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情况说明范文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情况说明范文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情况说明范文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上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通常由于生活困难、家庭破裂、精神疾病等原因导致无法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不得不四处流浪乞讨。

这些人通常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支持。

他们可能会在街头、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场所乞讨,给人们留下一种不安和不安全的感觉。

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他们的存在凸显了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完善,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无法获得医疗、教育等基本服务,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其次,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他们进行非法活动,甚至有些乞讨者自身也可能存在违法犯罪行为,这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

另外,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他们可能面临着孤独、挫折、自卑等心理困境,需要专业人士的关注和帮助。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

同时,需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怀,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社会联系。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流浪乞讨人员的帮助工作中,提供工作机会、技能培训等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总之,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心理健康关怀以及提供工作机会和技能培训等措施,可以帮助流浪乞讨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于城市乞讨者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乞讨者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乞讨者问题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当今社会存在着诸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在城市的乞讨现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无论在何地我们随时都可以见到乞讨者的身影,乞讨者的存在不仅影响社会秩序,而且会影响城市美观。

为了了解城市乞讨者的相关情况以及人们对他们的态度,我们组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采访本校大学生与访谈相关乞讨者,获悉乞讨者自身的难处所在,以及大学生对乞讨者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分析乞讨者的相关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与意见,希望得到相关部门与社会上的人的关注。

二、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2月三、调查地点四、调查人员五、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与乞讨者六、调查方式:自填式与访谈式七、调查过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与结构式访问的方式,对湖北文理学院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其中自填式问卷总共打印150份,回收141份,调查问卷问卷131份。

其中大一32份(男生10份,女生22份),大二52份(男生24份,女生28份),大三47份(男生25份,女生22份)。

访谈问卷10份,只要是到市区寻找相关乞讨者进行访问,并给予他们相关帮助。

八、调查分析:以下是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的反映情况:1、2、你在街上遇到过乞丐乞讨吗?()A.经常(60%)B.偶尔(37%)C.从来没有(3%)3、你通常在什么地方遇到乞丐?( )[多项选择]A景点(13% ) B.商场(44%) C.天桥(19%) D.车站(24%) 4、遇到乞丐时你会施舍他们吗?()5、你一般会以什么方式来帮助乞丐?()6、当你帮助乞讨者时,抱着什么样的心态?( )[多项选择]A.为尽快打发他们(26%)B.同情可怜(66%)C.不耐烦(25%)D.为了博得他们的感激(12%)E.为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23%)F.其他(32%)7、你见到的乞丐大多是什么境遇?( )8、你觉得“乞丐”是一种职业或是......?( )A.是一种职业(23%)B.是一种生存方式(52%)C.其他(25%)9、你是否认为大街上的乞讨者的乞讨行为是一种欺骗?( )10、你觉得乞讨者上街乞讨的原因是什么?( )[多项选择]A.不劳而获(31% )B.生活所逼(54%)C.丧失劳动力(41%)D.受不法分子胁迫(34%)11、你觉得乞丐对城市造成什么影响?( )[多项选择]A.影响市容市貌(35%)B.影响社会治安(38% )C.影响公共卫生(27%)D.其他(19%)12、你觉得政府是否应该帮助乞丐?( )13、你觉得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管理乞丐?( )[多项选择]A.妥善安排就业(42%)B.遣送回家(24%)C.进行收养管理(40%)D.设立禁讨区(18%)E其他(25%)14、你对管制乞讨者持什么态度?( )[多项选择]15、对乞丐进行强制执行管制,你的意见是?( )[多项选择]A.非人性化的举措(52%)B.城市管理需要(23%)C.无所谓(15%)D.其他(10%)从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达到60%的学生在街上会遇到乞丐乞讨,可见乞讨者的境况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方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方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方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流浪女性越来越多,成为城市中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流浪女性的生存状态往往比较严峻,她们面临的食物、衣服、住所等基本问题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帮助。

因此,对于流浪女性的救助与关爱,逐渐成为社会工作领域重要的研究话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拟通过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方式研究,了解个案介入流浪女性救助的具体方式、效果,并通过对比不同介入方式的优点与缺点,提出更有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以提高社会工作救助流浪女性的效果。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研究目的:(1)了解目前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中的主要方法和理念,分析其优缺点。

