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君臣鉴戒(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_君臣鉴戒原文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6)原文|翻译|全文【原文】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
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②,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
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③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④。
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
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⑤,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
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太宗曰:然。
【注释】①司空:唐时司空为大臣崇高的虚衔。
②才行:才能德义。
③化及:即宇文化及。
隋相宇文述之子,为右屯卫将军。
武德初,杀炀帝于江都,立秦王浩。
后又杀浩自立,称许帝。
二年,窦建德破宇文化及于聊城,将他杀死。
④弑逆:杀君,反叛。
⑤玄感:即杨玄感。
隋相杨素之子,曾为大将。
大业九年,起兵黎阳,围东都。
隋主命宇文述等讨伐他。
后被杀死。
【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
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
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
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
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
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
《贞观政要》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简介《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卷一·论君道》原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
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贞观政要·谏太子(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谏太子(3)原文|翻译|全文【原文】惟圣上之慈爱,训义方于至道。
同论政于汉幄,修致戒于京鄗。
鄙《韩子》之所赐,重经术以为宝。
咨政理之美恶,亦文身之黼藻。
庶有择于愚夫,惭乞言于遗老。
致庶绩于咸宁,先得人而为盛。
帝尧以则哲垂谟,文王以多士兴咏,取之于正人,鉴之于灵镜。
量其器能,审其检行。
必宜度机而分职,不可违方以从政。
若其惑于听受,暗于知人,则有道者咸屈,无用者必伸。
谗谀竞进以求媚,玩好不召而自臻。
直言正谏,以忠信而获罪;卖官鬻狱,以货贿而见亲。
于是亏我王度,我彝伦。
九鼎遇奸回而远逝,万姓望抚我而归仁。
盖造化之至育,惟人灵之为贵。
狱讼不理,有生死之异涂,冤结不伸,乖阴阳之和气。
士之通塞,属之以深文;命之修短,悬之于酷吏。
是故帝尧画像,陈恤隐之言;夏禹泣辜,尽哀矜之志。
因取象于《大壮》,乃峻宇而雕墙。
将瑶台以琼室,岂画栋以虹梁。
或凌云以遐观,或通天而纳凉。
极醉饱而刑人力,命痿蒏而受身殃。
是以言惜十家之产,汉帝以昭俭而垂裕;虽成百里之囿,周文以子来而克昌。
彼嘉会而礼通,重旨酒之为德。
至忘归而受祉,在齐圣而温克。
若其酗蒏以致昏,鸩湎而成忒,痛殷纣与灌夫,亦亡身而丧国。
是以伊尹以酣歌而作戒,周公以乱邦而贻则。
咨幽闲之令淑,实好述于君子。
辞玉辇而割爱,固班姬之所耻;脱簪饵而思愆,亦宣姜之为美。
乃有祸晋之骊姬,丧周之褒姒,尽妖妍于图画,极凶悖于人理。
倾城倾国,思昭示于后王;丽质冶容,宜永鉴于前史。
复有搜狩之礼,弛射之场,不节之以正义,必自致于禽荒。
匪外形之疲极,亦中心而发狂。
夫高深不惧,胥靡之徒;绁为娱,小竖之事。
以宗社之崇重,持先王之名器,与鹰犬而并驱,凌艰险而逸辔。
马有衔橛之理,兽骇不存之地,犹有于获多,独无情而内愧。
【译文】当今圣上慈祥仁爱,用最好的道德准则来对殿下进行教诫。
以前代的教训作为鉴戒。
对晋元帝好用刑法,赐太子以《》表示鄙视,看重儒家的经世致用之术将它作为治国的法宝。
学习儒学,可以了解政事的得失,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知书达理而欣喜,可以用来识辨愚蠢的人;因为不知道典故而惭愧,需要去请教有学问的长者。
贞观政要·求谏(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求谏(3)原文-翻译-全文贞观政要·求谏(3)原文|翻译|全文⑤秘书少监:唐制,秘书监下的官职。
⑥著作郎:唐制,秘书省的属官。
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等事。
⑦姚思廉(557 637):唐初史学家,字简之。
本吴兴人,陈亡,迁关中,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少时从父习汉史,得其家学。
在隋为代王侑侍读,入唐,为秦王文学馆学士。
贞观时官至散骑常侍。
⑧孥(n )戮:连同妻儿被杀戮。
【译文】贞观六年,唐太宗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见时对他们说:我曾把从古以来臣子尽忠的事迹一一看过,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就能够诚心规谏,但如像关龙逢、比干那样的处境,就不免身遭杀戮株连家人。
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难。
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得听话,但喉下有逆鳞。
你们就敢于犯逆鳞,各自进上奏书。
常能这样,我难道还怕宗庙社稷会倾覆!每想到你们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怀,所以设宴共享欢乐。
还给每人赏赐了数量不等的绢。
【原文】太常卿①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
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②,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
