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临床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手足口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小儿手足口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0%(P<0.05)。
结论:中医辩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辩证;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49-02虽然西医抗病毒治疗在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上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有部分患儿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以及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1]。
研究显示,中医辨证治疗该疾病的效果显著,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0例手足口病患儿来源于2013年7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儿中。
随机以1:1分为2组。
其中观察组:50例,其中男3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21±1.26)岁,平均病程为(2.2±0.4)天。
对照组: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5±1.12)岁,平均病程为(2.3±0.3)天。
2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与对照两组患儿均要注意进行隔离,谨防其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给予患儿优质蛋白、清淡易消化、低盐低钠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将营养增强、多漱口、多饮水;保持病房的通风透气性,并且严格做好病毒的消毒工作,并且对患儿进行科学合理的皮肤护理。
对照组患儿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具体为:给予患儿常规剂量的维生素C片(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2093);在10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5~8mg/(kg·d)炎琥宁(武汉长联来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051)),给予患儿静脉滴注;在10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10~15mg/(kg·d)利巴韦林(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512),给予患儿静脉滴注;给予患儿补充电解质。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课件
病毒复制周期及关键蛋白功能
病毒复制周期
手足口病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 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等阶段。
关键蛋白功能
病毒的关键蛋白包括衣壳蛋白(VP1VP4)、非结构蛋白(2A-2C、3A-3D) 等,它们在病毒复制、转录、翻译、装 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毒变异与进化趋势分析
病毒变异
重要性
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 施,可以显著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护广大儿 童的身体健康。
02 手足口病病毒学研究
病毒分类与基因组结构
病毒分类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基因组结构
手足口病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7.4-8.5kb,包含一 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大的多聚蛋白。
治疗效果评价
根据临床症状改善、病毒载量下降 等指标综苗种类及研发历程
介绍手足口病疫苗的种类,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 程疫苗等,以及各类疫苗的研发历程和现状。
疫苗保护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分析已上市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数据,为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 据。
适应性免疫应答
随着病毒在体内复制,适 应性免疫系统逐渐激活, 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 反应,清除病毒感染。
免疫记忆形成
手足口病感染后,免疫系 统形成免疫记忆,对再次 感染产生更快、更强的免 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探讨
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01
手足口病病毒特异性抗体可中和病毒,阻止病毒侵入细胞,减
轻病情。
药物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病毒的 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来发挥 抗病毒作用。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病原学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肠道病毒 71 型(EV71)、柯萨奇病毒A 组 16 型(Cox A16)以及其他多种肠道病毒。
其中,EV71 型病毒感染往往病情较重,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对这些病原体的基因序列、结构和变异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机制。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者能够对病毒的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追踪病毒的传播链,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对病毒蛋白结构的研究也有助于开发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
二、流行病学研究手足口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在我国,多发生于春夏季,南方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儿童是主要的易感人群,尤其是 5 岁以下的婴幼儿。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密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手足口病的流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能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儿症状较轻,表现为发热、口腔疼痛、手足皮疹等。
但部分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医生主要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部分患儿心肌酶谱异常。
