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团山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合集下载

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作者:杨超群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9期【摘要】作者针对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重视对太昊陵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提炼;保留淮阳县城整个风貌和建筑风格;保护太昊陵陵区内外的自然生态;对到太昊陵文化景观的游客数量要有一定的把控;保护太昊陵景观内的河水;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宣传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

【关键词】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传承;对策一、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1、人们对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观念亟待更新我国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态势非常良好,那么对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保护与传承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尤其像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要重视对其保护观念的更新和改变,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也会面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

[1]比如在以前很多大部分的相关的专家和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的工作人员,受过去那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在对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都片面的理解为這种传承和保护都应该先对其精神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但他们的这种观念和保护、传承的方法是有问题的,也是不符合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需要的。

2、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太昊陵文化景观遗产造成了一定破坏和改变淮阳县城整个城镇的环境都极具特色可以说是风景宜人、古色古香,而太昊陵的位置又在淮阳县城的中心城区,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淮阳县城的经济也进行了招商引资,尤其对太昊陵附近的古城区进行了一些重新的设计和规划,从而就对该区域的居民区和建筑进行了一定的拆迁和改造,因此也吸引了许多的开发商聚集到此进行楼盘的建设,但是这些规划和改造都对太昊陵文化景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一些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展示更多的工作成果就进行了一些不当的规划,对太昊陵附近的古城区的一些比较陈旧的建筑采用了一刀切方式进行拆除,这样的强行拆除就破坏了整个区域在建筑整体风格上的协调性,也破坏了太昊陵文化景观的完整性。

云南建水团山民居地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及开发

云南建水团山民居地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及开发
第 45 卷 第 21 期
2019 年12 月
40
பைடு நூலகம்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5 No. 21
Dec. 2019
文章编号:1009 ̄6825(2019)21 ̄0040 ̄03
纵观团山村的历史发展沿革ꎬ其为西迁的张氏族人与当地的
彝人相互融合而取各自所长发展而成的村落ꎮ 汉族移民带来了
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ꎬ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样
式ꎬ才造就了汉族青砖四合院、彝族土掌房、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
房三大类型建筑的齐头并进ꎬ百花齐放ꎬ呈现出多民族聚居所特
有的建筑文化特色ꎬ 体现出前人因地制宜、 灵活变通的 生 存 智
1 地域文化对当地旅游发展的作用
团山古村地形复杂ꎬ主体村落建在山坡上ꎬ空间景观丰富ꎬ布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ꎬ在自然环境的基础
上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ꎬ是人类活动的产物ꎮ 影响
地域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
ꎮ 地域文化的差异
性体现在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应用» 一文中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方
面的可行性
[6]
局合理ꎬ建筑精美多样( 见图 1) ꎮ 公共基础设施完善ꎬ村内建有学
堂庙宇ꎬ祠堂墓地ꎬ集市贸易ꎬ防御碉楼ꎬ东西南北四个大门等ꎮ
当地因石材资源丰富ꎬ房屋建造大多就地取材ꎬ因地制宜ꎬ呈现与
周边自然环境完美契合的特点ꎮ 建筑式样多为“ 四合五天井” ( 见
地” ꎮ 是 19 世纪一座整体风貌和格局尚未改变的原生态古村落ꎬ
至今仍可感受滇南乡村特色风貌和其传统的社会人文环境ꎬ是世

云南建水团山古镇简介

云南建水团山古镇简介

云南建水团山古镇简介
云南建水团山古镇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团山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该古镇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团山古镇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南方水乡古镇,镇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古朴的街巷,保存完好。

这里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有着浓郁的南方水乡特色。

古镇内的街巷错落有致,石板路、青石桥、小河流、古井等古老的建筑和设施,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团山古镇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曾是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滇西地区的重要商贸集散地。

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文化遗迹和历史建筑,如团山古城墙、团山古街、团山古桥、团山古庙等,这些都是团山古镇的重要文化遗产。

团山古镇还有许多美食,如团山米线、团山糕、团山酸菜鱼等,这些美食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非常值得一尝。

此外,团山古镇还有许多手工艺品,如团山剪纸、团山手工编织品等,这些手工艺品都是当地的传统工艺品,非常有特色。

团山古镇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地方,这里的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美食丰富,手工艺品精美,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云南的历史文化,品尝当地的美食,购买当地的手工艺
品,那么团山古镇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我县建设城乡统筹的生态经济示县的重要软实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工委、县文化委、文管所、文化馆等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文化委、县博物馆、非遗馆、三峡文博园等部门和展馆,凤鸣镇氏宗祠、耀灵鸣凤书院、盐大路、清水孟伉故居、云安古镇、老县城遗址、旧县坪遗址、谭佑铭故居、程德全故居等文化遗址考察调研,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社会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与此同时,调研组到渝中区、巫山县、忠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我县是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他文物点1196处。

**年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及审核工作,普查全县可移动文物数量23**8件套。

**年4月,顺利通过市级专家对**县“一普”数据的抽查审核工作,成为市首家通过抽查的收藏单位。

(一)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逐渐规。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和市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渝府发[**]26号),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县在**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府发〔**〕57号),编辑出版了《**文物概览》。

