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概论 名词解释
流通概论
第一章1.流通:广义的流通,如水的流动,空气的流动,是指一种物质的流通;狭义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与信息流。
2.期货贸易:是指远期进行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其一般形式是交易双方先就交易商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交货期和交货方式等签订合约,而实际的货款交割则在规定的期限内以实物交割,或非实物交割即补齐现货与合约的价差,或出卖合约等方式履行。
3.分工与交换形式:分工的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这一分工改变了原始部落集狩猎与采集于一体的传统生产方式,出现了不同部落分别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于是出现了物物交换;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形式由W-W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转变为G-W-G',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单一化,而商品交换是解决生产单一化与需要多样化矛盾的有效手段。
第二章1.三次产业的划分:世界各国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可大体划分为三种:一是以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否统一为标准确定第三产业部门,两个过程统一时则划入第三产业,否则划入第一或第二产业;二是以生产者离消费者的远近为标准依次归入一、二、三产业;三是以产业是否有形为标准。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由前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组成。
而第三产业又划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勘探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水利业。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事业、文化艺术事业、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
流通概论名词解释
零售要素组合:零售要素组合也叫零售营销组合,是指零售商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各种营销要素的组合。
物流合理化:所谓物流合理化,就是使物流设备配置和一切物流活动趋于合理。
合理即合科整理,具体表现为以尽可能的物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
百货店:指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若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配送中心:接受并处理末端用户的订货信息,对上游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根据用户订货要求进行拣选、加工、组配等作业,并进行送货的设施和机构商业者流通政策:商品结构:商品结构是指符合公司市场定位及商圈顾客需要的“商品组合”。
商圈:商圈,是指商店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简单地说,也就是来店顾客所居住的区域范围。
第四方物流: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第四方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
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正规连锁:由总公司管辖下的许多分店组成,它往往具有行业垄断性质,利用资本雄厚的特点大量进货,大量销售,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处于同一流通阶段,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并由同一经营资本及同一总部集中管理领导,进行共同经营活动,由两个以上单个店铺组成的组织化的零售企业集团。
仓储式商店:仓储式商店是指以经营生活资料为主的,储销一体、批量销售、实行会员制的商店。
商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是指广泛采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实现经营设施的机械化、自动化,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流通概论名词解释(全)
1分工:组织或个人各自从事不同的工作或活动。
2交换: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相互提供各自活动及其成果的行为。
3商品流通: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
4垂直竞争:指零售商与批发商、制造商等为争夺渠道权利或渠道利益而进行的竞争。
5分配:把社会产品分归国家、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6流通产业: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7消费者合作社: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专业化流通组织,是由城市消费者自愿联合,以集资入股的形式成立的一种流通组织,其经营目的是提高消费者的经济福利而非赚取利润。
8流通渠道:促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而由商品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等流通机构构成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
9、销售促进:通过向顾客提供超额的价值和奖励以使其在特定的时段内光顾商店或者购买商品的营销行为。
(不需要支付媒体很多费用,但提供超值服务和奖励也会增加零售商成本)10、销售过程:销售人员为促进顾客做出购买决策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
11、网络营销:借助于因特网、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12、直复营销:也叫直接回应的营销。
它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个性化的沟通媒介或沟通方式向目标市场成员发布产品信息,以寻找对方直接回应的营销方式。
13、市场区域:市场区域是指市场的地理规模、位置,以及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
14、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是指市场中最终用户的数量。
15、正规连锁: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商店以上的零售业或餐饮业组织。
16、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17超级市场一一是指采取自选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态。
18第三方物流一一又称契约物流或外包物流。
从广义上理解,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企业自营物流而言的,凡是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按照货主要求所从事的物流活动都属于第三方物流;从狭义上看,第三方物流是指能够提供现代化、系统化、定制化和连续性、增值性物流服务的物流服务企业。
