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有感

合集下载

《少年中 国说》读后感

《少年中 国说》读后感

《少年中国说》读后感《〈少年中国说〉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这可真是让我心潮澎湃,感触颇多呀!梁启超先生在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他那激昂的文字,仿佛一把火炬,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激情。

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那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山区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学习用品和书籍。

那地方偏远又贫穷,去之前,我心里还挺忐忑的,不知道会面对什么样的情况。

当我们的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颠簸前行,我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

终于到了目的地,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

学校的房子破旧不堪,教室里的桌椅也是缺胳膊少腿的。

但是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又充满渴望的眼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

我们开始给孩子们分发学习用品,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过,脸上绽放出无比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有惊喜,有感激,还有对未来的憧憬。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是多么有意义。

其中有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衣服,但是很干净整洁。

他拿到新书包和文具后,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马上欢呼雀跃,而是轻轻地抚摸着,眼神里满是珍惜。

我走过去问他:“小朋友,喜欢这些吗?”他抬起头,看着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说:“喜欢,谢谢姐姐。

我以后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都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就像干旱的土地渴望雨水的滋润。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努力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怀揣着梦想。

我不禁想到,这些孩子不就是梁启超先生笔下的“少年”吗?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心中有希望,有追求。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应有尽有。

可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却在浪费着大好时光,沉迷于游戏、娱乐,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和这些山区的孩子相比,我们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敬业与乐业有感

敬业与乐业有感

敬业与乐业有感《敬业与乐业有感》篇一读完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我就像被人猛敲了一下脑袋,一下子清醒了不少。

这篇文章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似乎能打开很多扇关于工作、生活态度的大门。

我先来说说敬业。

咱就拿身边的快递小哥来说吧。

你看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员,他们每天骑着小电驴,驮着大包小包,穿梭在大街小巷。

也许在有些人眼里,这就是个很普通、甚至有点“低微”的工作。

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那可真是敬业啊!我就见过一个快递小哥,有一次下着倾盆大雨,那雨就像老天爷拿着盆往下泼水似的。

我想着这时候快递肯定得晚到了,没想到,那个快递小哥还是按时把包裹送到了我家门口。

他全身都湿透了,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落汤鸡一样,可包裹却干干爽爽的,还一个劲儿地跟我说抱歉,说因为雨大可能稍微耽搁了一点。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敬业啊!他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很重要,不管啥情况都尽量完成任务。

再说说乐业。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以前有一份兼职,是在一家咖啡店做服务员。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工作可累了,每天要站好几个小时,还要记各种咖啡的名字、做法,客人多的时候忙得晕头转向。

我心里就想:“哎呀,这工作真不是人干的。

”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我学会了做漂亮的咖啡拉花,看着自己做出来的咖啡上有个可爱的小熊或者花朵图案,那感觉就像自己是个艺术家一样,倍儿有成就感。

而且,我还能跟各种各样的客人聊天,听他们讲不同的故事。

有的客人是来这儿谈生意的,那西装革履的样子可严肃了;有的是小情侣,在这儿甜甜蜜蜜的,我就像在看爱情电影似的。

从那以后,我就觉得这工作其实还挺有意思的,这大概就是乐业了吧。

可是啊,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敬业和乐业。

就像我有个朋友,总是不停地换工作,这个工作嫌累,那个工作嫌无聊。

我就想对他说:“你呀,就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你要是能学学人家敬业乐业的态度,说不定早就干出一番事业了。

”敬业和乐业也许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是我们如果不去努力尝试,那工作就只是为了赚钱糊口,生活可就少了很多乐趣呢。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启超传读后感(一)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

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

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读《少年中国说》有感篇1曾经的中国有一段时间是那样的弱小,竟无法抵御外来入侵者的攻击,特别是在清朝末年,国势衰弱,外国侵略者因此讽刺我们中国为“东亚病夫”、“老大帝国”。

梁启超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愤然加以批驳。

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波澜起伏的,我想,当时这篇文章一经问世,一定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极深远的影响吧!文中,粱启超以奔放的热情,充满力量的文字,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之中,整篇文章读来回肠荡气,富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文中几次提到中国少年要以“国强”为己任,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因为我们青少年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重任。

文章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令人折服,这也正是我们当今中国少年应该具备的品质。

读完这篇文章,谁能不热血沸腾?谁又能不对祖国的`美好明天充满希望呢?中国是要腾飞的,是要变得更强大的。

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青少年去创造,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发奋图强。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篇2提起近代历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是他驳斥日本和西方列强污蔑我国是“老大帝国”。

他用自己犀利的观点反击了日本和西方列强对我国的偏见。

并且作者证明了中国即将成为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作者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腐朽,他将希望寄托在中国的少年身上。

他认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少年自由则国家自由。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统一而强大的时期,周边各国对中国也是十分尊敬,但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中国在经过一次次失败后显得十分危险。

林则徐虎门销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无数先贤都在探索救国的道路。

在国内万马齐喑的情况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沉睡的狮子愤然觉醒。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欺凌下中国艰难的前进,但是一个少年的中国正在觉醒,梁启超认为西方各国都是壮年,所以他们可以欺负中国这个少年,然而少年会逐渐成长,长大后的少年将会让我们的国家赋予,让我们国家强大。