岂非各吠非主③,志在无二。
卿之深诚,见于斯矣。
若能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
如其怠之,可不惜也。
勉励终始。
垂范④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⑤,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一何可道!【注释】①太常卿:唐代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的官职。
②勃鞮为斩袂之仇:勃鞮,晋人。
曾奉晋献公之命去杀重耳,重耳逃走,勃鞮追上斩其衣袖,重耳奔狄。
后重耳归晋,即位为晋君(晋文公),他不念旧恶,仍重用勃鞮。
③各吠非主:狗见不是自己的主人就咬。
④垂范:把好的风范传至后人。
⑤阙:缺点,错误。
【译文】太常卿韦挺曾经上书唐太宗,指出他治理国家的功劳与过失。
太宗写了一道诏书送给他说:你所呈上的意见极其珍贵,里面的言辞和道理都值得称道,我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译文(三)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译文(三)《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三)贞观政要【原文】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
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
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惟利之所在,危人自安。
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欲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
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
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
是则毁誉①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之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惠?然才非经国②,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祸患,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得亦已明矣。
【注释】①毁誉:诋毁或赞誉。
②经国:治理国家。
【译文】况且君子和小人,外表一致,内心不一。
君子宽容别人的缺点,表扬别人的优点,危难之时绝不苟且偷生,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成就仁义的美德。
小人不知羞耻,不讲仁德,不知敬畏,不守信义,只知唯利是图,诬陷别人于危险境地自己却苟安于世。
如果将危险推给别人,那么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现在,朝廷治理国家,将重任委托给君子,可是如果政务有所偏差,就向小人打探情况。
对待君子,尊敬却很疏远。
对待小人,轻视却又亲近。
亲近小人,那么小人就会口蜜腹剑;疏远君子,那么朝廷就得不到实情。
所以对人诋毁赞誉的权利实际掌握在小人手中,而受到刑罚处置的总是君子,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能不慎重对待吗?诚如孙卿所说的:“让有智能的人谋划,那么愚蠢的人就会议论;让品行高洁的人实行,那么卑鄙的人就会怀疑,要想事情成功,怎么可能呢?”具有中等智能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能力。
可是他们非治国之才,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
更何况心怀奸邪私利,处处阿谀逢迎的小人呢,这些人难道不是国家的祸患吗?竖立直木,却怀疑它的影子不直,即使耗尽脑力也不能看到歪斜的影子,这是很明白的事。
君臣鉴戒文言文翻译
君臣鉴戒文言文翻译
《君臣鉴戒》是唐代魏征创作的文言文,作品出处《贞观政要》。
原文为:
贞观十七年,侍中魏征从容言于太宗曰:“愿陛下常以为忧。
臣观自古已来,帝王年高命短者,皆因省察不审,防闲不深之故耳。
陛下年甫而壮,精神方旺,宜常常自以为忧,居心临履,必当念慎。
愚臣自相揣度,微有知虑,愿陛下察之。
”太宗曰:“诚如卿言。
朕每思之,不敢有所忽。
又以平生所行之事,幸以为镜,使善恶得失,粗心自知。
或恐病生之忧不在它也。
”
翻译为:
贞观十七年,侍中魏征沉着地对唐太宗说:“希望陛下常常以此为忧虑。
臣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年纪大的都寿命短促,都是因为不能明察各州县官吏的情况,警戒防范也不严密所导致的啊。
陛下年纪才刚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应该常常以此为忧虑才是。
处理政务时一定要谨慎,日夜操劳不息地思考治理天下的道理。
我自认为有点智谋和见识,希望陛下能采纳我的意见。
”唐太宗说:“你说得对。
我每天都在想这些事情,不敢有所疏忽。
又以我平生所做的事情为借鉴,好的、坏的我都能知道。
或许我所患的病不在于政务操劳,而是害怕疾病会夺去我的寿命。
”。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原文及译文卷三·君臣鉴戒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
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
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
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
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
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不明。
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
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
”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
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
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魏征对曰:“臣闻鲁哀公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
