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泉州历史

泉州历史

我的家乡——泉州风土民俗:1. 茶文化:闽南人好饮茶。

泉州也不例外。

以茶会友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具。

2. 元宵节:每年的元宵节,泉州会举办游街。

基本上是从涂门街到文庙,开始游街仪式。

晚上的文庙人最多,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

据说元宵晚吃甘蔗对牙齿好。

3.春节:春节的时候泉州人会互赠柑橘,其中以安西蜜桔,永春金桔最佳。

关于压岁钱的给法,只要没成家的人都可以再拿压岁钱。

4.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5. 十六岁生日:泉州人注重过16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

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和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

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名胜古迹:1.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

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

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福建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风俗习惯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泉州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清明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泉州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烧纸车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祖先。

此外,泉州人还会用鸡蛋、花生、糯米等食材制作出传统的“清明糕”,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泉州人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

此外,泉州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争灯”比赛。

这个比赛是用竹子做成的灯笼,争相抢夺中间的红球,看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二、婚俗泉州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泉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先是新娘出门,接着新郎到新娘家里迎娶。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如破解谜语、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勇气。

到了新娘家后,双方要进行“抢亲”仪式,就是新娘的家人要阻拦新郎的入门,新郎要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在泉州,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喜饼”。

喜饼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圆盘,上面印有新人的名字和结婚日期。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自将喜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民间艺术泉州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泉州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泉州木偶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性,他们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配合着各种音乐和唱腔,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除了木偶戏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南音、客家山歌、太平歌词等。

泉州的民俗风情有哪些值得一看

泉州的民俗风情有哪些值得一看

泉州的民俗风情有哪些值得一看泉州,这座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城市,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每一种民俗风情都是泉州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

泉州的民俗风情中,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古朴典雅的韵味,让人陶醉其中。

演奏南音时,演唱者用独特的闽南语腔调,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

那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乐器的合奏,仿佛能穿透时光的壁垒,带领人们领略千年前的风雅。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庙宇,时常能听到这美妙的南音,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泉州人民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高甲戏以其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而闻名。

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浓重的妆容,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无论是英勇的武将、机智的谋士,还是多情的佳人,都在舞台上活灵活现。

观众们在台下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紧张屏息,沉浸在这充满欢乐和惊喜的表演之中。

每逢传统节日,泉州的民俗风情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春节期间,泉州人会举行盛大的游神活动。

街头巷尾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们抬着神像巡游,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游神队伍中,有舞龙舞狮的精彩表演,还有身着古装的仪仗队,热闹非凡。

而在元宵节,泉州的花灯则成为了主角。

各种造型精美、巧夺天工的花灯挂满街头,有传统的宫灯、动物灯,也有充满现代创意的科技灯。

人们在花灯下穿梭,猜灯谜、赏灯景,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闽南传统建筑也是泉州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红砖红瓦的古厝,燕尾屋脊高高翘起,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古厝的布局严谨,注重通风采光,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在门窗、墙壁上,展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

还有那气势恢宏的土楼,圆形或方形的建筑结构,不仅具有防御功能,更是家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简介
泉州传统文化是多种宗教兼容并存,民间信仰繁杂,节日活动丰富,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独特,且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闽越族和汉族的习俗。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元素:
1. 宗教:泉州是多宗教的城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在历史上都有传播。

2. 方言: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3. 节日: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

4. 嫁娶文化:泉州传统的婚姻习俗,包括相亲、订婚、结婚等。

5. 饮食文化:泉州的传统美食有蚝煎、天公豆、深沪水丸、鱼丸、崇武鱼卷等。

6. 丧葬文化:泉州传统的丧葬习俗,包括入殓、出殡、安葬等。

7. 方言文化: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总之,泉州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值得深入探索和了解。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南沿海。

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和人民的智慧。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探寻那些值得一探的当地民俗文化。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泉州的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而闻名。

南音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演奏者们配合默契,丝丝入扣的音符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悠远的时空。