梁启超生活是学问孩子读后感

梁启超生活是学问孩子读后感

梁启超生活是学问孩子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梁启超生活是学问孩子》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梁启超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给吸引住啦。

他可不是那种板着脸说教的家长,而是像个贴心的朋友,和孩子们一起探讨生活中的种种学问。

这让我觉得特别亲切,也让我反思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方式。

你看哈,在书里,梁启超鼓励孩子们要多去观察生活,从细微之处发现知识。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平时总是匆匆忙忙,错过了好多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路边的小花小草,它们也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和美丽之处,可我以前根本没在意。

还有呢,梁启超强调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真的太重要啦!我们总是习惯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自己去想一想为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决定以后要多开动脑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而且哦,他对孩子们的爱那叫一个深沉。

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他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

这让我好羡慕呀,也让我明白了,家人的爱和信任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好多,不仅是关于学问,更是关于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

我真心推荐大家都读一读,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梁启超生活是学问孩子》的感受哈。

哇塞,一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暖的大家庭。

梁启超这位大家长,真的太有魅力啦!他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问。

比如说吃饭、睡觉、玩耍,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实都藏着大道理。

就像吃饭,不只是填饱肚子,还能了解食物的来源、营养,这就是学问呀!还有他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那种严厉的批评,而是耐心地引导。

这让我想到我小时候犯错,爸妈总是一顿骂,和梁启超一比,感觉差距好大。

我在想,如果家长们都能像梁启超这样,那孩子们得多幸福,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也更高。

另外呀,书里那些孩子们的成长故事也特别激励我。

他们在梁启超的教导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

这让我觉得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轻易退缩,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向前。

梁启超的事迹鼓舞了我

梁启超的事迹鼓舞了我

梁启超的事迹鼓舞了我在我读到梁启超先生的事迹后,我深受鼓舞。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追求真理和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他的事迹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卓越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梁启超先生出生于清朝末年,那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刻。

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深知中国的困境和落后,决心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先生的事迹中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志于国家发展的人才。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政策,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除了教育事业,梁启超先生还致力于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坚信,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念和政策,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正、民主的社会。

他的政治观点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为中国政治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梁启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追求真理和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他的事迹告诉我,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方向,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他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卓越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了解梁启超先生的事迹,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我们都应该充满激情和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学习梁启超先生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经典读本梁启超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本梁启超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本梁启超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启超先生相关的国学经典读本,那感觉就像是在古老的智慧森林里来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梁启超先生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的文字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国学宝库的大门。

读他的书,我仿佛看到他站在时光的那一头,热情洋溢地给我讲述那些国学经典背后的故事和深意。

以前一提到国学经典,就觉得高深莫测,什么之乎者也的,感觉像隔着一层浓雾看东西,模模糊糊,又敬又怕。

但是梁启超先生一解读,就不一样啦。

就拿儒家思想来说吧,他能把那些看似古板的道德规范和处世哲学,讲得活灵活现。

感觉那些孔夫子说的话,一下子就从纸面上跳了出来,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梁启超先生通过列举生活里常见的一些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让我一下就明白了,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嘛,就像我们不想被别人插队,那我们自己也别去插队呀。

这道理简单得很,但是经他这么一讲,就从一句干巴巴的话变成了特别实用的人生指南。

而且啊,梁启超先生讲国学,还特别有时代感。

他并不是在那干巴巴地重复古人的话,而是把国学和当时的社会情况联系起来,甚至现在读起来,也能和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挂上钩。

这就好比给古老的国学穿上了一件现代的衣裳,让它在新时代里照样能走在时尚前沿呢。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原来这些老祖宗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还是这么有用啊。

不过呢,读他的书有时候也挺费劲的。

毕竟国学经典本身就有很多深奥的东西,虽然梁启超先生已经尽力把它解释得通俗易懂了,但有些概念和思想还是需要我停下来慢慢琢磨。

但是这种琢磨也挺有趣的,就像是在解一道道充满挑战的谜题,当你突然想通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打游戏通关了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对国学经典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以前觉得国学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现在觉得它就是身边的智慧宝藏,只要我们愿意去挖掘,就能找到很多对生活、对成长有用的东西。

梁启超先生就像是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在国学的世界里畅游了一番,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精彩之处,也让我对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多了一份敬意和热爱。

【一年级作文】革命烽火之万金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_1200字

【一年级作文】革命烽火之万金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_1200字

【一年级作文】革命烽火之万金——读梁启超家书有感_1200字梁启超,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

他的家书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他的人生感悟、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

在这样一个前辈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烽火岁月,也可以从中汲取前辈的智慧和力量。

在梁启超的家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革命的话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烽火岁月。

“殷勤茶灶一长条,蜻蜓黛瓦四周开。

阔门当户飞青草,邻妇眼中春意来。

”这是梁启超在家书中写给亲人的诗句,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这段诗句中,家乡的景色、亲人的目光都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革命年代的烽火让梁启超不得不离开家乡,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

这种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梁启超那个时代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热情。

在家书中,梁启超还写道:“万金虽好,亦不如烽火炼,况炼烽火!”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梁启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热爱。

