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居特色解析

合集下载

潮汕民居调研报告

潮汕民居调研报告

潮汕民居调研报告潮汕民居调研报告潮汕地区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民居建筑类型,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潮汕民居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及其现状,以促进对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一、历史渊源潮汕地区作为中国南方沿海的一个重要地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早在唐代,潮汕地区已有建筑文化的痕迹。

明清时期,潮汕地区开始兴起民居建筑的建设热潮,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地域特色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民居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地理环境方面,潮汕地区处于沿海地区,无论从空气湿度、水源供给还是风向方面都对建筑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气候条件方面,潮汕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这些气候条件对民居建筑的防风防水、保温隔热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三、建筑风格潮汕民居以“四进堂”和“五进院”为基本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潮汕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为土石和木材,运用了大量的木结构和斗拱结构,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潮汕民居的外立面装饰和内部装饰都非常讲究,尤其是装饰瓷砖和木雕艺术的应用。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也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四、现状分析潮汕民居的现状呈现出一些亮点和挑战。

一方面,潮汕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一些潮汕民居得到了修缮和保护,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潮汕民居面临着被拆除和改建的风险。

一些潮汕民居在城市规划和经济效益面前,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冲突。

五、建议与思考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民居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继续加大对潮汕民居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展览、书籍、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潮汕民居的历史与文化。

其次,加强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潮汕民居的保护要求和标准。

最后,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培训和传承,提高传统建筑工匠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

潮汕建筑特色

潮汕建筑特色

潮汕民居形式的名称,都与大自然有关系的名称如“四点金”(“金”是风水中自然界的五行之一)、“下山虎”、“爬狮”等,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结合点”在潮汕建筑中俯拾皆是。

在民居建筑的形式上反映了建筑土木技术结构与中轴线为基准的对称审美要求,故门与窗的重复连续性显示出节奏感格外明显。

其建筑方式多为板筑、白瓦素墙、秀洁清净。

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用于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梁枋上。

此外,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极其注重装饰,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

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火、土五种不同类型,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上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精美绝伦的石雕,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潮汕平原地理地势复杂,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我们将重点讨论潮汕民居建筑的风水特点1.潮汕的风水与二次葬习俗由于潮汕平原的地势地域因素和民风民情的缘故,潮汕自古酷信风水,至今存有大量的风水建筑。

仅澄海莲花山,就有“倒插金钗”、“猛虎跳墙”、“黄蜂采花”、“飞凤衔书”、“通天蜡烛”等许许多多风水的典范,其中的“金交椅”又称孩儿坐轿,是北宋新州知州,位列潮州前八贤的张夔墓;“蟠龙吐珠”又称摆盘猪头,是江夏黄氏的祖墓。

这些风水宝地几乎每一处都蕴藏着莫测的玄机和神奇的传说。

最能说明潮人惑于风水的现象是所谓二次葬习俗。

《潮州府志》载:“陋俗相沿,葬后十年或廿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痤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不经甚矣。

”为了得到一处吉穴,或停柩数十年不葬,或葬后扒开启视,或侵坟盗葬,或互殴诉讼。

我小时候有一位邻居,生平最大的愿望是为自己找一处好风水,找了十几年,把家都花穷了还没找到。

潮州古城十大巷民居的建筑特色(收藏)

潮州古城十大巷民居的建筑特色(收藏)

潮州古城十大巷民居的建筑特色(收藏)潮州古城十大巷民居的建筑特色(收藏)潮州古城的格局严整有序,经纬分明。

堪舆学和传统礼制,是中国传统建筑凭籍的依据,从日照、风向等这些直接关系人居环境的因素考虑,历来要求做到:冬背风向阳,夏迎风纳凉。

潮州古城北依金山,东临韩水,北高南低,日照排水便利,与堪舆学原则吻合。

城内功能分区按传统的职业划分,具体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北贵:中国的传统营造思想基本建立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天国秩序、宇宙模式的认同与模仿的基础上,古城的北面为历代府衙县署、学宫城隍所在,且位置又居全城之上方,统领全城;南富:南面多为豪富宅院,今从猷、灶、义井、兴宁、甲第,家伙、石牌、辜厝、郑厝、庵等十大巷的民居建筑规模尚可看出当年之繁盛;东财:东面临江,水陆交通便利,且东方主生,故行栈栉比,商贾云集,是闽、赣经水路贸易之地,这里多为仓储、客栈、酒楼,妓馆;西丁:因西面是作坊集聚之地,而工匠多为男性,故属丁,如今尚从铁巷、打银街、裱画街、胶柏巷、竹篾街等巷名,可想象当年古城西片手工业生产基地,工匠云集的情景。

