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佘家坪中学 邹淑波
知识目标
1、品读欣赏,理解文章内容。
2、深入解读,探究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探究能力和对作品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走近探究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桃花源记》
2. 大家已经知道《桃花源记》是千古名篇,它描绘了“世外桃源”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那么,我们桃源这个地方也就应该跟着成了千古名地。在座的同学们都是真正的桃源人。我在想啊,桃源人读《桃花源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应该是:既有亲切感,又有自豪感,还有超越感。对吧。现在让我们再次听听《桃花源记》吧。
3. (点击课件①)当然,我们还必须带着任务去听。
课件①:1.边听边想: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联系背景:文章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3.简单猜想: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二、感知,初步探究
1.(点击课件②—朗读影视片断)学生听看《桃花源记》。
2.检查感知效果(重新点击课件①)
①现在请大家自主发言,即任选一题作答。为了让大家的发言准备更充分一些,先给大家一点时间,不下位、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先商量一下。(自由讨论1.5分钟)
②指名说。(要求: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并作好反驳或补充性发言;教师也要适时随机点拨)
预设答案:
第1问:文章写的是一个武陵人。即一个常德渔人发现桃源,做客桃源,辞别桃源,后来再也找不到桃源的故事。
第2问: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时间“晋太元中”,太元处于东晋末期,可以想到当时的社会一定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苦日子望不到尽头。
第3问:作者写的“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肯定是没有的,是作者虚构的。从故事的结局可以得知。
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追随渔人的行踪,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一起前行吧。
课件:全文字幕
三、研读,分层探究
师过渡:晋代太原年间,有一位渔人,一天驾着小船沿溪而行,他发现了什么?
“忽逢桃

花林”
▲ 桃林中景色如何?作者用了8个字来描绘桃林的景色,大家找找看
(齐答: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就是……(粉色的桃花,碧绿的小草,鲜艳美丽。春风吹来,花瓣随风飘落,空中、地上、水中,那一片桃林仿佛成了红雨纷扬的世界。真美!)
小结: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渔人是在无意间,非常偶然的发现了神秘而美丽的桃花源。
师过渡:渔人走完桃林,发现一小山洞,“便舍船,从口入”走过山洞,他便来到了作者描绘的什么地方?
板书:世外桃源
▲ 渔人看到了什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渔人所见,由物到人。先看物,物有哪些?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物有: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鸡犬、阡陌
②现在,我们再看这里的人(点击,复现第3句),人们在做什么?心态如何?
 (有劳作的,也有休闲的)
▲渔人在桃花源里受到了怎样的款待?
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桃源人和渔人说了些什么?(用课文语句回答)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源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为什么?是不得出,还是不想出?说说理由。
外面的世界:黑暗、痛苦
桃源社会:和平、安定、自由平等、自劳自得、生活幸福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担心什么呢?
(怕……)
3、说一说
师过渡:跟随渔人的印迹,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桃花源,做客了桃花源。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请用上“我认为桃花源是个 的地方,你看
。”的句式,做到有理有据。
板书:世外桃源——风景优美、安定祥和、民风淳朴

师过渡:桃花源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和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会实现吗?
▲文中有没有暗示?
有,“不复得路”,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是通往世外桃源的路消失了,还是根本没有这样的路?
作结: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
师过渡: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

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探究,评价主旨
今天,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是标准的现代桃源人。现在,请大家用现代的眼光再看看陶公的世外桃源,说说,如果“世外桃源”真实存在,你愿不愿意生活在陶公的世外桃源里,为什么?
(耕种方式,生产工具、交通状况、衣食标准、居住条件、种养技术……)
大家谈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纪都成社会学家了!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板书:理想境界
3、拓展延伸
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作为课后作业交给老师。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