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理论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林语堂先生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这两大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促进了国际 文化交流,增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推动了全球翻译事业的发 展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要点三
提倡多元化翻译策略
林语堂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选择,既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 意译。这启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翻译 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采用多 元化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和可读性。
对未来翻译理论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未来的翻译理论可能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借鉴语言学、文学 、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忽视翻译的客观限制因素
总结词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处理翻译的客观限 制因素方面存在不足。
VS
详细描述
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客观限制因素,如 时间、资源、文化背景等。林语堂的翻译 思想在处理这些因素方面相对较为忽视, 这可能导致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难 以应对。合理考虑和处理这些限制因素对 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05
总结与展望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启示
要点一
重视文化因素
林语堂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认为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 传播。这启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充 分考虑文化背景,尊重原作的文化内 涵,避免文化误解。
要点二
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林语堂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表达。这启示我 们要注重培养译者的主体意识,鼓励 译者发挥个人风格和创造性。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翻译能够让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和接触彼此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和传播。
要点二
翻译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翻译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文化产品传播到更 广泛的受众,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文化特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跨学科融合
翻译理论将进一步与语言学、文 学、文化学等学科融合,拓展研
究领域和视角。
技术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 发展,翻译理论将更加关注技术
应用和创新。
多元化与本土化
翻译理论将更加关注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翻译问题,以及本土化翻
译的理论和实践。
05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CHAPTER
翻译与文化传播
忠实与自由是相对的,译者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尊重原作,又要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和 异化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策略。
除了策略和技巧,译者还需要注意语 言的规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出 现语法错误、语义模糊等问题。
翻译的技巧包括增词、减词、词类转 换、语序调整等,译者应熟练掌握这 些技巧,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和 风格。
现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功能学派
以德国功能学派为代表, 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和目的 性,关注译文在目标文化 中的接受度和效果。
结构学派
以美国结构学派为代表, 注重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 性。
解构学派
以法国解构学派为代表, 主张打破原文的结构和意 义,强调译文的创造性和 多元性。
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严复的信达雅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等论翻译

Nor can it be said truly that a pure-blooded Chinese could
ever quite disagree with Chuangtse's ideas. Taoism is not a
school of thought in China, it is a deep, fundamental trait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of 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oward society. It has depth, while Confucianism has only a practical sense of proportions; it enriches Chinese poetry and
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
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外,
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 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
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
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严复和林语堂这两位大家所讨论过
的范畴,所异者只是表达方式而已。
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 Lin Yutang's Introduction
Jesus was followed by St. Paul, Socrates by Plato, Confucius by Mencius, and Laotse by Chuangtse. In all four cases, the first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林语堂论翻译

林语堂论翻译一,林语堂简介: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林语堂的翻译成就: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
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
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翻译"国民性" , 建立新文化, 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 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 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然而, 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 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 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林语堂的翻译观

• 通顺,指的是语言。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 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语言,没有诘 屈聱牙、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 • 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 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 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裂为一句之各部,译文若求通顺 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 ” 在此基础上,林语 堂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 句译 ” , 不能以字为主体的“ 字译” 。 • 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 句’ 为单位的学 者” 。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林语堂:“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 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 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 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 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 应如何的结论。 • 林语堂认为翻译心理问题其实是研究翻译标准的前提。译 者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先懂得原文作者的行 文心理,弄清楚原文作者下笔的目的,才能继续翻译。林 语堂非常重视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包括语 言层面,还包括对原文进行心理分析。为后人提供了一个 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
• Primarily the Allied task was to utilize the resources of two great nations with the decisiveness of single authority . • 原译:盟国的任务主要是以统一领导的果断性来使 用两个大国的资源。 • 推荐译文:盟国的任务主要就是在一个统一的领导下 果断地使用两个大国的资源。 • 这样,实词并没有变,地方也没有挪,但是结构有了 变化,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规范,便于读者抓住原文的精神 实质。这在翻译中就叫做“通顺” 。原来那个译文完全 是照搬原文的结构,体现的仍是英美人的思想方法和英语 的表达习惯(如用“统一领导”来修饰“果断性” ), 虽然译者自己感到很清楚,可是读者看了以后不明白作者 到底想说什么,这就是不通顺。
林语堂翻译理论赏析

课走向文化创造与传播。
(二)推崇西化 回国之初,林语堂算是彻底的欧化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欲废传统向
西学,要欧化中国人,认为中国的生活方式、制度等均应仿效欧美, 甚至认为汉族是败类,可见其西化程度之深。
1946年威斯康辛贝鲁艾特大学校长授予林语堂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致 辞称其为“非官方的中国文化大使”。
Works
译作
Works
小说及散文杂文集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翻译理论 《论翻译》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
论的文章。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 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 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 In his poetry translation,the rhythm
inherent in a poem dominates over rhymes.