病原学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等。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磁共振成像(MRI)等对于诊断合并脑炎的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四、治疗方法目前,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临床防治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与柯萨奇病毒A16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其累及区域广、发病率高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者更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而且致死率较高。
本文就手足口病近年来的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该病的临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Abstract】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is a common infection disease in preschool children,it is usually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 and coxsackievirus A16. HFMD had aroused peoples wide attention becaus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involving wide area and much population.It has been noted that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s more severe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fatality.The progress on the prevent measures and treatment will be reviewed,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HFMD.【Key words】Hand-foot -mouth disease;Clinical research;Progress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1]。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
2023-11-08•引言•手足口病概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理论基础•临床观察及数据分析•治疗结果和讨论目•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录01引言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发病率。
目前,西医治疗手足口病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但尚无特效药物。
中医则认为手足口病与湿热、毒热等有关,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养阴透邪为主。
由于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手足疱疹等,部分病例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
研究背景和意义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目的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02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定义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腔疼痛、厌食、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或疱疹,以及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手足口病定义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发病机制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肠道病毒的感染有关,病毒通过口腔和呼吸道进入体内,在肠道和呼吸道黏膜增殖,并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西医治疗现状目前西医治疗手足口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口腔清洁、退热、补液等措施,对于重症病例需要住院治疗,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手足口病发病机制和西医治疗现状03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理论基础手足口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湿温病”范畴,多由湿热疫毒引起,同时与肺、脾、心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学对儿童手足口病的认识疾病原因中医认为手足口病的病理机制主要为湿热疫毒侵犯肺脾,伤及心肝,并由内而外发于肌肤。
病理机制中医治疗手足口病以清热解毒、化湿凉血、活血化瘀、解表利湿为基本原则,并根据病情轻重和分期不同进行辨证施治。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简称HFMD)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 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 多种,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 A16 型(CoxA16) 是最常见的一种。
1997 年以来,肠道病毒71 型(EV71) 感染为主的HFMD 在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
我国于1982 年开始有所报道。
该病多发生于夏季,近期在我国有流行的趋势。
笔者对其进展情况作如下综述。
1 流行概况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1957 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 年提出命名,早期发现的HFMD 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 型,HFMD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始自 20 世70年代初,1972 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HFMD的主要病原体,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也是最早出现EV71 感染的国家之一,1986年和1999年均发生过EV71流行,重症病例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 ,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3-5]。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爆发以CNS 为主要临床特征的 EV71 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 1994年4季度爆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 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 EV71 引起的HFMD。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 年的流行均以 CoxA16 感染为主。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
该病以发热、手足口疹和口腔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时可导致脑炎、肺炎等并发症,给患儿及家庭带来很大困扰。
目前,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如对症治疗、休息、增加水分摄入等,而特效药物或疫苗尚未出现。
本文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旨在总结近年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经验,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手足口疹和口腔疱疹。
