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的波点时尚

合集下载

草间弥生跨界合作

草间弥生跨界合作

人在抓狂的现实世界中,突然拽住那么
一条可以掀开的门帘,门帘后是走出迷 宫的隐秘通道。人们在这个自命为“精
神病艺术家”设置的镜像中,找到了艺
术,找到了时尚,以及隐藏的自我,这
就是草间弥生的魔力。
跨界合作:LV
2012,一系列以草间弥生招牌波卡 圆点为设计的服装、鞋子、饰品、 太阳眼镜及包包皮件等限量商品与 iPhone App 应用程式
跨界合作:香港海港城
2010,海港城再次与日本殿堂级艺术大师草间弥生合作,于 圣诞节期间推出2011年年历供顾客换领。此年历共收录了多 张草间弥生的相片特意为“香港血癌基金”筹款。
2010,草间弥生和海港城合 作的草间弥生系列雨伞
草间弥生:艺术的商品
从1990年代开始,草间弥生除与众多品牌跨界合作,推出带有浓厚 圆点草间风格的产品,并开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跨界合作:奥迪
2009,草间弥生带着她著名的大南瓜 亮相德国奥迪100周年纪念展。草间 弥生的红色波点搭配奥迪的R8车款— —当代艺术结合汽车工艺的搭配,让 视觉感觉相当强烈
跨界合作:丰田
2010爱知三年展(国际知名艺术展)上,丰田 汽车携手日本当代代表 艺术家草间弥生打造了一批“草间弥生”版丰田普锐斯。当代艺术 结合最前沿混动汽车工艺的搭配之下感觉相当的强烈。
草间弥生与圆点
画着浓重的眼妆、戴着一头灿烂的酒红色头发、身穿圆 点图案短上衣——很多时候,草间弥生在人们眼中是 一个“怪婆婆”。在几十年里,她近乎偏执地画着各种 各样的圆点,作品中无穷无尽的圆点时常让观者混淆了 真实和虚幻的界限。
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 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 岁左右就开始运用 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 ,她的服装全部由自己设计。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 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印记。

波尔卡圆点是怎样流行起来的?

波尔卡圆点是怎样流行起来的?

波尔卡圆点是怎样流行起来的?2011年春夏之交,多家时尚杂志宣称:风靡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波尔卡圆点(Polka Dot)又回潮了。

追踪T型台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圆点,你会发现,与其说波尔卡圆点是再度回归,不如说它从来没有退出过流行圈。

所谓波尔卡圆点是指由同一大小、同一种颜色的圆点以一定的距离均匀地排列而成的图案,简称为“波点”,这种让女人不离不弃的图案,时隔几年就会被重新翻新成为本年度的流行面孔。

不过波尔卡圆点最风光的时候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那是美剧《广告狂人》所描述的时代,该剧中到处可见跳跃的波点,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乐观、繁荣、简洁和令人炫目的热情,同时又如此单纯、有趣、充满孩子气,可以说是美国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的象征。

有魔力的圆点波尔卡圆点并非西方文化所特有,在非西方文化中,圆点意味着魔力,男性潜力和狩猎成功的几率。

南部非洲的布须曼人的岩画艺术中有各种不同的点,人类学家们把它们分为:手指点、微小点和手指斑点。

所有的点都有魔力,圆点排列得越密集,说明描绘出这些圆点的巫师法力越强大。

在西方历史的早期,波尔卡圆点代表着不祥之兆。

在中世纪的欧洲,没有机械的帮助,染工们很难把圆点在织物上排列整齐。

现代文化学者史蒂文·康纳在2003年的一篇有关织物圆点图案的文章中说,不规则的圆点不但令人联想到疾病在皮肤上引起的症状,还让人想起其他不祥之兆:比如手帕上的血迹(这是结核病的表现),衣服上的污迹(可能是流产的标志)……在《奥德赛》中,莎士比亚用一方绣着草莓的手帕贯穿全剧。