翻译作品赏析
• 1.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 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耳。”(沈复《浮生六记》)
Introduction
独特的双语童子功
1895年10月,生于福建漳州龙溪县农民牧师家庭 6岁时林语堂入了村办教会小学 10岁就读厦门教会学校 13岁入厦门寻源书院读中学。 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此学得更悦耳更道地的 英语;校藏五千余册书被他阅遍。西洋生活进而是西洋文 明对他具有潜移默化之效,更是一种理性的系统熏陶。
Introduction
林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新道家代表人物。 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 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 《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 《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 《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 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 80岁。
和谐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和谐翻译——以浮生六记为例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摘要]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体系。
他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比如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列入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之内,并且也认识到了译者跟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代表作《浮生六记》句群、句子层面的翻译分析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对两个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的选择运用,笔者试着证明他的实践在形式,创造性跟整体风格上都达到了和谐的程度,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关键词] 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标准和谐理论一、和谐翻译理论最先提出翻译“和谐说”的郑海凌(2000:164)教授说:和谐的审美效果概括地讲就是,译作“既要符合本国读者的欣赏习惯。
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得到美的享受,又要让读者看见原作的真面目,认识原作中所表现的一切”。
郑海凌(2006:89)进一步阐释道:文学翻译的审美标准是“和谐”。
“和谐”就是适中是就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要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以适中的原则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翻译中的一切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原文,译者,作者,目的语读者间的关系等等,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顺流畅,达到圆满调和的状态。
和谐翻译与中国以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及西方的翻译理论不同,它第一次超越了直译与意译,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模式,选择了一条比较折中的途径,这样翻译中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可见和谐翻译是注重整体性,协调性,不走极端,综合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和谐理论的来源和谐理论的深深扎根于儒家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莫过于“中庸之道”,它一直为历代儒家看作是道德正统。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后来《中庸》一书的出现使其内容更加完整化,更加系统化。
“中庸”的“中”是“恰当”“合适”的意思,而“庸”则是“用”,“中”与“庸”联姻,也就是“体”与“用”的结合,是认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统一。
林语堂翻译理论.ppt

——(同上,第330页—第331页)
三、从译者的基本素质方面对比分 析两种中译本
例1.“Come in,” said the woman, greeting him with a smile that was spoiled by her black teeth.He went into the barely furnished hall, and still there was no Silverscreen.
