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地基本的知识2
《精护》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有毒物引起感觉性质改变(“红视症”、“绿 视症”等)。常见于药物或毒物中毒。
2.知觉障碍
(1)错觉(illusion)
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以错听和错 视多见。
(2)幻觉(hallucination)
是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的情况 下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常有听、视、嗅、味、触幻觉以及内脏性 幻觉。
感受性减低,甚至感觉缺失。多见于抑郁状态、 木僵、意识障碍或癔症。
(3)感觉倒错(paraesthesia)
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性质完全相反的感觉。多见 于癔症。
(4)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
又称体感异常,是躯体内产生的各种不适或难 以忍受的异样感觉(牵拉、挤压、游走、蚁爬 感等)。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 态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
2.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
(1)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2)是大脑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发生病 理生理变化或功能损害,出现认知,情感、 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异常,其严重程度达 到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干预的一类疾病。
(3)包括精神病,但其范围更为宽泛。
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
某电台“心灵之约”主持人,29岁,近两周来懒 言少动,缺少笑容,有时对同事感慨地说人为何 要活着?主持节目和听众交流时极易动感情甚至 痛哭流泪。独自来心理门诊咨询,发现患者有严 重的抑郁情绪,诊断为抑郁症。医生通知家属来 门诊和患者一起商量治疗方案,家属和患者都不 接受抑郁症的诊断,只认为是心情不好,不是病 。不同意住院治疗,也不愿服用抗抑郁药,怕药 物会使大脑“变蠢”。一周后患者自杀。
1.国际疾病分类(ICD) 2.美国精神障碍分类(DSM) 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
精神病学主治医师:精神病学基础知识考试答案二
精神病学主治医师:精神病学基础知识考试答案二1、单选精神分裂症主要的情感障碍是()A.焦虑B.恐惧C.情感不稳D.情感淡漠E.情感低落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情感淡漠是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和内心(江南博哥)体验。
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即使对与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单选大多以多次发作,完全缓解,历时数周或数月为特征,见于()A.癔症B.人格障碍C.双相情感障碍D.周期性精神病E.心因性应激反应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临床观察结果如此。
3、单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下哪项不对()A.尊重患者的人格,平等待人,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近患者B.容忍患者的各种病态行为所带来的烦忧,不表示厌恶、鄙视C.以商量的口气表达医师的态度,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D.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E.坚决避免其他不良目的和意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医生应该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于患者所提出的无理要求,应该婉转、机智的加以拒绝。
4、单选以反复发作,完全缓解,症状雷同复写,病期不超过2周为特征,见于()A.癔症B.人格障碍C.双相情感障碍D.周期性精神病E.心因性应激反应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临床观察结果如此。
5、单选意识清晰时出现思维的自主性障碍如强制性思维,思维被控制等多见于()A.精神分裂症B.器质性精神障碍C.偏执性精神病D.精神分裂症单纯型E.急性妄想发作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临床观察表明,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思维的自主性障碍如强制性思维,思维被控制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而精神分裂症单纯型患者,常出现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
偏执性精神病的妄想逻辑严密,系统性强,有一定现实基础。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有意识和记忆障碍,故其妄想内容常片段且变化不定,前后复述也不一致。
持续短暂,突然产生,突然消失的一个或多个妄想且间歇期正常者则是急性妄想发作的表现。
6、单选思维破裂多见于()A.躁狂症B.抑郁症C.精神分裂症D.脑器质性精神障碍E.强迫症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思维奔逸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精神科护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绪论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熟悉精神科护理学的主要任务;精神科相关的知情同意原则了解精神医学发展简史;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精神疾病与法律的关系、强制性医疗1.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
是精神医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A基础护理B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暴力行为、自杀、出走、噎食、木僵等)C异常精神、行为的护理D特殊治疗的护理(电抽搐治疗)E患者回归社区或家庭后长期的家庭护理3.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与特点(1)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尤其是症状活跃期的患者(2)心理护理(对精疾患者重点是:启发和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和对待疾病):A心理护理是“心”的呵护(支持性心护)B对精神病人,尤其恢复期和自知力无损害的患者甚为重要。
4.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及其重要性:(1)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饮食、睡眠、个人卫生),对始动性缺乏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来说尤其重要。
