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手足口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及控制措施

中国手足口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及控制措施

中国手足口病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及控制措施一、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手、脚、口腔黏膜和粘膜上的皮疹、疱疹和溃疡。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2020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数量为761355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1157475例;死亡人数为3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17例。

2020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率为54.2336/10万,死亡率为0.0002/10万;2019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率为137.3991/10万,死亡率为0.0014/10万。

三、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目前,治疗手足口病相关病毒的特效药物,只有EV71疫苗被CFDA 批准。

但是EV71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因为能够诱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所以研发多价联合疫苗是必然的趋势。

另外,正在研发中以及进入临床试验的治疗手足口病的新药,大多以抑制病毒复制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步骤为目标,给治疗手足口病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对EV71及其他肠道病毒的分子学特征和复制过程的了解,研发出新型特效治疗且安全的药物指日可待。

据佰腾网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手足口病疫苗专利申请量达7项,较2018年增加5项,截止至2020年10月28日专利申请数量为3项。

注:数据统计截止至2020年10月28日四、手足口病控制措施为积极有效地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应做好以下控制措施:1、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成人对手足口病的知晓率,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地区、散居儿童较多地区的宣传力度。

2、疫苗注射: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也是最安全的防病措施。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用清水和皂液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如厕后、被水疱或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内;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及时清理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儿童。

该病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等。

虽然手足口病通常是一种较轻的疾病,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和心肌炎等。

因此,研发手足口病疫苗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有一些研究小组在努力开发手足口病疫苗,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病毒颗粒疫苗目前,最被看好的疫苗候选者是一种病毒颗粒疫苗,其使用了手足口病病毒表面的VP1蛋白。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亚细胞表达系统,用来大量生产VP1蛋白,并成功将其组装成病毒颗粒。

这种疫苗已在动物试验中进行了测试,并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

目前,该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人员正在评估其在人类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另一个有前途的疫苗是基于重组病毒载体的手足口病疫苗。

在这种疫苗中,手足口病病毒基因片段被插入另一种有效载体的基因组中,以制造一个重组病毒。

接种该疫苗后,机体会产生特定的抗体,以应对手足口病病毒的攻击。

目前,这种疫苗在动物实验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并被证明具有保护作用。

但它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其在人类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基因工程毒素结合疫苗此外,还有一种基于基因工程毒素结合的手足口病疫苗。

该疫苗兼具抗原毒素和适当的佐剂物,目的是提高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已成功地保护了动物免受手足口病病毒感染的侵害。

但它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其在人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虽然我们在手足口病疫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我们对这些疫苗候选者的理解和评估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然而,随着我们对手足口病疫苗的认识不断提高,我们有望终于开发出一种确保儿童和婴儿安全的高效疫苗。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课件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课件

病毒复制周期及关键蛋白功能
病毒复制周期
手足口病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 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等阶段。
关键蛋白功能
病毒的关键蛋白包括衣壳蛋白(VP1VP4)、非结构蛋白(2A-2C、3A-3D) 等,它们在病毒复制、转录、翻译、装 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毒变异与进化趋势分析
病毒变异
重要性
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 施,可以显著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护广大儿 童的身体健康。
02 手足口病病毒学研究
病毒分类与基因组结构
病毒分类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基因组结构
手足口病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7.4-8.5kb,包含一 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大的多聚蛋白。
治疗效果评价
根据临床症状改善、病毒载量下降 等指标综苗种类及研发历程
介绍手足口病疫苗的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 程疫苗等,以及各类疫苗的研发历程和现状。
疫苗保护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分析已上市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数据,为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 据。
适应性免疫应答
随着病毒在体内复制,适 应性免疫系统逐渐激活, 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 反应,清除病毒感染。
免疫记忆形成
手足口病感染后,免疫系 统形成免疫记忆,对再次 感染产生更快、更强的免 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探讨
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01
手足口病病毒特异性抗体可中和病毒,阻止病毒侵入细胞,减
轻病情。
药物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病毒的 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来发挥 抗病毒作用。