(2)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

(3)对比不同介入方式的优点与缺点,提出更有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法,以提高社会工作救助流浪女性的效果。

2、研究内容:(1)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的理论探讨。

(2)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的主要方法和介入策略。

(3)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的实例分析和方案制定。

(4)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效果的评估和提高措施。

三、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对国内外有关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收集、阅读、整理与分析,为全面准确掌握个案介入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2、案例分析法:选取一定代表性的流浪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她们当前的生活状态、需要和困难,并采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方法进行实践,实现救助目的。

3、问卷调查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流浪女性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介入中存在的瓶颈和困难,为制定更好的工作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四、预期研究结果:1、对于流浪女性救助工作的理论探讨,深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女性救助的原则、策略,为提高流浪女性救助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思路。

流浪乞讨描述性报告《最新》参考模板

流浪乞讨描述性报告《最新》参考模板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2012级社工《2》班][组名:七彩葫芦娃]组长:李超成员:周宇霞、包文娟、荣钰塔娜、张博、刘锋目录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 (3)(一)城市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 (3)(二)方法 (4)1. 调查对象: (4)2. 样本设计 (4)调查总体 (4)抽样框: (4)样本: (4)抽样方案 (4)3. 资料收集方法 (5)4. 资料整理与分析 (5)5.小组分工情况 (6)(三)统计分析 (6)(四)流浪者个人经历 (8)(五)讨论 (14)(六)小结 (15)(七)参考文献 (16)(八)调查感受 (16)李超: (16)张博: (17)刘锋: (18)荣钰: (20)塔娜: (21)包文娟: (23)周宇霞: (23)(九)建议 (24)(十)附录 (27)附件1:流浪乞讨人员调查问卷 (27)附录2:流浪乞讨人员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9)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一)城市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居无定所,靠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来生存。

流浪乞讨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大改善城市环境力度,现在已被正式提上日程。

然而近两年,在城市周边随处可见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据了解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多半属于职业乞讨人员,多聚集在闹市区。

多半是由一位大人带着一、两个未成年人沿街乞讨,大人乞讨未果,一般会另寻目标;未成年人一般会使用“抱腿、拉衣服”而路人也不好意思拒绝,都会丢下几角钱以此摆脱纠缠,而这无形中助长了乞讨人员的“气焰”。

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乞讨的原因主要是本人好逸恶劳或本人患精神病被家庭遗弃,随着城市乞讨人员的增加乞讨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这些职业乞讨人员一般是通过骗取社会慈善人士的爱心,达到使自己富裕的目的。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精选2篇(一)标题: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引言:乞丐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群特殊人群,他们靠向过路人或社会公众乞讨生活。

本报告旨在对乞丐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包括乞讨原因、生活状况、影响因素、社会反应等相关内容。

一、乞丐的乞讨原因:1. 贫困和失业:部分乞丐是因为贫困和失业而无法维持生计,迫不得已选择乞讨。

2. 残疾和疾病:一些乞丐因身体残疾或患有严重疾病而无法工作,只能依赖乞讨维持生活。

3. 治安环境:一些乞丐是逃避家庭或社会的不良环境,选择到城市乞讨。

二、乞丐的生活状况:1. 居住环境:绝大多数乞丐没有稳定的居住地,通常在公园、桥下、地下通道等处露宿。

2. 饮食和卫生条件:乞丐的饮食和卫生条件较差,很多乞丐都依赖于社会救助机构或善心人士提供的食物和洗漱用品。

3. 社会支持:一些乞丐通过救助机构和慈善团体得到一定的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三、影响因素:1. 社会贫富差距:社会贫富差距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一些人陷入贫困境地,成为潜在的乞讨者。

2. 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收入来源,成为乞讨的一部分。

3. 就业机会不足:一些个体乞丐由于学历和技能匮乏,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四、社会反应与帮助:1. 同情与帮助:一些公众对乞丐持有同情态度,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提供食物、衣物等必需品。