这方手帕,酿成了一场悲剧。

可以说草莓手帕把疾病、欺骗、欲望和腐败联系在了一起,集中体现了当时西方人对斑点的恐惧。

圆点并非中世纪唯一邪恶的图案,条纹同样为社会所不容,这是因为这些图案与中世纪的观看习惯发生冲突,中世纪的人习惯分出上层图案和底层颜色。

对于圆点和条纹来说,这样的解读是不可能的,对圆点和条纹给中世纪的欧洲人带来的困惑,被动画片《马达加斯加》里的那只斑马一语道破:“我不知道我是黑斑白马,还是白斑黑马。

草间弥生,波点女

草间弥生,波点女

龙源期刊网
草间弥生,波点女
作者:燕子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0年第08期
波点对于大家并不陌生,而真正掀起波点之潮的大师是一位日本前卫女艺术家——草间弥生。

从40年代起她就开始创作波点艺术画,以波点和蜘蛛网的无限延伸交织,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装饰艺术,同时配合她最喜欢的南瓜宝宝,就算是线条简单,也绝对是潮流艺术之最。

除了画画,草间弥生还是一位雕塑家、作家、电影制片人以及时装设计师,风格一贯保持前卫,就连她自己的衣着打扮也称得上是一门前卫艺术。

关于草间弥生的创作机缘,要从她10岁的时候说起。

在那个年纪她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开始被大量的幻觉困扰,但也是拜这场疾病所赐,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了一层网,它们像细胞或者分子,又或者是那些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体。

也就是那个时候她开始画铅笔画,而脑中经常浮现的给她灵感的就是这些波点。

在她看来,所有的这些都来自于幻觉,地球也只不过是来自众多原点中的一个。

草间弥生的艺术就是改变这些原点的固有形式,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续性,来营造一种无限延伸和具有动态感的空间。

这些点组成了一面巨大的捕捉网,仿佛诠释了草间弥生的
生命与思维现状。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幻觉也是创造力的源头,而其所创造出的艺术会更具有
震撼力。

现在的波点艺术已经被生活化了,在公共场所以及衣、食、住、行中都能找到波点艺术的
影子,而这已然是一种生活艺术的享受!。

喜欢镜屋和波点南瓜的怪婆婆,又在伦敦办了新展

喜欢镜屋和波点南瓜的怪婆婆,又在伦敦办了新展

喜欢镜屋和波点南瓜的怪婆婆,又在伦敦办了新展今年已 87 岁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依然没有停止她的创作和展览,从 5 月 25 日到 7 月 30 日,她与伦敦 Victoria Miro 画廊合作,再次展出了标志性的波点南瓜和绘画《我的永恒灵魂》(My Eternal Soul)系列。

带有黑色波点的黄色南瓜铺满了整个房间里,房间的墙面、地板和天花板全部铺上了镜子,让发着光的南瓜经过层层反射,就像无数南瓜在蔓延生长。

在天花板的景象中,具象的南瓜退去,留下黑色波点和黄色的光组成的两种相间色彩,影影绰绰,像是在黑色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镜子将南瓜复制并抽象化,都表达了繁殖、幻觉、补捉网(Infinity nets)等主题。

这个房间名为 All the Eternal Love I Have for the Pumpkins ,距离上一次利用镜子和波点南瓜创作的《镜之屋(南瓜)》(Mirror Room (Pumpkin))已有 25 年。