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三峡移民迁建中,兼顾了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

典型代表就是飞庙和三峡文物园的异地搬迁保护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重点文物修缮工作初见成效。

云南楼兰古城罕见的活的历史遗存团山古村无一不是艺术作品

云南楼兰古城罕见的活的历史遗存团山古村无一不是艺术作品

云南楼兰古城罕见的活的历史遗存团山古村无一不是艺术作品时间积淀的文化,融在人们的精神深处,也融在生活的点滴里。

建筑,是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渗透着建造者的思想意识。

团山建筑的精美没有因历史的久远而衰败,世代有人居住,许多老房子的木头虽经百余年,仍然不朽。

团山也因此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

云南建水团山古村张家花园摄影:卢清国时间的指针拨回明洪武年间,来自山西的商人张福,见团山“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形式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滇”,欣然带领家人三迁梓里,定居于此。

一个秉承中原文化的家族,在与边地文化的融合中树起古色古香的一帜。

个旧的锡矿,于清朝末年为滇南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建水城里的朱家花园因此兴起,建水西庄镇的团山张家族人也以此发家。

怀着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他们将财力投入到家乡建设当中,一座座颇具中原传统建筑风格的房屋拔地而起。

云南建水团山古村张家花园摄影:卢清国团山以张姓人居多,传说张家老祖宗活到了二百多岁,问为何长寿,他在一张纸上写下百个忍字,为后人留下了'百忍'家训。

张氏宗祠的门联为'大启万年新世界,恪守百忍旧家声',横批为'书香世第'。

忍,忍耐、忍受、容忍、忍辱负重,这就是张家的家训吧。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楹联不仅是写在纸上挂在门外的,而且作为其家族的处世哲学而代代传承。

在与外村人的相处中,也恪守百忍家风,以忍让著称。

六百多年过去,生生不息的张家人为古老建筑注入生命的质感,使团山成为活着的民居文化博物馆。

因建筑质量、完好程度和文物价值堪称中国古民居建筑一绝,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保护名录项目。

云南建水团山古村张家花园摄影:卢清国张家花园张氏家族的发迹和张家花园的建盖,都在清代末期。

那时的张家一贫如洗,其子张国义、张国明跑江外做生意,赚到了一点钱,便买几匹马到个旧厂给老板驮荒跑运输。

团山民居详细介绍

团山民居详细介绍

团山民居详细介绍团山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团山民居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团山民居的历史、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团山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南靖县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为了避免战乱和盗贼的侵袭,开始建造高墙和城堡式的住宅。

这些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团山民居。

团山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满、蒙、藏、侗、苗等多种民族的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二、建筑特点1. 建筑布局团山民居的建筑布局非常讲究,通常由正房、两侧厢房、后院和围墙组成。

正房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厢房是客人居住的地方,后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围墙则是用来保护家庭安全的。

2. 建筑结构团山民居的建筑结构非常复杂,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功能,例如起居室、卧室、厨房、储藏室等。

每个房间都有明确的分工和用途,使得家庭生活更加有序和便利。

3. 建筑装饰团山民居的建筑装饰非常精美,通常使用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等多种工艺,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价值。

建筑装饰中常见的图案有龙凤、花鸟、山水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三、文化内涵1. 家庭观念团山民居强调家庭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非常重要。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支持,形成了团结和谐的家庭氛围。

2. 社交文化团山民居也是社交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经常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

这种社交文化也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 艺术文化团山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

从建筑结构、装饰图案到家具用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总结团山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团山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它融合了汉、满、蒙、藏、侗、苗等多种民族的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公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

公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

公园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摘要: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公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深入了解公园文化遗产的价值、现状以及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本报告将首先介绍公园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公园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最后提出保护与传承公园文化遗产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章公园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点1.1 公园文化遗产的定义公园文化遗产是指在自然景观中蕴含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建筑物、艺术品等,具有一定开放性并供人们休闲娱乐、学习研究的场所。

1.2 公园文化遗产的特点公园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自然与文化:公园文化遗产是在自然景观中融合了历史、文化元素的独特场所。

(2)具有开放性:公园文化遗产应该对公众开放,供人们进行休闲娱乐、学习研究等活动。

(3)文化传承与创新:公园文化遗产应该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第二章公园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问题2.1 公园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目前,公园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存在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1)部分公园文化遗产受到了一定的保护,如故宫、颐和园等著名景区。

(2)公园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得到了有效的宣传和展示。

(3)一些公园文化遗产配套设施的修复与完善,提高了游客体验。

2.2 公园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公园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许多公园管理者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

(2)保护措施不到位,缺乏科学、综合的保护规划和手段。

(3)商业开发对公园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度商业化使得文化遗产变味。

第三章公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与建议3.1 加强公众教育加强公众对公园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引导公众正确对待、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

3.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公园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义务,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其核心是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紧扣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从多个角度剖析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历史渊源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传承,是乡村的精神支柱。

在乡村文化遗产中,古建筑、传统技艺、风土人情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反映了乡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历史变迁。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就是在守护乡村的记忆,传承乡村的精神,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珍惜乡村的历史与传统。

