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的中外史料

合集下载

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

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
杜家骥,《清朝简史》,简明而又凸出制度史的内容,是较好的清史教材。
(二)编年体通史,有两种类型,一为编年体,一为通鉴体:
戴逸主编,《清史编年》,以朝、年为单元,每朝一册,康熙、乾隆二朝因年久事繁,各为二册;就我所读过的康雍干三朝的印象,主要依据清代历朝实录编写,并且容纳了许多其它文献、外国文献的资料,既见功力,又有价值,当然亦有可议之处,如重要事情的遗漏。
三、清代专门史研究
(一)政治史、制度史和帝王史:
清代各个皇帝皆有传记,有的不止一部,例如乾隆帝(1711-1799, 1736-1795在位)及其时代的,有周远廉的《乾隆皇帝大传》、白新良的《乾隆传》、唐文基等的《乾隆传》、庄吉发的《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等五部,头四种资料丰富,后一种以分析见长;用传记体裁,反映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历史事件,如拙作《雍正传》(有台湾商务印书馆版);专门制度史,如郭松义的《清朝典制》,较全面地涉及清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二○○二年出版的白新良的《清代中枢决策研究》,论述中枢决策的机构、制度及政策的形成与贯彻;经君健、许檀等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概括一代社会生活状况的是我和常建华合著的《清人社会生活》,我写此书,试图建立清代社会生活史的一种研究和描述的框架,所叙述的内容从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到社会问题,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
商人史和会馆史,尤其是徽商和晋商、海商研究成绩显著,徽商的研讨同徽学的产生密切相关,徽商的经营方式、道德、与家族关系、家庭、文化价值取向及自卑心理、与小区关系诸方面均有一定深度的涉及,主要研究者为叶显恩、唐力行、张海鹏、周绍泉、王振忠等,我对徽商与扬州关系的讨论,是关注移民史,即徽商通过投入当地文化教育、城市设施、河道疏浚的建设,融入地方社会。会馆史有王日根的专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考察了会馆发生、发展及其社会背景,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王仁波先生在《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推测: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礼宾图》自左到右,依次为大食使节、吐蕃使节、高昌使节、三位鸿胪寺官员。

东壁《礼宾图》自左到右分别是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样貌、发型、服饰呈现出什么特点?这两幅壁画反映出什么?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有鸿胪寺这样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壁画也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章怀太子墓墓道壁画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引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为什么说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端?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由昭君墓和霍去病墓引发思考汉朝时期面对强大的匈奴汉朝采取了和亲和战争的方式,都起到推动民族融合的作用,除此之外汉朝还采取哪些方式推动民族交融?《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通过哪些方式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

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3、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

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

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

基本内容
1、强调民族平等。清朝统治者认为,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应 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基本内容
2、主张民族团结。清朝统治者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的 统一和稳定。
3、倡导务实开放。清朝统治者注重实际情况,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相 应的民族政策,同时积极开放与外界交流,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
基本内容
中日贸易的影响方面,清前期中日贸易对双方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日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中国出口的丝绸、 茶叶等商品在日本市场上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日本出口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其次,中日贸易对双方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基本内容
关键词:清前期、督抚、制度、 研究
清前期督抚制度的研究现状和历 史背景
清前期督抚制度的研究现状和历史背景
清前期督抚制度是在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和维护中央集权而实 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总督和巡抚是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他 们分别负责军事和民政事务,同时也对地方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清朝建立以来,督抚制度一直受到学界的和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清前 期督抚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形成、制度变迁、制度影响等方面。
探讨清前期督抚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现代的启示,清前期督抚制度让我们认识到了制度创新在国家治理中的 重要性。同时,督抚制度的成功实行也提示我们,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必须 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实现真正的统筹兼顾。
结论
结论
清前期督抚制度是清朝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管理而实行的一种 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的实行对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通过对清前期督抚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制度的形成原因、 特点和作用,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政策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政策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关于民族关系和政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民族都在中国境内,然而,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却呈现出多变和多样的特点。