当时的创作是将黄色背景下的黑色波点铺满四面墙,中间放上镜子小屋,让波点花纹在镜子上延续,用整个房间来象征南瓜。

而在新的作品中,光影的微妙感受更明显。

“从童年开始,南瓜对我就是极大的安慰,它们告诉了我生活的乐趣”。

南瓜在草间弥生不同作品里出现,成为她对生命力的最好表达。

Mirror Room (Pumpkin)(1991)另外一个房间 Chandelier of Grief ,她用吊灯替换了南瓜。

在黑色的背景中造成了一种更强烈的装饰感,像是一块光影复杂的幕布。

第三个使用了镜子的房间是 Where the Lights in My Heart Go,她使用了抛光不锈钢做墙面投射出植物的倒影。

这种金属材料也是她所擅长的。

在 Mayfair 区的展厅里,展示了她的绘画。

这些绘画几乎没有任何具象的事物,却充满颜色和形状之间的碰撞冲击,富有浓烈的情绪。

图片来自 dezeen、Victoria Miro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香港最时尚屋顶酒吧!坐在“草间弥生”波点南瓜旁野餐

香港最时尚屋顶酒吧!坐在“草间弥生”波点南瓜旁野餐

香港最时尚屋顶酒吧!坐在“草间弥生”波点南瓜旁野餐
作者:
来源:《海外星云》2019年第12期
若要说香港地区最新流行的酒吧,PIQNIQ绝对名列前茅,偷偷隐身在城市高楼的最顶端天台,经过一番转折电梯、寻找后,推开看似安全门的门扉,穿越粉红色墙面,一颗圆又大的草间弥生红白色波点南瓜正在尽头等着每位顾客迎上门。

以“野餐风格”为主的天台酒吧PIQNIQ,圆满了繁忙香港人想靠近、亲近大自然的心,因此经营者特别找了在香港皇后大道上,整栋大多为艺文相关公司的建筑HQueen's的顶层,刻意不以玻璃隔开与自然空气的接触,仅用白色帆布、帐篷为顶,置身于27楼高空的微风与登高景观,让心情真的有种豁然开朗的宁静美感。

店名取自Picnic的读音,可爱又带点艺术搞怪的野餐酒吧气氛就是PIQNIQ想要呈现的态度,入场前的两整面粉紅色彩绘墙壁,让视线忍不住顺着往前看去,尽头就是一颗大南瓜,等着客人一起野餐。

野餐的环境以沙发、懒骨头座位为主,目的就是让来的人能亲身享受野餐乐趣。

也因此提供的餐点也“很野餐”,以可爱的野餐篮上桌,香而Q弹的法式面包,佐上各式各样起士、烟燻腊肠、燻火腿等一起享用。

野餐当然不能没有酒品与甜点,随餐能够加点的酒品,有着红白酒、香槟或者果汁能选择。

甜品首推苹果派,以法国苹果为基底,将其摆放成宛如一朵绽放的花朵一样,微酸的苹果香气引出派的甜味,让人大满足。

往右望去是离城市好近的山区,远远地还能看见山上的树影随风在摇曳。

往左看去则可在车水马楼高楼大厦之后,看见维港上轮船正在徐徐渡海、大型货船正在缓缓驶入港口,不知不觉心情也惬意了起来。

(编辑/小美)。

前卫艺术家:怪婆婆草间弥生的世界

前卫艺术家:怪婆婆草间弥生的世界

了解有趣的日本风情,从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开始。

即便你不知道草间弥生是谁,但其实每个人都见过她的作品。

甚至,在绝大多数人的衣橱里,都会有一件波点衣服。

这个女人,她的世界里全是波点,毫无例外!一个将波点做到极致的女人,这就是世界著名的圆点女王、日本超级艺术天后、话题女王——草间弥生,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之一。

草间弥生,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青年时就读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毕业后到工艺美术学校主修日本画。

1955年,草间弥生寄出自己的水彩画给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并与其通信,这是她艺术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

