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研究
1941年川端康成满洲访问考察
1941年川端康成满洲访问考察1941年,日本当局邀请了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前往满洲地区进行访问和考察,该事件被称为“川端满洲之行”。
这次访问考察对于日本对满洲的统治和对满洲文化的宣传,以及对于川端康成个人的创作和态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川端康成的访问考察活动的背景和动机;二、川端康成在满洲的行程规划和主要活动;三、川端康成对满洲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情况的观察和感悟;四、川端康成在满洲期间与当地官员和文化名人的交流;五、川端康成对于满洲日本化的态度和观点;六、川端康成对于满洲文学的评价和影响;七、川端康成访问考察对于日本对满洲的意义和影响;八、川端康成访问考察对于川端康成个人的创作和态度的影响;九、川端满洲之行的历史评价和现实意义。
针对上述九个方面,本文将分别展开探讨,以期全面、客观地分析和阐释川端满洲之行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对川端满洲之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对满洲的殖民统治和文化输出,以及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文化名人对于满洲政治和文化的态度和评价,这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40年代的亚洲历史和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川端康成的访问考察活动的背景和动机这个标题需要对川端康成和满洲地区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川端为何接受了访问邀请,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究竟是为了文化交流还是为了政治宣传,需要对川端康成本人的思想和政治立场进行分析。
二、川端康成在满洲的行程规划和主要活动这个标题需要详细介绍川端康成在满洲的行程规划,包括他所到过的城市和地区,以及参观的重要景点和活动安排。
需要重点关注他与当地人的接触和交流,以及如何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三、川端康成对满洲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情况的观察和感悟这个标题需要对川端康成对于满洲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情况的观察和感悟进行详细分析。
需要明确川端是否对于满洲的文化特点、社会问题和政治局势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否对于其后续的作品和思想有所影响。
请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仇敌》
请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仇敌》川端康成的《仇敌》这篇小小说,虽然篇幅短,但是细读几遍后却耐人寻味。
去分析《仇敌》可以从美学、叙事学等多个角度出发,看得出《仇敌》是一篇以描写人物、心理为中心的小说,并非情节类的。
那么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来看。
首先是叙事的角度。
视角指的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传统的叙事视角一般划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法国学者热奈特用“聚焦”来分析不同视角,他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1.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通常从旁观立场叙述。
2.内聚焦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人知道的情况,从单一角度讲述。
3.外聚焦是叙述者知道比人物少,与零聚焦无所不知相反,他像一个局外人仅叙述人物言语行为不进入人的意识。
那么首先看来,很明显,小小说《仇敌》是第三人称视角,叙事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去叙事自己看到的内容:一个女影星观赏自己主演的影片,每看到影片中主人公的遭遇,就会刺激到她,回想到一些事情,情绪上有很大的波动。
再根据热奈特用“聚焦”来划分,这应该属于“内聚焦”,是站在女明星这一单一角度来叙述的。
我们能够感受到女明星的心理活动,她对于“仇敌”们的憎恨。
用第三人称的最大优点是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也更显客观和有序。
而加之“内聚焦”这一特点,使得故事从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
由于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弥补单纯的“第三人称视角”不够亲切、距离太远的问题。
比起全知的“上帝视角”,这样更接近于实际生活,能有更好的写作艺术效果,赋予了读者更多的阅读自由(想象空间),不会让读者产生人物被控制得太紧的感觉。
同时也很连贯、富于条理,因为对于所有的事情和人物都是从女明星的价值标准去看待和衡量的,不会太过于复杂,很明显能看出来,女明星在这里面是憎恨的情绪。
其次是叙事时间的分析。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在小说中,时间是一个重要而必不可少的因素。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摘要】每个人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
“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这是川端康成独特的死亡观。
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和禅宗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
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成因。
【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禅宗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在这些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同死亡相关联的,可见死亡是他作品中屡见不鲜的主题。
我们甚至可以说川端康成小说的灵魂就是“死亡”。
有评论家在谈及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现象时说到:“大多数作家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而川端康成却有把它当作起点来写的的特色。
”⑴从此我们不难看出死亡在川端康成小说中占据的核心地位。
川端康成描写了众多死亡现象,使作品散发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映射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感悟。
对其作品的大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简单概括为:生命是无常的,人的存在只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