’愿陛下每以此为虑,庶免后人笑尔。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
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
”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
天下既安,则瓷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
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3)原文|翻译|全文③丛脞:细碎,无雄才大略。
④以石投水:把石头投到水中,遇不到什么阻逆。
借喻君臣关系协调。
⑤心膂(lǚ):聪明才智和浑身力气的统称。
⑥盐梅:盐味咸,梅味酸,皆为调味所需。
比喻国家需要各种人才。
也用来赞美做宰相的人。
⑦俊(y ):有才德的人。
⑧伊尹:商初大臣。
名伊,尹是官名。
一说名挚。
传说他是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
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
帮助汤攻灭夏桀。
汤去世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
仲壬死后,其侄太甲当立,他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
一说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
死于沃丁时。
【译文】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书说:为臣听说国君就像是一个人的脑袋,大臣就像是一个人的四肢,只有同心协力地配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人的整体。
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脑袋虽然高贵重要,但必须有四肢的配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国君虽然英明,但必须依靠大臣的辅佐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礼记》上说:百姓把国君看成是自己的心,国君把百姓看成是自己的体,内心端正,身体才会舒畅健康,内心肃穆,面容才会恭敬。
《书经》上说:国君英明!大臣贤良!百姓安康!又说:国君无能,大臣懒惰,万事不成!所以,国君抛开大臣而独断专行地把国家治理得很有条理,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听说过。
君臣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
就像把石头投进水中,让石头顺从流水,千年才能碰上一回;而让流水顺从石头,则时刻都在发生。
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
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靠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
过去周文王游凤凰台时,系袜的带子开了,他看了看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可以使唤的,便自己把袜带系好了。
难道周文王的朝臣全都贤良,而今天的圣明时代倒没有君子吗?只不过是了解不了解,礼遇不礼遇罢了。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译文:国君其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其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度量衡,是时代一切事物的准绳。
权衡是用来确定轻重的,准绳是用来校正曲直的。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失民心。
老百姓就象江河之水一样,既可以载舟船航行,又可以使舟船覆没,所以应当谨慎地加以对待。
统治天下就象用朽了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其危险这么大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征伐》译文:用仁慈的心抚爱百姓,以礼节去对待群臣。
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务农》译文:使人民安定国家太平,责任全在于国君。
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辩兴亡》译文:嘴馋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肉吃光了,自己也就死了。
国君征收赋税不停,老百姓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君主自己也就灭亡了。
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译文:把河水弄干来捉鱼,不是得不到鱼,但明年就不会有鱼。
把树林烧光了来打猎,不是得不到野兽,但明年就不会有野兽了。
意谓对民力的使用不要“竭泽而渔”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译文:做国君所应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老百姓。
如果用损害老百姓利益的办法来奉养自身,那就象从自己的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生命也就完结了。
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译文:老百姓盼望过好日子而徭役没完没了,人民穷困不堪而奢侈的举动无休无尽,国家的衰亡常常就是由此引起的。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2)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2)原文|翻译|全文【原文】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①平②,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③以自正。
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
魏徵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
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
张子房④,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⑤,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