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展开前卫艺术创作。

然而,艺术家往往不会按照套路出牌,草间弥生也不是那种美美地画画,端庄地生活的艺术家。

深受幻觉影响的草间弥生,幼时常常企图自杀,她绝对不是一个“安分”的女子,这在她母亲眼里更是不堪。

她想象自己是大自然的一滴露水、一株植物,拥有来自天地的精华与灵感,看上去太神秘,太美好,她从来都认为自己是最美好,最厉害的。

她把自己锁在一个世界里,外面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恐惧,尤其是男人。

直到她在日本一家疗养院对面斥“巨资”买下一栋房子,以后的创作才能稍微心安。

其实,好多世界级的艺术家都经历了精神上备受煎熬的人生,毕加索、梵高等大家,都是如此。

大多数时候,艺术家会刻意隐藏自己的内心,即使表现也不会和盘托出,但是草间弥生却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完完全全、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草间弥生在作品《花(D.S.P.S)》中写道:“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前卫艺术家:怪婆婆草间弥生的世界Yayoi Kusama's Fashion WorldART EVENTS 艺事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论草间弥生波点的艺术魅力

论草间弥生波点的艺术魅力

论草间弥生波点的艺术魅力作者:张凡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的纽约汇集了许多前卫艺术家,他们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试图消解艺术与流行文化之间的界线,开创了前卫艺术发展之路。

其中,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奇女子,她以圆点为创作母题,并将圆点不断重复排列在画面、雕塑与空间中,镜子是她装置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道具,她的圆点艺术既是她内心真实表现,也是其视觉世界的物化形式,她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日本当代著名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

关键词:前卫艺术;波点;装置艺术;梦境中图分类号:G634.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8-0075-01一、草间弥生的艺术背景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足家庭,但父母感情的破裂,致使草间弥生从小性格异常孤僻,并且还患上了一种视听神经障碍症,这使得她眼前的景象仿佛隔着一张满是圆点的透明网罩。

草间弥生在7岁左右开始出现大量的圆点幻觉,在她眼中的人和物都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圆点,而这些幻化的圆点却一直相伴草间的创作生涯,疾病与艺术共存于草间弥生一生。

草间的人生转折出现在1955年她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之后,她将自己的水彩画作品寄给这位女画家,请求她指点。

1957年,草间弥生带着她的作品只身一人来到美国闯荡。

在草间弥生抵达纽约一年半后,她带着5件作品参加了与安迪·沃霍尔、贾斯培·琼斯等年轻艺术家在第十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联展,从此以后,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作品开始被纽约的评论家所关注。

草间弥生是一位集结超级艺术天后、波点女王、话题女、精神病患者等诸多称谓于一身的艺术人物!草间弥生是以密集波点视觉而为人所熟知,这位“怪婆婆”是至今为止少有的能够进入欧美艺坛核心的亚洲女艺术家之一,她比村上隆、奈良美智等人出道更早,与后者日式卡通风格截然不同,这种“弥生式”波普风格显然是上世纪纽约时代的波普风潮同流的极端化症状色彩。

课题研究论文:草间弥生圆点艺术的时装化演绎

课题研究论文:草间弥生圆点艺术的时装化演绎

74845 艺术理论论文草间弥生圆点艺术的时装化演绎一、设计灵感草间弥生是有名的经典艺术家,她被外界赋予了“圆点女王”的称号。

草间弥生这些特有的圆点就像是富有生命力一般,四处散落在南瓜、墙壁、形状各异的立体几何,甚至服装和汽车上也是。

草间弥生将她那繁复的圆点世界跟简约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本次设计的灵感便源于这些存在于平面上的圆点和简约主义风格的礼服款式的结合。

赋予这些圆点生命力,在平面圆点图形的基础上将它们变成圆形,变成立体的圆弧,从而转变成另一种效果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系列服装就是要在礼服的基本款式上进行一番再造,融合圆点的独特个性,在不违背简约风格的基础上,赋予礼服一番别致的服装特色。

二、创意构思(一)表达意图此次设计意在发展存在于各种各样平面上的圆点,赋予它们立体感和造型感,以草间弥生的圆点世界为创意进行了一次圆点变化。

将圆点变成圆球并结合草间弥生的黄金南瓜作品的造型特点,在球形里边融入一丝独特的味道。

这是一种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由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魅力,是一种自然而不掺杂任何修饰的淳朴特质。

