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辩证关系
卫气营血辩证要点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要点。
继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后,吴鞠通又倡导三焦辨证。
这两种辨证体系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侧重,卫气营血辨证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阶段,而三焦辨证则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部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往往穿插使用,从而使温病的辨证更为精细、准确。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概括地说,上焦温病是指肺与心包及心的病变。
肺的病变包括卫分证与气分证,称为太阴卫分证与太阴气分证;心包的病变称为厥阴温病,心的病变称为少阴温病,二者统属营分证,其中少阴温病也可以出现血分证。
中焦温病是指脾、胃、大肠的病变。
脾的病变称为太阴温病,属气分证;胃与大肠的病变统称为阳明温病,都属气分证,二者有无形热盛与有形热结之别。
如果阳明气分热盛窜人营分、血分,也可以出现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证。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是标示温病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人深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横向地步步深入。
三焦辨证主要是标示病变的部位,它虽然也能标示温病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但是比较笼统,不能标示在表还是在里,不如卫气营血辨证具体而又层次分明。
所以在临床中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才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基础知识系列文章暂时结束,下一篇写一篇医案,具体分析温病如何去辩证论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作为外感病的三大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六经理论、三焦理论、卫气营血理论过度到临床诊疗操作的成功实践,三者是根据临床的需要,选择了阐释疾病规律的不同切入点,但均是以人体复杂的经络脏腑气化系统为生理病理基础,这也说明了理论明晰法自圆活的道理。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是经络脏腑,而脏腑是由经络络属交织成相互连通的系统,且每条经络多上下循环呈纵向走型,而六经病由太阳到阳明最后到厥阴的次第传变在经络上则体现出横向走势;三焦辨证的基础是三焦理论,三焦理论在《内》、《难》及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多以三焦功能和三焦部位为阐述焦点,在《瘟疫论》中开始尝试将其用于温病分型,到《温病条辨》才成为系统成熟的三焦辨证方法。
其特点是以膈上心肺为上焦,膈下至脐脾胃为中焦,脐下肝肾为下焦。
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具有明显的竖向渐进特点;卫气营血辨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生理基础为依据,将卫气营血理论用于辨证见于《瘟疫论》,成型于叶天士《温热论》。
由卫分到气分、营分,最后血分体现了疾病纵向渐进深入的特点。
六经辨证出于《伤寒》,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出于“温病”,寒温邪气性质不同,则病邪之气中伤人体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首发位置和传变规律也不同。
三种辨证方法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恰恰构成了一纵一横一竖的三维立体辨证模式。
(如图)X三种辨证的融合犹如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坐标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统一性的三维诊疗立体框架。
虽然三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但其理论基础即经络脏腑气化系统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就不可否认三种辨证方法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但有助于六经辨证内容的深化,且有助于六经理论系统的挖掘。
由于六经辨证本身具有恒动性、时向性和传变性的线性规律,其对疾病具有宏观的整体把控能力,而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具有靶向性的聚焦特点,对疾病辨证具有精确制导的作用,因此三种辨证整体上具有以六经辨证为纲,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为目,由一纲统二目的特点。
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论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周语平;韩维斌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08(28)11
【摘要】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
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
所以对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吴鞠通
【作者】周语平;韩维斌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应用现状调查 [J], 杜桂琴
2.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研究进展 [J], 杜桂琴;肖照岑
3.湿热之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在皮肤病的应用 [J], 马天明;李南;向晓晴
4.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J], 程绍民;喻
松仁;熊英琼