终不敢复有开说。
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
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⑥,今又平殄⑦高昌。
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
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⑧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⑨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
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太宗谓徵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⑩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注释】①高昌:西域国名。
②平:征讨平定的意思。
③忠謇(jiǎn):正直的言论。
④张子房(?前186):即汉初大臣张良。
⑤废嫡立庶:嫡,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正支,跟庶出相对。
这里指汉高祖刘邦打算废掉妻生的太子盈,立妾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
⑥圣德光被:君王的恩德像阳光一样普照天下。
⑦平殄(tiǎn):平定消灭。
⑧管仲、鲍叔牙、宁戚:三人都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大臣。
⑨寡人:古时帝王、诸侯的自称,意谓寡德之人。
⑩公:对人的尊称。
【译文】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因为平定了高昌,在两仪殿招待各位大臣。
席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高昌如果不丧失作为臣子的礼节,怎么会遭到灭亡呢?我每次平定了一个地方,都心怀畏惧,勉励自己切莫骄奢淫逸,应该把接纳忠言、纠正自己的错误作为自己的责任。
治理国家就要任用贤良正直的人,罢免奸邪谄媚的人,不要听信小人的谣言,以免误解了正人君子。
无论做什么都要谨慎,国家就可望得到太平。
贞观政要·纳谏(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纳谏(3)原文|翻译|全文【原文】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①以马死杀人,晏子②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③了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注释】①齐景公(?前490):春秋时齐国君,名杵臼。
齐庄公的异母弟。
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在位时刑罚残酷,许多人被处刖足之刑。
②晏子(?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
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③庶事:平常的事情、杂务。
【译文】唐太宗有一匹好马,特别喜爱它,常在宫里饲养,有一天这匹马没有生病却突然死掉了。
太宗对养马的宫人很生气,要杀掉他。
长孙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请求数说养马人的罪状: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第一条罪。
让国君因马杀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们国君,这是你第二条罪。
诸侯知道了,必定轻视我们齐国,这是你第三条罪。
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曾经读书读到过这件事情,难道忘记了吗?太宗听了这话才平下气来。
他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启发帮助我,对我很有好处。
【原文】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①,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②,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然而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③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
言甚切至。
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
因赐帛五十段。
【注释】①九成宫:唐代宫名,皇帝避暑的地方。
原为隋仁寿宫。
②紫极:皇位。
有时也指皇宫。
③秦皇、汉武:即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
【译文】贞观七年,太宗要巡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道:陛下身处高位,如果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那么就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
贞观政要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夫国之兴也,由人;国之亡也,由人。
其为人君,固资其德以安人;其为人臣,固资其忠以事君。
故君臣相得,国家何忧乎不治?若君不德,臣不忠,虽有尧、舜之君,不能致治;虽有尧、舜之臣,不能正君。
是以古之圣君,莫不敬贤纳谏,以保其国家。
”翻译:贞观之初,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国家的兴盛,源于人民;国家的衰亡,也源于人民。
作为君主,本应依靠自己的德行来安抚人民;作为臣子,本应依靠自己的忠诚来侍奉君主。
因此,君臣之间相互理解,国家有何忧虑而不治理得好呢?如果君主不德,臣子不忠,即使有尧、舜这样的君主,也不能实现国家的治理;即使有尧、舜这样的臣子,也不能纠正君主的错误。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无不尊敬贤能、接纳忠言,以此来保护他们的国家。
”原文:太宗又曰:“夫治国之道,必先知其所以乱,然后乃能正之。
夫乱之源,生于官邪;官邪之甚,生于赋税之不均。
故善为国者,必先均其赋税,然后议其官制。
赋税不均,则民怨;官制不严,则法纪不立。
是以古之明君,皆以节用为本,以养民为先。
