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_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5-30

作者简介:颜茵,女,贵州大学马列部教师。

心理学与管理学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颜 茵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 花溪550025)

摘 要:文章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及其特点,并对之进行文化、心理及教育归因,为正确对待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及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学生;人际交往;归因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94(2005)04-0018-04

笔者以北京某中学和贵州某中学为样本,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不分年级,其中男生有104人,女生有96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00份,收回180份,无论是问卷的效度还是信度,都符合问卷调查有关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对中学生的交往情况进行的调查问卷,对中学生的交往进行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探讨当代中学生的交往表现及其特点,并对之进行归因,为学生交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形式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0,是对青少年交往社会化作用的形象描述。通过同伴交往,青少年发展了必要的社交技能,学会了沟通、合作和竞争,并能根据同伴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青少年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找到榜样,形成态度,逐步学会和掌握成人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据1988年,我国学者对全国23个省市1640名平均年龄十四岁的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无论社会关系质量高低,青少年都同样可能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消极影响。但与此同时,积极的社会榜样对于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和利他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¹。法国学者A 1莫鲁阿也认为,学校的同学是比家长更好的教育者。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面临的是真实的社会问题,在真正的/危难和不幸的情境中0,青少年学到知识、改变行为。同伴交往还是青少年获得特殊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感情化

青春期的学生感情丰富,热情奔放,富有激情,变化多样。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均有浓浓的情绪色彩。他们往

往珍视友谊,注重感情,常常以感情因素、个人喜好代替理智。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不足,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较幼稚、片面,对客观事物缺乏抽象的辩证、概括和本质的分析归纳;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机制尚未成熟;意志品质也欠自觉。这一切决定了青少年无法用理智去支配自己的行为。他们以交往过程的快乐情感取代对友伴的对象性质的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在笔者所作的问卷调查中,问及交友的目的时,/学习知识、交流感情、广交朋友、其他0四个选项,选择交流感情的达5015%。

3、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扩大化

当今中学生身体发育比较早,心理需要的层次提高比较快,除了对知识的渴求外,还渴求友谊和理解,他们的交往表现出扩大化的趋势。据有关问卷调查/是否愿意与他人交往0时,96%的人答愿意。而且,随年级的递增,中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越强烈。在回答/与他人交往的目的0时,由最初刚入学的主要目的学习知识扩大到消除寂寞,广交朋友,以及其它等等方面。交友的对象也日益扩大。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同社会青年交往0时,多数反映积极,且高一、高二、高三呈递增趋势º。在问及朋友的人数时,选择越多越好的达5313%,同时,问卷还反映出,今天的青少年,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在学校,社会上的同伴交往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当问及:你平时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对谁说时?选择兄弟姐妹的为0,而选择朋友的多达7819%。对于青少年而言,最严重的处罚莫过于大家不愿和他来往,孤独是青少年难以忍受的»。

第7卷第4期2005年10月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URN 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 LEGE

Vol 17 No 14Oc t 12005

4、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邻近化

邻近,指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活动空间距离上的相近性。学习活动中的相近性为青少年交往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据了解,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是时间、空间上邻近的同伴。如:同一学校、同班、同一学习小组。据调查,初中生绝大多数同伴住在同一区域,只有少数同伴相距较远¼。有关研究还表明,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朋友依次是:同班同学、妈妈、邻居伙伴、同校同学、父亲、老师、远方笔友和其它成年人½。同时这种邻近化还体现在朋友的来源和朋友的构成上,如:问卷中问及:你的朋友主要来自于?同桌、同班、同校、同一社区、网络五个选项,其中选择同班的达50%,选择同校的达4517%;在朋友的构成上,中学生选择同桌的有6113%,3519%的选同班同学,在问及同伴的年龄时,选择一样大和相差一到三岁的占总数的5319%。

