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它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定历史形式,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手段,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主要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
2.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吸收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被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人;第二,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在概念表述上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第一,任何国家的民主都要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三权分立”是指资产阶级提出并实行的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的一种分权学说和政治制度。
“三权”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统治权。
第三,“三权分立”不适合我国国体的要求。
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只能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
我国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也有分工,但它们之间不是三权分立、平行的关系,在我国,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最
高地位。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产物。
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这种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
它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利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我们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反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
实际上只有资产阶级政党或者维持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才可能执政,其他的政党不过是陪衬。
它是资产阶级的巧妙工具,它不会改变资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和对劳动群众的剥削、压迫。
它不可能为代表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平等竞争掌握政权的条件和机会。
鼓吹在中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就是企图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变社会主义中国为资本主义中国。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各级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物的权利;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重要表现。
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以保证。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其次,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单看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且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
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文化的本质:不同性质的文化,它们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也有着根本区别。
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继承、借鉴归根到底是为了创新。
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是变革、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一科学命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二是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
2、浓郁的民族性。
3、严肃的科学性。
4、广泛的群众性。
5、高度的民主性。
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世界文化、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1、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社会主义
2、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2、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和方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理由如下:3、文化建设必须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热爱祖国,是中华儿女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精神追求,它激励着亿万群众和无数英雄豪杰为祖国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已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道德的显著标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必然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理论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表现。
在人类发展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
2、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
3、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出路。
文化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