在他看来,革命烽火比金钱更有价值,因为它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为了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的繁荣,梁启超不惜一切,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炼烽火。

这种革命理想和牺牲精神,让我们深受触动,也让我们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

梁启超的家书中还写道:“小子闻天下大乱,独夙夜而励之,欲振死灰以超华夏者,非妄语也。

”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梁启超的救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他不顾家庭的安宁和个人的安全,而是一心振奋死灰,超越华夏。

他以自己的行动向后人证明了,爱国情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要用实际行动来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

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人来说,也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和价值观示范。

梁启超的家书是一部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的史诗,它不仅记录了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感悟和家国情怀,也让我们这些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革命烽火是万金以上的宝藏,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和辉煌,也留下了一代代革命先烈的英名。

梁启超家训十则读后感

梁启超家训十则读后感

梁启超家训十则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启超的家训十则,感触颇多呀!在这十则家训中,梁启超先生对于子女的教育理念和期望清晰可见。

他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品德的培养、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对家国的责任感。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勤奋和坚持的重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决定学习绘画的时候,一开始,我满心欢喜,觉得自己一定能画出惊艳的作品。

可现实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下马威”。

刚开始学素描,光是画线条就把我折磨得够呛。

老师要求我们画的直线要笔直、均匀,而且不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我握着铅笔,不停地在纸上划拉,可画出来的线条总是歪歪扭扭,像一条条蠕动的小虫子。

我着急得不行,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

为了能画出漂亮的线条,我每天放学后都坚持练习。

别人在外面玩耍,我在房间里对着画板“奋斗”。

那时候,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画纸,地上、桌子上,甚至床上都有。

有时候画得太投入,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妈妈会在门外大声喊我:“别画了,先吃饭!”我嘴上应着,手里的笔却停不下来。

随着练习的增多,我的线条终于有了进步。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我开始画几何体的时候,总是把握不好比例和明暗关系。

看着自己画的歪七扭八的正方体和圆锥体,我心里别提多沮丧了。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没有绘画的天赋。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梁启超先生在家训中说的要勤奋和坚持。

我想,这么一点困难就把我打倒了,那以后还能做成什么事呢?于是,我又咬咬牙,继续努力。

我开始仔细观察老师的示范,认真研究书上的案例,还找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来学习。

每次画完一幅画,我都会认真地总结哪里画得不好,下次应该怎么改进。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我的画慢慢有了样子。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练习,我终于画出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当我把画拿给老师看的时候,老师也给了我肯定和鼓励。

那一刻,我心里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

回想这段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了坚持和勤奋的力量。

就像梁启超先生教导的那样,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读敬业与乐业有感

读敬业与乐业有感

读敬业与乐业有感读敬业与乐业有感(精选22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读敬业与乐业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敬业与乐业有感 1我读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让我感受到了凡是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对人类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也是有趣的只要坚持做下去,趣味自然会产生。

在《敬业与乐业》中的一句话:凡事只要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坚持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就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体现出了人们对自己职业不仅要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要有乐以忘忧的乐业。

一说到乐业,则就想起了自己,我初一和初二上半学期最不喜欢语文,且每次的语文考试也考的不理想,所以当时我放弃了语文而且背书也总是最后几名。

到了下边学期,我自己也不知不觉的又喜欢上语文课了,可能是老师让我们背书,我慢慢知道该怎么去背书才能达到最快吧!从那以后,每次背书我都在前几名背会,也慢慢的字也写的稍好些了,就这样我每次的语文考试成绩也慢慢提高,只要你专注学习了,则就会从学习中领悟出趣味,这要为使你的对自己的职业新的改观。

在乐业之前要先敬业,只要你专心致志的敬业,才能从职业中索取快乐,在乐业和敬业之前要有业如果没有它敬业和乐业就无从谈起。

所以有业时必须的,要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才能和朋友相处融洽。

每个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职业没有不可敬的。

敬业是一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要对自己以学生的身份来敬业和乐业。

读敬业与乐业有感 2我认识一位快递员,他是一位外卖员,这个职业微不足道,但是他却非常敬业。

夏日的午后,我肚子很饿,打开冰箱,却发现冰箱里空空如也。

天气很热,大家都不想出门,于是妈妈在手机上点外卖。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刚下单没多久,天空就变得乌云密布,伴随着雷声,下起了倾盆大雨。

外面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过了一阵,大雨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

读敬业与乐业读后感

读敬业与乐业读后感

读敬业与乐业读后感【篇一:读敬业与乐业读后感】读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 我受益匪浅。

我清楚地了解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对我们来说, “业”自然是学业。

文中引用朱熹的一句话“主一无适便是敬”, 让我真正认识到要专一于学习而不旁及其他的事情, 就是所谓的“敬”。

我们作为学生, 专心于学习, 有坚强的意志力, 勇于拼搏的气魄, 决不放弃的信念, 便是“敬业”。

不管任何工作, 拿到手里, 就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去劳作, 把它做到圆满。

这也证明人人都要有工作, 人人都要劳作。

“百行业为先, 万物懒为首”, 我们现在不是没有职业的懒人, 将来也不能做社会的蛀虫。

至于乐业, 我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便足以诠释了。

有些人厌恶本行, 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 却满肚子不愿做, 不愿做是逃不了的, 但哭丧着脸去做和快乐地去做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我想, 做一件事, 要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融入其中, 一步一步奋斗前去回想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就, 就会有一种归属感。