”翻译:太宗又说:“治国的道理,必须首先了解其所以混乱的原因,然后才能加以纠正。
混乱的根源,在于官员的腐败;官员腐败严重,在于赋税的不均。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首先使赋税均等,然后讨论官制。
赋税不均,则民众怨恨;官制不严,则法纪不能建立。
所以,古代的明智君主,都以节约开支为根本,以养育民众为首要任务。
”原文:太宗又曰:“人君者,天地之心,万国之主。
故其视听必正,其言动必谨。
视听不正,则政事乖谬;言动不谨,则百姓疑惧。
是以古之圣君,莫不敬天爱人,以保其国家。
”翻译:太宗又说:“君主,是天地之心,万国之主。
因此,他们的视听必须端正,他们的言行必须谨慎。
视听不端正,则政事会出差错;言行不谨慎,则百姓会感到疑虑。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无不敬重天意、爱护人民,以此来保护他们的国家。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到《贞观政要》中强调了君臣关系、治国之道、百姓福祉等方面的思想,体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重视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治国理念。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字词
一、《贞观政要·君道》原文:君者,国之元首也。
治乱安危,系于一人。
译文:君主,是国家的首脑。
国家的治理、安定与危难,都依赖于一个人。
字词解释:1. 君:君主,国家元首。
2. 国:国家。
3. 元首:首脑,最高领导人。
4. 治乱:治理与混乱。
5. 安危:安定与危难。
二、《贞观政要·任贤》原文:任贤,国之宝也。
得贤,则国治;失贤,则国乱。
译文:任用贤才,是国家的瑰宝。
得到贤才,国家就会治理得很好;失去贤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字词解释:1. 任贤:任用贤才。
2. 国之宝:国家的瑰宝,比喻极其珍贵的人才。
3. 得贤:得到贤才。
4. 国治:国家治理得很好。
5. 失贤:失去贤才。
三、《贞观政要·崇儒》原文:崇儒,国之基也。
尊儒,则道兴;轻儒,则道废。
译文:崇尚儒家思想,是国家的基石。
尊重儒家思想,道德就会兴盛;轻视儒家思想,道德就会衰败。
字词解释:1. 崇儒:崇尚儒家思想。
2. 国之基:国家的基石,比喻根本。
3. 尊儒:尊重儒家思想。
4. 道兴:道德兴盛。
5. 道废:道德衰败。
四、《贞观政要·赏罚》原文:赏罚,国之柄也。
赏罚不明,则法度不行;赏罚有信,则法度必行。
译文:赏罚,是国家的权柄。
赏罚不明确,法律制度就无法执行;赏罚有信用,法律制度必然得到执行。
字词解释:1. 赏罚:奖赏与惩罚。
2. 国之柄:国家的权柄,比喻权力。
3. 法度:法律制度。
4. 赏罚不明:赏罚不明确,指赏罚不公正。
5. 赏罚有信:赏罚有信用,指赏罚公正。
五、《贞观政要·用人》原文:用人,国之重器也。
用人得当,则国强;用人不当,则国弱。
译文:用人,是国家的重器。
用人得当,国家就会强大;用人不当,国家就会弱小。
字词解释:1. 用人:选拔和使用人才。
2. 国之重器:国家的重器,比喻极其重要的事物。
3. 用人得当:选拔和使用人才得当。
4. 国强:国家强大。
5. 国弱:国家弱小。
《贞观政要》中的这些文言文翻译和字词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家的思想,以及他们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说苑》日:“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
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
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
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四曰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
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
六曰家国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
是谓六正。
何谓六邪?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浮沉,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
三曰内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妒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廷之乱,如此者,谗臣也。
五曰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
六曰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
是谓六邪。
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治。
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
”《礼记》曰:“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
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译文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审慎。
要根据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务必精减官员人数。
所以《尚书》说:‘只选取贤良和有才能的人做官。
’同时《尚书》还说:‘官员不在多,在于用人得当。
’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说不根据才能选择官员,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一样。
《诗经》有句话:‘参谋的人如果多了,决策的时候反而不知所从。
’孔子说:‘官员不处理政务,官吏怎么会得到精简呢?’孔子还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毛。
’这些至理名言都载入史册,数不胜数。
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数。
”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
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帮助我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
