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诅咒”文献综述
摘要: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让人们变得富裕,反而使得人们越来越贫困,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
国外学者对于这一命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资源诅咒在中国的情况。
本文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规避资源诅咒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总结。
关键词: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资源型经济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自然资源会为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正效应,自然资源是自然给予人类的“神赐天粮”。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却越来越多的发现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带来负效应。
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越来越贫穷,例如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其人均GDP在1965至1997年间平均每年下降3%。
同期间,伊朗人均产值每年下降2%,委内瑞拉每年下降1%,而尼日利亚则自从1960年独立以来人均收入基本没变。
Auty将这一现象总结为资源诅咒假说。
国内外关于资源诅咒的文献颇多,本文拟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规避资源诅咒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评述。
一、资源诅咒的存在性
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国外的学者在早期就做了很多研究。
Neary和W ijnbergen (1986)、Gelb (1988)以及Auty(1990)。
他们在政治或经济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假说,并为以后使用跨国数据验证这些假说打下了基础。
Berge(1994)使用土地和人口密度来衡量自然资源投入,并验证了其对经济增长及制造业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此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检验。
在Sachs和Warner(1995)这篇经典文献中,Sachs和Warner使用了跨国样本数据,研究了世界上71个国家1970~1989年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以自然资源丰裕度(矿产品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为代表性指标),市场开放度、投资、经济制度等为主要变量,检验一国经济增长与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再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存在。
徐康宁(2005)通过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重点考察我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结论表明,1978—2003年我国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慢于资源贫瘠的地区。
并且用“资源诅咒”的四种传导机制对此现象作出了解释。
李昊邈(2008)以“资源诅咒”这一用来解释自然资源丰裕反而拖累自身经济绩效地区的理论为框架,分析研究了云南省在与国内发达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的比较中是否出现了“资源诅咒”这一现象。
经初步统计研究文中指出:资源诅咒现象在云南省是可能存在的,当引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之后,“资源诅咒”现象似乎更为明显。
文章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突出了人均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将其贡献从资源经济学的视角突出了人均矿产资源对GDP的贡献,将其贡献度作为新的资源丰裕度测算方式,突破了现有国内、外众多文献关于资源丰裕度的测量模式。
并且提出了针对云南省的“矿物原料资源诅咒”的新观点。
王必达,王春晖(2009)通过一个两区域模型的三阶段分析,来证明“资源诅咒”的发生源自一个区域在增长初期所倚重的生产要素的选择,且这个选择以交易费用最低为标准。
虽然自然资源丰裕区域最初的增长路径是完全理性和经济的,但因其在增长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及其变迁过程中恶性的路径依赖,从而被资源所“诅咒”。
邵帅,齐中英(2009)利用模型证明了我国能源输出型城市“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
他们在Romer的R&D增长模型基础上,将一个纯资本密集型的能源开发部门引入其中,并在最终产品生产函数中加入了能源生产要素,建立了能源输出型城市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对能源开发与R&D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市场竞争动态均衡分析及平衡增长路径的比较静态分析,为我国能源输出型城市遭受的“资源诅咒”现象提出了一种理论解释,即能源开发对R&D行为的挤出效应。
二、资源诅咒的原因探析
1.国外关于资源诅咒原因的探析
(1)“荷兰病”模型(Dutch Disease)
由于采掘业部门的急剧膨胀,传统的制造业部门发生了萎缩,人们将之称为非工业化或是“荷兰病”。
Matsuyama(1992)用“联接方法”(Linkages Approach)构建模型分析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基本结论是经济结构中促使制造业向采掘业转变的力量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力量削弱了具有学习效应的制造业的成长。
Sachs&Warner(1995)正式使用“荷兰病”模型来概括Matsuyama模型,认为如果一国突然发现了某种自然资源或者自然资源的价格意外上涨将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则制造业部门现在不得不花费更大的代价来吸引劳动力,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首先打击制造业的竞争力。
同时,由于出口自然资源带来外汇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币升值,再次打击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这被称为“资源转移效应”;二是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又会增加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需求。
但这时对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增加却是通过进口国外同类价格相对更便宜的制成品来满足的,这对本国的制造业来说又是一个灾难,称为“支出效应”。
(2)寻租(Rent-seeking)与腐败
Torvik(2002)建立了寻租模型,认为自然资源的丰裕导致生产性资源分配的无效率,而增加了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从而催生了腐败,使经济增长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
在寻租模型中,一个基本假设是自然资源极易被统治者或社会上层精英们获得。
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私人要想获得自然资源的开采就必须拥有政府颁发的进入许可证,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相关法律不健全和产权安排不合理等原因,无疑会导致大量的寻租行为出现。
同时,腐败严重扭曲了经济活动,因为贿赂行为是不能见光的,这些巨额的贿赂款常常难以被用于有效的途径。
受贿者由于害怕事情的败露不敢将资金用在投资或资本市场中,而是常常将黑钱收入大量转移到国外,这种资本外流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危害极大。
Bardhen(1997)指出“腐败不仅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抑制了投资和经济增长”,他认为与政府税收短期挤出投资不同,一旦私人行贿是为了获得进入许可证,那么这种行为将会长期抑制投资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Bardhen同时还认为,即使投资的数量不变,腐败也会使得资源租使用无效率。
例如,本应该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被投资到政府官员私人的住宅,在GDP核算中这虽然也算作投资,但对于经济发展是无益的。
(3)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忽视
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Gylfason(2001)的研究已证实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低估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价值,因此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相对少得多。
