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调研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调研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国国家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评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探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提供参考。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3.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小学学生和教师的问卷,以了解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看法。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认知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评价等。

3.2 访谈我们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对一些小学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情况、教学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4. 调研结果分析4.1 学生调研结果根据对300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80%的学生表示对道德与法治课很感兴趣,认为这门课可以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60%的学生表示课程内容丰富有趣,50%的学生表示对课堂上讲授的案例感兴趣;•7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一些法律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3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有些抽象,希望能有更多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的讲解。

4.2 教师调研结果通过对30名小学教师的访谈,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90%的教师表示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80%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很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更丰富的教材和案例支持;•60%的教师表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支持。

5.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5.1 结论•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持有较高的兴趣,课程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案例的引入,使课程更具实际意义;•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教材和案例支持,并且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由于《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必修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普遍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有必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设置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当前教学现状,并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进行实践与研究,分析其现状、探讨评价方法、总结实践成果、提出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建议,以期为未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研究的探讨,深入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寻求解决途径和方法,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实践过程中,旨在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程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研究,还希望能够准确把握小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正文2.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育体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法治知识、公民道德等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报告

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报告

道德与法治学情分析报告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特进行此次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本次学情分析涵盖了_____学校_____年级的_____个班级,学生总数为_____人。

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方面的综合观察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学生学习态度1、大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认为这门课程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对自身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2、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低等问题。

三、学生学习能力1、记忆能力学生在记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学生能够通过反复背诵和理解,较好地掌握相关内容;而另一些学生则容易遗忘,需要更多的强化训练。

对于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类的知识,学生的记忆效果普遍不如对纯理论知识的记忆。

2、理解能力多数学生能够理解教材中的简单内容,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原理,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在分析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能力,难以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解决问题。

3、应用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但在面对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缺乏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提出观点和解决问题时,思路较为狭窄。

四、学生学习方法1、预习情况只有约_____%的学生能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了解课程的大致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的意识和习惯,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

2、课堂学习在课堂上,约_____%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及时做好笔记。

(完整版)小学中年级思政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完整版)小学中年级思政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中年级思政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一、调查意义思政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及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政治信仰。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情回忆了自己初中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事迹的一堂课。

他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更要重视为学生开设理想信念教育课。

因此,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十分紧迫。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政策依据和重要遵循。

《意见》的颁布,对新时代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任务、明确新目标。

二、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本学校的思政课程实施现状,通过制定调查问卷《小学中年级思政课程实施调查问卷》来了解。

本问卷共包括19道题,基本上包括了小学中年级思政课实施现状的各方面。

通过对现状的了解从而发现我校在思政课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我校的思政课实施效果,将思政课作为重要的课程纳入小学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提升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做准备!三、调查结果本问卷在校共发放一百份,采取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问卷有效回收为98份,回收率为98%。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思想品德学科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了解当前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情况,本次调研主要目的如下:一是了解教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效果;三是探究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的改进方向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针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设计了一份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教材选择和应用、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的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

其次,对10所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堂进行了实地观察,并与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根据问卷和观察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整理。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对思想品德学科的认识和教学理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学科有着正确的认识和认可,认为该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思维方式和良好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同时,教师普遍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育人的教学模式,要抓住关键时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教材选择和应用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倾向于选择针对学生实际的教材和案例进行教学。

他们认为教材的选择应注重时事和个案分析,以引导学生关注学科与社会的联系,并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此外,部分教师提出需要教材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表现出兴趣,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然而,也有少数学生对该学科缺乏学习动力,主要原因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

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过于讲解和灌输,缺乏与学生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精选3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状况调研报告篇1一、问题的提出思想品德教学是培育同学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同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健全中同学心智和人格、培育中同学综合素养的主要渠道。

然而实际中,随着深圳市中考不考《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基本被压制成了副科,甚至可以说是边缘学科。

为使全市的老师、学科教研员能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市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现状,日前,对我市学校思想品德学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这门课程的进展方向,并提出一些思索与建议。

二、学科教学现状深圳市的思想品德学科是一个与时俱进,敢于争先和创新的学科,曾经有一支特别优秀的队伍。

从上世纪九十年月中期开头就不断探究当时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20__年至20__年的《五重奏—学校思想政治课综合改革试验》在教学观念、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材重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究,受到省教研部门的关注及好评。