新肠道病毒71型致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新肠道病毒71型致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毒 之一 。近 年来 E 1引起 的 HF V7 MD发病 率 明显 上升, 呈现 季节 流行 和全 年 散 发 趋 势 , 致 死率 逐 其 年 上升 。对 E 1型 HF V7 MD的发病 机 制 目前 尚不
鼻分 泌物 也会带 有 高浓度 的病 毒 , E 1也 可经 故 V7
由飞沫 或密 切接 触等 途径 传播 _ 。 5 ]
和 VP 1序列 中可 能 存 在 神 经 毒 力决 定 簇 。因 此 ,
E 1的 毒 力 可 能 是 由 多 个 病 毒 基 因 共 同 决 定 。 V7
近 来研 究表 明 , V7 E 1可 能 诱 导 中枢 神 经 系统 I 一 L
1 、L 6和 I N 7等炎 症介 质 释放 [ , 管平 滑 肌 0I 一 F 一 8血 ]
综述 ・
新肠 道病毒 7 1型 致 手 足 I 研 究 进 展 J病
刘增 甲 王 旭 综 述 崔 文 审校
( 宁 医 学 院 基 础 医学 与法 医学 院 , 东 臼照 2 6 2 ) 济 山 78 6
关 键 词 新肠 道 病 毒 7 ; 足 口病 ; 1手 中枢 神 经 系 统 病 变
定 作用 。
随着分 子生 物学技 术 的发展 , 现脊髓 灰质 炎 发 病 毒 的 5 NC 和 VP " R - 1与 其 神 经 毒 性 有 关 。对 来
细 胞血 管细 胞 黏 附 分 子 VC AM一 1表 达 上 调[ , 9 提 ] 示 E 1 染所 致 的炎症 反应 可 能 是 引 发 中枢 神 V7 感
经 系统 疾病 的原 因之 一 。体 外研 究 显 示 , V7 E 1可
通 过 活 化 蛋 白激 酶 C k 诱 导 神 经 细 胞 凋 亡 , 种 d5 这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病原学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肠道病毒 71 型(EV71)、柯萨奇病毒A 组 16 型(Cox A16)以及其他多种肠道病毒。

其中,EV71 型病毒感染往往病情较重,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对这些病原体的基因序列、结构和变异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机制。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者能够对病毒的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追踪病毒的传播链,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对病毒蛋白结构的研究也有助于开发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

二、流行病学研究手足口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在我国,多发生于春夏季,南方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儿童是主要的易感人群,尤其是 5 岁以下的婴幼儿。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密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手足口病的流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能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儿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口腔疼痛、手足皮疹等。

但部分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医生主要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部分患儿心肌酶谱异常。

病原学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磁共振成像(MRI)等对于诊断合并脑炎的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四、治疗方法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组A组和(CA16)肠道病毒71 型(EV71)等肠道病毒属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EV71感染是手足口病重症或危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

磷酸奥司他韦是一种选择性神经氨酸酶控制剂,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通过竞争性地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位点结合,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减少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阻断病毒的播散。

临床上磷酸奥司他韦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逐渐应用于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

目前奥司他韦治疗EV71相关手足口病患儿未见报道,本文对磷酸奥司他韦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治疗提供临床证据,也以期为EV71型治疗提供治疗依据。

标签:磷酸奥司他韦;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幼儿最常见的病毒源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常见病原体主要是多种肠道病毒,如肠道病毒71 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组 A 组16 型(CA16),其中,EV71是最主要的病原体,5 岁以下婴幼儿为EV71感染高发人群,患儿病情变化快,进展迅速,可造成单一或多器官损害,易发展成重症或危重症病例[1]。

磷酸奥司他韦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1999年首先在瑞士上市,2001年10 月在我国上市[2],临床实践中,常用于流感的治疗,是公认的抗禽流感、甲型H1N1 病毒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在抗病毒、控制症状及药物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3-4]。

目前,磷酸奥司他韦单独或联合其他药物,逐渐应用于对小儿手足口病疾病的治疗。

本文就手足口病发病机制、EV71感染特点及奥司他韦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手足口病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治疗提供临床证据,也以期为EV71治疗提供治疗依据。

1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及治疗手足口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手或足疱疹,伴有发热等非典型症状,潜伏期约为5 d,多见于多发于1~5岁婴幼儿,3 岁以下的小儿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疫苗研发进展

手足口病疫苗研发进展

手足口病疫苗研发进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也越来越重视,其中手足口病作为常见传染病之一,尤其是儿童的发病率高,一直备受关注。

