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合集下载

《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

16 最苦与最乐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从而联系实际,形成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责任意识。

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相伴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用名言引出本课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何为最苦?何为最乐?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读法指导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生勾画学习要点,讨论交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内容。

2.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在自学过程中,大家准备运用哪些阅读方法来自学这篇文章呢?(1)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学习的略读和精读方法。

预设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有侧重点的略读、带着问题略读、精读语句来品味语言。

(2)结合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设计自学方案。

自学方案①运用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②运用有侧重点的略读方法和带着问题的略读方法,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③运用精读文章语句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提示:学生可参照老师提供的方案,也可以另外安排自学方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充分利用课后阅读提示,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为本课的学习设计自学方案。

三、感知内容师:通过刚才的回顾与整理,我们明确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现在我们按照这些方法来学习本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人生》主题下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境,体会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情境创设,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这两个概念,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习了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苦与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中苦与乐的奥秘。
举例:如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吃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掌握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2、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编写,主要涵盖课程内容包括人教版语文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教案分别从阅读、写作、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对每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要素,掌握基本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杂的你我》阅读1.讲述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对情况的态度;2.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理解情节发展;3.分析节选原文,理解元素的作用。

写作1.写一篇简短的小说,表达自己的观点;2.试图将他人的声音和自己的思维融为一体。

语言运用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组,熟练掌握其用法;2.学习一些新的词汇,提高语言水平。

阅读1.理解现代文的构成方式;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3.快速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扫描能力。

写作1.写一篇描述海洋危险的文章;2.写一篇自己的生活故事。

语言运用1.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学习一些曲艺用语和成语,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第三单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1.理解小说的结构和特点;2.理解主人公铁托夫的成长历程;3.掌握抽象概念的解释和运用。

写作1.写一篇“我对未来的看法”;2.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语言运用1.搭配出现的词汇,学习掌握其用法;2.学习文学赏析,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

阅读1.理解常见的游记结构,总结游记的基本要素;2.熟练掌握旅游相关的专业词汇;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想象能力。

写作1.写一篇游记,表达对旅游地点的评价和观点;2.编写一份旅游计划,计划自己的旅游路线。

语言运用1.学习一些旅游会话中常用的口语、短语和表达方法;2.学习词汇的构词法,提高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略读、细读、精读初步了解议论性的文体。

2、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1、启发诱导法——引导、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

学法:1、圈点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圈点批注阅读法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口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1、查工具书,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音、义,并识记词语,完成字词积累。

2、查资料,了解作者。

3、用圈点批注阅读法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了解文章的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复习圈点批注阅读方法:1、勾画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

2、批注可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3、每次圈点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4、自己设定圈点批注的符号。

)一、导入课文,激情引思。

导入:我记得小时候,常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一年要能吃上一餐肉,那算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而如今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为减肥而发愁。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与最乐的事吗?交流:把你生活中认为最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把你生活中最乐的事讲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五单元《最苦与最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旨,学习作者使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精彩语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体内容包括:
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写作练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部分作品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还不够自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写作技巧还不够熟悉。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专门安排一个小环节,让学生们对对比手法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探讨。
此外,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我尝试让同学们自己来总结所学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从结果来看,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但部分学生的总结过于简单,没有完全涵盖课程的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总结,以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课文的基本概念、对比手法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苦乐与责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还是很有感触的。他们在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时,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这让我觉得,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文中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学会品味和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思考人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3.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讨论,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教学方法】略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动手自学一】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作者;2.课本空白处补充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展示分享一】组织形式:教师指名学生班级展示,其余同学补充。

三、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动手自学二】这单元要求同学们学会略读,我们在《驿路梨花》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都尝试过。

《最苦与最乐》也需要同学们进行略读,完成下列内容框架图。

方法指导:请学生在3分钟内读完文章,边读边理清文章内容。

【展示分享二】分享形式: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动手自学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能直接从文章中提取么?教师补充相关知识:论点即作者所持观点、看法。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有时有明确的语句,有时需读者去提取、概括。

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展示分享三】组织形式:教师指名学生班级展示,其余同学补充。

预设: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四、感受本文说理特点。

【动手自学四】在梁启超看来,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大家认同这个观点么?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观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读者看完后就心悦诚服呢?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找找文章的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展示分享四】组织形式:各小组合作探究,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预设:①排比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②举例论证:易于读者接受。

③引用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五、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挫折,以及如何勇敢面对和克服,展现了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两个方面。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面对各种生活压力和挑战,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感体验可能有一定的共鸣。

但同时,他们对人生哲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启发思考。

三.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能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培养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将课文中的哲理应用于现实生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相关资料。

PPT课件。

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封面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哲理。

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课文中的哲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收获。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作文。

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课文中心思想和哲理。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作者观点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查找文章中的一些生词和难句,小组内交流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思维的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最苦与最乐》;2. 参考资料:相关文章、视频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增强课堂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会分析文中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表达方式。

掌握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文中人物的苦与乐。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和坚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文学魅力。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背景支持。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圈出生词和难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使用词典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阅读中的困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文学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交流,形成多元化的观点碰撞。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感受和经验。

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开展相关的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ì( 契 )约jiān( 监 )督排解.( jiě ) xún( 循 )环如shì( 释 )重负海kuò( 阔 )天空悲天悯.( mǐn )人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__如释重负____: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____海阔天空____: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____悲天悯人____: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是____梁启超____,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饮冰室主人____,近代思想家、学者。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写作背景链接:作者在1918年10月后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专栏讲辞。

