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二作文导写 隐形慈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大附中“以何种方式行善——“隐形慈善”与“高调行善”的优劣”任务驱动

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将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1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把补贴款打进饭卡。这件事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学生甲:“这是一种‘隐形慈善’,既帮助了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的个人尊严,好!”

学生乙:“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不够公开透明,难保公平公正,也可能会出现‘暗箱操作’。”

学生丙:“这样悄悄地进行补助,对个人固然有好处,但对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作用有限,不如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影响力大。”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此题的核心是:以何种方式行善——“隐形慈善”与“高调行善”的优劣。

能结合几个不同的观点来谈,更符合逻辑。比如辩证看待“隐形慈善”,谈“高调行善”的利与弊。(2015年全国卷2“最具风采人物评选”: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泛谈要“做慈善”“有善心”,不超过42分,如果泛谈“爱心”“爱”,则40分之下。

泛谈“公平”“公正”“规则”,不涉及材料,不超过45分。但如果能由浅入深,从慈善谈起,阐述慈善领域的不透明、不公平,再扩而言之,逐步引出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平的思考,并能回扣慈善,则不失为好的构思。

从接受捐助者角度,认为要摆正心态,不过分看重慈善的形式,内心豁达,对捐助者心怀感激,而不对慈善做反要求,这种情况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或部分偏离题意(结合材料紧密则另论)。

【拟题示例】

践行慈善,尊重先行

真善无言

暖心的“隐形慈善”

勿使慈善成为伤害

暖风比雷霆更有力量

形隐情不隐

仁、善并行的好举措

隐形慈善,善的新坐标

真正的慈善,当润心无声

隐形慈善,不隐形的温暖

真慈善:朴素而温馨

让慈善走到阳光下

高调行善,有何不可?

期待“阳光慈善”

我们需要高调慈善

提防慈善的“暗箱操作”

慈善离不开公平

【开篇示例】

示例一

谁说慈善的捐助者可以高高在上,可以自我标榜?谁说慈善要告白于天下,受助者可以被无声地伤害?

南京理工大学的隐形救助,就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慈善标杆,开创了一种新的慈善方式。捐助者悄无声息,默默行动,受助者获得帮助,也维护尊严。可谓是两全其美,美美与共。

示例二:《慈善不是带刺玫瑰》

众所周知,玫瑰虽有芬芳,但又有伤人的刺。有些“慈善”就是如此,捐助者君临天下,高高在上,受助者低人一等,尊严尽失。真正的慈善不应该是带刺玫瑰,它理应是这样:香满人间,愉悦人心。

示例三:《真善无言》

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大善也可以是无言的。它像脉脉流水,像习习春风,像融融暖阳。南京理工大的“隐形慈善”,大概就具有这种“神奇特效”。

示例四:《隐形慈善暖人心》

南京理工大的隐形慈善,引发诸多争议。力挺者有之,质疑者有之,贬损者亦有之。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也是一个万花筒,对慈善的看法,自然也见仁见智。但不管你如何质疑这种“隐形慈善”,它都如暖阳一样存在,照着这苍凉的世道。

示例五:《慈善就应该高调》

南京理工大的“隐形慈善”,被人质疑乃至诟病,是情理之中的。毕竟,芸芸众生大多是凡夫俗子,而不是道德家。一味倡导低调行善,既有暗箱操作之嫌,又有影响不够彰显之憾。

君不见,郭美美炫富事件,让红十字会名声扫地;慈善机构借爱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

佳作欣赏

行善何惧无名(58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一世为人温良恭俭,不求大鸣大放,行善亦如是——无需高调慈善吸引众人目光,隐藏与“无名”之善,或许才是这个浮躁社会的真正解药。

大学里资助学生的隐形善行,是对被扶助者的尊重,更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坚守。我们总期待善行为人所知,爱人赞赏,强调善在公众视线上的长期露面,却渐渐囿于形式之笼,形成一种“为行善而行善”的伪风气。不否认帮贫扶困之风的导向作用,但也不应过于依赖这样的“道德春风”——在这样的“风”中,我们总想着“有人行善,与我何干”,并未认识到只有一颗颗“微尘”的参与,才能使善之风无声地吹绿贫瘠的大地。