演唱者则用闽南语婉转吟唱,歌词往往富有诗意,讲述着爱情、生活和历史故事。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时常能听到这悠扬的南音,让人陶醉其中。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

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出彩,演员们通过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将各种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剧情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高甲戏的舞台总是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说到泉州民俗,怎能少了拍胸舞呢?这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民间舞蹈。

舞者们赤裸着上身,头戴草箍,随着节奏强烈的音乐,一边拍打着胸膛,一边跳跃扭动。

他们的动作豪放有力,表情欢快热烈,展现出泉州人民的豪爽与热情。

拍胸舞通常在民俗活动中表演,如迎神赛会、喜庆节日等,为现场增添了浓厚的欢乐氛围。

除了音乐和舞蹈,泉州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存。

其中,开元寺是泉州佛教文化的代表。

这座古老的寺庙建筑宏伟,保存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每年的佛诞节等宗教节日,开元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而清净寺则是泉州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泉州的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更是大放异彩。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挂灯笼,还有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泉州位于福建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泉州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活动,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泉州的土楼是其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土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由厚重的土坯和石块建造而成。

泉州地区的土楼被誉为“活化石”,既是传统村落的居住建筑,也是土族文化的象征。

著名的土楼群有南靖土楼群和田螺坑土楼群,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其次,泉州的木偶戏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主要以手法、声腔和表演为特色,以其栩栩如生的木偶形象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泉州木偶戏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传统的泉州南音、泉州刺绣、泉州剪纸和泉州民间舞蹈等都是泉州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泉州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护和传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例如,举办展览、举办艺术节和开展培训等活动,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和创新。

总之,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这座城市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泉州的独特魅力。

泉州的民俗文化

泉州的民俗文化

拍胸舞
拍胸舞在泉州农村极为流行, 对它的源流说法不一。一说源自梨 园戏《李亚仙》的折子《莲花落》, 是郑元和浪迹街头,与众丐行乞时 边唱边舞,以抒胸臆;一说是早已 有之,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马 远《踏歌图》,即为描绘拍胸舞场 面。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 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 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 《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 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 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 足、拍胸、扭腰;双手起落,有节 奏地拍胸挟腋、偶而又投足拍腿、 屈臂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 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 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趣浪漫。
什么是泉州民俗文化
•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 现代考古的发现,南安大盈青铜器的出土, 说明在先秦久远的年代,早就有人类在这 个地区繁衍生息。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的发展,在泉州这个区域内,形成了非常 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草莱初辟的泉州 先民———“闽越人”,他们有“以舟为车, 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故地习俗;有千 里跋涉、举族南迁的“中原人”,他们带 来了华夏民
谢谢观看
请多指教

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拍胸舞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
家乡 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
五年四班黄宇轩
目录
• 1、什么是泉州民俗文化
• • • • • 2 、拍胸舞 3 、南音 4 、高甲戏 5 、南戏 6 、谢谢观看
南戏
宋末元初,用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 要声腔的泉州南戏开始形成,很快流行于原 泉州府、漳州府所属各县及广东海陆丰等闽 南语系地区。明末清初,南戏达到鼎盛时期, 除遍布台湾岛外,更随着华侨的足迹传入东 南亚诸国。 早期形成的南戏有 梨园戏和悬丝傀儡戏 (提线木偶),明清 间,又有布袋戏(掌 中傀儡)、打城戏、 高甲戏等相继崛起。

泉州踩街冷知识

泉州踩街冷知识

泉州踩街,也被称为“妆人”或“乞龟”,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起源于古代元宵节的迎神赛会活动。

这种活动在春节期间特别盛行,是泉州人民庆祝新年、祈求丰收和幸福的重要形式。

踩街表演队伍通常由数百人组成,包括舞龙、舞狮、打鼓、击鼓等表演形式。

表演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各种道具,沿着街道行进,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在踩街表演中,还会穿插着各种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如梨园戏、高甲戏等,使得整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泉州踩街还伴随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乞龟”。