• 借用理论: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从林语堂翻译理论对比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汉译本
• 一、林语堂及其作品Moment in Peking
• 二、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 三、从译者的基本素质方面对比分析两种 中译本
• 四、从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方面对比分析两 种中译本
• 五、总结
一、林语堂及其作品Mo941年,《瞬息京华》最早出版,由郑陀和应元杰译。 1977年,台湾德华出版社推出张振玉译本,名为《京
华烟云》。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两岸先 后据此拍摄的电视剧也均以此为题。 1987年,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最早在大陆推出张译本。 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 的《瞬息京华》。 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京华烟云》 张译本据称该译本为林语堂之女推荐译本之一。 (摘自,林语堂英文名著 《京华烟云》尚无满意中译本,南方日报:2006年 03月24日)
(2)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
•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
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仿照《红楼梦》 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 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 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 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 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975年, 林语堂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的翻译观

• 例如, 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 其 “ 天地一剧场, 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 净 丑相轮替… … ” 的风格颇有“ 打油” 的意 味。 • 海涅《哀歌叙言》, 林语堂译为: “ 运气是个 跑街婆, 他不愿常留一处, 他把你头额一摩, 就跑到别人家去。”其韵味颇似中国民谣。 • 毫不奇怪, 他会将印象派大师毕加索的画如 此幽它一默: “ 远看象根肠, 近看蛋花汤, 原 来是太太, 哎呀我的娘! ”
在谈话风格上林语堂刻意保留原语风格中具有素朴特质的语料而将古老的圣典中的精英风格整合出通俗化白话化歌谣化或闲淡化的特色悠然自得之处颇似日常闲谈或人间小品例如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天地一剧场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的风格颇有打油海涅哀歌叙言林语堂译为
——美Leabharlann 译两 脚 踏 东 西 文 化
•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一位享誉海内 外的作家、杰出的学者,林语堂都是当之无 愧的。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却 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了英 文。并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 社会和中国文化,提起林语堂,人们就会想 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 云》等诸多作品,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向 国外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及哲学,作出了无与 伦比的贡献。
• “美的标准”,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 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 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 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1)词的 “句化美”
美译
2)语篇的 “复调美”
3) 文化的 “完形美”
• 词的“ 句化” 现象, 是指原语中单个的词 在译语中被转化为句子(含小句)的现象。我 们都知道,“ 单音节性” 是中国文学尤其 是古典文学的审美规范。而西方的阅读习 惯却不以词或片断为美, 西方人崇尚连贯性 很强的段落阅读,因此,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汉语中许多具有凝练意义的单个词, 在林语 堂的笔下都被“ 句化” 了。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https://img.taocdn.com/s3/m/63dc9572af1ffc4ffe47acfb.png)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1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因为幼时特殊的教育环境,林语堂深受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遂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一事上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美译”的翻译思想。
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浅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标签: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思想;翻译策略1.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以及成因管窥林语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和标准呢?首先与林语堂深受东西两方文化之影响有关。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1919年至1923年)曾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立定脚跟,放眼中外,形成了独特的“性灵,幽默,闲适”的审美思想。
同时,西方文华中康德的“美的艺术”提倡“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著、宗白华译,1964:48 ),审美是情感活动,是快感。
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黄药眠、童庆炳,1991)也都是林语堂“美译”的翻译观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2.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体现1.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字字传神,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林语堂,1999:14)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i couldn’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and so got up myself,too,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林语堂,1999:15)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as soon as she did... (Black,1960:14)兩个译本在“余虽恋其卧”一句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林语堂译作“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而布莱克则更加直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译作“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看出林语堂译本对于忠实这一原则的实践。