首先,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汉族与非汉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非汉族之间的关系。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在这一时期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的文化、语言和社会制度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导。

而非汉族则包括了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在明清时期,汉族对待这些非汉族的态度和政策也呈现出多样性。

对于蒙古族来说,明代初期的明成祖朱棣实行了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统治政策,保持蒙古贵族的地位和草原的独立性。

然而,到了明穆宗的时代,汉族开始向草原进军,蒙古族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使得蒙古族与汉族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清朝时期,满族建立了政权,蒙古族成为了清王朝的重要支持者。

因此,在明清时期,蒙古族与汉族的关系呈现出了动态变化的趋势。

与蒙古族相比,其他非汉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复杂。

在满族建立清朝后,满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他们试图通过推行“同化政策”来融合各民族。

这一政策包括统一文字、升级官员选拔制度等,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反对。

这其中,回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在明清时期与其他少数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宗教和文化的差异,回族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与汉族和满族的关系紧张。

然而,由于满族的统治政策相对宽容,回族在清朝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尊重。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回族的文化和艺术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除了满、蒙、回等少数民族之外,明清时期中国境内还生活着许多其他民族,如藏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独有的文化和传统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明清时期的统治者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边疆民族,维护社会稳定。

比如,在明代时期,朱棣下令修筑明长城,目的是为了防止边疆民族的入侵,维护国家的安全。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_会__盟___。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 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②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往往“厚往薄来,倍偿 其价”。
③朝贡贸易通常体现出炫耀国力的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 的反映。这一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走向消亡。
(3)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 的封建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提督__四__夷__馆___。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马__市___。 (4) 在 东 北 设 都 司 、 卫 、 所 , 对 女 真 等 族 进 行 管 理 ; 在 西 南 设 _土__司___。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 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 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 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史料二]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 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5年),北 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 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 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 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 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优秀课件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优秀课件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台湾
复 习 定 位 考 点 梳 理 热 点 展 望 高 考 演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资 料 卡 片
2.清朝疆域及对全国统治的加强 (1)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 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
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 概况:从 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 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红海沿岸地区。
复 习 定 位 考 点 梳 理 热 点 展 望 高 考 演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资 料 卡 片
(3)评价 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 交;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空前壮举。
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迫使俄国政府同意谈判解
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③《尼布楚条约》签订 1689 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中 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
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复 习 定 位 考 点 梳 理 热 点 展 望 高 考 演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资 料 卡 片
A.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蒙古骑兵南下 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得犯边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复 习 定 位 考 点 梳 理 热 点 展 望 高 考 演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资 料 卡 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
消极方面:其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所采取的不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论文素材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论文素材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论文素材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多样的民族群体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往与关系。

这些民族群体不仅仅包括了汉族,还有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等。

在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

因此,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一、明清时期的政策与统治明清时期,中央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管理和统治各个民族群体。

这些政策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明代实行了“一统江山”的政策,以汉族文化为核心,推动汉化的进程。

通过推广汉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明朝政府试图加强汉族的认同感和统一性,从而巩固政权的统治。

然而,到了清代,满族政权的建立带来了不同的政策和统治模式。

清朝实行了“满汉分治”的政策,将满、汉两族分居管理。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种族区分,通过建立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等政治和军事组织,加强满、汉两族之间的界限,并且汉人需要进入八旗才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一政策使得满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等级差异。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交流与影响经济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明清时期,经济交流的加强促进了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首先,明清时期的边疆地区是各个民族群体相互联系的重要区域。

诸如满洲、蒙古、西藏等地,作为边疆地区,存在着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不同民族的人口流动和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互动。

其次,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带动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海洋贸易的发展促使各国商人的涌入,包括荷兰、葡萄牙、日本等国家的商贩。

这些商贩融入了中国社会,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经济上的互动,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民族关系的演变。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交融与传播文化交流也是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民族的认同和融合。