作品在体现女性魅力的同时表达出另一种“圆点世界”的特色。

此次设计取圆形的圆润之感和包容万象的黑色来表达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特征中的统一和谐。

(二)风格定位本次设计的服装风格以简约的礼服设计款式为基础,融合了对草间弥生的圆点世界的创意再造,运用礼服大方简洁的基本款式凸显设计主题。

本次设计以简约风格为主,去掉过多的装饰,以最简单的几何造型或者是整体的线条体现服装风格。

此次设计保留了面料本身的特性,不添加任何多余的图案,服装制作表现上以轮廓简单大方和黑色为基调,以面料的多样性来丰富服装的内容。

皮革、玻璃纱、雪纺、莫代尔、蕾丝等面料的交替使用在增加了服装的多样化的同时又保持了简洁的风格特点。

以颜色的单一性和面料的多样性相配合,既丰富了服装的内容,又保留了简约而大方的服装整体风格。

(三)内涵体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前进道路,而这也是造成冲突的原因之一。

草间弥生 ppt课件

草间弥生  ppt课件
“我的父母是一场真正的痛苦,他们传统、 守旧。”草间弥生说。在她幼年的涂鸦中, 母亲通身布满圆点——这样的圆点出现在 她所有的作品中。 在后来的回忆中,这段惨淡岁月成为她艺术 的源泉:“我常常会跑到我家后面的河岸平 原,盯着一个景象任时光溜走,在那个画面 当中,亿万颗粒粒分明的白色小石头,吸饱 仲夏的阳光静静‘存在’——那是我画这 些画的神秘根源。”
39
跨界合作
2009年草间弥生为日本KDDI移动通信公司设计的波点手机袋和小狗手机支架。
PPT课件
40
兰蔻×草间弥生泡泡球的绮想花园10周年限量果冻唇蜜
PPT课件
41
兰蔻×草间弥生泡泡球的绮想花园10周年限量果冻唇蜜
PPT课件
42
奢侈品大牌LV牵手草间弥生,路易·威登的“波点艺术家系列”
PPT课件
2010年在巴黎Fiac艺博会展出的雕塑作品 《抵达宇宙——波点南瓜》
PPT课件
31
装置艺术
2001年在法国《波点幻想——无穷的镜像房间》装置艺术
PPT课件
32
装置艺术
2002年,草间弥生在悉尼的装置艺术《波点幻想——新世纪》
PPT课件
33
装置艺术
2005年草间弥生在西班牙展出的装置艺术
PPT课件
PPT课件
5
草间弥生的童年与青年时期
PPT课件
1939年,不到10 岁时, 草间弥生患有神经性视听 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幻 视。她所看到的世界,蒙 着一个巨大的网,于是她 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 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 出来—— 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 几乎伴她一生。
6
PPT课件
7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 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 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 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和 植物成为草间弥生近来创作的主题, 并已经在洛杉矶展出了“午夜怒放之 花”系列,正是因为她对童年的回忆。

波点女王

波点女王

波点女王作者:孙双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摘 ; 要:波点图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元素之一,而真正掀起这波点潮流的大师,是日本著名的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她曾说过:“地球也不过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

”她的艺术创作与个人行事风格先锋前卫,她的作品以波点和蜘蛛网的无限延伸交织,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装饰艺术,她的艺术实践非常广泛,除了绘画、拼贴画还涉及雕塑、表演、电影、装置、小说、诗歌和音乐。

她是日本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关键词:波点;幻觉;创作;延伸;无限;装饰艺术;前卫艺术中图分类号:J131.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64-01一、草间弥生的介绍草间弥生,1929年3月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1960年代在纽约成名,在那里她开始展露出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

