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2014年用七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五节___极地地区汇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极地区的各种科学考察站 多达 数百 个
从1985年起,中国先后在南极建 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 昆仑 站。
长城站 建于1985年2月15日,是中004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
学考察站—— 黄河站建成并投入
使用
极地保护在行动
全球 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
由于 人类 活动,极地地区
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 大。
温室效应
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使得 二氧化碳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 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 变暖 ,导致极
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 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
到危害,而且海平面 的升
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 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 市。
极地科学考察
北极地区的探险与考察
1831年,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 姆斯.罗斯到达北极。
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成为
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1957——1958年,环绕北极的国家 建有54个科学考察站,北极考察进 入正规化、现代化阶段。
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
1895年, 挪威 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第一
约》。主要内容:南极仅用于 和平 目
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的 自由,促进 科学考察 中的国际合作, 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 军事 性质
的活动、核爆炸 和处理 放射性 废物, 以及冻结对南极的 领要土求。
《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 1991年10月4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 马德里 又签订了《南极环境保护
美
北的地区, 以北冰洋 为
核心,周围
黄河站(中国)
被大陆和岛
洲
屿环绕。
南极地区的位置
南半球、东西半球 南寒带
北面的大洋有太平洋、印 度洋、大西洋
南极地区
指南极圈
以南的地
区,包括
昆仑站
南极大陆
及其周边
海洋
找出:南极洲、南美洲、太平洋、印度洋、 大西洋;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看谁记得准
A
洋南
B
洋美
第五节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在行动
极地地区的位置
极地地区包括北极 地区 和 南极 地区 北极地区的位置: 半球: 北半球、东西 半球; 温度带: 北寒 带; 南面的大洲有亚 洲、 欧 洲、 北美洲;和大西 洋、太平 洋 相连
北
白令 海峡
北极地区
指北极圈 以
C
洋
洲
长城站
G
D洲
E洲
F洲
G站
H站
M站
非洲
印
度 M 中H山站
昆
仑
站
洋
大洋洲
独特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极端寒冷的冰雪世界。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
米,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米,素有冰雪高原
之称。
酷寒、干燥和烈风,是南极地区气候特征
的真实写照。这里年平均气温达-30℃,被称
为 寒极 ;年平均降水量小于50毫米,被称 为 白色荒漠 ;这里还是世界上风速最大、
部分带出极地 。
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南极考察站
2008年2月,由比
利时建造的首座温
室气体 零排放 极
地考察站在南极落
成。考察站依靠风
能和 太阳 能运
转,其设计力求实 现环境影响最小化。
南极条约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地 区进行科学考察等,1959年12月1日,澳 大利亚、阿根廷等12国签订了《南极条
风力最强劲的地区。
南极地区冰雪世界及企鹅
想一想,极地考察 站的房屋,为什么 会这样设计?
德国诺伊迈尔III南极考察站
1.房屋的墙板采用
夹心式,中间是
保温材料。窗户 较小,多为双层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 玻璃,玻璃夹层 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 间几乎为真空。 1——2米。房屋朝不同方
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严格禁止侵
犯南极 自然环境 ,严格控制其他
大陆的来访者,严格禁止向南极海域
倾倒 废物 等。。
中国也签订了该条约
这一新航线的开辟使飞行时间由17小 时缩短为13小时。此外,两个城市实 现直航,既免除了中途停机的诸多不 便,也减轻了乘客旅途中的劳累。
纽约
北京
材料二:从16世纪起,欧洲一些 国家就梦想着打通经北冰洋到 达东方的航道,但因为不具备 商业价值而沉寂。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北海极冰加速融化 ,
使得北冰洋黄金水道的开通成 为可能。据专家预测,打通北 极航道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海洋 运输格局。
北极熊站在融化的冰山上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燃油泄露 人类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
保护南极
为了保护极地环境,相关
国家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并
签订了《 南极条约 》。
科考队员的保护
各国科考队员不断强化环保意 识,保证科考器材、日常用品
等全部使用绿色环保 产品。
考察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等, 除极少部分 就地 处理外,大
次登上南极大陆。
1904年,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
站—— 阿根廷 奥长达斯站建成。
1911年, 挪威 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
成为第一个到达 南极点的人。
1959年,阿根廷、澳大利亚等12国共同
签署了《 南极 条约》。
20世纪以来,人类的 极地活动从自然探险 进入 到 科学考察 阶段。
极地地区独特的 自然环境 ,
为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 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 天然实验室。
近年来,人们在极地地区开展
了对 大气臭氧层空洞 的观测 和 海冰变化 的研究,为人类
了解自然界的真实面目,研究地
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了 基础。
❖ 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成
为一个国家 综合国力 的
象征。
目前,已有 28 个国家在 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
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北极大部分地区终年冰雪覆盖,但气 候却不像南极地区那么 酷寒 。平 均降水量在100——300毫米。比南 极地区降水大得多。