患儿开始时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嗜睡等症状,随后出现口腔粘膜炎症和干燥,形成小红斑、疱疹、溃疡,疱液呈清亮或混浊,疼痛明显,孩子常会因为口腔疼痛而拒绝进食。
患儿的手部、足部和臀部也会出现红斑、疱疹和丘疹,伴有瘙痒感。
在临床上,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
目前,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包括对症治疗、休息和增加水分摄入。
具体的治疗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患儿的发热、口腔疼痛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退热药、口腔溃疡贴、口腔消炎药等。
对于具有明显的瘙痒感的患儿,也可以给予抗过敏药物。
2. 休息: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出活动,以免加重症状。
3. 增加水分摄入:口腔疼痛会导致患儿饮食不畅,因此需要给予充足的水分,以防脱水的发生。
以上治疗方式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需要更加综合的治疗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了近年来的治疗经验及临床疗效。
1. 对症治疗的效果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对症治疗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关键。
在发热期间及口腔疼痛期间给予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不适感,提高其饮食欲望,加速康复。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研究实践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研究实践2巴中市平昌县人民医院四川巴中 6364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到2020年10月中的4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31例普通患儿为普通病例组和14例重症倾向和重症患儿为重症病例组,全部患儿均是本院根据相关标准诊断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手足口疱疹、发热、呕吐恶心、食欲不振等,其中普通病症患儿31例,重症倾向患儿12例,重症患儿2例,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所有患儿的预后良好,普通病症患儿治愈时间比重症倾向患儿治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没有出现任何后遗症和死亡病例。
结论:对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该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早进行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预防疾病传播。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防传播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较高,并且这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岁以下的儿童是多发人群。
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引起手足口病的常见病毒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到手、脚、皮肤等,导致感染,还可能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食用被病毒感染的水或者食物感染,临床中主要以口咽部、手足肌肤发生疱疹为特征。
本次针对我院2019年2月到2020年10月中的4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1.1.1 一般资料我院2019年2月到2020年10月中的4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4个月到5岁,平均年龄为(3.86±1.23)岁,全部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手足口疱疹症状。
手足口病临床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和证候表现,辨证用药。前驱期予以 银翘散加减;发疹期则又按照邪犯肺脾证予以甘露消毒
饮加减、湿热内蕴证予以清瘟败毒饮加减及内陷厥阴证
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等来进行治疗;恢复期以健脾 助运、生津养阴为主。陈建平旧’辨证治疗本病22例,疗 效较好。急性发作期(发病初、中期)治以清热泻脾、解 毒凉血,方用自拟银蒲芩菊汤;恢复期治宜理脾助运、兼 以清化,方用自拟谷仁蝉藤汤。张凡啪1治疗本病采用分 期论治,将其分为:①初期一风热夹湿,治宜疏风清热、 解毒除湿,方选新加香薷饮加味;②极期一湿热夹毒,治 宜清热、除湿、解毒,以甘露消毒丹为基础方治疗;③后 期一肺胃阴虚或脾胃气虚,治宜清解余毒、益气养阴,方 用竹叶石膏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李爱君等旧¨、李向 东【321、刘利平旧1均运用了中医辨证分期治疗,将本病分 为急性期和恢复期。
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多数患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咽 部疼痛为特征;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
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呼吸循
环衰竭等;个别重症患几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本 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对于普通型主要采用 对症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采用综合疗法。中医药治 疗本病已有20余年的历史,主要是采用辨证施治、分期 论治等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现将对20余年来中
’基金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 项项目(2008ZXl0005—0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度中医药行 业专项计划项目(200907001—3)、安徽省科技厅2009年度计划项目 (090203031 lO)。
万方数据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药综述张国梁李泽庚刘键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
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手足口病以来,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报道El益增多,尤其是2008年春季在国内局部范围引起了大流行,少数重症患儿死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同时中医药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展现了中园临床优势与特点。
现将有关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手足口病属性定位传统中医理论中尚未见有手足口病之病名,本病是以发热、手足I:1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皮疹为特征而命名的,部分重症可以出现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炎等神经系统和呼吸循环系统的损伤而导致死亡,多见于春夏之季流行。
汪认为,本病病因为感受手足口病时邪,病变部位在肺脾两经牡’;徐认为,风邪热毒,兼夹湿邪,蕴于肌表为病。
【31李认为,该病属中医热病、温病的范畴,是风热邪毒蕴积心脾,蒸腾上薰所致,病位多在心脾。
