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文化内容教学的有效策略
例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策略

例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策略作者:霍锦华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6年第01期【摘要】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历史题材的教学中,开展“调查、表演、讲述、辩论、回归生活”等有效的活动,可以让历史内容变得鲜活灵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历史题材的兴趣,实现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有效活动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不少历史方面的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
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成了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
由此可见,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但是,教材中的历史题材内容相对分散,缺少前后联系,有的内容只是呈现历史事件,却没有交代历史背景,更没有具体的历史细节。
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直接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历史课,这显然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活动是架起历史题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调查,丰厚感知历史距离学生久远,再加上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在上课之前,安排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调查活动,有利于完善学生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丰富他们的感知。
比如,在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时,老师布置学生做了一系列的调查:访谈年岁较大的老人,了解解放前人们的生活情况;通过阅读等方式,了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寻找关于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者视频;寻找开国大典的照片或者文章。
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这段历史建立了初步的感知,因而在课堂中的感悟自然深入得多。
《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趣 :学 生 的 体 验 和 感 悟 不 深 。 怎 样 解 决 历 史 题 材 课
断 , 尝 试 合 理 地 、 有 创 意 地 探 究 和 解 决 生 活 中 的 问
文 教 学 的 这 些 问 题 ,让 学 生 学 有 所 得 ? 我 结 合 多 年 的教 学 经验 ,围 绕 《 品 德 与 社 会 》 中 历 史 题 材 课 文
仪 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 2 0 ] 1 年
版) 》对历史题材课文的要求
1 . 内容 表 述
秀 文 化 和 革 命 传 统 , 了 解 影 响 我 国 发 展 的 重 大 历 史 事件和 社 会主 义建 设 的伟大 成就 。
( 1 ) 《 义 务教 育 品德 与社 会
( 以 下 简 称 程 标 准》) 中
( 2 0 ] 1年 版 ) 》
二 、教材中的历史题材课文
1 . 内 容 编 冉}
“ 我 们 的 国 家 ” 部 分 关
于 历史 题材 课 程 内容 的表述 共有 三 条 :
知 道 我 国是 有 几 千 年 历 史 的 文 明 古 国 , 掌 握 应
有 的 历 史 常 识 , 了 解 中 华 民 族 对 世 界 文 明 的 重 大 贡 献 。珍 爱 我 国 的 文 化 遗 产 ( 第 9条 ) 。
空 白框 ”组成 。
3 . 内 容 特 点
们 的各种 酸甜 苦 辣 。要 解 决历 史题 材 课 文难 教 的现 状 , 我 认 为 最 重 要 的 是 善 于 利 用 权 威 档 案 , 弄 清 重 大 历 史 事 件 的 真 实 背 景 ,追 寻 “ 历 史 背 后 的故 事 ” 真 相 ,帮助 学 生 了解真 实 历史 。教 师 要 以 “ 情 ” 为 依 托 ,一 言 一 行 、一 举 一 动 、 眼 神 表 情 ,使 学 生 如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性题材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性题材的教学策略作者:吕贻莉来源:《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10期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题材内容综合性强、年代久远、与现实生活差距大,加上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缺乏相关的体验,所以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此,历史题材的教学必须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才能提高教学实效,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主题一《春天的故事》第三个课题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旨在通过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对外交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然而,生活在广州的孩子对深圳这座城市了解不深。
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以下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拉近历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积极引入情境创设理念,是新课标要求的必然体现。
教师适时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缩短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有效促进学生情感升华,从而自然地达成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改革开放的年代较远,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了解,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以及深圳“拓荒牛精神”的内涵比较困难。
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贴近生活的有趣场景:热情的深圳小朋友乐乐和爷爷邀请我们广州的朋友去深圳玩,去感受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
通过乐乐和爷爷的画外音以深圳一日游这一情境来推进整节课的教学。
这一生动、鲜活、有趣的情境创设,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优化品社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会启迪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活教材,点亮历史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教材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充分激活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的教学

辽宁省盘 锦 市盘 山县甜水 学校
小学科学 教育提倡关注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 来的探究兴趣和 需要 , 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的方式学习科学 ,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 教学 中怎样实现生活化昵?现 做如下 思考和 实践 。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 学应 以探究为核 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 历一个科学探究 的过程 , 科学教师可 以通过设计生活情境 ,通过调动学生 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
三 、 生 活化 的课 外活 动