相传,在古代泉州,人们相信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因此在踩街活动中,会制作一只大型的纸扎龟,由一名年轻女子扮演“龟女”,手持龟壳,在队伍中行进。

观众们可以向“龟女”乞求吉祥、长寿等愿望,并在活动结束后将龟壳带回家中供奉。

除了“乞龟”外,泉州踩街还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冷知识。

例如,在踩街表演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独特的角色,如“火鼎公”和“火鼎婆”。

这两个角色分别代表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他们手持火炬,寓意着为家庭带来温暖和光明。

此外,在泉州踩街中,还会出现一种名为“拍胸舞”的表演形式。

这种舞蹈以拍打胸部为主要动作,舞者们随着节奏跳跃、转身、拍胸,展现出一种豪放、奔放的风格。

总的来说,泉州踩街是一种集民间艺术、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它不仅是泉州人民庆祝新年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泉州独特文化魅力的重要舞台。

通过参与踩街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泉州的节庆习俗有哪些值得了解

泉州的节庆习俗有哪些值得了解

泉州的节庆习俗有哪些值得了解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它们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泉州传统文化的瑰宝。

以下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了解那些值得深入探究的节庆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泉州有着独特而热闹的庆祝方式。

年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清洗衣物、器具,寓意除旧迎新。

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精美的窗花,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桌上少不了象征团圆的鱼丸、肉粽等美食。

零点钟声敲响,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能扫地、倒垃圾,以免把财运扫走。

从初二开始,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

元宵节在泉州同样备受重视。

花灯是这个节日的主角,街头巷尾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也有现代的创意花灯。

人们在这一天赏花灯、猜灯谜,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此外,还有游龙灯、舞狮子等精彩的民俗表演,让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清明节,是泉州人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墓地、献上鲜花、祭品,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在这个节日里,家族成员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传承家族的记忆和文化。

端午节,泉州人除了包粽子、赛龙舟外,还有独特的“嗦啰嗹”习俗。

“嗦啰嗹”队伍会走街串巷,唱着吉祥的歌谣,为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平安。

七夕节,在泉州又称为“七娘妈生”。

这一天,家中有未满 16 岁孩子的家庭,会准备供品祭祀“七娘妈”,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中秋节,泉州人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有“烧塔仔”的习俗。

人们用红砖砌成塔形,里面堆满柴火,在夜晚点燃,火焰冲天,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冬至,泉州人有“冬节不回家无祖”的说法,在外的游子都会尽量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搓汤圆、吃汤圆,象征团圆。

泉州的闽南文化民俗有哪些独特之处

泉州的闽南文化民俗有哪些独特之处

泉州的闽南文化民俗有哪些独特之处泉州,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坐落在福建省的东南沿海。

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民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闽南文化民俗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发展,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闽南话,作为泉州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音韵和词汇,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泉州人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闽南话,声调丰富,抑扬顿挫,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比如“呷饱未”(吃饱了吗)、“利厚”(你好)等常用语,简单却饱含亲切。

这种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情感的纽带,让泉州人在乡音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泉州的闽南建筑也是一大特色。

那红砖红瓦、燕尾屋脊的古厝,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厝的布局严谨,注重对称和通风采光。

屋脊上的燕尾高高翘起,仿佛要展翅高飞,象征着吉祥如意。

而那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更是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工匠们的巧思和精湛技艺,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走在泉州的古街巷弄,古厝错落有致,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

闽南的宗教信仰在泉州也表现得十分多元和融合。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处。

开元寺、清净寺等宗教场所见证了泉州宗教文化的繁荣。

特别是开元寺,那宏伟的建筑、古老的双塔,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祈福。

而每逢宗教节日,寺庙里香火旺盛,人们虔诚地祈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

这种宗教信仰的多元与融合,体现了泉州人民的包容和开放。

闽南的传统节日在泉州更是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精彩纷呈。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

而在元宵节,花灯展是必不可少的。

各种形状、色彩斑斓的花灯挂满街头巷尾,让人目不暇接。

端午节时,赛龙舟则是重头戏。

龙舟在江上飞驰,鼓声震天,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勇争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欢乐的庆典,更是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方式。

