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常用研究方法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观察法和调查法 主讲:郭佳
时间:2013年6月12日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为完成教育科学研究任务的"桥"和"船"。
方向和目标定了,方法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种类很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测量法、统计法及内容分析法等。
前六种研究方法经常用到,简介如下。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概念和作用
观察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从而了解某些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是客观、全面地了解教育现象,深入了解教育对象,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正确措施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进一步认识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属性,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的重要方法。
(二)观察法的实施
1.
制定方案: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学习有关知识和理论,确
定观察对象的总体和样本,选择好观察手段,制定观察计划和预期成果。
2.实施观察:具体选定观察对象和范围,明确观察的中心内容,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善于辨别主要因素和无关因素,注意观察对象的活动及其反应,可重复多次进行观察,提高观察信度。
做好观察记录。
3.完善资料:及时整理观察数据、图表、笔录、录音、录象、相片等资料。
及时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不断提高资料的信度。
(三)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
要及时分析和处理观察所得到的数据材料。
找出事件的因果关系,得出观察研究结论。
撰写观察研究报告,对教育实践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二.调查法
调查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一)调查法的概念和作用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调查有以下三个作用:①掌握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做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现象是复杂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地变化着的。
因而,要研究解决某些问题,就必须掌握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②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课题研究及教育科研应努力做好三个服务:为行政决
策服务,为做好工作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
所有这些服务都要以事实为依据。
③明了现状,敢于创新。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就越多。
因而,我们必须了解和把握现实情况。
要善于发展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新理论,推进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调查的实施和方式
调查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
调查对象总体的选择要恰当,要运用科学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要利用多种手段收集资料,并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对调查资料要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尽量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和图示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般采用以下三种调查方式:
1.问卷法
问卷法是调查者将调查的内容编制成问题或表式,由调查对象填写答案,然后回收,进行整理、统计、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要的是做好问卷设计。
首先写好问卷导语,即简要写明问卷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主体内容是做好问题设计,题目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
既能明确地反映出调查者的意图;又能让答卷者真实、准确地进行回答。
可有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回答题等。
题目的组成和顺序都要有一定的安排,还要注意问卷结果要便于统计,并充分考虑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统计。
2.访谈法
访谈法是调查者针对某一特定研究目的,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
的谈话方式了解情况,收集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
访谈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实的调查,旨在要求被访者提供确实知道的一般情况。
二是意见的征询,即征求被访者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三是了解被访者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包括个人的认知、经历、体验、兴趣、爱好、抱负、信仰、思想特点、个性特征、心理品质乃至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等。
要做好访谈设计:确定研究问题,确定访谈的样本和方法,拟定访谈提纲等。
谈话的对象可采用个体访谈,也可以对有相同看法和经历的一组人进行访谈。
谈话结构可采用封闭型,即有明确的答案;也可采用开放型,即完全没有明确的答案;或半开放型。
谈话方式可采用答辩访谈法也可采用叙事访谈法。
研究者亲自访谈,会使调查工作亲切、深入、全面、准确。
障碍是被调查者常有"警戒心理"。
为进行好访谈,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其一,选择访问对象时应考虑到对方能否提供有价值的事实材料,是否乐于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因此访问者对于被访问者的经历、地位和个性特证,事先应有所了解。
其二,访问的时间和地点应以不影响被访者的工作或学习为前提,最好是利用课余或休假时间。
其三,访问者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是关键。
为此访问者在访问前需求得被访者同意;谈话前说明访问目的,使对方感到问题的重要;访问者的态度要诚恳、有礼貌等。
其四,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
要机智,善于临机应变。
其五,要掌握发问的技术。
提问题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对方回答。
二是间接法,问的是甲,实际想了解的是乙。
三是迂回法,即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了解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当谈话离题时要善于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原定的目标上来。
访谈要选择好记录方式(笔录、录音、录象、相片等)。
对访谈记录要及时整理和分析:一是进行事实归类分析,找出因果关系。
二是从事实资料中产生新的学说和理论。
形成结论。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明确总体和样本)的各种作品,如笔记、作业、日记、文章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作品分析法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对要分析的作品要确定范围和分析的重点。
作品分析法多用于个案研究或群体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三)无论采用哪种调查方式,调查实施后,都应写好调查研究报告。
一般调查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调查背景,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进行的时间和方式,主要数据统计及分析(结论),对策和建议,主要参考文献等。
第二讲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
主讲:汪芙蓉
时间:2013年6月19日
一.文献法
献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
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中写道:"在教育这个特殊的领域,文献法更具特殊重要的意义。
古今中外,一切有贡献的教育家都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即运用文献法对前人的成果加以吸收,运用,以及创新而取得的。
千百年来,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无数有关教育事实、数据、理论、方法,以及科学假设和幻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见,作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文献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富有效力的教育研究工作,发掘人类的精神宝藏,揭示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
"
文献法的操作可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文献检索。
即首先要充分利用报刊目录、文摘、年鉴及百科全书等资料,检索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目录清单。
二是文献收集。
收集文献是重要而艰苦的工作,通过对文献的浏览、精读和收录(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收录),形成文献的提纲、摘录和摘要,能形成文献卡片资料更好。
三是文献鉴别。
要注重文献的出处和价值,去伪存真,防止以讹传讹。
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可运用历史法、因果法、比较法、辩证法等
方法对文献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反复思考,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写出研究报告。
二.经验总结法
科学经验总结是教育领域常用的科研方法,也叫做教育经验总结法。