2. 社会批评:部分人认为乞丐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呼吁社会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援助,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结论:乞丐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乞讨原因主要有贫困和失业、残疾和疾病、治安环境等。

他们生活状况较差,饮食、卫生条件有待改善。

社会贫富差距、城市化发展、就业机会不足等因素是影响乞丐现象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乞丐的态度既有同情和帮助,也有批评和呼吁。

为帮助乞丐摆脱贫困,社会应加大对乞丐的关爱与援助,同时将问题的根源纳入社会改革议程中。

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作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

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生活非常艰苦,她们经常受到各种歧视和压迫,生存状况非常脆弱,因此需要得到一定的救助和帮助。

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作为济南市的主要救助机构,对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情况进行研究,对于科学有效地进行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对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状况,通过对救助情况的深入研究,探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如何更好地加强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工作,提高救助质量和效果。

这不仅对于提升济南市的社会福利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对全国救助工作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对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同时,本研究将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得出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济南市救助管理站提供指导和参考。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能够对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发展,提高城市福利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

同时,本研究将对全国的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工作产生借鉴作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全国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工作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流浪乞讨人员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关于韶关市目前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一万亿美元,人均GDP 也已达到一千美元。

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的阶段,在社会学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何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就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根据自2003年8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对于偶遇被抢、失窃、务工不着,无亲友投靠而食宿等发生临时困难的,在弄清情况后,履行必要手续的前提下,给予救助。

救助内容包括给流浪乞讨者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物;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站内突发疾病的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为无力支付交通费的受助人员提供乘车(船)凭证;对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责令其履行抚养、赡养义务;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安置。

根据韶关市救助管理站的统计结果,救助站平均每天接纳受助人员3—5人。

接纳方式分别为救助站主动到市区搜寻,“110”协助接纳和受助者主动来到救助站。

目前常年分布在韶关市区的流浪者约100—300名,其中外省的约占25%,本省其他市或地区的约占50%,本市的约占25%,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员组成:1、智障、残障人员;2、有劳动能力但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3、以乞讨为工作的正常成年人;4未成年人(身体无残疾);、5、老年人;6、有组织的团伙乞讨人员。

有劳动能力但无基本生活保障人员:指在外地因遭遇突发事件,如被抢,失窃,被骗,生活无法保障而又无处投靠的人员。

此类人员可以由当地的收容救助站负责救助,并帮助其返乡或联系工作。

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某市流浪乞讨工作人员,现就我所在街道的流浪乞讨工作情况向您汇报如下:1. 工作地点和范围我所在的街道位于市中心区域,是一个繁华商业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购物者。

同时,街道上也有一些居民小区和商务办公区域。

这些区域涵盖了我所行走的主要工作范围。

2. 工作时间和方式我一般在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之间出现在工作地点。

在这段时间内,我会选择在人流较多的地段进行乞讨,如商业街的入口处、购物中心周围及人员聚集的街道等。

我会利用慢跑光左手臂和裹腹肌右手部向路人伸出手,表达我的需要。

我也会准备一些小卡片或者写有请求帮助的字条,以便无法直接和路人交流的时候使用。

3. 收入情况在过去一个月的工作中,我平均每天乞讨收入达到60美元,最高单日最高收入在120美元左右。

这还是在我采取一些改进策略后的结果,如增加乞讨时间、选择更多人流密集区域等。

然而,收入仍然不稳定,受到天气、季节和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4. 乞讨策略为了增加乞讨收入,我采取了一些策略来提高效率。

首先,我会选择在人流密集的地段进行乞讨,以提高接触机会。

其次,我会尽量保持乞讨的礼貌和态度,让路人愿意给予帮助。

同时,我会选择一些有钱人多的地段进行乞讨,比如商务办公区域,以获得更多的慷慨捐助。

5. 生活状况由于乞讨收入的不稳定性,我的生活水平较低。

我目前住在一个廉价的出租房间里,基本能够支付房租和生活必需品的开销。

但因为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我无法保障未来的生活,也无法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及时的帮助。