二、文化传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这份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传承好乡村文化,才能够保持乡村的底蕴和特色。

通过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乡村的文化创造力和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多元价值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多元的价值。

首先,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其次,乡村文化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内涵,是研究乡村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的重要资料。

此外,乡村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吸引游客也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的增长点。

四、政策扶持为了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建立健全乡村文化遗产的登记管理制度,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五、社会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乡村居民、乡镇机构、文化爱好者等都应当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来。

通过社会参与,可以形成乡村文化保护的合力,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传承。

建水团山:云南的“楼兰古城”

建水团山:云南的“楼兰古城”

建水团山:云南的“楼兰古城”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4年第03期出建水县城十多公里,就到了被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的团山村。

其实古老的建水(古称临安)城已经是古建筑的博物馆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有临安豪宅朱家花园。

团山村则建于清末年间,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古建筑群,其建筑质量、完好程度和文物价值堪称中国古民居建筑中的一绝。

团山的古民居建筑有一寺、三庙、八大厅、十二“五大间”之说。

一寺为大乘寺,三庙为上庙、下庙和家庙(张氏宗祠),厅是官人办公用的“厅事”,即官府的办公室,民居中有此厅的有八处,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及门牌29、82号,五大间即五间大瓦房连在一起,具有此规模的民居有十二座,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知雯园等。

拥有如此规模和霸道名字的古宅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呢?团山现存的古民居是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同时巧妙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样式,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及纵横组合连接而成的建筑院落,涵盖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传统形式,其建筑的精美没有因历史的久远而衰败,世代有人居住,许多老房子的木头虽经百余年仍然不朽,团山也因此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

张家花园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其华美精细程度可与建水朱家大院相媲美。

张家花园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寨门、一进院、二进院、祠堂和碉堡组成,共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

张氏宗祠座落于村中央被称为“四方街”的小广场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门前一棵大榕树是众多古村落的典型特征,其建筑虽不算特别,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

宗祠正堂的门框上悬挂着一副对联,左联为“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右联为“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为“百忍家风”,一副对联便将团山村张氏的历史清晰概括。

明朝洪武年间,张氏族人自江西移居至此,与当地彝族和睦相处,随后形成了以张姓为主的汉族移民与土著彝族结合而成的传统村落,现存有完好的传统民居15所和古寺、庙、祠6处。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与案例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与案例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与案例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各个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

因此,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以及案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维护历史的连续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一座古建筑、一幅名画或者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保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力量源泉。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文化遗产本身的原貌和历史性;二是通过开展科学的修复、整理和研究等工作,提升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知名度;三是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手段,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研1. 地方政府与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举足轻重。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例如,在古建筑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并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参与保护工作。

此外,地方政府也通过政策扶持、宣传推广等手段,鼓励和支持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除了政府的努力,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组织通常由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他们通过自发行动,筹集资金,组织志愿者等方式,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

他们的行动不仅丰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量,更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

三、文化遗产传承的案例研究1. 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传承敦煌壁画是世界上重要的艺术瑰宝之一,但面临着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举措,包括定期修复、环境保护以及数字化保存等。

试论建水团山村张氏百忍文化

试论建水团山村张氏百忍文化

指 挥 机 关 l 卫 指挥 使 司 , 兵 50 人 镇 守 滇 南 。 随 后 明廷 在 洪 临安 驻 60
武 十七 年 至 二 十 二年 的 五 年 之 中 , 江南 、 广 、 西 数 万 人 迁 往 令 湖 江 建 水 , 启 开 发 建 水 序 幕 。在 这 场 移 民大 潮 中 , 开 江西 绕 州 府 鄱 阳 县 许 义 寨 的 张福 随着 迁 徙 来 到 建 水 , 居 于府 城 西 关 外 蓝 头 坡 , 迁 始 后 至 张 宝 石寨 。 因 喜 团 山 “ 川 毓 秀 , 俗 醇 美 , 势 耸 拔 , 山环 山 风 形 众 拱, 甲于 全 境 ” 而“ 而 居 之 , 百 世 之 业 ” , 移 建 。 张福 的两个 儿子 张山 和 张海 分 家时 , 山 留在 本 地 , 张 张海 移 居 大
山 张 家 亦 不例 外 。 二 、 忍 文 化 的 解 剖 与 现 代启 示 百 忍乃 是 汉 字 中 的会 意 字 , 又是 形 声 字 , 意是 心 字 头 上 一 把 利 会
团 山村 的建 村 历 史 可 以追 溯 到 60年 前 的 明朝 初 期 。洪 武 十 0 五 年 ( 32 , 18 ) 明将 金 朝 兴 平 定 临 安 , 置 临 安 府 治 , 时 设 立 军 事 设 同
界 纪念性 建筑 遗产 基金会 列 入 当年世界 濒危 1 处 文化 遗产名 录 。 0 0 团 山村 百 忍 文 化 的 主体 内 容