这样,形成了动静分明、功能齐全的城市划分。

古城的猷、灶、义井、兴宁、甲第,家伙、石牌、辜厝、郑厝、庵、十大巷。

名为大巷,实际长不超300米,宽不超5米。

巷头在太平路,巷尾在西平路,是贯串二长街之间的横巷,是民居建筑较为集中的地方,就这十大巷的民居建筑来说,它们的年代是明末至民国期间,其中大量是清代建筑,距今应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古城的知名人物蔡太泉、邱轩昂(甲第巷)、辜朝荐、陈学宽(辜厝巷),郑崇(郑厝巷)、夏懋学(郑厝巷)郑心经、翁陶丰,近代知名人士佃介眉、庄静庵、郑心言、陈本初等的宅第都在这十大巷。

这十大巷名人云集、豪宅林立,其宅第可以说是潮州民居布局特点、建筑特色、装饰工艺等的一个缩影,是研究潮州在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科技的重要依据。

一、民居的平面类型十大巷的民居类型很多,最多的平面形式为“下山虎”、“四点金”,还有大量的“百凤朝阳”平面形式。

潮汕民居的建筑范文

潮汕民居的建筑范文

潮汕民居的建筑范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潮汕民居,那可真是建筑界里相当有特色的存在呢!你要是到潮汕地区走一遭,一眼就能被那些风格鲜明的民居给吸引住。

潮汕民居啊,就像一群低调又内涵丰富的长者,静静地诉说着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家族故事。

先说说它的布局。

那可讲究得很呢!一般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就像我们人要讲究平衡一样。

从大门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神秘世界。

前面可能是个小院子,不大却很精致,有点像一个小小的避风港。

再往里走,正厅就像家族的心脏,庄重又神圣。

家族里的大事儿,像祭祖啊、办红白喜事啊,都在这儿进行。

周围的房间呢,就像一群听话的小跟班,规规矩矩地排列着,住着家族里的各个成员。

潮汕民居的建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四点金”了。

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派头。

它的建筑外观方方正正的,像一个巨大的金元宝稳稳地坐在地上。

屋顶是那种硬山顶,线条简洁又硬朗,就像潮汕人坚毅的性格。

四角的房间就像四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中间的庭院和正厅。

还有“下山虎”,这个名字超酷有没有?它的形状像是一只下山的老虎,前低后高,看起来威风凛凛。

从前面看,两个前房就像老虎的两只前爪,充满了力量感。

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很有门道。

潮汕地区多石材,所以石材在民居建筑里那是相当常见。

石头被用来做地基、门框、窗框啥的,坚固得很。

就像潮汕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稳稳当当的。

而墙体呢,很多是用贝灰和三合土混合而成的,这种墙啊,不仅结实,而且还能防潮,毕竟潮汕这地方有时候湿度不小呢。

木材也少不了,那些精美的木雕就靠木材来展现。

说到木雕,这可是潮汕民居里的一大亮点。

走进屋子里,你就像走进了一个木雕艺术的展厅。

房梁上、门窗上、屏风上,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

这些木雕啊,刻的东西可丰富了,有花鸟鱼虫,寓意着吉祥如意;还有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感觉就像一本本立体的史书。

工匠们的手艺那叫一个绝,每一刀都像是赋予了木头生命,那些花鸟好像要从木头上飞出来、跳出来似的。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一、四点金:“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

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chéng),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

“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cuò)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

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

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

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

“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顺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

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

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因此得名。

三、四马拖车:“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

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

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

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

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

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

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

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

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

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

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

浅谈潮汕民居建筑

浅谈潮汕民居建筑

浅谈潮汕民居建筑北京有四合院,陕西有窑洞,云南有吊脚楼,…………,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各地的建筑有着自己的特色。

那么,潮汕地区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呢?现在,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原汁原味的潮汕民居建筑!一、潮汕建筑的发展史我国的建筑自古以来渊源深厚。

从原始社会开始使用一般的树枝、柴草架撑而成的茅屋到汉朝初步形成的木结构屋形。

人们在建筑实践中不断提高建筑技术,后来又出现了砖木结构建筑。

唐朝时,这种砖木相融合的建筑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的我国的建筑已趋向传统化、格局化。

潮汕建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时兵荒马乱,无乡不寨,这对潮汕建筑特色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影响。