明清史料中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

明清史料中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

明清史料中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作者:彭福荣谭清宣徐军妮来源:《民族学刊》2023年第11期[摘要]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创造、选择、赋意和确定承载中华文化意蕴、标志中华民族整体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与形象,对内能够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外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与形象代表。

石砫土司秦良玉在征播平叛、援辽抗清、保境安民中屡建功勋,表现出忠贞智勇等品质,成为光耀千秋的巾帼英雄,明清史料记载了其人物事功,使其经由真实英雄向理想人物的嬗变写定,成为历史上标志宣教忠贞护国的文化符号与英雄形象。

从秦良玉事功与品质的写定过程可见,史志记录呈载中华文化意蕴、标志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事象与历史人物,实质就是各民族选择凝练并共享中华文化符号与形象的过程,形成彼此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这是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各民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共有共享;秦良玉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11-0009-11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形成区别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文化符号与形象,也在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场域中,共同开辟祖国疆域、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根据一定的编码规则和意义框架,创造、选择和凝练出承载中华文化意蕴、标志中华民族整体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与形象,是中华文化直观表现形式和中华民族整体形象代表,是增强“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结合石砫土司秦良玉生平事功的历史记载与文化叙事个案,可见文化书写与历史记载就是中华文化符号与形象不断被人们挖掘、认同和共享的历史过程和具体方式。

秦良玉自幼聪颖好学,有父兄施予的良好教育,成年后嫁作石砫土司马千乘妻。

2017.10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017.10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回答:①据材料一指出土尔扈特外迁的原因与大致时间。 对噶尔丹统治不满,大致在明末清初外迁。 ②材料一“大兵既定伊犁”指的是什么事件?与土尔扈特回归 祖国有什么关系? 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新疆地区。清朝强盛是土 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历史条件之一。 ③“黄教”指什么宗教?“皇帝普兴黄教”与土尔扈特回归祖 国有什么关系? 答: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清朝正确的宗教政策是土尔扈特 回归祖国的又一原因。
1644年 1645年 1655年 1657年
1672年
1696年 1712年 1714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 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 丹。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 途中为俄国所阻。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 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 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 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 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 尔扈特部仅剩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 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 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
〘解析〙B、C、D三项是A项的细节部分,B项“推 举”只在“转世灵童”范围内,C项应是经过中央政 府但不直接任命,D项应是达赖、班禅有建议但不能 相互指定。
讲真题 1.(2009·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 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 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 “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国”国号 ( )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9张PPT)--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9张PPT)--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左为清末《封燕然山铭》拓片局部;右为2017年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的碑刻原件。
东汉89年窦固北击匈奴,刻铭燕然山;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
地方:西域
2、汉朝
地方:东北
设置护乌桓校尉。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2)边疆管理: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地方:
修筑明长城防范蒙古,布置军镇。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敕封西藏僧侣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合作探究】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第15讲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第15讲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2)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 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明清教育的落后。 (4)科学技术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 占主导的是科举制度。明代的八股取士 制度与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 子的思想,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 新失去了政策支持。总之,腐朽的封建 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 因。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553年在此晾晒贡物→租借为暂居贸 易地→强行租占澳门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 1662年郑成功收回
原因:清军主力进关,东北边 界空虚,俄乘机侵入 雅克萨自 战役:1685、1686年两次雅克 卫反击战 萨之战,击败俄军 结果:1689年签订《________ 尼布楚条 约 __》,规定黑龙江和__ 乌 ______流域包括库页岛 苏里江 在内是中国领土
特点
明清时期的文化
概况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 问世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 特点:承古萌新 而生
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 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
古典科技巨著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概况
文学 类书、丛书的编纂 西学东渐
古 典 科 技 巨 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 东方 “____ 医药巨典 _________” 农政全书 徐光启的《_________》建立了一个比 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并介绍了欧洲先 水利技术 进的_________和工具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 溶蚀 学著作。书中有对石灰岩_____地貌的 记述 天工开物 宋应星的《_________》,国外称它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经过: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航海, 红海 非洲 最远到_____沿岸和_____东海岸
评价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4.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以下重点: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和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
2.各个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对外交往的关键史实。
3.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外交观,认识到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对国家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学生在史料解读、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和指导。
4.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能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本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现状,谈谈你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外交关系发展的建议。字数不限,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合理。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应注重查阅相关资料,确保论述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展现个人见解。
3.作业评价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思考深度和观点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为目标。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开始,逐一讲解各个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介绍各诸侯国之间的民族关系,如齐、楚、燕、韩、赵、魏等国的互动,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关系。