实 世 界 上 最难 战胜 的 , 是 别 人 , 是 我 们 自 己。 人 有 七 情 六 欲 , 不 就 七情 者 , 人 的 七 种 情 感 : 喜 、 、 、 、 、 、 ” 即 “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六 欲 者 : “ 、 、 、 口 、 ” 人 在 人 与 人 之 间 , 泡 在 这 些 情 与 欲 为保 持亲 情 , 将一 只磁 盘 一 分 为 二 , 两兄 弟 各 执 一半 , 以便 日后 相 认 。随后 , 留在团 山的张 山一 支竟“ 孙 繁衍 , 彬然 而成 巨族” 子 彬 。

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中的保护与开发——以泉州小山丛竹为例

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中的保护与开发——以泉州小山丛竹为例

【城市文化研究】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法宝”之一。

然而,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使遗迹和人们的生活、文化旅游和时代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对此,国家给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供我们参考,如: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在云冈石窟考察时讲到,“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2019年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前门东区步行察看街巷风貌时讲到,“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小山丛竹是泉州旧八景之首,因唐代大文豪欧阳詹、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在此活动而闻名于世,其位于泉州市城北模范巷,地势较高,又有曰为清源山“龙脉”之地的说法,故历代贤人名士慕名前往此地瞻仰寻游者不绝,文风鼎盛。

此处历史上留有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纪念朱熹的过化亭,弘一法师晚年居所晚晴室,宋代修建小山丛竹书院、小山丛竹石牌坊等古迹,可惜至近现代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大部分历史文化遗迹被毁,场地也成为泉州市第三医院住院部及其附属建筑,古迹仅存小山丛竹石牌坊和晚晴室三开间硬山式建筑。

泉州市相关主管部门成立专家小组,从史料、地理环境、社会调查等多方面对小山丛竹的保护和开发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估,制定可行性保护和开发方案,经过多方努力,最后得以将小山丛竹文化公园呈现在大众面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图1)。