(2)保证医嘱的执行: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病人自知力丧失和依从性差的特点决定)确保发药到手、看服吞下、服后检查(必要时)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1.精神病的概念及其与精神疾病概念的异同2.常见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一些重要精神障碍的概念: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散漫3.学会对常见精神症状进行正确的识别与正确的识别与评估熟悉:1.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2.感知觉障碍与思维障碍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各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学1.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
2.精神疾病:是比精神病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精神病,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基本知识
躁 狂 症
好发脾气
自信心增强
遇挫折可拳脚相加
冲动行为有“警察效应”
抑 郁 症
临床表现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低、自责、内疚 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伤、自杀的行为 睡眠障碍 食欲降低 性欲减退
脑器质性疾病
概 念
凡是由于大脑外伤、或大脑疾病后 出现精神病表现(幻觉、妄想或精神运 动性兴奋)。
老年性痴呆
痴呆表现
犯糊涂,不认识熟人,容易走失
精神病表现
多疑-疑人偷他的东西,疑人害他 幻觉-幻听、幻视等 猥亵儿童
酒精所致精神疾病
概 念
长期(5年以上)、大量(每天为常人 醉酒的量)饮酒,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 饮酒,否则手抖、全身难受,饮酒后症 状消失。常出现精神分裂症 躁狂症 严重抑郁症 长期饮酒所致精神疾病 脑外伤或脑部疾病导致精神疾病 老年痴呆
抑 郁 症
自杀率高 暴力和凶杀行为较高 扩大性自杀行为
精神分裂症
病因不明 15-35岁发病率80%以上 病程迁延,愈后差 涉及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 如:幻觉、妄想、情感不协调 、行 为怪异 意识清楚,智能无明显损害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
偏执型分裂症:以幻觉、妄想为主 青春型分裂症:以紊乱的言语和行 为为主 单纯型分裂症 紧张型分裂症 未定型分裂症
青春型分裂症
青春性精神兴奋 以“乱”为主:答非所问,语不成 句,乱打乱闹,动作古怪 发病年龄:15-25岁 喜追逐异性
易出现暴力行为的分裂症
1、偏执型(妄想型)
一般在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嫉 妒妄想支配下发生暴力行为 患者意识清楚,有明确目标 可能还有周密的准备过程 潜在危险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目录
三、情感障碍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二)情感稳定性障碍 (三)情感协调性障碍
四、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障碍 (二)动作和行为障碍
一、概述
➢ 症状学的定义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之为精神障碍
二、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 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病人对
强烈的疼痛或者难以忍受的气味仅有轻微感受,甚至对 外界的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抑郁状态、木僵状态等情况
✓ 内感性不适 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
觉(挤压、虫爬样等),病人对此种感觉难以用言语准 确描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器质性精神障 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二、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 定义 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
该事物 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抑郁症等
二、认知障碍
➢分类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
✓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病人感到周围的人或物 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如视物显大症、 视 物显小症和视物变形症
慢 、 主 题 转 换 油的机器 ,转 应迟缓、心境低 抑郁发作
减慢
不过来了
落等
脑子空空的, 常 表 现 出对提问 联想的内容减少 没什么可想的, 回答“没有” 、 精神分裂症
也没什么可说的 “嗯” 等简短词语
二、认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
精神病学基础之二:症状学
歪曲的知觉: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 一种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感知为另一种事物。 正常人偶有,但现实验证可加以纠正。
有躯体疾病的人如:视力差的人易看错;耳聋者易听错; 谵妄状态(意识水平下降) 正常人:疲劳可光线不充足时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谵妄状态(意识水平下降)时错觉带有恐怖性质
错觉
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的区别 思维贫乏 思维迟缓 内容 空洞,贫乏 有内容,联想困难 交谈 很难 可,缓慢 自知力 无 有 临床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脑器质性精障或MR
1
关系妄想
2
无关的事和现象认为与自己有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
被害妄想
6
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与自己有关,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
特殊意义妄想
4
被跟踪、投毒、监视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
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分:
(4)物理影响妄想或被控制感 认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不能自主,如电波、特殊的先进仪器、神秘力量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夸大妄想 夸大自己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 ----多见于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自罪妄想(罪恶妄想) 认为犯严重错误和罪行,最大恶极,死有余辜。---------主要见于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7)疑病妄想(虚无妄想) 毫无根据坚信患了严重疾病,各种检查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观察:-------合作及不合作的病人
言谈、表情或情绪变化、动作行为等
如何确认心理症状?