明清时期东北少数民族经济贸易文化初探

明清时期东北少数民族经济贸易文化初探
海参 崴系 、北朝 鲜系 ( 系又分 为清津 、雄基 两系 ) 该 、长 死水 ;二是 东北 对外 贸易 的发展 亦为 区域开 发积 累 了些 图拉滨 系 、图牡 系等 若 干贸 易系统 。引起 上述 变动 的原 许 资本 ,这 就 为清后 期东北 区域 的进一 步发 展筑 起一定 因除经济交往外 ,政 治及交通起 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 珲春 原 为东疆 南部 第一 重镇 ,但咸 丰十 年沙 俄割 占
东 北 明清 时期 少 数 民族 概 况
年 的黑龙江 哈尔 滨西郊 阎家 岗旧石器 时代 晚期遗 址 ,距
东 北地 区是 中华 文明重 要 的发祥 地之 一 ,距今 二万 余斤 ,蘑 菇 1 O万余斤 。
今 六七千年 的辽 宁凌源 、建平 牛河梁 新石 器早期 红 山文 区 自然 条件优 越 ,物产丰 富 ; 二 ,长期 封禁 ,物产得 其 化遗 址 ,均达 到过 辉煌 的高 度。然而 东北 地区文 明发展 以保 存 ; 其三 ,土特产 品质优利广 ,为人民所需 。 的程 度有起 有落 ,其 在统 一 的王 朝 内所处 地位也 或重 或
基础 。
随着 中国在 国 际格局 中 的地 位 由主权 国沉 沦 为半殖
图们 江 下游左 岸地 区的大 部分 港 1 3,海疆 门户 痛失 ,使 民地 国家 ,主要在 列强逼 迫 下建立 起来 的清后 期东北 商 珲春 的军 事 、交通 、商业地 位一 落千 丈 。清 末 民初 ,珲 埠格局 , 虽然仍是加 入民族主权思想 内容的清政府 “ 均势 ” 春逐 渐 由军 事重 镇发 展 为对 俄 的海参 崴 、朝 鲜 的雄基 港 外 交政策 的一 种折射 ,正如 时人钱 z - 所言 : 事变 日亟 , …… ,i  ̄ 'I “ 进行 贸易的城市 。“ 清末 ,烟 、布 、米 、盐 由海参 崴港运 藩篱洞开 ”后 ,“ 中国安危之 大势 ,集重 于东三省 ,欲 保 入 ,酒 、面 、小 米 白延 吉运入 ,日用 品大 多 由吉林 方面 全东 三省 ,以救 中国之危 ,必 有集于列 国均衡之势 ” 。但 运 来 ,偶 尔 ,从朝鲜进 口粮食 ” 。民国时期 ,珲春 有大小 它 已经 完全冲破 了传 统互 市形 制 ,从 此开始 了真 正意义 商号 5 0余 家 ,主 要集散 大豆 、烟草 、烧酒 等。珲春 的 的国际贸易。 0

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的中外史料

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的中外史料

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的中外史料作者:徐凯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09期摘要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研究我国明清时期东北地区民族关系史,仅凭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单方资料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深入地发掘中外原始新资料。

其文献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王朝官修典籍、档案;二是私著文集、笔记;三系金石碑刻、考察报告。