生在死的包围下,生是死的前奏,生死相随,生死相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川端康成认为惘味而生不如顿悟而死,人死也可以拥有一种死灭的美。
川端康成甚至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川端康成在34岁时,发表了散文名篇《临终的眼》,其中着大量的笔墨放浪恣肆的探究死亡。
他援引日本夕阳画家古贺春江先生生前的口头禅,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
死就是生。
川端小说反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死亡哲学”:生即死、死即生。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死亡就在我们脚边”⑵,死与生时刻相伴随着。
他没有把死生对立起来理解,他说:“我觉得人对死比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
⑶换句话来说,要真正明白生的意义,就要透彻的明白死,死生一线之隔,死是生的延续。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
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李鹏飞摘要:生态审美观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形态的审美观念。
生态美学主张更为可行的“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兼顾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川端康成虽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作家,但在其作品中却超前性地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常以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去展现无限生机的人性自然,去塑造一个个自然之子形象。
关键词:川端康成;生态审美;自然人性;人性自然川端康成被称为日本的“美神”,一生呕心沥血地进行小说美的追求和探索。
然而川端康成的美学追求又并非是单线条的,如已故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川端康成的美的方程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
其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彰显传统的同时,又具有当代的生态审美意识,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
作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美学深思。
本文拟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究其小说创作中呈现的生态审美意识,进而挖掘其成因。
一、生态审美生态审美观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形态的审美观念。
生态审美主张可行的“生态人文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兼顾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
它把审美目光转向了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
生态审美意识是人类审美观发展的必然。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在人类早期,简易的社会生活使审美活动仅局限于自然,人类对自然与色彩之美的感觉和感动引发了原初的自然审美。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业化的号角使“人定胜天”由理想变为现实,自然不再是人类崇拜的对象,转而开始崇拜人,人类成为世界的中心与主宰。
人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由此也改变了人的审美观念。
在美学范畴里,主客二元的审美观占据了主导地位,美(自然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才是美。
二、川端康成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中对自然美景、季节的描写随处可见,先生对此似乎情有独钟。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美学研究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美学研究作者:邱扦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感,但是却反映了比时代更久远的文化,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美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包含川端康成的哲学、道德观和人生理想,构成了一个既融合了深广的文化内涵、又闪烁着晶莹的生命之光的艺术境界。
本文通过川端康成的作品分析来探讨其包含的美学,力求深层次挖掘其文学作品中的价值。
【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美学在东方精神中,美和思想往往密不可分,这是一种“两境相入,互摄互映”的境界,特别是在中国、日本,美是包含哲学、道德、人生理想的极高境界,本文拟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从虚无之美、自然之美、阴阳之美三个美学特征来展开论述。
一、虚无之美日本评论家鹤田欣认为川端康成一生都是在“幻”中徘徊,而“幻”中最有生命感的是《雪国》。
《雪国》是在巨大的虚无氛围中展开的艺术,它是生活之虚无,美之真实。
《雪国》是以越后汤泽的雪国为舞台,由东京人岛村和雪国人行男、驹子、叶子等人物为经纬构成的人生画卷。
主人公之间徒劳的爱在川端看来是美的,它“虚无得像一朵艳丽而濡湿的花”,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开放,而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虚无的爱就像花一样,爱本身就是价值,虽然它是不能实现其他目的的徒劳,然而这正是美的所在,美的價值在美的本身,而不在于实现某种功利。
《伊豆的舞女》中主人公经历的爱也是“虚无”的爱,他离别了无尽依恋的舞女,流尽了咸涩的泪水,然后觉得头脑中什么也没留下,只感受到甜蜜的愉快,这不是希望实现的愉快,而是希望失落的愉快,主人公在“虚无” 的境界中感受到一种失而复得的满足。
二、自然之美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自然往往不像大多数西方文学那样,是人的力量对象化产物,是人观念的外化,是被人塑造、任人支配以表达人的特质的道具。
它以它蕴含的丰富的生命信息、宇宙奥秘而存在,并在与人的交感中给予启示,与人合一,它与人是一对互相渗透、互相参与的共同体。
《雪国》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
《雪国》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雪国》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从发表以来一直备受关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其中,日本语言和文化与中文的差异较大,因此,《雪国》在日译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本文依据三个日译本,对其中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和研究。
