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
16 最苦与最乐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从而联系实际,形成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责任意识。
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相伴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用名言引出本课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何为最苦?何为最乐?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读法指导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生勾画学习要点,讨论交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内容。
2.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3.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在自学过程中,大家准备运用哪些阅读方法来自学这篇文章呢?(1)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学习的略读和精读方法。
预设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有侧重点的略读、带着问题略读、精读语句来品味语言。
(2)结合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设计自学方案。
自学方案①运用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②运用有侧重点的略读方法和带着问题的略读方法,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③运用精读文章语句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提示:学生可参照老师提供的方案,也可以另外安排自学方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充分利用课后阅读提示,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为本课的学习设计自学方案。
三、感知内容师:通过刚才的回顾与整理,我们明确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方法,现在我们按照这些方法来学习本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人生》主题下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境,体会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情境创设,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这两个概念,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习了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苦与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中苦与乐的奥秘。
举例:如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吃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掌握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2、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苦与最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编写,主要涵盖课程内容包括人教版语文下册第一至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教案分别从阅读、写作、语言运用三个方面对每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写作要素,掌握基本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杂的你我》阅读1.讲述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对情况的态度;2.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理解情节发展;3.分析节选原文,理解元素的作用。
写作1.写一篇简短的小说,表达自己的观点;2.试图将他人的声音和自己的思维融为一体。
语言运用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组,熟练掌握其用法;2.学习一些新的词汇,提高语言水平。
阅读1.理解现代文的构成方式;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3.快速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扫描能力。
写作1.写一篇描述海洋危险的文章;2.写一篇自己的生活故事。
语言运用1.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学习一些曲艺用语和成语,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第三单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1.理解小说的结构和特点;2.理解主人公铁托夫的成长历程;3.掌握抽象概念的解释和运用。
写作1.写一篇“我对未来的看法”;2.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语言运用1.搭配出现的词汇,学习掌握其用法;2.学习文学赏析,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
阅读1.理解常见的游记结构,总结游记的基本要素;2.熟练掌握旅游相关的专业词汇;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想象能力。
写作1.写一篇游记,表达对旅游地点的评价和观点;2.编写一份旅游计划,计划自己的旅游路线。
语言运用1.学习一些旅游会话中常用的口语、短语和表达方法;2.学习词汇的构词法,提高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16 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略读、细读、精读初步了解议论性的文体。
2、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3、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1、启发诱导法——引导、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在寻求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
学法:1、圈点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圈点批注阅读法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口味语言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1、查工具书,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音、义,并识记词语,完成字词积累。
2、查资料,了解作者。
3、用圈点批注阅读法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了解文章的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复习圈点批注阅读方法:1、勾画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是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
2、批注可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展开联想、想象,补充原文内容,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3、每次圈点批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4、自己设定圈点批注的符号。
)一、导入课文,激情引思。
导入:我记得小时候,常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一年要能吃上一餐肉,那算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而如今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却为减肥而发愁。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与最乐的事吗?交流:把你生活中认为最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把你生活中最乐的事讲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五单元《最苦与最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旨,学习作者使用对比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精彩语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体内容包括:
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写作练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部分作品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还不够自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写作技巧还不够熟悉。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专门安排一个小环节,让学生们对对比手法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探讨。
此外,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我尝试让同学们自己来总结所学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从结果来看,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但部分学生的总结过于简单,没有完全涵盖课程的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总结,以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课文的基本概念、对比手法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苦乐与责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还是很有感触的。他们在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时,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这让我觉得,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文中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学会品味和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思考人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3.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讨论,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教学方法】略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动手自学一】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作者;2.课本空白处补充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展示分享一】组织形式:教师指名学生班级展示,其余同学补充。
三、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动手自学二】这单元要求同学们学会略读,我们在《驿路梨花》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都尝试过。
《最苦与最乐》也需要同学们进行略读,完成下列内容框架图。
方法指导:请学生在3分钟内读完文章,边读边理清文章内容。
【展示分享二】分享形式: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动手自学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能直接从文章中提取么?教师补充相关知识:论点即作者所持观点、看法。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有时有明确的语句,有时需读者去提取、概括。
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展示分享三】组织形式:教师指名学生班级展示,其余同学补充。
预设: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四、感受本文说理特点。
【动手自学四】在梁启超看来,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大家认同这个观点么?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观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读者看完后就心悦诚服呢?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找找文章的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展示分享四】组织形式:各小组合作探究,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预设:①排比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②举例论证:易于读者接受。
③引用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五、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挫折,以及如何勇敢面对和克服,展现了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两个方面。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面对各种生活压力和挑战,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感体验可能有一定的共鸣。
但同时,他们对人生哲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启发思考。
三.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能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培养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将课文中的哲理应用于现实生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相关资料。
PPT课件。
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封面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哲理。
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课文中的哲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收获。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作文。
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课文中心思想和哲理。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作者观点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查找文章中的一些生词和难句,小组内交流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思维的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最苦与最乐》;2. 参考资料:相关文章、视频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增强课堂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会分析文中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表达方式。
掌握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文中人物的苦与乐。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和坚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文学魅力。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背景支持。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圈出生词和难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使用词典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阅读中的困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文学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交流,形成多元化的观点碰撞。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感受和经验。
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开展相关的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3.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预习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ì( 契 )约jiān( 监 )督排解.( jiě ) xún( 循 )环如shì( 释 )重负海kuò( 阔 )天空悲天悯.( mǐn )人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__如释重负____: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____海阔天空____: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____悲天悯人____: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是____梁启超____,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饮冰室主人____,近代思想家、学者。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写作背景链接:作者在1918年10月后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专栏讲辞。
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8日的“星期讲坛”上。
当时的社会造就了一批特权阶级,他们只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作者批判了这种特权阶级,希望能建立一个人人独立自治的民主社会。
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作者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表现出深远的价值取向。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苦”和“乐”分别是什么?答案:最大的“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乐”是尽到责任。
2.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责任,因为这会让人受到良心的责备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责任,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尽责就能解除痛苦,就能苦中有乐。
结论:人应当尽责,而不应逃避责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教案:最苦与最乐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人生哲理的理解上,难点在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遇到的苦乐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情感共鸣的激发上,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可以通过情景剧、小组分享等方式来尝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活中苦与乐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生活中苦与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关于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们在识别和应用上仍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讲解,试图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看,他们对此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对比手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这一文体,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也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作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4.第6段在写什么?不要行不行呢?
