要烧到纸盒。

(4)熄灭香时,要将燃着的一头按在小盘上弄断,而不能吹。

注意实验操作的有效性: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实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注意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并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

小组开始探究实验、科学观察、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

(1)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烟向瓶子里冒)这说明有没有风?
(2)风是怎么来的?提示: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瓶内外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3)实验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风?老师也设计一个实验,做一个长方体的箱子,一面装上玻璃或透明塑料片便于观察,在上面的一端钻一个圆孔,在另一个侧面的下方也钻一个圆孔,点燃蜡烛,将香放在小孔的旁边,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我们做的都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你认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三、知识拓展:
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所收集到的风的资料,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有价值、最感兴趣的三个问题,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提出问题,并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有关风的问题还有很多,你还想继续研究哪个问题?
风从哪里来实验记录:
1.可能与()有关。

可能与()有关。

可能与
()有关。

2.香靠近小孔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有没有风?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风是从哪里来的,主要学习了:1、形成风的模拟实验;2、风形成的条件;3、风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今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风来为我们做贡献。

当然还有更多的疑问没有找到答案,自然界中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我们只有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让它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老师搜集了几句科学家的名言,现推荐给大家。

(课件展示)探索无止境,只要同学们在课后能继续秉承课堂上的好学好问精神,对科学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老师相信,科学的大门就会被你打开。

五、布置作业,延伸探究
1.利用风的形成原因设计制作一个人造风的玩具。

2.有兴趣的同学,课下进一步探究有关风的其它问题(可请教老师或网络信息资料),探究成果将在班内交流。

3、完成以下拓展题目:(具体见课件展示)
六、板书设计:
13、风从哪里来
风的种类:人造风、自然风
风的形成: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自然风形成的因素:气温、气压
(白天)海风:海洋→陆地
海陆风
(夜晚)陆风:陆地→海洋
自然风包括:海陆风、季风、台风(飓风)、龙卷风、信风、山谷风、火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