首先要介绍的是《雪国》的原版日文本。
这个版本发表于1948年,是川端康成的原始创作。
在这个版本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汉字,故事情节紧凑、文笔简练、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日本文学的特色。
其次是村上春树所翻译的《雪国》。
这是一本较为著名的日译本,于2003年出版。
村上春树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对川端康成的文学风格深有研究。
他在翻译中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文化的传递,因此,他在翻译中尽量使用中文化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最后一个版本是吉川英治所翻译的《雪国》。
这个版本最早于1953年出版,是其中历史最久远的一本。
吉川英治是当时的著名翻译家之一,对日本文学和文化有深入了解。
他在翻译中力求忠实于原著,尽量遵守日语文法和语言习惯,因此翻译出来的版本比较接近原版日文。
在比较三个版本的时候,可以发现各个版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语言的表达方式。
原版日文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语言的流畅度和韵律感较强,但对于汉字搭配的词汇,中文读者的理解难度较大。
村上春树在翻译中尽量使用中文化的表达方式,但在使用流行语和新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吉川英治则更注重忠实于原著,但因为语法和语言习惯的不同,翻译出来的版本有时会显得翻译直白或者生硬。
其次是文化转换的问题。
其中最显著的差异是对人物称谓的翻译。
原版日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敬称和尊称,这些称谓在日语中具有较为精细的差别,但在翻译中难以完全对应。
村上春树在翻译中尽量使用汉语中的尊称和敬称,但对于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特殊称谓,他使用的翻译不太完全准确。
吉川英治则更注重原文的表达方式,因此尽量保留了中文化和外语名称等。
此外,三个版本还存在一些较小的差异,如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造等。
浅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
浅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川端康成是20世纪日本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日本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
川端康成的作品深受现代性思潮的影响,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现代性探索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现代性内涵。
本文将从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出发,对其作品进行浅析,探讨其在现代性思潮中所展现的文学魅力。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之纸屑》等,这些作品在描绘人物情感与心理的也深刻地反映出了现代日本社会的变迁和人们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这些作品中,川端康成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迷茫和挣扎,展示了他独特的现代性审视视角。
川端康成的作品体现了现代性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在《古都》中,他以一种独特的现代思维,审视了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小说中的主人公琵琶的命运,体现了日本传统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琵琶被奉为传统神明的代言人,却在现代社会中陷入了痛苦和困惑之中,她的遭遇象征着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所面临的选择与挑战。
这种现代性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
川端康成的作品展现了现代人的孤独与迷茫。
在《雪国》中,主人公男主角与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被视为现代爱情的寓言。
作品中所描绘的雪国的冰雪之地和主人公与女主角之间的距离,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爱情的追求与迷茫,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
川端康成以冰冷的雪国为背景,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和迷茫,表现出了浓厚的现代性气息。
川端康成的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千之纸屑》中,他以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社会变化的思考,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心灵困境和现实困境。
作品中主人公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他在现代社会中的奋斗与挣扎,体现出了作家对日本社会变革和现代性发展的深刻思考。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在思想和艺术创作上深受现代性思潮的影响,他以深刻的现代性审视视角,审视了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现代人的孤独与迷茫,对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浅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
浅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川端康成是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描写人们内心世界的也体现了现代性发展的特点。
本文将从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川端康成的现代性表现在他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和对人类内在情感的描绘上。
他的作品以人的内心世界为主题,深刻地探讨了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
比如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描绘了主人公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挣扎和迷茫,展现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空虚和迷茫。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和对内在情感的描绘,体现了现代性对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对情感的认可。
