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课题为了忘却的纪念
课型教读课课时 4 累计课时 1
教学目的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2. 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学者林贤治曾经写了一部着作,题目是《守夜人札记》,他怀着崇敬,礼赞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谁能从“守夜人”这个称谓中看出这位战士是谁?请你说说是怎样看出的。2.板书课题:3. 时代背景: 提问: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此文的?是鲁迅为纪念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的五位左翼作家: 柔石、李伟森、胡也频、冯铿、殷夫写的。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这种“围剿”是极其残酷与卑劣. 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文艺团体和书店,查禁进步文艺书刊,颁布恶劣出版法,通辑着名
作家,最后竟使出了最残忍的手段: 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死。对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可耻的反革命行径,鲁迅无比愤怒,当即写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以示抗议。文章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高度评价了烈士对革命文学的贡献。以后又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又写了本文。3.字词注音: 竦s ǒng 裴péi 孺rú化huā偈jì涅 nièpán 赎shú什shí挈qiè雏chú缁 zī 4.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P87注④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沉积。*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P89注②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P77注②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P77注⑤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P77注⑥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
谟》P81注②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P82注①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P87注①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P87注⑿拳拳: 诚挚恳切。P87注⒀5.解题: 提问:“忘却”和“纪念”意思相反,为什么用在同一题目内?联系第一段文字说说标题的含义。思维点拨: 题目的含义: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题目似乎矛盾的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二、学生议论 1.速读全文,看看五部分大意是什么,中心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全文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 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第二部分: 回忆与柔石的交往第三部分: 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第四部分: 写柔石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烈士深切的悼念。第五部分: 结束全文,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文章的主旨:通过回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纪念烈士,抒发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与尊敬,同时揭露反动派的罪恶,表达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2.学生读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①. 第一部分写了写了哪些事情?内部线索是什么?写作者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一次: 记述见面的原因,顺便记下白莽的年龄、面貌、姓氏、籍贯等,寥寥数语写出了初见
情状。2 第二次: “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而记得很少,一笔带过。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从这些记叙中,对白莽的了解是由浅入深,“深”表现在: 其一,“有一个故意的曲译”,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其二,是在往返信件内容的记叙中,托出了白莽的率直: 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第三次: 记白莽出狱来访鲁迅,显示他们的相知益深。白莽来时,穿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在那时候,知识分子即使不西装革履,也必须穿长衫,否则就失去身分,与“短衣帮”为伍了。白莽刚出狱,为了不引起人家的怀疑,所以刚从朋友那里借来棉袍,由此可看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刚见面的失笑,是对白莽得释的欣幸;赶紧付给稿费,是对白莽亲切的关怀。这里转到为“我的两本书痛惜”,这是一段补叙: 补叙购书之难,存放之久,喜爱之深,赠时的郑重其事。写“得”“失”,实际上有贯通三次相见的作用,
既表达两人的革命友情,又揭露当时的反动统治。内部线索是:“彼得菲传”②。“不敢”“不愿”“不屑”有什么不同?“不敢”: 是怕惹祸,怕刊登后受迫害,尽管内心同情革命者,想揭露反动派。“不愿”: 是不想介入这类担风险的事,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不屑”: 是认为不值得,充满轻视的意味,是站在反动派一边,和他们一鼻孔出气的。三个词,显示了三类报刊的不同政治态度: 进步的、中间的、反动的。《文艺新闻》是左联领导的半公开刊物,它就勇于透露一些消息。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只能“隐约其辞”,表现在“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暗示白莽不仅是一个作家,又是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革命者。三.学生练习:1. 学生在整体把握全文思想内容学的基础上,研究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教师个别指导,具体答疑。四.布置作业:1. 反复朗读课文,加深体会。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周次第七周教学时间教者容海力
课题为了忘却的纪念
课型讲读课时 4 累计课时 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把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写法 2.了解本文合悼五烈士的多种写人方法与将零碎材料组成严谨整体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不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