5.三焦辨证对卫气营血辨证的补充性 [J], 王亚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温瘟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浅析温瘟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兰州医学院2002年6月第28卷第2期JLanzhouMedCoil,Jun.2002.V ol28,No2?9l? 】7骆欣.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4O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0):63018吴雅丽.排石汤结合强攻疗法治疗泌尿结石9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0):2719欧跃辉.总攻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48例.新中医1999,31(3):48浅析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魏国俊自古以来,众多医家,孜孜以求,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致力于温病学研究.遂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历经众多医家的发展补充,逐步形成温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三焦辨证体系.笔者欲从其两方面浅析温病辨证理论.首明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同属中医辨证体系.叶氏引《内经》营卫气血理论,用以阐明急性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根据其病变反映概括证候类型,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从《内经》营卫气血阴阳属性来讲,"卫","气"是无形之气机,"营","血"是有形物质.从个体属性看,"卫"主表而"气"主里,营卫虽同源而生成有先后,遂"营"为血中之"气",合而论之,气以统卫,血以统营.叶氏云:"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可见,卫气营血辨证的核心,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由温邪的致病特点及《内经》所论营卫气血生成功能及分布层次的不同, 叶氏倡导:"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的四层次辨证论治纲领,指导后世治疗温病以证为基,有是证施是法,使病机证候,治法丝丝如扣,既是辨证纲领,又是施治大法.《内经?素问》言:"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和物是统一的,从温病变化的常态讲,温病的病理变化必然由卫依次及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轻到重.当然,基于病邪性质之不同,机体抗病能力之盛衰因素,温病有病起即在气,在营或是逆传一t2,包者,由此也可见,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就是以营卫气血生理失常所反映的临床证候为依据.机体一旦感受了温邪(疫邪),营卫气血之正常生理势必就会根据邪中部位之浅深,邪气毒性之轻重,及个体防御机能之不同而产生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疾病反应,引作者单位:730000甘肃省中医院起温邪特有的致病特点——易化燥伤阴血导致营卫气血诸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出现温病初,中,末三期之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诸证.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就是指营卫气血生理失常得以纠正的环节,在于阴液的保存,温病的辨治关键,也往往以阴液的存亡标志疾病的进退.立足于温邪累及营卫气血的辨证学说,并与脏腑病理变化截然无关,应认识到卫气营血辨证是依照特殊的病理变化为基础的,这一意义也与疾病的三焦辨证概念有别.下面再谈有关三焦辨证.早在《内经》,《难经》用三焦概念将胸脘腹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同时论及三焦的功能,历代均有研究,发展,并使其理论臻于完善.吴氏历取诸贤精妙,考之诸"经",参以心得,成为继叶氏以后,温病学研究中又一伟大医家.吴氏从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原则等方面指出了温病与伤寒之有别,并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以四时之气为因,以三焦为经,以卫气营血为纬作为辨证施治纲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中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说明上焦病多为温病的发展初期,以手太阴肺经病变为主,治上焦应采用轻清益气之法,中焦病多属温病极期,尤指阳明胃与太阴脾的病多,下焦病为温病重笃阶段,非厚味滋填,重镇潜匿则难疗.从而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大纲和治疗大法.《内经》云:"实其阴而补其不足."据此,吴氏本着"热病未有不伤阴"的原则,首明温病用"清热养阴"的基本治疗原则.用于实践,至今仍不失为温病之一大治疗举措而指导着临床实践.清代?朱彬在《(温病条辨)序》对该书中理法方药就有高度评价.吴氏在对三焦温病辨证和治疗以及对温病危重证候论述,都有精辟独到之见的.如:"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其例不乏枚举.其临床经验及思想,为后世临床有深刻92?兰州医学院2002年6月第28卷第2期JLa/lzhouMedCoil.Jun.2002,V ol28,N02 启发与指导意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其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均为温病辨证之重要方法,临床应用不可偏执一端.究其二者理论渊源,莫出乎《内经》.两大学术思想代表大物都有其思维特点,但都读古而不泥古,继承而后创新.又吴氏师承于叶氏,其三焦辨证所示病变部位,不能超越卫气营血辨证所示的病变层次和范围.二者均涉及了营卫气血的功能紊乱和脏腑功能失常,但其所治侧重面各异,卫气营血辨证主要反映营卫气血的功能失常及其损伤,略及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笔者认为,吴氏三焦辨证理论,更多地基于五浅谈《内经》中的作用张小虎敖海清行学说的思想指导,而后论及阴阳的偏盛偏衰.吴氏云:"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水之为病,治法当温之热之,火之为病,治法当凉之寒之,各救其偏,使其趋于平和,从其病因来说,寒病源于水,温病源于火.""水,火"两字,是吴鞠通辨别伤寒与温病的根本纲领.关于三焦病机的论述和清热养阴之法的提出,都是在此一"根本纲领"之上建立的,叶氏卫气营血辨证,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可以说,对于卫气营血辨证,后者无疑弥补了前者之缺憾,补充了温病辨证方法,使温病辨证理论更完善,更丰富.