常见精神症状
第二节
第一部分
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
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精神障碍,也称为精神疾病,是指人类心理学或心理精神学领域中对正常社会表现与言语活动中明显违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行为,心境、认知、人际关系、思维、知觉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的一种疾病。
在现代的医学文献中,精神障碍通常指人类在心理学或心理精神学领域中存在的广泛现象。
精神障碍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很多种,例如:情绪低落、恐惧、焦虑、幻觉、妄想、自认为重要等。
精神障碍可能有以下的症状:1.注意力不集中:有人无法专注于一项任务,在执行任务时往往会被其他的事物干扰,或者自我感觉自己无法专注于某件事物。
2.情绪的波动: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往往是极端的,例如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往往低落,幸福感和满足感极小;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则会出现情感的极度波动,往往情感会从高兴到低落。
3.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有些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对周围环境的极度敏感,或者什么事情都看不进去,甚至不理解。
4.社交隔离: 精神障碍可能会导致社交隔离,可能是因为患者害怕与他人互动或交流,或者是由于他们和他人的互动方式过于异常,可能会导致其他人的困扰或不适感。
治疗精神障碍的方式通常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分析疗法、人际治疗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和手术。
总之,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治疗中心提倡综合治疗、个性化治疗的理念,以提高患者和治疗高效率,减轻病痛的痛苦。
同时家人和社会应该尽可能地去关心和支持患者,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障碍期,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尽量去减少使用有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物质和消极行为。
精神内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精神内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精神内科的基本概念1. 精神疾病的定义和分类精神疾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导致思维、情感和行为出现异常的疾病。
根据精神疾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人格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等不同的类型。
2. 精神内科的任务和职责精神内科医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评估和诊断患者的精神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此外,精神内科医生也需要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疾病教育,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精神疾病带来的困难。
3. 精神内科的研究内容精神内科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
其中,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脑功能影像学等技术的发展对精神内科的研究和临床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常见的精神疾病和治疗方法1.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负罪感、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障碍等。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2.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语言紊乱、情感淡漠等。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手段。
3.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持续的不安和恐惧、肌肉紧张、心跳加快等。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身体疗法等多种方式。
4.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家庭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
5.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出现异常的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反社会人格障碍、避症人格障碍等。
治疗人格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多种方式。
6.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改变行为、改善人际关系的治疗方式。
精神病健康教育知识
,减少复发。
03
方法
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康复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效果评估方法
01
02
03
问卷调查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 查,了解他们对精神疾病 的认识程度、对治疗的满 意度等。
随访调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 解病情变化、复发情况以 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统计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实施精神病健康教 育前后的变化。
旨在提高精神健康知识水平, 改善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融合和支持。
06
CATALOGUE
精神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效果 评估
实践案例介绍
01
背景
精神病健康教育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
的关注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重视并实施此类教育。
02
目的
旨在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
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的意义
01
社会康复旨在帮助精神病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重返社会。
社会康复的措施
02
社会康复包括职业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等方面,为患者
提供技能培训、家庭支持、社区关爱等服务。
社会康复的挑战
03
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给患者回归社会带来一
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消除偏见和歧视。
03
CATALOGUE
精神病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药物治疗是精神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缓解症状、控制病 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选择与副作用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医生会选择适合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同时 也会告知患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如口干、便秘、体重增加等。
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一、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
1. 抑郁症: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
2. 焦虑症:持续不安、恐惧和紧张感。
3. 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
4. 双相障碍:情绪波动,交替出现抑郁和兴奋状态。
二、精神疾病的危害和影响
1. 个人影响:心理健康受损,生活质量下降。
2. 家庭影响:关系紧张、社会隔离和工作问题。
3. 社会影响:经济负担、治安问题和社会不稳定。
三、精神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1. 提高认识:认识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影响。
2. 健康教育宣传:普及精神健康知识,消除歧视和偏见。
3. 社会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康复和社会支持服务。