同时, 要与别人比较骈进, 在竞争中体味快乐。

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总之, 做任何事情都要“敬业”“乐业”, 我们要在“敬业与乐业”中实现我们的人生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篇二:读敬业与乐业读后感】《敬业与乐业》是当年梁启超先生在上海给他学生的一篇演讲文章。

那次演讲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对待以后的生活。

其实现在作为学生也要敬业与乐业, 只不过这个业代表的就是学习。

现在很多的学生就没有这种敬业乐业的精神, 他们永远是在课堂上想着其它的事, 而且做作业时永远觉得太累。

如果他们总是这样干下去的话, 那么他们的未来就已经没有希望了。

家长不是永远都会照看孩子的。

因此, 我们如果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就必须做到敬业乐业这一点, 不要懒。

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对敬和乐两个字的理解吧。

先说敬业。

什么是敬业呢?就是凡做一件事, 便忠于一件事, 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 一点不旁骛, 便是敬。

国学经典读本梁启超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本梁启超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本梁启超读后感读完梁启超的国学经典读本,就像是跟着一位超级博学又特别热情的导游,在国学的奇妙世界里畅游了一番。

梁启超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就像一座知识的大山,他把国学经典这么复杂又高深的东西,整理得有条有理,让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探个究竟。

以前吧,国学在我眼里就像一团迷雾,什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光听名字就觉得高深莫测,敬而远之。

但是梁启超就像是一个厉害的魔法师,他把那些古老的智慧从神秘的殿堂里拉出来,摆在你面前,还细心地给你讲解。

他讲国学的时候,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念条文、讲道理。

他就像是在跟你聊天,说:“你知道吗?这些古人的想法可有趣了,这里面藏着好多生活的智慧呢!”就拿儒家思想来说吧,以前我就只知道“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感觉像是贴在墙上的标语,离我很远。

可是梁启超从历史故事、从社会现象的角度一解读,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道理就像空气一样,一直在我们身边,是古人对怎么做人、怎么和人相处、怎么治理社会的深刻总结。

读他的书,感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

像那些古代的大思想家们都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站在我面前诉说他们的观点。

而且梁启超还特别擅长对比古今。

他会说,你看古代那时候有这个情况,咱们现在呢,有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所以这国学经典里的东西,咱们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就特别接地气,让我觉得国学不是老古董,而是能对现代生活有启发的宝藏。

还有啊,他对国学经典的解读让我特别佩服他的博学。

感觉他什么都懂,从历史典故到文学诗词,从哲学思想到政治理念,在他的笔下都能串成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

他这么一解读,我发现国学原来是一个超级庞大又相互关联的体系,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经典都是其中的一小片,但是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画卷。

读完之后呢,我就觉得自己好像变得更有文化底蕴了。

就像吃了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虽然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内心好像有了一股力量。

我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不一样的看法,遇到问题的时候,偶尔也会想,要是古人碰到这个事儿,他们会怎么做呢?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有一群古人在背后给我当智囊团一样。

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有感

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有感

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有感《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今日我偶阅之,触动很大、感悟颇深。

愿与大家共分享。

书中提到“敬业”与“乐业”,在此首先要提一下“有业”。

“有业”是前提。

百行“业”为先,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

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可见“有业”是“敬业”的前提、基础,没有它,“敬业”、“乐业”便无从谈起。

不存在无业的担忧。

有广阔的职业舞台,尽凭我们去施展。

我们现在有工作应该感到欣慰,还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呢?“敬业”是条件。

爱岗敬业是新时期精神的最好体现。

什么是“敬业”,书中提到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了自己。

很多同志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平凡而辛苦,出不了什么成绩,有什么可敬的。

在我看来,是工作都可敬,无论当总统还是民工都可敬。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你肯钻研、善琢磨、持之以恒,一定会觉得其中的乐趣,也一定会被人所仰慕,也一定会有所作为。

我们身边不泛有这样的典型,如吴杰、束军在一个平凡岗位上工作数年如一日,始终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干,不是干出一番成就来了吗?。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呢?书中提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意思是说“天地这样大,万物这样多,但是我只注意蝉的翅膀。

”在我认为只要专心做事,从小事做起,从平时做起,从现在做起。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决不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治理好国家同一价值;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

梁启超传记读后感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化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阅读了梁启超的传记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却始终秉持着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启超的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早年接受西方的现代思想洗礼,深入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理念,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尤其是他提出的“中国救亡之道”的思想,主张通过自强、求新、求变,来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梁启超的政治理想与行动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斗争,并为推翻封建专制的清王朝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戊戌变法中担任要职,致力于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现代化的建设。

然而,尽管他努力促成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改革却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这让我深感历史的曲折和复杂,同时也更加敬佩梁启超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追求和无私奉献。

梁启超的社会活动更是广泛而深远。

他不仅积极推动教育改革,还关注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农村土地问题、民族问题等。

