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3)

1.1对外直接理论的演变与最新进展 (3)

1.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5)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8)

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8)

2.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11)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摘要

经济全球化正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在国际市场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对外直接投资己成为发达国家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其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并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改善目前处境的重要措施。就我国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规避国外贸易壁垒,获取短缺原材料以及及时掌握外部信息的积极举措。近二十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本文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产生和发展入手,回顾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的分析,展现了现阶段的特点。结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论文运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投资主体、地理区位、行业部门、投资方式等方而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大的的进步,企业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劣势,论文对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旨在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劣势系统化,希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引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竞争实力无疑已经得到了增强,但令人遗撼的是,迄今为止,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管理手段落后,高层次的跨国经营人才匮乏,受技术和资金的局限,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优势。加之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不灵和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使得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步履维艰。

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尚未从函际贸翁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往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f)率先向传统理论发出挑战,提了“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被经济学界认为是直接投资理论的突破,标志着园际投资理论的真正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一理论一赢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1.1对外直接理论的演变与最新进展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同趋重要,经济学界也开始把其作为专门的研究列象迸行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国际直缓投资理论。西方经济学界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的流派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1.1.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c Advantage Theory)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按投资的独立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初,在这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海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的构成,发现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的结构有关,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其有独特优势的少数部门。美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以谋取高额利润。所谓独占性的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各种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迸、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海默认为,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与部门的垄断程度较高有关。另一方面海默还分析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究全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市场完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产品

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大门。正是由于这些障碍和干扰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从而导致企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

1.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荧国晗佛大学教授赞农(Raymond Vemon)提出的,这一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问联,也可以用求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或称为新产品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创新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因此,尽管价格偏商也有需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的差异对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这时最有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阶段。这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市场上出现了仿制者和竞争者,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成本成了竞争的关键。这时出于国外劳动成本低于创新国,同时也为了避开关税壁垒,创新国给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投资地区一般是那些收入和技术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低于创新国的地区,如美国公司对欧洲的直接投资。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价格竞争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面且创新国的优势已丧失,此时只能将生产进行转移。一般情况下,企业都将生产向低收入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产品返销到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国外市场。

1.1.3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理论(The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教授在1970年代提出来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经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