4. 早期干预:及早发现和治疗精神疾病,防止病情恶化。
四、精神疾病防治的注意事项
1. 自我照顾: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和心理健康。
2. 寻求支持:通过与他人交流、寻求专业帮助来应对困难。
3. 社区合作:加强卫生机构与社区组织的合作和互动。
五、精神疾病防治的宣传策略
1. 多样化宣传方式:利用广告、社交媒体和教育活动等多种渠道。
2. 直观生动:使用易于理解的图文和案例。
3. 资源整合:整合专业机构和志愿者的资源和力量。
六、宣传效果的评估与调整
1. 及时总结:针对宣传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
2. 根据反馈:根据用户反馈调整宣传策略和内容。
以上是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关注,推动社会对精神健康的重视。
精神病人健康教育内容
精神病人健康教育内容一、了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类影响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疾病,常见的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是进行健康教育的第一步。
1.1 精神疾病的类型和症状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有不同的症状。
抑郁症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睡眠障碍等;焦虑症则常伴随着持续的焦虑、紧张和恐惧;精神分裂症则会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等症状。
1.2 精神疾病的原因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生物化学、社会环境等因素。
了解疾病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
二、精神病人的自我管理2.1 接受正规医疗治疗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医生的治疗和指导。
病人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
2.2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精神病人需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尽量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2.3 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精神病人容易受到外界的压力和情绪波动的影响。
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冥想等,可以帮助控制情绪和减轻压力。
2.4 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与他人的交流和支持对精神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亲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三、家属和社会的支持3.1 家庭支持精神病人的家人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关心和支持。
帮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2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给精神病人,打破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
建立更多的康复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为精神病人提供康复和支持服务。
3.3 教育与宣传通过开展精神健康教育活动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
结语精神病人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病人、家属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了解疾病知识、自我管理和社会支持,精神病人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康复。
精神疾病基本知识
精神疾病基本知识一、什么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由于人体大脑技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
常见的精神疾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
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疾病,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二、为什么会得精神疾病?由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的机理还不清楚,因而精神疾病的病因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
其中,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患者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当然,精神分裂症只是具有遗传倾向,并不是肯定遗传。
是否发病还要受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种影响。
另外,很多人认为“得精神疾病的人都是受了刺激”,这种印象是受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的渲染和加强,却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例如,战争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刺激,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增加。
还有研究显示,只是少数患者发病前受到过强烈的精神刺激。
所以,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刺激与精神疾病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它可能只是促使有些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再者,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病前性格有很大关系。
有研究表明,50-60%的精神分裂症病前具有孤僻、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胆小怕羞、思维缺乏逻辑性等性格特征,因此有人把这些特征称作“分裂型人格”,这是发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内在因素。
具有上述性格缺陷的人不仅容易患病,治疗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痊愈之后复发的危险性也比较大。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坚强的性格对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精神疾病基础常识总结
精神疾病基础常识总结1:为什么说当今已悄然步入“精神疾病时代”?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精神障碍在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0.5%,占发达国家的23.5%。
当今世界前10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就有5种是精神疾病,包括单相重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心境障碍、酒依赖和强迫症,其中第4位的抑郁症预计到2020年还将跃升到第2位。
②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中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其患者将占中国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丧失劳动力的1\/5。
并且,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观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
③我国现有重性精神病患者16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3,000万,药物滥用、酒依赖、海洛因依赖及自杀发生率也明显上升,学生、妇女、老年人、受灾群体等人群特有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已严重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④难怪有专家学者惊叹道“精神疾病时代”正悄然来临,人类已由“传染病时代”、“躯体病时代”步入“精神疾病时代”,精神疾病将是21世纪的流行病。
2:大脑与精神活动是什么关系?①脑是产生精神活动的器官,现代神经科学已证明,正常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反之则可出现精神活动的异常。
如额叶的认知功能受到伤害,患者则会在时间及空间上难以完成复杂的动作;酒精中毒所致的维生素b族的缺乏,使内侧丘脑和乳头体损伤,导致患者近记忆障碍和定向障碍;磁共振扫描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丘脑小于正常人,这可能就是其在发病期间出现幻觉的原因之一。
②通过脑的神经生化研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与皮层下边缘系统多巴胺(DA)功能亢进有关,而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与皮层内,尤其是前额皮层的DA功能低下相关。