20__年思想品德学科有十几位老师参与了全国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和教参《思想品德》(粤教版)的编写及全国范围的新教材培训工作。

并结合前几年教改成果编写了当时全国《思想品德》课改的第一本同学用书《阳光少年—〈思想品德〉同学学习手册》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但是随着学校思想品德课退出中考,十几年逐步建立起来的优秀老师队伍被作出了重大调整,绝大部分骨干老师调任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了一个十年的“冰冻”期。

目前我市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教研的详细状况如下:(一)绝大部分《思想品德》课老师表现出了良好职业修养从备课、授课过程都可看出他们个个态度仔细,思想重视并努力想上好课。

尤其少部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老师或心理健康老师充分展现出他们丰厚的学科学问和学科素养,能够非常好地联系同学的实际和社会实际对相应学问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展和延长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又能从引导同学用正确的方法看待和思索社会现状,为同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引导作用。

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范文三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范文三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范文三篇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交通状况的日益改善,务工人员的流动也日益频繁。

由于在城市能够找到报酬相对较高的工作,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人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以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些外出的农民工得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究竟如何?为了切实的了解外出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特此展开此次调查。

此次调查以杭州郊区小型工厂和个体户为主体,深入走进农民工的生活,以寻求相关信息。

一、概述根据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社会实践将于今年暑期展开。

为了完成我校这一暑期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特此展开了此次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实地参观、实习和访谈的形式,以在杭州郊区小型工厂和个体户中从事工作的外来农民工为调查主体,以切实了解这些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而开展的。

通过实地的参观和访谈,基本掌握了这一地区所调查的范围内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现状,和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对的改善意见。

经过这次调查我自身也有很多收获。

二、活动的展开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工人工作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还包括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住宿和饮食的环境,工作之余的生活状况(精神文明生活)等等许多与工人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类各式各样的周边环境的总和。

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能够让人工作愉悦,身心健康,十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丰富精神生活,可以说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究竟如何,以便更好的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特以此次暑期实践调查为契机,开展了对杭州城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的调查。

杭州城东郊区地形复杂,街道纵横,工厂种类和数量众多,情况十分不利于个人开展逐一的参观和调查。

所以我对工厂进行了分类,主要对从事轻工业加工和物流运输的工厂和工人进行参观和访谈。

对于工厂数量多这一点,我采取了随机抽取的办法,对于同一地点的同一类型工厂,只随机挑取期中的少数几个进行参观和调查。

初中道法教研专题报告(3篇)

初中道法教研专题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初中道法课程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公民素质。

为了提高初中道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开展了初中道法教研活动。

本次报告将围绕教研活动的主题、内容、成果和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教研活动主题本次初中道法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提升初中道法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对道法课程的认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提升。

三、教研活动内容1. 道法课程教学理念探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共同学习了道法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

通过学习,教师们对道法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2. 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教师们围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各自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2)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注重情境创设,提高教学效果;(4)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道法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教师们就如何整合与利用道法课程资源进行了交流,提出了以下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2)结合社会热点,丰富教学内容;(3)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教学渠道;(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 道法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教师们共同探讨了道法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以下观点:(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态度;(2)强化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反思能力;(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4)将评价结果与教学改进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四、教研活动成果1. 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道法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道法调研报告

初中道法调研报告

《初中道法调研报告》一、概述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初中道法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本次调研旨在为初中道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初中学生对道法课程的兴趣、认知和学习态度。

2. 评估初中道法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3. 分析初中道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合理性。

4. 探究初中道法教育在培养学生品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实际成效。

5. 发现初中道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和学生访谈等。

1. 问卷调查- 设计了针对初中学生和道法教师的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学生对道法课程的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 共发放学生问卷[X]份,回收有效问卷[X]份;发放教师问卷[X]份,回收有效问卷[X]份。

2. 课堂观察- 随机选取了初中不同年级的道法课堂进行观察,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 共观察课堂[X]节。

3. 教师访谈- 选取了部分初中道法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困惑以及对道法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 共访谈教师[X]人。