一、修旧如旧,建造公园式博物馆(一)修旧如旧修复之前,小山丛竹遗址只剩下石牌坊和晚晴室老屋,石牌坊刻有“小山丛竹”四字,落款“晦翁”,晦翁为朱熹的字。

吉林西团山文化概述及其文化价值

吉林西团山文化概述及其文化价值
・化
吉林 西团山文化概述 及其 文化价值
翟 敬 源
( 吉林 市博物馆, 吉林 吉林 1 3 2 0 1 1 ) 摘 要: 西 团山文化以其在 东北乃至全 国考古、 地方历史与民族研 究等学术界 的广泛影 响对于打造 吉林 市城 市文化形 象和文化品牌 也具有着重要 价值 和意义。本文对西团山文化 的作 了介绍 , 并从历史研 究、 展 览展 示和旅游 宣传三个方面分析 了其文化价值 。 关键 词 : 西 团山文化; 文化 形象; 文化品牌; 文化价值 吉林市地处吉林省中部 、 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 , 三面临 究结论还不尽一致 , 有待今后有针对 I 生的开展主动发掘项 目, 在取得 水、 四周环山, 松花江穿城而过 , 地理形势优越。得天独厚 的地理环境 更为丰富的考古材料后 , 通过系统 的考古材料 比对与研究可有助于此 使吉林市 自远古时期起就有人类生活和居住 , 成为中国东北地区一处 问题的最终解决 。在西团山文化源流研究方面 , 吉林大学赵宾福教授 十分重要 的历史文化遗产地 。 从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青铜时代 的 结合辽宁考古学资料做出的研究 目前 已取得 了突破 。目前 , 西团山文 史前时代到秦汉 、 魏晋 、 唐宋直至 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 , 吉林市均有重 化晚期遗存研究应成为考古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在吉林地区的考 要的文化遗存分布 , 其 中影响最大 、 最广 的当属蜚声 中外的西 团山文 古学文化分期上 , 西团山文化之后 即进入夫余文化时期 。此前虽 已有 化。 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但对夫余文化 的进入方式 、 西 1吉林 西 团 山文化 的基 本概 况 团山文化与夫余文化 的衔接 、 两种文化如何的交汇与融合的研究相对 在距今约 3千年前 的商周时期 , 吉林市进人 了青铜时代 , 该时期 薄弱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项课题 的研究显得 十分重 在吉林市占据统治地位考古学文化的就是西团山文化 。 西团山遗址位 要 。 于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辖 区内的西 团山上 , 山呈漫 圆形 , 海拔 2西 团 山文 化 的文化 价值 1 9 6米 , 相对高度约 6 0米。山的东北麓 陡峭 , 西南坡平缓 , 为遗址分布 西团山文化作为东北地区青铜时代~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 其文 中心 区, 遗址总面积约 8 万平方米。 从2 0 世纪 3 0年代起 , 国内外考古 化价值与意义可 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家就开始对西团山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日本考古学家三上 2 . 1 历史研究价值。西团山文化作为第一个命名的东北青铜 时代 次男 、左竹仲 匕和我国考古学家李文信等先后对西团山做过考古调 考古学文化 , 其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 国著名考古学家、 西团山文 查。1 9 4 8 、 1 9 4 9年 ,东 北 大学 历 史 系对 西 团 山遗 址进 行 了两次 发 掘 。 化命名人佟柱臣先生指出“ 西团山文化在东北考古学史上是最早发现 1 9 5 0年 , 国家文物局成立东北考古发掘团 , 以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为 并提 出的一个文化。由于这个文化的揭示 , 对于周边地 区诸文化的区 团长 , 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 、 李文信 、 佟柱臣等为成员 , 对西团山遗址 分 , 提供了有益的对比资料 , 因而它对于东北考古学 的发展起 到了一 进行 了正式发掘 , 在1 9 6 4年由佟柱臣先生执笔的《 吉林西团山石棺墓 定的促进作用。” 目 以吉林大学考古系创始人、 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张 发掘报告 1 中, 将以西 团山遗址出土的遗迹和器物组合为代表的考古 忠培教授 、 吉林市博物馆董学增研究员为代表 , 众 多的东北地 区考古 学文化正式命名为“ 西团山文化” 。 西团山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处 工作者和东北 民族 与地方史研究者对于西 团山文化进行 了大量的科 正式科学发掘的东北青铜时代遗址 , 西 团山文化因是新 中国成立后命 学发掘与研究工作 , 这些工作使西团山文化在东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 名的第一个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而驰名中外。 西团山遗址作为该文化 学文化具有 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全面厘清西团山文化独特的文 的命名地 , 于2 0 0 1 年 6月 2 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 化 内涵 , 对于深入 了解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 构建东 保护单位。 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同 新中国成立 6 0多年来 ,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 , 考古工 时, 深入发掘西团山文化 自身的文化元素 , 对于全面认识东北民族 的 作者在吉林省中部 、 北部和黑龙江南部 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西团山文 源流、 分布与融合 , 社会生活也具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化遗存。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研究 , 目前学术界对西 团山文化内涵 2 . 2 展览展示价值。吉林西 团山遗址作为西 团山文化的命名地 , 具 已经有了较为 明确的认识 : 西 团山文化遗迹主要为墓葬和房址 , 墓葬 有着唯一 陛、 典型性 , 对于吉林市而言展示价值极大。 西 团山遗址 目前 多为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的石棺墓 , 晚期 出现土坑墓及婴儿墓 ; 房址 保护现状基本完好 , 但因遗址距离居民区较近, 存在着的隐患。因此 , 多为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半地穴式建筑 ; 各遗址和墓葬内出土了大量 在编制西团山大遗址保护规划 的过程 中, 应充分考虑其遗址保护的完 的斧 、 刀、 锛、 凿、 铲、 锄、 矛、 剑、 网坠 、 环状器 、 有孔石球等石器, 鼎、 鬲、 整性及其与遗址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 以实现其作为考古学文化命名 罐、 壶、 钵、 碗、 豆、 纺轮等陶器 , 斧、 刀、 矛、 剑、 饰品等青铜器以及少量 地的遗址整体展示价值 。 西 团山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众多的陶器 、 石器 、 的玉器 、 骨角器等生产 、 生活用具及装饰品。 关于西团山文化主人的族 青铜器 、 玉器 、 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 品, 其造型多样 、 品相精美 、 文化面 属问题 , 在2 0世纪 8 0 年代时曾有学者主张其为东北古 民族肃慎族的 貌独特 , 极具地方文化特色 , 可在西 团山遗址附近适当位置选址建设 支,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西 团山文化 主人的族属为东北古民族口貊 西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 以充分展示其灿烂 、 独特 的文化遗存与器物 。 族的一支 , 其社会形态处于氏族部落时期 , 尚未形成国家。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加强文化建设 的时代背景下 , 充分研究和展示 西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主要在吉林省中部至黑龙江省南部地区, 西团山文化 , 对于不断丰富吉林市历史文化 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董学增先生在《 吉林西 团山文化六十年研究成果概述》 一文 中综合各 和意义 。 . 家说法 , 指 出西 团山文化分布的四至为“ 东至威虎岭 , 西至伊 通河 东 3 ’ 旅游宣传价值。 目前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 日常 的生活方 岸, 北至拉林河流域 , 南 到东辽河北岸一线”日 , 其 中以吉林市及周边 式 , 其形式从初期的游山玩水逐步发展为深度游 、 文化游。 吉林市作为 永吉 、 蛟河 、 桦甸等地分布最为密集。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 , 吉 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 目的地城市之一 ,在继续强化冰雪雾凇旅游 、 度 林市船营 、 昌邑、 龙潭 、 丰满等 四个城区及永吉 、 舒兰 、 蛟河 、 桦甸 、 磐石 假休闲游等传统优势项 目的下,应充分发掘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 资 等五个县市共发现西团山文化遗存 7 4 0处 , 较2 0 世纪 8 O年代第二次 源 ,大力宣传推介 以西团山遗址和文化为代表的吉林市地方历史文 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 2 1 3处 , 多出了 5 0 0余处。吉林市地区西团山 化 , 将其与吉林市帽儿山、 龙潭山大遗址考古公 园项 目相结合 , 开发特 文化遗址分布密集 、 遗物典型而丰富 , 可 以确定其为西团山文化 中心 色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 吸引广大游客 、 市民及 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吉参 分布区。吉林市周边除西 团山遗址外 , 几百处西 团山文化的遗址 中较 观 、 考察。 具代表. I 生的还有二道狼头山墓群 、 东 团山遗址 、 乌拉街杨屯大海猛遗 参 考 文献 址、 永吉星星哨遗址 、 江北猴石山遗址 、 长蛇山遗址 、 泡 子沿前山遗址 【 1 ] 佟柱 臣. 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叨考古学报, 1 9 6 4 , 1 . 等。 [ 2 ] 董学增岩 林西团山文化六十年研 究成果概述Ⅲ. 博物馆研究, 2 0 0 9 , 1 . 经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瑰宝,它们见证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自然资源、促进文化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发展旅游业、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等目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非常严肃的,因为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旦遗失就无法再补救回来。