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也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焦虑不安、昼夜节律紊乱、失眠、活动减少及性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精神病防治科普知识完整版
精神病防治知识1、什么叫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疾病,发病时有害因素侵犯的部位是人的大脑,使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异常,如思维混乱、情感失常、意志和行为的异常。
2、什么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本病开场发病于青少年阶段,以16~30岁为最多。
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病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节。
一般没有意识和智能障碍。
4、精神分裂症有什么表现?起病常潜隐,开场表现懒散,不修边幅。
对各种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情感冷淡,对外界事物无动于衷,逐渐丧失了与亲人和外界的正常联系。
思维贫乏,联想松散,讲话内容杂乱无章,或令人费解。
常有各种妄想,无端猜疑别人用各种方式害他(她),配偶对他(她)不忠实,周围的人和事都与他(她)有关联,对他(她)不利。
或疑心自己想的事情别人都知道,被人控制。
常有幻觉,以幻听多见,总以为周围的人在议论他(她)。
有时由于妄想幻觉支配做出攻击性行为。
5、精神病复发有什么征兆?(1)突然无故睡眠不好。
(2)在无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疼。
(3)无故出现情绪低落或特别快乐,或脑子想问题困难,或突然脑子里涌现出许多事情。
6、患精神病后应怎么办?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急性期,应该到相关机构进展就诊,经过治疗病症缓解后,遵医嘱,可回家进展后期康复,但必须终身服药。
什么是重度精神病重度精神病指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严重异常的病。
重度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乖僻、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病症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一、家属怎样照顾精神病人?1、坚持系统的药物治疗。
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宣传PPT
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需要耗费大量的 家庭和社会资源。
增加自杀风险
精神疾病患者自杀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
遗传风险
某些精神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可能对患者的 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02
CATALOGUE
精神疾病的预防方法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02
03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 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维 护身心健康。
均衡饮食
合理搭配营养,多吃蔬菜 水果,减少油腻和高热量 食物,有助于降低精神疾 病风险。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有助于释放压力,增强 体质。
增强心理素质
学习应对压力
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和挫折 ,掌握放松技巧,如深呼 吸、冥想等,有助于缓解 紧张情绪。
培养积极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关注自身优点和成就,增 强自信心。
精神疾病的防治知 识宣传
目 录
•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 精神疾病的预防方法 • 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 • 精神疾病的社会支持 • 精神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 精神疾病的案例分享与启示
01
CATALOGUE
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定义与类型
定义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 ,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 病。
心理社会干预
02
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
应能力。
职业康复训练
03
针对患者的兴趣和特长,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促进
患者回归社会。
护理照顾
日常照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精神疾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与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类疾病。
由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功能状态的影响,所以病理状态下表现出的精神症状也千差万别、错综复杂。
加之现有科研手段的有限性,所以对人类正常与病理的精神世界的探索还非常粗浅。
本章从精神疾病的病因、诊断分类与症状学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精神疾病有一个初步认识。
其中精神疾病的症状学对于初学者最为重要。
第一节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精神障碍病因学是目前精神病学理论研究中的急需课题。
前人对精神障碍的病因做了大量的探索,现代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精神疾病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生物学因素是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则是致病的条件,它们共同作用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
一、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精神障碍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焦点。
资料表明,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家族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要高,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一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甚至某些神经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肯定的关系,它属于一种多基因遗传方式,多种致病基因没有哪一个起决定性作用,都只起微弱的致病作用,遗传者表现的只是一种患病倾向或患病素质。
这种多基因遗传所致的患病倾向(又称遗传度)越高,受环境因素影响就越小,就越易患病,如高于正常者的60%则可认为有遗传倾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一般认为在70%左右。
(二)躯体因素急性、慢性躯体感染和颅内感染,或者一些内脏器官、内分泌、代谢、营养、结缔组织和血液系统等疾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脑功能,或者出现脑器质性病变,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肾性脑病、脑膜炎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
(三)理化因素颅脑外伤引起脑组织损伤,也可导致短暂的或迟发而持久的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如镇静药、催眠药、鸦片类物质的应用,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农药的接触与使用均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精神障碍。
特别是应用鸦片类物质如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导致的精神障碍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我国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需要重视。
(四)其他生物学因素性别、年龄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均有密切关系。
某些精神疾病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明显,如:酒瘾、反社会人格等好发于男性;而抑郁症、癔症等则女性发病率较高。
不同年龄可发生不同的精神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在不同年龄发病率也不同。
某些儿童期发生的精神疾病如多动症成年后可能好转;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好发于青年期,儿童期与老年期首发者少见。