流通概论
电大流通概论名词解释
名称解释B1.百货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进货、管理、运营,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需求的零售业态。
2.包装:是指物品在运输、保管、交易、消费时,为保持物品的价值、性状,使用适当的材料、容器对物品进行包封、保管的技术和物品被保护的状态。
3.便利店:是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
4.变更追加保证金:是指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或当交易账户有较大的风险时,清算机构可能会瓢会员另行增加一笔资金,或会员要求客户也另行增加一笔资金,这部分另行增加的资金通常叫作“变更追加保证金”。
5.播种方式:是把所要本着的同一品种货物集中搬运到理想货场所,然后按每一货位所需的数量分别放置,直到配货完毕。
C1.超级市场:规模相当大的,成本低、毛利低,销售量大的自我服务的经营机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对食品、洗涤剂和家庭日用品的全部需要服务。
(我国指:采用自选方式以销售食品为主,生鲜品占一定比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店。
仓储式商店:是指经营生活资料为主的,储销一体、批量销售、实行会员制的商店。
2.产业用户:是指通过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而获得利润的营利性组织,具体包括生产或制造类产业用户和服务类产业用户。
3.场内经纪人:是交易所中数量最多的交易人,他们是客户进行买卖的场上代理人,靠收取佣金获得收入。
4.冲动购买品:是指顾客事先并无购买计划,因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直接受到刺激而临时决定购买的商品,如糖果、风味食品等。
5.橱窗:是店铺的眼睛,是店铺展示商品、介绍商品、信息、刺激购买的重要手段。
6.仓储式商店:是指以经营生活资料为主的,储销一体、批量销售、实行会员制的商店7.仓储式连锁:是指以经营生活资料为主,储销一体、批量销售、实行会员制的商店一。
D1.代理配送:又叫中介配送,是指从事配送业务的企业通过与上游厂商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下游企业或零售店铺形成稳定的配送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社会化配送。
【免费下载】流通概论学习自测题
流通概论学习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2、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3、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4、零售:是指对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5、零售商业: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的产业。
6、业种:是指零售商业的行业种类,通常按经营商品的大类将零售商业划分为若干个业种,强调“卖什么”。
7、业态:是指零售商业的经营形态,通常按销售方式不同将零售商业区分为若干个业态,强调“怎么卖”。
8、零售要素组合:也叫零售营销组合,是指零售商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各种营销要素的组合。
9、百货店:是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
10、超级市场:市规模相当大、成本低、毛利低、销售量大的自我服务的经营机构,其目的是为顾客提供食品、洗涤剂和家庭日用品的全部需要服务。
11、专业店:一般是指某一大类的商品,导购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顾客对某大类商品选择需求的零售店。
12、连锁店:主要是指流通领域种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连接起来,实行标准化服务,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商业组织。
13、正规连锁店: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以上的零售业或饮食业,也成所有权连锁。
14、特许连锁店:又称合同连锁、加盟连锁或契约联合,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零售企业经营方式。
15、自由连锁:是一种自由自愿的连锁经济组织,由几个志同道合的单店比较随意地组成连锁集团。
16、便利店:是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
17、仓储式商店:是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格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商店。
流通概论 第1、10、11章课后题资料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深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商品交换——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3,商业——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
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二,判断1,只要有社会分工,就一定会有商品交换。
×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
2,商业完全代替了生产者的交换职能。
×商业从生产中独立出来,使商品生产者摆脱了很大一部分交换事务,但并不能安全替代生产者的交换职能。
3,商业的事业内容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商品交换,而不是组织内部的产品分配、调拨。
√4,制造商或消费者的购销活动也是重要的商业活动。
×5,按流通阶段进行分类,可将商业划分为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
√6,批发商业是“城市服务产业”,零售商业是“城市形成产业”。
×三,选择1,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A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B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C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
2,解决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D交换)3,商业的主要构成要素是(A必须以营利为目的B必须有独立的组织D必须从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4,零售商业三次革命的代表性业态是(A百货店B连锁店C超级市场D购物中心)。
四,简答1,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是什么?答: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2,简述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商业为什么能够产生?答:在自然经济中,没有产品交换也能进行生产。
然而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于是,再生产过程也就表现为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的统一。
商品交换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