古时寨是一个整体,它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而“院式”被采用得最广泛。

大同小异的寨子一般呈现以下特点:①以某个范围的区域规划而成的村落,通常以祠堂为中心,其它房屋围着它而展开。

②为安全着想而只设一个寨门。

古时官兵的掳掠,强盗的洗劫等情况较为严重,这个唯一的入径可防外敌轻易入内。

③受风水学的影响。

一般房子都是靠山环水,坐北朝南。

古时“水”象征“财”,“环水”而“守财”,浓厚地反映出《易经》中天人合一之说。

以现代的角度则可以诠释为遵循自然规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观。

④外简内繁又是其特征之一。

这点深深印上潮汕人思想情怀的烙痕,表露着潮汕人的谦逊、内涵。

既追求现世生活又不失纯朴的本性!二、民居建筑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前进。

在众多古建筑中,潮汕民居一枝独秀。

让我们在滚动的历史里,细数着点滴往事,展望着未来的发展。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四点金”。

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如下图)等。

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其中停驻在潮汕的“丁氏光禄公祠”即“丁府”(丁日昌纪念馆)便是一个经典。

它的整个格局可视为两座四点金的合并与扩充。

潮汕民居独特的建筑方式

潮汕民居独特的建筑方式

潮汕民居独特的建筑方式1潮汕民居,择地兴筑都考虑到这里的地理环境,四季变化,从实际需要作安排,所采用材料也因地制宜,内陆择地,希望向阳通风,一般朝向东南,以贝灰沙土板筑而成。

而滨海村庄,则考虑防风防水,台风对居屋威胁最大,故不愿当门抵东北风,也防横南掀屋顶,故一般靠山拗以避风,居高阜以防潮水,建造时加重檐口以减少掀屋瓦,朝向由山势决定。

南澳、蜈田、上人家等地居屋可看到,它多在两山之间,取村则以贝灰泥沙为粘合,用山上碎石砌筑。

南澳和沿海一些渔村,过去多以石角垒砌为墙体。

格局屋式,农家一般居竹竿巷,生活较优裕者建“四点金”、“下山虎”。

“四点金”布局,整座外面为方形,对称分建,进大门前厅,左右各一座室,还有子孙门通道连着厢房,二进后座三开间,中间间房厅,左右房室,前后座与厢房中间有可采光通风的天井。

利于季风吹进庭院,形成一种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户外虽酷热,但户内热量散发可使房室降温。

其它潮汕的“三落二巷一后包”、“四马拉平”、“大抛狮”、“小抛狮”等平面布局民居,也有这样的作用。

潮地的民居建筑结构,墙身多是贝灰砂墙,板筑而成。

砖墙极少,毛石块石墙,多在海边产石山丘,厝斗筑成后,再在墙上架设楞木或木房架,最后铺设桷板与青瓦屋面。

2潮州厝,皇宫起”,这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

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

在边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制约,经济条件也较差,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村子又小,那里的村寨民居格局与平原有别。

砌石为基,土砖作墙,上压金字架,再上瓦或草篷。

砖石屋、土砖屋、石卵巷道,是山区民宅的特色。

潮汕土楼的兴建年代,大多数在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

这同樟林寨早期民居建筑形式一样,与当时多山贼海寇侵扰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潮汕土楼的外观有圆形、八卦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几种式样,圆形土楼数量最多。

潮汕土楼的建筑规模一般不大,占地三四亩,24~28套二层房间环拱建成一围。

潮汕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

潮汕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

潮汕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

粤商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研究岭南文化,提出许多看法,其中有一点是特别应该注意的,就是岭南文化有一种精致、追求品位的特点。

这一点是潮汕地区表现得最为充分。

潮汕文化中很多方面都出现非常精细的一面,如潮汕的建筑、潮绣、木雕、工艺品等。

潮汕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其最大限度地对潮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进行了整合,有些建筑为了达到装饰效果甚至不惜重金,这使得潮汕民居的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内更是金碧辉煌,所以自古就有“潮州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就是建筑的一种具体的装饰,往往也非常精致,如嵌瓷,是广东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其特点是采用釉彩陶瓷片,经剪取、敲制,镶嵌各种装饰图案或立体画屏。

嵌瓷常见于庙宇、祠堂和民居建筑。

在潮州的古街古巷寻访,随便走入哪一家老宅子,几乎都能看到屋顶形形色色的嵌瓷。

像在屋檐下的石榴,在屋脊上的兰花、狮子等,都寓意对生活美好愿望。

特别是潮菜、工夫茶更是以精细著称。

潮州白粥所配的小菜,品种实在太多,没有谁数得清潮汕的小菜到底有多少种,但是,陈非举了一个标志性的例子,著名美食家蔡澜曾经带着宾馆的厨师到菜市场亲自点“杂咸”,为他带到潮汕来的美食团友们挑选了100样“杂咸”配第二天早上的砂锅粥,并给这桌“豪华”早餐起了个骄傲的名字叫——“百凤朝阳”。

还有就是能将最普通的材料做得高档,比如有一道名菜“护国菜”,其主料就是最普通的地瓜叶,但大凡高档宴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工夫茶,指的是一种泡茶的技法,是因为这种泡茶方法的讲究、别具特色,才被后人约定俗成地称作工夫茶。