6. 健康状况由于长时间在户外乞讨,我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

我的饮食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导致我经常感到疲惫和虚弱。

由于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障,我也无法及时得到医疗帮助。

7. 心理状况长时间的乞讨生活让我感到很沮丧和无助。

在乞讨过程中,我经常遭受他人的嘲笑和歧视,这让我感到羞愧和自卑。

我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够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流浪乞讨人员分析开题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分析开题报告

专业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2010级劳保1班学生姓名:张三指导教师:论文题目: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研究报告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石家庄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是最为特殊的弱势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极易出现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等不良现象,贫穷和犯罪在群体中的蔓延又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他们这一群体。

在我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下属的社会福利司建立起各地方救助管理站,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办法》为依据,管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主要救助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但是由于救助管理目标上的模糊、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和相关政策法律的缺失,导致该群体生存发展历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我们可以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关于完善石家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对策建议。

流浪乞讨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影响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乞丐的团体化、职业化、经营乞丐的现象、乞丐群体复杂化、犯罪化、乞丐群体的年龄结构向低龄化发展、乞讨方式手段呈现智能化、多样化。

这些都给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削弱社会大众的同情心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通过调查研究,对流浪乞讨现象有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其辨析能力。

二、研究意义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首先,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既影响了市容,又带来了违法犯罪问题,同时也削弱了社会大众的同情心,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政府也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管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南宁市流浪乞讨调查报告

南宁市流浪乞讨调查报告
•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人 认为帮助流浪 乞讨这种现象 的责任在于政 府和有关救助 组织,而只有 27%的人认为 他们很可怜、 值得同情。
你是如何看待乞讨人员的?
27%
A.很可怜,值得同情 B.都是装出来的,不必理会 他们 C.应该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 织来救助他们
62%
11%
半数以上的人 会理性地看待 乞讨现象,根 据与乞讨人员 接触时的情况 而确定。原因: 事实上很大一 部分乞讨人员 不是真的家庭 贫困或无法赚 钱才乞讨,而 是当成一种谋 生手段。
者或是无人抚养的
孤儿。
5.卖艺流浪乞讨者:
1)身体健全,以唱歌、 耍杂技、书画为资 本向行人讨要钱物 的; 2)肢体有缺陷,半卖 艺半乞求同情的。
6.好吃懒做的流浪乞讨者:
• 以抱小孩 (婴儿)、携带 家中孩子或老 人来博取同情的 流浪乞讨者 。
7.贫困流浪乞讨乞讨者: 家乡家庭生活贫困(如偏 远山区的人民、年老无力赚钱 且无人抚养),生存状况 恶劣,认为乞讨比回家 乡过穷日 子好。 占少数。
•3
对城市交通秩序造成影响
我们在街上偶尔看到流浪人员趁红灯的时候 去进行乞讨,还有一些干脆占领某个路口进行乞 讨,这些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
• 4 影响社会治安环境及稳定,使犯罪 问题加剧
流浪乞讨人员趋于复杂化,有关管理部门的 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流浪乞讨 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经费与时间。
如果你遇到乞丐,你是如何对待?
14% 10% 3% A.会给钱 B.看情况 C .不给钱 D给食物 73%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有77%的人选择不理会, 仅有7.8%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因为在平时乞 丐身份进行行骗的已很常见,且报纸新闻上也报道 过,很多人都怕受骗上当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人们 对乞丐的情感变得冷漠了,好心施舍最后发现是骗 子,就会造成人们“同情疲软”。

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简报

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简报

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简报
报告题目: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简报
报告人:
报告时间:
报告内容:
一、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问题:
流浪乞讨人员是指一些无固定住所、无固定职业,以乞讨为生的贫困人群,这些人中有的是失业的农民工、失踪的儿童、老人和残疾人。

他们的生活备受挑战,没有安全的衣食住行,不能享受正常的社会保障。

二、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措施:
为了解决流浪乞讨者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措施加以关爱。

1、政府措施:
(1)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扶贫、救助、就业等制度,提供就业、教育、医疗等援助,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保障。

(2)政府还应加强管理,制定规范化的办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消除流浪乞讨的现象,减少乞讨活动带来的危害。