1973年她回到日本。

她的艺术实践非常广泛;绘画、拼贴画、雕塑、表演、电影、装置、小说、诗歌和音乐,无论是对于艺术作品还是写作,草间弥生总是把自己奇特的想法寓于其中。

她十岁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她认为网状结构象征富有生机的生命本质。

回国后因患精神病住进了清和精神病院,后来就一直居住那里。

如今她已经八十多岁,是世界艺术家中身价最高之一,仍在持续创作,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览。

“疯狂”可以说是草间弥生众多标签中的一个,她总是顶着亮红色的假发,涂着红色唇膏,一身点缀着白色波点的长袖红裙,是草间弥生商标一样的标准行头。

这位被认为是日本现存的最伟大的艺术家,笼罩着一些列耀眼的光环:可以与安迪沃霍尔匹敌的波普艺术领袖、作为纽约前卫艺术先锋人物之一的亚洲女子、1993年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英国《泰晤士报》评选出的“20世纪200名最伟大的艺术家”中四位上榜的日本艺术家之一。

在2013年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了“我的一个梦”巡回展。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

通过重复、放大和 密集的图案创造出 视觉冲击力
波点与花纹的运 用增强了画面的 层次感和立体感
草间弥生的艺术 风格独特具有强 烈的个人特色
草间弥生的作品常常将平面和立体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她善于运用重复的图案和纹理将画面营造出立体的层次感。
在立体造型方面草间弥生运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如软雕塑和装置艺术将观者带入一个奇幻的三维世界。
,
汇报人:
CONTENTS
输入标题
草间弥生的生平
草间弥生的代表作 品
草间弥生作品的艺 术价值
草间弥生作品的艺 术风格与技巧
草间弥生作品在当代 艺术中的地位与评价
01.
02.
出生日期:1929 年
出生地:日本长 野县松本市
家庭背景:富裕 家庭父亲经营种 子商店
童年经历:患有先 天性视觉障碍对绘 画产生浓厚兴趣
草间弥生的创作风格独 特融合了抽象与具象挑 战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启 示我们勇于创新和尝试。
草间弥生的作品常常探 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提 醒我们关注环境保护和 生态平衡。
草间弥生的艺术成就和 影响力跨越国界促进了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理解启示我们尊重和欣 赏多元文化。
05.
草间弥生的作品 以波点与花纹为 主要特征
草间弥生的作 品风格独特对 未来艺术创作 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灵感。
草间弥生的创作 理念强调艺术与 生活的融合对未 来艺术的发展方 向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草间弥生的作 品在当代艺术 中具有重要地 位为其他艺术 家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草间弥生的创作 手法和技巧对未 来艺术创作具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艺术发展注入
获得日本文化勋章 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收藏 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重要人物 作品拍卖价格高昂

草间弥生:用圆点改变世界

草间弥生:用圆点改变世界

草间弥生:用圆点改变世界作者:格格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3年第6期格格“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家族经营种子生意已一百多年。

但由于父亲的放荡生活和离家出走导致家庭分裂,草间弥生的母亲患上了歇斯底里症,这也让草间弥生自幼形成了孤独性格。

不到10岁时,草间弥生患上了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这使她经常出现幻听、幻视。

“我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于是我开始尝试把这些斑点画下来。

”她说。

她之所以痴迷于圆点和反复使用重复图像都是来源于她的精神疾病,而这样的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也几乎伴随她一生。

在草间弥生看来,“地球也不过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而圆点就像细胞、分子一样构成整个世界,“圆点是来自宇宙的信号”。

她用它们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来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使得置身其中的观者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

但草间弥生表现出的对绘画的兴趣和潜质,像她出现的幻觉一样,被母亲认为统统是在做不该做的事情和胡说八道,母亲认为,富家女应该做的是“收藏艺术品”,而不是自己去画,更何况草间弥生的画作实在让人无法理解,而且透露出莫名的诡异。