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则多发于中老年期。
二、社会心理学因素(一)精神应激因素精神应激因素通常是指生活中某些事件引起个体精神紧张和感到难以应付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精神应激可以对精神疾病起直接的致病作用,如某些强烈的精神刺激如地震、火灾、战争、亲人突然死亡等,可能引起反应性精神障碍或某些神经症如癔症发作;有时精神应激在疾病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很小,至多是诱发因素,疾病的发生主要以生物学因素为主,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等功能性精神病。
两端之间则为神经症、心身疾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精神应激、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但又与个体的性格与素质密切相关。
(二)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如污染、噪音、生存空间过小)、社会环境(社会动荡、社会大的变革、紧张的人际关系)、移民(尤其是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等,都可能增加精神压力,诱发精神疾病。
不同的文化环境,亚文化群体的风俗、信仰、习惯也都可能影响人的精神活动而诱发疾病或使发生的精神疾病打上文化的烙印。
如某些精神疾病只见于某些特定的民族、文化或地域之中,例如冰神附体见于日本冲绳岛、蒙古的比伦奇、加拿大等地区;恐缩症、拉塔病多见于东南亚国家。
又如来自城市的患者,妄想、幻觉的内容常与电波、电子、卫星等现代生活的内容有关;来自农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妄想与幻觉的内容多简单、贫乏,常与迷信内容有关。
(三)个性因素个性是先天的禀赋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现代研究认为,病前的性格特征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性格特征的个体会患不同的精神疾病。
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大多病前具有分裂样性格,表现为孤僻少友,生活缺少动力,缺少热情或情感冷淡,不仅自己难以体验到快乐,对他人亦缺少关心,过分敏感,怪癖,趋向白日梦,缺少进取心等。
而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如做事犹豫不决,按部就班,求全完美,事后反复检查,穷思竭虑,对已过于克制,过分关注等。
简言之,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即内因与外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中共同发挥决定性作用。
但两者的作用并非平分秋色,在不同的精神疾病中,不同的致病因素所起作用大小不同。
而且,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学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参照ICD-10的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2001年制定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精神疾病分为10大类:(1)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7)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因为对大多数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所以当今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症状学的水平上。
同时由于诊断易受其他因素(如病史采集的方法,对症状认识的水平等)影响,缺少其他内外科疾病诊断特异性很高的生物学指标(如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因此诊断的一致性较内外科疾病相对要低。
第三节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是精神医学的重要基础。
人的正常精神活动按心理学概念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
认知又由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意识、自知力等组成。
一、感知觉障碍感觉(sensation)是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
知觉(perception)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应。
(一)感觉障碍(disorders of sensation)多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和癔症。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多见于神经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estopathia)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
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二)知觉障碍(disturbance of perception)1.错觉(illusion) :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
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2.幻觉(hallucination):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虚幻感知。
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根据其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最常见,患者可听到实际不存在的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声音,如讲话声、物体的声响、鸟鸣等。
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障碍特别是精神分裂症。
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患者可看见一些不存在的景象或事物,如人、动物、鲜花等,内容多样,形象清晰,常有恐怖性质。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等。
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患者闻到一些特别的、多为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如腐败的尸体气味、浓烈刺鼻的药物气味以及体内发生的气味等,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单一出现的幻嗅,需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患者尝到食物内有某种特殊的奇怪味道,常拒食。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
如虫爬感、针刺感、触电感等。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病。
内脏性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
如感到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心脏压缩、脑晃动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
知,但对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歪曲感知,多见于癫痫。
①物体形态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②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视物显近、视物显远等;③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在飞逝,或者感到时间凝固;④非真实感: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不鲜明、不生动、不真实。
患者具有自知力。
二、思维障碍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由感知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conception),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这整个过程称为思维。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
思维往往通过言语或文字来表达。
思维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s of the thinking form)包括思维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常见的症状如下:1.思维奔逸(flight of thought)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思维活动量大,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
多见于躁狂症。
2.思维迟缓(inhibition of thought)即联想抑制。
联想困难,思维进程缓慢,多见于抑郁症。
3.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严重时表现完全缄默。
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