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3.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4.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5.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6.商品供给: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7.商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8.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9.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10.自愿让渡: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交为原则,实现自主的商品交换11.货币流通:指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1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13.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1.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各类市场内部子市场之间的和市场中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2.市场主体:即企业、居民、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市场主体在交换活动中所形成的地位,市场主体结构又可以分为市场买者结构和市场卖者结果3.市场空间结构:是指市场要素在不同交换范围(即不同空间)的分布和关联状况。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可划分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4.市场时间结构:是指由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与交换物位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交换形态的分类市场,并由此导致的结构状态。
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整理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3.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4.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5.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6.商品供给: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7.商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8.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9.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10.自愿让渡: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交为原则,实现自主的商品交换11.货币流通:指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1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13.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1.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各类市场内部子市场之间的和市场中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2.市场主体:即企业、居民、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市场主体在交换活动中所形成的地位,市场主体结构又可以分为市场买者结构和市场卖者结果3.市场空间结构:是指市场要素在不同交换范围(即不同空间)的分布和关联状况。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可划分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4.市场时间结构:是指由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与交换物位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交换形态的分类市场,并由此导致的结构状态。
流通概论(1.1.2)--流通的产生电子教材
第一单元 流通的产生一、什么是流通1.流通的定义最早的流通定义是由孙冶方提出的,他认为,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
由不断进行着的亿万次交换所构成的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
有社会分工,就会有交换;有社会化大生产就会有流通过程,这就是流通一般。
孙冶方的“流通一般”中的流通指的仍然是商品流通,而之所以称之为“一般”,意指商品流通不是资本主市场经济的专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存在商品流通,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组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我们本讲提到的流通是指劳动产品或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是指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包括各2.马克思对流通的定义马克思将流通定义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的交错在一起。
这全部的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马克思的流通概念,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是商品流通,第二是货币流通,第三是资本流通。
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流通主要是指简单的商品流通,即为先卖后买。
他所说的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流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即总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商品流通停止而停止。
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即货币作为流通的起点,首先转化为商品,然后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3.流通企业流通企业的产生根源于分工与交易的两难冲突,流通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以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流通活动为事业内容的企业。
流通企业主要由流通环节中的各类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专门从事物流配送的物流企业三类企业构成。
批发企业主要是指各种为转售而从事商品销售的企业。
零售企业是指主要为消费者家庭或个人销售商品,同时提供服务的流通企业。
物流企业是指专门为批发、零售企业完成包括运输、报关、储藏、包装、装卸、加工等综合功能的独立的社会流通经营实体。