针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加强卫生管理、做好病毒监测、开展健康教育以及推广手足口病疫苗等。

本文将围绕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进展进行探讨。

一、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现状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我国科学家在对手足口病病毒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病毒亚型EV71,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病例几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并发症。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针对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

2000年,我国一家药企成功研制了一种含有EV71和Coxsackie病毒亚型A16的手足口病疫苗,并推向市场。

然而,由于疫苗技术和市场经济不够成熟等原因,该疫苗的销售一度陷入停滞。

2013年,我国再度爆发严重的手足口病疫情,给我国儿童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和医药界开始加大对手足口病疫苗研制的投入力度。

随后,国内外多家医药企业相继开展了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工作。

目前,我国“四价”手足口病疫苗、“六价”手足口病疫苗、“九价”手足口病疫苗等多种疫苗正在研制之中。

此外,我国多地还开展了疫苗的临床试验工作,积极探索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制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的手足口病疫苗研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手足口病病毒的种类繁多,其中EV71和Coxsackie病毒亚型A16是公认的两种最主要的病毒亚型,因此疫苗的研制需要针对这两种病毒同时进行。

其次,手足口病疫苗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和商业前景并不十分明确,因此研究机构和药企在进行研发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投资和风险。

第三,手足口病疫苗的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数据支撑,研制进程较为缓慢。

三、展望针对手足口病疫苗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更多地加强对手足口病病毒的研究,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手段,推动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进程。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简称HFMD)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 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 A16 型(CoxA16) 是最常见的一种。

1997 年以来,肠道病毒71 型(EV71) 感染为主的HFMD 在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

我国于1982 年开始有所报道。

该病多发生于夏季,近期在我国有流行的趋势。

笔者对其进展情况作如下综述。

1 流行概况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1957 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 年提出命名,早期发现的HFMD 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 型,HFMD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始自 20 世70年代初,1972 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HFMD的主要病原体,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也是最早出现EV71 感染的国家之一,1986年和1999年均发生过EV71流行,重症病例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 ,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3-5]。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爆发以CNS 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EV71 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 1994年4季度爆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 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 EV71 引起的HFMD。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 年的流行均以 CoxA16 感染为主。

手足口病疫苗研发进展

手足口病疫苗研发进展

手足口病疫苗研发进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

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研发目前正在取得一定的进展。

目前疫苗研发进展
- 多家药企和研究机构正在进行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工作。

- 目前已有部分手足口病疫苗通过了临床试验的初步阶段,显示出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此外,还有一些手足口病疫苗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后续阶段,以进一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面临的挑战
- 研发手足口病疫苗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病毒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以及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 尽管有一些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要将其推向市场仍需经历一系列审批和监管流程。

未来展望
- 随着疫苗研发的不断推进,相信会有更多的候选疫苗通过临床试验并获得批准。

- 未来,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工作可能会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公共卫生做出重大贡献。

以上是目前手足口病疫苗研发进展的概况,但请注意疫苗的具体信息和进展可能会随时间变化,具体的最新动态请关注相关权威机构的公告和研究成果。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1 46 ・
C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 r u g Us e , Au g u s t 2 0 1 3, V o L 6 N o . 8 C

前 沿进 展 ・
手 足 口病 临床 研 究 进展
徐 树 红 ,黄 波 ,段 晓培
【 摘要】 手足口病 ( H F M 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近年来,H F M D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过多次
较大规模 的暴发和流行 ,越 来越受到各 国医学界 的关注。本 文对 HF MD的病原 学、流行概况、临床 特点 、治 疗、传播
特点和预 防做一综述。
【 关键词】 手足 口 病;病原学; E V 7 1
酒 以及 5 6 " C 3 0 m i n可以将其灭活 。据统计分析表明在住 院病
手足 口病 ( h a n d f o o t m o u h t d i s e se a ,H F MD )是 一种儿 童
常见传染病 ,主要是 由肠道病毒 引起的 ,主要 累及 5岁以下 婴 幼儿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 ,以发热及手 、足和 口腔等部位的 皮疹或者疱疹为主要症状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 ,多在 1 周 左 右痊愈 ,预后 较好 。但 是对 于少数 患者 ,可 以并发 呼吸道感 染 、肺水肿 、心 肌炎 和无菌 性脑膜 炎 、脑 炎、急性迟 缓性 麻 痹 ,甚至导致不可逆 的后 遗症 ,病情进展 迅速 ,易发生死亡 。 近年来 ,H F MD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 生过多次较大规模 的暴 发 和流行 ,引起一定数量儿童的死亡 ,越来越受到各 国医学界的 关注… 。在 2 0 0 8年 5月 H F MD被列 为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传 染 病 防治法》法定 的丙类传染病 。然而 目前却还没有针对 H F MD 的有效的和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也没有可 以提供在 临床上使用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发展,好发于婴幼儿,发病率高且不易观察,治疗不及时可致死,爆发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