只有中外文史料相互印证,论著的结论方可允当。

关键词中外文献,中文资料,朝鲜文,日本汉字资料,俄罗斯档案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8-0010-04改革开放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史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

然而,随着东北民族史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不断出现。

如何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就必须将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同东北亚区域史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层面综合探析,阐述问题。

同时,要广泛地翻检中外文献,发掘新史料,方能深化我们的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开拓研究新领域。

众所周知,史料是历史科学的基础,也是史学研究的前提。

离开文字的、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就不可能揭示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更谈不上学术的突破与创新。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高举“新史学”的大旗,引进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展开了对千百年来传统史学的一场大革命。

随之而来的,是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一大批文献资料的相继发现,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运用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历史疑难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新史学”发展。

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强调:“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个方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 时空观念: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 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的准确性。

- 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 史料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图,并提出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

那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学生活动:观察中国地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引发学生思考;
2.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历史文物和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史料分析: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4.课后小论文: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历史的小论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3.创设情境:展示明朝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朝的历史氛围,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通过讲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等。
2.经济发展:介绍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3.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第六章 第6、7节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六章 第6、7节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六章第5、6节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点:全部基础网络:(见《优化方案》重点、难点、考点解析:1、主要封建王朝的民族关系及政策特征比较①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表现为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与汉政权并立的政权,促进了民族融合;③隋唐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④五代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强大,威胁中原汉政权,但促进了其自身的封建化及民族融合;⑤元明清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时期,特别清代前期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维护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2、我国古代外交关系发展变化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1)明清以前,基本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三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开明政策。

这种对外交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和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

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①从主观因素看:a.从明朝中后期开始。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人。

b.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②从客观因素看:a、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某某流域。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某某。

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b.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8-06[摘要]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研究我国明清时期东北地区民族关系史,仅凭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单方资料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深入地发掘中外原始新资料。

其文献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王朝官修典籍、档案;二是私著文集、笔记;三系金石碑刻、考察报告。

只有中外文史料相互印证,论著的结论方可允当。

[关键词]中外文献,中文资料,朝鲜文,日本汉字资料,俄罗斯档案[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8-0010-04总第607期Sum No.6072010年第18期No .18,2010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的中外史料徐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00871)改革开放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史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

然而,随着东北民族史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不断出现。

如何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就必须将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同东北亚区域史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层面综合探析,阐述问题。

同时,要广泛地翻检中外文献,发掘新史料,方能深化我们的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开拓研究新领域。

众所周知,史料是历史科学的基础,也是史学研究的前提。

离开文字的、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就不可能揭示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更谈不上学术的突破与创新。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高举“新史学”的大旗,引进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展开了对千百年来传统史学的一场大革命。

随之而来的,是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一大批文献资料的相继发现,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运用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历史疑难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新史学”发展。

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强调:“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1]这就表明学术研究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使用新资料,一是要有问题意识。

在20世纪初叶文化启蒙运动中,傅斯年推崇乾嘉训诂考据学,又吸纳欧洲蓝克学派客观历史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将史料提升到与史学同等的地位,主张“史学便是史料学”[2](p .338)。

这就说明史学先贤们对史料的高度重视。

因此,可以说发现和引用新资料是史学之树常青的首要条件。

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的传入拓宽了我国学人的视野。

深入研究我国明清时期周边民族关系史,尤其东北地区尚有不少是跨境民族,诸如蒙古、鄂温克、鄂伦春等,仅凭某一国家的单方资料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地发掘中外文献新资料,这样方能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孟森先生研究满洲先世史,撰写了《明元清系通纪》《清朝前纪》《满洲开国史》等名著,就是比较充分地利用卷帙浩繁的《明实录》《清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特别是征引朝鲜文献,理清了清朝先世活动的轨迹,订正了日本学者研究的一些舛误,拓宽了清前史研究的视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吴晗研究建州三卫史,为补明代官私文献记载之不足,也利用《朝鲜王朝实录》中的丰富史料,辑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12册,由中华书局刊印。