原因在于:首先,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开采部门本身对熟练或者是高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
另外,资源开采部门本身就属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技术扩散效应受到严重制约。
因此大多数人不愿意提高他们自己和他们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其次,资源丰裕国家的政府和居民会过于自信,因而常常低估或忽视好的经济政策、好的制度、好的教育和好的投资等的重要性。
换而言之,坚持自然资本是最重要资产的国家会产生错误的安全感,完全疏于对外国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
(4)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
Auty(2001)考察了国家间的不同发展路径之后认为,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尤其是集中型资源(Point Resource)丰富的地方,制度建设往往很落后,这反过来又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随后,Sala-I-Martin&Subramanian(2003)and Isham et al.(2003)的研究结果也与Auty的相吻合,一个完全依靠资源出口生存的国家其民主化进程总是很滞后的。
Sala-I-Martin&Subramanian 以及Isham et al.在Mehlum et al.建立的模型基础上,将制度这一关键因素内生化,认为当一个地方的天赋资源过剩时,人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特别是意外财富则更容易使人变懒。
自然资源丰富型国家的资源优势往往阻碍了政府的制度创新,政府没有动力进行改革,从而延缓了工业化进程与市场的多样化建设。
而创新机制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欣欣向荣的基础,所有缺乏制度创新的国家经济最终必将面临衰退。
2.国内关于资源诅咒原因的探析
张耀军,姬志杰(2006)针对资源型城市提出了资源诅咒的原因:(1)以资源为基础的贸易使资源型地区利益流失。
(2)资源禀赋使资源型城市产生了依赖。
(3)资源型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严重。
黄溶冰(2008)认为,受资源产品价格变化和资源不可再生规律的影响,资源财政的稳定性往往较差,政府难以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长期规划,这也是资源丰裕地区陷入“资源诅咒”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有相当多的城市具有资源财政的特征,应借鉴国际经验,在当前资源产品价格高涨时期,建立具有预算稳定基金性质的资源基金。
罗平、尚晓慧(2008),张复明(2002),丁湘城、左停(2008)对资源型经济导致资源诅咒的原因总结了下面几点:1.资源型经济短期效益巨大,长期附加价值较低。
2.资源型产业受政策影响的波动性较大。
3.资源型产业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点。
4.资源型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
5.资源型产业开发的机会成本巨大。
6.资源依赖型经济产业递进缓慢、产业结构单一。
7.资源依赖型经济空间结构的松散性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资源型产业的开发抑制社会创新体系。
9.资源型经济会产生“吸盘效应”,制约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0.容易形成资源依赖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
11.矿业开发造成经济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
12.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飞地”经济现象加剧了“资源诅咒”。
三、如何规避资源诅咒
赵奉军(2005)针对西部大开发,提出了几点规避资源诅咒的思路:一是放慢资源的开采速度。
那种“有水快流”的思想应该受到重新审视。
二是设立资源基金政府的支出管理。
为了应付自然资源价格的大起大落,有必要根据一个合理的价格基准设立资源基金。
如果市场上的价格超过它,则基金收入增加,以此来防止增加的收入转为预算支出;如果低于它,则基金收入的一部分进入政府预算中,以稳定预算支出,以此来防止政府预算支出的大幅波动。
三是以经济多样化减少对资源部门的依赖。
但必须注意,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应注重市场力量。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
刘吕红(2008)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何规避资源诅咒:1.坚持走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合理配置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3.化自然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
赵灵,张景华(2008)提出了我国西部破解资源诅咒的路径选择:第一,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第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第三,资源经济与知识经济协调发展。
第四,改革资源税,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第五,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建立科学、合理和透明的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张耀军,姬志杰(2006)认为避免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
资源诅咒的现象迫使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
资源型城市依赖当地自然资源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不能靠自身的力量“造血”,不可能达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轨迹应该是:“自然资源开发—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
最终只有通过人力资源如人的文化素质、劳动力熟练程度、企业家精神、组织管理水平等因素达到“矿竭城荣”,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云(2008)分析了资源诅咒的破解思路:1.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3.改革现行的资源税,增强地方财政能力。
4.提高资源租的使用效率,建立有效透明的监督机制。
5.建立科学、合理和透明的资源开发管理制度。
四、结论
国外学者在早期对资源诅咒就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学者针对性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根据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总结,“资源诅咒”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国家大战略中,更要警惕资源诅咒。
我国学者在进行资源诅咒的研究时,主要针对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经济以及西部大开发。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定量研究还较少,这样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没有一个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邵帅,齐中英.基于“资源诅咒”学说的能源输出型城市R&D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9(1)
[2] 黄毅.资源型经济转型与资源诅咒的化解[J].云南社会科学,2009(2).
[3]李昊邈.资源诅咒与经济增长[D].云南财经大学,2008.
[4]黄溶冰.资源型经济摆脱“资源诅咒”的财政调节机制[J].财政金融,2008(11).
[5]张耀军,姬志杰.资源型城市避免资源诅咒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源开发[J].资源与产业,2006(6).
[6]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
[7]赵奉军.西部开发必须警惕“资源诅咒”[J].西部论坛,2005(10).
[8]赵灵,张景华.我国西部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与路径选择[J].财经论坛,2008(21).
[9]刘吕红.“资源诅咒”与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J].经济管理,2008(13).
[10]张贡生.“资源诅咒”论:一个值得商榷的命题[J].财贸研究,2008(6).
[11]王云.“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及破解[J].经济问题,2008(1).
[12]程志强.资源诅咒假说:一个文献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8(3).
[13]张亮亮.自然资源富集与经济增长[J].南方经济,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