关注的一个地方, 在操场上游戏学 习, 学生不但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 , 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既巩 固扩展了学生在课 堂上 所学的知识,又有利 于培 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 , 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 四、匠心独堰 .布置生活化的课 外作业 激发学生们课外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 的动力。只有学生对于 你布置的作业有兴趣了, 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外的探究活动中。 如在教学 《 混 合》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混合的都是一些固体 ,课要结束时,我就问学生们: 如果把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啊?不同的混合顺序会产生怎么样的结 果呢?这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 了起来 ,然后顺其 自然地让学生们 回家 自己实验。 不同的顺序看到 了不同的结果 ,学生们课外探究的兴趣就更浓了。 总之既让科学 教学走 进学生 的生活 ,让 学生感 受到生活 中到处 是科学、 科学就在 自己的身边 , 又让学生体会到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 的广泛 , 从而对周 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 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 习惯 ,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
里面扔石块 ,为什么水会流 出来 ?让学生说说其 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 空间 的概念 。往满杯水 中放 小石子 ,放得越多,溢 出的水就会越多,很多学生 都碰到过类似 的事情 ,但学生并没有认真 的去思考其 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 上 以后 ,一下子成为 了学 生关注 的焦 点。又如 ,在 《 溶解》一课教学中,老 师 提出: “ 我是昨天熬夜 了非常 困,想冲一杯咖啡。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 办 法,让老师快一 点喝到咖啡啊 ?”冲咖啡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 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 是来劲 了,学生 马上能联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 上 了计策来 : “ 用筷子不停 的搅拌 能够使 咖啡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 “ 用热水 来泡溶解起来 也很快 的。”、 “ 冲水后将盖子盖起来用力的晃动 ” “ 把咖啡放 进水里 ,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 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 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 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 了。 = 、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学 生进 行科学探究 必然要借助一定 的探 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 科学探究 过程 的必要条件 。小学科 学课 的探 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 、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 和实物材料 。如课本 、图册 、课外读物 、媒体信息 、儿童生活 中的所见所闻和 熟悉 的物 品、周围的环境 、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 。 在教学 中 ,教师尽量 采用贴近学生 生活的实验材料 ,一般情 况下我很少 提供给 学生们,而是由学生们 自行从家中去收集 。大家可能觉得我这样做舍近 求远 了。可是我认 为,学生们 自 行 从家中带的器材虽然没有学校里 的规范、标 准 ,但对 学生来说比较亲切,不存 在陌生的感觉 。学 生生活 中的牛奶盒、可乐 瓶 、生 日蛋糕 的泡沫 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 行科 学探 究实验 的好材料 。比如 比如 教学 《 声音 的产 生》的时候,提供给 学生生活 中一些材料 ,比如学生 的浆料直 尺,纸 张等 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 各种办法使它们 发出声音来 。学生根据 自 己的生活经验 会想 出各种各样 的办法来 ,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 。
用好五项策略 破解教学难题——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学

吉林教育·教研24/2016《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教学表述。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历史题材”的教学,部分老师感到困难。
那如何破解这些教学难题,我认为,可利用以下五项策略。
一、搜集资料,归纳提炼对于历史,由于比较久远,学生可能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
所以,必须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课件等等。
资料搜集出来了,还要让学生对资料要归纳。
关于历史战争资料的归纳,有好多方法,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按照事件的性质归纳等等。
在归纳出来以后,要注意提炼重点。
例如,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悲壮的抗争》,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1840年以后外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可以让他们按照时间顺序来归纳出几个关键内容———时间、国家、条约的名称、条约的内容,对于“条约的内容”,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来提炼总结即可。
二、多样方式,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使学生眼中“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化、兴趣化,是老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下面,仅列举两种方式。
(一)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探究,往往比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合作探究有多种分组方式,可按照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
在合作探究前,出示一个“温馨提示”,选出记录员、汇报人,合作的时间等,最后达成小组的共识。
这样使合作探究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探求救国之路》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提出什么样的救国方案?并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
”真正提出了学生通过探究而能回答的问题,注重了合作的有效性。
(二)模仿体验模仿体验是教师模仿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感受,或者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自己进行模仿的一种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社会》中开始出现历史课型,它需要学生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从而用来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如何努力让这类题材走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与学生的对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容易遇到三大困难:困难一:来自教材。
教材中一般是提取几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介绍。
老师感觉点相对较散,但涉及的内容却不少。
如何有效整合教材,处理教材就显得比较困难了,所以,很多老师往往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历史课。
困难二:来自教师。
大部分品德老师本来就缺乏历史知识储备,再加上身兼班主任和其他课程的教学。
繁杂的工作千头万绪,让老师们基本上无法深入地、系统地钻研课程,往往机械地理解教材,照本宣科。
课就容易变成为教师“答疑解惑”的单纯历史知识教学,而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让历史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了。
