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中国历史,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强大的王朝也会转瞬即亡。秦朝不可谓不强大,秦始皇凭借前面几代人的经营,吞并了诸侯,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秦二世继位后,没有施行仁政,却把以前的苛政发扬光大:大兴土木,繁刑严诛,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终于在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动下,900失期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大乱,没几年秦帝国就烟消云散。所以刘邦打进咸阳后的一个简单的“约法三章”就让关中的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坚决拥护。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上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隋朝消灭陈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但是却只存在了37年,《贞观政要》中记录了魏征的评价:“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对于强大的隋朝和秦朝两世而亡的原因,我认为在通过战争统一国家的时候,需要竭尽一切手段调动社会资源,群众承受能力已到极限,矛盾已积累到相当程度,王朝建立后,凭着开创者的威信,表面上看社会稳定,但实际上是暗流涌动,如果继任者没有及时的与民休养生息,那么只要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可能再次引发社会动乱,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体制的改革和建设还不够完善,出现了一些经济失调、利益失和现象,导致群众心理失衡、社会失序。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腾飞,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XX年的GDP更是超越日本,成为排名在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国家统计局公布XX年基尼系数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漠视群众对正当利益的诉求,甚至自恃政治资源与民争利,再加上一些政府官员贪污腐化、飞扬跋扈,严重侵害了民众的各种权益,使得干群关系恶化,冲突加剧。如果说郭美美的“干爹”、李启铭的“我爸是李刚”、李天一的“海淀银枪小霸王”等事件引发人们对社会上纨绔子弟行为的鄙视,对为富不仁的愤怒,而烟草局长韩峰的“性爱日记”、房管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安监局长杨达才“表哥”、前段时间媒体上炒得火热的“房叔”、“房姐”、“房婶”等与原铁道部长刘志军的374套房产的“米粒之光与日月争辉”更是让群众领会了什么是没有最腐只有更腐,直接引发群众对政府官员的仇视,现在网络上对官员的死亡,不论他是因病、因公还是意外,网上很多的评论跟贴是一片叫好之声“中午加餐”,这种现象令人感叹社会失去思考的同时,更应引起党政干部的警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一般情况下,群众会将不满隐藏在心里,只在私下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留言、歌谣等形式发泄,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却表明,群众的不满已转化为实际行动。以“瓮安事件”为例:一个叫李淑芬中学女生在夜间溺水身亡,有人怀疑凶手是其三个同伴,但经公安机关调查后,这三人无罪予以释放,于是有传言说三人中的女生是县委书记侄女,另外两个男生和当地派出所所长有亲戚关系,又有传言说元凶是副县长的孩子,死者的家人因上告被打住院抢救;最终由于处理不当,一起普通的民事案件演变为最多时有2万人参加的群体性事件,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被冲击焚烧。其实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该县在开矿、拆迁安置的时候,民众的利益受侵犯,而一些干部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法粗暴,并肆意动用警力,政府在处理李淑芬一案以及在对待示威群众时表现出的简单武断的处理方式成为事件的导火索。再看“启东事件”:因政府决策的不透明,引发群众对生存环境的担忧,结果上万名的群众游行示威,冲击市政大楼;其背后的原因是该地环境治理长期得不到改善,群众对此有怨言。如果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群众就会对政府失去信任,因此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贞观政要读后感
贞观政要读后感1 最近一段时间,我再读了唐朝的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该书主要记述了唐太宗在“贞观”年间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其中的一些至理名言,发人深省,在当前仍具有借鉴意义。
“贞观”年间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也因此而名垂青史,为后世帝王所深羡。《贞观政要》作为一个盛世的经验总结,为后世知晓创易守难的帝王所重视,影响深远。我认为,《贞观政要》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真实性。因为吴兢生于公元670年,离贞观年间不远,入仕后基本上担任史官,前后干了近40年;他担任过起居郎,掌记录现任皇帝日常言行与国家大事,对前任皇帝的起居注,在接触上有职务上的便利;另外,吴兢写史以奋笔直书见称,他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本着史家直笔原则,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唐太宗的一些过失和缺点,没有过分的粉饰。后世帝王们知道,书中所写之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空谈,是一个被实践检验过的经验总结,只要“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Fra Baidu bibliotek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江山必可“本支百世,传祚无穷”。
对官员的不信任其实就是对政府的不信任,是造成近几年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增多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XX年《社会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每年因征地拆迁、劳资矛盾、环境保护等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这些群体性事件不仅造成了人员以及财产上的巨大损失,也使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遭到严重干扰。虽然每年发生的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还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社会安定局面和党的执政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首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