2、社会慈善关爱措施:
(1)社会应该建立慈善捐赠机构,给予流浪乞讨人员经济上的支持;
(2)社会组织也可以发起活动,如:布施礼物、搭建收容所等,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摆脱贫困困境,实现就业致富。

三、总结
流浪乞讨人员处境艰难,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措施加以关爱,使他们得到应有的社会待遇,实现自我实现。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生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需要社会关注和政府的帮助。

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例如,缺乏规范的法律制度,缺少有效的救助措施等等。

因此,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意义,本论文将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1.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与其面临的问题本节将研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其数量、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其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

2.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本节将研究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其起源、发展过程、重要政策及法律规定等。

3.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分析本节将研究当前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包括政策法规、救助措施、救助资金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4.建立完善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研究本节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包括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以及救助项目和救助资金等方面的具体对策。

本论文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相关政府文件、市场调查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

三、论文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借鉴价值的参考。

四、论文预期目标和实际应用本研究的预期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本研究的实际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涉及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政策制定和救助项目的实施提供依据,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实际意义。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研究的开题报告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研究的开题报告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研究
研究背景:
残疾人、儿童乞讨在社会上屡见不鲜,公众日益对此关注。

然而,乞讨行为既损害到乞讨者自身的权益和尊严,也损害到社会的公共秩序和良好风尚,将其作为一种
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是必要的。

然而,乞讨行为往往是由组织者组织,为了更好地打击
乞讨罪,有必要针对其背后的组织者进行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行为特征,分析其犯罪动机和手段,探讨打击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策略和对策。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

通过对相关法律文件、案例和报道的梳理和分析,进而解析其犯罪特点和模式。

同时,对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的组织
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犯罪动机和手段,以及各地警方打击乞讨犯罪的策略和对策。

研究内容:
1.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法律义务和规定
2.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行为特征和模式
3.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犯罪动机和手段
4.各地打击乞讨犯罪的策略和对策
5.提出针对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防范和打击建议
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犯罪特点和模式,探究其犯罪动机和手段,为打击乞讨犯罪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研究结果也可
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乞丐问题是当前社会带有持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更加明显。

乞讨现象的出现,既是贫困的表现,也是社会问题的外化。

了解乞丐的生存状态和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二、研究目的1.了解乞丐的人口特征和生活状况。

2.探究导致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

3.分析社会对乞丐的态度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针对乞讨街道上的乞丐,包括人口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背景、乞讨原因等内容。

实地观察以社区为单位,考察乞讨人群的生活环境、住房状况以及周边社区对乞丐的反应等。

四、研究结果1.乞丐人口特征:本研究调查参与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至59岁之间,占比超过50%。

性别分布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约占80%。

大部分乞丐处于未婚状态,教育背景普遍较低。

2.生活状况:绝大多数乞丐靠行乞维持生计,收入极低且不稳定。

许多乞丐无固定住所,居无定所成为其日常生活的常态。

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加之日常饮食的不规律,乞丐普遍面临健康问题。

3.乞讨原因:乞讨主要因贫穷、失业、残疾等原因。

研究发现,失去工作和家庭破裂是导致乞讨现象增加的重要原因。

经济困难导致的贫困是乞丐问题的根本原因。

4.社会态度与对策:社会对乞丐的态度多种多样,有些人对乞丐持同情和帮助态度,但更多人抱有冷漠和嫌恶心态。

一些社区试图通过提供避寒避雨的场所及基本救助服务,给予乞丐一定的帮助。

然而,更好的解决乞丐问题的对策应包括对贫困人群的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提供。

五、研究结论六、研究建议1.加强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救助服务,提供临时住所、食物和医疗救助等基本服务。

4.加大对乞讨行为的执法力度,保护乞丐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5.加强乞丐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努力改变生活的重要性。