本文就手足口病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仅供参考。

Abstract:Hand-foot-mouth disease occurs and develops in the world.It occur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The incidence rate is high and it is difficult to observe.The treatment is not timely and can cause death.The outbreak time is regular.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recent years,for reference only.Key words:Hand-foot-mouth disease;Infants;Prevention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以儿童和幼儿为主的易感性传染病,具有全球性。

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是手足口病的常见诱发因素[1,2]。

手足口病潜伏期不易观察,以致其起病急,发展快。

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四肢末端及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一般会持续时间约1周[3],也可持续性加重形成重症。

重症患者疾病后期可能出现心、肺或神经系统[4]并发症,如心肌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等,可治愈,治愈后部分患者会留下后遗症,也可引起死亡[5]。

手足口病于2008年被纳入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在国内出现的范围广、面积大、影响深;为了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将对手足口病的近几年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疫苗研究进展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由人类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人的咳嗽、打喷嚏、口水等分泌物可以导致传播。

HFMD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手和脚的皮疹。

在重症病例中,可以出现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目前,对于HFMD的疫苗研究正在积极进行。

以下是一些关于HFMD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1.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将HFMD的病毒外壳蛋白或其表位结构域制成疫苗进行预防。

这种疫苗已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果,但尚未进行临床试验。

2.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通过将HFMD病毒灭活后用于接种。

研究人员已经实施了一些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灭活疫苗对HFMD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目前正在计划进行临床试验。

3.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将HFMD病毒的基因工程方法合成疫苗。

研究人员已成功合成了HFMD病毒的一些表位结构域,提供了制备基因工程疫苗的基础。

虽然HFMD疫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1.疫苗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是研究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临床试验前,需要对疫苗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毒性、过敏性和免疫原性等。

2.免疫效果:由于HFMD病毒存在多个亚型,疫苗需要能够对不同亚型的病毒提供有效的保护。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找到一种同时针对不同亚型的疫苗策略。

除了疫苗的开发,预防手足口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公共卫生措施,如宣传教育、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等。

总之,手足口病疫苗研究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应用于人群。

但随着研究的进展,相信很快会有更多疫苗候选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为控制HFMD的传播提供新的工具和策略。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1]。

该病传播快、流行强,近年来多次在世界各地发生较大规模的的暴发和流行,引起一定数量儿童的死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2]。

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本文对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作一综述。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1.1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属小RNA病毒属科肠道病毒属,目前共发现二十多个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sackievirus A,CVA)4、5、7、9、10、16型和B组(CVB)2、5、13型、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等,以Cox16和EV71型最为常见[3]。

1.2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命名。

早期发现的HFMD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HFMD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开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4]。

此后,EV71感染和Cox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随后在保加利亚、匈牙利、荷兰、英国等其他国家流行。

从20世纪90年代起,亚太地区很多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分别出现过大流行,越南于2005也暴发流行。

而中国,1981年上海出现首个病例,并随后在全国流行起来。

HFMD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5]。

2 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2.1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隐性感染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标本可检查出病毒,通常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多发生在儿童中。

近年来,随着手足口病爆发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人们对手足口病疫苗的研究也越发重视。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手足口病疫苗的研究历程手足口病疫苗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手足口病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了手足口病病毒的类型和特征,为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已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目前,市场上已经上市并被广泛应用的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有两种,分别是EV71疫苗和CA16疫苗。

