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用技术差距来解释技术要素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还没有清楚地说明仿效差距的具体演变过程,也未指明技术进展所创造的新产品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哪些影响。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 Raymand)在其《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建立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并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直接解释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周期性变化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L.T.Wells)、赫希哲(Hirsch)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会
净进口
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
美国垄断着某种新产品。
由于生产一种新的高级产品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而美国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重视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人力资本也十分丰富,所以它在新产品开发上占有优势。
而国外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国外生产者起而仿效生产新产品会有个时滞过程。
因此,美国此时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特点:创新国净出口,价格高,具有垄断优势,利润高,需要大量技术和研究,生产者少,小规模生产,没有替代产品,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
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新产品。
美国新产品在国外打开销路后,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大量消费者。
随着新产品日趋成熟,生产过程逐渐稳定和完善,生产成本会有所下降。
但是,从美国进口要支付运费和交纳关税,又花费大量的科研开发费用,加之劳动力成本特别高,这使得从美国进口的价格比本国生产同类产品要高。
于是在本国仿制新产品后,美国产
品因为处于价格竞争劣势,只能逐步退出这些发达国家市场,它的出口市场开始缩小。
特点:创新国退出,其他发达国家仿制出口,发展中国家还是进口阶段,价格利润比第一阶段低,需要用大量的半熟练工人,规模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在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
此时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此时,原来的发明国(美国)既更新换代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于是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
特点:发达国家和创新国基本退出市场,进口,发展中国家生产出口,价格利润非常低,劳动技能要求低,大规模生产,变成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这种产品的周期在其他发达国家仍继续着。
当它们大量出口该种产品时,有一些后起的国家也会开始仿制它们的产品,进而同它们展开各种市场的竞争,即按照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地演进,直到它们的市场也被后起国家的同类产品所占据为止。
总之,新产品的传播和其进出口的消长犹如海涛奔腾,一浪又一浪地向前推进。
必须看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理论,产品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各自的特点。
从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来看,会随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演进而有规则地变化。
在第一阶段即新产品时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须改进和完善。
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此时的产品属于技能或技术密集型。
在产品即将或已经进入增长的时期(主要是第二阶段),产品创新国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制造该产品,即已转入正常的生产阶段,相应地,要素投入已转而主要使用半熟练劳动,产品的生产也改变为资本密集型。
等到产品成熟时期即第三阶段,其特点表现为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长期生产,劳动技能相对变得更不重要,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自然较前更高。
从产品的需求状况来看,整个生命周期也发生有规则的变化。
在新产品时期,生产者数目很少,产品缺乏相近的替代品,又主要满足高消费水平的需要,所以产品的价格昂贵,其
需求面狭窄。
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市场不断扩大,参与竞争的生产者大量增加,生产成本也趋于下降,此时只有降低价格才能放大产品销路。
这样,比较便宜的价格又刺激了该产品的需求。
进入产品成熟时期后,该产品已经标准化,各国的技术差距拉平,大规模生产已普遍化,于是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对优势来看,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特点。
第一种类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最发达国家。
它们工业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国内市场广阔。
因此,它们研制新产品有明显优势,生产该产品也获益甚多。
第二类是较小的发达国家,它们同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力量,国土虽小而发达。
但是它们国内市场狭小,过分依赖出口,致使其生产优势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就减少,进入成熟阶段更是完全丧失。
因此,它们主要适合于研究开发新产品。
第三类是经济后起的国家。
它们拥有相对丰富的熟练劳动,资本比技能和科研力量还相对丰裕,因此生产成熟产品占有优势。
况且成熟产品的国际市场比较健全,出口也比较容易。
可见,不同国家应该只生产那些在生命周期中处于本国具有相对优势阶段的产品。
微笑曲线
评价:总之,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从产品的生命运动过程以及同赫——俄学说相结合,说明了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从一种类型国家转移到另一种类型国家,因而不存在一国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显然,它比传统的贸易理论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可以用来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它对我们确定进出口贸易的方向和重点,同样颇具启发意义。
7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解释原料贸易格局的原料产品周期理论。
它指出,原料生命周期恰好同产品生命周期相反:在原料生产的“生命”初期,发展中国家占据很重要地位,是原料的净出口国;在原料生命的后期,原料生产的优势逐渐转移到发达国家,其原因在于,发达工业国家用高级技术不断生产出原料的合成替代品。
具体地说,原料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派生需求上涨,因为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导致有关的原料需求随之猛涨,从而导致原料价格大幅度上升。
第二阶段进入需求和供给来源出现替代的时代。
由于天然原料的供给出现了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来源,生产者会用较便宜的替代品来替换天然原料。
于是原料价格的上涨速度会减缓,甚至出现实际的下降。
第三阶段则是研究与开发起着重大作用,最终导致了人工合成替代品的广泛使用和发现了节约使用原料的重要方法,从而天然原料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
该理论实际上还告诉人们,一国的技术进步可以代替天然原料的国际贸易活动,因此,全球天然原料供给的完全耗竭并不意味着它的供给全部断绝,
现时天然原料的世界市场价格必然随着人工合成原料或其他替代品的广泛出现而不断下降。
不难看出,这些论述同样富有借鉴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