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3.课程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门类划分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包括基于 工作过程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综合学科课程。 课时分配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之间的课时分配,应当以工作任 务掌握的难易程度和操作频度为基本依据。
课程安排
(二)课程内容开发
4.课程内容组织
职业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 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 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 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 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
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是学生获取工作岗 位的基本生存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与他人交往、 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是学生潜在的素质 是后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 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 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为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 学为典型表现 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 课程。
第一部分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就是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 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 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 为依据的原则,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 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 系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与工作 领域一致
以“三个一致” 为特征的课程组 织模式 学习过程 与工作过 程一致

课程体系与改革研究方案

课程体系与改革研究方案

课程体系与改革研究方案引言课程体系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需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研究。

本文将探讨课程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改革研究方案。

一、课程体系的问题1.1 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从而出现了“知识脱节”的情况。

1.2 学科过分割离的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将各个学科进行割裂,并缺乏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

这种学科过分割离的问题导致学生只注重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重要性。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2.1 适应社会需求当今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课程体系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培养创新精神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3.1 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3.2 学科融合和互动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互动。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4.1 实施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和任务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施项目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2 探索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发现和探索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开展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报告本研究报告主要探讨和构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特性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将从当前软件技术环境中识别出有效软件特性的核心概念。

这些概念包括软件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系统安全和复杂性管理,以及可用架构。

其次,将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探讨,梳理出当前软件技术环境中应具备的软件特性的关键能力,以及这些关键能力所衔接的课程内容。

随后,基于工作过程中软件特性的核心技能,将结合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构建出一套完整、有序的专业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最后,将提出可能的实施建议,以指导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

研究表明,软件特性是当前软件技术环境中促进质量、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关键因素。

因此,专业的软件技术人才在实践中必须具备软件特性的相关能力。

具体而言,软件可靠性的关键能力包括:安全需求分析、失效模式分析、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可用性的关键能力包括:用户需求分析、自动化测试、可用性评估和分析;可维护性的关键能力涉及版本管理,代码重构和维护,以及系统安全方面包括:安全架构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和实施、安全测试等。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探讨怎样构建一个有效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习有效的软件技术。

首先,将结合学生的兴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结合软件特性的核心能力,构建出一套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

其中,这些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如算法分析、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原理)和软件质量课程(如软件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及系统安全)。

为了更好地推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包括:1)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使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软件技术的实践;3)积极开展校企间的交流,促进技术的发展;4)提供针对不同软件特性的培训和认证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报告探讨了基于当前软件技术环境构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特性专业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工艺美术专业(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方案2019年08月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一、总的要求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面向基于岗位设置课程。

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

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

坚持课程体系构建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原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标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并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如项目、工作过程、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即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

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步骤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三、课程体系设计要点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

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四、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团队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由我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结合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对工艺美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方向)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分析,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将工作领域转换成项目课程,设计学习项目教学情境。

项目课程开发的流程可以按照如下模式:行业情况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如图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以我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以我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例

识、 能力和素养。 探讨 了 从 通识平 台课程 、 专业课程 、 拓展课程 、 选修课程及建立 四个模块 来构建 的“ 平 台 +模块” 的专业课程体
系。
关键词: 经济管理; 2 2 作过程; 课程体 系
中图分类号: G 7 1 8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0 9 4 ( 2 0 1 3 ) 0 6 — 0 1 2 2 - 0 3
过 程 。所 以基 于 工作过程 课程 体 系开 发首先 要 明确
2 . 1 岗 位及 岗位工作任务剖析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课 程 体 系 开 发 是 以市 场 需 求 为切入点, 以职业岗位职责、 任务、 工作流程剖析为 依据, 以政企行 院为开发 主体, 充分考虑课程之间 的逻辑关系 , 并挖 掘课程 自身的辐射 能力, 确定专
程重组还应该反映在模块上, 每个“ 块” 之间是从简 单 到 复 杂 , 它是 个 系 统 性 的再 造 和 内在 的递进 过 程, 各模块之间既保持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 , 通过 教学和实践模块确定学生应掌握 的知识、能力、 素 养及与之对应职业考试认证。
l 基 于工作 过程 的课程 体 系开 发思路
第2 3卷第 6期
v o 1 .2 3 No . 6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S i c h u a n V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o l l e g e
2 0 1 3 年 l 2月
高职院校课程 是指 为实现特定培养 目标而选 择的教育和训练 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 。 社会职业岗 位的多元化和人才需求 的动态 , 必然会构成高职院 校课程开发的动态多维和多元模式。为此一方面要 按照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 岗位 的工作要求 设立 以 综合项 目或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整合课程体系, 以完

