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特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城区
1、中国民间绘画之乡
荔城区的民间绘画艺术,承传了原莆田县丰厚的艺术底蕴,以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而著称。近代,许英三、朱成淦、周秀廷等著名民间画家辈出。自1989年原莆田县被文化部群文司授予“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以后,莆田县文化馆在省、市文化馆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致力于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组织工作,莆田县文化馆还设置了“民间绘画”的创作、研究专门工作机构。近年来,荔城区文化馆先后组织了近二百幅民间绘画作品,参加福建省“画乡”学术研讨会暨绘画作品交流联展。与此同时,计有17幅民间绘画作品荣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获中国二等奖的民间绘画作品有2个,三等奖的有3个;有13幅作品入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作品展览,有4幅作品入选邓林主编的、由外文出版社发行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大型画册,3幅作品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幅作品参加福建省“女性人生,世纪风采”书画影大赛,荣获优秀奖,并被收录《世纪风采》,青年农民画家陈新宇的绘画作品《勇攀高峰》荣获第六届“曙光杯”中国书画摄影艺术大赛青年组特等奖,绘画作品《鱼乐图》荣获第九届中国推新人大赛成人组书画“中国十佳银奖”(未设金奖),4幅作品于2005年8月被邮政部选为公开发行的“中国邮票”图案。2006年元旦,在区文化馆举办“青年农民画家陈新宇民间绘画作品展览”。
区文化馆在西天尾镇南少林画院建立民间绘画基地,举办培训班12期,先后培养了林伟民等一大批乡土绘画艺术人才,创作了大量的民间绘画艺术作品。同时在此基础上,六年连续于春节、元旦期间,在文化馆展览大厅举办“荔城区民间绘画艺术作品展”。西天尾镇是已故莆仙籍著名民间画家许英三的故乡,也是民间绘画作者群落相对集中和作品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基地以南少林画院为主要载体,实施民间绘画人才培训和绘画艺术作品生产规划,与南少林旅游文化互为唱和,把民间绘画艺术从应用理论上形成体系,成为民间美术的一大精神宝库。
2、荔城区莆仙戏
荔城区莆仙戏历史悠久,区内瑞云祖庙是莆仙戏的发源地,目前设有戏剧研究基地,现有保存戏曲牌和剧目五千多个,曲目二千个。其传统科介有唐代的“大面”戏遗迹,而大部分的科介与南戏最早的永嘉杂剧有血缘关系。改革开放后,莆仙戏民间艺术创作繁荣,演出活动活跃,2001年,莆仙戏一团演出的古装剧《江上行》和《母子惊魂》两个剧目参加在太原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计获优秀演出奖、剧本一等奖等在内的31个奖项,风靡晋城。此外,《江上行》2004年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新剧目奖”和演员奖;此外,《刘贺等基》、《离人
泪》、《葫芦湾》、《逃难记》、《梦宿黄河》、《风雪潼关》、《玉笛梅魂》、《藩国纪闻》、《杀贡鹤》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先后参加第十五届至第二十三届的福建省戏剧调演,计荣获各类奖项多达66个;《阿溜过关》、《玉兰花》、《雨亭记》、《妈祖传》、《御街地保》、《公章记》、《贾仁得金》、《白玉锁》先后参加福建省第一届至第七届的民间剧团调演,计荣获包括23个一等奖在内的60个重奖。《阿溜过关》和《公章记》还获得第七届和第十一届中国“群星奖”的铜奖和优秀奖。同时,先后有硕嘉、芳草、南门大厦等5个民间剧团被评为“十佳剧团”。
编辑本段民间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明末清初,福建总受倭寇侵犯,当时正好是大年三十。当地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于是,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各镇。各各村不一。有些是大年初四,有些是大年初五,再补过一次年,因此,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
荔城区
红联上方截白:倭寇入侵后,有些老百姓的家人没有逃过一劫,人们想到。家里死人不能贴红联。可是大年初头贴白联不吉利。后来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红联上面留一截白。这在中国的对联上也找不出几家。
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不吉利。一直沿至今。
莆仙话的起源:莆仙话的起源可追随到唐朝。史书有记载过唐代就有人唱莆仙戏。可以观范进中举,初中教材中的话:“走在半路上”。在当今普通话中:这话是句病句。可当时的确是这样。“吃酒。”如今只能说是喝酒。但莆仙话的语言在古书中都是一样。制瓷业在两宋和元代曾是鼎盛一方,多处古窑址的丰富堆积和几千平方米的古瓷片散布,以品类多、质量高为人称道,典型产品有仿龙泉和“珠光青瓷”的日用瓷器和陈设用品瓷器。这些产品在宋元时已销往东南亚、埃及、伊朗、日本等地。现存比较著名的古窑址有涵江区庄边镇的庄边瓷窑址,荔城区西天尾镇的碗洋瓷窑址,荔城区灵川镇的青蛙山瓷窑址,东海镇的许山瓷窑址,仙游县度尾镇的碗边瓷窑址、云居山瓷窑址、圣山瓷窑址,仙游大济镇的溪车瓷窑址等。
总述
城厢区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名人有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书占五部”。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至今,历史名人古墓葬保存不少,有唐代林披、“九牧林”、黄滔、郑良士墓,宋蔡襄、蔡京、郑樵、刘克庄墓,明黄仲昭、马思聪、林兆恩、郑纪、林兰友墓,清代郭尚先,江春霖墓等。
城厢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唐代就有歌舞、音乐等艺术创作。宋、明、清时期,文学、史学、戏曲、杂技、书画、美术等文化艺术进入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网络逐渐形成,文化设施日益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境内拥有比较齐全的报刊亭、广播、电视、影剧院、书画院、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书店、歌舞厅、录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
古建筑
是莆田城厢区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莆田市文物的精华。城厢区至今保存的数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宋代建筑以古谯楼,三清殿、妈祖庙以及其中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的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黄中庸像
[2]
《全宋诗》精选(第七三四二页)作者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为《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由巩溪徙军城始祖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梅园路雷山巷110-111号其黄太常寺卿第故居尚存)。北宋景祐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