4. 学生访谈- 抽取了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在道法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对道法教育的期望。

- 共访谈学生[X]人。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一)学生方面1. 兴趣与认知- 大部分学生对道法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兴趣程度参差不齐。

兴趣较高的学生认为道法课程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提高道德素养,兴趣较低的学生则认为道法课程内容枯燥、难以理解。

- 学生对道法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了解不够深入,存在模糊认识和误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逐渐推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了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普遍较为广泛。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0%的小学开设了相关课程,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

这表明学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

其次,多数学校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传授。

课堂教学以讲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为主,并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遵守法律规定,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此外,一些学校还通过举办模拟法庭活动、开展法治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意识。

然而,调查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仅仅强调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缺少对道德和法律背后原理的解读和引导。

其次,课程教材和资源有限,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材料。

这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有效吸收和理解学习内容。

再次,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不高,影响学习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进一步改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

首先,课程内容应更加注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学校应积极与地方社区和司法部门合作,借助他们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提供更丰富和实用的教学材料和案例资源。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为了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除了学校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部门可以继续加大教材编写和培训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报告
• 课程内容较为抽象,难以吸引学生兴趣 •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 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评价标准不明确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方法
角色扮演法
• 通过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道德与法治情境 •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但需要较高的组织能力
讲授法
• 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 适用范围广泛,但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04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评价体系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的目的
• 了解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情况 • 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的方法
•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 •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发展过程
探究式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的定义与特点
•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探究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原则
•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道德与法治 • 探究式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 课程整合法,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
•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 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校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建设情况说明报告

学校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建设情况说明报告

学校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建设情况说明报告XXX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建设情况说明报告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是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

从总体上看,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在促进学生形成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做好我校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的落实和建设工作,根据本校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开展的实际情况,现将建设情况报告如下:一、师资情况目前我校共有学生数为130多人,我校现有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兼职教师6人,(其中党员3人;骨干教师3人;副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2人,二级教师3人;本科2人,专科4人)。

基本满足学校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

我校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学校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扶植情况说明报告与社会)课教师都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都能按照课程标准严格从教,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开足开齐品德课我校严厉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请求开设课程,1-6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每周均开设两节,并请求教师按照计划规定上课,不存在占用、挪用、压缩课时的征象。

鼓励教师立异教学体式格局,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丰富教学内容,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真正地做到上一课学一课,学一课得一课。

三、增强教学常规办理,确保品德课的正常开展为了促进《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课的扎实开展,每学期开学认真研究《某某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要求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占《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课,《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也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授课,按时按质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学校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扶植情况说明报告务。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背景。

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教育阶段就像是给学生们的心灵种下一颗颗正义与善良的种子,可这颗种子到底在孩子们心中有没有茁壮成长呢?于是我就开展了这个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调查。

二、调查目的。

1. 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包括教学方法、教材使用、学生接受程度等。

2. 探究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该课程对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的影响。

3. 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 调查对象。

选取了本市三所初中学校的初一到初三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成绩层次、性别等,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同时,还与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

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了涵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兴趣、知识掌握等方面的问卷题目。

访谈法:与10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四、调查结果。

# (一)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体态度。

1. 兴趣程度。

在回收的280份问卷中,约40%的学生表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觉得这门课能让自己了解很多社会规则和做人的道理。

其中有个初一的小同学说:“这课就像一个生活小百科,教会我在超市里买到过期食品该怎么办。

”但也有30%的学生兴趣一般,觉得这门课有点枯燥,理论性的东西太多。

剩下30%的学生则不太感兴趣,主要原因是觉得课程内容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比如一些法律条文听起来就像天书。

2. 重要性认知。

大部分学生(约70%)都认识到这门课程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知道它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增强法治意识。

一个初三的学生说:“这课让我明白,在网络上发言也不能随便乱讲,是要负责任的。

”不过还是有小部分学生(约10%)觉得这门课不如语数外重要,只要考试能及格就行。

# (二)教学方法与效果。

1. 教学方法。

从问卷和访谈中发现,目前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约占60%。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对于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承担着全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我校坚持“激发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契约精神、塑造优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认真、扎实并常态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学校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借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东风,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但也因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1、规范开设国家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课堂巡查力度,坚决杜绝挤占《道德与法治》课行为的发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设置。