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1.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维护和管理工作,网站开发、建设与维护工作,系统集成工作,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群1.培养规格(1)政治思想方面在企业访谈过程中,多数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网络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

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也无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则可能很大。

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

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2)知识结构方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组建及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3)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和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新课程改革工作调研报告[精选5篇]

新课程改革工作调研报告[精选5篇]

新课程改革工作调研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新课程改革工作调研报告新课程改革工作调研报告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2004年秋季学期,我校初一年纪率先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到目前为止,我校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四年,进行课改实验,我们面临着师资缺弱、经费困难和体制不顺三大不利因素的困扰。

在乌兰县教科文体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绩一、主要做法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边前进。

为使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我们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乌兰蒙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乌兰蒙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对我校新课改进行整体规划、具体安排,对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提出具体要求。

我们加强对教师教学、培训、考核等方面的措施,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研究制定了《校本教研工作制度》,确保了新课改实施、教师培训和新课程改革评估工作的扎实推进,克服了课改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实际操作中,我们突出了“四抓”。

一抓宣传。

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方方面面,新课程改革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社会、家长宣传新课程。

从2004年至今,学校通过墙报、宣传标语、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学生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学生、教职员工,向社会广泛宣传课程改革的意义、特点,让课改家喻户晓,让全社会对课改工作由了解到接受、到支持。

二抓培训。

培训是搞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通过培训来让教师接受、领悟,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

2004年暑期,新课程启动初期,我们及时地对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还挤出资金,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为了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每次培训,不仅认真组织培训内容,更注意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培训过程突出互动与对话、培训结果落实心得与交流。

基于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效果评价报告

基于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效果评价报告

基于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效果评价报告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起因与目标1.课程教学现状近几届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单纯的加工操作、技能水平及知识水平基本可达到职业资格中级水平,但是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缺失等表现比较突出,综合素质相对于市场的需求来说还有欠缺。

在教学上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而对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

许多教师对技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标还不够明确,还停留在围绕书本转,为完成书本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对学生能力培养缺乏考虑,单纯地进行零件加工操作。

忽略了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很多企业认为技术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岗前进行培训,然后再上岗,但是综合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缘起根据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0多家合作企业以及我校数控专业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结果分析,目前企业迫切就业岗位需求,大多是生产一线、设备操作、基层工艺技术人员、计算机绘图,市场营销等。

在调查与座谈中,大多企业建议加强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教育。

就数控专业而言,需要加强数控设备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强化训练,提高现场工艺规程编制、程序编制和计算机绘图能力,提高数控机床现场编程能力。

同时要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使他们具备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在基层工作的思想境界。

这些建议要求我们应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及能力来设置课程和实训环节:以知识运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来的“学科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设置课程时以“三用三精”精神为指导,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专业教学模块。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达成目标把数控技术中某一特定技能和知识点完整、准确、简明的表述出来,将数控专业的课程中的原理知识尽可能简单化、通俗化、直观化,操作技能的培训尽量按步骤、按计划,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按照“任务驱动模式”,高质量的完成。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分析与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分析与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分析与评价作者:尤文坚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2年第11期【摘要】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作了初期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改革是有成效的。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成效分析【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51-03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本科的教学体系为基础,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为主要特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一直在改革,经历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三个阶段。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已普遍被高职院校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引入课程,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为引导,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融合企业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和技能,技术和理论与具体的应用紧密结合。