听说你们每天要处理几百件诉讼,这样整天阅读公文都来不及,怎么能够帮助我寻访贤才呢?”于是唐太宗下令尚书省把细碎的事情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冤案被延误应该奏请皇上这样的大事,才交给仆射处理。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夜里总想着民间的事情,有时到半夜还睡不着,就是担心都督、刺史能否安抚百姓。
所以在屏风上记下他们的姓名,坐着躺下都可看看,他们在任上如果做了好事,也都记在他们的名下。
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到也听不到远处,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
这些地方长官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特别需要选择得力的人。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
治国古鉴(3)
治国古鉴 04欲闻善言须用诤臣不明尔德,时天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诗・大雅・荡》你的本性昏愦糊涂,是身边左右没有贤明的人。
你的本性昏愦糊涂,因而没有好的三公卿士辅佐。
明:完美。
尔:你。
时:是。
背:背后。
侧:两侧。
陪:陪臣。
卿:公卿,大臣。
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
《荀子・臣道》敢于向君主直言进谏的人,敢于为了正义而与君主据理力争的人,能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的人,敢于冒着危险,帮助君主矫正过失的人,这些都是国家真正的忠臣,是国君的至宝,明智的君主尊敬厚待这些人,而昏庸的君主却认为他们是祸害。
谏、争、辅、拂之人:指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的四种忠臣。
拂(bì):矫正。
暗:昏暗。
惑:糊涂,昏庸。
贼:害。
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
《荀子・臣道》正义之臣受到任用,那么朝廷就不会偏邪不正;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受到信任,那么君主的过错就不会延续很久。
颇:偏邪不正。
谏、争、辅、拂之人:指坚持原则的四种忠臣。
不远:不会延续很久,此处指错误能及时得到纠正。
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
《荀子・子道》古时有万乘车马的大诸侯国如果有敢于谏诤的直臣四人。
它的领土就不会减少;有千乘车马的国家有敢于谏诤的直臣三人,它的国家就不会有危险。
说明有敢于说话的直士是国家安全和强大的重要保证。
乘(shèng):古代兵车四马拉一车叫乘。
争:同“诤”,规劝,批评。
封疆:疆界,领土。
削:减少。
贤主所贵莫如士。
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
言直则枉者见矣。
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
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贤主所崇敬的莫过于贤士。
之所以崇敬贤士,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
言谈正直则邪曲就显现出来了。
君主的通病,在于既想知道邪曲的情况,却又厌恶正直之言。
这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至呢?枉:邪曲。
选自《贞观政要》唐太宗许敬宗君臣对的译文
【原文】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响马恶其光辉,天地
之年夜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成听,听之不成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面前无人说?”太宗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选自《贞观政要》)【译
文】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
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
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路途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
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佳人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响马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陋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成听信,听到之后,也不成传布.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
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诽语,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诽语,可能会决。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贞观三年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贞观三年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翻译: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
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谏良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能够和谐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如果君主自以为贤明,大臣又不去纠正君主的过失,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残暴淫虐,大臣们不敢进言,最终因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导致亡国,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
这件事刚过去不久,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耻笑啊!”。
