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金免疫技术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2章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2章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一、单项选择1. 琼脂双向扩散的原理是基于:A. 抗原抗体各自在琼脂中扩散B.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合适条件下形成沉淀C. 抗原抗体形成复合物D. 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E. 以上都对2.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A、电解质B、温度C、湿度D、酸碱度E、以上都不是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英文缩写是:A、ELISAB、ELISPOTC、IMBD、FACSE、以上都不是4. 下列哪项技术属于沉淀反应:A、直接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免疫荧光D、双向免疫扩散E、以上都不是5. 有关免疫组化技术下述不正确的是:A、需应用特异性抗体B、可对相应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检测C、常用的技术有免疫电镜技术、酶免疫组化和免疫金组化等D、不能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E、不能检测可溶性抗原6.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检测抗体:A.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B.沉淀反应C.ELISAD.凝集反应E.ELISPOT7. 不能用于检测B细胞的是:A.ELISPOT B.单向琼脂扩散法C.溶血空斑试验D.速率比浊法E.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检测8. 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的常用方法是:A.密度梯度离心B.亲和层析C.电泳分离D.流式细胞术E.沉降法9. 检测可溶性抗原可采用:A.ELISA B.直接凝集反应C.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D.免疫组化技术E.溶血空斑试验10. 测定CTL功能可采用:A. 凝集反应B.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C. 沉淀反应D. 免疫酶技术E. 荧光抗体技术11. 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不包括:A、凝集反应B、溶血空斑试验C、蛋白芯片技术D、沉淀反应E、免疫组化12. 常用的ELISA方法不包括:A、FACSB、间接ELISAC、双抗体夹心ELISAD、BAS-ELISAE、直接ELISA13. ELISA中通常使用的酶是:A. 酸性磷酸酶B.乳酸脱氢酶C. 过氧化物酶D.辣根过氧化酶E. 核酸末端转移酶14. ELISPOT的方法是用于:A.抗体的检测B.单细胞水平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C.整体水平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D. DNA检测E. 微量抗原的检测15. 鉴定T细胞亚群的方法是:A. ELISAB. ELISPOTC. 间接凝集试验D. 免疫荧光法E. 沉淀反应16. 有关免疫印迹技术错误的是:A、抗原需先进行SDS-PAGE分离B、需应用特异性抗体C、又称Western blottingD、抗原无需进行SDS-PAGE分离E、鉴定蛋白质的敏感性为1~5ng17. 免疫标记技术的示踪物质不包括:A.荧光素 B. 免疫毒素C.酶D.化学发光物质E.放射性同位素18. 下面哪项不属于体外Ag-Ab反应: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ELISA D.PCR E.免疫荧光技术19. 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检测的是:A. 间接凝集试验B. ELISAC. 单向琼脂扩散法D. 直接凝集试验E. 双向琼脂扩散法20. 定量检测病人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常用的方法是:A. 间接血凝试验B. 双向琼脂扩散C. 速率比浊法D. 免疫荧光E. 补体结合试验21. 要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激素水平(约pg/ml),采用的最佳免疫检测法是:A. 补体结合试验B. 放射免疫测定法C.细胞毒试验D. 免疫酶标记法E. 免疫荧光法22. 肥达氏反应的属于:A. 沉淀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D. 直接凝集反应E.补体结合试验23. 迟发性超敏反应(DTH)主要用于检测:A.APC的功能 B. 吞噬细胞功能C.B细胞免疫功能D.T细胞免疫功能E.补体的功能24. 分离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不包括:A、免疫吸附分离法B、磁珠分离法C、FACSD、ELISPOTE、四聚体技术25. 用于分析两种抗原的相关性的方法:A. 双向免疫扩散B.免疫电泳C单向免疫扩散D.ELISA E.免疫比浊26. 属于可溶性抗原的是:A.红细胞B.伤寒杆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抗原包被的乳胶微粒E.细菌外毒素27. 有关酶联免疫斑点试验错误的是:A、可用于测定吞噬功能B、英文缩写为ELISPOTC、需应用特异性抗体D、可用于检测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E、可用于检测B细胞特异性抗体28. 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特异性有关的是:A. 抗原抗体结构的互补性B.抗原决定基的种类C.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基数量 D. 抗原抗体的分子比例E.抗体的效价29. 不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是:A. 抗原抗体的分子比例B.反应的温度 C. 反应的酸碱度D. 反应的离子强度E.以上都不是30. T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不包括:A、形态计数法B、ELISAC、3H-TdR掺入法D、MTT比色法E、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检测31. 溶血空斑试验用于检测:A. B细胞B. 抗原提呈细胞C.NK细胞 D .T细胞E.吞噬细胞32. 放射免疫测定的标记物是:A. 辣根过氧化物酶B. 放射性核素C. 鲁米诺D. 荧光素E. DNA33.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常用方法:A.洗淘法B.E花结试验C.尼龙毛法D.流式细胞术E.葡聚糖-泛影葡胺(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34. T细胞增殖试验可选用:A.3H TdR 掺人法B.溶血空斑试验C.51Cr释放法D.聚合酶链反应E.免疫印迹法35. 抗原肽MHC分子四聚体结合的是:A.B细胞B.T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NK细胞E.T细胞的TCR二、不定项选择题1. 关于ELISA,正确的是:A. 可用于测定体液中可溶性抗原的含量B. 可以检测细胞膜表面特定抗原的表达水平C. 实验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琼脂中的自由扩散D. 可用于测定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E. 可用于测定补体功能三、名词解释1. ELISA2. ELISPOT3.凝集反应4.沉淀反应四、简答与论述1. 细胞因子测定可用哪些方法?答案:一、单项选择1. ECBBD 6. AEDAB 11. BADBD 16. DBDDC21. BDDDA 26. EAAAB 31. ABEAE二、不定项选择题1. A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金免疫技术