2、完善各项管理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着力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阵地建设,指导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每学期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不定期地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利用活动塑造学生品格。

发挥学校人力、物力、等各类课程资源,开展各项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队日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质;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融入;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在教育教学迅速发展的时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小学生成长,认知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充分注重。

《道德与法治》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能力提高的一门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多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情。

教师应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供以参考。

标签: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实践活动引言作为具有思想性的一门学科,《道德与法治》起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是极其有意义的一门课堂。

在小学生教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中,《道德与法治》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经教学实践发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小学生思想的指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避免小学生发生错误行为。

本文分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帮助,供以参考。

1.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1.1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来说,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师一般会把教学目的衔接好课本来进行讲解。

所以,如何选取教科书的内容,也是在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

教科书是课程的标准,但实际操控起来时,教师应该结合地区的特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细筛选。

教学内容如果照搬教科书,那么课堂很可能会陷入沉闷的局面,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以至于教学效果跌入谷底。

所以教师更应该对学生的生活,日常习惯,结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提高教学的真实化,也能使得教学价值最大化。

但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也会使教学效率大大下降。

教师若仅仅将教科书与生活结合,学生将对此不感兴趣,像“道德与法治”这种课堂,学生更是觉得沉闷,所以,教学内容单调是影响效率的一大原因。

1.2缺乏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际教学仍然是采取讲授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不注重教学课程能给予的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现状调研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现状调研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现状调研报告一、绪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制意识以及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学生的看法和实际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情况:调查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大多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

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大多数教师将其视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设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大多数学校将其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教授,时间较少,无法充分覆盖各个学科和生活场景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基本的道德、法律知识,如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守护环境等。

然而,很多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理解,对实际应用和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入。

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践性教学方式。

然而,也有部分教师仍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互动与实践性。

5. 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接受程度:绝大多数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持积极态度,认为这门课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观念。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度提出了一定的期待。

四、问题分析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存在以下问题:1. 课程设置过于狭隘,无法全面涵盖道德与法治问题。

2. 教学内容过于知识化,缺乏实际应用和价值观引导。

3.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互动与实践性。

4. 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度有所期待。

五、改进建议为了改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优化课程设置: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增加教育的实质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调研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调研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及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1.师资队伍情况分析(定量法)。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得出:XX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学历水平均在本科以上,且有10位教师有语文和道法学科的教学经验,从专业知识和素养上来讲都能较好胜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从职称的分布上来讲高级教师与中级以下教师的占比也比较合理;3位高级教师年龄均在45岁-50岁之间,35岁以下教师6人,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充满活力,有助于各项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科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较大。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校思政专职教师数量偏少,大部分为兼职教师,钻研此学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且2名专职教师中有一人年龄在50岁以上,临近退休,另一名为新转岗的专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2.教师对课标、教材的把握情况。

老师们责任心较强,对于课标的学习和教材重要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到位。

老师们对课标和教材的把握度比较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

注重平时的校本教研、学科组教研,在认真研读学习课标、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认真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

尤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面教师做的怎么样?(1)教师授课方式不够灵活,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深入透彻,也没有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标。

还有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枯燥,缺乏灵活性。

现如今的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喜欢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重视这点,没有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课堂教学也缺乏趣味性和效果性。

(2)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式不断优化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也是学校重点思考和实践的主要课题之一。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进一步更新了老师们的信息技术观念,丰富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提高了课堂效率。

思想道德与法治调研报告范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调研报告范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和法治建设的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人员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以多选题形式,覆盖了思想道德和法治的方方面面,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实地访谈则借助于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经验和观点,提供更专业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高于以往。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年轻人思想观念不稳定,缺乏坚定的理念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实施仍存在局限性,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抬头,道德观念偏离了真善美的本质。

2. 法治建设情况调研结果表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司法公正度不断提升。

然而,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些官员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存在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权力寻租等问题,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另一方面,法制宣传还不足,很多人对自己的权益不了解,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较低。