川端康成的现代性还表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上。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比如《千羽鹤》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的描写,探讨了人在社会现实面前的矛盾和困惑。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现代性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真理的追求。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体现了现代性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精神。
川端康成的现代性还表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上。
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比如他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中,描绘了主人公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对传统日本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体现了现代性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理解上。
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后世作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性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现代性作家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思考。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川端康成文学纪念馆
• 在川端康成故乡建立了文学纪念馆
• 展示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和生平事迹
川端康成研究学会
• 成立川端康成研究学会,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
•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川端康成研究的发展
川端康成的研究与传承
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研究
• 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 对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学的思想和手法
川端康成的文学主题与思想
01
爱情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02
生死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探讨了生死主题
• 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03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关注美学主题
优美的意境创造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
•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心理来展现美的魅力
川端康成诗歌的主题与思想
爱情主题
⌛️
• 川端康成的诗歌以爱情
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
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
和多样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关注美
生死主题
学主题
• 通过描绘美的自然景观
和人物心理来探讨美的意
Docs
• 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对日本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翻译活动的晚期
• 翻译作品数量减少,但质量依然很高
• 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川端康成与跨文化交流
与西方文学的交流
《雪国》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
《雪国》的三个日译本对比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被公认为是20世纪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一。
作品以雪国的苦寒和孤寂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饭田四郎与两位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对雪国的爱恋和对无法实现的理想的追求。
作品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爱情、孤独、虚无等人性主题,引起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日本文学史上,《雪国》的地位不可撼动,被誉为“独步一时”的杰作。
这部小说在日本文学界备受瞩目,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
而《雪国》的日译本也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作品的翻译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因此对于《雪国》的三个日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以及文化间的差异。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分析《雪国》的三个日语译本,在翻译手法、文学风格、语言表达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通过对这些不同之处的深入剖析,我们旨在探讨不同翻译版本对原著的理解和再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传达原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读者反馈调查,我们还将了解不同翻译版本在受众中的接受程度以及阅读体验,为研究结果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观察。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为翻译研究领域和文学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丰富和完善对《雪国》这一经典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1.3 研究意义《雪国》是日本文学巨匠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而不同的日译本对其翻译如何呈现川端康成原作的艺术风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这种效果的差异性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差异,更折射了不同翻译背景、文化认知,以及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对于研究《雪国》三个日译本的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比三个日译本的翻译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翻译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和效果。