“工夫”在潮州语言中的意思是指做事用心、细致、考究,在潮州,常将从事带有一定技术含量工作的人叫做“工夫人”。

可见,以潮州中重要的城市———潮汕,命名的“潮汕工艺茶”主要是指带有一定技术含量、很讲究的茶事活动。

潮汕建筑调研报告

潮汕建筑调研报告

潮汕建筑调研报告潮汕地区是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地理、民族和文化的外延。

潮汕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文化。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潮汕地区的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背景介绍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台湾海峡,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暖湿润。

潮汕地区因盛产潮汕人而得名,是华南地区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潮汕地区的建筑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特点1. 斗拱牌楼:潮汕地区的建筑以斗拱牌楼为代表,作为一种特殊的牌楼形式,斗拱牌楼在潮汕地区广泛存在。

斗拱牌楼通常由石材建造,庄重古朴,造型独特。

斗拱牌楼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祝福,成为了潮汕地区建筑的代表。

2. 红砖木构:潮汕地区的建筑多采用红砖木构的结构形式。

红砖木构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而在造型上则强调简洁和功能性。

红砖木构的建筑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具有很好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在潮汕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非常适用。

3. 老区民居:潮汕地区的老区民居也是其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些民居多数保存较好,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老区民居通常以庭院式布局为主,以门楼作为建筑的入口。

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上,老区民居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的体现,同时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品味。

三、建筑发展现状潮汕地区的建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潮汕地区新建筑物的风格趋于多样化,高楼大厦、现代化商业建筑纷纷涌现。

然而,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四、建议和展望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地区的建筑文化,应当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于老区民居的保护与修缮工作。

同时,应当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培养和传承,积极推动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此外,还应当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潮汕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潮汕民居的建筑范文

潮汕民居的建筑范文

潮汕民居的建筑范文朋友们!今天咱得唠唠潮汕民居,那可真是建筑界的一朵奇葩,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一走进潮汕地区,你就像闯进了一个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潮汕民居最显眼的,那得是它的布局。

传统的潮汕民居大多是那种四合院式的,不过人家可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四点金”。

你瞧这名字,多霸气,感觉就像四个金元宝摆在那儿似的。

“四点金”的结构呢,中间是个大天井,就像一个露天的大客厅。

这个天井可太有用处了,它是整个房子的采光和通风的小能手。

阳光透过天井洒进来,能把屋里照得亮堂堂的,空气也在这儿自由地穿梭,住在里面那叫一个舒坦。

再说说潮汕民居的外墙,那可真是牢固得很。

一般都是用厚厚的灰沙夯筑而成,就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守护着屋里的人们。

而且外墙的颜色大多是那种古朴的灰白色,看着就特别有历史感。

有时候墙上还会有些简单的装饰,像是线条啊或者小图案之类的,虽然不花哨,但却透着一种低调的精致。

潮汕民居的屋顶也特别讲究。

那屋顶是弯弯的,就像一轮新月趴在房子上。

这种屋顶不仅好看,而且在下雨天可有大用处了。

雨水顺着弯弯的屋顶流下来,就像一道道小瀑布,最后都汇聚到地面上的排水系统里,一点都不会积水。

瓦片也是层层叠叠地排列着,就像鱼鳞一样,整整齐齐的。

而且这些瓦片的质量那是相当好,经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都不在话下。

还有啊,潮汕民居里面的木雕、石雕、嵌瓷这些装饰,那简直是绝了。

木雕大多在门窗啊、梁架这些地方。

那些工匠们就像魔法师一样,在木头上雕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图案。

有花鸟鱼虫,那鸟儿就像要从木头上飞出来似的,花儿也开得正艳;还有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一个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石雕呢,在门口的石鼓、石柱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石头被雕刻成各种形状,狮子啊、麒麟啊,都威风凛凛的,仿佛在守护着家门。

嵌瓷就更有趣了,用各种彩色的瓷片拼贴出绚丽多彩的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那真是闪闪发光,就像房子戴了一身的珠宝首饰。

走进潮汕民居的屋子里,你会发现房间的分配也很有门道。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及特点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及特点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及特点潮汕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

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

”“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

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潮汕民居主要样式有以下几种:(1)“四点金”建筑“四点金”是潮汕风俗的独特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

在旧时只有富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四点金”的建筑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像。

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大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去就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

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面就是后厅,也称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各有一个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辈住进去就是大不敬。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

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

天井阔狭得中,聚财”。

“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的构式建筑还有许多种。

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厝手房”和“八尺房”的,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