金免疫技术
• 该类试验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大型设备,对检测人员 稍加培训即能掌握操作要求和判定标准。
• 胶体金也称金溶胶,是由金盐被还原成原金后形成 的金颗粒悬液。
• 胶体金颗粒大小多在1nm~100nm,微小金颗粒稳定 、均匀、呈单一分散状态悬浮在液体中,成为胶体 金溶液。
优质
胶体金
劣质
第一节 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
第二十章 金免疫技术
本章要点
1. 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的检测原理、方法类型和 关键技术。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检测原理、方法类型和 关键技术。
3. 金免疫技术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目录
1 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前言
• 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 抗体检测的一种免疫标记技术。
• 胶体金免疫渗滤试验是将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抗 原或抗体,将其置于渗滤装置中,进行免疫结合 试验,抗原抗体反应后,形成大分子胶体金复合 物,从而使阳性结果在膜上呈现红色斑点。
•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是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将胶 体金标记技术和蛋白质层析技术相结合的免疫分析 技术。原理与渗滤试验相同,不同的是液体的移动 不是通过直向的穿流作用,而是基于层析作用的横 流。
B
(二)技术要点
以双抗体夹心法为例: 1 将试纸条标记线一端浸入待测标本中2秒~5秒或在
标本加样处加一定量的待检标本,平放于水平桌面 。 2 5min~20min内观察结果。 3 结果判断。
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层析
待 测 标 本
吸 水 垫
金标抗体
包 被


包 被 抗 金

NC
抗 体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

将有助于抗原的准确显示和定位。
(一)标本的主要来源
主要有:
①活体组织
②各种体液及穿刺液
③培养细胞等
精品文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标本的固定与保存
1.组织材料的固定目的
①防止组织细胞的死后变化,以保持其固有形态
②使细胞内的蛋白质等各种抗原成份转变成不溶性 物质,以保持它原有的结构
③使组织中的各种物质沉淀和凝固起来而产生不同 的折射率,以便染色后易于鉴别和观察
精品文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组化的检测原理
精品文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组化的检测原理
精品文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组化的检测原理
精品文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免疫组化检验技术基本知识
精品文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组化全过程
精品文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标本制作

标本制作是获得良好的免疫细胞组织
化学分析的保障,良好的细胞和组织学结构
• 质量控制是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取得满 意结果的必要条件。
Hale Waihona Puke (一)试剂质量控制 抗体的质量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成功的关键
(二)操作过程质量控制 实验操作 标本的质量控制
(三)仪器设备和器具的质量控制
精品文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酶免组织化学检验技术

酶免组织化学检验技术是在一定条件
下,应用酶标抗体(抗原)与组织或细胞标
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是证实所用免疫组化染色流程的有效性,排 除假阴性的可能。
2.阴性对照 用确证不含已知抗原的标本作对照,应呈阴性结
果,称阴性对照。
目的是排除假阳性。

金免疫技术

金免疫技术

胶体金颗粒的基础金核并非是理想的圆球核, 胶体金颗粒的基础金核并非是理想的圆球核,较 小的胶体金颗粒基本是圆球形的, 小的胶体金颗粒基本是圆球形的,较大的胶体金 颗粒(一般指大于30nm以上的 多呈椭圆形。 以上的) 颗粒(一般指大于30nm以上的)多呈椭圆形。在 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胶体金的颗粒形态。 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胶体金的颗粒形态。
第一节 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
一、胶体金特性及其制备 二、免疫金的制备 三、免疫金的保存
一、胶体金特性及其制备
1.胶体金的结构 1.胶体金的结构 2.胶体金性状 2.胶体金性状 3.胶体金的制备 3.胶体金的制备 4.胶体金鉴定 4.胶体金鉴定 5.胶体金保存 5.胶体金保存 6.注意事项 6.注意事项
测定时先将缓冲液加在D处层析至C处使金标物复溶, 测定时先将缓冲液加在D处层析至C处使金标物复溶,然后将 标本加在E处使其与染料一起在膜的层析作用下向F端移动, 标本加在E处使其与染料一起在膜的层析作用下向F端移动, 若标本中有待测抗体存在, 若标本中有待测抗体存在,则与膜上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 复合物,待有色染料延伸至膜上标记线G处时, 复合物,待有色染料延伸至膜上标记线G处时,在F处加缓冲 合上测试卡, 处的强大吸水作用使膜上液体反向流动, 液,合上测试卡,A处的强大吸水作用使膜上液体反向流动, 标本中非特异性IgG及无关物向 处反向层析, 及无关物向E 标本中非特异性IgG及无关物向E处反向层析,随后而来的金 标羊抗人抗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出现棕红色线条。 标羊抗人抗体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出现棕红色线条。无 棕红色线条出现则表明血清中无特异性抗体。 棕红色线条出现则表
金免疫技术
金免疫技术( 金免疫技术(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 technique) technique)是一种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的免 疫标记技术。 疫标记技术。 1970s由Faulk和Taylor始创 1970s由Faulk和Taylor始创,最初用于免疫 始创, 电镜技术。 电镜技术。 金免疫技术用于: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金免疫技术用于: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金 免疫测定

第十一章金免疫技术【52页】

第十一章金免疫技术【52页】
(1)制片 (2)滴加特异抗体 (3)封闭 (4)滴加SPA-胶体金 (5)滴加新配的银染液 (6)封片,镜检
三、临床应用与评价
1. 应用 (1)细胞的膜表面抗原 (2)细胞胞/组织内抗原 (3)组织中或亚薄切片中抗原 (4) 病毒检测或病毒分型
2.评价
(1)优点:标本用量少,敏感性高,特异性好, 标本用量少,可进行双标或多标检测。
原理:
免疫反应
胶体金颗粒(CG)沉积在Ag位置
CG 催化,对苯二酚还原剂
银离子(Ag+) 还原成 银原子(Ag)
银原子围绕金颗粒形成一个“银壳”