梁启超坚信教育是振兴国家的根本,他倡导普及教育,提倡学校改革,力图打破传统的封建教育模式,为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他关注贫苦大众的困境,提出了许多促进社会公正与进步的措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却从未放弃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信念和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他深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必将充满曲折和艰辛,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中国的未来默默付出。

他的奉献和付出不仅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阅读梁启超的传记后,我深受启发。

梁启超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读后感【优秀8篇】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读后感【优秀8篇】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读后感【优秀8篇】《敬业与乐业》读后感篇一我们大家都是学生,现在我们的职责是学习,努力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首先,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身份——学生,那么,既然是学生,就应该做事,做学生应该做的事,不能挂着学生的名义,表面上是在学,其实根本没有在想,在思,书拿倒了,脑子里仅是电脑游戏,既然是学生,就应该先做好本职工作。

其次,只学习的学生还不是好学生。

正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里面讲的“第一,要敬业,现在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但是却不愿学习,不喜欢学习,不甘于学习,想做更好玩的事情,虽然是学习,但是被其他原因所逼迫,虽然不喜欢学习,但抱怨之后,又回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职责是学习,这无法避免,那么为什么不能化压力为动力,用心去学习,去“敬业”呢?正如《庄子》中老人捕蝉的故事一样,用心专一,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就是快乐地学习。

大家想一想,你做你最喜欢的事情时,是不是真心想把它做好?而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件事情不但你圆满完成,并且速度很快呢?学习也一样,你如果认为学习很快乐,学习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并且最后的结果也是非常可佳的,反之,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结果一定不尽人意,所以同学们要想学得更好,就需要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学生,应该乐于自己的学业,如此才能成大器,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对梁启超的有业,敬业,乐业与学习关系的看法。

《敬业与乐业》读后感篇二异常喜欢梁启超先生的那篇《敬业与乐业》的文章。

尤其对文中“凡职业都是趣味味的”一句感触颇深。

此刻掩卷沉思,作教师以来的许多趣事又都一并浮此刻脑海中了。

班内有一个叫峰的小孩,他很顽皮,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我就认识了他,不为别的,只因为他在课堂上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

之后的几堂课,我发现,每次课上大家学的起劲的时候,他总会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见解,不是引走了话题,就是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对此,我觉得又可气又可笑。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
了重要贡献。

在阅读梁启超的著作后,我深受启示,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梁启超的著作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
个人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才干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梁启超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感。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还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梁启超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了国家的强盛
和社会的进步与人材的培养和选拔密不可分。

他认为,惟独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材,才干够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梁启超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惟独通过教育,才干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人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对于社会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提
出了改革和革新的观点。

梁启超认为,惟独通过改革和革新,才干够解决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他强调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主张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梁启超的观点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国现
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梁启超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量。

梁启超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指南。

做一个完整的人 梁启超读后感

做一个完整的人 梁启超读后感

做一个完整的人梁启超读后感哎,说起梁启超先生的那篇《做一个完整的人》,我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感慨万千啊!梁启超老先生,那可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大文豪、大学问家,他的文章,读起来就像跟一位智慧的老爷爷在聊天,既深刻又接地气。

开篇一读,梁启超先生就直截了当地说:“咱们人啊,得追求个完整。

”这话听着简单,但细品起来,那味道可就不一般了。

啥是完整的人?不是说你身体没毛病,四肢健全就算数,那得是心里头有光,眼里头有活儿,活得明白,活得坦荡。

梁启超先生啊,他用他那支笔,就像个雕刻家,一点点在我们心头上刻画出“完整”的模样。

他说,得有志向,得有爱心,得有学问,还得有品德。

这四样儿,缺了哪一样儿,都不算是个完整的人。

这就像咱们做饭,得油盐酱醋样样齐全,味道才能出来,对吧?先说志向吧,梁启超先生讲,人得有梦想,有追求。

不能整天浑浑噩噩,跟个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你得知道你想要啥,然后朝着那个方向使劲儿。

这就像爬山,你得先定个山顶当目标,不然你爬来爬去,最后还是在原地打转儿。

再来说说爱心,这爱心啊,可不是光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你得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别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梁启超先生说,有爱心的人,他的心就像个大火炉子,能温暖周围的人,也能照亮自己的路。

这话听起来就暖洋洋的,让人心里头热乎乎的。

学问嘛,那就更不用说了。

人活一辈子,总得学点啥吧?不然你跟个文盲似的,啥都不懂,那得多憋屈啊!梁启超先生鼓励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这样才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他说了,学问就像是咱们的翅膀,有了它,咱们就能飞得更高更远。

最后说说品德吧,这可是个硬指标。

梁启超先生说,人得讲道德,得有底线。

你不能为了点蝇头小利就出卖良心,也不能为了争强好胜就不择手段。

你得像棵大树一样,根深叶茂,稳稳当当地立在那里。

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信任你,愿意跟你交朋友。

读完了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章啊,我就像是被一股清泉洗涤过一样,心里头透亮了许多。

我琢磨着啊,这“做一个完整的人”啊,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怎么活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儿、有模有样儿。