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起全面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课程体系逐渐成熟,在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改革的成效还需要进行明确的分析与评价。

二、分析与评价的样本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各类设备的操作及应用开发的高技能型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具有本专业鲜明的特点,如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等。

我们以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作为统计与分析的样本,本院的电子信息专业从2007级到2010级,其教学理念及课程体系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变化的过程。

学校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学校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学校课程改革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持续着课程改革的努力。

本次调研旨在探索学校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广泛的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一起来看一下我们的调研报告吧。

二、现状分析1. 教学目标不明确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学校课程在目标设定上存在明确性不足的问题。

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2. 传统教学方式制约发展大部分学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然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要。

同时,缺乏互动和实践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3. 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学校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被迫机械记忆和应付考试,缺乏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问题分析1. 缺乏专业支持学校课程改革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和指导,但现实中大部分学校缺乏相关教育专家的参与。

这对于改革的顺利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 教师专业发展不充分部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着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的不足。

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不深入,导致无法顺利贯彻新的课程改革方案。

四、解决方案1. 制定目标明确的课程改革方案学校应结合教育部门的指导文件,制定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课程改革方案,以确保课程改革的推进效果。

2. 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应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在课程改革方面的专业素养。

通过专家讲座、研讨会、教学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推动交互式教学模式学校应积极推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包括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4. 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水平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通过多方位的评价手段,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发展。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Wo r k - b a s e d Pr o c e s s - o r i e n t e d Cur r i c u l u m De v e l o pm e nt Re se a r c h a n d Pr a c t i c e
Z HANG Xi a o - l i n g 1 QI N Fe n g - me i QI U Yu - h u F
Ab s t r a c t Wo r k p r o c e s s i s” i n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 t o a c c o mp l i s h a t a s k a n d g e t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wo r k c a r r i e d o u t a c o mp l e t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重 庆 正大软 件 职业技 术 学 院互联 网工 程 系 重庆 4 0 0 0 5 6 ) ( 西南大 学 重庆 4 0 0 0 7 0 )
摘 要 工作过程是“ 在 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 工作成果 而进 行 的一个 完整 的工作程序 , 是一 个综合 的、
时刻处于运动状 态但结构相对 固定 的 系统” 。结合计算机 多媒体技 术专业, 对基 于工作过程导 向的课程开发与建设 思 路、 内容举措等进行剖析 与探 讨。 关键 词 工作 过程 , 课程 开发 , 计算机 多媒体技 术专业 , 高职课程体 系 TP 3 7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法分 类号
1 引言
高职招生连续几年 出现遇 冷 的问题 , 职业 院校 的招 生质 量呈现 出越来越低 的态 势。全国职业 院校将面临一个严峻 的
程 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范式 , 如图 1 所示 。

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与决策》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与决策》课程改革

毕业生主要面向四类职业岗位群,其中的三类职业 两方面分析确定,《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是经济信息
岗位要求学生应具备信息分析与决策知识和能力。 管理专业( ERP 方向) 一门培养学生网上调研、信息采
( 1) ERP 相关岗位。毕业生作为 ERP 各个功能模块 集及分析、信息预测与决策能力的主干专业课。
析员)
并做出预测或决策
管理的理论知识及实际运用
3 信息技术岗位 4 商务贸易岗位
建立 维 护 网 站、网 页,保 障 网 络 运 行 安全,网络设备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方 法和维护,网络线路、硬件、防火墙及 软件的检测、维护、保养
能够熟练进行网络操作系统的操作,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网页设计 及维护的能力,熟知网络安全专业知 识及技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 2 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 策划设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网上调查方 法; 2. 完成调查资料的审核整理; 3. 用 EXCEL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 4. 预测模型选择,决策模型的建立。
1. 网络市场调查能力; 2. 市场信息分析能力; 3. 市场预测、决策能力; 4. 调研报告的撰写能力; 5. PPT 的制作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改革研究
□贺红燕
【摘 要】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文章以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 ERP 方向) 的主干专业课《信息分 析与决策》为研究对象,基于市场信息分析的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对高职高专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体系进行了课 程定位、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分析与决策》的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了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了工作的真实性过程,可以缩短毕业生上岗的适应期。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总结报告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总结报告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总结报告一、引言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类,高层互选”的原则,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共享型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涵:基础“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底层共享、中层分类、高层互选”为专业培养目标,并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和组织教学,教学上采用模块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教育改革,该课程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