困难三:来自学生。
对学生而言,历史遥远又陌生,缺乏“生活味”。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观察、体验。
这种“今人看古人”的学习让他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要让久远的历史现实化,成为有生命的历史,并鲜活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把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成为广大品德与社会老师关心的话题。
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三大困难入手做如下三方面的尝试:一、教师对教材中有关历史的部分要进行必要的取舍、整合。
新课标告诉教师要有新的教材观,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是必要的。
虽然教材的编写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给我们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它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有些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的世面不那么广,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要被教材捆住手脚。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与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与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作者:彭向阳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年第04期中国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然而,“历史”不等于历史知识,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具有时代特征的。
我们应教给孩子有感情的“活着的历史”。
怎样激活静态的历史,古今贯通,引导新时代的孩子与历史对话?如何实现情感与知识的统一,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实践中,“历史与文化”主题教学正面临着诸多教与学的问题。
现结合小学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对“历史与文化”主题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情”“知”统一《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是以“散点”形式呈现的,教材并没有按历史知识的逻辑联系来编写,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全书各章节内容。
无疑“情感”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桥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与文化主题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与文化知识,而是以历史知识为平台,引领学生通过历史认知、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历史态度,尤其是提升识别历史、理解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从而形成“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观。
因此,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引领,认知为辅助,做到“情”与“知”的统一。
1.以“情”引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引领历史与文化学习《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的本体课程,“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要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重视历史情感、历史观念的培养,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领教学,突出情感性,以情促学。
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主题的教学,应以情感为主线引领历史学习。
教学时,首先通过观看电影《南京南京》片段,让学生简单了解日本侵华史,奠定感情的基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其次,交流课前所收集的南京大屠杀方面的资料,要注重时间和数字的思考:——“六个星期,三十万”,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悲愤而压抑的心情;尤其是诗歌《凝视三十万》的朗诵,学生的情怀得以宣泄,并齐声呐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本主题教学自然而然达到了高潮。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学生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程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充分思考、讨论和互动,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感知和认识。
多采用“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策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参与度和课堂氛围。
二、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价值课程内容是学生形成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而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
通过选取富有启发性和真实性的案例,与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加深其人文关怀、奉献精神、助人乐己等重要品德。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认知。
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游戏互动、实地考察或问卷调查等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协作和探究中获得知识和体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贯通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注重学生情感投入学生情感投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重要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情感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投入。
可以采用亲身体验、情感互动或组织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五、合理评价和反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成果。
评价标准需要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评价,反馈方式要具有有效性和及时性,让学生在评价和反馈中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策略word资料5页

例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策略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不少历史方面的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
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成了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
由此可见,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但是,教材中的历史题材内容相对分散,缺少前后联系,有的内容只是呈现历史事件,却没有交代历史背景,更没有具体的历史细节。
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直接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历史课,这显然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活动是架起历史题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调查,丰厚感知历史距离学生久远,再加上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在上课之前,安排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调查活动,有利于完善学生对相关历史的认识,丰富他们的感知。