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8日的“星期讲坛”上。

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一批特权阶级,他们只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作者批判了这种特权阶级,希望能建立一个人人独立自治的民主社会。

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作者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表现出深远的价值取向。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苦”和“乐”分别是什么?答案:最大的“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乐”是尽到责任。

2.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责任,因为这会让人受到良心的责备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责任,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尽责就能解除痛苦,就能苦中有乐。

结论:人应当尽责,而不应逃避责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人生哲理的理解上,难点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遇到的苦乐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情感共鸣的激发上,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可以通过情景剧、小组分享等方式来尝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活中苦与乐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生活中苦与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关于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们在识别和应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讲解,试图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看,他们对此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对比手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这一文体,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也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作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4.第6段在写什么?不要行不行呢?
第6自然段,梁启超从一些人思想上未解开的结“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出发,提出了对待责任的两种态度——卸却和解除,并论述了两种态度下的不同后果。什么是卸却责任呢?卸却责任就是不尽责任,丢开不管。这样对待责任,结果会怎样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因为责任自我们长大,就会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躲是躲不了的。什么解除呢?解除就是尽,完了,其结果又怎样呢?责任有大小区别,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由此看来,第6段内容仍是围绕关键词——责任来写,告诉我们一种正确对待责任的态度: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因此,第6段不能不要。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篇文章1~3段写“最苦”,首先,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 失意”“ 老”“ 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从而论证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得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逻辑严谨,论述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所阐述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尽责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2.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文的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是人生的最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例如: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如何尽到这些责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责任。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文章的基本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主要作品:《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3.文体知识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主要包括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二、整体感知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梁启超高尚的责任感价值取向,学会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
小我的大快乐。

2.对文中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重点精读,运用略读理清文章严谨思路。

3.针对文中富有启迪性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运用“举事例,作议论”的表述方式写心得。

二、教学重点:
对文中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重点精读,运用略读理清文章严谨思路。

三、教学难点:
针对文中富有启迪性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运用“举事例,作议论”的表述方式写心得。

四、教学准备: 导入的微课、作者相关资料、老师的《梁启超传》读后感、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观看一段青年毛泽东诵读《少年中国说》的视频)
师: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可见他的文章对青年人的感召力之巨大。

他曾经在《论权力与思想》中这样说:“对人不尽责任,譬之则杀人也,对我而不尽责任,譬之则自杀也。

”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对责任会有这么令人触目惊心的评价,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这是一篇议论文,希望同学们学习时注意这种文体和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人。

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

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誉为“中国精神之父”。

6岁读完《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他非常注重对青年人进行启蒙思想教育,创立“新文体”,进行文学救国。

晚年任清华大学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二)根据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让学生把自学中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在班内进一步探讨交流。

1.明确单元要求: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
确定阅读重点。

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2.了解阅读提示:
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读完文章想一想: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阅读时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把根据导学案的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梳理归纳出来,在学习小组内、或学习小组间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三)就学生困惑最多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路、语言风格)
1.本文是梁启超1919年1月8号刊登在《时事新报》“星期讲坛”上的一篇专栏讲辞,是议论文。

在文中他阐述了什么观点?略读后梳理一下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1)作者提出的“大责任”具体是指什么责任?怎样才能从“大责任中得到大快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作者观点:“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严谨的思路:
a.作者提出了哪三个观点?在文中划出来。

这三个观点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b.第一个观点作者是如何提出的?又是按照怎样的思路一步步论述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述方法?第一部分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严谨的思路:背责任--------尽责任---------除责任(层层递进)
(最苦)(最乐)(苦中得乐)
2.本文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

学者胡适评价梁启超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你略读后有这些感受吗?通过朗读进一步再体会,和同学交流交流。

(1)“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c.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d.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热情凝重,富有启迪性”:
a.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b.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c.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d.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3)了解梁启超的“新文体风格”: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目的是宣传他的启蒙思想,救国救民。

(四)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试着用这种文体的表述特点写一论述段。

1.本文语言虽然直白平实,但亲切热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启迪性。

请你画出这样的
句子有感情朗读一下。

2.结合这些句子,再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或圣贤豪杰事迹,紧扣“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
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的问题,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表述方
式,写一段心得。

(建议不少于200字)
3.师展示自己写的范例:
“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心得: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梁启超推翻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

在中国饱受外族蹂躏的屈辱时代,梁启超作为一名读书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地冲在起义最前线,将“救国救民”的责任大义凛然地揽在自己身上。

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虽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但对本职工作还是缺少积极主动性,更别说“揽”责任了。

总是对教育大环境怨声载道,对学校领导满腹牢骚,就是不反思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责任.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明白要想获得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苦”中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乐”,就要坚守职业操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注重修炼自己专业素养和高尚灵魂的同时,努力培养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少年!
4.几位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心得,不合写作要求的地方,全班一起交流,修改。

5.根据学生心得,用《梁启超传》中梁启超的一段话结束本节课。

梁启超:
“现在的社会,是必须改造的!但是谁来改造它?一点不客气,是我辈!我辈不改造,谁来改造?只要我自己努力不断,不会终没有成绩的。

我对诸同学,很抱希望,希望什么?希望同学以改造社会为各人自己的责任!”
(五)阅读拓展: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老师推荐阅读和作者有关的佳作,并展示自己阅读《梁启超传》后的4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推荐作品: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传》《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