“银壳”催化,还原更多银离
“银壳”越长越大,抗原位置得到清楚放大
(二)操作技术要点
1.试剂:免疫金、配制新鲜配制银染液。 2.检测:多用于抗原检测。
目前得以广泛应用。
第一节 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
1. 胶体金的制备 2. 免疫金的制备 3. 免疫金的保存
1.1胶体金的结构
胶体金是由金盐被还原成 原金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
胶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原子金Au) 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内层AuCl2-, 外层H+)。
金颗粒间静电相互排斥而悬浮形成一种稳定 的胶体状态。
DIGFA
穿流(flow through)
DICA
横流(lateral flow)
(二) 方法类型
1.双抗体夹心法 2.竞争法/抑制法 3.间接法
1.双抗体夹心法

免疫层析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测
双抗体夹心法
标本
Gold
test
control
结果观察
Gold
阳性
test control

金免疫技术(免疫学检验课件)

金免疫技术(免疫学检验课件)
根据这一特点,用肉眼观察胶体金的颜色可粗略 估计金颗粒的大小。
优质
胶体金
劣质
二、胶体金的制备
胶体金(colloidal gold)的制备一般采用还 原法,常用的还原剂有柠檬酸钠、鞣酸、抗坏 血酸、白磷、硼氢化钠等。向一定浓度的金溶 液内加入一定量的还原剂使金离子还原成金原 子,形成金颗粒悬液,也称金溶胶(gold solution)。
• 免疫渗滤试验(IFA)始创于1985年,最初以酶作为 标记物。
• 20世纪90年代初金免疫渗滤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用 于检测各种传染病的抗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 目前临床中用于检测尿液HCG的“金标”早孕诊断试 剂就是应用这种方法。
一、检测原理
• 将抗原或抗体点加在固相载体硝酸纤维素膜上, 制成抗原或抗体包被的微孔滤膜并贴置于吸水材料上 ,依次在膜上滴加标本、金标试剂及洗涤液等,液体 很快渗入吸水材料中,阳性反应即在膜上呈现红色斑 点。
第一节 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
一、胶体金的特性
• 胶体金也称金溶胶,是由金盐被还原成原金后形成 的金颗粒悬液。核心为原子金(Au),外围双离子 层(内层Cl-,外层H+)。
• 胶体金颗粒大小多在1nm~100nm,微小金颗粒稳定 、均匀、呈单一分散状态悬浮在液体中,成为胶体 金溶液。
呈色性:不同大小的胶体金呈色有一定差别 微小-呈红色; 最小(2-5nm)—橙黄色; 中等大小(10-20nm)—酒红色; 较大(30-80nm)—紫红色。
待测标本 金标抗体
A
B