通过研究不同日译本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可以揭示日语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和规律。
浅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
浅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川端康成(1899-1972)是二十世纪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深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探索了人性、现实和精神层面的诸多问题。
他的作品在近现代主义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现代性发展的特点。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羽鶴》、《月之岛》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现代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在作品中描绘了寂寥、孤独、梦幻等主题,将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展示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现代性。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被雪覆盖的偏远村庄,以及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
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他的情人之间的纠葛,以及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孤独与挣扎,展现了现代人在面对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中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小说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性的描绘,反映了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一部川端康成的重要作品《古都》也是一部深刻描绘现代性的作品。
小说以京都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的婚姻和生活,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小说通过对京都的描绘、对传统文化的渲染,展现了现代人对于传统与现代、自我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千羽鶴》是川端康成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她在病痛中的苦闷与挣扎,以及她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理解。
小说中运用了梦幻与幻想的手法,展现了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以及人们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从上述作品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小说具有很强的现代性。
他不仅从主题和题材上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在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展现了现代性的特征。
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幻想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将现实与幻想、传统与现代、自我与社会相融合,创造了富有现代性的文学形式。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对主题的表现上,也体现在对小说形式和写作风格的探索上。
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红笔)
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作者】刘龙;【导师】夏之放;【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师范大学,美学,2008,硕士【摘要】本文尝试对日本文学家、评论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思想进行专题研究。
川端康成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漫长的一生中,川端康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构建起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大厦。
这个艺术世界凝聚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的执着、对民族传统美的探寻以及西方现代思潮的光辉。
总之,川端康成是个言之不尽的话题,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他的小说美学进行一次新的解读——川端康成的生命美学阐释。
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语部分。
引言概述川端康成的人生历程、研究现状、课题意义和创新之处。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一、川端康成小说文本特色川端康成作品众多,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文本细读:川端康成人生经历与作品“和敬清寂”艺术特色的形成;川端康成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模式及其反映出的人物生存境遇;川端康成通过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这一主题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残酷并进而探讨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的交际是川端康成作品中一贯的构思方式,通过对死的描述进而达到对生的阐释。
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的分析进而把握川端康成生命美学思想的内涵。
二、川端康成的生命美学川端康成文学大厦中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川端康成对于生命本质的探求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将生命与美的本质联系起来考查,生命的流转变动与美的产生与消亡在川端康成那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在这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中,川端康成创作出了一系列惊艳奇绝的作品,展示了自己对于生命和美的独特理解。