读《梁启超传》有感

读《梁启超传》有感

读《梁启超传》有感自从我们中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来,我们都离不开讲维新变法的那一段历史,更离不开讲其主导的重要领袖康、梁二人。

然而,囿于惯性的认识,每当我们总结或回顾那段历史时,总是容易以大是大非的角度,直陈其利弊,批判其教训,以期达到警示后人的目的。

但难道历史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吗?历史不应该是无数人的人生体验与经历才汇聚而成的江流海涛吗?或许,承认这个前提,我们去阅读具体到个人的传记时,才能明晰即便个体很渺小,但它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更何况,作为“一言兴邦”的梁启超,那位在教科书上已经被贴上历史标签的他,理应作为更为鲜活的人,为我们所更进一步地认识。

《梁启超传》提供了这么一个契机。

当我读完这本书,放下这部包含着沉重历史的书籍时,我舒了一口气。

我感觉自己仿佛从那段风云变幻在历史穿越回来,一时回不过神来。

这本书用纵横交错的笔法,兼叙兼议,描绘了一个血肉丰满而又感染众人的梁启超。

而书中凸显梁任公在教育理念、为人处世、家国情怀方面的细节之处,尤为值得回味再三。

教育理念一个人对他人、对外界的理念,很多时候往往与他本人的切实经历和人生体会有重要关系。

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就首先来源、亦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

祖父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同时还经常跟小时候的梁启超讲述古代忠臣孝子的故事,使得梁从祖父身上看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了祖父忧国忧民的气节。

而父亲谦恭仁爱,不辞劳苦一清乡里之风气,也为年少的梁树立了典范。

梁家早期教育的核心是立志和做人,这与当下急功近利、过于强调出人头地的许多家教方式相比,梁家的方法似乎不太实用。

正如当下的读书,许多人认为读好书是为了考好试,考好试是为了有好文凭,有了好文凭就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有高收入、好生活,但却忽略了读书的宗旨其实是人格完善的培养与塑造。

而恰恰是这点,才理应是教育的根本要旨。

梁启超教育理念的第二个特点,是教人学做人,学做一个现代人。

梁认为,要做成一个人,要做到“三达德”,即教育要在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分别做到“教到人不惑”、“教到人不忧”、“教到人不惧”。

梁启超国学经典读后感

梁启超国学经典读后感

梁启超国学经典读后感1.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哇塞,“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爷爷说得太对啦!就像我们班上次的知识竞赛,大家都积极准备,努力答题,不就是想为班级争光嘛,这不就像少年强则班级强一样嘛!我觉得我们现在就是要好好努力,以后才能让国家更强大呀!2. 《读〈敬业与乐业〉有感》“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梁启超先生这句话可真说到我心坎里啦!就好比我妈妈是个老师,她每天认真备课、上课,不就是在敬业嘛!我也要像妈妈一样,认真对待我的学习,这也是我的“业”呀!那我以后也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吧!3. 《读〈论毅力〉有感》“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梁启超先生这句话太有道理啦!就像我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摔倒了好多次,我都想哭了,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最后我不就学会了嘛!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才行呀!4. 《读〈为学〉有感》“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可不是嘛!上次我和小伙伴比赛背古诗,我一开始觉得好难呀,但是我努力去背,最后我比小伙伴背得还多呢!只要去做,就没有什么难的事呀!5. 《读〈最苦与最乐〉有感》“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梁启超先生说得太对啦!就像我答应了帮同学讲题,那我就有责任做好呀,不然多不好意思呀!所以要勇于承担责任呢!6. 《读〈李鸿章传〉有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哎呀,这让我想起我们小区的王爷爷,他以前也是很有本事的人,但是机遇不好,感觉好可惜呀!人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运气呢!7. 《读〈王安石传〉有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哇,王安石真厉害呀!就像我们班的班长,有时候做了对大家好的事,还会被误解,但他还是坚持做下去,真的很了不起呢!8. 《读〈谭嗣同传〉有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400字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400字

读少年中国说有感400字篇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读完这篇由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我感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正在驱使着我,让我心胸澎湃,斗志昂扬。

是啊,在梁启超激昂洒脱的文字中,充满了霸气、充满了希望。

《少年中国说》是以我们少年为核心写的,把我们当成祖国的希望。

人们都说:少年将是希望的种子,一定要让他们好好地报效祖国。

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之中,大量的提倡了这个观点。

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因为只有少年得到了发展,祖国以后才有希望。

文章的最后又讲到: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更是对我们少年寄托了希望与祝愿!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让我们努力吧,创造新的未来,让我们的祖国无比繁荣,让世人以我们为骄傲!一定要记住,我们是未来的种子,未来的希望!所以,我们现在就必须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还要积极锻炼,强壮身体;不远的将来,我们必定从现在的祖国花朵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篇二:近期,我们学了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学完之后,我沉思了很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句振奋人心的呐喊,深深的刺进每一个青少年的骨子里,当然我也不例外。

从前,旧中国是那么弱小,根本无法抵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特别是在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中国的国门被撞开了。