比如,在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时,老师布置学生做了一系列的调查:访谈年岁较大的老人,了解解放前人们的生活情况;通过阅读等方式,了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寻找关于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者视频;寻找开国大典的照片或者文章。
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这段历史建立了初步的感知,因而在课堂中的感悟自然深入得多。
一般来说,调查的途径有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上网等,还可以对年长的历史见证者进行访谈,参观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
老师在布置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时,要提前布置,具体安排,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还应交给学生具体的方法,使调查活动能顺利开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内容的教学策略

漂亮的教室,也没有奢望得到我们精美的 文具盒和作业本,只希望有一本我们使用 过的书籍,我们用过的纸笔即可,那么伸 出我们的手会如何呢?(播放希望工程小 学纪录片),学生的感受非常强烈,对学习 内容的主动性也明显增强。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做好历史题材设计工作,不是 简单地机械讲解“历史故事”,而是应该从 人文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情感意识, 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能 产生“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 笑话。
二、历史题材内容使用新颖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内容其 实比较空洞,这是因为这些历史题材具有 明显的时代感,其不容易被当代小学生理 解,而且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 教师在历史题材内容的使用方面要新颖 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做好具体的沟 通工作,提升学生对内容的感悟和理解。 如苏教版《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 课程教学中,其主要的内容让学生体验和 认识到自己是在爸妈的关心下成长的,从 而激发学生感激父母,热爱父母的情感。 我在课程教学中举出了“卧冰求鲤”的故 事,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 的事情,让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孝顺父母 的,以及如何感激父母,应该在生活中做 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报答父母。但是我 发现,“卧冰求鲤”的故事对学生的感悟并 不是很好,从具体了解来看,学生普遍认 为有病了应该去医院,想吃东西应该叫外 卖,而不是脱衣服去捕鱼,而且冰那么凉 水下是没有鱼的。因此,在后续教学过程 中,我在卧冰求鲤故事中不是单纯地讲故 事然后让学生感悟道理,而是对故事进行 讲解时,设置了古代人没有医院,只有拿 药的药方,没有外卖只能自己烧火做饭等 前提条件,这样一来学生对历史故事的理 解更加到位,也被晋人王祥的精神所感 动,纷纷表示回家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教学策略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5年第35期/A (12)>>>学科教学探索河北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很多历史内容,这些历史内容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很值得研究。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内容”的教学策略。
一、必须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内容是为品德教育而设置的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所以教学要从品德教育的需要出发,教材也是这样安排的。
四年级下册在“爱家乡”题目下,安排了了解当地名胜古迹,诸如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沧州铁狮子、赵州桥、清西陵。
五年级上册在“爱国主义教育”题目下,安排了简单了解古代文明,四大发明、大运河和几位历史名人孔子、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张衡。
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为了落实《课标》要求的“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这一德育目标。
六年级上册眼界扩展到了世界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及印第安文化,中国商代的青铜器、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金字塔、古罗马的圆形剧场,汉字的演变,阿拉伯数字的发明等人类文明成果。
教材还介绍了几位历史名人,中国古代先贤老子、孔子、屈原,古代西方著名学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六年级下册又回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题目下,第一单元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伟大成就对世界科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第二单元概括地介绍了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上册,河北版教材《品德与社会》主要从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目的而设置内容,所以在教学时绝不能脱离品德的课程目标而讲成历史课。
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内容的有效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内容的有效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安排了体现我国国情、历史和文化的教育题材,本文探讨历史题材内容的有效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有效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
2011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历史内容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内容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
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好这些教育理念,才能使历史教学更有效。
一、《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教材简要分析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主要出现在五年级下册,主要集中于教材的一、二单元。
这些历史性的教学内容普遍与现在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二、《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内容的基本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教材安排了部分历史题材的内容,我们怎样使教学更有效呢?我觉得可以借鉴这些教学方法:1.教学导入阶段(1)创设情境。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林在回顾自己学习经历时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如果照本宣科的教学历史内容,不加组合、深化、超越的教学,将使得教学十分单调。
如在教学《悲愤的吼声》中,课堂导入教师采用了播放歌曲《在松花江上》的MTV,沉重的画面,凄凉悲壮的曲调,瞬间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这样的情景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
(2)设疑激趣。
教材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照片、示意图和表格等,这些教学资源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直观性,也使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课堂上引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将历史画卷在学生面前逐步展开。