在临床辨治运用与理论学习中应做到二者互参.的诊法思想及对后世中《内经》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并经过归纳总结而形成的.其中,中医诊断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此方面的内容作以简要概述及探讨.1《内经》中论述诊法的主要篇章1.1《素问?平人气象论》:本篇以论脉诊为主,在论述"平息调脉"诊脉法的基础上,强调"脉之胃气" 的重要性,并以胃气的有无盛衰分别"四时五脏平病死脉",同时提出了"真脏脉"的概念及其主死的机理.1.2《素问?玉机真脏论》:这一篇除了论五脏病传变规律及其预后和治疗外,均论以脉诊和望诊为主的诊法.其论脉诊内容与《平人气象论》相似,主要论述了四时五脏平病死脉和真脏脉,关于真脏脉及其主死机理论述更为深刻.此外,还讨论了形,气, 脉,色以及"五虚","五实"证的诊病意义.1.3《素问?脉要精微论》:本篇以论脉诊为主,但对望,闻,问等其他诊断方法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且通过对各种诊断方法的论述提出了诊法的基作者单位: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级博士医诊断学发展本原则和要求.论述脉诊的时候,除了论述诊脉的原理和原则要求以外,更侧重于讨论"脉和四时阴阳".1.4《素问?疏过五论》:从诊治疾病的五种过失讨论问诊的重要性及其诊法的内容,强调问诊对了解病人既往史及精神情志状态的重要作用.1.5《素问?三部九候论》:主要讨论全身"三部九候"的诊脉法,指出了其诊脉部位并论述了如何从九候异常情况诊断疾病及其预后.1.6《灵枢?论疾诊尺》:本篇主要论尺肤诊法,提出诊按尺肤,察其缓急,滑涩,寒热,坚脆以及脉,尺合参的诊病方法等内容,并附带论述了望诊,脉诊等其他诊断方法.1.7《灵枢?五色》:本篇除了部分内容为讨论人迎,气口诊脉法外,其余均论面部望诊,对面部的望诊分部,五色主病,气色散抟明暗泽天主病及预后都作了详细的描述.1.8《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本篇以大部分篇幅论诊法,除了论述脉,色,尺肤合参的诊病意义外,并以"缓急大小滑涩"六脉为纲归纳五脏病候,开脏腑分证的辨证方法之先河.除了以上这些篇章论述了诊法以外,其他篇章。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概要

中医-中医诊断学-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概要一、卫气营血辨证(一)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
(二)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
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营分证营分证是指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
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以身热夜甚、心烦、舌红绛、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四)血分证血分证是指温病邪热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一类证。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
血分证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根据病理改变及受损脏腑的不同,血分证可分为血分实热证和血分虚热证。
二、三焦辨证(一)上焦病证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
温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首先犯肺,所以温病一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二)中焦病证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犯中焦脾胃,从燥化或从湿化所表现的证。
温邪从上焦顺传于中焦脾胃,邪入阳明则易化燥伤津,出现阳明的燥热证。
邪入太阴则易湿化,而出现太阴脾经的湿热证。
故中焦病证有“阳明燥热证”和“太阴湿热证”的不同。
(三)下焦病证下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以劫夺肝肾之阴为主所表现的证。
温热病邪,久居中焦,燥热消灼下焦阴液,而致肝肾受累,故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邓铁涛谈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

邓铁涛谈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外感与伏气,卫气营血与三焦,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理论,同时又是有争议的问题。
本讲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不成熟见解。
一、外感与伏气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这就是伏气的来源。
《伤寒论》继承《内经》这一学说,在《伤寒例》中:“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但另外提出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时行病与疫气等不同于温病。
《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伏气”之说直到明代吴又可之《温疫论》仍以“伏邪”立论。
如:“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
不过在吴又可之前的汪机已提出新感温病之说了。
汪曰:“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病温者,此持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此新感之温病也。
”对温病的病机提出了新的课题。
直至叶天士,既采纳吴又可的邪自口鼻而入,又发展了新感之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但于《幼科要略》中仍然承认春温之类为伏气温病。
《幼科要略·伏气》:“春温一症由冬令收藏未固,前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
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
”王孟英特别强调新感与伏气。
所以《温热经纬》以外感与伏气为两大纲领。
从《内经》到陈平伯之著作,凡论“温”与“热”者均冠以外感与伏气之词。
王孟英《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注:“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