第三节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免疫层析技术(ICA)的原理与渗滤技术相同,不同 点在于液体的移动是基于层析作用的横流,而不是通 过直向的穿流。
• 该方法的试剂为试纸条形式,结构简单。 • 测定项目包括HCG等激素、肿瘤标志物、心血管病标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22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22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一、单项选择1. 琼脂双向扩散的原理是基于:A. 抗原抗体各自在琼脂中扩散B.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合适条件下形成沉淀C. 抗原抗体形成复合物D. 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E. 以上都对2.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A、电解质B、温度C、湿度D、酸碱度E、以上都不是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英文缩写是:A、ELISAB、ELISPOTC、IMBD、FACSE、以上都不是4. 下列哪项技术属于沉淀反应:A、直接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免疫荧光D、双向免疫扩散E、以上都不是5. 有关免疫组化技术下述不正确的是:A、需应用特异性抗体B、可对相应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检测C、常用的技术有免疫电镜技术、酶免疫组化和免疫金组化等D、不能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E、不能检测可溶性抗原6.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检测抗体:A.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B.沉淀反应C.ELISAD.凝集反应E.ELISPOT7. 不能用于检测B 细胞的是:A.ELISPOT B.单向琼脂扩散法C.溶血空斑试验D.速率比浊法E.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检测8. 分离纯化T 淋巴细胞的常用方法是:A.密度梯度离心B.亲和层析C.电泳分离D.流式细胞术E.沉降法9. 检测可溶性抗原可采用:A.ELISA B.直接凝集反应C.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D.免疫组化技术E.溶血空斑试验10. 测定CTL 功能可采用:A. 凝集反应B.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C. 沉淀反应D. 免疫酶技术E. 荧光抗体技术11. 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不包括:A、凝集反应B、溶血空斑试验C、蛋白芯片技术D、沉淀反应E、免疫组化12. 常用的ELISA 方法不包括:A、FACSB、间接ELISAC、双抗体夹心ELISAD、BAS-ELISAE、直接ELISA13. ELISA 中通常使用的酶是:A. 酸性磷酸酶B.乳酸脱氢酶C. 过氧化物酶D.辣根过氧化酶E. 核酸末端转移酶14. ELISPOT 的方法是用于:A.抗体的检测B.单细胞水平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C.整体水平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D. DNA 检测E. 微量抗原的检测15. 鉴定T 细胞亚群的方法是:A. ELISAB. ELISPOTC. 间接凝集试验D. 免疫荧光法E. 沉淀反应16. 有关免疫印迹技术错误的是:A、抗原需先进行SDS-PAGE 分离B、需应用特异性抗体C、又称Western blottingD、抗原无需进行SDS-PAGE 分离E、鉴定蛋白质的敏感性为1~5ng17. 免疫标记技术的示踪物质不包括:A.荧光素B. 免疫毒素C.酶D.化学发光物质E.放射性同位素18. 下面哪项不属于体外Ag-Ab 反应: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ELISA D.PCR E.免疫荧光技术19. 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检测的是:A. 间接凝集试验B. ELISAC. 单向琼脂扩散法D. 直接凝集试验E. 双向琼脂扩散法20. 定量检测病人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常用的方法是:A. 间接血凝试验B. 双向琼脂扩散C. 速率比浊法D. 免疫荧光E. 补体结合试验21. 要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激素水平(约pg/ml),采用的最佳免疫检测法是:A. 补体结合试验B. 放射免疫测定法C.细胞毒试验D. 免疫酶标记法E. 免疫荧光法22. 肥达氏反应的属于:A. 沉淀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D. 直接凝集反应E.补体结合试验23. 迟发性超敏反应(DTH)主要用于检测:A.APC 的功能B. 吞噬细胞功能C.B 细胞免疫功能D.T 细胞免疫功能E.补体的功能24. 分离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不包括:A、免疫吸附分离法B、磁珠分离法C、FACSD、ELISPOTE、四聚体技术25. 用于分析两种抗原的相关性的方法:A. 双向免疫扩散B.免疫电泳C 单向免疫扩散D.ELISA E.免疫比浊26. 属于可溶性抗原的是:A.红细胞B.伤寒杆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抗原包被的乳胶微粒E.细菌外毒素27. 有关酶联免疫斑点试验错误的是:A、可用于测定吞噬功能B、英文缩写为ELISPOTC、需应用特异性抗体D、可用于检测T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E、可用于检测B 细胞特异性抗体28. 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特异性有关的是:A. 抗原抗体结构的互补性B.抗原决定基的种类C.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基数量D. 抗原抗体的分子比例E.抗体的效价29. 不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是:A. 抗原抗体的分子比例B.反应的温度C. 反应的酸碱度D. 反应的离子强度E.以上都不是30. T 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不包括:A、形态计数法B、ELISAC、3H-TdR 掺入法D、MTT 比色法E、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检测31. 溶血空斑试验用于检测:A. B 细胞B. 抗原提呈细胞C.NK 细胞D .T 细胞E.吞噬细胞32. 放射免疫测定的标记物是:A. 辣根过氧化物酶B. 放射性核素C. 鲁米诺D. 荧光素E. DNA33.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常用方法:A.洗淘法B.E 花结试验C.尼龙毛法D.流式细胞术E.葡聚糖-泛影葡胺(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34. T 细胞增殖试验可选用:A.3H TdR 掺人法B.溶血空斑试验C.51Cr 释放法D.聚合酶链反应E.免疫印迹法35. 抗原肽MHC 分子四聚体结合的是:A.B 细胞B.T 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NK 细胞E.T 细胞的TCR二、不定项选择题1. 关于ELISA,正确的是:A. 可用于测定体液中可溶性抗原的含量B. 可以检测细胞膜表面特定抗原的表达水平C. 实验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琼脂中的自由扩散D. 可用于测定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E. 可用于测定补体功能三、名词解释1. ELISA2. ELISPOT3.凝集反应4.沉淀反应四、简答与论述1. 细胞因子测定可用哪些方法?答案:一、单项选择1. ECBBD 6. AEDAB 11. BADBD 16. DBDDC21. BDDDA 26. EAAAB 31. ABEAE二、不定项选择题1. A__。

医学免疫学第二十二章

医学免疫学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五章
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 免疫预防 第二节 免疫治疗
医学免疫学(第7版)
重点难点
掌握 疫苗的种类
熟悉 免疫治疗的基本策略和方向
了解 计划免疫程序表,免疫治疗的意义
第一节
免疫预防
医学免疫学(第7版)
1.人工主动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
概念
医学免疫学(第7版)
一、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
免疫预防主要措施:接种疫苗(vaccine),疫苗的基本要求如下: 1.安全 设计、制备和运输均应保证安全性 2.有效 很强的免疫原性、很强的免疫保护和很长的免疫记忆 3.实用 简化接种程序、易于保存运输和价格低廉
适应证
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转移性乳腺癌 急性髓样细胞白血病 B细胞白血病、T细胞白血病和T细胞淋巴瘤 转移性结肠直肠癌和头颈部肿瘤 预防已经转移并损害骨质的肿瘤患者的骨骼相关事件 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鳞状细胞癌等 膀胱癌、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黑色素瘤 急性移植排斥反应 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 Crohn's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 持续性哮喘 斑状牛皮癣 多发性硬化症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银屑病及其他自身免疫紊乱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炎症性疾病 中度至严重的斑块性银屑病的成年患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其他 预防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中发生血栓 预防儿童在高危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检测结直肠腺癌和卵巢上皮细胞癌,诊断乳房癌、肺小细胞癌、胰腺癌、胃癌 和食管癌 评估疑有复发的前列腺患者、用于患者的分期 检测原发性、结直肠癌转移,乳腺癌淋巴转移 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定位、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造影 诊断常规方法检查经常无效的小细胞肺癌 用于阑尾炎疑似患者的鉴别诊断

免疫学应用17.第十五章 金免疫技术

免疫学应用17.第十五章  金免疫技术
第十五章 金免疫技术
金免疫技术是一种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 的免疫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指金微小粒子分散在溶液中所 形成的金溶胶体,大量聚集时,可在载 体膜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或粉红色斑 点。
第一节 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
胶体金的特性及制备

胶体金的结构 胶体金的一般性状 胶体金的 制备方法 胶体金的鉴定 胶体金的保存 制备胶体金的注意事项
免疫金的制备 免疫金的保存 Nhomakorabea第二节 金免疫测定技术
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一、原理 二、技术类型