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保护、修复、调查。

其中,保护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只有先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了,才能够做后面的修复工作。

实际上,许多文化遗产的腐蚀、脱落与瓦解,主要是外来因素(如雨水、日晒等)与内生因素(如细菌、蛀虫等)的共同作用,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应该从源头、从真正的根本上去做。

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将文化遗产开发好了,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且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和风貌,并要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例如,在开发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展览等,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

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也可以为本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另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措施。

例如,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建立行政保护机构和监测机制,制定明确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多的支持。

总之,在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我们需要做到全面、系统地认识其现状和意义,依据不同遗产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适当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做出积极的贡献。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第一章介绍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的丰富资源,而旅游业则是其中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

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持。

第二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保护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崛起,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景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景区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保护理念的建立。

由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纯技术活,更重要是对保护理念的贯彻,要秉持遗产保护的公益性,重视普及文化教育,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第二,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进行全面的保护工作。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还要加强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及各种文物保护设施的考古保护。

第三,景区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强管理与推广。

要对景区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定完备的管理体系,加强文物研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价值,营造其文化氛围。

同时,景区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市场化运作,是实现景区文化的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旅游业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是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而文化遗产则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第五章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将文化遗产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保护。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和方式,保持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原貌性,同时应注重开发的可持续性。

第六章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政府、企业、民间都应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政府应该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增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

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威海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着丰富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城市。

这些非遗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威海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威海必须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以保护这些非遗文化,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一、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特点威海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包括了传统的编织、刺绣、木雕、瓷艺等多种手工艺形式。

海草编织是威海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之一。

用海草编织的工艺品包括了各种家居用品、装饰品等。

海草编织工艺在威海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威海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威海特有的文化代表之一。

威海的木雕艺术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手工艺之一。

威海的木雕工艺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主要以木雕家具和木雕工艺品为主。

这些木雕工艺品相传源于唐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工艺。

威海的瓷艺、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这些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威海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对于威海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许多手工艺人苦于无人继承,传统手工艺品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减少。

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亟待解决。

目前威海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例如设立非遗传承基地、组织相关活动和比赛等。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在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传承依赖于手工艺人的口传心授,因此在即将失传的手工艺品中,许多工艺技艺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二是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在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许多手工艺品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境地。

团山古村落多元利益主体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团山古村落多元利益主体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团山古村落多元利益主体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摘要:团山古村落旅游作为遗产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类型,被看成是推动团山发展的有效手段。

基于利益主体来探讨团山古村落旅游经营模式进行探索,尽可能的满足更多利益主体的诉求、在团山古村落旅游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是一个兼具现实背景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团山古村;利益主体;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团山概述团山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早期是彝族聚落,公元1376年左右,受明洪武年间大移民影响,张姓始祖由江西饶州府鄱江县入滇,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彝汉结合的传统村落形态。

村落占地面积18384.5㎡,建筑面积16158㎡,现有人口240户,约877人,其中张姓178户。

现存传统民居16座,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1]。

于2005年正式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2团山旅游发展现状团山旅游开发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专业的旅游开发指导,没有专门的旅游开发管理的相关机构,盲目的靠村民自身探索组织发展对团山旅游开发相当局限。

近年来虽然一直对外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但效果不明显;目前虽然有了少部分条件简陋客栈、特色作坊、垃圾桶、路灯等,但是这些基础设施过于简单,根本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使得旅游开发效益极低。

3团山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利益主体理论,源于19世纪,是一种协作或合作的观念。

[2]。

利益主体既可以单一主体形式存,也可以多元主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事物中。

多元利益主体下,各利益主体为各自的价值和立场,尽一切可能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

利益观念日趋强化,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

在团山古村多元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团山政府、团山村民、开发商、旅游者,他们在团山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各自的执行职能,以下表1分别对其分析。

表1 团山多元利益主体间关系分析表团山是各利益主体共同依托生存的空间,团山的生存发展,实际上就是各利益主体自身的生存发展。

建水县团山历史文化村的保护规划

建水县团山历史文化村的保护规划

建水县团山历史文化村的保护规划[摘要]建水县团山历史文化村的保护规划通过合理确定历史文化名村的功能,传承与发展其具有特色化的村镇格局,以建筑高度、人口容量、土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地景观、建筑整治与更新、基础设施等规划控制要素对村镇文化环境进行整体动态保护。

避免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一轮建设高潮中,对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其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价值在当代社会得到不断升华。