闽南的饮食文化在泉州也是独具魅力。

面线糊、肉粽、土笋冻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泉州的特色

泉州的特色

泉州的特色
泉州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

以下是一些泉州的特色:
1.历史文化: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和博物馆,如开元寺、东西塔、清净寺等,展示了泉州深厚的历史底蕴。

2.宗教文化:泉州是中国宗教文化的汇集地,这里有多样的宗教建筑和文化遗产,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让泉州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

3.自然景观:泉州的自然景观也非常迷人,如清源山、九日山、戴云山等,都是旅游爱好者探险和观赏的胜地。

4.民俗文化:泉州的民俗文化独特而丰富,如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都是泉州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5.美食:泉州的美食文化也非常出名,如土笋冻、牛肉丸、鱼丸等,都是泉州的传统特色美食。

6.侨乡特色: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许多泉州人旅居海外,为泉州的文化和经济带来了独特的元素。

7.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如红砖楼、闽南古厝等,展现了泉州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风情。

总的来说,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风景优美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

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值得体验

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值得体验

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值得体验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每一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以下就为您介绍一些值得体验的泉州特色民俗活动。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嗦啰嗹”。

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端午习俗。

在活动中,人们头戴“簪花围”,扮成铺兵、旗手、花婆等角色,抬着龙王头,敲锣打鼓,走街串巷。

队伍中有人唱着“嗦啰嗹”的歌谣,歌词诙谐有趣,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沿途的居民则在家门口设香案,迎接队伍,祈求平安吉祥。

整个活动热闹非凡,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拍胸舞”也是泉州民俗的一大亮点。

舞者赤膊上阵,头戴草箍,随着音乐的节奏,双手依次拍击胸、肋、腿、掌,动作矫健有力,豪放洒脱。

这种舞蹈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质朴的美感,展现了泉州人民的热情与豪爽。

无论是在重大节日还是民间庆典上,拍胸舞的出现总能瞬间点燃现场的气氛,让观众感受到泉州民俗的独特魅力。

说到泉州民俗,怎能少了“火鼎公婆”呢?这是一种富有喜剧色彩的表演形式。

由公婆二人分别扮演“火鼎公”和“火鼎婆”,公执长柄竹扇,婆执彩帕,在欢快的音乐中,围绕着燃烧的火鼎,做出各种夸张、滑稽的动作。

他们的表演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充分体现了泉州人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

“永春纸织画”则是泉州民间艺术的瑰宝。

它以纤细的纸丝编织而成,画面朦胧而富有诗意。

制作纸织画需要经过裁纸、编织、裱褙等多道工序,工艺十分复杂。

在永春,您可以亲自参与纸织画的制作过程,感受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泉州南音”更是泉州民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它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丰富多变的唱腔而闻名。

在南音的演奏中,常见的乐器有琵琶、洞箫、二弦等。

聆听南音,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

“提线木偶戏”同样令人称奇。

表演者通过手中的丝线操纵木偶,使其做出各种细腻而生动的动作。

木偶的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仿佛具有生命一般。

(完整word版)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完整word版)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一、一日三餐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

作为正餐的补充。

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

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

在安溪、永春。

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

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

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

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

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

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

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

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

泉州的清明节习俗

泉州的清明节习俗

泉州的清明节习俗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哲学家伦理学大师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孔子,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后来,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人们纪念先祖,缅怀先人,感恩父母,同时也希望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泉州清明节的习俗1、祭祖扫墓祭祀祖先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每逢清明节,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

他们会携带鲜花、香烛、食品等祭品,用心诚恳地为先人扫墓祭奠,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越发饱满的家族情感和深沉的文化底蕴正是泉州人民祭扫的民俗根基。

2、踏青赏花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气候宜人,万物复苏。

在泉州,清明节是一个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人们纷纷出门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蓬勃。

一些著名的赏花地,如五通幽谷、洪山花海、大田石花公园等,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踏青赏花的习俗不仅让人们享受了春天的美好,也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3、耍龙舞狮在泉州,清明节期间,一些村庄还有耍龙舞狮的习俗。