免疫学检验技术金免疫技术

免疫学检验技术金免疫技术
待测标本 金标抗体
A
B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及免疫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要点。 2. 熟悉胶体金免疫技术的方法学评价。 3. 了解金免疫技术试剂盒的组成。
技能目标
掌握金免疫技术的操作方法、正确判读和分析结果。
思政-素质目标
临床免疫学思维、生物安全、质控意识、责任意识。
本章要点
1. 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的检测原理、方法类型和 关键技术。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检测原理、方法类型和 关键技术。
3. 金免疫技术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目录
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金免疫技术的评价与应用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与渗滤技术相同,不同点在于液 体的移动是基于层析作用的横流,而不是通过直向的 穿流。
二、方法类型
• 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 间接法测抗体
三、关键技术 (一)试剂盒组成
• 胶体金反应板 • 胶体金标记物 • 洗涤液 • 抗原参照品或抗体阳性对照品
(二)技术要点
1 将反应板平放于实验台面上,于小孔内滴加含待 测抗原的标本1~2滴,待完全渗入,待测抗原与 膜上的抗体反应而结合在膜上。
以双抗体夹心法为例: 1 将试纸条标记线一端浸入待测标本中2秒~5秒或在
标本加样处加一定量的待检标本,平放于水平桌面。 2 5min~20min内观察结果。 3 结果判断。
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层析
待 测 标 本
吸 水 垫
金标抗体
包 被


包 被 抗 金

NC
抗 体




医学免疫学第五版电子书

医学免疫学第五版电子书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一)抗原抗体反应特点1.高度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中的超变区互补结合所决定的。

空间构型互补程度越高,抗原表位与抗体可变(V)区之间结合力越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越强,亲和力也越高。

利用这一特点,在体外可以对许多未知的生物学物质进行特异性鉴定。

如利用抗伤寒杆菌的抗体检测伤寒杆菌;也可用已知的抗原(如乙型肝炎病毒)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抗乙型肝炎病毒抗体)。

2.表面化学基团之间的可逆结合抗原抗体结合除了空间构象互补外,主要以氢键、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疏水键等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之间的非共价方式结合。

这种非共价键不如共价键结合稳定,易受温度、酸碱度和离子强度的影响而解离,解离后抗原和抗体仍具有原有的特性。

解离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affinity)。

亲和力指抗体分子单一抗原结合部位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之间互补结合的强度。

抗体亲和力越高,解离度越低;反之抗体的亲和力越低,解离度越高。

二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如温度、酸碱度和离子强度。

因此在体外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时,要求适当的温度、酸碱度和离子强度等条件。

2010-4-137K (亲和常数)=Ag+AbAg Ab3.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抗原抗体结合后能否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取决于两者适当的浓度和比例。

在反应体系中,如果抗原与抗体的浓度和比例适当则抗原抗体复合物体积大、数量多,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若抗原或抗体过剩,抗原-抗体复合物体积小、数量少,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故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要适当稀释抗原或抗体,以调整两者浓度和比例,使其出现最大复合物,避免假阴性的发生。

2010-4-138抗原过剩抗体过剩抗原抗体比例合适4.抗原抗体反应的两个阶段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

抗原分子与抗体分子之间是互补的非共价结合,该反应迅速,可在数秒钟至几分钟内完成,一般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金免疫技术

金免疫技术

4. 免疫金制备注意事项: ① 在pH接近或略高于蛋白质等电点时标记,可 使蛋白质在金颗粒表面的吸附量最大。 ②蛋白质溶液应避免磷酸根和硼酸根等盐类离子 的存在,因为它们可被吸附在金表面而影响对 蛋白质的吸附,并可死溶胶沉淀,所以应在标 记前对低离子强度的水透析去盐。 ③免疫金的稳定性随溶液pH而变化,pH接近或 略高于蛋白质等电点时较稳定。 ④免疫金的保存通常需加入稳定剂,蛋白质、葡 聚糖、PEG20000、明胶等均是良好的稳定剂。
④ 制备过程中不能使用金属容器,因氯金酸对 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另外由于氯金酸极易吸 潮,应注意试剂保存。 ⑤ 金颗粒容易吸附于电极上使之堵塞,所以不 能用pH电极直接测定金溶液的pH值。应选用 缓冲容量足够大的缓冲液(例如PEG20000液)稳 定胶体金后再测定或保存。 ⑥ 要得到大小更均匀的胶体金颗粒,可采用甘 油或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⑦ 胶体金具有很高的动力学稳定性,在稳定因 素不受破坏时自身凝聚极慢,可放置数年。影 响因素有:电解质、溶胶浓度、pH、温度。
四、金免疫测度: 1.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2.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3.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 4.凝集试验 5.在电镜水平的应用:金颗粒有高等的电 子密度。 6.在流式细胞仪中的应用:胶体金可以明 显改变红激光的散射角。
3. 胶体金的特性: A 胶体性质,特别是对电解质敏感,对试验 有影响。 B 呈色性:胶体金的光散射性与溶胶颗粒的 大小密切相关,一旦颗粒大小发生变化,光 散射也随之发生变异,产生肉眼可见的显著 的颜色变化。小:2~5nm橙黄色,中: 10~20nm酒红色,大:30~80nm紫红色。 C 光吸收性:胶体金有单一吸收峰,光波在 510~550nm之间,随颗粒变大而偏向长波长。 利用这特性,可进行吸光度检测。