第一节-别具一格的潮州民居

第一节-别具一格的潮州民居
❖ 防潮防震 设“石地伏”,保护木柱不受虫蛀,不 腐烂。竹编灰壁,起到隔热防震作用。
文化价值
❖ 保存古制 布局对称,屋顶同高,地基层层升高,
使用功能区别明显,体现封建体制与伦理秩序。
❖ 装饰工艺 通廊、拜亭、厅堂,梁架斗拱、门窗户
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檐、屋顶、门肚广泛使用木雕、漆画、石雕、 嵌瓷、灰塑
❖ 以民居为载体旳生活魅力 在独特旳潮州文化背
石雕
老式民居现状
❖ 潮州老式民居历尽了岁月旳洗礼,历史旳沧桑,凝固了潮州 历史和潮州文化。目前,仅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旳建筑物, 保护情况比很好。还有大量旳老式民居得不到有效旳保护而 破损严重。
❖ 伴随当代化发展,多种高楼大厦旳落成,老式民居成了矮小 旳“城中村”,此前宽阔旳道路成了羊肠小道,通车能力差。 旧居老化严重,数年没有修葺,危房多。如今家家通水电, 屋顶墙上充满电线、水管。存在很大旳安全隐患。
❖ 重修改造中变得新不新、旧不旧,其实是另一种形式旳消灭 。 近年来大量木雕、石雕精品部件被盗,破坏民居特色风貌。
潮州民居旳保护与开发
❖ 潮州乡土老式建筑是潮州文化旳精髓,目前 我们必要和迫切要做旳,就是保持,维护仅 存旳那些老式民居旳风貌格局,历史信息及 蕴含旳优异文化。
❖ 1. 保护民居,提升人们保护老式民居旳意识,
己略黄公祠 巧夺天工旳极品漆金木雕
整体民居建筑群落旳龙湖古寨
潮州民居旳风格特色
潮州地处亚热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 河海交汇,雨水多、台风多,洪患多,建筑 物须立足于实用、牢固上。潮州人将木雕, 石雕、灰塑、嵌瓷等艺术工艺融入建筑中, 形成了实用与艺术相友好旳民居建筑风格特 色。
实用价值
❖ 排水 潮州老式民居都是三角形屋顶,屋坡形成“四 水归一”之势。雨水向天井汇聚,经过天井下旳地 下排水道排除屋外,形成良好排水系统。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词英译探究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词英译探究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词英译探究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木结构,并且借鉴了汉族建筑、客家建筑和闽南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潮汕建筑风格。

本文将探究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并进行相关词汇的英译探究,以便更好地传播和理解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一、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特点1. 木结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

木材是潮汕地区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因为潮汕地区的山区资源丰富,木材品种繁多。

木结构建筑在潮汕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不仅结构稳固耐久,而且富有地方特色。

2. 大型宗祠与富户人家:潮汕传统民居建筑中,大型宗祠和富户人家的建筑规模较大,常常有多层楼房和宽敞的庭院。

这些建筑体现了潮汕地区的社会文化、宗族观念和家族地位。

3. 台门结构:潮汕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特色建筑是“台门结构”,即以一条长廊为界,左边是起居室,右边是“门楼”,门楼通常是家族祠堂。

台门结构的房屋常常有天井、庭院等空间,使得整个院落更加宽敞明亮。

4. 屋脊飞檐: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屋脊飞檐是其独特的标志之一。

屋脊飞檐的形式丰富多样,常常以木雕、砖雕等装饰物来体现。

屋脊飞檐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有遮阳、防雨、保护房屋结构的功能。

1. 木结构:Wooden Structure2. 大型宗祠:Large Clan Hall3. 台门结构:Pavilion-Style Gatehouse Structure4. 屋脊飞檐:Eaves and Ridge Decorations5. 装饰物:Decorative Elements6. 庭院:Courtyard7. 宗族观念:Clan Ideology8. 天井:Atrium通过对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及相关词汇的探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传播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希望这些词汇的英译能够为相关研究和交流提供便利,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潮汕民居简析-21页文档资料

