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口腔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辩证治疗口腔炎
1.风热袭表
主症:唇舌、两颊部出现红疹,有时迅速演变成疱疹,逐步形成溃疡,红肿、疼痛、流涎。
次症:常伴发热,或恶寒,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风热外袭,口疮初起,起病急,病情较轻,口疮红肿,可见溃疡形成,但无溃烂融合成片,且全身热毒不盛,均提示为风热之邪外束肌表所致。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
方药运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板蓝根、薄荷、甘草梢。发热重者加柴胡;小便黄赤者加通草、车前草;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天花粉。咽痛者加射干、虎杖。
2.脾胃积热
主症: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多啼烦躁。
次症:牙龈红肿,口臭涎多,或发热面红,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指纹紫滞。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过饮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内伤,食积化热,灼伤口、唇,故见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食积于内则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方药运用:凉膈散加减:黄芩、黄连、栀子、生大黄(后下)、连翘、竹叶、薄荷、芒硝、甘草、蜂蜜。口渴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小便短少者,加生地、通草;溃烂不收口者,加人中白、五倍子;大便不实者,可选用清热泻脾散清泻心脾积热。
3.心火上炎
主症:口腔、舌上溃疡或糜烂,色红赤,疼痛剧烈,进乳食困难。
次症:烦躁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边红,苔少,脉细数。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心之本系于舌,心之脉布于舌上。心火上炎,灼伤脉络,则舌上溃疡或糜烂,色红,心烦不安,舌尖红。心火下移,则见小便短赤。
治疗原则:清心泻火,引热下行。
方药运用:泻心导赤汤加减:黄连、生地、竹叶、通草、白茅根、灯芯草、车前草、甘草。热盛者,加栀子、黄芩;热伤津液,口干欲饮者,加芦根、麦冬、天花粉;烦闹多啼者,加黄连、珍珠母。
本型口疮也可选用五倍子泻心汤(五倍子、薄荷、生甘草、竹叶、生大黄、炒槟榔、黄芩、黄连、连翘)治疗。
4.虚火上浮
主症:口舌溃疡反复发作,或经久难愈。色淡红,稀疏,疼痛较轻。
次症:神疲颧红,口干不渴,常见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指纹淡紫,脉细数。
理化检查:患儿血象或正常或升高;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可明确致病菌。
辨证要点:小儿口疮病理因素多为火热,病患较久,易耗阴液,阴虚不能制火,则虚火上炎,故见口疮反复发作,神倦颧红,盗汗,手足心热等证。
治疗原则:滋阴降火。
方药运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生地、黄柏、知母、山茱萸、茯苓、山药、泽泻、丹皮、玄参、五味子、麦冬等。邪热稽留,耗伤津液者,加石斛、旱莲草、沙参等;肝肾阴虚者,加肉苁蓉、女贞子、菟丝子;盗汗少寐者,加酸枣仁、龙骨(先煎);午后潮热者,加知母、地骨皮。
若是长期腹泻而反复发作口疮者,多以脾气虚弱为主,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升麻、葛根治之。心肾阴虚口疮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合补心丸化裁治疗。热病后期,热邪灼阴,阴液亏耗;虚火上炎所致口疮,可用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玄参、贝母、丹皮、白芍等)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复发性口疮中医称之为口疮、口疳、口疡、赤口疮、热病口疮等,中医辨证施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祖国医学认为口疮的病因复杂,外多与风、火、燥邪上冲,或口腔不洁,口内破损邪毒直入有关;内多与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一般将口疮辨证分为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气血两虚、阳虚夹湿型。均应随证加减,辨证论治。
心脾积热型:症见溃疡生于唇、颊、舌面、齿龈等处,散在多发,如黄豆或豌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甚者可融合成片。溃疡中央凹陷,上附黄白色伪膜,周围红肿,稍高起,有灼痛感,说话或进食时加重,可伴有发热、口渴、心烦、口臭、尿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治疗以清心泻脾、消肿止痛为原则。方剂选导赤散合清胃汤加减。由生地黄12g,丹皮12g,黄连9g,淡竹叶9g,木通6g,黄芩9g,栀子9g,板蓝根15g,生石膏(先煎)24g,升麻9g,大黄(后入)9g,甘草梢9g等组成。
阴虚火旺型:症见口疮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绵延难愈。溃疡孤立或有2~3个,溃疡中央凹陷呈浅碟状,上覆灰白色伪膜,周围粘膜色淡红或不红,疼痛较轻。可伴口干、多梦心悸、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阴清热、降火敛疮为原则。方剂选六味地黄汤加减。由生地黄12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丹皮12g,茯苓15g,泽泻15g,地骨皮12g,枸杞子15g,天门冬12g,黄芩9g,黄柏9g,当归12g,赤芍9g等组成。
气血两虚型:多见于体质虚弱,或久病大病的患者。症见口疮反复发作,绵延难愈。溃疡散在,溃疡中央凹陷,上覆白色伪膜,周围粘膜色淡。可伴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口唇色淡等全身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以健脾益肾、补养气血为原则。方剂选八珍汤加味。由党参15g,云苓12g,白术12g,白扁豆9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9g,熟地黄12g,山萸肉15g,肉桂12g,阿胶(烊化)11g等组成。
阳虚夹湿型:多见于素体阳虚,过用寒凉药物失治误治者。症见口疮反复发作,绵延难愈。溃疡散在,溃疡中央凹陷,上附白色伪膜且分泌物多,边缘粘膜充血不明显。可伴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口淡、便溏、纳差、胃脘饱胀等全身症状。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治疗以温阳健脾、祛湿理疮为原则。方剂选附子理中汤加味。由附子9g,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莲子12g,白扁豆9g,桔梗12g,炙甘草6g等组成。
除此之外,中医还用吹药、涂药、漱口药、敷药、针灸等方法治疗口疮。冰硼散、锡类散、柳花散、青吹口散、西瓜霜等是局部吹药;鸡蛋黄油、柿霜是局部涂药,用于辨证属阴虚火旺者;浓绿茶、漱口方用以清热解毒、消肿敛疮,治疗辨证属实证者;若溃疡长久不愈,可用吴茱萸适量,焙干研末,陈醋调,取涌泉穴,每晚睡前贴敷,意在引火归源,使上炎之火随辛热之物下行。
针灸治疗口腔溃疡
针灸可选廉泉、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三里等穴针刺,每次2~3穴,交替使用,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10分钟。还可选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等穴,穴位注射,每次取2穴,交替使用,每穴注射维生素B1 0.5ml,或当归液1.0ml。还可用点刺法,即用三棱针或毫针,在溃疡面上点刺放血,多用于溃疡红肿较甚,愈合较慢者。耳针可选用口、舌、神门、胃、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脾、心等穴,每次可选数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日稍加力按摩3次,每次10分钟,每3次轮换穴位1次,双耳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