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中华文化,李祥林。课堂笔记整理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秦汉以后中国民族文化三大类型:

1、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北中国草原——荒漠地带,经济模式为游牧狩猎)

2、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模式为定居农业生产)

3、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南中国热带、亚热带区域,经济模式为迁徙游耕)

(二)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仍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2、这在四五年前,中华农耕文明在黄河中游地区就开始形成

3、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中原移民迁徙,农耕地区扩展到南方并显出巨大发展潜力

4、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自然经济体制中,商品经济之于农耕经济是依附性的

(三)人-自然-农业

“靠天吃饭”的国人因农业经济的缘故而自来看重人与土地,气候和环境的关联,老早就对大自然有亲切怀归的认同感,那“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理想即奠定在这“天人合一”基础上,加之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征,不难从平和、恬淡、安详的气氛中孕育出一种纯朴闲散的性情和人格。

中国是大陆型国家,较之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型文化,大陆平原型文化由于“缺乏海之超越大地的限制性的超越精神”(黑格尔)更多体现出平静,恬淡,中和,柔美的特征,可谓是一种“中庸的文化”

(四)耕读传家与士人理想

耕者,耕种土地,生产粮食也,涉及物质生活保障;读者,读书学文,修养身心也,涉及自我精神追求;有耕有读,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追求,既形而下又形而上,两个文明一手抓,这就是农耕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上。

(五)文学与农业(第三讲的开篇)

华夏号称“以农立国”,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是“耕读传家”,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扎根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基础上,对中国文学有深刻的影响的农耕文明,早熟而发达,就形成在本土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

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所开创的夏族即是纯粹的农耕名族,不仅如此,华夏先民自新石器时代起,便选择了农业作为生存繁衍的主要依托。

以经济基础来看,是农耕自然经济。

从社会结构来看,是血缘宗法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所依赖的两大基石)

(六)农业文明在汉字中多有投影

“和”——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不是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事物的相互协调,所谓“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这“和”,在字形构造上以禾苗之“禾”为偏旁,这绝非偶然。

“穆”——本义指成熟了的庄稼(禾谷),正如《说文解字》所言:“穆,禾也。”庄稼成熟,五谷丰登,当然是值得庆祝的大好事,所以“穆”又引申为“美好”义,如“穆如清风”就是说象清风般和畅美好。

学霸笔记篇

第一章:文学与文化

1、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文化),狭义则指精神文化(小文化)

——人所创造

——人的智慧

2、文化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超越北能、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的活动及其成果;文化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类化”,离开人这个创造主体,自然界无所谓文化;这自然,即指外在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的本能,身体的自然属性;然在改造外部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这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或文化创造的过程。

3、文化结构四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4、中华名族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华名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多元一体”——文化平等

5、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中:政治地理学概念

6、东方文化圈:东方世界划分为三大历史文化圈

——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

——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

——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

7、印度的国教是印度教

8、佛教:释迦摩尼(与孔子同时代)道教(汉代)中东(伊斯兰教)苏伊运河《圣经》犹太教(以色列)《格弗尔史诗》藏族格弗尔大王苗族山歌(史诗,讲述民族历史)

9、中国戏曲的种类:川剧、秦腔、越剧(浙江、广东)360多种

黄梅戏(安徽)吴桥杂技(河北)皮影戏(陕西,河北)目连戏(佛教戏,目连)目连下地狱救母亲(遂宁—射洪县—青堤镇

10、自贡市:盐液博物馆世界上第一口深井

11、中国选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木卡姆、蒙古长调、

12、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动的一部分,其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中华名族的文化心理。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产生,即使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也经过了3000多年的历程,并且枝繁叶茂,格外灿烂辉煌。

13、商:甲骨文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14、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以文学作品所占比重最大;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文学起源古老而又脉流长久;中国文学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名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15、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风(民歌,黄河中下游)、雅、颂三大部分。相传由孔子整理(孔子删诗对诗打上了儒家烙印,整理)收入诗歌305篇常被人们称作“诗三百”,其中最早的作品约产生于西周初年。宋人解释“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昆虫草木略序》)

16、五经之一:诗经,经儒家修订之后,列入四书五经,后世说法诗经(北方的)

17、古有三易:夏易、商易、周易。

18、《易》儒家的易经。综合性的文化著作

19、风:民歌,黄河中下游(采风、民风)颂、弦、歌舞诗三百诗是综合性艺术。

20、《关雎》诗经的开篇

21、《牡丹亭》汤显祖。杜丽娘

22、楚辞:战国时期在楚国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主要创造者为屈原。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哥》《天问》等。楚辞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采用散文句法。篇幅宏大,抒发思想感情更加自由奔放。

23、楚辞中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此说诗人生活之高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此讲诗人不懈的精神追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于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诗中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表达了诗人探索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