金免疫技术通用课件

金免疫技术通用课件

金免疫技术在癌症标 志物检测中的优势
金免疫技术利用金纳米粒子的独特性 质,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 性和可调的光学性质,与免疫学方法 相结合,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 快速检测的特点。在癌症标志物检测 中,金免疫技术能够实现对低浓度标 志物的准确检测,提高癌症的早期发 现率。
应用案例介绍
具体描述一两个利用金免疫技术进行 癌症标志物检测的研究或实际应用案 例,包括使用的癌症标志物、金免疫 技术的操作步骤、检测结果和临床意 义等。
纳米金颗粒的特性
金免疫技术利用了纳米金颗粒的 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尺寸效 应、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使其 能够与生物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
作用。
免疫识别原理
金免疫技术基于抗原-抗体识别 的免疫学原理,将纳米金颗粒与 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具有特异
性识别能力的金免疫复合物。
信号放大原理
通过纳米金颗粒的聚集或变色等 现象,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 检测。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到信号 放大机制,如酶催化反应、质量
Chapter
提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
挑战:目前金免疫技术在某些低浓度 样本的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性仍然 存在一定的局限。
展望:通过优化纳米金颗粒的制备和 修饰方法,以及改进免疫反应的调控 策略,有望提高金免疫技术的检测性 能。
• 针对痕量分析物的检测,金免疫技 术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分析灵敏度和 特异性,以降低误报和漏报的风险 。
利用金免疫技术,可以快速、准 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 农药残留、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保障食品安全。
02
金免疫技术的实验方法
Chapter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01
02
03
制备方法
介绍化学还原法、物理法 等制备金纳米粒子的方法 ,并分析其优缺点。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2章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2章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2章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一、单项选择1. 琼脂双向扩散的原理是基于:A. 抗原抗体各自在琼脂中扩散B.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合适条件下形成沉淀C. 抗原抗体形成复合物D. 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E. 以上都对2.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A、电解质B、温度C、湿度D、酸碱度E、以上都不是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英文缩写是:A、ELISAB、ELISPOTC、IMBD、FACSE、以上都不是4. 下列哪项技术属于沉淀反应:A、直接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免疫荧光D、双向免疫扩散E、以上都不是5. 有关免疫组化技术下述不正确的是:A、需应用特异性抗体B、可对相应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检测C、常用的技术有免疫电镜技术、酶免疫组化和免疫金组化等D、不能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E、不能检测可溶性抗原6.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检测抗体:A.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B.沉淀反应C.ELISAD.凝集反应E.ELISPOT7. 不能用于检测B细胞的是:A.ELISPOT B.单向琼脂扩散法C.溶血空斑试验D.速率比浊法E.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检测8. 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的常用方法是:A.密度梯度离心B.亲和层析C.电泳分离D.流式细胞术E.沉降法9. 检测可溶性抗原可采用:A.ELISA B.直接凝集反应C.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D.免疫组化技术E.溶血空斑试验10. 测定CTL功能可采用:A. 凝集反应B.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C. 沉淀反应D. 免疫酶技术E. 荧光抗体技术11. 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不包括:A、凝集反应B、溶血空斑试验C、蛋白芯片技术D、沉淀反应E、免疫组化12. 常用的ELISA方法不包括:A、FACSB、间接ELISAC、双抗体夹心ELISAD、BAS-ELISAE、直接ELISA13. ELISA中通常使用的酶是:A. 酸性磷酸酶B.乳酸脱氢酶C. 过氧化物酶D.辣根过氧化酶E. 核酸末端转移酶14. ELISPOT的方法是用于:A.抗体的检测B.单细胞水平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C.整体水平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D. DNA检测E. 微量抗原的检测15. 鉴定T细胞亚群的方法是:A. ELISAB. ELISPOTC. 间接凝集试验D. 免疫荧光法E. 沉淀反应16. 有关免疫印迹技术错误的是:A、抗原需先进行SDS-PAGE分离B、需应用特异性抗体C、又称Western blottingD、抗原无需进行SDS-PAGE分离E、鉴定蛋白质的敏感性为1~5ng17. 免疫标记技术的示踪物质不包括:A.荧光素 B. 免疫毒素C.酶D.化学发光物质E.放射性同位素18. 下面哪项不属于体外Ag-Ab反应:A.沉淀反应B.凝集反应C.ELISA D.PCR E.免疫荧光技术19. 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检测的是:A. 间接凝集试验B. ELISAC. 单向琼脂扩散法D. 直接凝集试验E. 双向琼脂扩散法20. 定量检测病人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常用的方法是:A. 间接血凝试验B. 双向琼脂扩散C. 速率比浊法D. 免疫荧光E. 补体结合试验21. 要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激素水平(约pg/ml),采用的最佳免疫检测法是:A. 补体结合试验B. 放射免疫测定法C.细胞毒试验D. 免疫酶标记法E. 免疫荧光法22. 肥达氏反应的属于:A. 沉淀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D. 直接凝集反应E.补体结合试验23. 迟发性超敏反应(DTH)主要用于检测:A.APC的功能 B. 吞噬细胞功能C.B细胞免疫功能D.T细胞免疫功能E.补体的功能24. 分离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不包括:A、免疫吸附分离法B、磁珠分离法C、FACSD、ELISPOTE、四聚体技术25. 用于分析两种抗原的相关性的方法:A. 双向免疫扩散B.免疫电泳C单向免疫扩散D.ELISA E.免疫比浊26. 属于可溶性抗原的是:A.红细胞B.伤寒杆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抗原包被的乳胶微粒E.细菌外毒素27. 有关酶联免疫斑点试验错误的是:A、可用于测定吞噬功能B、英文缩写为ELISPOTC、需应用特异性抗体D、可用于检测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E、可用于检测B细胞特异性抗体28. 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特异性有关的是:A. 抗原抗体结构的互补性B.抗原决定基的种类C.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基数量D. 抗原抗体的分子比例E.抗体的效价29. 不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是:A. 抗原抗体的分子比例B.反应的温度 C. 反应的酸碱度D. 反应的离子强度E.以上都不是30. T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不包括:A、形态计数法B、ELISAC、3H-TdR掺入法D、MTT比色法E、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检测31. 溶血空斑试验用于检测:A. B细胞B. 抗原提呈细胞C.NK细胞 D .T细胞E.吞噬细胞32. 放射免疫测定的标记物是:A. 辣根过氧化物酶B. 放射性核素C. 鲁米诺D. 荧光素E. DNA33.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常用方法:A.洗淘法B.E花结试验C.尼龙毛法D.流式细胞术E.葡聚糖-泛影葡胺(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34. T细胞增殖试验可选用:A.3H TdR 掺人法B.溶血空斑试验C.51Cr释放法D.聚合酶链反应E.免疫印迹法35. 抗原肽MHC分子四聚体结合的是:A.B细胞B.T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NK细胞E.T细胞的TCR二、不定项选择题1. 关于ELISA,正确的是:A. 可用于测定体液中可溶性抗原的含量B. 可以检测细胞膜表面特定抗原的表达水平C. 实验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琼脂中的自由扩散D. 可用于测定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E. 可用于测定补体功能三、名词解释1. ELISA2. ELISPOT3.凝集反应4.沉淀反应四、简答与论述1. 细胞因子测定可用哪些方法?答案:一、单项选择1. ECBBD 6. AEDAB 11. BADBD 16. DBDDC21. BDDDA 26. EAAAB 31. ABEAE二、不定项选择题1.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金免疫技术Chapter 22 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免疫金标记技术、胶体金、免疫金的概念,金免疫技术的主要类型,金免疫测定技术的类型、原理和临床应用;熟悉: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类型、原理及临床应用;了解:胶体金特性及其制备,免疫金的制备及技术要点,各检测技术方法的技术要点。