5、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群体化

从个体来讲,任何个人都有一种与他人交往并归属于某一集体的心理需求。这种交往与归属的心理需求促使个体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结成特定的群体。据调查,1994年全国中等学校,中学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和小学的2381312万名学生中,存在大小不同的各类同等团体近4万个¾。在问及:你希望和朋友们组织在一起,构成自己的集体时,选择非常希望和希望,以及一般希望的占总数的71%。这表明,群体化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突出表现。因为,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很不成熟,缺乏独立性、辩证性、需要把个人力量熔入集体,与集体成员共同配合、互相支持才能促进其发展。其次,中学生的交往群体对个体会产生一种群体压力,通过心理学上所说的模仿、从众,迫使群体成员接受群体的准则与行为规范,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群体的士气,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交往群体对个体影响最大,也最强烈¿。

6、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

网络将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际沟通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东西南北中,尽在网络中0,地球缩小了,空间拉近了。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迅速加入网民的行列。5中国青年报62003年1月17日报道:截至2002年12月3l日,中国网民达5910万(CNNIC第11次数据),其中青少年占相当的比率。5青年报62003年3月3日刊载北京市5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6显示,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尽管有关调查统计表明,53)75%的青少年用户自述使用网络前后的人际交往没有变化,但有40%的用户上网后,增加了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0的交往,近30%的青少年用户说增加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在笔者问及经常上网与否的问题时,回答经常,一般和迷恋的占总数的5419%;问及上网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是否增多、减少或没有影响时,选择增多的占2114%,选择没有影响的占7612%,虽然此调查对/使用网络减少人际交往的观点持保留态度0。但是,终日与虚拟的交往环境打交道,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不争事实,反映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

二、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迫切性

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是否喜欢交朋友时?选非常喜欢的有3313%,喜欢的有5116%。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能力逐步提高,自我意识逐步得到增强,/成人感0急速产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生活,产生强烈的欲从父母的监督、保护下逃脱出来的念头。他们力求摆脱成人的百般呵护与管束,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与学习,独立意向与日俱增,他们有强烈的交友愿望,急于通过交往认识他人,承认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与尊重,继而更快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2、交往的自主自愿性

在对学生交往的个案追踪调查中发现,中学生交往多是出自自己的愿望,或想象朋友。他们是在没有成人看管,干涉的前提下进行的主动、自觉的行为,在这里没有被动和强迫,学生自主自愿地选择交往的对象、交往的内容和方式。他们第一次处于一个崭新的境地,能够自由的选择朋友、同伴,以平等的地位彼此交往,由此而获得其他交往中得不到的心理满足。如果在一次交往中他得不到期待的一切,心理受到挫伤,尚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自由而自在的重新进行新的交往。就学生个体来说,与父母、老师的交往很难有这种自主自愿的色彩。

3、交往的依恋性

如前所述,学生交往的邻近化说明学生交往一般是相似年龄以及相同地域的同龄人的交往,它完全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而且主要目的是提供快乐。因而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们在交往中彼此相互吸引。因为共处同一时期,面临同样的问题,有着彼此平等的地位和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谈天说地,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青少年间的交往能使他们从同伴,从集体对自己的反映中发现自己,认识了解自己进而完善自己。问卷中问及:你平时经常将自己的内心事对谁倾诉时,选朋友一项的多达7819%。可以说,正是这种强烈的倾诉需要,使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对交往有着深深的依恋,他们渴望交往、钟情交往。

4、交往的平等性

在调查问卷中问及:如何对待与朋友们意见,态度不一致的情况时,选择尊重别人意见的占7117%。这表明学生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然而,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都是不平等的,甚至一边倒。长辈们与学生有着年龄差别,同时智力、情绪及成熟度也不相同,这就造成指导与被指导,保护与被保护的上下关系,父母与教师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但是,在学生交往中,大家处于相等的地位,没有年龄、声望和成熟度的区别,彼此有共同语言和兴趣,双方的关系和地位是平等的,交往自然也是对等的,接受与施予也是基本相等的。学生个人有较多的心理自由,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和态度,而是运用自身的价值观念自由判断,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