外国侵略者讽刺我们中国为“老大帝国、东亚病夫”,这是多么屈辱的名字啊!这时,梁启超站了出来。

他代表我们全中国人的心声,愤怒的加以反驳。

梁启超以奔放的热情,大声高呼,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救国家民族为水火之中。

整篇文章读来,荡气回肠,富有极大的鼓励性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新史学》有感文章:《新史学》作者:梁启超发表时间:1902年2月出版物:《新民丛报》现出版物:《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1996年8月内容摘要:梁启超的《新史学》内容包括《中国之旧史学》、《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和《论纪年》这六个部分,它们是梁启超在受到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下,对中国的史学现状进行批判,并打出了“史学革命”的旗号,主张建立新的史学,从历史的作用范围、历史与人种的关系、历史正统性、书写历史的手法和历史的纪年等方面着重阐述了如何建立新的史学及建立怎样的新史学的问题。

这六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之旧史学》:对中国旧史学之现状加以说明,并提中国旧史学虽著作浩繁,史学名家辈出,但却是陈陈相因,并未在史学界开辟出新的天地,其中的病源有四: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只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这四个弊端又衍生了两个问题,即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导致读者读史时遇到三大难题: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正是因为这些旧史学之弊端,使史学革命刻不容缓,梁启超甚至发出了“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救”的感叹。

《史学之界说》:创立新史学,必须先要搞清楚史学的界限问题,也就不得不先弄明白历史的范围。

梁启超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这三者是层层递进,联系紧密的。

从现象到公理公例,即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跨越,在文中,梁启超阐述了自己对历史范围的看法和认识。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历史是用来叙述人种的发达及其竞争,舍人种则无历史。

人种问题已成为现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问题。

人种分为“历史的”人种和“非历史的”人种,“历史的”人种又分为“世界史的”与“非世界史的”人种,欧罗巴文明为今日全世界一切文明之母。

后有详细举例加以说明,最后提出条顿人实为今世独一无二的主人翁。

《论正统》: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则有统;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则有正统。

正,即真。

统之词起于《春秋》,然所谓正统者,霸天下人之天下为私天下,又惧民众不予承认,才提出这些理论来钳制他们,统之义实谬,所谓正与不正,则更不值一提。

以六个依据来衡量正统不正统,实则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正统之说起因有二:一是当代君臣,自私本国;二是由于陋儒误解经义,煽扬奴性。

如果追根究底,梁启超认为自周秦以后,无一朝能当此名者。

《论书法》:新史学质疑中国的史家著史专门注重书写方式,即“书法”,并以此自鸣得意。

他认为史家应以一团体的善恶来为功罪,而不能仅以一二人的功过得失来评判整个社会,史学要有益于社会。

古时的史家所谓的“功罪善恶”,多是因为记载君主与其臣妾交涉之事而引起的,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功罪善恶。

但梁启超并非主张废除书法,他认为要写史,就要像布尔特奇的《英雄传》一样,书写淋漓尽致,而不是如《春秋》,注释数千言,读者仍不能明白其意。

《论纪年》:凡历史,必有纪年,即带有帝王的年号。

本文即是围绕“历史纪年”问题而展开。

首先论述的是纪年的意义。

接着叙述年号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故而使人头脑劳累,因此孔子作《春秋》,去繁而就简。

再次论述帝王纪年之法,不可久行于今日文明之世,并例举西方诸国的统一纪年法。

最后梁启超认为中国的历史纪年法应以孔子的生平为统一纪年,更为实用。

史学作为“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的学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不断壮大和繁荣,历史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著名的史家也涌现出以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为代表的史学大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和光辉的史学思想。

史家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梁启超也明确提出了史学的作用“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史学在今欧洲民族主义和列国文明日益发达的过程中,占据有约一大半的功劳。

在这里,梁启超就提出一个问题,也是困扰在读者心中的一团疑云,那就是为什么中国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史学发展都非常繁荣,然而现实中中国的情况和在世界上的地位却是如此之糟糕?阅读了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就会恍然大悟,继而进行思考,就不得不佩服梁启超立论之新颖,寓意之深刻。

中国史学虽然发达,史家辈出,但却是“沉沉相因,一丘之貉”,并没有在史学界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那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梁启超对此作出了回答,这就是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四个弊端”: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所谓的二十四史并非真正的史学著作,而只是二十四姓的家谱而已。

中国古时的史家,以为天下是君主一个人的天下,而所有的作史者,都是为朝廷君主所作,无一书为国民而作,并举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不过是“以备君主之浏览”,就是为说明不论是史家还是史学著作,大体都是为朝廷而作,使中国的国家思想,至今不能兴起。

梁启超就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国数千年的史家所难辞其咎的。

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历史是英雄的舞台,但每个人都处于社会环境和背景之下,不可能有独立存在的人,所以著史必须要考虑多数人的情况。

但中国的史学,如本纪、列传,“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并未说明一群人的“交涉、竞争、团结”之道,梁启超认为它们就是“无数之墓志铭”。

现今史家虽多,却未有一个能意识到这一点,使国民的群力群智群德,并未有所发展。

三曰只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著书都有宗旨,重在经世致用,为今世之人提供借鉴。

中国史家著史只记过去之事,推其病根,梁启超认为是当时史学家认为历史为朝廷的专有物,“舍廷外无可记载故也”。

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人之精神非常重要,史学也是如此。

史学的精神就是理想。

著史书必须能说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件及其原理和前因后果,“鉴既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这样的史书才有益于国家和社会。