日本学者研究东北满洲等民族问题时,除了依据中国资料外,也是较早地注重整理与征引朝鲜等国文献,出版了影响颇大的研究成果。

例如,稻叶岩吉的《增订满洲发达史》,和田清的《东亚史研究》,以及①池内宏编:《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编影印本)1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

韩国首尔景仁文化社1989年再版,更名《朝鲜王朝实录抄满蒙史料》。

池内宏的《满鲜史研究》,并记录出版了《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15册①,这是研究东北民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中外史学先哲广泛地利用中外资料撰写鸿篇巨作,为东北民族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人树立了效法的楷模。

明清时期记载东北地区民族关系的中外文献颇为丰富,中文资料概括起来可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王朝官修典籍,包括实录、起居注、会典、国史等政书,还有大量的档案、方志等。

如自《明实录》抄录成《明实录邻国朝鲜篇资料》[3]。

从《清实录》辑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史料摘抄》[4]、《清实录邻国朝鲜篇资料》[5]等。

《廿六史中朝关系史料选编》[6]、《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7]等已结集出版。

万历《大明会典·主客清吏司》记载女真、蒙古等民族,以及朝鲜、日本、琉球等国朝贡往来。

五朝《大清会典》及则例、事例均记载东北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交往。

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档案新史料的利用。

辽宁省档案馆等编辑《明代辽东档案汇编》[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档案丰富,所藏明代档案已同辽宁档案馆藏明档汇聚一起,将千余件官府文书、簿册等,汇编成《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出版[9],外交类内容,保存了《朝鲜迎接天使都监督厅仪轨》,比较翔实地记录了出使缘由、使臣头衔、往返途程、礼节仪式等,弥足珍贵。

一史馆以清档为主,其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两大宗档案,基本完成数据库建设,在该馆内网上可以快速检索相关的民族史资料。

该馆还陆续出版了此方面满汉文的资料选编,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代刊布的《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及《续编》,本世纪初印出满文档案翻译的《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全译》《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等。

第二类,私人撰述,包含诗文集、笔记、日记等。

明清时期关于东北地区的重要史料多辑入《辽海丛书》《续辽海丛书》《长白丛书》等①丛书中。

边官、使臣等留下的奏疏、塘报、文集、笔记、日记等都颇有参考价值。

如明万历年间边官、寓居辽海三十余年的郑文彬汇聚相关讨伐“虏寇”之事,参以己意,编纂《筹边纂议》8卷,续集1卷[10],记述东夷、西戎、北狄、北虏情况。

此类边官文集资料颇丰。

清康熙时期4次奉钦差出使朝鲜的使臣阿克敦,将从北京抵达汉城的经过,彩绘制成《奉使图》②,每幅彩图上,配以诗歌,图文并茂,是一部优美的朝鲜社会生活的历史图卷,非常珍贵。

晚清时期,私人日记数量颇多,涉及民族资料不少。

例如,李豫等辑校的《韩客诗存》[11]是从晚清人诸人的日记、文存中辑录的史料。

如董文涣著《韩客诗存》、《韩客文存》《砚樵山房日记》等刊载的与朝鲜使者交往唱和的资料。

还要注意从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收罗资料,以诗文证史。

明人吴明济选编《朝鲜诗选》[12],其中收入111位作者,340首诗,记述了朝鲜的社会风情。

邝健行等选编的《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13],所选由高丽毅宗到韩国光复时期的56种诗话,绝大多数是朝鲜时代的。

这些资料凸现了中朝两国士大夫文化交流的密切。

第三类,考古资料、实地考察报告等。

如宗室盛昱踏雪勘查古迹碑文,汇集《雪屐寻碑录》[14],其中收录朝鲜附清金氏家族主要成员的事迹碑文。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世纪50年代,学界在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民族普查工作,搜集了大量的民族原始的影像、图片资料,撰写了多种调查报告,以及编纂了各类民族简史,其中包括东北地区各个民族。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蕴藏着许多尚未发现的有关民族关系的宝藏,仍然需要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搜索。