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报告共29页

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报告共29页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2019级社工《2》班][组名:七彩葫芦娃]组长:李超成员:周宇霞、包文娟、荣钰塔娜、张博、刘锋目录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 (2)(一)城市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 (2)(二)方法 (3)1.调查对象: (3)2.样本设计 (4)调查总体 (4)抽样框: (4)样本: (4)抽样方案 (4)3.资料收集方法 (4)4.资料整理与分析 (5)5.小组分工情况 (5)(三)统计分析 (6)(四)流浪者个人经历 (7)(五)讨论 (9)(六)小结 (10)(七)参考文献 (11)(八)调查感受 (11)李超: (11)张博: (12)刘锋: (13)荣钰: (15)塔娜: (16)包文娟: (18)周宇霞: (18)(九)建议 (19)(十)附录 (21)附件1:流浪乞讨人员调查问卷 (21)附录2:流浪乞讨人员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2)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调查的描述性报告(一)城市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居无定所,靠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来生存。

流浪乞讨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大改善城市环境力度,现在已被正式提上日程。

然而近两年,在城市周边随处可见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据了解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多半属于职业乞讨人员,多聚集在闹市区。

多半是由一位大人带着一、两个未成年人沿街乞讨,大人乞讨未果,一般会另寻目标;未成年人一般会使用“抱腿、拉衣服”而路人也不好意思拒绝,都会丢下几角钱以此摆脱纠缠,而这无形中助长了乞讨人员的“气焰”。

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乞讨的原因主要是本人好逸恶劳或本人患精神病被家庭遗弃,随着城市乞讨人员的增加乞讨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这些职业乞讨人员一般是通过骗取社会慈善人士的爱心,达到使自己富裕的目的。

乞讨方式和乞讨行为纷繁复杂且有违法犯罪的倾向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

乞讨人员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乞讨人员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乞讨人员工作情况汇报范文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对乞讨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乞讨人员基本情况我市的乞讨人员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商业街、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离乡背井来到城市乞讨谋生。

他们多为老弱病残者、儿童、残疾人和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生活困难,无法得到有效帮助。

二、乞讨人员乞讨情况调查经过调查发现,乞讨人员乞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生活困难:乞讨人员来自贫困地区,生活困难,无法在城市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只能靠乞讨来维持基本生活。

2. 家庭情况:很多乞讨人员是单身父母、残疾人或老人,由于家庭困难而无法独立生活,只得外出乞讨。

3. 缺乏社会保障:一些乞讨人员来自农村,由于缺乏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更难以在城市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4. 教育落后:一些乞讨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只得外出乞讨来维持生活。

三、乞讨人员现状及存在问题1. 生活贫困:绝大多数乞讨人员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生活保障,无法解决温饱问题。

2. 就业困难:乞讨人员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面临着就业困难。

3. 社会融合困难:乞讨人员长期生活在社会边缘,缺乏社会融入感,面临着与社会融合困难。

4. 人身安全:一些乞讨人员在乞讨中面临安全问题,尤其是儿童乞讨者容易受到侵害。

四、对乞讨人员的帮助措施1. 落实扶贫政策:加大对乞讨人员所在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就业。

2. 搭建就业平台:为乞讨人员搭建就业平台,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增强就业能力。

3. 加强社会救助:对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帮助乞讨人员,共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五、总结乞讨人员的存在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关注乞讨人员的生存现状和困境,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自立自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及其模式探讨的开题报告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及其模式探讨的开题报告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及其模式探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流浪儿童问题十分突出。

流浪儿童多数来自农村,因家庭贫困、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原因无法生活在家庭中,又因年龄小、知识少、自我保护能力差等原因,往往被迫流落街头,受尽了种种不良影响和危害。

为了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不断探索救助模式。

但是,由于流浪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救助模式的成功程度和适用性也各不相同。

因此,本文将探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和问题,并依据实践中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二、选题意义1. 社会问题的关注。

流浪儿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反映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2. 研究重点的明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于社会实践的研究与救助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要把重点放在实践中的问题上,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 学术价值的提高。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提供一套完整可行的救助模式,对于推动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和问题。

对目前我国流浪儿童面临的问题,如心理问题、生活问题、教育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矛盾与困难。

2. 国内外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比较。

研究国内外各种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特点和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3.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在分析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本文将根据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现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四、预期目标和应用价值1. 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更深入了解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和问题,掌握各种救助模式的特点和不足,为制定更好的救助政策提供参考。