¨’刘对2008年春天发生在安徽省毫州市手足口病轻症进行了分析,认为基本符合温病传变规律特点。
温邪上受首犯肺部,小儿手足口病在早期阶段表现为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侵犯肺卫上焦之再现,然后表现为侵犯中焦之湿热毒邪困脾及湿邪困脾之类型。
手足口病诊治进展
手足口病诊治进展引言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在儿童中,常见于夏秋季节。
该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皮疹、口腔炎症及全身症状等。
近年来,虽然针对该病的防治措施得到加强,但其高发率与疫情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手足口病的诊治进展。
诊断进展目前,诊断手足口病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皮疹、口腔炎症、发热等症状。
在实验室检测方面,常用的方法有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测。
此外,还可以使用病毒分离、IgM/IgG检测、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诊断。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PCR技术的快速诊断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治疗进展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
对于皮疹和口腔炎等症状,常用的外用药物有复方酮康唑凝胶、卡泊芬凝胶等,可以缓解病情并促进愈合。
对于发热等全身症状,可口服退热药、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还可以采用抗生素、免疫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寻找靶向手足口病病毒的抗体,可以用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预防进展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其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目前,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卫生防控措施,防止病毒的传播。
具体措施包括:勤洗手、正确饮食、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室内通风等。
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儿童,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并降低感染的风险。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工作尤为重要。
随着实验室技术和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
手足口病的治疗临床研究
手足口病的治疗临床研究目的: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
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对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8例患儿经过及时地早期治疗,全部获得痊愈,无任何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结论:每一年的4 ~8月份,儿童易患手足口病,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手部、足部以及口部容易出现皮疹、疱疹伴,均可以经临床诊断出是手足口病。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标签:手足口病;治疗分析1.前言手足口病主要是因肠道病毒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疾病,通常是多发于1~5岁的儿童,据调查发现,在托幼机构以及小学容易发生流行, 特别是对婴幼儿易感。
手部、臀部、足部以及口部等部位均出现疱疹, 而重症病患会伴有伴发热、咳嗽以及流涕等症状, 部分患儿会导致心肌炎、脑膜脑炎以及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1]。
现将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做如下分析: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7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童46例,女童32例。
最大6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为3.4岁,在5月份至8月份,发病人数是最多的。
2.2 临床表现:78例手足口病患儿,手部、臀部、足部以及口部等部位全部有程度不一的疱疹,手部或者足部疱疹例数最多,占36例;臀部疱疹的占21例;口腔疱疹的有21例。
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最多见,均是伴有程度不一的发热,本组共有58例患儿伴有发热症状,,其中37.4~38.1℃的占32例,38.1~39.2℃的占14例,≥39.2℃的占12例;患儿发热的持续时间最长为6天,最短为2天,平均发热时间为3 d,一般热型不定。
除此之外,有少数的患儿伴有咳嗽,呕吐、恶心以及易惊等之类的症状。
3.临床治疗方法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综合患儿体质、症状等方面的情况,给与全部患儿如下的治疗:3.1常规治疗:(1)加强消毒以及隔离, 给患儿保持一个通风的环境。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其诊断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其诊断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病播散快、流行性强,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
2008年5月2日,我国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种,并且不同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疾病过程不同,早期发现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病例,并给予积极综合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快速、特异的病原学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对手足口病病原组成及病原学诊断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学诊断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4倍升高,可为实验室诊断病例[26]。
但病毒颗粒的完整性、抗血清滴度的强弱、宿主细胞的敏感性等各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而且整个实验需早期感染血清和恢复期血清判断实验结果,所需时间较长,故不适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同时对检测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不适用于临床检测,多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ELISA是利用酶标记抗体后仍能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原理,经底物显色后可观察结果,包括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捕获法和生物素亲和素法、膜酶免疫试验和微孔腊免疫试验、竞争性抑制等多种方法。
利用ELISA捕捉法或间接法检测早期患者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是常用的手段。
ELISA法相对而言简便、快速,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且对实验室的要求也不高,但是ELISA法的敏感性低于PCR 法。