EV71疫苗是以引起严重病症的肠道病毒EV71为主要成分,经过灭活后制成。

而CA16疫苗则是以肠道病毒CA16为主要成分。

这两种疫苗在临床实践中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作出了贡献。

三、新型手足口病疫苗的研究进展除了已经上市的疫苗,科研人员还在不断研究开发新型手足口病疫苗。

其中,重组疫苗和核酸疫苗是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1. 重组疫苗重组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到细胞中,使细胞能够表达目标病毒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近年来,科研人员已经成功研制出了EV71和CA16的重组疫苗,并在动物实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核酸疫苗核酸疫苗是利用目标病毒的基因序列构建疫苗,通过体内转录和翻译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核酸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强效的免疫应答,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具有潜在优势。

四、手足口病疫苗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手足口病疫苗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手足口病病毒的类型众多,且不同类型的病毒在感染机理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因此研发一种可以同时预防各类型手足口病的疫苗十分困难。

其次,手足口病病毒的变异性较高,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需要持久且广泛,目前还不存在一种能够提供长期免疫保护的疫苗。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大规模 爆 发 流行 的 HF MD是 1 9 9 8年在 台湾 , 患者 达
应, 最后导 致肺 水肿 。机体 免疫 功能也 发挥 重要作 用 ,
在 细胞免 疫发 育 尚不 成熟 的 HF MD患 儿 中 , 自身 细 若 胞 免疫 弱 于 体 液 免 疫 , 染 E 1后 有 进 展 为 重 症 感 V7 HF MD的倾 向 。另有学者 提 出神 经元 破 坏假 说 , 在死 亡 HF MD患者 的神经 元 中分离 出 E 1 V7 及其 抗 原 , 提
1 91 6例 , 中 4 5例合 并 严 重 中枢 神 经 系统 损 害 , 2 0 其 0 7 8例死亡 ( 亡 率为 1 %) ] 死 9 比 。其 中, ~1 6 1个 月婴 儿 的病 死 率 最 高 达 9 . 6例/ 0万 例 。HF 69 1 MD 传 染 性 强、 传播 途径 复杂 、 流行 强度 大 、 传播 快 , 时 间 内可大 短
HF MD病 原体 主 要 为 C xA1 o 6型 ,9 2年 美 国确 认 17 HF MD病 原体 为肠 病 毒 ( nei vr s E 7 J e tr i , V) 11。此 c u L 后 , V7 E 1感 染 与 C x A1 o 6感 染 交 替 出 现 , 为 成 HF MD 的主要 病 原 体 。1 6 9 3年 以来 , 国对 HF 英 MD 的流 行 病 学 研 究 显 示 , 流 行 间 隔 期 为 2 3年 。 其 ~ 2 0世纪 9 O年代 后期 , V7 E 1开始 在东 亚地 区 流行 。其 中, 9 7年 在 马 来 西 亚 和 1 9 年 在 台 湾 爆 发 的 19 98
免 疫 中的 中和 抗 体 , 床 表 现 为 轻 型 HF 临 MD 与重 型 HF MD间 比较 , 异无显 著 意 义L 。细胞 免疫 功 能低 差 8 ]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课件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课件

临床症状与并发症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手足口病病毒类型, 其中EV71和CVA16是最常见的病毒株。
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口腔、手、足部位的 皮疹和发热,但也可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 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等。
疫苗接种
治疗手段
针对EV71病毒株已经研制出了手足口病疫 苗,并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使用,有效降 低了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足口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03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针对手足口病的高发人 群,如儿童和老年人, 推广接种疫苗,提高人
群免疫力。
个人卫生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戴口罩、不共用 餐具等,减少病毒传播
途径。
环境卫生
监测与预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 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境, 减少病毒在环境中存活
完善手足口病防控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传 播和蔓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原学 、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分享防控经验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手足口病挑战,促 进全球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手足口病病毒类型
探索新型治疗手段
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寻找和开 发新型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手段。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手足口病的全球挑战,提高全球公共 卫生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易感人群
儿童普遍易感,特别是3 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与症状
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粪便、口腔和呼吸道分 泌物排出体外,经消化道、呼吸 道和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特点是手、足和口腔内出现水疱、溃疡,常伴有发热和不适感。

本文将分析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

一、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手足口病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病,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当患者的皮肤或粘膜有水泡、疱疹、溃疡等症状时,他人接触到患者的患处,或者接触到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粪便等,都会导致手足口病的传播。

2.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口腔和鼻腔中的病原体会通过飞沫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这些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后,易感人群可能会感染手足口病。