二、教学内容1.胶体金与免疫金制备:胶体金特性及其制备,免疫金的制备。

2。

金免疫测定技术: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临床应用及评价。

3。

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光镜染色技术,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临床应用与评价。

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 金免疫技术由Faulk和Taylor始创,最初用于A. 金免疫电镜染色B. 金(银)免疫光镜染色B.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 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E. 金免疫定量检测2. 有关胶体金颗粒大小特性的正确描述A. 胶体金颗粒越大,λmax越小B. 胶体金溶液呈色与胶体金颗粒大小无关C. 胶体金颗粒越大,呈色越深D. 胶体金颗粒大小与制备时柠檬酸三钠加入量无关E. 胶体金颗粒大小与制备时柠檬酸三钠加入量呈正比3. 同时检定胶体金颗粒大小和均一度的方法是A.观察胶体金溶液的颜色B.分光光度计扫描λmaxC.扫描电镜观察D.对流免疫电泳E.免疫电泳4. 在免疫金的制备原理中,胶体金与蛋白质结合力为A.肽键结合力B. 二硫键结合力C. 氢键结合力D. 静电引力E. 疏水作用力5. 关于胶体金保存的描述,正确是A. 置于洁净的玻璃器皿B. 加防腐剂不利于保存C. 使用时为提高标记效率不必低速离心去除凝集颗粒D. 保存过程产生少量胶体金凝集颗粒就会影响以后胶体金的标记。