[abstract] : the protection of jianshui tuansh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planning through to obtain reasonable assurance functio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tern of the towns and villages, building height, population capacity, land layout, road system, green landscape,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updat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planning and control elements of the the towns cultural environment overall dynamic protection. avoid a new round in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the climax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have a huge impact, so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lu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contemporarysociety constantly sublimation.[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团山村;云南建水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conservation planning; tuanshan village;jianshui coutry of yunnan province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是国家和人类的瑰宝,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和科学研究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资源。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我县建设城乡统筹的生态经济示范县的重要软实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工委、县文化委、文管所、文化馆等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文化委、县博物馆、非遗馆、三峡文博园等部门和展馆,凤鸣镇彭氏宗祠、耀灵鸣凤书院、盐大路、清水刘孟伉故居、云安古镇、老县城遗址、旧县坪遗址、谭佑铭故居、程德全故居等文化遗址考察调研,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社会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与此同时,调研组到渝中区、巫山县、忠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我县是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他文物点1196处。

**年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及审核工作,普查全县可移动文物数量23**8件套。

**年4月,顺利通过市级专家对**县“一普”数据的抽查审核工作,成为重庆市首家通过抽查的收藏单位。

(一)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逐渐规范。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和重庆市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渝府发[**]26号),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县在**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府发〔**〕57号),编辑出版了《**文物概览》。

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三峡移民迁建中,兼顾了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

典型代表就是张飞庙和三峡文物园的异地搬迁保护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重点文物修缮工作初见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团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摘要近年来,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使云南建水县团山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变得岌岌可危。

团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紧迫性。

合理保护文化遗产,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地方建设做出贡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保护和研究的内容、重要性和紧迫性、价值和意义3方面进行论述,并对保护中存在的不当之处提出异议,期望团山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建水团山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团山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隶属西庄镇。

村落占地16公顷,古建筑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

全村人口227户,854人,以张姓、汉族为主,609人。

2005年6月21日,团山村以“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拥有“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的深厚底蕴和非凡气势,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列为“世界濒临文化遗迹”之一,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事实上,团山留给我们的不仅是19世纪汉民族建筑风格为主体的古建筑群,还有活态存在的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精神蕴涵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急剧变迁,团山文化遗产失去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处境困难,面临生存、保护、发展的严峻形势,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团山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内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我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确认团山文化遗产包括:民居的建筑群和有形物质背后的生产生活技艺、思维方式、社会组织结构、礼仪习俗、生活禁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团山600多年活态演变的历史,新旧两种文化的交织互渗,构成了团山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呈现着传统文化的特性,这些都是我们对团山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的内容。

主要包括如下:1 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遗产中最直观、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形式,其建筑的平面布局、单体建筑造型、构件上的艺术装饰,皆令人称绝。

团山民居的建造受当地地理、气候及材料、技术和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在保持和延续了中原汉族传统合院构造技术和基本性格的同时,又融入了当地民族民居的一些居住元素。

在实用艺术、造型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综合体中,以自身形象体现着传统文化内涵的象征。

既是艺术形象的表露,又是科技水平的展现;既包含历史时间的积累,又标志着文化空间的演变,深刻地反映出了传统社会的国家政治体制、时代的社会影响和民族的性格特征。

该处民居的平面布局,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整体宇宙观和血缘宗法社会的价值观。

在儒家“礼制”和“风水”观念的影响下,团山村建于一坡地上,西面背靠绵延的青山,东面临肥田沃野的平坝,泸江河自西向东穿越,村中至今保留有东、南、北3座寨门,依据“左祖右社”、“长幼有序”等传统格局,宗祠居中,四周环绕庭院,大乘寺位于西南角,庭院的分布大概依二世祖4个儿子所占的空间方位延续发展,庭院序列组合严格按照“前厅后院”、“别上下,讲分合”、“男尊女卑”等等位秩序展开,村中巷道把形式不一、大大小小的庭院有序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公私有分、内外有别的严整格局。

团山村整体布局灵活、空间丰富。

其庭院造型,依地势,正房大多坐西朝东,东侧开门立大窗,设檐廊,多为二进院。

单体多为三开间,隔连串通。

前厅后院,前厅单层,后院两层。

随着张氏家族在团山的生存发展,中原汉文化与当地彝族文化的双向互渗、杂交嫁接的动态演变,使分属彝族和汉族两大民居系列的土掌房和合院发生着交融,外来的合院建筑乡土化,乡土的土掌房外来化,团山住屋文化从分殊走向融合,得到可贵的丰富和提高,呈现了二元的住屋结构。

具体表现为:(1)汉族传统合院:屋顶形式多为单层硬山,偶有歇山、卷棚顶,排山沟滴,双坡屋面,檐口瓦当滴水,飞檐斗拱,外延装修,雀替,柱础,台基,从上到下的完整建筑结构,使民居展现出雍容华贵或朴素淡雅的风格特点;(2)土掌房的合院:构筑技术采用木构架承重,以汉族合院的标准、规范造型,但楼面、屋面均以素土铺筑,外面包以坚厚的土墙,土木构成的平顶瓦檐之下仍有精美的外檐装修,布局紧凑,小巧玲珑;(3)汉彝杂糅的合院:遵循汉族合院造型,仅把屋面外坡屋顶变成土掌房的平顶,便于农作物的晾晒。