潮汕民居简析-21页文档资料

• “四点金”外围一般有围墙,进门就是前厅,两边 的房间叫前房,前房是晚辈和仆人居住的居室。
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为厨房和
柴草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 这是长辈居住的卧室。
•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 这是因为潮汕居民认为“财气”从大门或
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
• 同时,潮汕传统民居直接将大自然的因素即所谓 “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 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以及潮汕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
• 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 现在的潮汕地区盖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但是仍然 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这些民居都用形象 生动的名字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 “下山虎”等等。
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 气,就会造成财气外泄。
四马拖车
•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 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 第一进有凹形门厅, 俗称“门楼肚”。一 进与二进间,有天井 及左右两道通廊。过 了天井便是二进,二 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 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 为“大房”。二进和 三进中间也有天井, 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 同,只是三进的大厅 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 暗间,称作“后库”。 “后包”指三进后面 的一列房子。
三落二火巷一后包
• 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 子,故名“四马拖车”。
• 陈慈黉(hóng)故居总格局以潮汕传统“四马 拖车”的建筑架构糅合了西式洋楼,再以亭 台楼阁、通廊天桥作为点缀。
谢谢!
20
21
下山虎
• “下山虎”(又称“爬狮”),是潮汕府第的最 基本构成单位 。
• 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形状就如下山之虎, 又似爬行之狮,它以大门为嘴,二个前房为 前爪,称“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两旁 的二间后房为后爪。总之,下山虎的结构有 如浑身是劲,张开大口,蓄势待发的狮虎。

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特点背景简介奇葩。

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

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主要样式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一、潮汕民居的类型1、下山虎下山虎也可以叫“跑狮”,是潮汕地区最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也是其它民居建筑的基础。

它采用中轴线布局,只有一厅两房。

进门是天井,天井直接进去是中厅,中厅的两侧各有一间大房,天井的两侧又有俗称“伸手”的小房和大房相接。

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

下山虎的屋顶是硬山顶,也就是后高前低。

这样的设计既通风又便于泻水,是为了适应潮汕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

2、四点金四点金也是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之一。

它采用“井”字形格局,中心对称,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的。

四点金一进门就是一个厅,俗称“门厅”,门厅的两侧各有一间房,叫做“下房”。

建筑的后半部分就和下山虎基本相同,只是天井两旁的小房改成廊屋,把上下厅和房联结起来。

整个平面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让人感到稳定、安静。

3、四马拖车四马拖车是一种大型的民居宅院。

它的整个格局可以看做是两座四点金的合并和扩充。

中轴是一座三进的大厅堂:走进正门是门厅,厅的两侧各有一间下房,下房比较小,所以叫“库房”。

门厅下面是天井,天井进去又是一个厅,叫“前厅”前厅的也两侧各有一间大房,这就是第二进了。

天井两边的厢房将它们联起来。

前厅一侧有门通到第三进,第三进的厅房结构和第二进的一样。

潮汕民居掠影——秀陇乡村

潮汕民居掠影——秀陇乡村

潮汕民居掠影——秀陇乡村
潮汕乡村民居掠影
——普宁秀陇乡村的民宅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支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爬狮"等等。

一、四点金:"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四点金"建筑格局有点象北京的四合院。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

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

三、四马拖车"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都是取朝南偏东,以南为主。

这样冬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可接受凉爽的南风。

农村民居大同小异,以下推介普宁流沙镇秀陇乡村的民居,由此也可见潮汕乡村民居的大貌概况。

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

类于皇宫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

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潮阳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红梁金瓦的,有人以“老爷宫”(神庙)形容之。

这种建筑风格本来只有皇宫和神庙才可以有,听说潮阳之所以可以建是当年的假国舅陈北科“申请”来的。

规模庞大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宏伟壮丽。

次要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为一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建筑群体,聚族而居。

轻巧通透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

潮州建筑的色调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

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

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

注重装饰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不惜代价。

这使得潮汕的民居建筑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更是金碧辉煌。

屋脊之装饰,屋顶之龙风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精美绝伦之木雕、石雕工艺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工艺精致潮汕建筑可谓建不厌精,旧时建筑师傅总是建了一会儿后就停下来几个人端详讨论,提出批评意见,然后再修改,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来回修改好几次。

而“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建筑掌故,应该是最能说明潮汕民居的“精”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可与皇宫媲美的潮汕民居建筑风水之:下山虎(爬狮)和四点金布局

可与皇宫媲美的潮汕民居建筑风水之:下山虎(爬狮)和四点金布局

可与皇宫媲美的潮汕民居建筑风⽔之:下⼭虎(爬狮)和四点⾦布局潮汕民居是⼴东省潮汕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的美学价值。

潮汕多聚族⽽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旧县城也多有聚族⽽居情况。

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宗祠为中⼼的围寨格局。

但⽆论南⽅还是北⽅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梁承重,以砖、⽯、⼟砌护墙;以堂屋为中⼼,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

”“雕梁画栋,池台⽵树,必极⼯巧。

⼤宗⼩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

”潮汕农村多聚族⽽居,⽽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观念、⽣产⽣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居环境。

“下⼭虎”(爬狮)和“四点⾦”风⽔学认为:“君⼦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派皆本于兹。