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1.面向岗位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卓越校建设重点专业之一。

是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中的覆盖专业,为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构建了“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共享型课程体系。

根据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构建以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等为专业群共享平台,以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等为主的核心课程基本框架,与手工零件加工、车床零件加工、极限配合与机械测量、AutoCAD等基础课程灵活组合,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核心课程;以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模具结构与制造等拓展课程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运行方式(1)采用串行课表和并行课表,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体系的可操作性,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有序性和合理性。

(2)建立网络课程,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训室、资料室、图书馆全天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3)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保证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4)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比如,设立答疑时间;利用教学服务器及时发布教学讲义和教学指导;利用课余时间或第二课堂与学生沟通,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等。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阐述了《电子基本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主要步骤,对《电子基本技能》课程进行了学习情境和工作情景的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构建学习情境一、问题提出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文件,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研究(zyc21)”研究,对电子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电子产品制作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循序渐进、关联驱动、有所突破”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构建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的中职教学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我校(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在重构《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时,即重视应用性的理论和原理教育,又重视技能的实操训练,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敢创新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二、构建的步骤《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遵循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指导思想。

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以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图1.先调研——行动领域归纳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如江苏泰泉电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中船永志泰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亿泰兴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科兴电器有限公司位等,从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角度,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岗位信息。

通过对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依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的职业标准,形成八大如图2所示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

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三个阶段,论述如何构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1.1开展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

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

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1]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1]
2-4-1会使用Protel或Powerpcb软件进行元器件布局、 布线 2-4-2熟悉EMC线路的测试要求
2-5-1会使用汇编或C语言编写各个模块应实现的功能 2-5-2能采取软件抗干扰措施 2-5-3熟练所要应用的工具及软件编译环境,如仿真器 、编程器等
能分模块结合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
2-7-1能整合各个单元进行整机调试, 2-7-2能分析整体性能,分析每个模块匹配性 2-7-3能进行整机调试并完成整机个别试验老化和小批 量老化
4-2测试设备的选择
4-3调试
4-4电子产品性能测试 4-5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 析 4-6测试设备的日常维护
4-1-1熟悉产品适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 范 4-1-2熟悉产品性能 4-1-3会编制测试工艺卡 4-1-4掌握电路、模电、数电等相关专业 知识
4-2-1熟练掌握各种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 4-2-2掌握常用的测试方法和手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改 革实践研究[1]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
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
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
技能。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
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程 体系开发的成败。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工作任 务分析工作,邀请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必须经 过精心的挑选,并对分析的方法提出具体要求, 力求分析结果的完整性和普适性。
5-6-1能确认检验标准 5-6-2会编制检验卡 5-6-3会试验方法编写 5-6-4会检验文件标准化 5-6-5掌握文件编制的成套性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改 革实践研究[1]
6-1市场信息收集 6-2产品报价 6-3用户回访 6-4产品技术支持
6.电子产品销 6-5产品使用指导 售与售后服务 6-6定期质量调访

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总结报告

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总结报告

XXX学校XXX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总结XXX专业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在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等共同参与下,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前提,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更新了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课程体系,为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提供依据。

一、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具体目标是:第一,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第二,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第三,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第四,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二、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1.以项目结构的课程模式为主导。