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但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发热,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再清气分可也。
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绛,咽干,甚有肢冷,脉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为什么很多医生开出来的方子,我们都不知道方子的出处呢?仔细翻一下医圣的书,我们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很多都找不到它们的雏形?学习了温病学,你就明白了,因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派的辩证指导理论不一样。
叶天士(1666年—1745年)江苏苏州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创立者。
吴鞠通(1758—1836),江苏淮安区人(楚州)。
三焦辨证倡论人。
这两位都是清代著名温病学派的医学家,
这两位的医学成就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外感温热引起的温病,外感寒邪引起的伤寒,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别。
治疗方法也不同,这里的温病,不是温疫,是温热性质的外感病。
温疫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三焦辨证,这里的三焦指的生理位置,上焦:肺,心包。
中焦:胃,脾,大肠。
下焦:肝,肾。
叶天士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逆传心包,可以理解为温热之邪传入我们现在说的心血管,营分血分就是心血管。
心包指的是心血管系统,不然患者怎么会出现神昏,我们大脑里边很多的血管,这个血管里面有热,神志才会出问题,中医讲热扰神明,寒是不扰乱神明的,寒会让我们清醒,所以叫冷静冷静再冷静,热才会让神明扰乱神昏。
所以温病里温热之邪,逆传心包扰动心神,就是心血管里边的血热,我们要用凉营泻热,就是让血没那么热,让热透出来。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中医卫气营血、三焦病证临证备要

中医卫气营血三焦病证临证备要
一、卫气营血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叶天士所创立,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二、三焦病证
三焦辨证由清·吴鞠通提出,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旨在阐明温病之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同时强调了温病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临证备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为温病而设,但就其具体内容,均不离气血津液、脏腑阴阳。
叶天士、吴鞠通两位大家,虽以温病辨证论治闻名,但究其学术思想全貌,对于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成绩斐然。
卫气营血,细分为四,粗分即二,叶天士《温热论》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他把卫、气作为一个层次,与肺脏关联;把营、血作为一个层次,与心脏关联。
这说明叶氏对温病的辨治,非常重视脏腑气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络病的辨治。
吴鞠通发扬叶氏之学,对于血分络病的治疗亦颇有见地。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都是对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的。
下面就讲下我的观点,和大家讨论下。
三焦辨证,是运用上、中、下三焦对温病所属的脏腑病理变化,分阶段进行表述与论治。
其中上焦:包括手太阳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证。
属温病中的表证,病情较轻。
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太阴脾经的病证。
属温病发展到中期阶段,是由上焦的病,因误治或治不切底而转变过来的。
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以及足厥阴肝的病证。
属温病的未期阶段,是由中焦的病久治不愈传导至下焦所至。
其病巳入深,病情较为严重了。
卫气营血辨证,是运用气血营亏,对温病所属的脏腑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的。
其中分为,1、卫分证,属于温病的表证,为初期阶段。
2、气分证,属于实证、里证。
3、营分证,已邪入内陷,出现气血阴亏受损,心神不交的证候。
4、血分证,是温症发展中最为深重的末期阶段,以至于出现耗血、动血、动风的证候。
以上是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区别在于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
而相关联的都是辨证治疗脏腑的温热疾病。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本题要讨论三焦及辩证,营卫及辩证,并且要讨论三焦和营卫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理清这几个关系估计篇幅不小。
在这里我侧重于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作为抛砖引玉,请同行前辈来指点。
三焦,何谓三焦,关于这个概念都有好几种说法,说法不一,层出不穷。
我的看法是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可能相对容易接受,即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古中医在考虑消渴症方面,也是分上消,中消,下消,西医在上下区域划分方面大致也是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另外,人体在中医分区考虑方面,有表里(内外),有左右,有前后,唯独从上到下的划分并不明确,如果加上上中下的划分,即三焦,可能更加合理一些。
三焦从上到下所对应三个躯干个部位分别是: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从上到下所对应六经经络分别是:上焦症状:上焦指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两个经、脏;中焦症状:中焦指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两个经、脏;下焦症状:下焦指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两个经、脏。