”“⾃古⽴⼤宗⼦(祠)之处,族⼈阳宇(宅)四⾯围位,以便男妇共祀其先。

”《潮州府志》也⾔:潮⼈“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重祀⽥”。

因此,⼤宗祠理所当然地成了围寨的中⼼,其它各种建筑须按次序环绕⼤宗祠⽽建,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宗祠的左右是⼩宗祠,然后是⽕巷(⼜称花巷)和厝包(包屋),它们从三⾯护卫着⼤宗祠,外围是⼀座座重叠相连的“下⼭虎”的三合院和称“四点⾦”的四合院,最后就是坚固围合的寨墙了,如果不专建寨墙,则最后那⾸尾相接、朝向中⼼的围屋就兼顾寨墙的作⽤。

这样,就形成⼀个内为府第,外有沟渠寨墙环绕的潮汕围寨。

“下⼭虎”(⼜称“爬狮”),是潮汕府第的最基本构成单位。

顾名思义,“下⼭虎”(“爬狮”)的形状真有点如下⼭之虎双似爬⾏之狮,它以⼤门为嘴,⼆个前房为两只前⽖,称“伸⼿房”,以后厅为肚,厅两旁的⼆间⼤房为后⽖。

总之,有如浑⾝是颈,张开⼤⼝,吸纳天地精⽓,时时蓄势待发的狮虎。

试论潮汕民居的发展变化及价值

试论潮汕民居的发展变化及价值

试论潮汕民居的发展变化及价值一.我国建筑的历史沿革我国的建筑源远流长,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各具特色。

我国的建筑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至汉朝:是我国建筑的形成时期,本阶段木结构建筑已日渐完善,而且人们开始掌握夯土技术,炼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建筑的发展时期,本阶段砖瓦的产量、质量和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

隋唐时期:是我国建筑的成熟时期,本阶段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宋元时期:宋朝是我国建筑的大转变时期,本阶段建筑的规格比唐朝小,但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殿阁楼台。

元朝是我国建筑的发展时期,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礼拜寺。

藏传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明清时期:是我国建筑的高峰时期,本阶段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二.潮汕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据《揭阳县志》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潮汕地区主要建筑木屋。

隋唐时期,潮汕地区的建筑以土木、砖木为主,房屋广阔,出现七间并排的结构。

但还没有形成潮汕特色。

宋元时期,由于潮汕地区战乱多,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今天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当时的建筑了。

明清时期,是潮汕建筑的飞跃时期,形成“寨”。

即本阶段潮汕地区开始形成了地方特色的建筑。

这种“寨”以大客厅为核心,基本建筑包括前房、后房、天井,其左右、后面有房屋横排、竖排环绕,最外层为方围,四四方方。

这种寨的建筑形状以方形、矩形为主。

其特点是:第一:以地域、乡落集结,规模可大可小,有一姓为一寨,也有多姓聚居形成一寨。

第二:一寨设一门,是寨子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

第三:寨墙非常高,不开窗,主要是防贼和防外敌入侵。

第四:一般寨前都有池子,池中之水既可以洗东西,又可以在火灾发生时取水灭火。

第五:在方向上坐北朝南,靠山环水。

第六:装饰一般外简内繁,不轻易对外示富,也是出于防敌的目的。

【精品】潮汕建筑特色

【精品】潮汕建筑特色

【精品】潮汕建筑特色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海滨地带,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潮汕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潮汕建筑的特色。

第一,潮汕建筑讲究布局与起居。

潮汕建筑在设计时,多考虑到庭院、门厅、天井、廊房等院落空间的布局与组合。

同时,建筑也分为正房和配房,正房多开设座厅、书房、客房等功能房间,而配房则主要用来居住仆人和存放杂物。

此外,潮汕建筑里房间的朝向和大小也十分讲究,房间的大小一般按照家庭成员的数量来设计,而房间的朝向则要兼顾采光、通风等因素。

第二,潮汕建筑注重装饰艺术。

潮汕建筑在装饰上非常考究,往往采用雕花、砖雕、石雕、木雕等多种材料来进行装饰。

在潮汕建筑的装饰艺术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木雕了。

潮州木雕以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雕刻精细而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雕”。

第三,潮汕建筑讲究结构安全。

在潮汕地区,地震和台风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因此,潮汕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非常牢固。

潮汕建筑中常见的结构构件包括柱子、梁、榫卯等,这些构件都采用了精湛的木工技术,以保障建筑的结构安全性。

第四,潮汕建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

潮汕建筑通过建筑风格和形式的表达,展现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当地人民十分重视教育、礼仪和家庭观念,这些观念都通过潮汕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得以体现。

总之,潮汕建筑在布局相宜、装饰精美、结构稳固以及地域特色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成就了这种风格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作为建筑爱好者,可以到潮汕地区去亲身感受这种建筑风格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民居建筑“下山虎”和“四点金”(图)
潮汕民居建筑“下山虎”和“四点金”
□中国易学堪舆学院院长谢维成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