研究东北民族史外国所存中外文资料,尤其要重视邻国朝鲜王朝的文献记载。

因为汉字很早就传入朝鲜,朝鲜自三国时期到朝鲜王朝,官私著述皆用汉字记录,汉字文献特别丰富。

加之朝鲜与明清两朝关系密切,官私文献多载中国诸多史事,可补中国文献记载之阙,而多涉东北地区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朝鲜时代的文献也分成三类:一为官书。

《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日省录》《经国大典》《龙飞御天歌》《同文汇考》《万机要览》《备边司誊录》《通文馆志》《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等,这些卷帙繁多的编年体官书,较细致地记载朝鲜与周边诸多民族交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人物等丰富的史事,提供许多新①三部丛书分别由辽海书社、沈阳古籍书店、吉林文史出版社印发。

②(清)阿克敦著、黄永福等校注:《奉使图》,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参阅拙文《清使阿克敦与〈奉使图〉》,《明清论丛》第2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③王钟翰辑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见辽宁大学历史学系主编《清初史料丛刊》第七册,1979年印本。

鲜的史料。

例如,王钟翰从《朝鲜王朝实录》中辑出《女真史料选编》③。

朝鲜世宗时代的《龙飞御天歌》中记录了元末明初,居住朝鲜东北境一些女真部落首领的名称,与朝鲜关系等。

这对考证东北古民族迁徙、部族名号、及古地名等,此资料尤显重要。

郑麟趾受世宗之命,主持编修《高丽史》,这部纪传体的高丽史,以独特的视角,记载高丽与宋、辽、金、元、明北方民族交往,资料为多部正史所未载。

明朝出使朝鲜使臣与朝鲜接待官员之间唱和之诗,朝鲜王朝汇编成多卷本《皇华集》[15],反映两国高层次官僚文人的文化交流。

已经出版多卷本的《朝天录》《燕行录》为朝鲜来华使者的记闻,内容涉及明清时期许多领域。

二是私著。

“丁卯虏乱”“丙子胡乱”等重大事变,朝鲜官员都留下较为丰富的笔记,不少是手抄本分藏于高校图书馆。

朝鲜士人文集数量可观,已刊《韩国历代文集丛书》三千册、《韩国文集丛刊》200册(另200册,2010年出齐)。

我国学人林宏刚等从中集录中国资料,主编出版了《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13册)、《韩国文集中清代史料》(17册)①。

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从中国二十五史中辑出《韩中日关系资料集·二十五史抄》(上、中、下三册)②。

此外,还有大量的朝鲜族谱、姓氏大同谱等,反映东北民族的迁徙。

由明“九义士”冯三仕之后裔冯荣燮编辑的《朝宗岩文献录》三集(续集、后集)[16],记载在朝鲜明朝遗民“尊攘之义”的活动,以及该国尊周的情况等,内容十分丰富。

三系碑刻文物。

仅壬辰倭乱纪念明朝将领功劳的《杨经理(镐)去思碑》等就有多块,《清太宗功德碑》(满蒙汉文、现立首尔市汉江南岸三田渡)等碑也为数不少,许多碑文收入《朝鲜金石总览》(上、下册)[17]等,均记载东北民族关系史事。

明末清初,中国商船前往日本长崎贸易,该国要求商人报告中国发生的事情,或交材料,或口述情况,方准通商。

后将此资料汇聚就形成了日本的汉文文献《华夷变态》③,其内容广杂,可作研究明清之际历史的参考素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在东北亚地区开展民族历史、古迹文物、地理山川等调查,发表大量的勘查报告,对研究东北亚民族史颇有参考价值。

例如,鸟居龙藏考察报告《东北亚搜访记》《满蒙古迹考》,间宫林藏《东鞑纪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