多元化的住屋结构,是生活的记录,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提供百姓依自身财力选择住屋结构的更多可能。

民居在建筑构件上装饰了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木雕、砖雕、石雕、书法、绘画、楹联等艺术,材料、形式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丰富了团山人的审美精神生活,同时对下一代起着良好的教化作用。

民居在“天人合一”的审美环境中,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等中国独有的美学原理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进行处理,通过廊、庭院、墙、巷道的奇妙变化,把造型原本雷同相似的单体建筑变得深邃婉转、扑朔迷离。

“庭院深深深几许”、“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曲径通幽,意境深邃。

团山民居的诗意居所,蕴涵着丰富的传统生活的审美理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我们探寻传统文脉的历史依据。

2 民俗风情团山从明洪武年间开始,逐渐成为张氏族人的栖息地,团山民居见证着张氏家族的发展史,团山村至今仍以张姓居民为多,张姓居民都存在着血亲关系。

600余年的生存繁衍,张姓族人始终固守在祖先生活的地方,除了团山的自然条件优越外,家族文化、民俗文化是张姓族人精神情感、文化认同和家族凝聚力的主要原因。

在团山百姓保留的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对应的是一些相关的联系精神情感的传统民俗活动、礼仪和节庆。

民俗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起着连接与沟通的作用。

礼仪作为一种象征,是一种认同,也是一种交流的媒介。

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正是通过礼仪对新的成员予以接纳和承认。

今天,团山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婚嫁:仍流行着提亲、讨八字、合婚、包婚、上头、压床等习俗。

丧葬:人存茫茫世界,红尘若许年后,都将走向死亡。

为了让死人安宁,让活着的人满意,让亲族秩序制度化,团山村人一直重视丧葬礼仪。

即人亡后,第一天家祭,第二天展祭,第三天出殡。

还为死者超度,每隔7天请僧道念经一次,“做七”等。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团山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出门在外的团山人无论经商求学,路途多远,都会赶回家中欢庆节日,发压岁钱、放鞭炮、拜年等。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团山人煮八宝稀饭,献祖后合家共餐。

祭祖:农历正月二十,团山人在张氏宗祠内举行祭祖礼仪,用三牲献祭祖宗,念诵祭词、唱祭祖歌、耍狮舞龙等。

团山百姓保留的民俗、礼仪、节庆等非物质文化,往往给村民以传统文化最深根源的滋养,给人们的情感、精神世界、价值观念以最圣洁、最亲切的抚慰,是维系家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

3 开发利用国家对文化的遗产有“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我们在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应适当将团山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对团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在坚持政府主导原则的同时,个人也要积极献计献策。

目前,建水县旅游局、西庄镇人民政府、县文体局、建设局正在进行《建水团山古村保护及旅游开发》的项目建设,项目中“有效疏散古村人口,降低古村内建筑密度”的实施方案,笔者个人觉得应该商榷后慎行:从保护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和整体性来看,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团山文化遗产的根本性伤害。

团山文化遗产的特点就是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共存,“疏散古村人口”,就是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

如政府另辟土地建新居,迁居后的居民,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生活和思维方式、精神内涵和民俗文化的内涵能不改变吗?而“降低古村内建筑密度”,是在人为改变团山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和历史面貌。

团山的空间系列结构是历史的沉积,已有的几间现代建筑,固然有异于村中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数量极少,却正好记录、展现了团山迈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自然演进过程,对古村落原生态建筑群的整体伤害不大,但保护古建必须坚决杜绝拆旧房建新房的伤害性行为再次发生。

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改变容易,重建传统民居的物质形式也可以做到,但要恢复历史岁月沉积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团山文化遗产真实完整的存在,才是真正推动团山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团山民居作为滇南古民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在传统文化被急剧消解的现状中,保护团山文化遗产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团山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产生的文化标准化趋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消解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的精神、情感;消解着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为现代工业社会不稳定的文化观念所消解或替代。

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而传统物质文化的消解,必然带来民族群体价值观的混乱。

如果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世界文化的单质化,人类的生活就会陷入单一;而人们在物质生活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必然要表达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为了给人类留下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永葆人类的创造性,必须保持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所以,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就越要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

文化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是世界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精神源泉。

团山文化遗产在社会转型期的主要困难是:文化标准化发展趋势对团山传统文化的压制,城市化运动对团山造成的巨大影响,旅游经济对文化的挤压等。

面临的问题,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研究领域和范畴,比较复杂,解决的实际难度大,而保护工作的失误,又会形成文化遗产承续中的新问题。

解决保护团山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并保持文化遗产的本土性和独特性,使其真实完整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团山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价值、意义文化遗产是人民集体记忆的保管者,只有它能够确保文化特性的永存。

我们只有弄明白团山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价值,才能增强我们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研究的重视程度。

团山文化遗产呈现的实用、审美、艺术功能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科学、审美、教育、经济等价值资源,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有利于我们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借鉴先人智慧,永葆文化生命力和增强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实现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团山不仅是团山人的团山。

团山文化遗产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社会的共同财富,我们要保护、研究、承续其蕴涵的丰富文化资源,发挥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