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背影》优秀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背影
(二)目标展示
(同学们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2、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简介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2> 刻画背影 (望父买橘)
<3> 惜别背影 (父子分手)
<4> 再现背影 (别后怀念)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背影都牵动着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线索作用,即“背影作线,贯串始终”,咱们平时在写文章时可以学习运用这种写法来表现中心。)
(背影作线,贯串始终)
(六)赏读探究,合作交流
②根据对前面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当时父亲面对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现状,外貌描写中提到的“黑”、“深青”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这一点。说明他的境遇极为糟糕。在如此情况之下父亲还亲自来送我,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朴实的爱。
内容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的《背影》是抒发父爱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教学时应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学情分析:
《背影》是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代表课文之一,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博大力量。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八年级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父母对我们的爱,课文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化解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可以更舍身处地了解自己的父母。
1、你觉得哪一次背影写的最仔细最感人?(望父买橘)
师插入讲解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买橘
过渡:在刚才我们观看了这段视频,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这段文字?(舒缓、深沉)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2、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以音频的形式播放崔京浩的《父亲》并引导学生注意看屏幕中的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在苦在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父母将我们养大,可是从来不要求回报正如歌词中“可你在苦在累不张口”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
师问接着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缩、微倾”(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3、欣赏这自然段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词语。
如:①“蹒跚”、“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维艰、行动不便。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四)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多次朗读,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现在我们看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学习情况)
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交卸( xiè)差使( chāi ) 奔丧( sāng )簌簌( sù)
狼藉( jí)踌躇(chóngchú )迂腐( yū )琐屑(suǒ xiè)
拭干(shì)蹒跚(pán shān )颓唐( tuí) 举箸( zhù )
1找好切入,立足文本,触摸语言,感受人物。
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易懂,教师可以牢牢抓住文章语言上的这一特色,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层层铺开,在咬文嚼字中品味细节,透晰人物形象,感受浓浓亲情。
2品味美文,同题赏析,情感延伸,深化主题。
所用到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语文《背影》教学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复习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的意思
让学生提出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朱自清的《背影》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叙事散文。是作者1925年10月在清华大教任教时写的。
(五)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这篇文章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1、文章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2、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4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1> 惦记背影 (思念父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2、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重点片段的研读把握文章主旨,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体会父子情深。
教学难点: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作者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这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的?(蹒跚)“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大家动手写写这个词,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二)目标展示
(同学们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2、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简介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2> 刻画背影 (望父买橘)
<3> 惜别背影 (父子分手)
<4> 再现背影 (别后怀念)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背影都牵动着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线索作用,即“背影作线,贯串始终”,咱们平时在写文章时可以学习运用这种写法来表现中心。)
(背影作线,贯串始终)
(六)赏读探究,合作交流
②根据对前面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当时父亲面对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现状,外貌描写中提到的“黑”、“深青”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这一点。说明他的境遇极为糟糕。在如此情况之下父亲还亲自来送我,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朴实的爱。
内容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的《背影》是抒发父爱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教学时应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学情分析:
《背影》是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代表课文之一,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普通的生活中感受到“爱”的博大力量。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八年级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父母对我们的爱,课文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化解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可以更舍身处地了解自己的父母。
1、你觉得哪一次背影写的最仔细最感人?(望父买橘)
师插入讲解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买橘
过渡:在刚才我们观看了这段视频,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这段文字?(舒缓、深沉)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2、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以音频的形式播放崔京浩的《父亲》并引导学生注意看屏幕中的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在苦在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父母将我们养大,可是从来不要求回报正如歌词中“可你在苦在累不张口”这就是父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歌颂父爱的著名篇章——《背影》。
师问接着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缩、微倾”(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3、欣赏这自然段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词语。
如:①“蹒跚”、“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维艰、行动不便。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四)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多次朗读,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现在我们看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学习情况)
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交卸( xiè)差使( chāi ) 奔丧( sāng )簌簌( sù)
狼藉( jí)踌躇(chóngchú )迂腐( yū )琐屑(suǒ xiè)
拭干(shì)蹒跚(pán shān )颓唐( tuí) 举箸( zhù )
1找好切入,立足文本,触摸语言,感受人物。
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易懂,教师可以牢牢抓住文章语言上的这一特色,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层层铺开,在咬文嚼字中品味细节,透晰人物形象,感受浓浓亲情。
2品味美文,同题赏析,情感延伸,深化主题。
所用到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语文《背影》教学案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复习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的意思
让学生提出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朱自清的《背影》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叙事散文。是作者1925年10月在清华大教任教时写的。
(五)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这篇文章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1、文章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2、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一共写了4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1> 惦记背影 (思念父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2、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重点片段的研读把握文章主旨,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体会父子情深。
教学难点: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作者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这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作者运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的?(蹒跚)“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大家动手写写这个词,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