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76) 13、风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风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3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呢?(暴风雨)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黑云翻墨、白雨跳乱、卷地风来、水如天)
同学们,你们经历过这样的风雨吗?(欣赏图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贾平凹又是怎样描写风雨的呢?
二、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三、整体感知
1、标出自然段序,听读课文,发挥想象。
2、学习生字词。
3、全班齐读课文,配乐。
文章写风雨,多用短句,朗读时要绘声绘色,独处疾风骤雨到来时的震撼感受。大多段落要读急促些,如“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有些语段不很急速,可以读得舒缓些,如结尾一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同时,一段内描写不同景物的转换处,应稍停顿,不能急促。
四、感知内容
1、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事物来表现风雨的呢?在文中勾画出来。
第1段:树林子;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池水、鱼儿;第8段:木架、油灯、老头、孩子。
2、在暴风骤雨的环境中,这些景物有怎样的反应?试概括作答。
第1段: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2段: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第3段: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无法回屋。
第4段: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挨着。
第5段:鸟巢掉下,鸟从空中掉落在地上。
第6段:废纸随风乱飞,猫轻易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
第7段:池塘浮萍凸起来,池水起落,鱼上了岸。
第8段:小屋木架响,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孩子们叠纸船。
小结:看似很乱,其实是围绕“风雨”主线在写。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去写。散点式的写法。
3、文章描写风雨,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对以上事物的描写方法,属于正面描写。但对于“风雨”来说,则是侧面衬托。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
对比,出示描写风雨的正面的句子:天空,浓浓的乌云像排山倒海的浪涛,从天外滚滚扑来。暴风雨要来了!忽然,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给万物罩上了一层银光,紧接着“轰隆”一个惊雷,把我吓了一大跳。霎时,暴雨像天河决了口一样铺天盖地而来,雨越下越大,雷越打越响,整个大地都在发抖。雨打在对面屋顶上,溅起朵朵水花,屋面上一片烟雾。大股水流从屋檐上奔泻而下,院子里一下子积满了水。大树、小树在暴风雨中发狂似的舞动着,喊着,欢呼暴雨的来临。
小结: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鸟巢等均可看出来,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全文从几大方面描写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的描写,三是对人的描写。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也有微观描写,如柳条、杨叶,总之微观比宏观要多些。写出了风的这样一些特点: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可以总括为:狂暴、肆虐。
5、文中哪些地方是在写大雨?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两处写到了“雨”,一是第6段的“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二是结尾“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都写得很含蓄。课文大部分篇幅都写狂风下的景物模样,凸显风之威猛、情势之紧急、景物之纷乱,有一种“急”的情调。到了结尾,转而写室内,老人在土炕席上捶腿,小孩惊喜地叠着纸船往门外放出去,气氛不甚紧急,行文节奏舒缓了,孩子们带来了欢喜的情调。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6、怎样理解课文的主题?
(1)展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的一面。(2)展现大自然的狂暴、肆虐的一面。(3)展现生命在大自然暴力面前的柔弱与无助。(4)表达对大自然狂风暴雨景象的惊奇与赞叹。
五、品味语言
文章没有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全是描写,且全是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品味欣赏。
示例: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运用“鼓”“陷”“倒”“腾”“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写风的时强时弱,给读者想象的余地。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②贴切的比喻。③精准的动词。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1、第1段
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