3.污染物传播: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玩具、衣物等间接传播。

当他人接触到这些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如果不注意卫生或未进行适当消毒,就会感染手足口病。

二、传播动力学研究传播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手足口病的传播速度、传播距离和传播峰值等参数,通过研究这些参数可以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

1.传播速度:手足口病的传播速度与患者群体的密集程度、病毒的传播能力以及人群的防控措施等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在学校和幼儿园等集中场所,手足口病的传播速度较快。

因此,在这些地方应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尽早发现病例并隔离患者,以遏制疫情蔓延。

2.传播距离:手足口病的传播距离通常较近,主要通过近距离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研究发现,在家庭、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传播距离较短,因此在这些场所应重视个人卫生和通风措施,减少人群之间的直接接触。

3.传播峰值:手足口病的传播峰值通常出现在夏秋季节。

在这个季节,儿童的活动频率增加,人群间的接触增多,传播病毒的机会也更多。

因此,在夏秋季节应加强社区卫生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减少病毒的传播。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动力学研究对于制定和实施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定期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定期消毒常用物品和场所,可以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

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疫苗研究进展

由北京微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发、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手足口病EV71型”疫苗目前已进入第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2011年8月4日,副市长刘顺妮会同我市商务、城管、药监、建设、交通部门,赴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调研。

该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球唯一用以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的疫苗,有望在武汉大规模生产。

接种疫苗是预防各类病毒性传染病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新型疫苗上市前须经三期临床试验,由武汉生产的第三期疫苗样本已在江苏等试点地区开展临床试验,通过评估后可进行批量生产。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主要生产各类病毒疫苗和免疫制剂,年生产能力达2亿剂量,由该所生产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

2011年11月14日,由国药中生北京所(微谷公司)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Vero细胞)灭活疫苗(以下简称“EV71疫苗”)II期临床试验在京揭盲。

国家药监局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张庶民处长和白鹤老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尹红章副主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军志副院长和梁争论主任、国家CDC免疫规划中心王华庆副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应邀出席;国药集团科研管理部陆伟根主任,国药中生杨晓明总裁、张利东副总裁、沈心亮副总裁、科研管理中心张爱华副部长,北京所(微谷公司)总经理王玉琳、党委书记杨小兵、副总经理魏博、张云涛、张振龙、财务总监陈玉军以及全体中层管理人员、课题负责人和EV71疫苗研究人员出席了揭盲会议。

会议由张云涛副总经理主持。

揭盲工作由申办方、研究方、编盲方、监察方、数据监察委员会代表共同完成。

本次试验的统计负责人——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沛院长介绍了本次临床试验编盲情况;监察单位——深圳市盈和源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雍元总经理介绍了本次临床试验监察情况;主要研究者——江苏CDC 朱凤才主任介绍了II 期临床试验方案、现场情况及初步结果: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无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临床预后与 @A52 病毒毒力、 病毒载量及机体免疫 功能相关。目前认为, ./01 与病毒的基因型无关。 @A52 感染造成机体损害, 是细胞免疫反应而非体液免 疫反应。研究显示, 合并肺水肿的 ./01 患儿中, 反 映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辅助 M 淋巴细胞 ( "-IN-> M IO)N"’7O(-, M.) 2 [ !P干扰素 ( +$(->&->’$, QM/ ) , 白细胞 介素 ( +$(->I-*9+$, QR ) P2 , QRP< 和肿 瘤 坏 死 因 子 ( (*)’> $-7>’,+, &#7(’>, MS/ ) P" ]等, 明显低于无肺水肿的 ./01 患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少, 而体液免疫中的中 和抗体, 临床 表 现 为 轻 型 ./01 与 重 型 ./01 间 比
近年来聚合酶链式反应 ( JES) 技术已成为诊断肠 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逆转录酶 JES ( STNJES) 可在 "#$% 合并脑干炎患儿
[ &) ] EF# 中检测出 KL6& 。此外, 荧光斑点杂交法也常
用于肠道病毒分型检测。目前, "#$% 抗体检测的最 常用方法仍是中和实验, 该方法精确且具特异性。 $" 手足口病的治疗进展 "#$% 对绝大多数轻症患儿为自限 性 疾 病。目 前, "#$% 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根据患儿血压、 循环变化, 可选用米力农增强心肌收缩力, 降低后负荷, 从而降低
[ &4 ] "#$% 死亡率。体外及动物试验研究表明 , UT# 可