教学苏教版五下《鸦片的背后》开场白片断:教师指着图片说:“这是商代的玉饰、西周的青铜、清代的雕刻,猜猜这些文物该陈列在哪儿?”学生:“应该陈列在我们国家的博物馆里。
”教师气愤地说:“对,理应在我们自己的博物馆。
可事实上它们都陈列在英、法两国的博物馆!”学生的眼里满是疑惑……这样的开场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作者:钟诗茗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04期历史对学生来说是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来缩短历史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历史和生活的链接,让学生能与历史进行对话。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教师对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不到位在小学,大部分品德老师并非是本专业的老师,甚至部分老师并没有接受相关的品德课的培训,再加上他们大部分身兼班主任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导致甚少老师能深入地、系统地钻研课程,基本上都机械地理解教材,甚至照本宣科。
而当历史内容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中,执教者就会产生疑惑:这门课程究竟姓“历”还是姓“德”?我究竟是历史教师还是品德教师?而品德教师本来就缺乏历史知识储备,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再加上各自繁杂的工作的困扰,往往会对“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不到位,而这样的品德课往往会变成为教师“答疑解惑”的单纯历史知识教学,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让历史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了。
(二)历史题材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中国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但却远离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观察,并感受历史是一个难题。
再加上小学生本身并没有很多的关于历史的知识储备,对历史的认识非常有限。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题材的有效运用策略(一)加强教师品德教学培训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培养。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科组学习的时间,集体学习品德的相关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品德课的汇报课或公开课,相关的品德课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和听课来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师徒帮带的方法,在品德教学方面经验较多的老师帮带经验不足的老师等。
讲座:《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文化内容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

讲座稿《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文化内容教学的有效策略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郑桂春品社课程中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是学生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自身,思考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体验历史情感中逐渐建构个人的道德。
一、品社课程教师在历史与文化内容教学中易陷入的误区1.偏重历史知识的教学;2.教学目标定位求大、求全;3.教学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二、品社课程中历史与文化内容教学的内容处理的原则1.单元意识各版本的教材都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单元下分为不同的主题。
每一个主题包含着相对完整的历史时期的内容体系,因而也蕴含着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
如果单从一个主题入手开展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的前后衔接上都容易出现偏差。
教师如果能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揭示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每一主题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开展教学,就可以达到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包括第1课《伟大的先人》、第2课《我国的国宝》、第3课《我们的国粹》,共3个主题。
教材的编写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一人一事的叙述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揭示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古代文明。
教师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揭示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一线”“两面”“两点”。
“一线”:以中国古代历史朝代为一条时间的主线。
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两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时间的主线上,突出两个方面的辉煌,即长城和孔子,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了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作出的巨大贡献。
“两点”:中国的汉字和中医药是中国古老文化成就的重要代表,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一、利用教材资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启迪。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问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品德教育内容,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相关内容的魅力。
二、情境营造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搭建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
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并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品德和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亲身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发展。
三、情感熏陶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人物故事、情感情景等,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宽容、勇敢等品德情感的力量。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实践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社会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校园环保行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
五、评价反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题材教学策略的思考

《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题材教学策略的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品德教师普遍都认为历史、地理类的教材很难教学。
因为这种题材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话题零散,知识点多,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如果我们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就会出现把品德与社会课就某一个知识点变成支离破碎的历史课、地理课讲座或说教的思想品德课的现象。