在北冰洋北美洲沿岸 居住着 因纽特 人,以 捕鱼和狩猎为生。
北极地区及北极熊
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
材料一:2002年9月下旬,我国开通了
北京经过 北极上空 直达纽约的航线。
从1985年起,中国先后在南极建 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 昆仑 站。
长城站 建于1985年2月15日,是中004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
学考察站—— 黄河站建成并投入
使用
极地保护在行动
全球 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
由于 人类 活动,极地地区
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 大。
温室效应
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使得 二氧化碳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 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 变暖 ,导致极
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 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
到危害,而且海平面 的升
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 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 市。
极地科学考察
北极地区的探险与考察
1831年,英国探险家约翰.罗斯和詹 姆斯.罗斯到达北极。
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成为
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1957——1958年,环绕北极的国家 建有54个科学考察站,北极考察进 入正规化、现代化阶段。
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
1895年, 挪威 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第一
约》。主要内容:南极仅用于 和平 目
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的 自由,促进 科学考察 中的国际合作, 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 军事 性质
的活动、核爆炸 和处理 放射性 废物, 以及冻结对南极的 领要土求。
《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 1991年10月4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 马德里 又签订了《南极环境保护
美
北的地区, 以北冰洋 为
核心,周围
黄河站(中国)
被大陆和岛
洲
屿环绕。
南极地区的位置
南半球、东西半球 南寒带
北面的大洋有太平洋、印 度洋、大西洋
南极地区
指南极圈
以南的地
区,包括
昆仑站
南极大陆
及其周边
海洋
找出:南极洲、南美洲、太平洋、印度洋、 大西洋;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看谁记得准
A
洋南
B
洋美
第五节 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在行动
极地地区的位置
极地地区包括北极 地区 和 南极 地区 北极地区的位置: 半球: 北半球、东西 半球; 温度带: 北寒 带; 南面的大洲有亚 洲、 欧 洲、 北美洲;和大西 洋、太平 洋 相连
北
白令 海峡
北极地区
指北极圈 以
C
洋
洲
长城站
G
D洲
E洲
F洲
G站
H站
M站
非洲
印
度 M 中H山站
昆
仑
站
洋
大洋洲
独特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极端寒冷的冰雪世界。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
米,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米,素有冰雪高原
之称。
酷寒、干燥和烈风,是南极地区气候特征
的真实写照。这里年平均气温达-30℃,被称
为 寒极 ;年平均降水量小于50毫米,被称 为 白色荒漠 ;这里还是世界上风速最大、
部分带出极地 。
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南极考察站
2008年2月,由比
利时建造的首座温
室气体 零排放 极
地考察站在南极落
成。考察站依靠风
能和 太阳 能运
转,其设计力求实 现环境影响最小化。
南极条约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地 区进行科学考察等,1959年12月1日,澳 大利亚、阿根廷等12国签订了《南极条
风力最强劲的地区。
南极地区冰雪世界及企鹅
想一想,极地考察 站的房屋,为什么 会这样设计?
德国诺伊迈尔III南极考察站
1.房屋的墙板采用
夹心式,中间是
保温材料。窗户 较小,多为双层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 玻璃,玻璃夹层 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 间几乎为真空。 1——2米。房屋朝不同方
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严格禁止侵
犯南极 自然环境 ,严格控制其他
大陆的来访者,严格禁止向南极海域
倾倒 废物 等。。
中国也签订了该条约
这一新航线的开辟使飞行时间由17小 时缩短为13小时。此外,两个城市实 现直航,既免除了中途停机的诸多不 便,也减轻了乘客旅途中的劳累。
纽约
北京
材料二:从16世纪起,欧洲一些 国家就梦想着打通经北冰洋到 达东方的航道,但因为不具备 商业价值而沉寂。随着全球气 候变暖,北海极冰加速融化 ,
使得北冰洋黄金水道的开通成 为可能。据专家预测,打通北 极航道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海洋 运输格局。
北极熊站在融化的冰山上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燃油泄露 人类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
保护南极
为了保护极地环境,相关
国家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并
签订了《 南极条约 》。
科考队员的保护
各国科考队员不断强化环保意 识,保证科考器材、日常用品
等全部使用绿色环保 产品。
考察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等, 除极少部分 就地 处理外,大
次登上南极大陆。
1904年,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
站—— 阿根廷 奥长达斯站建成。
1911年, 挪威 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
成为第一个到达 南极点的人。
1959年,阿根廷、澳大利亚等12国共同
签署了《 南极 条约》。
20世纪以来,人类的 极地活动从自然探险 进入 到 科学考察 阶段。
极地地区独特的 自然环境 ,
为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 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 天然实验室。
近年来,人们在极地地区开展
了对 大气臭氧层空洞 的观测 和 海冰变化 的研究,为人类
了解自然界的真实面目,研究地
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了 基础。
❖ 对于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成
为一个国家 综合国力 的
象征。
目前,已有 28 个国家在 南极设立了科学考察站,。
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北极大部分地区终年冰雪覆盖,但气 候却不像南极地区那么 酷寒 。平 均降水量在100——300毫米。比南 极地区降水大得多。
在北冰洋北美洲沿岸 居住着 因纽特 人,以 捕鱼和狩猎为生。
北极地区及北极熊
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
材料一:2002年9月下旬,我国开通了
北京经过 北极上空 直达纽约的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