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名解

1.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具有的反应能力或特性。

2.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二、重要知识点

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①神经调节:反应迅速、精确、作用局限而短暂。

②体液调节:缓慢、广泛、持久。

③自身调节:1)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因素的作用;2)自身调节的幅度、范围较小,对刺激的感受性也较低,不十分灵敏。

2.举例说明机体内的正、负反馈调节方式。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解

1.单纯扩散:指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溶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如人体内O2、CO2、NO、尿素、脂肪酸和类固醇等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且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过程。

4.阈电位:膜电位去极化达到能触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即为强度阈值,也称阈强度。

6.等长收缩:肌肉承受负荷≥肌肉本身收缩力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7.等张收缩:肌肉承受负荷<肌肉本身收缩力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8.单收缩:肌肉受一次刺激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出现的一次机械收缩,可分为收缩期与舒张期两部分。

9.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二、重要知识点

1.细胞膜的跨膜转运功能的分类。

RP:概念: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理:条件:①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外Na+、Cl-;内K+、A-);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K+>Cl->Na+>A-)。

过程:促使K+外流的动力:膜两侧[K+]的浓度差

阻止K+外流的阻力:膜两侧的电位差

当动力(浓度差)= 阻力(电位差)

K+的跨膜净通量= 零,此时的电位差值称为K+的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所造成。

AP:概念: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收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机理:条件:①膜内外存在[Na+]的浓度差:[Na+]i :[Na+]o ≈1 :10

②膜收到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即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激活开放。

过程:①去极相: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形成。

②复极相:K+外流形成(Na+通道失活)。

③后电位:负:K+蓄积于膜外而进一步组织K+的外流所致。

正:[Na+]i↑、[K+]o↑→激活Na+- K+泵,泵出3 Na+泵入2 K+,直至回复到静息电位。

3.举例说明细胞膜跨膜电位的五种状态。

①极化:外正内负的状态。(举例略)

②超极化: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如-70→-90mV)。

③去极化/除极: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如-70→-50mV)。

④反极化/超射: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举例略)

⑤复极化: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举例略)

4.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性。

①“全或无”定律:1)刺激<阈值,无AP;

2)刺激≥阈值,有AP,且AP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

②不衰减传导:AP传播过程中幅度和波形不因传导距离的加大而改变。

5.何谓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其中的关键因子、结构基础是什么?

概念:将肌细胞膜兴奋的电变化和肌纤维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关键因子:Ca2+

结构基础:横管系统、肌质网、三联管。

第三章血液

一、名解

1.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也称细胞外液。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3.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4.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重要知识点

1.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胞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容量起重要作用。

2.简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红细胞:运输O2和CO2。

白细胞: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

血小板:参与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3.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及影响因素。

合成原料:蛋白质、铁。

影响因素:VitB12和叶酸是红细胞合成DNA所需要的辅酶;VitB12的吸收有赖于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

4.何谓血量?血量正常值是多少?

血量是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血量正常值是4~5L.

5.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与血浆相比,血清中1)缺少纤维蛋白原和血凝发生时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

2)增添一些血凝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的化学物质。

6.何谓血液凝固?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概念见名解。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形成;③纤维蛋白形成。

7.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什么?

抗凝血酶

8.人类的ABO血型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和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四种血型。(A→A;B→B;AB→AB;None→O)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的离子基础分别如何?

心室肌细胞:RP:K+的平衡电位

AP:0期(去极期)Na+快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Na+内流停止,K+外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