四、问题分析1. 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年轻人思想观念不稳定的问题主要源于社交媒体和网络对其影响的放大,以及家庭教育的弱化。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网络成为了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上存在大量低俗、娱乐至上等内容,容易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则由于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的增多而受到冲击,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减少,传统道德观念得不到传承。

2. 法治建设问题权力寻租和不作为等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人们的法治观念不够牢固。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监督机制相对薄弱,容易造成贪污、腐败等问题的滋生。

此外,人们对于法制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普遍法律意识较低,不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缺乏法律素养。

道法课程实践教学情况(3篇)

道法课程实践教学情况(3篇)

第1篇一、引言道法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实践教学是道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我国道法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道法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道法教育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各高校纷纷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实践教学形式逐渐多样化,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等。

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校外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志愿者服务、法律援助等。

3. 实践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随着我国道法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资源逐渐丰富。

各高校积极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同时,网络资源、案例库等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 实践教学效果逐步显现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得到提高。

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表达、协作等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课时不足虽然实践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实践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受限。

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对师资力量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道法教育师资队伍中,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虽然部分高校与企业开展了实践教学合作,但合作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

四、改进措施1. 优化实践教学课时安排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

关于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的分析报告

关于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的分析报告

关于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的分析报告引言本文旨在分析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和方法,以提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建议。

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正确的法治观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为什么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是必要的?2. 如何有效地强化这些课程?3. 需要解决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的强化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理由:1. 培养公民意识:通过德育与法治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和研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参与。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法治观念:德育与法治课程可以教育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培养他们正确的法治观念。

这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3.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德育与思想政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公正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以下方法应被考虑:1. 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内容应包括最新的法律知识、道德观念和社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2. 增加互动与实践:通过引入案例分析、辩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授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

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保持更新和提升教学水平。

需要解决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在强化德育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1. 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为了有效地开展这些课程,学校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对于更好地培养中小学
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承担着全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我校坚持“激发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契约精神、塑造优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认真、扎实并常态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学校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借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东风,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但也因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1、规范开设国家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课堂巡查力度,坚决杜绝挤占《道德与法治》课行为的发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设置。

2、完善各项管理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着力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阵地建设,指导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每学期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
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不定期地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利用活动塑造学生品格。

发挥学校人力、物力、等各类课程资源,开展各项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队日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质;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融入;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1、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中心校对口分配的专业教师只有1人,其余全是由转岗教师担任《道德与法治》的,6所村小均无《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

该学科的教学在村小处于一片空白。

2、教师的思想、视野固守陈规。

旧的、不科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还存在,对课程标准研究得不够透彻,对新教材中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知识挖掘得还不够,部分内容不知如何去教。

由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纳入考试科目,大多数教师存在应试心理,临近期末考试时,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重复地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科育人。

3、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和以前相比,我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受学校资金的限制,现有的教学设施还是不能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
需要。

我校中心校各个班级都配备了投影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接通了宽带网络,但是各个村小仅配备了电视机,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村小还是存在明显的短板。

4、教师、学生的对课程重视不够。

部分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存在认识的偏差,认为该学科是副科。

不认真备课,上课随意性较大。

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消化一下其他学科的作业。

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份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配合,教师演独角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5.社会和家庭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在农村,人们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不高。

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语文、数学科目的分数,正是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1、强化监督,科学评估。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未来学校竞争的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

普适性重在质量,质量越高,越适应社会的需求;个性化重在鲜明,越鲜明越受社会青睐。

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途径就是课堂。

因此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才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的目标。

科学评估,开足开齐课时。

《道德与法治》学
科无论在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眼中都把它做为副科对待,在这种不重视的思想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被挤占就很正常了。

但历经课改多年,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越来越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能开齐上好,建议上级部门和各校教学评估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课、上课、学生的成绩考查作出科学的规定,并在平时的检查中认真落实。

2、构建体系,明确标准。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

其中,对学生学习的体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具体的评价策略(是应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为主要评价标准)和手段还有待完善。

3、开发资源、拓展空间。

充分利用社区和街道及家长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展示的舞台。

4、加大投入,改进设施。

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证。

我校中心校已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个别村小没有电视、网络、电子白板等,这些现代化的设教学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各学校增添教学设备,大力改进教学设施是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因素。

5、优化队伍,加强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