其次,很多老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感觉时间精力不够,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深,教学效果低下。
再次,在课堂教学前,因为学生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讲解“历史故事”“地理知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方式主要还是“听讲“记忆式”,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历史、地理教材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等为依据,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生活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要改变偏重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
二、正确解读教材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历史、地理内容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不是详细地讲述、分析历史事件及诸多背景因素,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联史地内容的学习。
在解读教材时,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结构,才能对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作出恰当的取舍和重组,从而确定教学的正确思路。
三、设法提高教学效率《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形式也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执教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运用了很多方式方法,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他们巧妙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激发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给我们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稿《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文化内容教学的有效策略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郑桂春品社课程中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是学生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自身,思考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体验历史情感中逐渐建构个人的道德。
一、品社课程教师在历史与文化内容教学中易陷入的误区1.偏重历史知识的教学;2.教学目标定位求大、求全;3.教学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二、品社课程中历史与文化内容教学的内容处理的原则1.单元意识各版本的教材都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单元下分为不同的主题。
每一个主题包含着相对完整的历史时期的内容体系,因而也蕴含着相对独立的教育价值。
如果单从一个主题入手开展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的前后衔接上都容易出现偏差。
教师如果能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揭示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每一主题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开展教学,就可以达到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包括第1课《伟大的先人》、第2课《我国的国宝》、第3课《我们的国粹》,共3个主题。
教材的编写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一人一事的叙述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揭示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古代文明。
教师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揭示单元内容的内在联系:“一线”“两面”“两点”。
“一线”:以中国古代历史朝代为一条时间的主线。
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两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时间的主线上,突出两个方面的辉煌,即长城和孔子,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了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作出的巨大贡献。
“两点”:中国的汉字和中医药是中国古老文化成就的重要代表,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中医是我们祖先在大自然斗争中,创造的中国特有的医学,他们都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也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作出巨大的贡献。
2.整体入手,点上深入,强调感受和体会。
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把握了整个历史的结构之后再选择一个易于启发学生情感的点重点渲染(可根据课程的内容和重点,选择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对学生而言会更加有意义,更加容易理解。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最先从林则徐与虎门销烟说起。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苦难和屈辱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本课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这段屈辱历史的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了解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反抗外来侵略者的事迹,体会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如果仅叙述一个事件过程,学生得到的是知识的表述,是过程的演绎,是史实的铺陈,不能形成分析和认识的智慧。
如果通过过程的叙述,让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主、客观原因,分析中国战败的主客观因素,得到因果关系的认识和追因寻果的分析方法的训练;这样,知识变成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超出了小学阶段学生认识能力,并且与《品社》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的学科目标不符。
如果教师把鸦片战争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观察,鸦片给中国特别是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上加以放大,教师补充一些当时中英贸易的资料,英国为什么要把鸦片运到中国来?使学生对帝国主义的贪婪与卑鄙本质有所了解。
启发学生从祸国、殃民两个方面介绍鸦片对我国的危害。
重点环节,可以再给学生一点儿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全面地发言。
三、品社课程中历史与文化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历史与文化内容的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把历史知识的教学变为历史知识的教育,把纯粹的历史史实,变成带有情感的知识。
1.教学中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参与,形成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课标中谈到: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对历史事件同样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有时纯粹只是一种情绪的表现,那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判断,教师应为学生搭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评说历史、阐述观点。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3《我们的国粹》第2课时,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中医医疗方法,感受中医药的神奇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传承中医药学。