二、流通是如何产生的1.三次大分工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分工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流通概论复习提纲剖析
一.概念1.交换: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互相提供各自活动及其成果的行为。
2.信息流:是指信息从产生、发送到接收、分析处理、反应的运动过程。
3.产业:经营活动具有同类属性的集合。
包括:同类商品市场,同类技术及工艺,同类经济活动。
4.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济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5.流通功能:是指流通在商品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职能。
6.流通机构:是指所有参及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机构,也叫流通主体。
广义的流通机构除专业化流通机构外,还包括生产者及消费者。
7.消费者合作社:是由城市消费者自愿联合,以集资入股的形式成立的一种流通组织,该组织以微利价格向社员消费者提供商品,满足社员的生活所需。
8.水平渠道系统:水平渠道系统是流通渠道内同一层次的假设干企业采取横向联合的方式,以合资或合作等多种方式组成新的渠道系统。
9.零售经营要素:是指零售商在进展经营活动过程中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需要进展设计和管理的各种营销要素。
10.独立批发商:也称商人批发商,是指不依附于生产部门,独立从事批发交易活动并对所经营的商品拥有所有权的批发商。
11.共同批发商:是指为了及大型制造商、大型批发商或大型零售商相抗衡,而由复数中小零售商组成的共同批发企业。
12.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也可称为环境物流。
13.物理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假设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4.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及效劳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5.流通政策:是以商品流通为适用对象的公共政策,即社会公共机构为了矫正市场失败、促进流通产业开展、协调流通活动、保障竞争的公平及公正、保护消费者权益及其他社会公共利益而对商品流通领域的公开介入。
流通概论复习纲要
流通概论复习纲要《流通概论》复习纲要一、名词解释:交换商品流通流通产业流通功能物流服务商流通渠道零售商圈经销代理商批发独立批发商流通服务商商品交易所物流供应链包装电子商务经济全球化二、简答;1、个人消费者的需求有哪些特征?2、现实中的商流形式有几种?3、流通产业的特征有哪些?4、流通的功能有哪些?5、零售的概念、特点与功能?6、简述零售经营要素的内容?7、商业街的概念、特点与功能?8、何谓“经纪”?经纪有何特点?9、简述批发商用户的购买特点?10、何谓“物流“?物流活动的功能要素有哪些?11、供应链管理的本质特征有哪些?12、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对流通的影响?13、何谓“流通信息”?其特征及对流通的作用有哪些?14、零售国际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三、论述题:1、试述社会经济系统的构成及其职能?2、结合实际阐述流通对生产、消费和分配的作用?3、试述批发市场的主体、交易规则与交易方法?4、分析外资零售企业中国市场扩张的战略特征?四、单项选择:1、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出现了()A、物——物交换B、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C、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D、以电子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手工业与农业分工是人类的()大分工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3、按性别、年龄分工是属于()分工形式A、自然分工B、内部分工C、社会分工4、()是商品交换产生的前提A、社会制度B、剩余产品C、社会分工5、“商流”是指()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A、商品实体B、商品所有权C、商品信息D、商品生产者6、将国民经济划分成三大产业,流通属于()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7、商品所有权能够转移的首要条件是()A、商品能满足消费者需求B、适当的交易价格C、良好的沟通渠道8、流通方式的第二次变革是()A、货币的出现B、专业化商人的出现C、电子计算机、网络在流通中的应用。
9、商品的()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称为物流过程A、商品所有权B、商品实体C、商品的经销权10、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称为()A、商品价格B、商品成本C、商品流通成本11、商品在流通渠道内以价值形态转移,表现为()A、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转移B、商品所有权在渠道成员之间的转移12、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中,商品所有权至少要转移()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13、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权转移称为()A、物流B、商流C、信息流D、客流14、从生产领域经批发、零售到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中,商品所有权权转移()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15、商品从生产者经零售商流向最终消费者。
流通概论笔记期末总结
流通概论笔记期末总结一、流通概论的基本概念1. 流通: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质转移和信息传递过程。
包括采购、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
2. 流通方式:直销、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等不同的商品流通方式。
3. 流通业态:商业、物流、金融等不同的流通业态。
4. 流通渠道: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组成的商品传递渠道。
二、流通渠道的组成和运作1. 直接流通渠道:生产者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其中可以包括生产者零售、生产者特许经营等模式。
2. 间接流通渠道:包括批发零售流通渠道和代理商流通渠道。
3. 批发渠道:生产者将商品批量销售给中间商,中间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和包装后再销售给零售商。
4. 零售渠道:商店或超市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5. 代理商渠道:生产者通过代理商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代理商在销售过程中扮演了信息传递、市场开发、销售推广等角色。
三、流通企业的运营管理1. 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计划、供应商评估、采购合同管理等,旨在获得最佳质量和价格的原材料和产品。
2. 仓储管理:包括仓储设备的选择和布局,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等,旨在提高仓储效率和产品及时性。