2.3分子生物学方法2.3.1病原学诊断2.3.1.1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杂交分为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斑点杂交(dot blot)、转印杂交(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等。
该技术是将同位素或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患者标本中提取的病毒RNA进行杂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技术的敏感性较高。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手足口病属于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疾病,目前在临床上相应的治疗方法较多。
这些治疗方法包括了西医中的抗病毒、对症治疗以及中医的辩证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的不同其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研究进展的探究对小儿手足口病有效的一些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旨在以为为小儿手足口病的合理、有效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标签:手足口病;病毒性感染;抗病毒手足口病属于一种由于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人群,该病的并发症较多而且比较危重主要包括脑炎、脑膜炎或者是呼吸循环衰竭等,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1]。
1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会有2~7d的潜伏期,在潜伏期阶段一般是没有明显前驱症状的,因此对于很多的患儿而言其均为”突然”起病。
在潜伏期后患儿一般会出现发热(持续3~5d的38.2℃~40.0℃高热)、流涎、厌食以及诉口痛等症状。
在发热1d后,患儿的舌、颊粘膜、硬腭、软腭、牙龈、扁桃体以及咽等部位会发现多处的小疱疹,这些疱疹在1~2d 后会转化为灰白色溃疡,其还会伴随有红晕。
在患儿的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会出现斑丘疹、疱疹等,斑丘疹一般会在5d 左右由红变暗并在最后消退;疱疹一般则为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有黄豆粒大小其内有混浊液体,疱疹一般无疼痛及痒感,在愈合后也不会留下痕迹。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而言,疱疹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在手、足、口等部位。
其诊断主要依据为流行病史,口腔黏膜疹、溃疡和四肢出现皮疹及病原特异性实验室检查[2]。
这些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了血常规、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RT- PCR 法检测等。
脑膜脑炎、心肌炎和肺炎是手足口病的三大严重并发症。
很多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是因为这些并发症的存在才导致其死亡。
因此,对小儿手足口病而言,特别是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3]。
一般在临床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体的方法方面,主要可以分为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大类。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课件
临床症状与并发症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手足口病病毒类型, 其中EV71和CVA16是最常见的病毒株。
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口腔、手、足部位的 皮疹和发热,但也可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 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等。
疫苗接种
治疗手段
针对EV71病毒株已经研制出了手足口病疫 苗,并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使用,有效降 低了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足口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03
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针对手足口病的高发人 群,如儿童和老年人, 推广接种疫苗,提高人
群免疫力。
个人卫生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戴口罩、不共用 餐具等,减少病毒传播
途径。
环境卫生
监测与预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 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境, 减少病毒在环境中存活
完善手足口病防控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传 播和蔓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原学 、流行病学、临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分享防控经验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手足口病挑战,促 进全球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手足口病病毒类型
探索新型治疗手段
针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寻找和开 发新型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手段。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手足口病的全球挑战,提高全球公共 卫生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易感人群
儿童普遍易感,特别是3 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与症状
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粪便、口腔和呼吸道分 泌物排出体外,经消化道、呼吸 道和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程分析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与病程分析研究进展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病程进行分析,并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一、临床特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部位手足口病主要在手、足和口腔黏膜处发生病变。
通常在口腔黏膜处首先出现红斑和水泡,随后可扩散到手和足的相应部位。
患儿出现口疮、手疱和足疱疹等症状。
2. 发热手足口病的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
发热一般持续2-3天,之后逐渐恢复正常。
3. 水泡和疱疹患儿的口腔黏膜处会出现红斑和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
同时,手部和足部也会出现红疹、痒疹,进而形成疱疹。
这些疱疹通常会在一周左右自行愈合。
4. 其他症状手足口病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不振、喉咙痛、腹泻、呕吐等。
严重病例可能引起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二、病程分析手足口病的病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初期、高峰期和恢复期。
1. 潜伏期潜伏期通常为3-7天,个别可达10天左右。
在这个阶段,患儿尚未出现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已经感染了肠道病毒。