这是本文创新之处。
三、川端康成艺术思想的多重审视川端康成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内蕴是丰富多彩的,美学追求是不断流变的。
究其原因则是川端康成文艺思想是复杂多维的。
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物哀”、“风雅”渗透了川端康成的文章。
在向新感觉派掘进的道路上,川端康成实验了西方现代文学技巧。
浅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
浅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主要作品集中在20世纪中期,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和随笔。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细腻的意象表现着称,在日本乃至国际文坛上享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现代性发展。
一、叙事风格的现代性川端康成的作品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其叙事方式都非常独特。
他常常采用双重叙述的手法,将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场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的视角来展现,从而使叙述更加复杂、立体。
例如,他的代表作《雪国》中,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看待主人公石原丈山,使得这个人物在读者的心目中具有多面性,不再是简单地好或者坏。
此外,川端康成还采用很多诗意的叙述方式,比如借助自然景观来烘托情感,或者通过意象的映射来传递人物心理,这些手法都显示出他的现代性思考。
二、人物描写的现代性川端康成对于人物的描写也是十分独到的,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呈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他的人物不再是那种固化式的形象,而是具有真实性和复杂性的,并且他的人物有着强烈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例如《伊豆的舞女》中的主人公北极星花,她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但是她不屈不挠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这种形象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此外,川端康成还善于将人物的内在感受通过意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尤为明显。
比如《黄金的岸边》中的诗句“心里波涛起伏,像暴风雨过后的海”就非常具有现代性的感受和表达。
三、意象表现的现代性川端康成的作品里充满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意象,他以细腻的笔触和强烈的表现力来表现内在感受与外在形象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中常用的意象有:雪、月、花、水、鸟、风等,这些意象虽然常见但却不失深刻。
在川端康成看来,意象是一种表现方式,是对世界的一种观察和认识。
他通过意象的丰富表现,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经验,这与传统文学中的意象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总之,川端康成的作品不仅在叙事风格、人物描写、意象表现等方面体现了现代性的脉络和思考,更重要的是这种现代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点,使他的创作具有了很强的内在力量和生命力。
中国大陆地区川端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大陆地区川端文学研究综述摘要:中国大陆地区的川端康成的研究和译介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
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分析川端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学者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并分析他的作品,并出版了研究川端康成的论著。
关键词:中国大陆川端康成文学研究新感觉派死亡意识佛教影响一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早在1942年就曾被译为中文,但大规模译介、研究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
1978年,《外国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侍桁的译作《伊豆的歌女》和刘振瀛的译作《水月》,正式拉开了川端文学在中国大规模译介的序幕。
1979年9月12日至20日,在长春召开了日本文学研究会,在这次会议上提交的三十余篇论文中就有关于川端康成的文章。
1981年,川端的代表作《雪国》、《古都》的中译本出版。
到目前为止的30余年中,几乎所有川端的作品都有了中文译本,仅大型的多卷本文集就已出版了三套,这在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日本,川端康成的研究已成显学,在中国,研究川端康成的专著和有关论文在一些重要的外国文学研究刊物及各大学学报上接连不断。
中国已成为川端康成研究的重要国度,“日本的学者和刊物就称赞我国译介和研究川端文学的成果‘居于国外,包括欧美在内的川端文学研究的第一位’”。
[1]在过去的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地区对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分析川端康成作品的倾向比较突出,大多表现了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和颓废的世界观。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者逐渐摆脱了社会批评学的束缚,力图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甚至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分析他的作品,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川端文学研究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为日本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日本的一个传奇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川端康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川端康成简介川端康成,日本大阪人,生于一八九九年六月十四日,死于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
临终前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在文学上有颇多造诣的近代文学家。
川端康成简介中指出,他幼年时十分不幸,命运坎坷波折。
它不仅自幼父母双亡,姐姐和祖父祖母也相继去世。