3. 物流管理:包括运输管理、包装管理和配送管理等,旨在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4. 销售管理:包括销售计划、销售预测和销售渠道管理等,旨在提高销售业绩和拓展市场份额。
5. 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协同和供应链优化等,旨在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6. 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商品销售和交易的形式,旨在提高销售效果和拓展市场。
四、流通概论的应用实践1. O2O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通过线上渠道引流、线下渠道互动,实现线上线下流通的有机融合。
2. 微信支付: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实现线上线下支付的便捷化和快速化。
3. 物流外包: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通过专业设备和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4. 供应链金融: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流通企业提供融资、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
流通概论知识点总结
流通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流通的概念与作用1. 流通的概念- 流通是指商品和服务在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传递和交换过程。
- 流通是指货物、劳务和资金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从一个经济单位传递到另一个经济单位过程。
2. 流通的作用- 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满足社会需求- 扩大市场规模- 丰富人民生活- 促进社会生产- 资金流通,推动社会经济运转二、流通环节1. 生产者- 生产者是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单位,包括各类生产企业、农牧业、渔业、采矿业等。
- 生产者通过生产活动获得产品和服务,并将其送到市场进行交易。
2. 批发商- 批发商是指以规模较大为主要特征,通过购进商品或服务取得所有权,按较低价加点后转销给零售商或其他经济单位的商业企业。
- 批发商在流通环节中发挥着调节市场的功能,为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搭建桥梁。
3. 零售商- 零售商是指将批发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以零售价格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企业。
- 零售商在流通环节中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商品和服务直接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渠道。
4. 消费者- 消费者是商品和服务最终的使用者,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 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向生产者提供市场需求,推动市场流通的运转。
三、流通方式1. 直接交换- 直接交换是指商品和服务直接以换物或劳务交换的方式进行流通。
- 直接交换方式在早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最早的交易形式。
2. 间接交换- 间接交换是指商品和服务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交换的方式。
- 间接交换方式的出现标志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交易的规模和效率。
3. 线上交易- 线上交易是指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方式。
- 线上交易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提高了交易效率和便利性。
四、流通方式的优缺点1. 直接交换优点:节省货币流通成本,直接满足双方需求。
缺点:交易范围有限,需求匹配难度大。
流通概论作业答案(全)
作业1一、填空题1.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2.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3.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几乎同时产生,并具有同样的悠久历史。
4.从总体上看,影响零售商业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法律、宏观经济、消费者需求和竞争状况等等。
5.零售要素组合的各种要素包括:商品、价格、顾客服务、广告与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和选址。
6.在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次革命性的变革:百货店的产生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连锁店的产生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超级市场的出现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
7.零售业态优劣的判定标准是:竞争优势性、连锁适应性、运营“两便性”。
8.就商业而言,一个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批发商业的发展,又取决于零售商业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1.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深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业种与业态:是商业的经营对象,即商品的种类,是按商品别对商业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业态指的是商业的经营方式或商品销售方式,即经营形态,是按经营或销售方式的区别对商业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3.零售要素组合:也叫零售营销组合,是指零售商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各种营销要素的组合。
零售要素组合的各种要素包括商品、价格、服务、广告及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选址等。
4.正规连锁:亦称为联号商店、公司连锁、直营连锁。
国际连锁店协会的定义是:“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以上的零售业或饮食业,也称所有权连锁。