人们会在田野或村庄的空地上搭起一个木架子,在架子上高高地绞起一条龙,或者舞起一只狮子。

然后,一些年轻人手持龙旗或狮旗,跳跃起舞,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这些表演不仅锻炼了青年人的身体和意志,也为当地的百姓增添了一份喜庆和祥和。

4、吃青团清明节,人们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那就是吃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本植物汁做成的绿色粿糕,闻起来扑鼻生香,吃起来口感细腻。

每逢清明节,人们会自制青团,供奉在祭台上,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除了敬祖扫墓之外,吃青团也成了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一个传统习俗。

5、挂柳枝清明节,泉州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挂柳枝。

据说,柳枝有驱邪避灾的作用,因此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将柳枝挂在门窗前,或者是院落里。

一方面,柳枝可以带来生机和美好,另一方面,也可以辟邪避灾,祈求一年平安。

泉州习俗

泉州习俗

节庆泉州民俗古朴,具有中原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特色,雅俗共赏,极富人情味。

(一)过春节,道恭喜。

此外上元节(元宵)也是大节日,家家挂花灯,小孩提纸灯,欢宵达旦。

(二)清明节,春祭敬祖,扫墓烧纸钱,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

(三)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家家户户都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乡村,这一天要龙头“采莲”,村民们唱“嗦莲”的采莲歌,边唱边走,绕完全村,以此祈求丰收和健康。

(四)“七娘妈生”,即七夕,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妈,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

(六)中秋节,泉州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

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

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边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阳节,登高远足,是一项很有诗意的活动。

(八)冬至,就是冬节。

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鸡、鸭、狗、猪、羊、牛六畜的模样;在乡村,还举行隆重的冬祭。

(九)做“年兜”。

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办年货,蒸糕,还要送神。

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独守岁,然后燃放鞭炮,送旧迎新。

风俗禁忌年兜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福建东南沿海。

它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探寻那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瑰宝。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泉州的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南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委婉深情的唱腔,传递着千年的情感和故事。

演奏南音的乐器也别具特色,如琵琶、洞箫、二弦等,演奏者们通过细腻的指法和独特的技巧,将南音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常常能听到南音的悠扬之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一大亮点。

高甲戏以其夸张的动作、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而广受喜爱。

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出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高甲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高甲戏的舞台总是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再者,泉州的木偶戏更是令人称奇。

木偶戏艺人通过手中的丝线,灵活地操纵着木偶的一举一动,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

木偶们或舞枪弄棒,或长袖善舞,表演得栩栩如生。

泉州木偶戏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除了表演艺术,泉州的民俗节庆也是丰富多彩。

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泉州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

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将城市装点得如梦如幻。

人们穿梭在花灯之间,猜灯谜、赏灯景,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而在端午节,泉州的赛龙舟活动则是激情澎湃。

龙舟手们齐心协力,伴随着激昂的鼓声,在江面上奋勇争先。

岸边的观众们欢呼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泉州的民间信仰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对妈祖的信仰尤为深厚。

妈祖是海上的保护神,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妈祖庙遍布各地。

每逢妈祖诞辰等重要节日,信徒们都会前往妈祖庙烧香祈福,祈求平安和丰收。

泉州民俗文化作文

泉州民俗文化作文

泉州民俗文化作文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一个充满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城市,每逢传统节日,这里总是热闹非凡,
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泉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魅力所在。

泉州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节日庆典、饮食习俗、传统手工艺等方面。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传统节日庆典了。

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泉州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打铁花、放孔明灯等,场面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传统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了泉州的民俗文化。

此外,泉州的饮食习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泉州人喜欢吃海鲜,
尤其是海蛎煎、海蛏煲、海蛎粥等美食,这些都是当地特色小吃,深受人们喜爱。

而在传统节日,人们还会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如年糕、粽子、糖藕等,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更是传承了泉州的饮食文化。