亲人的接连离去不仅对幼小的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使他养成了悲凉孤独的性格,这后来也成为了他的最重要最明显的文学风格。
通过川端康成简介还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刻苦用功的人。
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决心进入了全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读书深造,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他在校期间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为自己日后写作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他一生的前期中期大多数时间都在创作中渡过。
川端康成简介中说,晚年的川端康成致力于围棋的研究。
据说他还和包括日籍华人吴清源在内的诸多日本围棋名人对弈过,并对围棋的“棋道”深有体会。
不幸的是,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份的时候,他因出现了安眠药药物成瘾症状被迫在东大医院住院治疗,连着十天不省人事。
隔年之后,身体患病的川端康成为日本文学的发展还担任了日本的近代文学博物馆委员长一职。
他一直拖着病体在日本文坛上忙碌着,直到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夜晚,他在极度忧郁和矛盾中打开了煤气罐,自杀身亡。
一代文学巨星就此谢幕。
川端康成作品作为近代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一直是日本文坛上最热门的话题,他毕生的三十五部作品在许多文人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巨著。
从川端康成作品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学特有的理念和近代日本文坛的发展走向。
川端康成作品中多数作品的主题都是爱情,爱情是大多文学家创作的主旋律,但是川端康成笔下的爱情与那些传统的爱情题材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既不偏重于那些花前月下,潇洒优雅的浪漫爱情,也不侧重于悲欢离合的伤感之情,而是在语言描述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清淡的爱情。
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
关 键 词 :新 感 觉 派 ;文 学 ;川 端 康 成 ;研 究 现 状
一 、新 感 觉 派 的 定 义 及 代 表 作 家 徐明 真 (2007)指 出 “新 感 ) 派 は、つ ま り * 东 大 震 + 後
の虚无感に伴うモダン的な风潮の中で诞生してきた文学 の形式上 、技法上の革新运动 で あった。 そ の 诞 生 の シ ン ボ ルは文 『文芸时代』の创刊である。”(新感觉派即伴随关 东大地震后的虚无感、在现代潮流中诞生 的 在 文 学 形 式 和 技 法上的革新运动。其诞 生 的 标 志 是 文 艺 杂 志 《文 艺 时 代 》的 创刊 。)肖霞(2008)指出 “新 感 ) 派 は、大 震 + の , 墟 の 中 か ら生まれ、西欧の前 卫 的 な 美 术 や 演 剧 な ど の 影 响 を 受 け、 在来の私小说的な现(主义を超えてゆこうとする动きで あった。”(新感觉 派 诞 生 于 大 地 震 的 废 墟 中,受 到 西 欧 前 卫 美 术 和 戏 剧 等 的 影 响 ,目 的 是 超 越 原 有 私 小 说 的 现 实 主 义 。)
(1)对 川 端 康 成 作 品 的 研 究 (439 篇 ) Ⅰ 对 《雪 国 》的 研 究 (240 篇 ) [1]杨星.虚无的哀歌─论川端康成与《雪 国》[J].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1994. [2]曾春燕.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 观 主 义[J].广 西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版 ),2002. Ⅱ 对 《伊 豆 舞 女 》的 研 究 (105 篇 ) [1]叶渭渠.创造美的抒情世界———《评 伊 豆 的 舞 女》[J]. 日 本 研 究 ,1985. [2]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 语 学 习 与 研 究 ,2004. Ⅲ 对 《古 都 》的 研 究 (49 篇 ) [1]沈洪泉.浅 谈 川 端 康 成 《古 都 》中 的 虚 无 思 想 和 审 美 情 趣 [J].宁 夏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1990. [2]刘 青 梅.一 树 紫 花 轻 摇 曳———读 川 端 康 成 的 《古 都 》[J].日 语 知 识 ,2003. Ⅳ 对 川 端 康 成 其 他 作 品 的 研 究 (45 篇 ) [1]孟 庆 枢.川 端 康 成 《睡 美 人 》解 味 [J].日 本 学 论 坛 ,2002. [2]宋 琛 .川 端 康 成 《千 羽 鹤 》论 [D].吉 林 大 学 ,2005. [3]马朝红.川端康成小说《禽兽》中的 时 空 探 讨[J].外 语 研究 ,2005. [4]冯 千.关 于 《山 音 》中 的 自 然 要 素 [D].四 川 外 语 学 院 ,2006. (2)对 川 端 康 成 美 学 意 识 的 研 究 (91 篇 )
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
中国川端康成研究的状况2011级丁小龙 201140101132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不仅代表了日本,代表了东方,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因此,川端康成亦是研究日本文学时不能忽略的一个代表。
川端康成作品中表现出的“虚无思想”、“物哀之美”、“死亡意识”等则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川端康成的作品早在1942年就曾被译为中文,但大规模译介、研究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
1978年,《外国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侍桁的译作《伊豆的歌女》和刘振瀛的译作《水月》,正式拉开了川端文学在中国大规模译介的序幕。
我国对于川端康成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一九七九年,在长春召开的日本文学研究会。
这次研究会上首次提到了川端康成的文章。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渭渠先生及其夫人率先翻译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等作品,大大促进了川端康成的文字在中国的传播。
然而一开始川端康成的作品在评论界却是一个有争议的存在。
其中就不乏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批判抵制的。
有的人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是低级的情色小说,将他作品中的歌舞伎视为出卖肉身的娼妓;这种看法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与当时我国还叫保守闭塞的社会风气也有一定关系。
还有的人则认为川端康成的作品宣扬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容易让人丧失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觉得既然人的终点必然是走向覆灭死亡。
中国的川端康成的研究和译介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