控制 KL6& 病毒感染和复制。目前正在研究的新的抗 SVI 病 毒 药 物 包 括 >B98<@A:?B, >H:?’?+?@9=, >H:?+HB ?’?+AW<B?+?@<@9= 等, 但尚未应用于临床。迄今尚缺乏 特异、 高效的抗 "#$% 病毒药物和被公认的十分有效 的疫苗。因此, 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 防治 KL6& 感染, 仍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X9@Y Z",JA@ Z[,XA@Y %$! $<+9:@ ?@C98G?<D= +?=9A=9! FQA@YQA?: FQA@YQA? $9+?8AB \@?]9:=?GH J:9==,&113 , /40N/*/! [ 翁心华, 潘孝彰, 王岱明! 现代感染病学!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 版 社, &113 ,/40N /*/! ]
0
"DA@Y EE,^?D EE,EQA@Y _E,%& ’(! V9D:<B<Y?8 8<’>B?8AG?<@= ?@ 8Q?B+:9@ ‘?GQ 9@G9:<]?:D= 6& ?@C98G?<@! V K@YB a $9+, &111 , )4& ( &) ) : 1)/N140!
) 4
EQD@Y JX, "DA@Y _E, EQA@Y ^_, %& ’(! %D:AG?<@ <C 9@G9:<]?:D= =Q9++?@Y ?@ =G<<B! a $?8:<;?<B U’’D@<B U@C98G, 0,,& , )4 ()) : &/6N&6,! X<@Y bT, $D@?=A’H O, c@Y bE, %& ’(! TQ9 +?=G:?;DG?<@ <C ?@CBA’’AG?<@ A@+ ]?:D= ?@ QD’A@ 9@G9:<]?:D= 6& 9@89>QAB<’H9B?G?= =DYY9=G= ><==?;B9 ]?:AB =>:9A+ ;H @9D:AB >AGQ‘AH=! a V9D:<>AGQ<B Kd> V9D:<B, 0,,3 , /6 (0) : &/0N&/1!
[ B] 22 周 , 通常以发病后 2 周内传染性最强。研究显 [ E] 示 , ./01 病原菌 @A52 病毒, 可通过运动神经通路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但 ./01 常在婴幼 各年龄组虽均可感染 ./01, 儿中造成暴发性流行, 多发生于 4 岁以下小儿, 且B 岁
[ 4] 以下婴儿发病率最高 。 ./01 病例随年龄增加, 发
病率呈下降趋势。少年儿童和成年人感染 ./01 后, 大多不发病, 但能传播病毒。
作者单位: <2DDE2 成都,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 通讯作者万朝敏 ( @)#+I: J7)D==DK ,+$#G 7’))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0,,1 年 4 月第 * 卷第 0 期 EQ?@ a c;= f MH@9 g J9+?AG: ( KB98G:<@?8 K+?G?<@) , I>:?B 0,,1, L<B! *, V<! 0
[ =] 23F ) 。其中, < C 22 个月婴儿的病死率最高达 3<G
病毒清除, 导致病毒扩散, 造成持续炎症反应, 最后导 致肺水肿。机体免疫功能也发挥重要作用, 在细胞免 疫发育尚不成熟的 ./01 患儿中, 若自身细胞免疫弱 于体液免疫, 感染 @A52 后有进展为重症 ./01 的倾 向。另有学者提出神经元破坏假说, 在死亡 ./01 患 者的神经元中分离出 @A52 及其抗原, 提示肺水肿继 发于脑干某些调控结构的神经元病变。 $"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 $ G !" 发热 发热为 ./01 的临床症状之一。多数 ./01 患 儿可突然起病, 约 2 H = 患儿于发病前 2 % C = % 或发病 同时伴发热, 体温约为 B6T , 持续 = % C B %, 少数患儿 持续 B % C E %。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的 ./01 患儿 伴发热的持续时间常较长。 ./01 初期, 部分患儿有 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如咳嗽、 流涕、 恶心、 呕吐等。 $ G #" 口腔改变 口腔黏膜疹在 ./01 的临床症状中出现较早, 溃 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疹,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 患儿常 流涎、 拒食。./01 患儿的口腔症状也可表现为疱疹
[ 2]
#" 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A52 感染的 ./01 临床症状, 往往重于 :’8 ;2< 感染, 但 @A52 感染的临床表现变化大, 轻者可无明显 全 身 症 状( 约 52F ) ,严 重 者 可 致 死 亡( 约