除此之外,泉州还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而闻名。

如剪纸、刺绣、漆器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泉州的乡村中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

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展示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丰富了泉州的民俗文化。

总的来说,泉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成为了这座城
市的一大魅力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泉州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泉州的民俗文化将会更加绚丽多彩,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体验。

泉州民俗文化 ppt课件

泉州民俗文化 ppt课件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 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 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 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 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 “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 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 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 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五里桥
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
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 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 年),经13年建成。为花岗石 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
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
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
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 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 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 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 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 上有亭5座:桥东“超然亭”, 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
初一:敬天公
旧俗初一子正之时 (零点)一到,四处 爆竹声响成一片, 人们即在家中厅堂 设案,摆上三牲、 果合、清茶、金楮 等供品,燃三炷清 香,点烛,恭拜 “天公”,敬祀祖 先。这种祭祀一直 持续到初四。
开正
+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 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 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 开正的贡品:拜神明的神桌上,可供上水仙花 或是牡丹、梅花等,以及应景的年节相关供品, 如柑塔(柑橘叠成塔状)、年糕(甜粿,有年 年高升之意)、萝卜粿、芋头糕、发粿(祈求 发财之意)、长年饭,粿和饭上插着“春花”, 增加新春年年有余和发财如意的吉祥意味。香 炉前供着三束扎上红纸的面线,奉上三杯清茶, 以及甜茶(如红枣茶)、甜料(如甜花生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民俗文化•服饰民俗o女性服装o男性服装o发式、饰品•居住民俗o官式大厝o土楼、洋楼o石构民居•行旅民俗o陆路交通o水路交通华侨行旅•岁时民俗o春节o元宵节o清明节o浴佛节o端午节o七夕o冬至o除夕•生育礼俗o诞生o满月o命名周岁•成年礼仪o冠、笄之礼o16岁生日•婚姻礼俗o婚前o婚娶o婚后•丧葬礼俗o殓期o殓葬o服丧•自然崇敬o酬天敬地o祈风乞雨o生殖崇拜•神鬼崇拜o崇拜祖先o崇奉俗神祭敬亡魂泉州,民俗文化的沃土泉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动态静态,林林总总,洋洋大观。

在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最为风光,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

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花灯展览、文艺踩街。

万人空巷,举城同乐。

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地方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确定为“旅游文化节”。

时下的端午节,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

泉州又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拥有一批风情万种、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

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武功高超的打城戏,及韵味隽永的南音艺术。

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

除此,民族音乐、舞蹈、曲艺、工艺等,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如笼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谣、大鼓吹;拍胸舞、彩球舞、车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说书讲古。

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雕刻……千姿百态,纷呈异彩。

此外,泉州的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也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泉州,历史长河对外开放,形成多元宗教共存。

此地,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

泉州的民居建筑,又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中那“官式大厝”(皇宫起),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现存的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鳞次栉比,出砖入石,古色古香,气势宏伟。

泉州的人物服饰,更是独领风骚。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东女。

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大折裤……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映成趣,可曾倾倒了多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

又如东海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欢在头上簪花插钗,成了头上的“花园”、“发髻中的彩虹”。

泉州的饮食文化上,更是别有风味。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丰富的食品资源,用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侨乡的风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扬四海。

那香甜而不滑腻的元宵丸,是逢年过节的家常甜点;那色香味形俱佳又经济实惠的“烧肉粽”,老少咸宜。

面线糊、海蛎煎、石狮甜、衙口花生、深沪水丸、崇武鱼卷、安溪柿饼、永春老醋、安海土笋冻、泉州绿豆饼,南安花生、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号食品,则是海外赤子魂牵梦绕、激起无限乡思乡恋的故乡风物。

如今,泉州温陵美食街的落成与开业,更成为泉州风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红白喜事等人生礼仪,泉州人也较为郑重其事。

在劳作生产等习俗中,泉州人无不精通,俗称“泉州兄,个个猛”,尤其是建筑、手工、做生意。

石匠、木匠、泥水匠名闻天下,木雕、石雕、瓷雕蜚声中外。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节俗也因地制宜,应运而生。

