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风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乌道情,起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原是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相传,道情的专用乐器也成了“八洞神仙”手中的法宝。南宋时,开始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乐器。明清以来流传甚广,有些书香子弟应试落榜或怀才不遇,就用它来消遣解闷。据说:“明朝宰相严嵩落魄时曾在义乌唱过道情,义乌曲协原址养济院内有严嵩的泥塑一尊。”也有因家道中落,用此工具沿街乞讨,谴责时弊,劝人行善。

义乌道情传统演唱形式一般以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现代也有小乐队伴奏),有时分主唱和帮唱。渔鼓、简板,是道情艺术最主要的特色乐器,它们源远流长,音色别致,风格独特,数百年来与艺人们形影相伴,不离不弃,已成为道情艺术的象征,民族乐器的瑰宝。艺人演唱时将渔鼓斜托于左手肘,鼓面朝右下方,右手击拍鼓,左手指拍,鼓、拍相互配合以掌握节奏过门。唱词基本上七字句,也有几十字的长句,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内容多以民间传说故事、传奇为题材,也说地方新闻轶事,故俗称“唱新闻”。道情有“摊头”、“正本”、“长篇”三种。“摊头”篇幅短小,以唱为主,多在正本前加唱。“正本”又叫戏文,篇幅较长,有表、白、唱等表现手法,每场以2-4小时为度。长篇则分场演唱,长的可达几十场次,如传统曲目《万花楼》、《七星剑》等。旧时因艺人多为盲人,主要以师徒传承、口头传授,死记硬背为主,也没有文字记载。其中唱腔可按本人嗓音自定高低,自由发挥;说唱道白全用乡音土语,一字一句妇孺能解;唱腔道白脸谱化,即“一人多角”。故事里的各种矛盾冲突,各种人物对话与情绪表达,可运用真假嗓音等手段予以生动形象模仿。

义乌道情的音乐,其唱腔和伴奏的特点是六多:在唱腔上,句末音、花音、装饰音多,长音、微滑音多,连白带唱多,显得唱与伴奏声韵互为交替,融为一体。演唱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义乌道情唱腔可分为平调、悲调、苦调等,节奏可分为紧板、平板、中板、慢板、地方新闻轶事,故俗称“唱新闻”。

义乌道情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特色浓郁,有着较为广阔的活动阵地和较为广泛的受众队伍。它历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艺术青春犹在,并后继有人,成了义乌存活下来的一个最为古老、最为庞大的艺术宗族。同时,道情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块民族艺术的活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