”“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

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这是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同时潮汕传统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下山虎”(又称“爬狮”),是潮汕府第的最基本构成单位。

顾名思义,“下山虎”(“爬狮”)的形状真有点如下山之虎双似爬行之狮,它以大门为嘴,二个前房为两只前爪,称“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两旁的二间大房为后爪。

总之,有如浑身是颈,张开大口,吸纳天地精气,时时蓄势待发的狮虎。

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它的大门还被做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窄(内门框)、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如在“下山虎”的前面再加上前座,就成了四角上各有一房压角的四合院“四点金”。

“四点金”的建筑构造方式是中轴线:前厅——天井——后厅。

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四合院的四角,这就是“四点金”名称的由来。

“四点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得名。

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

“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间。

“四点金”形体庄重,极象一个以后座的厅堂为身,“大房”为两肩,“伸手房”为双臂,“下房”为交手的抱气入怀的人体,它中间敞开的庭院天井是其虚怀纳气的空间,这种格局和“风水学”中“山凹环抱”的“风水”美格是同构的。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

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

天井阔狭得中,聚财”(《阳宅撮要》)。

“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方正对称的格局极易扩展为宗祠和家庙。

潮汕的宗祠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如将“四点金”回廊两侧的“格仔”和天井与后厅之间的“隔闪”(隔断),以及后厅和左右大房的墙统统拆去,使堂与堂,堂与厅之间相连,成为一个以中庭为中心的上下左右四厅相向的“亚”字形空间结构,并在大堂放上祖先灵位及神器,就成了可以祭祖的二进祠堂。

王国维在《明堂寝庙通考》中言古代宗庙、明堂、宫寝“皆为四屋相对,中涵一庭或一室”,指的就是这种布局。

从这二进的祠堂开始,通过“四点金”与“下山虎”之间串联并联,即可组成大型民居群落。

如在二进祠堂的蹭串联一“下山虎”就成“三厅祠堂”或“三厅亘”,这样不断串联下去可达“五厅亘”;又因中间的厅是通透的,只用木雕屏风和闪门格扇隔成客厅,以接待重要客人,故中厅也叫官厅(一般客人只在门厅接待),它是宗族聚会和举行婚丧寿诞家礼大典的主要场所。

祠堂后厅则是摆放列祖列宗的神龛,因此最为高大神圣。

举凡族祭、社祭、醮祭、祖宗的生忌日等都要例行祭祀,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大祭。

大祭时摆上全猪全羊,其它供品,更
是不计其数。

老人们穿起了马卦,戴起了礼帽,随着主祭的号令,毕恭毕敬地叩头,经多次鞠躬祭酒和献供之后,鼓乐炮仗齐鸣,好不热闹。

为便于举办大规模的祭拜活动,祠堂厅堂必须阔大。

然而,按照“小堂宜团聚,中堂略阔而要方正,大堂宜阔大亦忌疏野。

”(《阳宅撮要》)的原则,太过阔大的厅堂就不免“疏野”而不聚气;空间过大阳气太盛,而祖宗的神灵属阴,从祖宗牌位所仰望所见到的天空(“风水学”称为“过白”)不宜太多。

因此,为抑制过盛的阳气,潮人就在后厅与天井之间再建一“拜亭”这一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出发,上可抑制神灵前的阳气,使祖宗能够安亭祭祀,还可为祭拜的子孙遮日挡雨,又增加建筑气势。

因而,“拜亭”的设置是潮人重宗法制的见证。

潮汕“四点金”和北京四合院比较,可看出二者文化底蕴的不同。

它们同为四面闭合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院落圈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宽大的庭院是由一系列房屋和联廊“围”合而成;而潮汕“四点金”则房房相接,左右对称紧凑简练,天井位于中庭,北方宽大的庭院被缩小为狭小方正的天井,好像是“挖”出来的。

北京四合院大门都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上,这是因为京都之地皇权甚重制度严密,只有皇帝的宫殿和庙宇的大门能居中面南,故北京“四合院”不能在南面中央开门,而应依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将大门开在西北角(西北为艮,艮为山)或东南角(东南为兑,兑为泽)上,这样才能使“山泽通气”。

先天八卦宋以后才开始在北方流行,对宋以前南迁的“河洛人”影响不大。

潮汕“四点金”还是依照宋以前古制,把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且居中而面南。

这一点可从“四点金”和唐宋四合院的相似性得到印证。

传唐代王维所画的《辋川图卷》中的四合院住宅,以及北宋画家乔仲常所作的《后赤壁赋图卷》(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中的苏东坡在黄州的宅第,就与潮汕“四点金”如出一辙,可以断言,潮汕“四点金”确实原汤原汁地保存了唐宋四合院的形制与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