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大体可分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社会批评学的角度分析川端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中国学者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这位作家并分析他的作品,并出版了研究川端康成的论著。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川端翻译作品的激增和研究氛围的变化,中国的川端康成研究出现了新局面,对这位作家的把握更加全面和深入。
散文家:川端康成(日本)人物简介
代表作品之一
川端康成的散
文在国际文学
界也具有一定
的影响力 -他
的作品被翻译
成多种语言,
受到了国际读
者的喜爱
01
02
• 川端康成的散文对日本后世
• 川端康成的散文对世界文学
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03
川端康成散文作品赏析
《雪国》的优美文字与深刻主题
《雪国》是一部优美的散文作品,通过对雪国景物
• 研究内容包括川端康成的生平、创作
• 研究内容包括川端康成的生平、创作
历程、作品主题、风格等方面
历程、作品主题、风格等方面
• 川端康成研究的历史对日本文学史的
• 川端康成研究的现状对日本文学史的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亲情、友情的探讨等
的感情纠葛等
• 这些伦理探讨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
• 这些女性形象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思考
印象
04
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的传统与创新
川端康成是日
本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的
作家之一 -他
的作品往往被
看作是日本文
学的代表作品
之一
川端康成在日
本文学史上具
有一定的创新
• 这些优美的文字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
的历史和文化体验
《千只鹤》的伦理探讨与女性形象
《千只鹤》是一部探讨伦理问题的散文作品,通过
对茶道师与两位妻子之间的故事,表现出对伦理关
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一读日本的故事,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日本的故事似乎永远不想让人捉摸透文章到底在讲述一个如何的故事,它们永远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然而语气却显得极为平淡,即使在描述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叙述者也会保持一种语调。
这种不见任何情感的流露,不得不让人感慨、惊讶。
然而另一方面则是故事的内容不同寻常地难懂,总让人读得莫名其妙。
许多时候只能很浅地读完,但真正想要深入到文本里面真的非常难,似乎有点不知所云的味道,尤其是在短篇小说中更是如此。
能达到如此一种奇妙的境界又在于它那几乎没有结局的结局,结果是空空的。
有的从一开始就空,更多的则是前面读着还有一点味道,但越到后来越走向虚无的状态。
正如前面说的,日本人很善于不动声色地白描,然而还会留一点哀愁,有一丝丝忧伤,又很难捉摸。
很难想像整整一个民族都是这样的空灵,如出一辙地沿着同一种平淡的情感走去。
最惹人起眼的是日本文学中的女子,这在世界文学的所有女子中是最独特的一类。
那种永远幽淡而又顽强坚忍的形象,让人既肃然起敬又敬而远之。
这类女子凛然有一种超然于男子之上的气势,也许这就是日本人既想压迫女性又不自觉地崇拜女性的原因所在吧,下面就以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细做分析。
非常不解于川端康成这样一位外表严峻、寂寞的作家竟会在他的文学世界中创造出这么多阴柔、美丽而又略带哀伤的女子形象。
在文学的世界里川的心是热烈的,川的灵魂是飞舞四射的。
他塑造一群光彩夺目、姿容各异的女子,他细心地把她们描活、把她们写刻生动。
乍看来这些都与川端康成孤寂的人生经历非常不相像,然而正是凄凉的早期人生让川在笔下的世界特别关注美丽的人物,特别注重给这些美丽人物添以温情、爱与生机。
男性都是奇特的生物,在现实的世界中一心想专制、裁衡、压抑女性,然则一旦受了伤、碰了壁、孤单难堪时又必须靠着女性排遣愁情。
川端康成算是这种奇怪的动物之一,但他有着不同于一般男子的德行与可称赞之处。
在笔下的世界,他还给了女性公正平等的地位,反而是那些男性做出种种荒唐、奇特的行为。
这是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对女性在现实中不得的地位、荣誉的提升。
但并不因此,川端康成就抹杀了现实的种种残酷,即女性受压抑的被奴役的现状是他也难以改动的。
这是他和现实都无法拨正之处,他坚持还原了现实的无能之处,并经过文本的渲染加工,使这种社会状况让人深感不安。
因此川的作品也促成了读者的思索,这正是他的可嘉之处。
就川端康成的作品来看,在情感上总给人一种阴柔、幽怨之美,川端康成作为一个男子却能将女子之音如此细心打磨,这是多么难得。
但一般提到女性文学,川端康成作品的价值却并不太高,这是深有其原因的。
首先是川的作品中虽然出现大量女性,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占大多数,而且女性始终是川作品中最晃眼的形象。
事实上川作品中的女性多数都个性内敛,形象不够突出、不够鲜明,语言行动也几乎不具备激情,更重要的是她们仍然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载体,只是作为男性派遣愁情的工具,因此在女性文学中地位并不高。
因此总的看来川作品中的女性仍然是旧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们多数甘认着当前男权社会的一切状况,情愿依靠男权社会生活,吸取的还不是新世纪新时代的自我觉醒的人文气息。
川作品中的驹子、叶子、雪子都是这种较为传统的、依然是旧式的女人形象,她们很少有能够看清现实而跳出命运的圈锁走向新生活的。
另外,川作品中的女性虽然温情脉脉但激情甚少缺乏新意。
她们仍然在延续着千百年来所有女性走过的路,无论是生活的还是工作的圈子都非常窄小。
她们仍然是依附着男性,尽管男性的压力无处不在,密不透风的一堵堵墙让人时时倍感压抑与苦闷。
川作品中的女性也是很少能够找到出路的,因此算是苦闷的一代。
她们许多人都沾染上了川的那种潜在而又浓郁的焦虑与不安,如驹子,甚至于那些生活优裕者如千代子,也都沉浸在这种无形的郁闷中。
因为川只给这些女子一个母性的美的意义,但是除此之外什么也给不了。
现实的种种事端,内心的种种愁怀,相互激荡、相互撞击但却无法消解。
由于川只满足于从女性的柔情中寻找温馨的寄托——对从小就不再的亲情的、对随处可见但又孤寂地徘徊在他的心底的乡情的一种温情的寻觅,促使川只是将女性作为这种失落的意象
代表。
因此川不断地描写女性、不断地触摸文学中的柔情,以期消解他内心的寂寞与外表的狂热,从而川作品中的女性已经消解了原有的形象而变得极为集中又极为模糊。
但也应当看到,她们作为女性文学中的这个特定形象的特殊历史地位,这是对前期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世界的一个转移,也是接连下一个自我张扬的女性世界的关结点。
川将他作品中的女性只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他自以为的安慰自己以及慰藉他人的符号。
但他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更深地考虑过如何让他的女子更光辉、更自由、更美丽,他没有意识到的后人意识到了,但他却已经在无意中成就了这些带着缺憾美的女性,如那断了臂的维纳斯,在世人眼中是美的,虽则没有手臂的维纳斯自己是非常痛苦的(假如他有感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