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然致良知,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要按事物的本来面貌 去求真,去做人做事呢?如果是这样,那么,是不是 会不太适应社会呢?比如说,你是医生,对一个不自 知病情又有高血压、心脏病的癌症病人的发问:“医 生,我的病严重不?”如果你说真话,那么,病人十 有八九会加重心理负担。那么,是说真话还是假话? 这就涉及到如何评判善恶的问题。如何才是致良知, 如何又不是致良知而致恶知?按照阳明四句教,无善 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 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可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具体分析一下。

当然,事情决非如此简易。很多具体情境有待考究: 既然心即理,心外无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后天学习吗?阳明 先生所讲的心外无理,是指心源自自然,自然之密码、遗传因子, 也即天理,自然也在心上,可见,心即理之理,乃自然之理,具 有先天性;而我们后天学的很多东西,主要是文化,是人们化出 来的,不是自然本有,所以,文化当然要后天来学。不过,既然 是含着天理的人心弄出来的文化,自有其理在,所以人心自然可 以学好文化,我们当有信心。再者,良知虽是人人本有,不必外 求,但是,如何致良知的方法还是得有人引导,这个也是学。 《论语》学而时习之,也是指的学文化以及学悟道体道的方法, 即致良知的方法。

按照阳明的意思,好像良知就是标准,按良知做就是 善,人欲间杂了,割断了,就会恶或者不纯善。那, 问题又来了,凭什么说良知做对了呢?拿这个案例来 讲,是说真话为善还是反之?鄙人的意见,善恶总是 相对的,在经验世界里才有,判别具体情境人具体的 善与恶,要具体分析,除了良知是裁判外,恐怕还要 加上后天的经验,要加上文化、人道等具体时势因素, 才能判别的好,而且还有一个价值基点,那就是自爱 (含爱他),凡是破坏爱的原则的就是恶,否则就是 善!此案例,根据具体情况,应该以说假话安慰为善。 一句话,判断善恶,不但要良知参与,还要以爱为基 点,也得考虑具体文化因素。

可是,虽然悟道了,可道还是不能眼见。可见,文王也把心的悟 看做望,看做行!一句话,悟道者看问题,总容易合起来看,不 喜欢分的,即便分,也是不得已!所以,意念的流动也就是行! 当然,并不否认在实践中去磨而知得真切,也不反对要将好的意 念付诸实践!所以,阳明也说,所谓行,只是着实地去做那件事。 只要着实去做一件事,即使是学问思辨,也是行。知行合一,其 实就是强调知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知如果离开了活动,是不可能 获得的;而既已获得的知,同样也只有通过行才能真实地表达。 不论从知作为一种活动来说,还是就行作为知识的表达来说,都 是必定体现为一个过程的,这一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心本体是价值原点,本是自然的,自然是无善恶的, 当事物关心时,主体人面临的是经验世界,即本体世 界的寂然不动的无善恶的本心转换到经验世界,心发 动意念,意念根据面临情境作出善恶分别,此刻,所 发动之意念是良知与人欲间杂的心发出的,可以说是 心之用,心之功夫,不过,良知明察秋毫,充当裁判 员角色,知道善恶是非,同时人欲也起作用,要看是 人欲胜良知还是反之,其结果决定了格物是善还是恶。 这样分析,还是没有把善恶的标准说出来。

知在行先,自然是常识;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不是常 识,所以在当时就引起许多讨论,自然也有反对的。 不过有一点大概是可以清楚的,就是王阳明讲知行合 一,是希望大家能够随时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他 是把现实的生活世界当作是知识获得其价值的基本境 域的。他的意思,我觉得还在强调一点,那就是一个 完整的“行为”,是要包括它的主观形式(意识流动) 以及外在行动的,这才是一个行为的完整过程。这一 点其实对我们很富有启发性的,至少他坚持了思想与 行动的统一。


你在听的时候,你的意识一定在流动,意识的 流动也是“行”的一种,所以在这个意思上, 同样是知行合一。但问题是,“知”的形成, 在你只是一种主观的形式,你如果要把你的 “知”表现出来让其他人了解,你就需要诉诸 行动(不论是说,写,做,都是行),行动的 过程就是知识的表达过程,所以也同样是知行 合一。 鄙人浅见,望各位仁兄指教!
读阳明心学的几点感受
纪望书

通过《易经》《道德经》《庄子》,我们可以 去体会本体世界,去悟道,去感受大自然万象 纷呈中那不变的绝对,从而超越有限达至无限, 升华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与天地 并生,与万物齐一”的天地境界,并虔诚敬畏 伟大的大自然,获得心灵的安宁,乐天知命, 逍遥自在。

通过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却有意外的收获,惊人的发现,原来这 冥冥中的天道天理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每人就其良知、本 心圆满表达,即致良知、知行合一,则可以不变应万变,即事事 可止于至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感觉到天道的运用得心应手, 也才有望让天道通过每一个人的致良知去成全人间世的事情,才 有望达到太平!再者,将天理与本心同一,则大大的彰显了我们 作为人的主体性、个性,让我们感受到人的伟大灵秀,让我们充 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天理不假外求,也让我们摆脱了“于事事 物物上求至善至理”的迷茫与劳碌,只消体悟本心,克制人欲, 将那原本剔透的良知扩充表达外显开去,则自然可认识外物,成 就事功!

既然说无善无恶是至高的善,那无善无恶不也 可以成为至高的恶?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 为既然无善无恶,那当然可以叫做至善也可以 叫做至恶。叫它什么都无实质含义!至善至恶 只有在本体世界才有,在经验世界不存在,总 是相对的。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时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似乎有 以知代行之嫌疑。这问题实际上是常人之见!我们常人,因生活 在真切的经验世界,喜欢把事物分开来看,以为这样才能分明、 清晰,这也可以理解。但是,阳明先生不是这样看的,角度不同 而已。可以说,阳明先生是从本体角度,用道眼来看的。何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也!知与行,亦阴阳关系,阴阳一体,知行固然一 体,哪里分得开!知与行本就是一体,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不间 断的过程,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念发动处便 是行,也是知,一直到意念结束,整个过程知行永远没有分开过。 周文王也说“望道而未见”,道本是无形的,文王不可能眼望, 只能是心望,心望即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