如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广场民间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民间歌咏节,又如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文化节、石狮灯谜艺术节、晋江服装鞋帽节、南安建材博览会等,融产品推介、旅游观光、艺术博览、民俗风情于一体,尽显当代泉州新风尚。

名城民俗在光影中璀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璀璨的民俗文化引起世界各地艺术家的重视。

日前,“闽南(泉州)文化摄影论坛”在泉州举办,摄影论坛吸引了来自挪威、香港、北京、上海、福州、太原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泉州的摄影家,大家就弘扬闽南文化、如何让闽南文化走向世界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会后,世界民俗摄影协会筹备组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学会副会长黄景跃先生在泉州告诉记者:明年泉州将办世界民俗文化摄影论坛,让更多学者来研究闽南文化,让闽南文化走向世界。

泉州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泉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在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最为风光,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

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

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

泉州人过中秋节也十分热闹,明月当空,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

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鸣奏南曲,很有雅趣。

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拥有一批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

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武功高超的打城戏以及韵味深长的南音艺术。

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

此外,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笼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谣、大鼓吹、拍胸舞、彩球舞、车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说书讲古等等。

泉州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

在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

泉州的民居建筑,又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漫步在泉州古城,随处可以看到古老的宅第。

泉州的建筑特色体现了“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

其中那“宫式大厝”,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辉煌。

现存的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鳞次栉比,出砖入石,古色古香,气势宏伟。

这些民宅是泉州古代建筑的精华。

泉州的人物服饰,更是独领风骚。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安女。

黄斗笠、花头巾、齐肚装、银腰带、大折裤,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映成趣,倾倒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

泉州的饮食文化更是别有风味。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丰富的食物资源,用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侨乡的风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扬四海。

泉州牛肉羹饮誉海内外,它又脆又酥松,美味可口。

蚝仔煎、炒蟹花、深沪水圆汤(鱼丸汤)、崇武鱼卷、捆蹄等都很有特色。

此外、元宵汤圆、烧肉粽、面线糊、衙口花生、安溪柿饼、永春老醋、安海土笋冻、泉州绿豆饼,南安花生糕、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号食品,则是海外赤子魂牵梦绕、激起无限乡思乡恋的故乡小吃。

如今,泉州温陵美食街更成为泉州风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民俗文化保护引发关注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泉州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民俗节日也因地制宜,应运而生。

如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广场民间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民间歌咏节,又如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文化节、石狮灯谜艺术节、晋江服装鞋帽节、南安建材博览会等融产品推介、旅游观光、艺术博览、民俗风情于一体,尽情地显示当代泉州新风尚。

在近年来泉州人大代表分组审议中,有关民俗文化的话题引起了代表们的高度关注,许多代表指出,泉州要充分发挥特色,打好“古城”这一牌子。

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民俗文化开始衰落。

文史界的专家在关注,广大市民也在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泉州市政府确定了2005年为泉州市第一个“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年”,25项民间、民俗文化保护项目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有关人士认为应加强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工作。

泉州明年将办世界民俗文化摄影论坛,对泉州民俗文化保护将起到推进作用,同时也把泉州的优秀民俗文化进一步展示在世界面前。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于健说:摄影是记录现实,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民俗摄影更源于丰厚的文化积淀,而泉州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城市;并且,泉州的摄影家非常活跃,相信能通过摄影家的镜头将闽南文化表现得更加出色。

“闽南是福建民俗活动最为丰富多彩的地区,而泉州正是这个地区的代表。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宇说。

他强调,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台湾的许多风俗与闽南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我们把闽南文化研究透彻,并用摄影图片定格整理出来,与台湾的民风、民俗加之比较,这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来自挪威的女学者茹兰兰说:“我是来泉州研究中国文化的,我在泉州生活了3个多月了,我很喜欢泉州,我每天都将相机带在身上,每时每刻记录泉州。

”泉州民俗文化保护引起关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内涵对于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保护民间民俗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