(完整版)商品流通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具有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3.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4.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5.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一般包含有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6.商品供给: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7.商品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8.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9.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存在供过于求的状态,因而卖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时的市场态势10.自愿让渡: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买卖双方以自愿成交为原则,实现自主的商品交换11.货币流通:指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1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13.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1.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及各类市场内部子市场之间的和市场中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2.市场主体:即企业、居民、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市场主体在交换活动中所形成的地位,市场主体结构又可以分为市场买者结构和市场卖者结果3.市场空间结构:是指市场要素在不同交换范围(即不同空间)的分布和关联状况。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可划分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和世界市场4.市场时间结构:是指由市场主体间的权利让渡与交换物位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交换形态的分类市场,并由此导致的结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通概论B 百货店是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进货、管理、运营,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需求的零售业态。
便利店又可以叫做便民店或方便店,是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
C 仓储式商店=是指以经营生活资料为主的,储销一体、批量销售、实行会员制的商店。
超级市场是指采取自选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态。
超级市场产生于1930年的美国纽约,被称为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
D 代理配又叫中介配送,是指从事配送业务的企业通过与上游厂商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下游企业或零售店铺形成稳定的配送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社会化配送。
代理商是指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在一定范围内以委托人的名义代理委托人从事销售或采购业务,而对代理商品不拥有所有权的批发商。
第三产业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是指国民经济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
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又称契约物流或外包物流,是相对于卖方即销售方的第一方物流和买方即采购方的第二方物流而言的,凡是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按照货主的要求所从事的物流活动都属于第三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同样是相对于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物流而言的。
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第四方物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并构筑更大规模、覆盖面更广的物流信息平台。
电子商务是指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的各种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与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有以下特点:交易过程电子化;交易市场虚拟化;交易对象特定化;交易高效化。
F 分销权:指的是面向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进行商品分销的权利。
入世以后,我国将首次向外国公司提供分销权,取消现有法规限制,3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服务限制,分销权将在批发、运输、维修等行业中实施。
54辅助商品是指在价格、品牌等方面对主力商品起辅助作用的商品,或以增加商品宽度为目的的商品。
G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共同配送=是指多家企业共同组建或参与只由一家公司独立进行的配送作业,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实现整体的配送合理化。
购买力流出是指本地区购买力被外地区所吸引,具体表现为本地区顾客到外地区购物。
购买力流入是指本地区对外地区购买力的吸引,具体表现为外地顾客来本地购物。
购买特征:休闲购物为主,随机购物,滞留时间一般在5-7个小时;一个购物中心可以支撑40万人口的消费集群。
购物中心:是指商业企业的一个集中设施,按其商圈选拔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形态,并将这一设施的多种店铺作为一个整体来计划、开发、所有和经营,同时拥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
它既不是一种企业,也不是一种业态,而是由众多店铺构成的一个集中购物设施。
购物中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居民区购物中心;二是社区购物中心;三是地区性购物中心。
关联商品是指同主力商品或辅助商品共同购买、共同消费的商品。
J 集客地是指能够使顾客集聚的场所,如剧院、电影院、公园、车站、码头、机场、医院等场所都是重要的集客地集体一价制指在商品交易所内,众多的买方和卖方通过双方竞争,不断调整价格与数量关系,从而在一个价格水平上共同达成交易的一种定价方式。
经纪公司指商品交易所中专门从事接受非会员委托进行期货交易并收取佣金的代理公司。
经纪人也称掮客,是指既不取得商品所有权,也不实际取得商品,而只是在买卖双方之间从事介绍、撮合,促进双方成交的商人。
L 连锁店亦称联号商店。
在西方是指属于共同所有的联号零售商店集团。
这些商店在一家总店控制下,经营相同的业务,采用集中进货和集中决策的零售商店。
而在我国,连锁店主要是指流通领域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连结起来,实行标准化服务,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商业组织。
零售业态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零售商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零售商业在选址、商品组合、营业时间、技术服务及销售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则导致零售业态形式越来越多,并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相应的变迁。
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是指对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零售商品组合,就是一个零售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品的结构。