2. 通过研究,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为打赢流浪儿童问题的攻坚战提供方案支持。

国家救济的限度——城市流浪人员权利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家救济的限度——城市流浪人员权利研究的开题报告

国家救济的限度——城市流浪人员权利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流浪人员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流浪人员指那些没有合法固定住所、没有稳定生计来源,依靠各种临时性和非法性手段过日子的人。

他们数量庞大,生活条件恶劣,遭受歧视和羞辱,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我国政府为此也开展了多种救助政策和行动,不断完善城市流浪人员救助体系。

然而,限度问题始终是困扰救助政策实施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流浪人员救助的限度,即救助政策施行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城市流浪人员的享受权利,从而提出解决城市流浪人员救助问题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一)城市流浪人员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搜集分析相关数据和文献,描述城市流浪人员的现状和问题,包括其数量、分布、生活条件、权利享受状况等。

(二)城市流浪人员救助政策的现状和问题。

探讨目前城市流浪人员救助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如救助政策的内容、范围、执行方式等,对政策执行中的难点和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研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局限性和改进机制。

(三)城市流浪人员的权利保障问题。

基于现行法律法规,系统研究城市流浪人员的权利保障问题,特别是政府应负责的权利保障。

这包括城市流浪人员的基本权利、救助权利、社会保险权利、就业权利等所有人应享受的权利以及其他特殊的权利和需要特别保障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分析现实中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四)建立城市流浪人员的权利保障体系。

通过研究相关法律、政策,探讨建立城市流浪人员权利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建议建立管辖明确、权责分明、高效运行、易于操作的权利保障机制,让城市流浪人员得到充分保障。

(五)对救助政策的完善对救助政策提出具体建议,从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等方面入手,提高救助政策实施的实效性,切实保障城市流浪人员的基本权利。