至于卫气营血辩证,它是温病学最著名、最重要、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来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
大家是否认同不妨介绍一下。
我的理解是营卫:营行血,卫行气,所以叫卫气营血。
营如同部队的兵营,兵营外面有卫兵保卫,卫兵就是卫,实际上是内外关系。
这样讲可能形象些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身体健康,更多资讯和知识请关注今日头条壹号中医!。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2 .熟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3.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基本内容1 •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
分析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大法。
3.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4.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的。
叶氏在《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把卫气营血的理论引申发挥,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1.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2)病理特点: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传变及转归:温邪犯卫,病变层次最浅,病情较轻,持续时间较短。
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可从外解;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邪可入气;或因患者心阴、心气素虚,温邪可传营(血)分,出现重险证候。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i基本物质。
■■■包括:元气(原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i■::■血是红色的液体物I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2.气分证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
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是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1)主要症状:气分证临床类型较多,以热盛阳明为多见,主要症状是: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舌质红苔黄,脉洪大等。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都是针对温热病而创立的,二者都是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理论。
二者的创立者是不同的,其中三焦辨证是由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是由叶天士创立的。
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和总结,是如今临床的辨证思想之一。
其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把外感温热病传遍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疾病由表入里,由卫→气→营→血,并且分别进行了举例论述,列出了治疗方剂。
其中书中的经典治疗方法提到,在卫汗之可以,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其中三焦辨证,把人体分为三焦,其中肺部以上为上焦,包括双上肢;把脾胃划分为中焦部分,而下焦主要是肝肾和双下肢等。
它把外感温热病的传遍划分为从上焦→中焦→下焦。
分别进行了各个阶段的病症描述,并且指出了治疗的方剂学。
提出的三焦理论中的经典就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并提出了对应的治法。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区别,又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并且在临床中二者是通用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焦、营卫气血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 其中以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鼻咽干燥 为卫分燥热证的辨证要点。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③卫分湿热证(湿热犯卫):
• 病理特征是湿热阻遏卫气,脾胃气机失调。 • 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重如
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 缓等。 • 其中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白腻为卫分 湿热证的辨证要点。
•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已有关于卫气营 血的论述。
• 《黄帝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 微物质:
• 如《素问· 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 《灵枢·营卫生会》:“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
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 赤,是谓血。”
∵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强 ∴邪入阳明,正邪抗争,里热蒸迫——全身壮热。
温邪在里不在表——仅有发热而不伴恶寒 里热亢盛,蒸腾,逼津外泄——汗多 热炽津伤——口渴喜凉饮 热盛于里——舌苔由白转黄 里热沸腾——脉洪大有力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 总之,气分阶段,是热邪亢盛,正气抗邪有力,邪正剧争 阶段。
卫气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发热 的抗
邪反
应
温邪抑郁卫阳——恶寒