E. 应于干燥处避光保存6. 当前免疫电镜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标记物A. 辣根过氧化物酶B. 硝酸银C. 胶体金D. 铁蛋白E. FITC7.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间接法测血清标本中抗体,导致假阳性结果的主要原因A. 血清标本中非目的IgG的干扰B.血清标本中非目的抗原的干扰C.洗涤不充分D.反应时间过长E.反应时间过短8. 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竞争法测小分子抗原(a),层析条的待测样品结果判读处应包被A. 胶体金标记抗a抗体B.标准抗原(a)C. 抗免疫金抗体D.抗a抗体E. 小鼠IgG9.免疫层析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大分子抗原(b),层析条的待测样品结果判读处应包被A. 胶体金标记抗b抗体B. 抗b抗体C. 抗免疫金抗体D. 标准抗原(b)E. 人血清IgG10. 用于包被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载体膜质控条(线)的物质是A. 抗免疫金抗体B. 人白蛋白C. 待测抗原标准品D. 胶体金标记抗体E. 胶体金颗粒11. 关于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双抗体夹心法结果正确的判读A. 仅出现一条棕红色质控条带者为试验结果阳性B. 出现两条棕红色条带者为试验结果阳性C. 出现棕红色质控条带者为试剂失效D. 必需在5分钟内观察结果E. 仅在实验区出现一条棕红色条带者为试验结果阳性12. 关于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竞争法结果正确的判读A. 仅出现一条棕红色质控条带为阴性B. 出现两条棕红色条带为阳性C. 无棕红色质控条带出现为试剂失效D. 都无棕红色条带出现即为阳性E. 出现一条棕红色条带即为阳性13. 胶体金间接免疫层析法测血清抗体,常设计成反流免疫层析法的主要目的A. 缩短反应时间B. 减少样品用量C. 提高灵敏度D. 提高特异性E. 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对实验结果干扰14. 关于斑点金免疫渗滤和免疫层析实验操作,二者相同的是A. 二者均需要胶体金标记物、洗涤液等溶液试剂B. 所有反应都是在固相膜的一个固定区域完成C. 反应结果的的判断,二者均不需酶促底物反应呈色D. 所有试剂均预制在膜上E. 两者结果判读模式一样15.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来源于A. RIAB. dot-ELISAC.免疫层析实验D.免疫印迹实验E. 荧光免疫组化染色16. 关于斑点金免疫层析实验原理正确的描述A. 其实验的基本原理与dot-ELISA相似B. 其实验所用的试剂均被预先固相化在滤膜上C. 样品以横流层析通过滤纸条不同区域时,完成酶促反应D. 实验过程须洗涤E. 其竞争法试验结果判断以出现两条沉淀线为阳性17. 关于斑点金固相膜免疫测定,下列错误的是A. 可以适用于定性和定量试验B. 其示踪物是胶体金颗粒C. 免疫渗滤实验是利用了微孔膜的毛细管作用D.免疫层析实验是利用了微孔膜的穿流性E. 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的特点18. 免疫金(银)光镜染色技术中,常用的金离子(Au+)还原剂为A. 对苯二酚B. 苯酚C. 甲醇D. 草酸盐E. 白磷19. 关于免疫金银染色的描述,错误的是A. 敏感度较单纯免疫金染色更高B. 多用于组织化学检测C. 利用金颗粒对银离子的还原性D.具有定位精确的优点E. 阳性结果为桔红色颗粒沉积20.免疫电镜技术中,最常用的免疫染色技术A. 酶标记抗原免疫组化技术B. 金免疫技术C. 荧光免疫组化技术D. 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化技术E. 铁蛋白标记免疫技术(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 关于胶体金结构和特性的正确描述A. 包括一个基础金核B. 颗粒大小约为1~100nmC. 具有内正外负的双离子层D. 对电解质敏感E. 吸收峰波长随颗粒大小而改变2. 免疫金制备过程中,影响蛋白质(抗原或抗体)吸附胶体金颗粒的因素有A. 胶体金颗粒表面的粗糙程度B. 胶体金颗粒表面带负电荷大小C. 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及浓度D. 溶液pH值E. 溶液离子强度3. 用于制备胶体金的还原剂A. 白磷B. 聚乙二醇C. 抗坏血酸D. 枸橼酸钠E. 鞣酸4. 用于免疫金溶液保存的稳定剂A. 多种蛋白质B.葡聚糖C.PEG2000D.明胶E.甲醛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配制胶体金溶液时,调整各试剂的比例可获大小不同的金颗粒B.免疫金的保存常用中性的PBS或Tris缓冲液C.制备胶体金的玻璃容器最好经硅化处理D.蛋白质聚合物易影响胶体金标记过程E.高分子稳定剂可减少免疫金复合物的非特异性吸附反应6. 胶体金性能的鉴定指标有A. 胶体金颗粒大小B. 胶体金颗粒的均一程度C. 胶体金颗粒有无凝集颗粒D. 胶体金颗粒免疫活性E. 胶体金溶液呈色7. 关于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包埋后染色法的正确描述B.结果重复性好C.可进行多重免疫染色D.易保持细胞膜结构完整E.易保持抗原免疫活性8.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的优点A. 操作简便、快捷B. 操作人员不需技术培训,无需特殊仪器设备C. 试剂稳定、易于保存D. 符合“床边检验”项目的要求E. 灵敏度较高,高于酶标法9. 属于金免疫测定技术的测定方法A. 金免疫电镜染色B. 免疫金(银)光镜染色C.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 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E. 胶体金免疫吸附试验10. 影响胶体金溶液稳定性的因素A. 胶体金胶粒间的相互吸引力B. 水化层的带电情况C. 胶体界面的溶剂膜D. 共价键结合力E. 胶体金溶液浓度二、填空题1. 金免疫技术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前者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后者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2. 免疫金是指___________的结合物,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中,习惯上称之为___________。

3. 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方法学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 渗滤装置是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试剂盒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部分三部分组成。

5.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试剂盒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

6. 用于电镜的免疫金法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大类。

7. 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主要步骤。

8. 为了消除待测血清标本中___________的干扰,斑点金间接免疫层析法测抗体常设计成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1. 免疫金银染色(immunogold silver staining,IGSS)2. 胶体金(colloidal gold)3. 免疫金(immunogold)4. 免疫金标记技术(gold labeled immunoassay)四、问答题1.何谓金免疫测定技术?简述其技术类型及原理。

2.简述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A2.C3.C4.D5.A6.C7.A8.B9.B 10.A 11.B 12.C 13.E 14.C 15.B 16.B 17.B 18.A 19.E 20.B(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DE2.ABCDE3.ACDE4.ABCD5.ABCDE6.ABC7.ABC8.ABCD9.CDE 10.ABC二、填空题1.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金免疫测定技术、免疫金(银)光镜染色技术、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2.胶体金与抗原(抗体)、金探针3.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间接法4.塑料小盒、吸水垫料、点加了抗原或抗体的硝酸纤维素膜片5.渗滤装置、胶体金标记物、洗涤液6.包埋前染色、包埋后染色7.标本包理、免疫组化染色8.非特异性IgG、反流免疫层析法三、名词解释1.免疫金银染色:是在金免疫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为敏感的技术,利用金免疫技术测定产物上的金颗粒将银离子还原成银颗粒,在金颗粒表面形成一色泽更深的黑色层,可增强金免疫技术的敏感性。

2.胶体金:是金盐被还原成金原子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胶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金原子Au)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紧连在金核表面的是内层负离子(AuC12-),外层离子层H+则分散在胶体间溶液中,以维持胶体金游离于溶胶间的悬液状态。

3.免疫金:是指胶体金与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4.免疫金标记技术:是指利用胶体金颗粒标记特异性蛋白,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从而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检测。

四、问答题1.金免疫测定技术是指用胶体金颗粒作为标记物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类免疫学测定技术,其主要技术类型有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1)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在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并包被了抗原或抗体的渗滤装置中,依次滴加标本、免疫金及洗涤液,因微孔滤膜贴置于吸水材料上,故溶液流经渗滤装置时与膜上的抗原或抗体快速结合并起到浓缩作用,达到快速检测目的,阳性反应在膜上呈现红色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