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

“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惧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

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治亚·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您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两年后,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人家门。

草间弥生 ppt课件

草间弥生  ppt课件

34
装置艺术
2008年草间弥生在英国国际 当代艺术节的装置艺术
PPT课件
35
装置艺术
2009年草间弥生在东京奥迪展厅的 装置艺术
PPT课件
36
装置艺术
2012年3月草间弥生 在东京举办的巨型装置展
PPT课件
37
跨界合作
草间弥生×爱丽丝梦游仙境
PPT课件
38
跨界合作
草间弥生×爱丽丝梦游仙境
PPT课件
49
PPT课件
50
24
平面作品
PPT课件
25
平面作品
PPT课件
26
平面作品
PPT课件
27
雕塑艺术
2012年3月日本国家艺术中心前草间弥生的作品《南瓜》
PPT课件
28
雕塑艺术
2007年在Meier画廊展出的雕塑 《南瓜》
PPT课件
29
雕塑艺术
2009年在英国展出的雕塑作品《盛开的花》
PPT课件
30
雕塑艺术
PPT课件
14
• “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 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 强悍而具有创造性。”纽约评论家Gordon Brown 在1960 年代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 表述。
PPT课件
15
83岁时,草间弥生再次来到纽 约这座对其影响至深的城市。 她一生的作品,从她尚未到达 纽约的上世纪40年代,到其离 开纽约的70年代之后,被精心 挑选,以回顾展的形式,陈列 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一个 以“美国艺术”为名的美术馆 中。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草间弥生 波点艺术 时尚跨界 重复 无限
一、草间弥生艺术生平
草间弥生是当代著名的女艺术家,有人称她为波点女 王,也有人称她为前卫先锋、行为艺术家、雕塑家、文学家 或者电影制作人等,这些称呼都显示了人们对她的肯定和 喜爱,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她艺术涉猎之广、艺术成就之 高。她几乎是一个全才,她把精力放在任何领域都能取得 不俗的成就,不得不说她具有令人羡慕的艺术天赋和艺术 创造力。同时,她的执着精神与韧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的。笔者初次接触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感觉很纯真、很 震撼,在了解到她的成长与创作过程之后,不禁被她顽强 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感动。笔者认为,草间弥生的艺 术创作是她幼年未释放的童真的反映,是她对艺术的理解 和表达。
草间弥生的波点时尚
□廖 琼
摘 要:草间弥生是当代著名的女艺术家,涉猎绘画、装置、雕塑、行为艺术、文学、电影、时装、化妆品等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有 深远的影响。该文从剖析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和时尚跨界商品着手,研究草间弥生个性的艺术语言与表达的奥秘,并肯定了波点作 为时尚元素跨界对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所作出的贡献:不但推广了艺术,也将商业品牌的价值推至了巅峰。
1.幼时的祸与福 草间弥生 1929 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在本应该无忧无 虑成长的儿童时期,她却遭受了父母亲歇斯底里的争吵和 猜忌,导致幼年的她恐惧男女关系,性格压抑、暴躁。由于 承受了这些不该承受的痛苦,草间弥生患了神经性视听障 碍的疾病,在这种病情的影响下,她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被 一些网点所隔开,好像所有的事物上都覆盖着一层密密麻 麻的圆点。医生建议她把自己感到恐惧的东西画出来,用 以消除恐惧感和自我治疗。于是她把看到的密密麻麻的 圆点都画出来,而且不停地画。这种持续画画的方式直到 现在依然没有改变。这也给她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源源不 断的动力。 2.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草间弥生自幼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母亲 的要求下学习了日本画,虽然她不喜欢日本画的刻板与传 统,但日本画的线描技法和写生训练锻炼了她的观察力与 表现力。