四、主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等综合方法开展研究。

五、预期研究成果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流浪人员救助政策的限度问题,提出完善政策和建立权利保障体系的方法,为城市流浪人员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管理和救助政策的实效性,使政策更加符合城市流浪人员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刘中兰,郝江军,丁继国.发达国家城市流浪乞讨救助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66-69.
[13]范围.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D].长春理工大学,2012.
[14]杨雅华.《和谐发展环境下的流浪乞讨问题》[J].东南学术.2008(2).
[15]《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华网2003年6月22日授权播发《办法》全文).
四、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的解决对策
1.立法先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流浪乞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出具体规定,规范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
2.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和鼓励专业人才加入,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3.实施分层救助,针对特定群体采取相应救助措施,关注救助人员身心健康发展。
4.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提高公众在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中的参与度。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皇颁布的《济贫法》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开端,开创了以国家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先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建立起体系健全、法规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但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较高的救助福利水平,并没有完全解决“穷人”的出现和流浪乞讨问题,反而使得一些人严重依赖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造成国家财政负担。二十世纪后期开始,西方国家和学者开始反思和广泛讨论社会救助的问题。
青岛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流量大,流浪乞讨人员也大量存在于火车站、商街、广场、旅游景点等地,身体残疾的卖艺者居多,部分以家庭、小团体的形式向过往行人乞讨,也包括精神失常和未成年人,其中不乏职业乞讨人员和违法乞讨人员。乞讨人员身份难辨,救助主体缺少协作,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度低,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对城市文明和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也不利于青岛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研究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对促进城市发展和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有重要意义。
1.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2.青岛市救助管理站现状
三、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流浪乞讨人员身份难以辨别
2.流浪乞讨人员“请不来”,救助人员“送不走”
3.专业人才与设施缺乏,不能满足流浪乞讨人员多样化需求
4.存在“二次救助”现象
5.缺少与社会组织、社区、高校和民众的互动
6.部门之间的协作较少
北京市地铁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9):276-278.
[6]陈微.当代中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路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06:105-111.
[7]张新生.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31-133.
[8]彭惠青,何平.当前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及治理对策[J].襄樊学院学报,2011,12:35-39.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查阅的主要文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003年,孙志刚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直接催生了新的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而且使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1)流浪乞讨制度方面的研究
从立法的角度,高中华认为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救助管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救助管理办法》是一部契合法治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行政法规,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度建设。
一、选题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学术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
(一)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二)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流浪乞讨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之中,是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发展程度。2003年以前,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采取强制收容遣送的救助制度,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基本原则,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生活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其人格尊严。
三、研究内容
1.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
(一)学术构想与思路:
首先,明确流浪乞讨人员和社会救助的概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研究方向和范围。
其次,整理相关法律文件、新闻报道、专业文献,了解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大背景,深入分析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青岛市救助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无家可归者”救助制度进行概括了解。
新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取代收容遣送制度,更加人性化,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现行的救助制度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流浪乞讨局面,制度缺失、体制与理念落后、职能不明确、救助主体单一等问题凸显。因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1942年,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发表著名《贝弗里奇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种责任,政府应当承担起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的义务;社会救助是缴费型社会保险的补充,接受救助的人必须经过经济状况的调查,并且提供相关证明,只在有意愿尽快恢复劳动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1998年3月,英国发布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绿皮书《英国的新蓝图:一种新的福利契约》,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保障方面,政府不仅仅是为流浪人员提供临时的物质救助,而重点放在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学习技能,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资源,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消除对社会的过度依赖。
张笑丽从部门联动和源头救助的视角研究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指出救助工作存在相关部门的联动协同机制不健全、源头救助工作不到位、救助内容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与人员缺乏等问题,提出通过建立救助管理综合办公室实现部门有效联动,提高源头救助工作力度并加快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等。
2.国外研究综述
2003年,美国国家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向有关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求援:加大资金投入与加强部门协作,成立“无家可归问题跨部门协调委员会”,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实施健康保障和服务,针对感染艾滋病毒、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吸毒的无家可归者提出健康关怀计划和过度救助计划。
三、总结
西方发达国家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理念在不断发展,从最开始的、单一的、普遍的经济性救济,逐步演变为包括预防、分类救助、满足其发展、身心健康治疗等等在内的综合性、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2)流浪乞讨人员成因及分类研究
卢国显、王太元和李春勇对全国五个城市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城乡差别和利益驱动的经济原因、制度缺失的社会原因、乞讨文化、施舍者的行为与态度等都是导致流浪乞讨人员产生的原因。
谢星蓉通过对北京市地铁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指出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社会原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环境原因,以及特殊的社会文化原因导致了流浪乞讨现象的产生。
最后,根据对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的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与本国国情、各城市现实相结合,探索适应城市发展和有效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救助模式。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概述
1.流浪乞讨人员概念及分类
2.社会救助概念
二、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
[2]唐杏湘,李志刚,匡映彤.从孙志刚案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J].律师世界,2003,(7):4-7
[3]康积萍.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沿革[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1)
[4]卢国显,王太元,李春勇.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社会距离与管理创新思路_基于全国五个城市的调查[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
(三)课题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的研究,发现当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为政府更好地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建议,以逐步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和居民在社会救助和慈善中的参与度,最终促进城市形象改善和城市文明进步。
(四)学术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
1.学术价值:对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具体内容、青岛市救助站社会救助情况,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为政府制定救助政策、完善救助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并对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体系的丰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实际应用价值:分析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对于维护青岛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权益,有效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解决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有利于改善社会治安、维护城市形象,为城市发展创造更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2.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学界观点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理论分析青岛市现实问题,但不局限于理论。
3.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建议,力求为改善青岛市流浪乞讨现象提供帮助。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大量搜集专业文献、新闻纪实、官方数据资料,了解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观点,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唐杏湘、李志刚和匡映彤认为,《救助管理办法》无论是在立法目的、实施对象还是在救助措施上均体现了个人权利的维护,是对收容遣送采取的制度性补救措施,能够切实为社会上最弱势与最无助的群体提供帮助。
康积萍从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的角度出发,认为在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政策沿革中,社会融合还处于低水平阶段,要继续推进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融合,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国内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对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以及公众等社会力量的救助分析存在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