2. 初期初期是手足口病的起始阶段,患儿开始出现发热、喉咙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
此时,病毒已经开始在口腔黏膜处产生病变。
3. 高峰期高峰期是手足口病最严重的阶段,也是水泡和疱疹的主要出现时间。
患儿口腔黏膜的水泡逐渐增多,并在一段时间后破裂形成溃疡。
手部和足部也出现了红疹和疱疹。
发热持续,咽痛等症状也加重。
4. 恢复期恢复期是手足口病的最后一个阶段,患儿的水泡和疱疹开始逐渐愈合。
症状逐渐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通常在一周左右患儿完全康复。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手足口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1. 疫苗研发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手足口病临床救治与研究进展2014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EV71proportion of labconfirmed%
EV71 占 实验室确 诊的死亡病例的 96.43%
EV71proportion of confirmed%
EV71 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
小鼠模型:1 ~7 日龄的小鼠通过静脉、 髓内、腹腔等接种,可出现病毒血症,并 且可以致死,然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滴 度极低 非人灵长类模型:通过髓内或者静脉接种 ,食蟹猴表现病毒血症,震颤、共济失调 和脑水肿,但仍缺乏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 表现,而这些在EV71 感染人类中正是 重要的致死原因。
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 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 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 的升高。
EV71致血液系统变化的机制
一般病例外周白细胞减少,尤其中性粒细胞显 著减少,与病毒直接感染及干扰粒细胞成熟和 释放有关。 重症病例外周白细胞可明显升高,与EV71感 染致广泛组织损伤、应激有关;继发细菌感染、 脓毒症、细胞凋亡、激素应用也可能有关。 白细胞明显升高是EV71感染高危状态的独立 预测因子,发生致死性并发症机会增加。
100 90 unconfirmed other EV EV71 Cox A16 EV71 percent of lab-confirmed %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 10 11 12
EV71 占 实验室确 诊的严重病例的 81.5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献综述 •425一天内一个分析师多次注射准备好的样品的接近程度。
分析重复性:由一日一个分析师在指定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制备)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接近程度。
中间精密度:原名称为耐用性,是在各种正常试验条件下获得相同的材料分析结果的变异程度。
这包括不同的分析师在不同日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或不同成分变化的常规变化,以及各种变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重现性:重现性表示实验室间的精密度。
2.3 范围:是分析物线性决定的水平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在测定试验条件下证明精确度,准确性和线性。
展示其准确度和精确度极端的显示范围。
2.4 线性:一个检测的线性度,实验技术会产生一个在给定的范围内物质的浓度值比例。
线性确定样品分析得到的测试结果与分析物浓度的方法称范围横跨数学处理。
处理是一个测试结果与分析物浓度的最小二乘法计算回归直线。
线性回归线的斜率方差相关系数用R 表示,Y 轴截距是一种潜在的检测偏差的措施。
2.5 特异性/选择性:检测的选择性或特异性是其精确测量和具体的分析物检测中存在的组成部分,预计在样品基质中的能力。
本准则的评估可以衡量的杂质、降解产品、或其他相关的待测样品基质中可能引入的偏差程度。
2.6 极限定量:定量限是最低的定量检测浓度,在准确性和精度可接受的程度内可以量化定义的实验条件下的样品中的待测物浓度;检测限:检测限是一个可以被检测的样品分析物的最低浓度;短期样品稳定性:是一个典型的检测样品样本储存条件的有效性的措施。
它是衡量被评估过一段时间定义的存储条件下分析物的稳定性。
可向一个或多个稳定的指示评估提供一个稳定的保证。
2.7 稳定性:是一个衡量检测能力、方法参数的变化情况,这可能是常规性能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影响。
这些变化幅度进行测试需要精密仪器设置(如流速、检测波长等)、流动相和样品制备或其他典型的变化范围[3]。
3 分析方法转移分析方法转移是转移合乎标准的实验室使用的分析测试方法或操作过程。
合格的转移是保证接收实验室完全能够产生可靠的结果[4],相当于发送实验室结果。
3.1 方法转移途径:①对比测试:最常用的方法,产生的数据与一组预定的验收标准相比;②两个实验室之间的合作验证:接收实验室参与的方法验证,但必须确定产生验证参数是由两个实验室产生的或对其挑战。
一般两个实验室产生的数据矩阵总结了试验系统适用性,分析师、分析日期和仪器仪表的适用性;③全部或部分的方法验证:重复的方法验证,完全或部分;④转让豁免(正式确认遗漏):判断为什么没有必要做方法转移。
例如,实验室已经测试的产品。
3.2 改进方法转移战略:①将知识融入整体转让过程中;②构建成研发和Q C 整体所有权的方法发展和方法转移;③共同拥有的、双向的、无缝的方法转移;④Q C 投入研发与开发方法;⑤研发与质量控制部共同验证方法;⑥验证过程中使Q C 更有资格;⑦必要时质量控制部变更/修改方法和培训新分析师。
3.3 分析方法转移总结:①知识转移是一个成功的关键要素,由此可无缝隙和减少周期时间;②通过整个市场形象的发展过程看,知识是由研发和Q C 合作的最好收获;③需要研发和Q C 之间的协议来确定合作性质;④科学家和管理人员都需要有性能指标,以确保协议的履行;⑤该协议应定期评估和优化,以满足组织的需求。
如今,全球已有 130 多个国家/地区采用 USP 标准。
作为研发部门人员,必须熟练通过网络在线使用USP [5],查询最新药品的研发进程和各论情况。
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希望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了天士力的明天更加美好而努力!参考文献[1] E uropean Directorate for the Q uality of Medicine&HealthCare.E uropean Pharmacopoeia5.0.2004.[2] 王鹏,宋宗华,李清,等.中药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中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探讨[J].中国药品标准,2010,11(3):191-195.[3] 成海平.指导原则解读系列专题(七)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的原则和要求[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8):688-689.[4] 梁毅.欧美药物进口注册文件中的分析方法验证[J].医药工程设计,2007,28(5):34-36.[5] 霍秀敏.化学药物分析方法验证的内容和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10):883-886.手足口病的临床辨证治疗研究进展潘俊文(广西北流市中医院,广西 北流 537400)【摘要】手足口病作为婴幼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正确及时的治疗对于降低其致残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西医没有特效的治疗用药,针对这种现状,更加凸显出中医药辨证治疗灵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的优势,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对于提高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辨证治疗手足口病的进展,以飨读者。