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的中医按摩——眼保健操。
(1)强调做眼保健操的注意事项。
(2)小游戏:寻找眼保健操中的穴位。
活动小结:同学们对眼保健操的穴位还真是非常熟悉,希望同学们以后按照要求认真地做好眼保健操,有效地利用中医的按摩方法来保护好你们的视力。
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中医药学的起源、疗效方面感知中医药的神奇。
小组合作学习:阅读资料2,阅读后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你获得的知识。
(资料2内容:中医主要治疗方法的起源、中医治疗小故事。
)2.教学过程要做到使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对话要让历史人物感动学生,教师首先要建立起自己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魅力。
其次还要注意,历史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造就的,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光辉。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2《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几个历史事件及代表人物。
知道以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及爱国学生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为挽救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进而增强学生敬佩革命先辈的情感。
教师确立了敬佩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勇士身上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学生应该传承和发扬的。
因此,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以问题:“谭嗣同为什么能逃走却不走呢?”请学生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播放谭嗣同被捕前后的电影片段和他临刑前所说的一段话,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用自己的死唤起后人崛起的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体会爱国志士勇于探索、不畏强暴,不畏挫折,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流血牺牲的精神以及为了拯救国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民族责任感。
3.教学过程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情感的激发是衡量品德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内在标准,在对历史内容品德教学的评价中,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况,要看学生能否因学习而激发起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品德教材历史内容知识点繁杂,教师容易在目标的定位上出现求大、求多、求全的毛病,造成教学不深刻、走过场,没有深入领会历史的价值本质。
教学中应明确教材中的历史内容并不是学生必须系统掌握接受的知识,历史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情感线索来确定课时目标。
强调借助历史知识加深对当今社会生活的认识。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2《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下的一目“艰苦卓绝的28年”,感受红军克服千难万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受军民鱼水情,体会毛主席正确的领导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激发对党和红军的热爱与敬佩之情。
本课教学中,长征经历的重要地区、事件不必要要求学生掌握。
而是选取典型事件,用飞夺泸定桥为例给以证明长征路线要根据对敌我战场上的瞬息变化的情况作出决策。
用四渡赤水战役揭示毛泽东高超的用兵智慧。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升华情感,激发对党和红军的热爱之情。
4.教学内容和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材从历史同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迪角度来取材并展开叙述,而不完全拘泥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和顺序性。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服从品社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历史的内容只是学生理解今天生活的一个参照,是连接学生对现代生活认识的凭借,原则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强调借助历史知识加深对当今社会生活的认识。
举例: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二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破碎的山河》按照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体现课程内容与儿童的世界之间的建构关系,追求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联结。
透过历史理解现在,通过现在认识过去。
(一)抚今追昔1.同学们,十一黄金周我班有不少同学到香港澳门旅游观光,大家不约而同地在紫荆花、金莲花雕塑下纷纷拍照纪念。
那你们知道这两座雕塑有什么意义吗?2.香港澳门为什么都要叫特别行政区呢?在它们回归前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为高年级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
】体现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
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
要让儿童感受历史,就要立足学生的现有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回忆,进行道德情感的迁移。
历史教育内容只有走进孩子们的生命和心灵,才能体现其德育的功能。
因此,在教学时要借助教材中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人,去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让历史来到儿童眼前,让学生直面历史、解读历史。
5.教学过程要创设情境,让历史“活起来”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历史场景,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围绕教师设计的有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从而提升情感体验,形成价值观。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1《不能忘记的屈辱》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确定以下几个关注点:关注一:圆明园的“与众不同”。
(运用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关注二:法国作家雨果的话(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关注三:学生日记(突出时间—事件—历史责任)关注四:国宝回归(引发思考:国宝回归的伤痛)关注五:活动体验(课前参观体验作为学习资源,课后活动体验学习拓展)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丧权辱国带来的屈辱,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牢记“勿忘国耻”。
探讨圆明园文物的回归,体会国家强大的尊严。
1.以大水法十二生肖兽首为例,思考文物的去向(课件出示:十二生肖兽首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物追索,每件文物的回归都能提醒我们国家要强大,提醒我们难忘那份“痛”!思考:该不该高价买回文物,说出理由教学预设指导策略非常支持倾听理由,并举例引导:自家被强盗抢走的东西,你会从强盗手中买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