新的课程体系是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

项目课程模式主要体现在:①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

②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农业生产项目为载体重组课程内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2.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课程体系调研报告为了全面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

就如何突出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规范课程内容与结构,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等方面开展调研活动。

长期以来,广告行业鱼龙混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正规广告公司人才市场占有份额相对较小。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对艺术审美理念正发生着改变。

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广告行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艺术设计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批规模小设计水平低的公司将被重组兼并。

个性化、时尚化、正规化、专业化的艺术设计公司正逐渐占领市场的主流阵地。

因此,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先进设计理念的艺术设计人员,这在客观上为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一、调研目的为了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改革,我们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趋势、岗位指向、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探索专业建设的方向,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调研组织与实施聘请三家企业技术骨干5人、邀请学科带头等7人,共计12人,成立专家组;在学校两位系领导的带领下,以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为基地;中国博思堂地产有限公司;沈阳天一智合广告公司等位调研对象;确定调研课题为:职业资格研究即:行业情况需求分析,基于岗位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三方面;确定调研目的为:确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下面的课程体系建设做准备;调研方式以有亲临现场、电子邮件、电话咨询、在线QQ等方式进行;调研时以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形式为主,与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另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和电话交流。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精选5篇)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精选5篇)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报告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因此,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需求论证现代农艺技术以培养农作物生产、服务和经营人员为主要目标。

忻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之长在特色,有“小杂粮王国”直称。

按照“十二五”规划“稳定粮食”的总要求,重点培育和大力扶持“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4,积极构建农业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忻州市为例,忻州市依托“一县一业、一区带一品”的产业新格局,东部六县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甜糯玉米生产基地(种植面积20多万亩)、山西省重要的玉米商品粮基地(种植面积330多万亩)和全省重要的种子生产加工基地,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有50多家,每年制种面积超过30万亩;西部八县成为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0多万亩。

农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参照目前国家相关技术员岗位配置标准,忻州市需要现代农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

二、建设目标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和基层农技员为主要目标,主动适应忻州市农业生产,重点推动以甜糯玉米为主的特色玉米、小杂粮和以玉米、辣椒制种为主的现代种业三大产业发展与开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送教下乡”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普及文化、科技和法制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示范校的建设,力争使年专业学历教育人数达到1000人。

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山西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培训教育基地”的作用,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3000多名。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课程体系改革总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在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等共同参与下,以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为前提,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更新了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课程体系,为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提供依据。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建立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具体目标是:第一,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习得的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第二,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第三,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第四,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二、项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1.以项目结构的课程模式为主导。

新的课程体系是以项目课程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

项目课程模式主要体现在:①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

②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农业生产项目为载体重组课程内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2.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在改革旧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体系时,我们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克服旧课程体系存在的内容太多、程度偏深、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的弊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中小型企业网络组建、维护和管理工作,网站开发、建设与维护工作,系统集成工作,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群
1.培养规格
(1)政治思想方面
在企业访谈过程中,多数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网络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

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一个大家都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易被察觉,也无法提供定量的分析和评价;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则可能很大。

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

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
(2)知识结构方面
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组建及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3)职业能力方面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和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三、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1.职业行动领域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成立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并派遣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及其相关部门进行岗位调研,经过讨论与提炼,归纳出以下IT系统集成、安防工程、网络销售等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其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

详见表1。

表1 IT系统集成网络工程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其对应的职业行
通过调研,本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要求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二是专业技能,要求具有组建网络、管理网络、运用网络能力,并拥有专业资格证书;三是服务企业信息化的能力,要求具有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能力。

(1)基本能力
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广泛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2)专业能力
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组建及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

(3)拓展能力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和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3. 专业学习领域分析
在构建学习领域时,首先按照职业行动领域转化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学习领域;其次基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学习领域平台的搭建,设计了网络设计于实施领域、网络管理与维护领域和网站建设与管理领域,另外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

详见表2。

4.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分解(详见表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2 年 9 月 1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