但如今中国的史学著作只是呆板的说明某一天发生了某件事,至于其原因,未能够解释说明。

因此,这些史书虽数量极多,但却毫无生气,耗费百姓的脑力,实属无益。

以上这四项弊端,又衍生出另外两个问题,那就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中国的史书,满纸均为某日发生某某事,犹如英儒斯宾塞“邻家之猫,昨产一子”之事实,读完全书,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简述历史事实却不能善于“别裁”,读之无多大用处。

中国几千年来稍有创作之才的史家,梁启超认为只有六个人:太史公司马迁,其书就具有国民思想,将与时代极有关系的人物分门别类,著书立传;杜佑,他的《通典》,“不记事而记制度”,因为制度与国民全体的关系远比事件与之关系重大,这也是杜佑首创的;郑渔仲所著的《通志·二十略》以论断为主,记述为辅,“实为中国史界放一光明也”;司马光之《通鉴》结构宏伟,取材丰富,至今未能有超越者;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首创了纪事本末之体,探求事与事之间的因果关系;黄梨洲著《明儒学案》,创立学史之格,是我国思想界的英雄。

合此六弊,对读者阅读史书造成了困难。

首先是难读。

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难以读尽。

其次是难别择,史书之繁多,何为应读之书,何为有价值之书,我们难以从中正确选择。

最后就是无感触,读完史书后,却未有激励读者的爱国之心。

现今社会也是如此,我们上大学,专修历史学,从《中国通史》到《世界通史》,再到断代选修史,教科书数量繁多,但读之却并未有较大感触,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上的“大动乱年代”,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就有学习,当时心里面还有很大的触动,为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而心痛,为中国现代社会建设上的重大失误而痛心。

到了大学,从教材上看这些内容反而没有什么大的感觉了。

不知是学习者的问题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呜呼哀哉!所有这些问题,就导致了必须对史学进行改革,不然,“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因此,梁启超才写了《新史学》一文,实是世界形势所迫。

关于《史学之界说》这部分内容,我感触最深的是梁启超对历史的范围做的界定,层层深入,历史是叙述进化发展的现象,但非人类之进化者,却不能称之为历史。

因为“人也者,进化之极则也,其变化千形万状而不穷者也”,但是,单单讲述人群进化的现象是不够的,它只是一些浅在的层面,还必须从这些现象中把握事物进化的规律,但这又是不易求得的,主要是因为诸多史家知有一局部之史,却不知自有人类以来全体之史;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间的关系。

求得公理公例的最终目的还是“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

历史就是用已知的进化规律为以后的发展服务。

中国无真史家,导致中国进化缓慢,实是国之悲哀。

梁启超就自己下定决心,在此开辟新的道路,勇气可嘉!相比之下,我对《历史与人种之关系》并不特别感兴趣,其内容纷繁复杂、名称众多,使人头昏眼花,本人实是提不起兴趣阅读,故而此处省去不述,还望老师见谅。

《论正统》一文中对正统的起源和含义都做了比较明确详细的叙述说明。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家言正统就是一大谬误,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被奴隶根性所束缚,转而又来束缚后人。

文中所写用以衡量正不正者的六项依据,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千百年来,史家为正统的事情争论不休,却又无法自圆其说。

梁启超对正统之说的起因做了分析,他认为原因有二:一则当代君臣,自私本国也;二曰由于陋儒误解经义,煽扬奴性,并提出了自己对正统的看法,他认为自周秦以后,无一朝能当此名者。

理由就是夷狄不可以为统;篡夺不可以为统;盗贼不可以为统。

如此说来,中国历史上所谓正统者,寥寥无几矣。

我认为,历史无正统与非正统之说,这种分法本身就给历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政治色彩,使读者看不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实在应该摒弃之。

《论书法》和《论纪年》两篇内容,本人对此没有太大的想法,无论是史家隐其意或直笔记述君王的私事,或是纪元的更改在历史上都属于常见的现象。

虽然说“书法善则为良史,反是则为秽史”,但要写出善史,也是相当困难的。

梁启超就说,有《春秋》之志者,可以言书法;无《春秋》之志者,不可以言书法。

而纪年之说,由孔子作《春秋》定制,曰诸侯不得改元,惟王者才可以改元,使纪年变得简单了。

在最后,梁启超提出“纪元之必当变”的口号,这样前面所讲的正统问题就无从说起了。

从总体上看,梁启超的这篇《新史学》先讲了旧史学之情况,然后就要进行改革,引出从何处着手开始进行“史界革命”整篇文章的内容宏大,立论深刻,议论得当,他的史学观点在这里得到咯充分的体现,批判以往的旧史学,提倡撰写新观点,新体载的“民史”反对以往历史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主张写通史,就要改变朝代纪年,以孔子生平为统一纪元,他将“朝代”与“国家”分离开来,也是文中所体现的反省旧史、开辟新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上这些就是本人看了《新史学》后得到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多有错误和不足,希望老师不吝赐教,本人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加大阅读面,增加知识储备,成为合格的历史专业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