1945 年,16 岁的草间弥生的一幅作品入选了“第 一届全信州美术展览会”,这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也激励着 她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风格作画。1952 年,23 岁的草 间弥生在家乡举办了两次画展。画展上她的作品得到了 医学家西丸四方的欣赏和肯定,还得到了日本概念艺术家 松泽宥的肯定和资助,连当时著名的日本诗人、评论家龙 口休照都为她写了专题报道。可以说,这是草间弥生艺术 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些名人的肯定和欣赏极大地鼓舞 了她,让她对自己热爱的艺术坚定了信心。1953 年之后, 草间弥生源源不断地用画笔描绘圆点和网点,将无数点状 的、条状的元素堆积,逐渐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 式。
图3
没有大小一样的,要么毫无秩序地铺满整个画面,没有中心和重 心,要么呈一定的轨迹铺开,在密密麻麻、大小不同的铺排下,圆 点和网格仿佛在流动,让人感觉似乎有一丝风吹过来,那张画面 就会随着风呈波浪式地翻滚。这种表现手法在其之后兴起的波 普艺术和奥普艺术中都有呈现。所以有评论家说,草间弥生的 作品对美国纽约的艺术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了一些新 型艺术流派如波普、奥普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开启了综合材料艺 术、拼贴艺术的先河。康定斯基曾说过,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 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如,点在绘画中本身就是最简洁的形, 只有张力没有方向,无论什么样的点,它的内在张力总是向心
图1
5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视觉设计
ART EDUCATION RESEARCH
图2
二、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
1.无限的点和网 草间弥生喜爱用圆点描绘她脑中的世界。圆点其实叫波尔 卡点(Polka Dot),源自东欧的一种叫波尔卡的音乐,在该音乐流 行的时候,唱片的封套都以圆点图案装饰,所以这种圆点也叫波 尔卡点。在草间弥生的理解中,这些圆点是细胞和分子,是属于 生命的最基本元素,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这些圆点具有 改变固有形式感的魔力,使不同事物之间产生奇妙的连续性,用 于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凝视草间弥生早期的作品,人们 总会感觉到被无数的圆点和网格包围。她画的圆点和网格从来
草间弥生艺术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在 1958 年,受到美国女画家 乔治亚?欧姬芙的启发和鼓励,29 岁的草间弥生带着两千多幅个人作 品只身赴美国纽约闯荡。美国包容的人文环境,使草间弥生如鱼得 水。很快,她就在艺术界内发展得风生水起。她在纽约古林画廊举办 展览、参加波普艺术展、组织“集合——千之船”展览……草间弥生的 作品《集积 NO.1》《集积 NO.2》《无限的镜之间——喜剧之野》等受到了 广泛的关注,并在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当时的风头胜过后来 被称为美国波普艺术先锋的安迪?沃霍尔。1966 年,草间弥生参加第 33 届威尼斯双年展,她的作品《纳尔西斯庭园》以 1500 个金色镜球获 得广泛关注。此后,草间弥生还参与过反战和平运动,用绘画倡导和 平。她自编自演的电影《草间的自我消失》不但获得了第二届安娜堡 电影节银奖,还获得了第二届马里兰电影节大奖。此后,草间弥生的 艺术创作还向文学等多个领域延伸和开拓。
草间弥生艺术生涯的第三个转折点是在 1973 年,在恋人约瑟夫? 柯内尔去世后,备受打击的草间弥生回到日本,住进了精神病院,并在 附近买下一栋楼房作为工作室。从此,她回归纯真与朴实,陆续出版 了自传和数本小说,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并相继在诸 多大城市的博物馆举行展览,如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 博物馆、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洛杉矶 博物馆、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和马德里的索菲 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等。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草间弥生陆 续与多家奢侈品公司合作,开发了诸多限量版时尚商品。这些艺术与 商业的合作堪称时尚跨界的典范。
59
图4
的。假如点不是处在方形面的中心,而是处在画面的任意一点 格的作品,一改以前关注的“生与死”主题,转而关注“宇宙的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