(一)教育经验总结法的概念和作用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关于教育经验总结的著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凡有重大建树的教育家,无不通过总结自己和他人(前人)的经验,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推动了人类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教育经验总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可靠保障,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
先进的教育经验蕴含着对客观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体现了追求真理、开拓和创新。
经验总结的方法和步骤
教育经验本身具有普遍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内容丰富多彩,一般方法步骤如下。
1.从实际出发,认真选择课题,确定研究对象(总体)。
2.围绕中心内容,广泛收集、掌握有关参考资料。
3.计划与实施。
制定工作计划,做好人力和时间的安排,搜集具体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和验证。
4.概括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并突出重要的、有特色和创新的内容,提炼标题字句,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5.总结研究成果,写出论文或研究报告。
(三)先进经验的推广
先进经验可由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学术部门和学校主办或参与推广。
可采用书面、录音录像进行交流;也可举办现场会、教育教学展览会、专题讨论会、研讨会以及传、帮、带等活动进行交流推广。
交流推广过程是经验总结接受实践检验,取得反馈信息一种有效途径。
只有多次反复地再实践、再提高,才会使先进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第三讲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
主讲:冯巧英
时间:2013年6月26日
一.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最受教育工作者欢迎,运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方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重点掌握的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和特点
简要介绍一下行动研究法是怎么来的。
行动研究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
当时,一般科研工作者认为"行动"与"研究"是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活动的概念。
而美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勒温和社会工作者约翰.考尔在各自的工作中发现:社会科学研究者仅凭个人兴趣,或只为了"出书"而搞研究;而实际工作者如果不去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又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任凭个人的热情去工作,就无法做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
对此,勒温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因而,他阐述了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即强调研究选题应该来自实际工作者需求,研究须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应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来完成。
同时还强调,研究的成果应为实际工作者所理解所掌握,并加以实施。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社会行为。
他进而指出,这是一种"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
种方法"。
由此,为"行动研究"正式定了名称。
于50年代,将"行动研究"介绍到教育界,随后广泛应用于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及课堂的教育科学研究之中。
可见,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相结合,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所以受到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最为普遍运用的方法,因为它有五大特点(优势)。
①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
它解决了"工作"与"研究","实践"与"理论","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脱节,实现了实验研究和实践工作统一。
②行动研究使干部、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
从事行动研究和运用研究成果的人员就是实际工作的人员。
第一线的干部、教师最知道教育中亟待研究的问题,也是最易于着手解决问题的人,更是最易取得成果的人。
③行动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状况下的环境,是真实的动态工作环境。
这样的工作变革是真实的工作改进、改革。
④行动研究选择的方法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的综合,也就是它可以综合、灵活地运用其他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
这有利于教育方法改革,有利于教育创新。
⑤行动研究的价值评估重在研究的实际效果上,突出了教育科研
的实效性。
这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总之,行动研究法使教育实践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统一起来,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的实施
行动研究的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1.确定问题。
从学校实际工作出发,提出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面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改变的初步设想。
收集有关资料,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
2.制定计划。
首先要制定系统的总体计划,包括研究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还要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安排好活动的先后顺序等。
3.行动实施。
要组织参与研究的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
要按计划所制定的措施采取行动,组织活动。
要注意活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实际效果和问题的解决。
4.分析与评价。
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科学处理,及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5.提出报告。
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目标内容,实践操作,效果结论及思考与建议等。
二.实验法
大家都了解"医学试验"、"化学实验"以及"物理实验"等,在教育领域的实验我们称为教育实验。
所谓教育实验是指教育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主动操纵试验条件,人为地创设或改变教
育条件,控制其它因素的作用,观察、测量试验对象的变化,揭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为开展好教育实验,实验前要做好实验设计方案,包括:选择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试验假设(目标内容),实验组织、实验因素的操纵(自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检测,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实施方法和步骤、预期成果及建议等。
试验中要按计划进行,注意实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得出结论。
试验实施后,要进行全面总结,写出试验研究报告,要提炼语言,突出特色和创新的内容,提高实验研究报告的水平。
幼儿园教师课堂组织技巧
课堂教学=集体教学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扮演着多种角色,所以我认为教师是影响集体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一、给孩子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幼儿园的一节课,怎样才能上好?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为一节好课?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例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
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
(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
(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
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
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
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
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
”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一课中,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
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
(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
”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
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四)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
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
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
那也不对。
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
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