【关键词】手足口病;婴幼儿;辨证论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04-0425-03手足口病( Hand-food-mouth disease ,HFMD)又称为手足口综合征或者夏季疱疹综合征,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 A16(co x sackievirus 16,Co x A16)和肠道病毒 71(enterovirus71,E V71)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之一,以秋冬季节发病为高峰,临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特征,大多数患儿的症状轻微,5~7d 即可自愈,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循环障碍、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个别患儿可以发生死亡。
全世界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我国自1981年上海首发以来,在2008年经历一次较大规模的严重流行,引起了各级政府与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在当年被正式列为丙类传染病范畴,进行法定传染病管理。
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1],其他还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西医迄今没有特效的药物,中医根据患儿不同阶段的病情特点,合理辨证,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现将近年来本病相关的辨证论证经验综述如下。
426• 文献综述 •1 病名及病因病机病名的明确统一,对于规范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手足口病的专门记载,根据其爆发性、季节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等发病特点,现在多把本病归属于传统医学的“时疫”、“春温”、“温病”、“湿温”等疾病的范畴。
近代更有学者认为本病可归属于“疫疹”、“浸淫疮”等病范畴[2-3]。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载有“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
”《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
”提示,手足口病是一种疱疹性疾病。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也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者,搏于血气,则生疮疡。
”提示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起病即见气分见证,甚至出现气营两燔证或者热陷心包证的患儿极少,但是一旦出现病情危险。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各家观点看法不一。
任立忠[4]认为,手足口病主要是湿热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兼夹中焦湿蕴,阻滞气机而发。
病邪入营入血则暴发流行。
蔡刚等认为[5],手足口病的病因印地语而有不同,新疆地处西北燥邪为患,此地的手足口病应与燥邪密切相关,贯穿了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
张照琪[6]认为从热毒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原则来讲,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目前,大多数医家都认为是外感时邪疫毒,小儿作为此病的易感人群本身就处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程度,饮食不节加之暑夏季节势必引起内部小儿脾胃湿热蕴蒸,内外相互搏结循经脉而上至口舌,病位在肺、脾,涉及心、肝、脑窍。
2 分型治疗中医治疗取得疗效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的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分轻重、分期治疗。
2.1 分期辨证治疗国家卫生部[7]2010 年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将其分为肺脾湿热,湿热蕴蒸,毒热动风、心阳式微、肺气欲脱、气阴不足、余邪未尽 5 型;徐君英等[8]总结自己的治疗体会,将手足口病分为四型,分别是邪伤肺卫型,治法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方用银翘散加减;卫气同病型,治法为清热解毒,化湿透疹,方用甘露消毒饮加减;气营两燔证,治法宜清热解毒,透营祛湿,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气阴两虚证,治法宜益气养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马羽萍等[9]根据手足口病患者的自然病程将此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疾病第1~3d,证候主要是湿热夹杂,郁阻肺卫证;第二个阶段是疾病的1~6d,证候主要是肺脾湿热证和湿热郁蒸证;第三个阶段即7天以后处于疾病的恢复阶段,证候主要是热毒动风证和肺热津伤证。
张琳等[10]将手足口病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分别予以银翘散加减、导赤散加减和生津养阴治疗为主。
2.2 分轻重辨证治疗唐金模等[11]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分型并结合厦门地区的病例特点,将普通型的手足口病分为肺脾湿热证,治以辛凉解表,清热化湿为主,方用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湿热郁蒸证,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利湿为主,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王友鹏等[12]依据现代报道及古典医籍综述,将本病中医分型分为8型,分别是:①邪犯肺卫证,治法为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②肺胃热炽证,治法为辛寒清气,泄热解毒,方用白虎汤加减;③气营两燔证,治法为清营凉血解毒,方用化斑汤加减;④湿热交阻证,治法为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⑤心脾积热证,治法为清心泄脾,降火解毒,方用导赤散合清热泻脾散加减;⑥肺胃阴伤证,治法为养阴清肺,和胃降逆,方用清燥救肺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⑦邪陷厥阴证,治法为清热开窍,熄风解痉,方用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⑧心阳虚衰证,治法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前六型见于普通型,后两型见于重型。
其中,胡燕等根据专家的反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风热犯肺证、湿热毒蕴证、热入营血证、心脾积热证等四型是手足口病的常见证型[13]。
3 专药治疗清瘟败毒饮[14]、导赤散、加味泻黄散、葛根芩连汤[15]、银翘散等都是医家在临床上常常选用的方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医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
因小儿的服药依从性差,给中药静脉注射剂提供了很大的应用空间。
周文等[16]在激素冲击和免疫球蛋白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清热解毒功效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重症手足病患儿,效果满意,且被认为可以作为治疗手足口病的首选中药注射剂之一。
另外,还有清热解毒及抗病毒药物炎琥宁针剂[17],清热解毒化痰药物痰热清注射液[18],集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于一身的清开灵注射液[19],清热解毒、辛凉解表药物双黄连注射液等[20]用于手足口病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不良反应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