无名,本就是一种美德。我们所畏惧与担忧的“暗箱操作”“背后文章”,不过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善的怀疑。害怕“无名”,是因为不相信普世之下人心的澄彻明净,是因为内心本就有阴翳与伤痕。

如同我们常抱怨制度不公,规则毁灭,对于过度完美的事物存在天然的偏见,我们对善的理解始终只处在自身格局上——简而言之,比起阳光,我们只是更多地看到阳光下的阴影。

如若我们对世道充满信心与信任,便无需畏惧无名的善背后那些庸人自扰的臆想。

许多人都曾见过一张图片:一位拾荒老人坐在杭州图书馆桌前,认真小心地翻阅书籍。大家赞叹他“读书人的样子”,而在他去世后才知晓他用退休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他是无名的,没有人关注他此前的善行,更无所谓“影响力”——但今天,我们都知道,他叫韦思浩。

一个老人何以给予世人如此大的慰藉?我想,他的“隐藏”比“高调”更有力量,让人们幻想,也许这社会真的有善流涌动,也许“我”也应该为之做点什么。一生中许多的小善意,也许会被黄沙灰土暂时掩盖,但决不会淹没,“当精神的光明来临时,生命会迸发出更大的活跃”——作家张中晓如是说。

不论是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还是底层百姓,只愿君心如松柏,采照阳光无穷极。行善何需惧无名,一善染心,世皆通明,大同之日,犹可待矣。

【点评】这是一篇颇有才情的典范议论文。文题醒目简洁,揭示主旨。在结构上,作者以传统的三段论式结构为依托,开篇引用经典,以生动的比喻再提论点;承题阐述材料,论证严谨,并从“无名本是美德”与“隐藏比高调更有力量”两个分论点讨论隐形慈善的重要性;结尾用文学描写的语言为我们展示无名行善的美好前景。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慈善之伤(56分)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将以消费记录为准而直接划定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打款到饭卡。这一行为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样做不够公平透明。为什么慈善永远撕不掉“暗箱操作”的标签?这实在是难言的慈善之伤。

不相信并非空穴来风,是一个个诈捐的圈套生生冰冷了世人的心。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章子怡的诈捐门……这样的恶性新闻无疑给慈善泼上了难以洗去的红油漆。但当善心一次次遭遇圈套,我们便变得“冷漠”。这种被动的“冷漠”是慈善行为最难融化的坚冰。诚然这是个例,却也揭开了平时封闭的慈善业外表的一角,一次次漏洞百出的澄清说明,不如透明公开全程操作流动体系。我们被灰尘蒙了眼,若不能被真相唤醒,便难以再探索世界的美。因此,慈善行业最先做的,便是改变公众已然对慈善行业生出的负面看法。

不同的路皆可通罗马,慈善的方式亦有多种。低调甚好,高调也罢,只要心存一个善字,便同为一家。

世间难遇相同的叶子,做慈善的方式亦是如此。扎克伯格低调如水,作风朴素,却“为下一代人生活在更美好的世界”豪捐450亿美元。网络大U“钢子”低调做人,高调慈善。生活中的低调与慈善上的高调并不矛盾,只因一个“善”字,他们奉献所有。但所谓“首善”陈光标的事迹却并不可取。将钞票直接扎堆赠送,直接破坏了受赠人的尊严。时刻维护他人尊严,本是善行之一,南京理工大学的做法无疑极好地保护了贫困学生的自尊。

从小事做起,点滴改变,转变慈善之伤的无奈局面。

扎克伯格在如潮水的质疑中坚定自己,创立新型慈善模式——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经营。这给诽谤他以捐款套现巨额税收的小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传统的模式无疑已失去民众的信任,慈善行业急需一场改头换面的变革。全透明的捐款过程,款项流向在如今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已拥有稳定的技术支持。只有诚信回应,坦然接受监督,慈善行业才有可能改变如今“慈善之伤”的局面。

慈善实为善心的凝聚,慈善的难言之痛是所有人都无力承受之重。从今天开始,我们再多付出一点相信去期待他们的改变;他们再多一点努力去转变如今的局面。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爱,愿将来能笑看这无言的慈善之伤化为往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