《容斋随笔 汉士择所从》《贞观政要 君臣鉴戒》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
洽言于人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
”遂南之武陵。
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操召见,与论天下事。
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遂诣操。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材料二: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徵曰:“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
至于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
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徵对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
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
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
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袁公好谋A无决B难与C共济D大难E吾将更举F以求G主H子盍去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审,指慎重,与成语“审时度势”中的“审”词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3)原文|翻译|全文
③丛脞:细碎,无雄才大略。
④以石投水:把石头投到水中,遇不到什么阻逆。
借喻君臣关系协调。
⑤心膂(lǚ):聪明才智和浑身力气的统称。
⑥盐梅:盐味咸,梅味酸,皆为调味所需。
比喻国家需要各种人才。
也用来赞美做宰相的人。
⑦俊(y ):有才德的人。
⑧伊尹:商初大臣。
名伊,尹是官名。
一说名挚。
传说他是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
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
帮助汤攻灭夏桀。
汤去世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
仲壬死后,其侄太甲当立,他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
一说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
死于沃丁时。
【译文】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书说:
为臣听说国君就像是一个人的脑袋,大臣就像是一个人的四肢,只有同心协力地配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人的整体。
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脑袋虽然高贵重要,但必须有四肢的配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国君虽然英明,但必须依靠大臣的辅佐才能把国
家治理好。
《礼记》上说:百姓把国君看成是自己的心,国君把百姓看成是自己的体,内心端正,身体才会舒畅健康,内心肃穆,面容才会恭敬。
《书经》上说:国君英明!大臣贤良!百姓安康!又说:国君无能,大臣懒惰,万事不成!所以,国君抛开大臣而独断专行地把国家治理得很有条理,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听说过。
君臣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
就像把石头投进水中,让石头顺从流水,千年才能碰上一回;而让流水顺从石头,则时刻都在发生。
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
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靠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
过去周文王游凤凰台时,系袜的带子开了,他看了看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可以使唤的,便自己把袜带系好了。
难道周文王的朝臣全都贤良,而今天的圣明时代倒没有君子吗?只不过是了解不了解,礼遇不礼遇罢了。
伊尹是有宰国的陪嫁之臣,韩信是从项羽手下逃亡的大将。
商汤给伊尹以礼遇,在伊尹的帮助下,成就了帝业;汉高祖请韩信登坛拜将,于是在垓下成就了帝功。
如果夏桀不嫌弃伊尹,项羽施恩于韩信,难道会丧失已成之国而做亡国之虏吗?还有微子,他是商纣王的骨肉同胞,武王灭商以后受封于宋;箕子是位良臣,为周武王陈述《洪范》,孔子称赞他的仁德,没有人不赞成。
《礼记》上说:鲁穆公问子思:被放逐的朝臣,仍为原来的君主服丧,古来有这种情况吗?子思说:古代的君主,用人时以礼相待,辞退时也以礼相待,所以量不在朝,仍有为君主服丧的礼仪。
然而现
在的君主,用人时恨不得搂在怀里,辞退时恨不能推下深渊。
不兴兵讨伐他就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服丧之礼?齐景公问晏子:忠臣是如何对待君主的?晏子说:君主有难不以身殉,君主流亡不相送。
齐景公说:君主为臣子分封土地,加官晋爵,为什么臣子要这样对待君主呢?晏子说:忠臣的建议被采纳,君主就会终身无难,忠臣还为谁而死呢?忠臣的规劝被接受,君主就会终身太平,臣子又去为谁送行呢?如果忠言不被采纳,有难而死,这是妄死;如果臣子不进献良言,等君主死了去相送,那是虚伪的忠诚。
《春秋左氏传》上说:崔杼杀死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府大门外,有人问他:齐庄公死了吗?晏子说:难道只是我的君主死了吗,我也死了。
那人又问:送别了吗?晏子说:是我的罪吗?君主为了国家而死,我也会跟着死。
如果君主是为了自己死的,不是他的亲戚,谁会为他痛哭,为他而死呢?于是开门而入,抱着齐庄公的尸体痛哭,过后,又站起来大步离去。
孟子说: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会视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做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仇敌。
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的礼节,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然而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