它通常包括若干商品大类,即商品系列。
每个商品系列又包括数目众多的商品项目(又称商品品目)。
零售企业在经营中,可以专门经营一个商品大类,也可以经营几种不同大类的商品,由于商品组合方式不同,会形成企业经营的不同特点。
因此认真研究商品组合的策略,对于零售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零售商业=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业。
它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或批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零售要素组合也叫零售营销组合,是指零售商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各种营销要素的组合。
零售要素组合的各种要素包括商品、价格、服务、广告及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选址等。
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活动)内容的盈利性事业,其在内容上,相当于第三产业的第一层次中的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
流通金融:是指批发商或零售商向制造商、零售商或个人消费者提供的商业信用,其具体形式有分期付款、赊销、信用卡、各种购物券及消费信贷等。
流通主导权: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依据流通参与者在流通渠道中发挥作用的不同而确定的对流通渠道的主导控制权。
谁获得了主导权,谁在流通中就拥有了主动地位,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流通主导权已经转移到零售商手中。
M 卖场与通道卖场就是直接用来陈列商品进行商品销售的场所;卖场通道是连接顾客与商品的桥梁,因此,通道的设计首先要方便顾客的通行。
P POS系统是销售时点管理系统的简称。
它是利用第三类收款机(即POS收款机)进行销售数据的实时输入,系统实时处理销售业务,并进行经营业务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统。
配送:在中国被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配送中心是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批发商业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
再销售者是指通过转卖商品而获得利润的营利性组织,具体包括批发商与零售商,是二次及其以下的批发商和零售商。
批发市场指集中进行现货批量交易的场所。
批发市场既不同于集市和商品交易所,也不同于单体批发商,是一个独特的批发组织,具有媒介功能、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
批零系数:一国或一个地区批发贸易交易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值,这一指标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批发和零售力量的对比。
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近年的批零系数呈现了下降趋势,即批发弱化,零售强化。
S 社会分工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的不断深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深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商商品陈列指商店通过各种工具与设施向目标顾客展示商品。
对一个商店来说,商品陈列主要有两种,即橱窗商品陈列和卖场商品陈列。
一般情况下,商品陈列是指卖场的商品陈列。
商品供给指在某一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经营者提供和可能提供给市场出售的产品。
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商品交易所指集中进行一种或数种商品的期货交易的场所。
商品结构:是零售企业在一定的经营范围内,按一定的标志将经营的商品划分成若干类别和项目,并确定各类别和项目在商品总构成中的比重。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包括商流、物流和信息流。
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
商品流通的时间效用指由于商品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非同步性和非一致性而使流通成为必要。
商品流通网络指各种流通组织和当事人根据商品的自然流向原则,把各种商业网点联结起来的流通有机体。
商品流通政策指国家为实现商品流通的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方针或原则,以及政府对商品流通活动的干预行为,主要有关商品流通的法律、法规、规划、计划、对策,以及政府对商品流通的直接指导等。
商品目录是零售企业根据企业的销售目标,把应该经营的商品品种,用一定的书面形式,并经过一定的程序固定下来,成为企业制定商品购销计划及组织购销活动的主要依据。
它是零售企业在商品经营范围内确定商品品种结构的进一步具体化和规模化。
一般它包括经营商品目录和必备商品目录。
商品组合是一个零售企业经营的全部商品的结构,它通常包括若干商品大类,即商品系列。
每个商品系列又包括数目众多的商品项目(又称商品品目)。
商圈是指店铺能够有效吸引顾客来店的地理区域。
商圈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商圈、次级商圈和边缘商圈。
商圈分析是指经营者对商圈的构成情况、特点、范围以及影响商圈规模变化的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
商圈分析是选择店址,制定、调整经营方针和策略的重要依据,商人批发商也称独立批发商,是指不依附于生产部门,独立从事批发交易活动并对所经营的商品拥有所有权的批发商。
商业: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
商业产出弹性系数:是商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使国民经济增长多少百分点,是衡量商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指标。
商业产出弹性系数指商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使国民经济增长多少百分点。
其计算公式为:商业产出弹性系数=商业产出(增加值)额÷国民经济总产出额(或GDP)商业增长贡献额:是指商业增长使当年国民经济增长多少百分点,是衡量商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商业增长率×商业产出弹性系数商业增长贡献率:是指商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额(增长率)占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重(份额),是衡量商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指标。
商业者流通政策是指针对专业化的流通机构及其行为的流通政策,如大型零售商业政策、中小商业政策、商店街政策、购物中心政策、商业业态政策、连锁商业政策等等。
商业自动化:是指广泛采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实现经营设施的机械化、自动化,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生生产者流通政策指针对生产者流通行为的流通政策,如制造商的直销或销售代理政策、农业合作社或供销合作社政策、产品安全政策、质量表示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