温邪属性为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卫受邪郁 + 肺气失宣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பைடு நூலகம்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4)卫分证的转归:
一般病变较轻 持续时间较短
①邪自表解: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 温邪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试论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

的地 位 . 历 来 指 导 中 医 临 床 治疗 热 病 的 基 本 理 是
法。
所 谓六经 辨 证 . 将 外 感 热病 划 分 为 太 阳、 是 阳
明、 阳、 阴、 步 太 少阴 、 阴厥等 六个病期 . 后根据 各 然 个 病期症状 及病 机 的特 点 . 别列 出 方证 , 行 治 分 进 疗 。它源 出 于 ‘ 寒 论 ) 这一 辨 证方 法 . 从 《 伤 . 是 内
( 内经> 今 夫热病 者 , 云“ 皆伤 寒 之类 也 ” ( 经 - .难 第 五十八 难) “ 称 伤寒 有 五 , 中风 、 伤 寒 、 湿温 、 有 有 有 有热病 、 有温 瘸” 可 以推 想 . ‘ 。 在 内经 ) 代 , 感 时 外 热性 病 , 概 括 在 伤 寒 之 中 , 均 至汉 代 张 仲 景 据 根 内、 立论 , 难 创立 了伤 寒 论 . 同样 将所 有 外感热性 病
解, 也才能正 确地 将它们 运用 于外感 热 病的 临床实
践 中去。
方可 清气 . 营犹可 透热 转气 , 人 人血则 恐耗血动 血 , 直须 凉血散 血” 著名 治 疗 原 则 , 的 以后一 直指 导 着
温 病 的辨证 论治 。
中 医对 外感 热病 的认识是 逐步 地 发展起来 的 。
试论 六经 、 气营 血 和三 焦辨证 之 间 的关 系 卫
刘 传 鼎 江 苏 省 常 熟 市 血 站 ( 1 5 0 2 50 )
提
要
从 六经 、 气营血 、 焦辨证的相 同与 不 同. 面讨论 了三者 之 间的 关 系. 卫 三 点方 以便 更好 地指 导
三大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三大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一、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试论卫气营血与三焦证候的本质与区别

试论卫气营血与三焦证候的本质与区别
谢路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5(010)001
【摘要】卫气营血证是温邪伤阴程度浅深不同的层次分类,三焦证是湿温邪气阻滞气机的部位区别。
温邪伤阴并阻滞气机,则卫气营血病变涉及三焦;湿热之邪日久化热伤阴,则三焦病变涉及卫气营血。
卫气营血证治疗重点为清热养阴以达邪外出,三焦证治疗重在宣畅气机以泄经邪热。
二者既密不可分,又不能相互取代,临症运用中应根据伤阴与气机阻滞的具体情况,随机应用。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谢路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J], 干鹏
2.试论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区别与区别本质 [J], 高隆昌;王谦
3.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本质区别 [J], 龙媛
4.试论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本质区别 [J], 顾坤
5.试论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 [J], 刘传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意义:卫气营血辩证的四个层次与三焦辩 证的三个阶段,都能客观反应温病病理演变和 传变规律,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辨别病变 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症 候类型,从而为确定在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二、两者的区别
(一)、两者的立论基点不同, 1、卫气营血辩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和实质 损害为主,侧重于层次和范围。 2、三焦辩证以脏腑功能失常和实质损害为主,侧重 于具体脏腑部位。 3、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揭示病情深浅轻重和传 变规律。 4、三焦辩证从纵的方面揭示传辨证着眼于邪实的一面, 基本没有论及温病后期虚证病变。 2、三级辩证不仅阐述了温病初、中、 极期的病变,其下焦肝肾阴伤、虚风 内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 不足。
(三)、证候类型方面
1、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不等于卫分证, 邪陷心包证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 同; 2、气分病变不仅限于中焦阳明胃肠及足 太阴脾,也包括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以及 湿蒙心包证的病变
3、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 和血分有关,但与动血耗血,瘀热互 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病 变是以肝肾阴耗伤为主,后者病变以 热盛迫血为主,且病变不限于下焦。
谢谢!!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与三焦辩证 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学号:S20152112075 • 姓名:何祖龙 • 班级:2015 时珍针推2班
一、两者的相互联系
生理:三焦所属脏腑离不开卫气营血,卫气营血也 离不开三焦的脏腑部位。
病理: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症候类型: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可归属卫分证,上 焦邪热雍肺证属气分证范畴,湿热阻肺证属于卫气 同病,而上焦热入心包证可归属于营分证范畴;中 焦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的病证均属气 分证范畴,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 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 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 证。