林语堂翻译理论PPT文档共25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king
• (1)林语堂简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氏,笔名语 堂。福建龙溪人。其父是个乡村牧师,他早 年就上教会小学读书,从小便深受西方文化 影响。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 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对英语和西方语言学 造诣很深。1923年归国后,从事教育、写作 等工作。1966年定居于台湾,又曾在香港任 教。最后病逝于香港。
二、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 (1)译者的基本素质 • 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 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 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 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指技术) 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 ——(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 326页)
从林语堂翻译理论对比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汉译本
• 一、林语堂及其作品Moment in Peking • 二、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 三、从译者的基本素质方面对比分析两种 中译本 • 四、从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方面对比分析两 种中译本 • 五、总结
一、林语堂及其作品Moment in
• 分析: • 旧式中国没有“客厅”的说法,说成“堂 屋”更符合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就此处 而言,郁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的理解更 为透彻。 • 另外,相比“配上”黑牙,“露出”黑牙 更符合汉语习惯。
• 例2.“Of course I know. Your young mistress has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days.” she told the woman servant to ask Silverscreen to come out. • 张译本:“我知道。小姐等了您好几天 了。”那个女房东告诉女佣人去请小姐出 来。 • 郁译本:“我当然知道。你们少奶奶等你 许多日子了。”她让老妈子去请银屏出 来。” • 分析:此处张译本过于欧化,对原文文化 内容上(即文化背景)上的表述欠妥。
(2)林语堂与Moment in Peking
•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 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仿照《红楼梦》 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 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 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 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 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975年, • 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 的标准…” • 忠实: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 通顺:须以句为本位、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 美:他同意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翻译的,但不 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 最后,他同意“翻译即创作”的说法,认为翻译 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做一种 艺术”。 ——(同上,第330页—第331页)
四、从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方面对比 分析两种中译本
• 例1.“Of course I know. Your young mistress has been waiting for you for days.” she told the woman servant to ask Silverscreen to come out. • 张译本:“我知道。小姐等了您好几天 了。”那个女房东告诉女佣人去请小姐出 来。 • 郁译本:“我当然知道。你们少奶奶等你 许多日子了。”她让老妈子去请银屏出 来。” • 分析:张译本存在字译现象,没有考虑到 时代背景。在忠实方面欠佳。
研究问题及理论依托
• 研究问题:对于第一个译本——郑译本, 林语堂评论它“瑕瑜共见”、“译文平平, 惜未谙北平口语”,表示不大满意(万平 近,“谈《京华烟云》中译本”[J],新文 学史料,1990.02)。台湾张振玉的译本是 在林语堂去世一年以后出版的,这个译本 后来广为流传。张译本之后又出现了郁飞 的译本。 如果林语堂在世,他对之后的两 个译本满意吗? • 借用理论: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 例5.张译本与郁译本的书信比较。
• 分析: • 张译本:“钟爱至深”、”所进药物,多 于羹饭”、“虽欲侍双亲于百年,恐终累 人于晨夕”、 “纯洁骨肉,璧还父母”。 • 郁译本:“至爱”、“服要频于进食”、 “虽欲奉养,终为人累”、“冰肌玉骨, 敬还双亲”。 • 相较张译本,郁译本言简意赅驾驭国文的 能力更强。
• 例3.Mrs. Hua then taught her that when he did come, she was to pretend to refuse to see him… • 张译本:华太太就教给她,说体仁来的时 候儿,叫银屏拒绝见他… • 郁译本:华大嫂教给她,他来的时候她要 装作不肯见他… • 分析:此处张译本有删减现象。
• 例4.“This is your lovers’ quarrel. You had better apologize to her, for she waited for you for four days and you didn’t come to see her.” • 张译本:这是你们小两口儿之间的别扭。 您向她告个罪儿,因为她等您等了整四天, 您都没有来。 • 郁译本:这是你们小两口吵嘴,你快向她 赔不是,因为她等了你四天,你没来看她。 • 分析:与“告个罪儿”相比,“赔不是” 更具有方言特征,也更像口语。
三、从译者的基本素质方面对比分 析两种中译本
例1.“Come in,” said the woman, greeting him with a smile that was spoiled by her black teeth.He went into the barely furnished hall, and still there was no Silverscreen. 张译本:向他微微一笑,可惜笑容配上黑牙齿,真 是美中不足。体仁走进那陈设十分简陋的客厅, 但是还是看不见银屏。 郁译本:这一笑露出了满口黑牙,把相貌完全破坏 了。他跨进没有几件家具的堂屋,还是没见银屏。
• 例2. 书信 • 张译本:“虽欲侍双亲于百年,恐终累人 于晨夕”、 “纯洁骨肉,璧还父母”。 • 郁译本:“虽欲奉养,终为人累”、“冰 肌玉骨,敬还双亲” • 分析:在“美”这条标准上,郁译本更能 体现“文字之美”。
五、总结
•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个中译本的翻译各具特色。 但借用林语堂的翻译理论来说,郁译本更好一些。 • 从译者的基本素质上来说,张译本在对那个年代 的理解不够准确,译文中存在很多硬伤;另外, 张对国文的表达上,特别是文言文的表达上欠佳。 • 从翻译的三条标准上来看:两个中译本的翻译基 本上符合三条标准,但张译本有删减、字译现象, 郁飞的译本更忠实于原文。
• 《京华烟云》版本流变 1941年,《瞬息京华》最早出版,由郑陀和应元杰译。 1977年,台湾德华出版社推出张振玉译本,名为《京 华烟云》。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两岸先 后据此拍摄的电视剧也均以此为题。 1987年,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最早在大陆推出张译本。 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 的《瞬息京华》。 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京华烟云》 张译本据称该译本为林语堂之女推荐译本之一。 (摘自,林语堂英文名著 《京华烟云》尚无满意中译本,南方日报:2006年 0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