[ <, 5] DL D4F ) 。其中, ./01 合并肺水肿时, 死亡率最
・ E・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DD3 年 E 月第 4 卷第 = 期 :"+$ U VW, H XO$- Y Z-%+#(> ( @I-7(>’$+7 @%+(+’$) , ;N>+I =DD3, A’IG 4, S’G =
・专家述评・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万朝敏! 徐爱丽 ! ! 手足口病 ( "#$% &’’( #$% )’*(" %+,-#,-, ./01 ) 是 由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临床症候群, 患病人群以婴幼 儿为主, 大多数临床症状轻微, 主要表现出发热和手、 足、 口腔等部位皮疹或疱疹等症状, 预后良好。个别重 死亡率高。 症 ./01 患儿病情进展快, !"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 ./01 是全球性传染病, 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 该病流行的文 献 报 道。2345 年, 新西兰首次报道该 从该病中分离出柯萨奇 ( 7’8,#79+-, :’8 ) 病。2346 年, 病毒, 2343 年, 将 该 病 命 名 为 ./01。 早 期 发 现 的 ./01 病原 体 主 要 为 :’8 ;2< 型, 235= 年 美 国 确 认 ./01 病原 体 为 肠 病 毒 ( -$(->+7 ?+>*,, @A ) 52
[ && ] 61 ( /7 */ ) 。 [ &, ]
412 , 采集 0 个部位以上标本, 可提高 "#$% 检出阳 性率 ( 提高至 412 ( /,2 ) 。因此, "#$% 的诊断建议 取咽拭子 R & 个其他部位标本 ( 阳性率可达 /62 ) , 最
[ &0 ] , 无疱疹则取粪便分离 。 好取疱疹 ( 至少 0 个)
[ 6] 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可延迟
。此
@A52 感染与 :’8 ;2< 感染交替出现, 成为 ./01 后, 的主要病原体。23<B 年以来, 英国对 ./01 的流行病 学研究显示, 其流行间隔期为 = C B 年。=D 世纪 3D 年 @A52 开始在东亚地区流行。其中, 2335 年在 代后期, 马来西亚和 2336 年在台湾爆发的 ./01, 合并中枢神 经系统症状发生率较高。全球最大规模爆发流行的 ./01 是 2336 年在台湾, 患者达 2=3 2D< 例, 其中 ED4 例合并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56 例死亡 ( 死亡率为
・ *・
! ! !" 皮肤改变 "#$% 患儿的手、 足、 臀、 膝等处的皮疹, 为散在或 融合红色斑丘疹、 丘疱疹及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的灰 内 白色水疱, 直径为 & ’’ ( ) ’’,疱壁较厚且紧张, 含数个至数十个不等透明液体, 部分水疱长轴与皮纹 一致。手、 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 + 左右 斑丘疹由红变暗, 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 平凸起, 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愈后不留疤痕。皮疹约 & 周后干涸、 结痂, 愈后不留疤痕。"#$% 患儿的手、 足、 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中, 不一定全部出现 ! ! #" 合并症 "#$% 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 可在出现心动过 速、 呼吸增快、 外周循环不良后迅速进展, 有的甚至只 有几小时, 即发生致死性肺水肿、 中枢性呼吸衰竭、 难 治性心力衰竭, 死亡率很高。发生 "#$% 危重型的危 险因素有 持 续 高 热 ( 持续时间 - ) +) ( !" . /! *0 , 1*2 #$ 0! 3) ( &4! 11 ) , 体 温 ! )3! *5 ( !" . 0! 06 , 1*2 #$ &! &4 ( 4! *& ) , 全身中毒症状, 如精神差、 频繁 呕吐、 抽搐、 肢体抖动 ( 特别是睡眠时发生) 或无力等 ( !" . )7 &3 , 1*2 #$ &! /, ( /! )* ) 。 "#$% 的危险因 素! 0 个 时, 常 发 生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损 害, 脑脊液 ( 89:9;:<=>?@AB CBD?+, EF#) 改变 ( !" . 4! 06 ,1*2 #$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