第6自然段,梁启超从一些人思想上未解开的结“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出发,提出了对待责任的两种态度——卸却和解除,并论述了两种态度下的不同后果。什么是卸却责任呢?卸却责任就是不尽责任,丢开不管。这样对待责任,结果会怎样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因为责任自我们长大,就会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躲是躲不了的。什么解除呢?解除就是尽,完了,其结果又怎样呢?责任有大小区别,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由此看来,第6段内容仍是围绕关键词——责任来写,告诉我们一种正确对待责任的态度: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因此,第6段不能不要。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篇文章1~3段写“最苦”,首先,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 失意”“ 老”“ 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从而论证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得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逻辑严谨,论述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所阐述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尽责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2.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文的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是人生的最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例如: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如何尽到这些责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责任。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文章的基本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主要作品:《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3.文体知识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主要包括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二、整体感知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梁启超高尚的责任感价值取向,学会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
小我的大快乐。
2.对文中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重点精读,运用略读理清文章严谨思路。
3.针对文中富有启迪性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运用“举事例,作议论”的表述方式写心得。
二、教学重点:
对文中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重点精读,运用略读理清文章严谨思路。
三、教学难点:
针对文中富有启迪性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运用“举事例,作议论”的表述方式写心得。
四、教学准备: 导入的微课、作者相关资料、老师的《梁启超传》读后感、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观看一段青年毛泽东诵读《少年中国说》的视频)
师: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可见他的文章对青年人的感召力之巨大。
他曾经在《论权力与思想》中这样说:“对人不尽责任,譬之则杀人也,对我而不尽责任,譬之则自杀也。
”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对责任会有这么令人触目惊心的评价,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这是一篇议论文,希望同学们学习时注意这种文体和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人。
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
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誉为“中国精神之父”。
6岁读完《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他非常注重对青年人进行启蒙思想教育,创立“新文体”,进行文学救国。
晚年任清华大学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二)根据单元提示和阅读提示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让学生把自学中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在班内进一步探讨交流。
1.明确单元要求: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
确定阅读重点。
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2.了解阅读提示:
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勇担责任,并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读完文章想一想: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阅读时注意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领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把根据导学案的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梳理归纳出来,在学习小组内、或学习小组间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三)就学生困惑最多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路、语言风格)
1.本文是梁启超1919年1月8号刊登在《时事新报》“星期讲坛”上的一篇专栏讲辞,是议论文。
在文中他阐述了什么观点?略读后梳理一下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1)作者提出的“大责任”具体是指什么责任?怎样才能从“大责任中得到大快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作者观点:“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2)严谨的思路:
a.作者提出了哪三个观点?在文中划出来。
这三个观点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b.第一个观点作者是如何提出的?又是按照怎样的思路一步步论述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述方法?第一部分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严谨的思路:背责任--------尽责任---------除责任(层层递进)
(最苦)(最乐)(苦中得乐)
2.本文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
学者胡适评价梁启超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你略读后有这些感受吗?通过朗读进一步再体会,和同学交流交流。
(1)“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c.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d.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热情凝重,富有启迪性”:
a.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b.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c.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d.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3)了解梁启超的“新文体风格”: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目的是宣传他的启蒙思想,救国救民。
(四)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试着用这种文体的表述特点写一论述段。
1.本文语言虽然直白平实,但亲切热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启迪性。
请你画出这样的
句子有感情朗读一下。
2.结合这些句子,再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或圣贤豪杰事迹,紧扣“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
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的问题,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表述方
式,写一段心得。
(建议不少于200字)
3.师展示自己写的范例:
“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
心得: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梁启超推翻袁世凯称帝的护国之役。
在中国饱受外族蹂躏的屈辱时代,梁启超作为一名读书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地冲在起义最前线,将“救国救民”的责任大义凛然地揽在自己身上。
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虽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但对本职工作还是缺少积极主动性,更别说“揽”责任了。
总是对教育大环境怨声载道,对学校领导满腹牢骚,就是不反思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责任.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明白要想获得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苦”中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乐”,就要坚守职业操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注重修炼自己专业素养和高尚灵魂的同时,努力培养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少年!
4.几位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心得,不合写作要求的地方,全班一起交流,修改。
5.根据学生心得,用《梁启超传》中梁启超的一段话结束本节课。
梁启超:
“现在的社会,是必须改造的!但是谁来改造它?一点不客气,是我辈!我辈不改造,谁来改造?只要我自己努力不断,不会终没有成绩的。
我对诸同学,很抱希望,希望什么?希望同学以改造社会为各人自己的责任!”
(五)阅读拓展: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老师推荐阅读和作者有关的佳作,并展示自己阅读《梁启超传》后的4000字以上的读后感。
推荐作品: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传》《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